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唧唧复唧唧》是一本由王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一):鸡汤乎?鸡肋也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王路先生的文章,读来甚感喜悦。又去读了几篇历史消息,欢喜益增,于是就关注了王路在隐身这个公众号。他的文章很合口味,就连着两天晚上彻夜地读历史消息。公众号的历史消息读起来体验不好,索性就关注了微博,微博的阅读体验很好。当时我就说,像这样的文章读一百篇都不会觉得乏味,接着很快就读完了所有文章。读完后还是不尽兴,又去知乎翻遍了所有王路回答的问题。大约把以上所有的都读完,依然会在每隔一段时间读到新文章时感到开心。王路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欢喜,起因是我对儒家与释老的兴趣。书评里那篇《萤火之光》的作者,即是我的室友。我与他在寝室时常会谈禅说道,东扯西扯。我喜欢与他聊天,是一种相契的感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我则是对故事感兴趣的人,尤其感兴趣于故事的主人公对故事本身的看法。以前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故事感兴趣,读王璐的文章读的多了,便知道这是源于本心的自大。然自大又是仁爱的另一面,自大的人是认为自己有改变别人的能力。而究其发心来看,其实是想解决别人的问题,是恻隐之心在作用。而一个人要自大,就要使自己的自大有所依靠,也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在微博、知乎和微信等平台都能读到。这些文章读起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实朴素而不矫揉造作。我曾在微信读到过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那位作家在文中硬生生地把人拉到跑龙套的角色设定上,又设定你很纠结。最后又假装悟透一切似的告诉你,不要纠结了,你就是个跑龙套的。像那样矫揉造作的文章,就是鸡汤文,鸡汤的不能再鸡汤了。那样的鸡汤文,读得越多就越执着,越迷茫。你本来只是一点点小病,读着读着便得了大病,那就是灌鸡汤灌上火了。而王路先生的文字并不花功夫雕琢却能达意深远,称之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为过的。他的文字平实而朴素,道理深入浅出。一字一句虽从眼睛里读进去,却感觉那是从心里流出的。若以茶来做比喻,王路的文字就是苦荞。我在成都的馆子里吃饭,每个馆子一进去都会先上一杯苦荞茶。这苦荞茶百喝不厌,沁人脾胃,而不只是留香于口舌之间。我喜欢喝两种茶,一种是清香入口的,一种就是这苦荞茶。
当然。王路先生的文章,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起先,我写这篇书评是给了一个力荐。但给了力荐之后我发现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连个题目都想不出来。虽然我写文章不会拘泥于我的题目去写,但若没有题目,我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思索良久,我把力荐改成了推荐,一下子就文思泉涌了。我之所以改成了从力荐推荐,是因为我觉得王路先生的文章还是可以批评的。他自己的简介里说:“常被人以为是佛教徒,其实不是,最景仰的还是孔子。”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据此来判断他是一个儒者,姑且就先这样认为吧。纵然他如此说,可是他的文章随处可见以佛教的痕迹,总让人觉得他又是一个佛教徒。有时候,你会发现在王路的文章中说一个佛教的词语时,会找一个对称的儒家的词。如此一来让人感觉佛教和儒家是殊途同归,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心同迹异。然而就是这个心同迹异则正是我最不能同意的地方。《朱子语类》就批评说佛教是弥近理而大乱真。我很认可这个批评。佛教与儒家,不近理的时候看上去似乎不冲突,但是佛教越接近道理就越混淆道理。佛教说要中道,不要边见。可是越是中道的时候,边见的力量就越大。这就像两个同电荷的粒子相互靠近的过程,离得越近斥力越大。王路先生说历史上批评佛教的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没有搞懂。可能是我也不懂佛教,更不敢说懂儒家。纵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朱子语类》中弥近理而大乱真的批评是合理的。我曾做过一个比喻,说把佛教和儒家都看成一个函数(不妨以F(x)表示佛教,R(x)表示儒家)。所谓近理,可以看成这个函数的自变量x趋于零的过程。当x→0时,limF(x)可能是存在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但F(0)是不存在的。而同样当x→0时,limR(x)是存在并且等于R(0)的。也就是说佛教函数F(x)在x=0这一点是不连续的,而儒家函数R(x)在x=0这一点是连续的。当然在定义域其他点,这两个函数都可以是各自连续的。以上这段话,也不能算作是批评吧,只是个人对儒佛之别的一点愚见。当然,我在这类问题上面并没有王路先生那样细致的功夫,上面的比喻也真是班门弄斧。只是心中有此疑惑,就讲出来了而已。事实上,我是很期待王路先生写关于儒佛之别的文章。不过那样可能读的人就不多了,哈哈。
噫。似乎还没有说鸡肋是什么。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真的是食之无味吗?既然食之无味,那怎么会弃之可惜?鸡肋,食之有味,味道还不错。只是肉少,不解馋。稍不注意,就以为没有味道给弃掉了。等弃掉之后缓过神来,才会想起好吃的味道,又觉得可惜了。
冰渊
2015年11月28日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二):应以何相貌得度者,菩萨示现何等相貌
大概是2015年春夏之交的有一天,我看见了《猪杰地灵》这篇文章。我觉得写得非常好读,流畅而又优美,像是文章应该有的样子,但是结尾处发散得未免有些陌生了,我不是很确定这篇文章结尾处是否符合佛法所揭示的实相,于是就把文章转给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出过书的被我认可的中年出家禅门法师请他鉴别。法师说:“好文章!”
于是我就放心地转载了王路的文章去朋友圈,并放心地关注了王路在隐身这个公众号,并且顺藤摸瓜看了历史文章,大惊发现其实我早就已经多次在朋友圈转发此人所写的文章了,只是那时根本就没有留意看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还蛮有趣的。水平还蛮高的。我想。
顺藤摸瓜地看到作者跟我一样是河南人之后,我表示比较开心,又发现作者是中山大学校友之后,我表示更开心。至此我就公然承认我是粉丝啦。此举一度引来我校其他一些会写书的做公众号的单身男青年的嘲笑,我才知道粉丝是一种给人带来成就感的东西,类似于学佛的人做的功德,虽然无形无相你做了拥有了以后也不会说出来炫耀但是心里不能说不是暗爽的,不然干嘛做功德。但是功德突然被要求用回向这种机制分给陌生人以后,感觉上猛然第一反应当中还是有点不爽的。
是的,那段时间我感觉好多中山大学校友都转型做起了跟本专业毫无关联的事情并且出书了,还是有点羡慕的。我做的都是什么破职业啊。直到后来我也拥有了证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是毫无价值的机会,内心才算稍微平复一点儿。再看王路老师的文章,才能不那么羡慕嫉妒恨。
和大多数自恃有点儿写作能力的读者一样,我也对王路老师颇多吐槽,主要是他的相貌看上去并不直接必然地温柔敦厚。相貌就很普通啊。打下这句话冒着颇大风险,我是佛教徒,佛教徒不能说恶语。不能中伤人。尤其不能中伤一位佛学地位可能是很高的人。否则可能有不好的果报。
现在我做一些兜底的说明如下:地球上还有一位目前仍然活着的,没出家的,讲佛教的,文字很好看的,男性的老师,他就是宗萨蒋扬钦哲诺布。宗萨蒋扬钦哲诺布的相貌也很平实啊。或者王路老师的相貌也可以作此看。也就是说相由心生只是针对世俗人的一个通用的规则,但是在某些人类身上,这个规则可能会有少许的例外。而且要考虑到王路老师年龄尚轻还只有27岁,这个年龄的未婚未恋理工科男青年尚未学会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实在很正常。我们不应以王路老师超越常人的阅历和心地去推测他在其他领域也必然呈现出十分成熟的状态。
如今王路老师的新书已到手,文章已阅,和拿在手机里一篇一篇的看的感觉又不同,感觉他是文章写得十分深邃的一个人。书到今生读已迟,王路老师如此年轻却写得如此好的文章这毫无疑问是前世带来的习气而不是我们的根器太差,一定不是!鉴定完毕。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三):人的本质,作为主体的自由
我是在微信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推送的文章——每天拿出两小时来浪费,作者将“前进”讲述的如此清晰,因为没有作者的文采,摘抄如下:哪怕你再珍惜时间,你的时间也不会比别人过的慢。。。。但是,在诸如躁进、狂进、乱进之外,还是有精进的人存在。他们也在耗费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耗费掉的每一秒生命,都像一把“着在咽喉上的刀”一样。
是啊,从下棋上杀最少的子,擒对方的帅,折射着人生的大智慧。就拿我自己来说,研一的时候,想着毕业后进公司,于是课外之余,学着各种语言,然而自学的结果仅仅打下了基础,精更谈不上。现在研二,改变了想法,希望以后当老师,开始关注教师的消息,并开始找代课老师,积累经验。
我是经历了躁进阶段,现在处于狂进阶段,每天都是乱进状态中。这样,把自己弄得很累,通才自己算不上,无一门精通,专才更是沾不到边。对于乱进,究其原因,是不甘进普通的公司或者非大学学校,希望用自己的技能博得好offer,所以现在才会这样拼。
看王路老师的文章,会让我的心“静”。小世界就是如此真实的摊开在你的面前,告诉你这就是平凡的生活。告诉你要脚踏实地的做事情,看待事情。可是这会让我们的希望也打折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也失去几分。
还看了一篇,印象颇深的一句是,孔每入庙,事必问。看的老师的文章不多,说说我的感觉,仅代表个人观点,感觉老师的性格限制了文风,总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矫情——礼过,大概孔子的思想深入老师的心灵,现在的自己考虑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终究是过了诗情画意的年龄。
总的说来,老师的书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品,生活的教科书,如果你心中开着一朵花,那王路老师的这本书来浇灌是顶好的。如果是半只脚在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小情调。
我们追求的是作为本体的自由,社会总会约束我们的行为,即使你的主体在井底,也请让你的精神飞翔吧!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四):唧唧复唧唧,王路有所思
2006年开始写作,迄今整整十年。写,再写,继续写。咬牙坚持的王路再次捧出了灿灿的自家果实——《唧唧复唧唧》面市了。绚绚果子使人心大奋。对王路而言,他终于在漫漫暗路中隐隐望见闪烁丝丝亮光的前程——希冀中的以写作为生的日子近在咫尺。对读者来说,既可以在阅读中体会思辨的乐趣,又可以收获勤勉、奋进的处世态度。如此一书两用,二举三得,甚好。
写杂文的王路,骨子里是个诗人。《唧唧复唧唧》不是诗集,却以“兴观群怨”——诗的四大社会功用,来编排。有意思。
所谓兴,即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情志。书中所选的18篇文章,都采用“比兴”的写作手法——由一种现象引入话题,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融道理于平实。因为贴近日常生活,代入感强,读者不自觉地就会读下去。
在《生活和写作是一码事》中,王路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方法与心得。如果想练习写作的朋友可以认真读读,想想。有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好文章,因为生活中的点滴皆可入文。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犯难了。
观,即观察社会与自然。当然这是一种宏观表达。从小处说,观的是自己,是自己身边的小事小情。每一个作家的书写都带有自己生活的影子。这句话用在王路身上,已经不单是“影子”,而是“写实”,真真切切。集邮的童年,代课的糗事,不善表达的家族团聚,基友间的嬉笑怒骂。如此种种,一一道来。蓦然间,一个真实的王路跳了起来。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是王路文章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所在。
《读书总是读书人的孤独事》一文,令人心有戚戚,却也倍感惺惺。读书、写作都是孤独的。推而广之,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还好,还好,在踽踽独行的旅途中,可以邂逅三五“气质相近之人”,结伴前行。如此,已是孤独中的大欢喜了。
群,是交朋友,延展开来,即为人际交往,正所谓“人以群分”。交朋友之前,需要先正视自己,了解自己。唯有此,才能与真正的朋友“臭味相投”——便称知己。在这一编中,王路谈聚会,谈微信,谈罗素,谈厕纸。五花八门,俨然一个万花筒。纷纷扬扬中,自有一条主线——独立思考,贯穿其中。老树画画曾经说过,人与人交,最重要的是脖子以上的碰撞,脖子以下,与牲口无异。话糙理不糙。初闻,如五雷轰顶,皮焦肉熟。细细思量,大实话呀。
怨,是讽谏怨刺不平之事。推崇孔子的王路,走的是“温柔敦厚”的路子。既不讽,也不刺,只是将事情的曲直委婉如实道来。如此甚好。有话好好说。简明直接的叙述比含沙射影的讽谏要光明磊落的多。《大雪,暴走,和世间》从风雪夜归讲到离职手续,再到室友婚宴,零零散散中讲述了如何对待烦恼——“那些让你斩不断的愁丝才是真正度你到彼岸的船伐”。是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挺住,熬过去,你就强大起来:是谓成长。
另外,怨,还可做幽怨解。幽怨幽怨,自有一种含而不露的味道在。此编中的文章,道理明白,语言平实,却很自然地带有一股秋天的味道。澄澈之中透出淡淡的温凉。读之,令人动容。
唧唧复唧唧,王路何所思,王路何所忆?路亦有所思,路亦有所忆。然纵有千种风情、万般心事,更与何人说?只待诸君开卷,所见略同,得与三两知己。
如是,大喜。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五):唠叨又唠叨
王路的这本《唧唧复唧唧》,大部分文字在博客或者微信里看过,之所以买了一本,一是支持,二是喜欢纸质书而不是触摸屏,与前两本的情形相同。当然,书里的许多文章值得一读,再读,我又不是做慈善的。读书这件事情是很私人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品味不同,思考方向不同,自然对同一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故事的解读也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我读书比较杂,讲缘分,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书的内容,不论古文白话,不论高雅粗俗,只要给我以启发和思考,就算开卷有益,没有白读。《唧唧复唧唧》即是如此。
我想凡是看到“唧唧复唧唧”这几个字的人,会马上接出下句“木兰当户织”,书名早已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很容易让人记住。微信圈里有人解读说:唧唧复唧唧的意思就是叹息又叹息。我古文不大好,按照俺东北人的理解就是“唠叨又唠叨,唠唠叨叨”。作者应该是很闷骚的人,遇到什么大事小情,表面上不说什么,肚子里早唠叨了一大堆。唠叨不是牢骚,也不是抱怨,唠叨是有感而发,是触景生情,不是谁都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唠叨出一个大道理的。这么说,似乎有点心灵鸡汤的嫌疑,的确,这本书里许多文章都带有那么点鸡汤的味道,只是这碗汤,不油腻,也不清淡,不寡色,也不鲜艳,是暖胃,是贴心。
我想,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真实才可以贴近人心,虽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经历都差不多,甚至极其相似,那么真实,就是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基础,那些云山雾罩的话,只能让人茫然与厌倦。再有是透彻,这是我很佩服作者的地方,他讲述一件事情所引发的思考非常透彻,尽管有许多观点,我并不能苟同,在我看来有些偏颇,但不妨碍作者解剖的透彻感,尤其佩服作者儒学精深,几句话就可以解释得清楚明晰,而在佛学上的造诣真是非凡,能把那么艰深的佛理阐述得简单平常,最喜欢作者在讲到亲情时的那种表面随意却深藏于心的情感。
这本书里有经验,有教训,有尴尬,有感悟,有我亲身经历过的,也有我曾经思考却没有答案的,许多章节勾起我对久远的回忆,这是我最喜爱的部分。王路说,这本书是他这几年最拿得出手的随笔了,但我感觉,从我看过的文章里,有些我喜欢的并未入选,这是遗憾。另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点前些年满大街都是的那种心灵鸡汤的小册子,虽然买衣服我喜欢鲜艳的颜色,但书籍,我还是喜欢简单大方内敛一点的风格,这也是遗憾。当然见仁见智了。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六):看透人生的点点滴滴
看透人生的点点滴滴-评《唧唧复唧唧》文/信实的精灵
“一个”书系的书陆陆续续接触到不少,从最开始看到有朋友圈在分享韩寒的这个“一个”APP里面的每日一句话,当时就被话语背后的那种精辟和老道,甚至于生活中的真实触动到了。
没错,正如韩寒监制《ONE:一个》的理念:“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走出来自己为自己所设置的桎梏,是因为内心里面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换而言之,就是我们太贪心,总是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岂不知道在什么都想要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迷失了自己。
比如陈谌的书《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最经典的代表作应该就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在去年11月份小王子在国内的电影院上映的时候,不知道看哭了多少成人。纵然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我们依然都是小孩子,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还是小孩子。
另外一本书就是方慧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手机里的男朋友》,道尽了现代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或许这才是社会的悲哀。“对暗恋的人来说,给喜欢的人发每一条消息都是冒险,赌注是接下里一整天的心情好坏。”这一个个话题曾经在微博和朋友圈都成为热门话题。
当然,这本书《唧唧复唧唧:小世界的俗与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王路的文字,但是在看完他的书后,我彻底“爱”上了这位作者。
正如他自己在前言所写的,人都应该持点戒。比如戒跷二郎腿。一时半会儿没那么舒服,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你的腰就比人家的好。时间任何成就,莫不如此。刚开始有些人觉得作者王路应该是一个佛教徒,其实不是,他最敬仰的还是孔子。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还在凤凰新闻客户端当主笔,他很谦虚,他自认为自己不懂新闻,随便写点东西。但是真要是随便写点东西,它能够成为“知乎”和“一个”的大神么?显然不能,他的文章现在已经没有戾气了,有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感悟,读完之后让你不得不服的那种。
他说自己写的是小世界的俗与真,小世界,想写俗了可以,很简单,随便写,只要大众喜欢就行。可是,想写真了就很难,很多人会觉得很扎心,甚至于戳到了某些人的心窝子里面的时候会让他暴跳如雷。下面简单摘录一段话,出自他的文章《难以断舍离之故》。
“比如说我吧,去年给“一个”APP写故事,读者喜欢,就给我点个赞。平常我最多一天看一次,到自己文章发表的那天,我会刷上七八次,看看赞数增加了多少。其实文章已经写成,不管赞数多少,它的好坏都是无法改变了。纠结于过去的文章,还不如花精力把下篇写得更好。冯唐随笔里说,十年前他的小说刚出版那阵儿,他一有空就打车到书店,看看自己的书有没有上畅销榜。跑了无数次,一次也没有上。”
“按照断舍离的观点,一部作品完成了,就应该和作者脱离关系了。作者已经把自己的心血、体验、感受和阅历等一切都凝结在作品里了。至于作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作品自己的事,作者也改变不了,束手旁观就可以了。但既然断舍离不掉,我们要追究它的原因,不能硬断。硬断是断不掉的。很多东西是这样的:他在看得见的地方断了,看不见的地方仍然在连着。”
如同我们现在自己写所谓的书评一样,写完后总是期待着别人看到,可以给自己点一个“赞”。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自己关于这本书的感悟或者书评已经写完,写得好或者赖自有读者们来评断,有人愿意仔细看并且给个“有用”,那是对我们的认可;有人觉得看得不爽,点个“没用”也无所谓了,自己问心无愧于这篇文章就行。
作者很善于将自己在人生当中的积淀和思考反映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所以他的文章即使同行们都会看。他对于人性的看透,很多人对很多事得而得不到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变得很细腻。如同一个男人年轻时喜欢过的一个姑娘,他在一直没有得到她的情况下,继续自己的生活,即使告诉自己不要再去爱她了,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然而还是放不下。
或许这就是王路的人生哲学,人生就是这么个样,又俗又真,他只不过是用真实的话语给传递了出来。
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七):我的“邻居”王路,意犹未尽明白人……
心中千千言,落笔不知如何起。想找到一种更亲近的关系,才好谈他。
从两次见面写起?从微信断续片言说起……
其实,我只是他的一个读者,他的读者又有万千。
想了想,是《唧唧复唧唧》的书评,就从他文字说起吧。
最初是罗胖的会员,看到罗胖和王路因为版权的“来往”,遂关注了王路的公众号,读了几篇文章,亲切感犹生。读着读着,我就变成了王路本人,开始活在他的文章里。他的文章,经常千字不到,就讲了一段我熟悉又未察觉深思的生活片段,简洁,聪明,有时跳跃。
他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你懂的”的隐含意思,我都明白,感觉像找到失散多年的双胞胎亲人,欢喜,雀跃。也有一点忧伤。怎么才找到他……
他不喜欢故弄玄虚,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多看几篇,找找从前的文章,你就知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了。
许多精彩段落,我看时情不自禁喝彩,啧啧称赞。这时,真希望他能看到。
王路讲故事遣词造句简单,但意境深远。《唧唧复唧唧》中很多文章都是这样。
卷一 兴《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假如你能记住自己从前因为狂妄吃过的亏,你会变得和气;假如你见过高山仰止的境界,你会变得谦卑。
卷二 观《老爸是怎样落伍的》:无论是谁,最终都会被时代抛下,会落伍,聊以慰藉的就是,看见自己种下的一棵小树,终于发芽开花,慢慢长得比自己还高。
卷三 群《奈良的鹿》:常有人问我,佛教不是反对偶像崇拜吗?为什么还要树立那么多佛菩萨的塑像,岂不是同教义相违背?的的确确,佛教从来都不提倡偶像崇拜。只是,人类自身有树立偶像的需要。佛是慈悲的,因为慈悲,他不会拒绝众生树立偶像的请求。教导人类打破对偶像的崇拜,是佛的智慧;满足人类礼拜偶像的愿望,是佛的慈悲。就是这样。
卷四 怨《很多温柔是陌生人给的》:在我和很多一度很熟的朋友交情渐渐被时光的魔力冲淡揉平后,骤然想起那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舍友,竟陡然觉得愈发清晰和亲切。
于是我开始相信,在这个世上,很多温柔是陌生人给的。在那个极度悲伤和绝望的夜晚,我在郑州黄河路的一座公交站牌下避雨,廊外大雨如倾,我一无所有。唯一能给我安慰的是手机里也许能到来的一条短信,可那条短信却一直没有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其实我当时并不是一个人,我旁边还有一个人。那是个乞丐。他并没有向我乞讨,也许他以为,在此夜此地,悄立在同一屏站牌下避雨的我不会比他富有。可惜他错了。我真的比他富有呢。为了证明这点,我从人造革的挎包里扒出来一块面包,掰了一半递给他,那原本是我第二天的早饭。他用沾满泥垢的污黑之手接过,朝我嘿嘿了两声,大嚼起来。我也朝他嘿嘿了两声,大嚼起来。孤独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很多人,说话的时候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明白。每时每刻都明白,这种明白是一种抖机灵,让智慧的人提起来会觉得他笨,让笨人又觉得他太聪明,对他戒心。
王路不是这样的明白人。
王路的明白是通透,是我懂了,你勿执着了。
有点沉默,有点敏感,有点学者范儿的王路,有时候可以用可爱和赤子之心形容。
作为生活中见过面的朋友,只能痴痴地说,我喜欢他的文字,却迷恋他的声音。
赞扬的话,不好意思当面讲,所以写出来。
挑剔他的话,留着见面,却不知何时见……
Ps:说王路是“邻居”,是参加凤凰主笔沙龙之后,曾写下:感恩,大千世界做了王路文字的邻居。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八):我也说说王路老师的新书
书拿到手了。纸张,排版都超出我的期待,比我想象的要好。书里面的内容99%都可以从他的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上看到。而且几乎所有的文章我都已经读过。
那为什么还要买这本书呢?
微信关注的很多公账号都有打赏功能,每拜读一篇使我叫好的文章,我都有忍不住打赏的冲动,但是,局限于个人收入太低,就没有开这个头。我是个比较纠结的人:打赏的少了吧,感觉拿不出手;打赏的多了吧,自己肉疼;这次打赏了下次不打赏,担心作者误会自己的文章质量,打赏了这个作者没有打赏另一个喜欢的作者,感觉对不起另一个作者。故此,没有打赏过任何人。但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凡是自己长期关注的公众号作者出书了,尽可能去购买他的一本书,聊表支持与感谢。
所以我就买了一本《唧唧复唧唧》。
王路老师的文章,有一半以上我会重复阅读,非常有感觉。他的文章里面个人情绪很浓,从他文章里感觉到他社交面不广,去过的地方也不算多,文章里净是细细碎碎的生活琐事。然而就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他往往能给我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很多时候也能引起我的共鸣,会给我一种感动。他的文章,仿佛自己的未曾谋面的朋友,向自己絮叨他的故事,感悟,情绪。或许因为我也是一个交际面非常窄,去过地方非常少(主要原因是穷)的人,所以特别能感同深受。有时看到别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给说出来,也是非常爽的。能发现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这本书收集的文章是王路老师这两年内写的吧。很多思想感悟比几年前的文章确实厚重,深刻了许多。文章里几乎没有鸡汤,幽默,只有平实。王路老师说这本书写的是“俗”,也可以说是真吧。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作者娓娓道来他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平淡并不乏味,适合生活平淡的人来读。
当然这本书里的文章并不是篇篇精彩有味道,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认可。虽然文章网上都有,但是这本书买的也很值,可以更方便地阅读和回顾。
以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个纯粹的写作者。在一个商业化写作盛行的时代,还有像王路老师这样的不浮躁,不虚伪,认真从事文学事业的年轻人让我觉得难能可贵。毕竟我是不怎么看网络小说的人,有这样的同龄人为我提供精神食粮,我感到的是幸运。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九):隔壁老王又写书了
这是王路写的第三本书。跟前2本不同,前2本出版后他都是半个月内就寄给我了,而等他想起要寄这本给我时,2个月已经过去了。按老王的文路,估计是因为:人久远了,想起“对哦还有他”已经要费些机缘,想起“不如寄吧”也要费些心情,而决定写下“**惠存”则要费些墨水了——机缘和心情,都是主观的东西,招之即来,不费须臾;但墨水,则是客观条件,有就是有,若是恰好没有,那就没办法了。
王路给我的印象,除了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就是我们一伙人围着玩三国杀时:他摸到牌,一拍大腿,爆句“靠”,然后说几句别人不会认真去听的话。
他的3本书,以及他平时发的文字,全是这种风格。
这不是贬损。这只是应验了书封面的那句话:小世界的俗与真。
因为是小世界,所以写得全是他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俗,所以读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想起他拍大腿时配的那个语气词,想不到这么俗不可耐的东西也能写、也能写这么长;因为真,所以读着读着,还是会想着“原来这事应该这般来看”。
王路的这本书,将他对生活的口味,深深地写了出来。
摘抄一段。
“比如段誉,南宋时代大理的储君,将来要继承王位。我们要写这个人,怎么下笔?写不下来。因为不熟悉那个时代大理的风物人情……而金庸的展开是茶花,王夫人爱种茶花,但她不懂,段誉懂,说她种的是落第秀才。一盆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一样,都是纯色,叫十八学士,十三朵叫十三太保,还有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风尘三侠中哪朵是李靖,哪朵是虬髯客,哪朵是红拂女,都有来历。白瓣红斑的叫红妆素裹,一抹绿晕一丝红条的叫抓破美人脸,绿晕是鹦哥的毛……一个写小说的人闭门造车,这种东西他写得出来吗?”
再接抄一段。
“对一座城市的感情,就寄托在这座城市旧城寥寥几个人的身上。来到一座城,想到谁在这里,或是谁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座城市就会打上他的烙印。虽然这座城里的人有千千万万,而他只是大海中的一粒沙,但在你看来,那一粒沙大如须弥山,是大海的中心。假如他是个大傻逼,你会觉得这座城市都洋溢着傻逼的气息。”
这段话太像王路了。前面写得一片深沉,呦呦鹿鸣;但最后那句,画风急转,老王的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瞬间填满了整个画面,而他拍大腿时配的那个语气词,既不自觉地跑在了我自己的嘴边。
老王最近在几个大学开巡回讲座,貌似忽悠得还不错,而且他说2016年要来广东忽悠了。
但是我还是很好奇,以短袖白衬衫和全班最黑的皮肤为标配的他,拿着话筒站在讲台上,面对一排排白花花的大腿,会妙口生出啥花出来。
印象中他拿着话筒,还是2011年大家去唱K时,完全不会讲粤语的他,居然厚着脸皮点唱了陈奕迅的《一丝不挂》。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十):姑娘,你的衣服很亮。
有些人来到你的生命里,是不是就是为了离开?在独自回家的路上,脑袋里突然冒出了这句话。为了不写到最后忘了要说些什么,先把它写在前面。
读王路的文字,是因为一个朋友圈的转发,看着有些意思,就一直关注着这个微信号。前几天看到更新的<自以为是之愚>,又发现可能对这位作者的文章,会比有兴趣再多很多。
但是还是想来聊聊今天更的这篇让我深有同感的文章,<姑娘,不是你的衣服不够亮>。
在郑州大学,“我”在做完讲座后,观众开始了常规的提问。“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多次举手,便让这位女生来问。她开始了冗长的叙述,讲自己的生活,性格和感受,她花了很多时间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说起刚刚举手一直未被叫起时的失落,”可能是因为我的衣服不够亮“,她如此说。“我”在回到宾馆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思考这个姑娘,从她的身上看到了18岁是渴望被权威注视的自己。
很难说清看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因为“我”已经在文章里将感受讲的很全面)。想聊聊这个姑娘。她在说可能我的衣服不够亮的时候,应该刚刚意识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要求会比她的能量要多些,她急于把自己摊出来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意识到,她需要的是受关注还是成为受关注者?可能在她以后的日子里慢慢的受到了关注,比如经此事热爱演讲多年之后成为一位优秀的演讲者或者在专业上开辟道路成为一位领导会有人主动去要求来听她谈她的奋斗她的生活,也可能偶遇真爱丈夫体贴儿子伶俐时不时在朋友圈或者聚会时晒晒名包新车,假使不幸来临少女并未事业有成也没有遇到真爱非她不可,那可能做个指甲收到个礼物也能让她配着心灵鸡汤来段看似岁月静好实则暗喜的小小炫耀,这些事包含的东西出奇的一致。
姑娘,假使你的衣服很亮,光彩夺目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并成功的让大家认可了你,那并不一定是很好的事。
为了光而不断去演练如何追逐的过程,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最后,一个每天都会穿得很亮很亮才出门的姑娘,独自走在路上,依然很亮很亮,衬得地上的雪都白几分。此时她的脑袋里突然窜出一句话,有些人来到你的生命里,就是为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