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2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经典读后感10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是一本由[捷] 博·赫拉巴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读后感(一):一个人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垃圾堆里赞美人性

1在Lens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介绍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文章,图片很多,感觉这个作家很有意思生活有些传奇自己有法学博士的学历,却偏要去做各种社会底层的杂工,最终却因为写作而成了名闻天下的大作家。
2今天才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实在是孤陋寡闻了。一直以为捷克只有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的昆德拉,对捷克这个国家非常缺乏了解,在看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国家跟我们不一样,只是具体细节不甚了了。
3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些坑。薄薄的小册子,居然有一半是作者的生活照!这事情有些过了,出版商为了增加厚度,将一个中篇小说做成一本可以卖出价钱的书,不得不增加这些边角料。
4而且,文风也让我觉得有些不太能接受。作为阅读微信朋友圈文章已经有几年历史的我,已经比较适应那些标题党的搞鬼了,你要是不那么取个标题,不那么一惊一乍地行文,觉得仿佛胡辣汤里少了胡椒,味道有些不足。
没办法,这年头,阅读口味就是这样被带坏的。
5匆匆翻过前面的那些图片,读了前两章之后,觉得这个主人公(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影子吧)有意思,太有意思了。作为一个垃圾站的工人,天天跟那些废纸,那些被当做垃圾处理的书本,那些以书为食物的地下室的耗子打交道,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6 他居然在废旧图书里找到了自己想看的书,居然在压制这些废旧图书在压力机上打包之后,将名画的复制品裹上,想想一下这样的垃圾是什么样子呢?一个人要有怎样的心情才会给垃圾做这样的包装,让垃圾也能有个体面好看的外观?一个人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垃圾堆里赞美人性?!
你看,这句话,多么标题党的味道呀。
7 如此浪漫的有文化的垃圾站老汉汉嘉同志,在参观了一个更先进的垃圾处理机器之后,心情绝望了。在新的垃圾站里,工人们穿戴整洁,食物干净,效率很高,还谈论着定期安排的国外度假,但是工人们对自己要处理的东西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感觉,不像他还能在其中找到各种名著拿回家研读,还能够给垃圾裹上名画的复制品。
8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套用流行的词汇,这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呀!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被手机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打断,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记者,在看过了有人断言报纸的记者将会有更多人失业之后,他为自己曾经的新闻理想发愁
9 与垃圾回收工人汉嘉相比,这是一种多么相似的感觉。新的垃圾回收设备出现了,汉嘉老汉失业了,同时消失的是他对垃圾中那些他认为的精神宝贝牵挂;网络替代了报纸,原来的记者们要失业了,同样的消失的还有曾经的新闻理想。
10这么短短的一本小书,本来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但是因为在碎片化时代,即使那么短小的书,也被碎片了好几次。不过这是一本有着很多隐喻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更值得为之深思。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读后感(二):重生的火焰燃彻山谷

赫拉巴尔不仅仅给我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可能的门,更为我指向一种文学的可能性的想象中,品尝了一丝甜腻的苦楚。
在接触科塔萨尔之前,我就读过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到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刚读完时的凝重和痛楚,就像是张撕裂成无数块的风中的纸屑。我直到现在还在回味那种孤寂与无奈
另外一本让我心中一震的书,是《刺猬的优雅》。书中的女茶房就像是一只含苞待放酝酿几十年的纯纯的玫瑰在那里静静地散发着淡然的香气。当这个世界慢慢被各种碎片化、浮夸的杂碎般的人情和凌乱的节奏打碎成一地的时候,有些人还在静静的等待着自己开花的那一天,那将是一次盛大的狂欢节,在每一次的欢呼中,那个静静等待灵魂已经慢慢变成了一杯醇酒,飘散在那里穿越了千年等待着一个同样孤独的灵魂与其慢慢语。如果说作者一直在等待一次对话的出现,那么读者便是那个孤独的灵魂最本真的慰藉。也许,在每一个灵魂心中都有主的身影,他静静的看着那个痛苦的灵魂在慢慢的升华
当一车车的书走向自己的终点的时刻,虚无,作为人类最为本真的虚无便慢慢浮出了自己的面庞。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那个吞噬一切的无脸男就像一只吞噬一切的虚无。然而,虚无也不是没有尽头,正如死亡不会是一个终点。那里灵魂和他的符号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融合在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中。这便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一次又一次的转世。在根本的意义上,转世就是一个思想注入到另一个思想中,一个灵魂占据了另一个灵魂。当生命有了第二次重生的机会时,还有什么比更加灿烂的度过更有意义
或许这不是一篇称职的书评,却是一道重生的苦酒酿出的最美的诗篇。在诗歌作为一种文体衰微之后,诗的精神便由小说撑起了大旗,在此,那些酿造出人性最美诗篇的小说便是小说的歌者,因为,那里你能感受到同样悸动的生命在为每一次的震颤高歌。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读后感(三):TOO LOUD A SOLITUDE

太多,太多可以在这不到一百页的文字中感受得到。它触动的是心灵,它表现的是人生。前段时间一直在看一些唯美主义流派作家的作品,对于美的欣赏和哲理性的思考,以及随之而来忧伤情绪更多,这本书则正带给我完全不同的冲击。 从现实意义上,是的,它可能是从一个小人物(巴比代尔)的经历等等中对捷克在二战期间以及社会主义年代(特别是1968年后傀儡政府的出现后)的真实到鲜血淋漓的故事。但从个人感受来讲,又远远不止这些。它几乎混杂了作者所有的人生体验,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代表他本人的所有内心的意识和感情。若是我们也能把自己的人生体悟写成这样一本书该有多好!这里融合着作者所有对世界演变,个人衰老等等复杂的内心体验,无奈而悲伤,痛苦而淡然。而它之所以感染力强,之所以使人切实地感受到那种痛苦和心碎,就是因为它写出了“无能为力做出改变”产生的无力感,这难道不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吗?废纸回收站打包工汉嘉,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改变那些美好的书籍不断地毁于压力机,更无能为力改变正在向着机械化,去民主化发展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他只能看着美好的事物不断地毁灭,然后尽可能让它们有着一个体面的,美好的结束。 他还有那么多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他读康德、尼采、加缪。“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他对生命永无止尽的斗争(如同下水道里的老鼠群一样),万事万物总是存在的矛盾与对立,生命不断走向的循环,progressus ad originem&regressus ad futurum(进到本原和回到未来),和可以概括所有这些的耶稣和老子的象征是有着多么深切,而又多么动人的体会。而社会,真实的社会在不断前进,向着他越来越不赞成的毁灭的方向前进,新的年轻人,新的世界,而他却已垂垂老矣,被抛弃,被扔下,连唯一的读一读被扔掉的旧书只想去选择,只能去选择把自己放进压力机里,以这为终结。他恨自己的行业,他恨思想不断在其中被毁掉,但这又是他唯一能做,的,他不得不去做的。他在这世间便是在地下室里的那些苍蝇中工作,伴随着他们的嗡嗡声,那里喧嚣,而又孤独。 还有最重要的,“最高法则是爱,这爱便是同情。”,“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找寻什么?找寻另一种幸福。”我们则不要忘记,因为忘记,会让我们同样对生活痛苦而无能为力,只剩所有已经失去的东西。我们要勇敢,要去看,只有如此才能拯救我们于无论来自于谁的不仁慈。 这是一本值得反反复复看很多遍的书,也是再老一些重新回看,我会有更多,更多与之产生共鸣的人生感受和体悟。而来自作者本人,并非出自作品的一句话同样给我以很多启迪,将会指导我未来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有理解他人,才可能理解自己。生活,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参与生活。” 接下来打算去读一读他另外一部小说《我曾侍奉过英国国王》。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读后感(四):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值得书写

    之前看过《过于喧嚣的孤独》,仅此一篇,就觉得应该要看一下赫拉巴尔其他的作品。因为看过,直接跳到那些短篇上,一样还是平实的语言,一样的小角色,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又自得自乐的孤独个体。
    总体来说每一个短篇都是很不错的,赫拉巴尔的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具真实感。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在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眼前发生的事情,向读者还原最本真的世界。在叙述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说着说着就突然跳跃到完全不同话题的场面,赫拉巴尔这种刻意的蒙太奇表现至少在这些短篇中是极具标志性的。
    似乎可以说富裕的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贫困的人都是相似的。看第一篇时就感觉像是描写印度,当然是我从电影里看到的印度。骑着摩托车的小混混是在每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都有的吧。相似的场景,相似的人生如何还值得反复的写呢?
    在所有的短篇中,那篇《吹牛大王》篇幅是最长的,主角是熟悉的打包工汉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的甚至是油腔滑调的打包工,一个有着叛逆精神的汉嘉,而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我想再怎么也读不出这些来,在那里只是一个安分守己、孤独落寞的书籍痴迷者。相比之下,除了对书籍的熟悉之外,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啊,自述和他述的差别也不会有这么大吧。
    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再单调的生活也总还是有涟漪的时候,就像那个午后在酒吧里不受打扰看书的小伙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每一天都是这样,但至少有一点,他可以因书中的故事大喊大叫,也会为书中的情节而痛哭流涕。作为一个观察者,只要细致入微,总是有东西可以写。
    不需要在文字上玩弄技巧,也无需在主题上需求灵感,亦不用在思想上寻求煞费心思,记录下当下的一切就好,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值得书写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读后感(五):〖阅读报告〗《过于喧嚣的孤独》:殉情式救赎

老年时的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一度沉浸在回忆录体写作之中。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中,他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有关人与书的禁忌之恋。

故事的主人公汉嘉与书的关系是微妙而矛盾的。一方面,为了在禁书年代与书亲近,他选择了废纸打包站这样一个刽子手般的工作,在与书偷情的同时,他也蹂躏、粉碎和杀戮书。另一方面,他用三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为自己与书打造了一间局促的婚房——一个存储了两吨重书籍的密室,摇摇欲坠的书山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与睡梦中的汉嘉来一个亲密的“死亡之吻”。这种相爱相杀的虐恋构筑了该小说最基本的“人物关系”。

汉嘉先后与两位女友短暂相爱揭示了其与书长达三十五年爱情故事的真实语义。因两次在公共场所沾染上粪便被公众耻笑而负辱出走的初恋曼倩卡,在晚年却通过自己的床换取几个木瓦匠的劳动回报,为她建造了一个装载着柏拉图式爱情的房屋,而她的艺术家情人则为她创作了一尊天使般的曼倩卡像,从此剔净了那萦绕许久的不洁之物。汉嘉的另一个女友——一个“纯朴得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木料”的茨冈小姑娘,在与汉嘉有过几夜肌肤之亲后,便遭到了集中营式的屠杀,无辜的灵魂飘曳在点满恶火的焚尸炉之中。这指明了禁书的两个基本特征,即被政治“粪便”污名化和对作者身份的极端否定。于是,一捆捆被宣判死刑的书籍被送往殡仪馆(废纸打包站),巨大的凌迟机器(压力机)则将它们极有效率地处死。而与一般的刽子手不同的是,汉嘉还主动充当了入殓师的角色,他时常将一些承载着深邃思想的精美书籍从贪婪的禁忌之口中抢救出来,用一些美妙的油画复制品将它们装殓起来,并送到他的洞房中冷藏。

书所扮演的角色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思想中介。与其说汉嘉恋书,不如说他更热爱通过书籍所联系到的诸多朋友。在该小说的爱情叙事中,老子、耶稣、黑格尔、萨特、加缪等友人的名字频频浮现在纸面之上。其中,“天道不仁慈”的感叹在小说中出现了有十几次之多,这表明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汉嘉(赫拉巴尔)。在一个“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却焚书的喧嚣国土上,汉嘉是孤独的,然而,相对于寂寥的无书世界,汉嘉却拥有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此时,他是富足的。这充满辩证的喧嚣与孤独,赋予了小说标题丰富的内涵。

小说中汉嘉的妈妈和舅舅的先后死亡预示了汉嘉的终极选择。妈妈的尸体被火化后,目睹了从人骨化为骨灰的汉嘉,自此也以这种想象看待他对书籍的屠杀,书籍被压碎如同人骨被碾碎,汉嘉清楚地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与火葬场的同质性。舅舅的死亡则彻底暗示了汉嘉和书籍终将被拆散的命运。舅舅是一个看守信号塔长达四十余年的信号员,也是给汉嘉“指点迷津的吟游诗人”,最终,曾给予过汉嘉力量的信号塔伴随着舅舅的脑溢血死亡而轰然倒塌。

这呼应了小说的结尾,汉嘉被剥夺“刽子手”的权力,同时也丧失了“从臭烘烘的废纸中捞出一本珍贵书籍来作为额外收入”的机会,转而只能面对一堆毫无性感的白纸,机械地做着捆绑的动作。因为与书籍的结合,汉嘉由一个文盲自我救赎成为一本蹭满文字的百科全书,如今,救赎的脐带再一次地被割开,如何实现未来的救赎?汉嘉选择了殉情,他拿起那把沾满墨迹和血腥气味的大刀(压力机),安然地躺下来,以自刎实现了殉情式救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