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鹿原纪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0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10篇

  《白鹿纪事》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一):大师远去,始读大师 ——读陈忠实《白鹿原纪事》

                                                   
我从未看过《白鹿原》,也未翻过陈忠实的其他作品,对于他的远去,我自然没什么感慨。然而,近年立志阅读,我想买一本来读。恰逢四川文艺出版社为我寄来《白鹿原纪事》,本书一共收录了陈忠实的18个短篇小说。在阅读长篇之前,也不妨先小试牛刀嘛。
读罢全书,掩卷回顾,整理出一些读后感:
陈忠实不粉饰社会,勇于揭穿虚假平静,戳中时弊要害,这使得小说具备了思想性。《灯笼》中,以田成山打灯笼“找真理”展开,揭示了不正常的干群关系。小说以焦发祥自言自语的三句“习惯”来收尾,无疑给了官本位思想有力的一鞭:官员先己再人,无视百姓,唯上不管下,不实事求是。《山洪》中,供电局的老李负责征收贺家村的电费,曾经一个不如意,断了贺家村的电,停了打麦机。一日,老李遭山洪吞噬,幸被贺家村人救下,却被折腾、报复,老李经历了生死,心中也生悔。最后贺家村人还是好待老李,因为今后还要用电。“这些人还是怕他才……”小说到此戛然而止,流露出底层民众的担忧,也讽刺了那些手握一点权柄就作威作福的人。《兔老汉》中,善民老汉心善到养兔不吃兔,被小偷掳去二十三只兔子后,不仅不报警,还替小偷设想:“年关要办年货,是猴急了。”同时,想归还小偷不慎丢下的五百块钱。他信土地爷和灶王爷,怕收取不义之财遭报应。可小偷再次来却绑了他夫妇二人,还羞辱他,席卷了家中的存折和现金。警察侦查无果,善民老汉彻底奔溃了,砸了土地爷的像,又亲手磕死两只兔子来泄愤。善心本具有永恒的意义,但是善民老汉的善良具有迷信色彩和不彻底性。
陈忠实擅于通过矛盾制造和冲突设置来深化主题。《桥》中,渲染了金钱和道德之间的矛盾。王林一心想着早日造新房,起早贪黑在河岸采石,同时觅得另一生财之道:河上无桥,冬日河水侵骨,他便按板搭桥,收取一毛钱一次的过桥费。他认为不偷不抢,自己搭桥收费理所当然。可实际上得罪了许多村人。诚如王林老丈人所说:“自古修桥便为行善积德的事。”《毛茸茸的酸杏儿》中,姜莉在农村遇上心爱之人,但最终因为现实,舍弃了心灵的追求。可乡下男如今梦想成真,飞黄腾达,而自己也已为人妻母,心底说不出的悲伤。《旅伴》中,东芳放弃了追求自己的文学才子和工科俊士,嫁给了颇能得势的侏儒,文中有一深刻之言:“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把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看得太神圣了。”句中的这个“女人”自然是要替换成“人”的。
小说最不能忽视的是人物。陈忠实在本书中塑造了一批形象饱满、入木三分的人物。最令我震撼的莫如《舔碗》中荒诞、滑稽的黄掌柜。这个主家逼长工黑娃吃饭时要舔干净碗壁,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抗衡。他并非刻薄,且心善,只要黑娃肯舔净,年底还送二斗米,他只是想告诉黑娃自家勤俭致富的发迹轨迹(五代人舔碗)。只是财富累计,不仅在于勤俭,更在于创造。
本书的小说貌似并不很讲究结构,只是以顺其自然的姿态来讲述故事,但是非常重视语言表达,一篇文章任凭种种优点,语言不好就会被枪毙掉。本书语言可说内外双修。叙述呈口语化,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也彰显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再经细读,语言还富有内在张力,特别是人物语言,能够传神地揭示人物的身份与情绪。
本书18篇小说均为《白鹿原》创作同一时期的作品,篇篇精彩、好读,这更激起了我对《白鹿原》的阅读热情。( 作者/江泽涵)
版权申明:本文经原作者江泽涵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二):白鹿原记事小感

       一提到陈忠实,人们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白鹿原》,这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而《白鹿原记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时期潜心创作的作品,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
       在陈忠实的那个写作年代,有太多的人去写关于地域特色的东西。比如,这几年非常火热的莫言,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去写地域的东西,写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写那里的农民。陈忠实先生也是这样的,去写地域的东西,他写的是关中农民的地域特色。如果说莫言写的农民是通过解放天性而去细致地去描写高密东北乡人民的自由奔放的酒神精神,那么陈忠实却是实实在在地去写农民最本质的特色。
     在陈忠实的笔下,有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他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是具有复杂个性的,具有双重的性格特征。比如马罗大叔这个形象。他无疑具有关中农民的形象,是粗犷的,具有强悍的表象。一梭镖扎透过一头偷吃的公猪肚子,皮带抽打偷摘棉花的汉子,人们把他比作为阎罗。可是在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并不是单纯地呈现给我们这样一个强悍的形象,而是在他强大的表象里面襂透着一颗柔情万种的心。对待偷吃的“我”,不禁泪从中来,感慨着中国的政治,痛骂那些欺负中国的人。哭泣之后又给作者美食,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他的柔情部分。接下来他跟王才东的大少爷的夫人苟合,在解放时期,自由恋爱,两个人是可以结婚的,可是出于为孩子着想,不光放弃了两人结婚的念头,而且也放弃了取他人为妻的念头,把自己幸幸苦苦挣的钱全部给那妇人抚养孩子,这是文中描写马罗大叔形象最鲜活的地方。
      当然,在农村这样的一个闭塞的地方,其实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忍耐性的。因为农村生活中的肤浅以及无知,有的时候真的让你非常地难以忍受。在农村生活你不可避免地要忍受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这个我是非常的深有领会。现在的我正是在农村生活,每天你看到的是人们在无穷无尽的劳动,不管是太阳当空照,还是狂风暴雨,人们依然在稻田里幸苦的耕作,这是农民们最本质的特征所在,辛勤劳动,当然在这本书中也不凡这些背朝太阳,面朝黄土的农民形象。这是小说中叙述的第一类人物。还有就是那种在改革解放初期投身到产业改革以及经济中的人,他们一下子获利,成为农村人眼中富裕的代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留有农村人民的一些形象,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还存有因为发横财而有的嚣张气焰,这两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交织在这类人的身上。
      其实,看完这本书,内心是非常的复杂既想留在农村做一个乡村教师,又想出去外面多见识一下。因为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难跟一些在静止环境之下的人们去交流,但是他们的淳朴又让你觉得是如此的可爱。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三):《白鹿原纪事》:关中农民群像考

4月29日,陈忠实先生因病在西安去世,网络上缅怀陈忠实先生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线上线下的纪念活动也形式多样;其中就包括重读陈忠实先生著作:长篇史诗型巨著《白鹿原》等。而今天这篇小文,我想谈的却是作家的一部短篇作品集《白鹿原纪事》。
01
由四川文艺出版的《白鹿原纪事》收录了作家的18篇短篇小说;一部分以旁观者眼光写就,也有少部分使用了第一人称,从中得以窥见出些许作家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18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作家的家乡---白鹿原上,陕西关中渭北平原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各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那些人、那些事,在作家的笔下都无比鲜活生动起来。
与同为关中“五虎”的作家贾平凹一样,无论在哪里生活和学习,终其一生,陈忠实先生始终操持一口地道的陕西关中方言,并将这种语言风格带入了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中主角、配角的名字及称呼,还是俚语俗话、各种口头禅,都体现出浓厚的陕西关中风土人情。如《轱辘子客》中对于“轱辘子客”一词的解释:
“轱辘子客是乡间对那些赌博成性的赌徒的统称。龟渡王村的人把做豆腐营生的人叫豆腐客,把做风箱绝活儿的人叫风箱客……”
身为地道的陕西关中人氏,我在读到这些具有浓烈地域风格的词句时自然是倍感亲切;而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家笔下刻画出的各色农民经典形象,正是我们这个饱经苦难与考验的民族面对时代大潮时的缩影。作家鲜明的语言及行文风格使得陕西籍作家在百花齐放的全国文坛中独树一帜,极大丰富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将陕西关中农民的形象刻画的丝丝入扣。
几千年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均以农业立国;“农民”本就代表着勤恳、辛劳与孜孜不倦的付出。以我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我实在没有资格在这个话题上多加置喙;这篇小文也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读后感悟。
在作家的笔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平原上的农民们,勤劳质朴、坚韧勇敢,其中不乏精明能干者;他们用双手改造着这片热土,塑造出了关中农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及农村地区自发而成的宗祠礼法体系,笃定地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的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他们虽然屡屡被时代的洪流裹挟,面对命运之手为他们安排的或喜或悲的结局,他们也许有无力感;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最终还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这片土地,质朴地践行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02
在短篇网文大行其道的今天,“吸引眼球”被写作者奉为圭臬。受点击量所累,网文的题目一定要有话题性,行文风格往往天马行空,短句、惊叹号被较多使用;故事性的文章越来越追求标新立异和剑走偏锋。“第一眼效应”决定了网络短文必须冠以抓人眼球的标题,内容则是用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讲述一个道理的标准格式。
看看《白鹿原纪事》中收录的18篇短篇小说,题目一点也不显眼:最长的是八个字的《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更多的,是以小说的主人公名称直接作为小说题目,如《兔老汉》、《马罗大叔》、《鬼秧子乐》、《辘子客》等;还有更简单的,用一个词《旅伴》、《舔碗》、《害羞》或是《桥》命名。
再看行文风格,作家对故事的描述冷静客观、笔触不失生动却理性中立。《轱辘子客》中的轱辘子客王甲六“长得俊俏而命运不济”,在被乡村“能人”刘耀明陷害后,彻底成为了命运的弃儿;而当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大仇得报”后,跪在母亲的新坟前,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幻灭感:
“王甲六醒过来时,看见缀满天幕的星星。星际那么浩渺又那么虚幻,离他那么近又那么远,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又什么都朦朦胧胧……他觉得自己可怜可笑又十分可憎,他觉得刘耀明可憎可笑又十分可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一个农民也被逼思考哲学终极命题时,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人生无常和唏嘘无奈?作家的感触此时力透纸背;每当读到此,渺小的人在强大命运面前的无力感和悲凉感总会让我无比唏嘘。
相对于追求离奇情节并堆砌满形容词的虚构类爆文和心灵鸡汤式的感叹说教,这样看似平常的描述给读者的冲击却无疑更深刻。也许,这才是写作的初心,也是写作的本真。
03
今天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张图片,好像是以“网红、IP、社群经济”为主题的新媒体盛会的现场照,一位演讲人身后的大屏幕上郝然打出“90后是中国5000年来第一个没有饥饿感的群体”的题目;朋友为这幅图配了“难道70、80后是饿着长大的?”的调侃语。
我没资格代表70后和90后。身为一个80后,我在看到这幅图后,倒真是认真思考了一下我有没有体会过“饥饿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长大,小时候,虽然没有拥有过如今的孩子所有的这样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身为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独生子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确实未曾体会过真正的“饥饿”。最多是别人家小孩比我早拥有电子游戏机时,曾经眼巴巴的期待过,而这种“饥饿”,无非就是看到心爱之物、“奢侈品”时的望眼欲穿罢了。肉体上的饥饿,未曾真正体会过。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饥饿感”呢?
我大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中医养生健体学说;古往今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们品尝珍馐美味、慨叹物华天宝,无论文学经典还是民间歌谣,从来就不缺对于美食以及饮食文化的描写刻画。那么,对于“饥饿”的刻画呢?
梁文道在一期《开卷八分钟》节目中推介《萧红小说散文精选》,就曾特地提到,萧红作品很大的一个独特性就在于她对于“饥饿”的描写:“萧红有大量关于饥饿的非常独到的描写,写出了饥饿时那种百无聊赖与荒芜感”。我们来看看萧红在《雪天》中是怎样开头的:
“我直直是睡了一个整天,这使我不能再睡。小屋子渐渐从灰色变作黑色。”
“睡得背很痛,肩也很痛,并且也饿了。我下床开了灯,在床沿坐了坐,到椅子上坐了坐,扒一扒头发,揉擦两下眼睛,心中感到幽长和无底,好像把我放下一个煤洞去,并且没有灯笼,使我一个人走沉下去。屋子虽然小,在我觉得和一个荒凉的广场样,屋子墙壁离我比天还远,那是说一切不和我发生关系;那是说我的肚子太空了!”
萧红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受尽白眼,困苦的生活投射于她的文字,使得她对“饥饿”的描写能够这样深入骨髓;她笔下的很多人物始终在为吃的发愁:在饥饿面前,绅士风度没有了、闺秀气质靠边站,只要有盐蘸列巴,萧红都觉得自己得意的像要飞起来。
当时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在心中就对萧红的描写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当我读到《马罗大叔》里陈忠实先生关于饥饿的描写时,更加要拍案叫绝!且看《马罗大叔》的节选:
“我没有瞌睡,无法忍受在黑暗里睁着眼睛躺在土炕上的惶惑和寂寞。煤油灯盏昏黄的光焰里,顿河草原壮丽的景致在我眼前展开,葛利高里矫悍的身影驰骋而过……当我感到眼睛发花、发黑、脖颈困倦,难以再翻过一页的时候,眼前就只有母亲装馍馍的那只竹笼了。
……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痛恨我为什么缺乏对于饥饿的忍耐能力。父亲同样和我在生产队的地里干了一后晌活儿,回来只喝了一碗盐水,就不声不响的躺在土炕上了,此刻已经响起令人羡慕的鼾声,我却在脑子里不断地旋转着那只什么也没有装的空笼。我很饿,饿的躺不下也坐不住,甚至痛恨起肖洛霍夫来了,你写他娘的什么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狗杂种,害得我不能早早睡觉,现在饿得像饿狼似的在小厦屋里打转转。”
这就是饥饿带给人最彻底的绝望,甚至人耍起了无赖:一个向往顿河草原、以葛利高里为偶像的青年,一个在60年代陕西关中农村务农时还在坚持用知识武装头脑的青年,在“饥饿”这头洪水猛兽面前,也能无赖地说出“你写他娘的什么葛利高里”这样的话来。
这句充满悲愤的感叹,将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的青年人想要求学上进却只能务农、靠自己勤劳双手却也吃不饱穿不暖、对前景充满迷茫与惶惑表现的淋漓尽致。
连肚子都吃不饱,遑论其他?
读到此,我这个没有过饥饿感的人,也能感受到,饥饿仿佛一只爪子,从胃里伸出来,抓心挠肺,直让人丧失尊严!
小说中的“我”,就是在这样极端饥饿的驱使下去偷生产队玉米地的苞谷棒子吃,并因此邂逅了看地的“马罗大叔”,也得以听到马罗大叔卸下伪装后的嚎啕大哭:
“咱们……好苦哇…‘修正”……害的俺中国人好苦哇……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苞谷棒子!”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茶馆》里常四爷那悲凉的感叹:
“我爱国,可谁爱我啊!”
而在上世纪6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闭塞的农村,是怎样的社会形势,将马罗大叔这样淳朴的农民逼的只有在无人处才敢发出如此的感叹呢?
这就是作家陈忠实笔下的农民:有些很迂腐,但却保持着最本真的质朴;有些很冥顽,却总是不含私心地提点帮助别人;有些很精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坚守着庄稼人最真诚的本色。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用自己的汗水滋养自己的同胞与国家;他们也想追寻自由,却更多滴选择了付出。
这,就是农民最可爱的地方吧。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四):从《舔碗》中的细节窥《白鹿原》和《白鹿原纪事》之间的关系

黄掌柜放下竹筷子右手撑着小饭桌的边沿,左手四指勾着碗底儿大拇指掐着碗沿儿,仰起脸伸出舌头,先沿着黄釉粗瓷大老碗的碗沿舔了一圈,左手粗壮如算盘珠儿的指关节却灵便自如地转动着碗;吧唧一声脆响,舌头在碗的内壁舔过去,那一坨儿碗壁上残留的小米粒儿葱花屑儿全部扫荡净尽,比水洗过比抹布擦过还要干净;吧唧吧唧的脆响连住响着,大老碗在左手间均匀地转过一周,碗内壁所有的残滞物尽皆舔光揽净,只留下碗底儿上的残汤米屑;舔除碗底的滞留物才显出黄掌柜有一只出众出色的舌头,在碗底儿只旋转了一下便一览无余,鼻尖和脸颊并不挨碗沿儿,一般人的舌头不可能有那么长也没有那么灵巧;黄掌柜放下碗在口袋里摸烟袋时,那只奇妙的舌头伸出来从下唇到左嘴角再到上唇和右嘴角齐齐儿扫荡了一圈,嘴唇嘴角干干净净湿润润的柔和起来。黑娃的眼光瞅着黄掌柜缩进口腔的舌头最后落在下唇上,那个下唇又厚又长,一合拢就把上唇严严地包裹起来几乎挨着鼻头,这种地包天式的嘴唇成为黄掌柜面部器官最突出的特征,见一面隔十年八年肯定还能认出他来,因为世界上恐怕再不会有这样出众的地包天式的嘴唇了。
这段描写简直太经典了。记得《白鹿原》第九章写到过这一段故事,但是比较简略,只是说黑娃无法忍受黄老五(黄掌柜)的“舔碗”的要求,就偷偷溜走了。而并未如此细致地描写“舔碗”的过程。而且《白鹿原》交代的黄老五(黄掌柜)大概是个吝啬鬼的角色,但《白鹿原纪事·舔碗》中交代的黄掌柜却不是简简单单的吝啬鬼,而是一个非常立体鲜活的人,他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吝啬,甚至明确提出并不亏黑娃的工钱,一定让黑娃吃饱等,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富农来说,算不上吝啬。只是他执拗于让黑娃舔碗,而且原因是希望黑娃在舔碗中学会对粮食,对物质的节约,并且说明自己之所以能致富,靠的就是这种勤俭持家的精神。
《白鹿原》中的黄老五不是主角,甚至有意衬托郭举人原本待黑娃的宽和,也为了突出黑娃从郭举人家逃出之后走投无路,才来到一个出名的吝啬鬼家里熬活的景况,因而将黄掌柜牺牲了。但是相信在《白鹿原纪事》中的黄掌柜才是陈忠实最初了解到的黄掌柜的真实状态,是没有经过伪饰的。
很多朋友认为《白鹿原纪事》和《白鹿原》没有关系,可能并没有把两本书都细细看过。其实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形式不一样,但是形成在同一时期,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本书比较来读,是非常有意思的。
今天摘录的这段文字,也展现了陈忠实先生细腻的描摹手笔。相对来说,《白鹿原》更重于大线条地勾勒一个规模宏大的史诗,而细致到这种程度的细节描写,却并不多见。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五):阅读是最好的纪念——读《白鹿原纪事》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躁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疑是个中翘楚。而白鹿原的开篇被认为是中国作家对用烂的“许多年以后……”最好的本土化移植。从渭河平原上白鹿村走来,蜿蜒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2016年4月29日,星光暗淡,陈忠实陨落。我们在这悲怆的时分,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他不朽的作品。《白鹿原纪事》这部短篇小说集,是对长篇巨著《白鹿原》的一个很好的延展。
《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为创作《白鹿原》的素材积累和练笔之作。由十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十八篇小说中有处心积虑的复仇故事,也有善人遭受恶报后再也不信善的荒诞故事,还有本是一对伉俪佳人却因为大时代的裹挟做出苟且决定的利己主义者的故事。扎根白鹿原的故土,作者带给我们的时代传奇,让我们不禁也要扪心自问,如果命运之手扼住了我们的咽喉,我们会不会和小说中的人物作出同样的选择。
十八个短篇中其中有一篇比较特殊的短篇——《舔碗》。这篇小说后来被陈忠实缩短写进了长篇巨著《白鹿原》的第九章。而这个短篇更加生动详尽地刻画了忠厚却吝啬的黄掌柜如何处心积虑地让黑娃学他舔碗。他令人作呕的举动让人哭笑不得,陈忠实对人物的把控,对情节的取舍,同《白鹿原》对比阅读更能体会别样的乐趣。就好比大家看大片的拍摄花絮,以及导演剪辑版那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白鹿原上的人们,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卑微又真实,他们怯懦又勇敢,他们狡猾又善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最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陈忠实如椽的巨笔轻轻落下,举重若轻地书写着他笔下的人和事,陕北的乡音,渭河的潺潺,白鹿原的古朴和苍凉,世道人心的变迁都跃然纸上。我们跟随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在旁观中窥见自己血管中流淌的那些似曾相识的基因,揭示出那些亘古不变又天翻地覆的交织在一起的命运。
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如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刘震云的河南新乡,老舍和王朔的北京,萧红的呼兰河。是贯穿一个作家整个创作生涯的基石。正是他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传说、风俗、习惯、乡音俚语的揣摩发掘和提炼,才创作出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正是现实的土壤给予了作品丰富的养分,以故土以原点,辐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构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用来“死时垫棺作枕”的作品,那么《白鹿原纪事》就是悼文里的那些不可或缺的标点。他们虽然短小,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这些短小的累计成就《白鹿原》的伟大。阅读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一起阅读陈忠实留下的这些不朽的文字,去祭奠他不朽的灵魂。
【刊于《华西都市报》,谢绝转载】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六):写的是小人物,反映的是大社会

陈忠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一时间星光暗淡,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都说对一个大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我在那段时间又重温了下,也是在那个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白鹿原纪事》这本书。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八):最朴实的文字,底层的人物命运

     像《白鹿原纪事》这样的文字会越来越少了,所以它很珍贵的。现在的网络语言和快餐小说,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读来读去都只是表面文章。陈忠实写得非常朴实,非常的接地气,语言描述下的情境,就是实打实的反映那一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下的农村,那个时代里面的人物心态。读陈忠原的书,最大的感动就是,他的态度,那种全情投入讲故事的态度,把你带入一个跨时代的气氛中,仿佛跟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打了个照面,人海中互看了一眼。
   对,就是这样的感觉。虽然我读的时候,也会有一点小小的担心。因为故事带有强烈的那个时代的气息,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们能不能感受得到,会不会喜欢。我属于中年了,所以关于那个时代的许多事,还是耳闻了不少,读起陈忠实的故事,便会有许多生动的联想,所以没有太大的代沟。
   其实他笔下的小人物,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代表,他们的故事,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诠释。一个作家,这么努力的刻画那么一群的小人物,不浮夸,不回避,也不刻意文字上的华丽词语,这种表达很难得,必须点赞。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曾经颇有争议。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其实发表在《白鹿原》之前,精短好看,都是干货。《轱辘子客》讲述了王甲六这么一个长相好看的俊后生,因为跟老支书的女儿王小妮滚了一回床单被人当场抓住。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可怜,明明相爱却不也造次,王小妮被嫁到远乡,王甲六也自此寻为来媳妇,后来刘耀明良心发现帮他找了一个媳妇儿,而刘耀明又分明打着其它主义占王甲六老婆的身子,两人还互相报复了一回。这些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显得很无力,但是他们就是这样活了一辈子,他们的故事平凡而又有共鸣。王甲六觉得自己“可怜可笑又十分可憎”,刘耀明也是这样的“可憎可笑又十分可怜”。其实在山高皇帝远的村落里,村支书有时候真的说一不二,有着很高的权威,甚至在十几年前,许多落后的村落里,村支书真的经常动别的村民的老婆,而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只能忍气吞声。
    我们读《白鹿原纪事》的时候无法回避作者精心安排的各种冲突。这些冲突都带着作者体察下的时代特征,虽然陈忠实那么平静的讲着他的故事,但是他的真实用意和要传达的想法都在其中了,那么隐性的叙述,但内在是那么的关注和体察着普通的下层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是要批露对底层民众的担忧和对官僚主义的讽刺。
    其实现在的城市文明发展还算不错。但是在落后的乡村里,还是许许多多的没有讲出来的故事,在这个时代的光鲜里无情蒸发了。陈忠实走了,后继者们在哪里呢?我很希望有记者去采访一下我的老家,我也想起许许多多的不公平,许许多多的无奈。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九):白鹿原多重奏

白鹿原多重奏
读《白鹿原纪事》
文/方木鱼
围绕着“白鹿原”,似乎可以有无尽的话题。
小的时候,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总是被里面构建的一个个厚重的历史场景所感染,《穆斯林的葬礼》,里面有凄美的爱情,《茶人三部曲》,里面有几百年的兴衰,《尘埃落定》,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平凡的世界》,有着我那么熟悉的平凡的世界。后来陆续看了《张居正》,《李自成》,官场,历史,争斗,倾轧。触目惊心。
看《白鹿原》,是在很早的时候,后来慢慢忘却,忘到只记得,陈忠实,和里面的田小娥,泡枣。知道的人都会会心一笑,似乎那里面有,不可言说的秘密和快乐。而这,并非,陈忠实的本意,但却是他有意而为之。
前不久,读芦苇的电影剧本《白鹿原》,是对照着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看的。有人(包括芦苇在内)批评王全安,说他把好好的一部白鹿原,拍成了,田小娥和3个男人的情事。在深深的夜里,一面看书,一面看电影,这是一种绝美的体验。
再后来,便读到这本《白鹿原纪事》,作者仍然是陈忠实。起初以为,这本《白鹿原纪事》,应该类似于陈忠实的创作手记,但结果却并不是这样。他仍然以白鹿原为主题,创作了几个短篇。比如本书的第一篇,《轱辘子客》,仍然是农村的场景。王贾六爱赌博,但他天生不是一个坏人,受到村子里面村支书和村长政治斗争的影响,王甲六被利用,犯了生活作风方面的错误,后面的事情就越发的狗血。那种狗血里面有着农村所特有的破烂事。谁和谁又搞破鞋了,谁和谁做那事被人堵在床上了,当然,里面也许有心计的原因,也许有荷尔蒙的冲动,也许有农村人特有的情感需要。有时候你会读得喘不过气来,但他的确是农村的真实存在。
书的第二篇写到一个诚实的老汉,说一个人诚实,老实,不如说他窝囊,但是在农村,就有那么多老实人存在。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看《百鸟朝凤》,在微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看了《百鸟朝凤》,心里有痛。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长大,就没人会记得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就像路遥和陈忠实走了之后,没有人再描写平凡的白鹿原的世界,就像八零后从未探知七零后的内心世界一样,属于我们的八十年代呢。也终将随着唢呐声和吴天明等一辈老导演的脚步声渐行渐远了吧。
只是,最后想问问,《毛茸茸的酸杏》那篇中的故事,真的有那个外交官的存在吗?又或者,那个女教师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其实一直就是为了等那一张面孔。
世事无常,只是,再也没有人为我们解答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与否了。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十):《一个村的故事》.

《一个村的故事》.
                                ----《白鹿原纪实》陈忠实
  看完了全书之后才知道白鹿原是一个地方.
  在图书馆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瞟了一眼,脑袋中就出现些许不堪的场面,放弃阅读,然而在走到第三排书架的时候,新浪微博发来了一则推送:陈忠实先生现已仙逝的消息.
  放下怀里的一本书,果断走到了那个熟悉的书架,换取那本书.
  其实我是把<白鹿原>和<白鹿原纪实>完全混淆成一本书了.因为多了纪实两个字,<白鹿原>和其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短篇故事,另个一则是长篇小说.
  目前我还没拜读陈忠实的著名作品<白鹿原>,但是这本<白鹿原纪实>却给了我一定的印象,虽然我和文章中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陈先生精湛的文笔,不拖不塌的把那个年代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章中的人,不论是知识分子,或者农民大伯,他们的故事都存在一定的耐人品味.
  轱辘汉王甲六:和某女因为被算计,被捉奸在床,从而毁了一片大好前程,其实这些事,要是放在现在,都不是事!本身男为娶,女未嫁,双方在一起,全是情投意合,在那个封建年代,却带着一个伤风败俗,女的落得破鞋一称,男的却成了耍流氓.
   也不知道是现在的时代太开放,还是以前的时代太封闭.
   女的却因此在出嫁的那天就提前进入了自己的坟墓,男的王甲六却变得浑噩一身.在发现刘书记搞自己女人的时候,他却在门口脱了刘书记女人的裤子,那个时代作为没背景,没资产的男子的报复却只能用那种方式泄愤.
  [舔碗]:我只是知道舔碗这一说,但是在那个年代有人如此执着,又如此盛行,实在也觉得很正常,不过倒是陈先生对掌柜舔碗的动作,写的如此细致,只觉得心中一阵汹涌.我只知道吃饭要吃干净,但是不知道要添得油都不剩.
  最可笑的是现在的人都觉得如果不剩一点,会觉得自己生活寒碜.
[离婚]:男人在当地法庭上,提交无数次离婚申请,要和其初恋重新结合,在其初恋落的离婚婚判书的时候,男人却撤回了离婚申请,对于他来讲,这个无非是报复当年初恋女和她父亲的一种手法,在全新包装下的自己,在重新捕获初恋女,破坏她的家庭,不停给庭长塞红包,让自己的离婚申请一次一次的被驳回,原因都只是为了重拾自己在那年丢失的自信心.
 全文以纪实的手法叙述,把每一个人刻画的清晰,虽说故事荒诞偏少,但是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所以,很多的故事,不仅要有好的世界观,更要有善于发现生活细节的眼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