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冯唐的直和文帝的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冯唐的直和文帝的宽

2017-02-12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鹅黄的柳投稿 阅读:载入中…

 冯唐的直和文帝的宽

  冯唐的直和文帝的宽

  作者:渊默 来源:《思维与智慧》

  知道冯唐这个人,源自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文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文一词,提到冯唐,都把他当作一个伯乐来敬仰。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期待像冯唐这样的伯乐,就像大旱之望云霓。

  近日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不仅看到冯唐作为伯乐的风采,而且看到冯唐刚直不阿的性格,并从而看到文帝的那份雍容大度的人格风范,真可谓受益匪浅。

  据《史记》记载,文帝在与冯唐一次谈话中,无意间提到赵将李齐之贤。冯唐却说,还有比李齐更厉害的赵将,那就是廉颇和李牧。文帝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沉思良久,然后拍着大腿感慨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来做我的将帅,若能得到,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吗?没想到,冯唐说了句话,把文帝气个半死:“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这句话说得太满,太毒,简直有些欺人太甚。《史记》记载,“上怒”。不说“上”,连我也怒了。怒了之后,如何?按照读书人的推理,一定是喝手下,“推出斩之”。那才大快平生,也不枉做帝王一场。但《史记》在“上怒”二字之下,接了四字:“起入禁中”,一个人跑到寝宫消气去了。读到这四个字,我对文帝肃然起敬。好可爱的一个皇帝。消气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还真不短,所以《史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的副词——“良久”。气平复了,文帝又一次召见冯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这个“让”字,是责备的意思,但文帝责备冯唐,也责备得很有意思,文帝在“辱我”二字前加个“众”字。言外之意,你羞辱我是可以的,只是要在“间处”,也就是私下场合,怎么在大庭广众面前呢?这样让我这个堂堂皇帝多没面子。文帝对冯唐的“让”,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苦口婆心,我们一读,就发现文帝这个人,真有一颗菩萨心肠,不简单。冯唐这时也意识到自己说话太冲,马上向文帝道歉说:“鄙人不知忌讳。”(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接下来,文帝心平气和地询问冯唐,为什么要说我不能重用贤才,冯唐说了理由:前云中守魏尚,与赵国的李牧一样,治军有方,体恤下属,战功赫赫,匈奴畏之如虎,只是因为报军功时,报功状上所载的与实际斩获的相比差了六颗首级,陛下就免了他的官,判了他一年徒刑,这充分说明陛下有贤才也不会重用呀!冯唐在陈述完理由后,特意补了一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但文帝不仅没处死冯唐,反而乐了。《史记》载:“文帝说(即“悦”),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文帝之从谏如流,于此可见一斑。

  写到这里,冯唐的迂直让我们印象深刻。冯唐的人格,是“大丈夫”的人格,真如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言:“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但是,如果没有文帝的慈悲宽容,冯唐的犯颜直谏,也许换来的结果,是死无葬身之地,如纣王时的箕子、比干一类。冯唐之于文帝,恰让人联想到魏征之于唐太宗。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人,有时还是要学冯唐的“直”,敢于将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来,当然语气最好委婉些,但再委婉,也不可回避问题,做老好人。孔子早就说过:“乡愿,德之贼也。”你的建议能直击问题的要害,有时真能起到救人救世的大作用,像冯唐,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文帝幡然醒悟,走向正确的轨道,那可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让听者红红脸,流流汗,也是正当名分。同时,我们更要学习文帝,他处在高位,尚且从谏如流,不打击说他坏话的人。我们更应该有胸怀,听得进不同意见,哪怕是批评意见,不能像某些人,稍有点儿名位,就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的声音,甚至给提意见者穿小鞋,对他们打击报复,这样的人,同汉文帝一比,其高下,真不可以道里计。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