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10篇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是一本由王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一):阅读,有时是种怀念。

    偶然说起小说的人物,突然想读《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突然想起青春时代喜欢的小说,突然想再看看小说里那个颠覆以前主人公形象的浪子。还记得《空中小姐》是当年读到第一部王朔的作品,在一本没有封底的《当代》的靠后的篇幅里,被独特的文字风格、任性的人物瞬间抓住,记住作者的名字,然后一部部读下去。尽管争议颇大,毫无疑问,他的小说在那个时代的独树一帜和读者反响。
     二十年后,那些小儿女的情怨嗔怒,已经无法再刺入经过岁月的中年心。阅读,有时只是种怀念,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怀念,对青春时恰好与他文字相遇的怀念。如今放浪不羁口无遮拦的作家和千万读者也都是沉静面容安详的中年人。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二):贫嘴朔爷

王朔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上部写90年代一个混迹于社会拉皮条的青年张明考想考函授大学法律专业,同时去学校校园泡妞泡到了吴迪,他和一个跟班还有一个女的亚红在高端酒店敲诈外国人和有钱商人(亚红勾引男的和他在酒店上床,然后张明和他的跟班穿警服冒充警察敲诈客人),吴迪在学校有个有为青年的男朋友韩劲还有一个女同学,后来和张明好了之后和韩劲分手,两人爱得死去活来,后来一次偶然找张明发现张明和亚红睡在了一起,为了报复张明,吴迪也做起了卖淫女,而且特别猖狂,最后他们被警察抓获判刑,吴迪割腕自杀了。
       下部张明坐了几年劳因为得了肝炎保外就医被放了出来,人生特别颓废,只能去南方换个环境散心,路上遇到了一个女的胡亦,两人慢慢的产生了感情,后来路上又遇到了两个自称作家的青年(那个年代自称作家的特别多)胡亦喜欢和他们侃打牌,张明劝过胡亦,她听不进后来上当,最后胡亦离开小岛张明送走她之后,三天后和这两个自称作家的骗子打起来引来警察把他们倆抓了起来,而张明通过贫嘴被放,准备回北京。
        电影我看了一半,然后看的书,写的不错。后面连续看了《永失我爱》,《无人喝彩》,《过把瘾就死》都是讲两口子天天吵架后面离婚故事。花了2个小时系统的梳理了王朔的作品,有写小时候文革青春的作品《动物凶猛》,适应时代变化的《橡皮人》王朔高中毕业,部队当兵后来当卫生员,回北京在医药公司做业务,后来自己经商失败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后面写的《致女儿书》再回顾自己,打算买来读。
       外界对他评价是痞子文学,而离王朔比较近的人说他比较善,讲真话,用讽刺的手法反映社会现象和生活,女儿6岁王朔和妻子离婚,06年徐静蕾《梦想照进现实》和徐静蕾传出绯闻应该是真的,王朔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赵宝钢拍的《编辑室里的故事》捧红了葛优,算是中国喜剧电视的开山之作,和冯小刚关系也不错合作过几部电影,反映的也是90、2000年的社会变革的事和人。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三):火一般灼热,海一般从容

我是先看了电影再来看原著的,差别还挺大。电影是“你爱不爱我?爱我就为我死!”这样简单幼稚纯粹的爱,带有毁灭性的爱!而小说中要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无奈
张明没王耀那么狠,就是一个没责任心,爱谁谁的小混混,在他成功毁坏吴迪大好前程和人生的时候竟然还能和片警边吹牛x边洋洋自喜的说这姑娘是因为得不到我的爱才自杀的!也管不了喝酒会不会伤肝了,他的调侃中满带刺痛。
张明本身是个患有肝炎,父母又都离世的缺爱小孩。他本身也不信自己能爱上吴迪,或者说他根本没有爱上她,在她因自己堕落后,他心里恨,心里苦,却又不想承担责任,直到她因他而死,他的心里满满是对她的愧疚。
而在之后自己成为劳改犯,收敛了很多戾气后,坐船游玩遇到胡亦。这也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这次张明一直谨慎犹豫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尽管他不断把胡亦当成吴迪,然而当胡亦遇到了与吴迪当年相同的情景的时候,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胡亦选择了遗忘,重新开启她的人生。
若吴迪也像胡亦一样是不是可以免于不幸?若她没有那么爱张明?
张明能够开启一段新的恋情吗?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四):烧醒快还是浇醒快

#这本小说讲了什么?
你怎么知道这是小说?
#啊?难道不是小说吗?
呵呵,当然是了,王朔成名的就都是小说或者剧本。这一册包含了他最早的六篇小说,三个短篇,三个中篇,后面会逐一说到。
#原来是小说集啊,那从头开始讲吧。
正有此意。我们不按书的顺序来说,按发表时间来说。最早的是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一九七八年《解放军文艺》第十一期。第一人称是个女孩子,成天很烦母亲管着,不仅不让外出,也不让看杂书,怕的就是女孩子容易被流氓欺负。但越管就越想出去,越反叛,小孩子不懂事。后来越闹越严重,父亲干脆解禁,出去就出去呗,看就看呗,但发现也没什么玩没什么书看的。父母就说了,不是家长要管,而是社会的问题,但书里并没有说是什么问题,事实上,那个年代,什么问题大家都懂的。
#好像很无聊的样子。
是挺无聊的,就是借父母之口来说教,一是教育孩子,二是抨击社会现状,不过剧情不行,也就不深刻。
#那说下一篇吧。
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发表在一九八二年《解放军文艺》第八期。
#又是这个刊物,作者是解放军吗?
是的,作者是海军出身。这几篇作品都是讲海军的,下面的作品也是。在这个短篇小说里,第一人称是海军普通士兵,在海军卫生员的带领下去打海鸥吃,打中了,但突然跑出来一个老人家,把两人赶走了,海鸥没吃成,还被老人告到领导那去。和领导一起登门道歉,那个海鸥被老人捡回来养着,原来老人几十年前守港口,被洪水困住,幸好有海鸥支持着,终于等到救援,所以一直对海鸥有感情,几十年来都在这个港口和海鸥一起生活,有人打海鸥当然阻止。两个年轻人也很愧疚。主角想起来,自己原来是个很有爱心的人,只是在十年动乱以后,人就变得凶残了。后来海鸥伤势加重,主角很伤心啊,把海鸥拿回去船上救治,幸好众人合力把它救回来了,并且后来整船人都和海鸥们很有感情,人会拿些鱼啊虾啊给海鸥吃,海鸥也很乐意和人玩。
#也挺无聊的啊。
嗯,这两篇就像是一些中学生作文,写一个故事,教育一下人们要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啊。同时谴责一下那十年对人民的摧残。
#都是说教呢。
可能那时候发表的文章就是这个样的吧,太猛烈的估计都被毙掉了,就像第一篇说的那样,社会上能让你看的就都是些没意思的东西。后面也有一篇是这样,但已经有改善。经过了几年,作者的文风有变化,或者说社会更开放了,能容纳更多的东西了。短篇小说《长长的鱼线》发表在一九八四年《胶东文学》第八期。第一人称也是个海军士兵,有一天看见一个小胖男孩在船边下钓,小胖也不怕军人(说明那时候军民关系挺好),请主角晚上帮忙看着线,第二天来收。如果钓到鱼了,第一条归小胖,第二条归主角。晚上,一个男人来把钓到的鱼拿走,还把线也收走了。第二天小胖来找,连线都没了,主角很后悔当晚怎么没阻止那个男人收线,有点愧疚,给了点钱给小胖再去买条线。线买来了,又再下钩,还让主角帮忙看着。晚上,那个男人又来了,这次主角跑过去站着,男人就不敢拿。第二天钓到鱼了,小胖却没来,而且很久都没来,主角只能把鱼留着,因为第一条钓到的归小胖。
#那个小男孩不是出什么事了吧?
还好,没那么狗血。后来小胖还是来了,说要走了,主角给鱼他,他说鱼不要了,放了它吧。主角就把鱼放了,然后就没了。
#这个小说想说什么?
没说教,或者没有直接说教,那就算是进步了。含义读者们自己看完文章自己猜,猜到什么是什么。一般的看,这个小说没说什么,就是说了一些主角和小胖之间的感情。前一篇,说的是人和海鸥的感情,这一篇,说的是大人和小孩的感情,都很深情,都鱼水不分的很真挚,但其实都是想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只是时代所限,不能露骨,后面一篇就直接来了,讲男女的感情。
#快讲快讲。
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于一九八四年《当代》第二期。第一人称还是个海军士兵,二十岁的时候,在一个海港认识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女孩很倾慕,后来分开了但一直写信互通。主角复员了,不务正业,跑去和女孩在一起。女孩曾经也想当军人,但没有当上,当了空中小姐。一开始关系还挺好的,但久了当然不行。女孩虽然爱主角,但主角的行为她会指责,主角当然不耐说,关系就闹僵了。一来二去,虽然也一度和好,但本质仍然没改变,所以分手还是难以避免的。
#分了好啊。
常人看是很好的,但主角归主角,是作者的替身,自然有主角光环在,不可能写成渣男。作者会以各种理由开脱,说这是复员军人的通病,后来还改好了,找到了工作,也很是勤快。本来可以安排两人又在一起啊,但作者不喜欢这样,大团圆结局不符合时代特征,或者说不符合作者性格。几年后,女主在一次飞机意外中死了。
#啊好伤心啊。
所有人都很伤心啊,这么年轻有为漂亮就死了。人都死了,后面还怎么演?可以有几种方式,男主消沉,后来又认识了一个相似的女孩,继续演下去,但作者并没有用这种。而是男主去找女主的同事,对这几年的情况进行碎片复原。女主一开始很消沉,身体也变差,后来慢慢好了,还认识了一个新的好男孩,一开始还是爱男主,后来也能解脱出来和男的一起。可惜意外就发生了。
#假如没有意外就好了。
没有意外作者就写不下去了啊。难道写男主多年后重遇牵着小孩的女主吗,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死亡只是引出了女主依然很爱男主的情结,并没有什么其它作用。
#那如果两人没有分开呢。
那只能是男主变好了,然后两人夫妻同心,生活幸福。可这样就没有引爆点了啊。小说一定是脱离平淡的才能写下去。所以很多小说或电视剧就是男女主一起了以后,又搞出一些什么意外来拆散。这样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就变成了狗血电视剧的桥段。还不如现在这样写。
#除了写两人的爱情还写了什么吗?
女主那么好,而且纯情,作者也很矛盾,他很被这样的爱感动,但又很鄙夷这种斯德哥尔摩的爱。这种爱并不是热烈的情爱,而是古旧的欧式父爱母爱情结,所以作者就在这里把这种爱给摧毁了,在后面会推崇真正两性之间的真爱,那就是后面的小说要写的了。另外,作者在这个小说里,提到两种行业。一是代表古旧的军人,一是代表新兴的空中小姐。军人没仗打了,就没什么作用,还闹事还出事,对社会没什么帮助。而空中小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为国家创造财富,除了飞行很艰苦(不仅作息无常还要晕机,每年要靠疗养恢复),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命危险。作者在这里算是弃旧崇新,也是他先锋作家的一个特征。
#现在这两个职业好像评价差不多吧。
现在的空中小姐,也就是空中的小姐,或者说天上的小姐,不是什么好词,但那时候不一样,人们刚从旧时代中走出来,对新兴事物不太认识,老一代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残旧的遗风,看不起赚钱的职业,所以作者有必要指导一下人们。现在各种都开放了,什么职业大家都能接受了。不过太开放太追求经济也导致了道德的下降,这是题外话了。
#那就说回那个炽烈的情爱吧。
剩下的两篇都是。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发表于一九八五年《当代》第六期。男主也是个不务正业的游民,搞搞经商,又写写作,反正就不是正当工作的那种。女主是搞舞蹈的,两人不清不楚的就在一起了。
#怎么会不清不楚呢?
整个小学基调就是这样,概括一下就是无厘头瞎掰风格。韩寒的作品也有这样的特征,不过是已经进化过调整过的,可读性强了很多。男主去看女主跳舞,大家吃饭,聊天,打电话,各种活动,后来就一起了。在这种风格下,剧情可以发展得很快,一页就可以从北跑到南,从西跑到东。
#具体都干了什么啊?
什么都干了,但该干的没干。哦,不对,结婚以后有。
#这次不是悲剧啦。
还好吧最后结婚了。只是后面没有再写,因为已经太拖沓了。再写下去估计也是悲剧。
#女主都喜欢男主什么啊?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死心塌地的。要说原因就只有一个,主角光环,谁让他是男主呢。要脸没脸,要钱没钱,要才也不多,女主却又是漂亮又多人追的。《空中小姐》的女主是因为军人情结喜欢的男主,还有点原由,在这里就真是无来由啊,反正就是喜欢,为什么喜欢作者我就是不说,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我最大。
#那还有什么好看。
所以就没什么好看,只是一路子贫嘴。到了下一篇作者也长进了,对人物的塑造有所改进,不再是这样随心所欲,虽然仍然是作者我最大我说了算。在下一个小说里,男主终于是有工作的了。
#转正了。
并没有,说是说有工作,但男主的工作是诈骗。女主仍然不喜欢,所以有个诈骗工作和没有工作没两样。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发表于一九八六年《啄木鸟》第二期。刚才说过了,男主是个诈骗犯,和一些女支女合作,把人骗上酒店以后,就扮成警察进房罚款。认识了一个女学生,搞到了她的第一次,两人就一起了。女主当然不想男主干这个,因为迟早被抓,男主本来就是玩弄一下而已,当然不管,然后两人就分手了。
#分手以后男主发现自己是爱女主的?
都是这样的。不过没用,由于作案太多,警方展开一次严密部署的行动,把男主一伙抓住,判刑坐牢。
#女主等男主出狱?
没有,女主自杀了。但男主仍然出狱了,因为肝病严重,保外就医了。
#出狱后又遇到一个女主?
看来你也能写了。出狱后算是改邪归正吧,原来的地方有女主阴影,待不下去了,跑到了另一个城市。遇到了一个独自出来玩的女学生。之前是女主纯情,男主贪玩,现在是相反,这就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先前是玩火自焚,现在是心淡如水。但并不是说男主就是被玩弄,作者不可能这么写,男主仍然是男主,仍然占领着道德高地和利益高地。
#最后女主被降服了?
女主不听男主劝告,被两个骗子骗了,男主把女主送走,两人没有发生什么事。因为男主有病干不了,而且这样才能突显其圣人一般的形象。最后更是一举把两个骗子收服了交给警察。
#男主不愧是男主。
这是当然的了。虽然男女主最后不能一起,但经历过也就够了。有点像修改过的玄奘,一路玩过爱过,该做的都做了,最后升天成佛,一切归空。烈火把万物烧旺,烧成灰以后撒向大海,又归于万物。什么都没有,其实是什么都有。
#有那么深吗。
书里没有说,都是我编的。以后你经历得多了,就会懂的了。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五):救赎

我并不对王朔很感冒。开始读王朔纯粹是为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而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则纯粹是为了廖凡。前几天我们一家人追《北平无战事》都追得特别狠,每晚七点半准点儿对着北京卫视坐到十点不说,前边错过的七八集也一点儿不落地在吃晚饭的时候对着ipad补上了。我对男主角刘烨着实无感,但觉得廖凡和祖峰太赞了,尤其是廖凡。 五月底那会儿刚好没事儿就在某一个下午在家看完了《白日焰火》,其实纯粹是冲着桂纶镁和碎尸案的噱头去的,看完也没觉得廖凡演的张自力如何如何。但《北平无战事》里边同样是廖凡演的教授梁经纶真是......嗨反正就是他穿着长衫带着圆眼镜一念文绉绉的台词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然后就去搜廖凡别的造型和个人写真,发现怎么着都不是梁经纶那个路子(可能是有胡子的原因,这点与我对吴秀波的审美相反,吴秀波我只喜欢他有胡子的样子),但发现他还演过一部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又发现原来是根据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改的,就立马从亚马逊上下了单过几天就到了手。 刚开始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时候还奇怪为什么好好的改编成电影就连名儿都改了,后来看着看着我才明白了,合着这小说和电影差别真不小啊。除了男主角都是大坏蛋,女主角都特清纯且对男主角都特一往情深并且割腕自尽,但这割腕的方式都不大一样。对了忘说了这电影我还没看,只是看了看剧照简介以及豆瓣上和专业剧透没什么两样的短长评。 这里只谈小说,只谈张明吴迪和胡亦,无关电影,更无关廖凡和莫小祺。 让人不得不承认张明是个混蛋,一开始我还暗自为他开脱来着,看他把假扮警察诈骗嫖客所得的钱当学费交给函授学校来学法律时,偶尔厌烦他那一伙男男女女的吵闹,随即编了个理由来获得些独处时间时——如若不是如此,他也就遇不上吴迪。刚刚有仔细看了看这一段,王朔特意强调了那是“暮春时节,树木草地都绿遍了,花丛怒放”,恰如吴迪那时无处安放的青春。于是,很自然甚至有些老套的,男的风流不羁,女的美丽天真,多美好的开头。 我无需在此赘述他们初次邂逅的细节,以及在张明老练的手段下吴迪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意乱情迷 的过程,我只是很疑惑,不止一次奇怪怎么小姑娘这么容易受骗,或者是,这么心甘情愿受骗。不止是吴迪,还有后来的胡亦,但后者明显比前者幸运得多。 张明和吴迪也有过好时光,以那盘录有他们两人的“演唱会”的磁带为证。然而因为张明自身的劣性,吴迪最终对他由爱生恨,发誓要忘记他,而此时的张明甚至也劝她离开自己,重新开始:“你还年轻,依旧漂亮。“但吴迪那时早已失去了能支撑她重新开始的曾经的自信与精神动力,瞒着张明,从此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为昔日恋人诈骗团伙里的一个妓女,放荡不堪甚至比多年从事这一行的老牌妓女有过之而无不及。简而言之,吴迪因为爱张明而不得疯了,但张明也因吴迪的自暴自弃而疯了。他的疯狂,不仅是怜惜,更是对那些满嘴流油的嫖客们的刻骨的恨意。他太自傲,太不羁,自尊心使他无法恨自己,只能恨别人。 但张明的疯狂也给自己和他的伙伴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每次干活时他不再小心谨慎处处留意,他开始穿着假冒的警服在酒店喝得东倒西歪,更开始疯狂地殴打那些和吴迪欢好过的嫖客。最终,纸包不住火,张明以及他的同伙纷纷入狱,而吴迪却在警察到来前在房间里割腕自杀,伴着那盘曾经见证过他们欢乐时光的磁带, 她的挽歌。但其实,作为一名警方眼里的“失足少女”,吴迪是有可能被当庭释放,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说穿了,她自杀不是因为害怕刑罚,她是看到了自己与张明之间爱情的真正无望而死。 到这里,这部中篇小说的上半部结束。看完这些,我真是不知王朔还如何写接下来的内容,因为在我心中,吴迪死了,张明入狱了,这故事就该结束了,也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和可能了。 然而,后来,张明在狱中生了病差点活不下来,暂时享受保外就医。回到他和吴迪曾经生活过的房子,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他心力交瘁,只能远走他乡。在一次乘船去海岛的旅程中,他遇到了和吴迪极其相似的胡亦。也许胡亦就是王朔刻意安排的吴迪的转世,何况细细品味这两个名字就能发现两者的发音都如此之像,用来惩罚张明的罪孽。这从他们初遇时的对话可以看出,一言一语竟与当初张明和吴迪初遇时的对话一模一样。 但这一次,张明不再是当初那个刻意显出自己流氓本性的流氓,他对胡亦很礼貌,近乎有点羞怯,甚至让她觉得他是一个想象力过于丰富、却没有经历过丝毫风花雪月的沉闷男子,如同千千万万个面目模糊的中年人。 张明爱上了胡亦我是毫不吃惊的。胡亦与吴迪太像了,天真、美丽、带点小聪明、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有挑战传统价值观的信心与渴望......她们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吴迪爱张明,但胡亦不爱。而吴迪碰见的张明和胡亦碰见的张明也只有一点不同——张明从前不敢、也羞于承认他爱那个爱他的吴迪,现在 张明却承认了他爱那个不爱他的胡亦,并且,他要娶她;而这恰恰是吴迪最想听到,却到死也没有听到过的一句话。 同样,张明和胡亦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在轮船的甲板上伴着日出吃早餐,在海滩游泳、争相把对方整个儿埋进沙子,在夕阳西下时分循着斜阳晚钟探访千年古寺......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对前来度蜜月的新婚夫妇,没人会猜到他们仅仅相识不到两天。但无论如何,胡亦只视张明为萍水相逢的一名旅伴,在这趟旅行中或许至关重要,可当她一旦碰到比他更有意思、更投缘的人,或者当她要结束这次旅行、返回她原先所在的那个世界时,他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胡亦对张明说:“你说你爱上了我,哼,我也必须爱你么?”我相信这话对张明不啻为一记火辣辣的耳光!这难道不是吴迪冥冥中的报复?或者说,是吴迪对张明又爱上了另一女子的惩罚? 但我想,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后来发生的事,张明告白失败,胡亦夺门而去,与两个相识未深、自称“作家”的青年男子相伴去月光下游泳。不难想象,可怕的事会又一次发生,胡亦一夜未归,归来之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几近疯狂。 张明看到胡亦的样子,什么都不再问便知晓了一切,他劝她离开这个使她经历悲伤与痛苦的海岛,坐船回家去,他将为她打点好一切,而他劝说的最后一句,也是那寥寥八字:你还年轻,依旧漂亮。 在讲述接下来发生的事之前,我想阐明一点,尽管在同样经历了最肮脏后,吴迪割腕而死,胡亦则重新开始,也不能说明胡亦要比吴迪坚强勇敢。第一,吴迪被玷污时已经众叛亲离,彻底与之前的正统轨道背道而驰;而胡亦不同,如果她离开海岛,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她若不说就无人知晓,单从这一点,胡亦比吴迪更有重新开始的本钱。然而更重要的是,吴迪对自己受的伤直到最后依旧是不后悔的,如果可以选择,她依然会重走与既成事实一样的道路。吴迪是为爱而死,恰如胡亦是为自己而活。所以,胡亦听了张明的话,她照照镜子,深吸一口气便又恢复理智,答应张明要多想些从前的高兴事,尽快恢复自己,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第二天,张明把胡亦送上归程的轮船,自己留了下来,完成他未了的事。他在码头设计斗殴以引起警察的注意,与那两个伤害胡亦的骗子一起被带到派出所,最终揪出了他们的真实身份——罪行累累的通缉犯。 随后悄悄离开。回家的途中,一路欣赏田园风光、工业市镇、连绵山川,更有无数和吴迪、和胡亦一样的美丽开朗的女孩子,会心微笑,心如止水。 故事到此结束。 我不知道自己花了好几个小时又重叙这一非三言两语可说完的冗长故事是为了什么,其实我想说的只有寥寥几句。我想,张明与胡亦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胡亦的成长和救赎——从出场时的顾盼流眸,到离开时的素衣沉默,更是他自己的成长和救赎。在这篇小说的下半部,其实根本没有吴迪二字,张明只说她是一个”非常非常爱我的女孩“、一份”不可被亵渎与评判的爱“,爱到失去了自我,爱到万劫不复,爱到覆水难收。张明欠吴迪的一生,欠她的一颗真心,只能在后来的胡亦身上偿还一二了。纵使意难平,但最后,当面对神明时,起码还能够双手合十,虔诚微笑,不卑不亢。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男人的赎罪。 关于这篇小说的题目,可以有很多种见解。我个人认为,张明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遇见吴迪及之前和遇见胡亦及之后。吴迪使他开始变化,胡亦使他确定接下来要走的路。吴迪是火焰,她对张明恰如一团热火,但这团火最终是烧死了自己也烧伤了张明。而胡亦则是海水,晶莹剔透又有如大海一样的自我修复能力。别人对她的玷污与伤害可以比喻为滴入大海的几滴墨汁,海水将其快速稀释分解,很快不见踪迹,而海水又恢复了从前的明丽透亮,就如同决心重新开始的胡亦。张明经历了吴迪与胡亦,身上自然也产生了两个女孩分别带给他的烙印,他能如火焰般热烈直爽,这是对待爱;也能如海水般干净自持,这是对待他自己和以后人生中还会遇到的无数美丽。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六):命运的重演是嘲弄讽刺又何尝不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对王朔最初的了解来自韩寒
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是《玩的就是心跳》
不怎么喜欢
这次这本小说
倒是让我对王朔有些刮目相看
 
我不得不把他与韩寒拿来说说
他们作品中的男人多是社会痞子二流混混
女人则分为两种
纯洁如白雪的无知少女与污浊似烂泥的无良妓女
男人与女人却有着天然二的共通点
故事则热衷于通过小人物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或灰色缝隙
我对韩寒的小说是彻底失去耐心
不过就王朔的这部小说来讲我倒是挺喜欢
 
王朔作品有着进来十分盛行的赵宝刚电视剧里的贫嘴京片子桥段与青春逆袭风
但却不那么奢华张扬
奢华张扬的好处是能迅速笼络一大批热血粉丝
但这种文化形式有着无可置否的致命点
它就像烟火更似灵感
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看《奋斗》时或许酣畅淋漓或许新鲜悸动或许激情澎湃
但看到《北京青年》已变成了吐槽找茬变成了围观它到底能有多烂的心态
在文章将第一个小男人形象经典演绎在观众面前时掌声雷动褒扬不断
但在他将小男人演尽演绝之后仍不断地接形变质不变甚至形质均不变的角色时观众的微笑或许已变成了冷笑与嘲笑关注也已演幻为了漠视
 
不知我是怎么一步一步从文学作品跑题到电视剧上的
就此打住吧
 
这部作品就像书名一样
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
作者巧妙的将整部小说平均分割为两个部分
并且这两部分对仗工整
从对话到人物再到情节设定
作者可以像造排比句一样的铺设故事
读来竟为作者的精心构思慨叹不禁
 
命运的重演是嘲弄讽刺又何尝不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七):个人感受

其实,我不了解王朔,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他的书。

今天看完最后一章的过把瘾就死,我其实也厌恶了他们之间的争吵。虽是没有谈过恋爱,但看了不少言情小说,其实对于女人喜欢问男人“你爱我吗?”这种问题也感到很厌烦。一个女人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男人上面,天天粘着他,已经失了自我。正如男的所说“你对我好得简直我粉身碎骨无以回报,而你又不是一个不要求回报的人。”所以说势均力敌的爱情令人向往,两人对爱的付出也应该平衡,没有人会不求回报的,即使是爱情。从一开始,两人突然从好朋友变成夫妻,这种转变都太快,其实也不够理智。毕竟这种身份的转化是大为不同的,我觉得很可惜,他们为此失去了一个珍贵的朋友。

我不懂吴迪为什么如此不堪,因为一个男人而堕落自杀

我不懂为什么生病了不说,却要隐瞒,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嫁作人妇又有什么好处

电视剧的狗血桥段,主角得了绝症,然后就故意疏远另一半,故意吵架,把她从自己身边赶走,口口声声说着是为了她好,是因为自己不能给她幸福,是希望她有更好的人待她。我只觉得这种想法无比自私,剥夺了另一个人了解和选择的权利。离开你,我只会过得更糟,就算我如你所愿嫁作他人妇,也不会忘记你给我带来的伤害。而你自己反倒可怜起自己来,觉得自己心胸开阔,能为了一个人的幸福牺牲两人共同的幸福。我从来都不能理解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什么绝症,重要吗?能过一天是一天,受不了就和你和平分手,也用不着如此大动干戈。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结尾总是带有一点转折,出人意料,令人深思。这里的爱情故事,都很沉痛。看的时候我没有哭,只是觉得过分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毫无恋爱经验的人,我仍是对爱情充满着向往。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八):你怎么那么傻

        无聊翻看《空中小姐》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觉着是王朔自己的意淫,故事差不多,都是无论男主怎么混蛋,甩了女主,女主最终到死心里爱的还是男主,然后剩下男主悔恨终身。特么的这是当年你王朔的特殊情结吧!反正我不感冒。凭啥,就这么些个混蛋的男人。也许是我没爱过,不知道爱是什么,里面女主们地那种执念我无法理解。明明是被甩了,而且那男人也不怎么样,还还还一直心里装着那男人,到死。不过我觉得是王朔故意把她们写死的,死了才让人惋惜。不然时间迟早会冲淡一切,女主迟早觉悟原来她爱的男人是渣,这样小说就没这种强烈的味道了。非得用死让一切嘎然停止。
        这里面都是写漂亮的女主很专一,都很傻。空中小姐把空姐的形象刻画的很好,不是传闻中的多出小三的群体。我属于没什么姿色的老土姑娘,适婚年龄嫁不嫁地出去都是问题。心里对漂亮的姑娘就一种情绪,嫉妒。看了空中小姐里面的王眉,然后就想起了致青春里头的阮莞,同一感觉,漂亮的姑娘都痴情,傻。漂亮姑娘原来也和我们一样,都很脆弱。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九):一半已足够

近期(2013年12月23日)重读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颇有一点感慨。说来也巧,我第一次读到的王朔的小说就是这一篇,印象最深,什么时候读的已经忘了,也许是高中时候,从何人借的书还是从地摊上买的,也全然不能记得,但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竟然大半记得,甚至还记得读小说时候的心情和感受,不能不说是该小说笔力之感人。
    此次重读的小说是从深大图书馆借的王朔小说集《过把瘾就死》,内有四篇小说,第二篇就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小说开始于117页,结束于206页。但小说核心故事其实在163页就已经结束,如果还需要补叙一个细节,到166页也就可以终止了:“我”找到了那盒录音带,跟吴迪一起模拟演唱会的实况录音,这解释了片警的疑惑,他听到屋内有人说说笑笑,门反锁着,踹进去后,发现女主人公躺在床上,已割腕自尽,血已流尽,屋内遍地殷红。她自杀的时候还通过放录音带作为障眼法,“看来是下了决心,这样的人救也救不活”。
    不熟悉故事的人也许不知道“我”是谁,这里简略介绍一下。“我”是一个社会边缘人士,靠假扮警察,设置色情陷阱敲诈嫖客谋生,情商极高,吴迪是在读大学生,被“我”勾引,爱上了“我”,但“我”对这段爱情始并不珍惜,吴迪虽然知道了“我”的真实面目,但还想通过自己的真情感动“我”,但最终大失所望,终于选择离开,主动傍上同行卫宁,也干上敲诈嫖客的行当,这时候“我”开始感到懊悔,但对吴迪的堕落也无可奈何,只能靠对受骗的嫖客大打出手作为发泄。小说在吴迪自杀之前安排了一个暗示性极强的情节,一天半夜,吴迪裸着身子,溜进“我”的房间,紧紧地拥抱“我”,哀恸地抽泣,“她只是哭,伤心痛苦地哭,难以自抑地哭,哭了很长时间”。最后,吴迪说,“让我再好好看看你。”“她打亮台灯,俯脸凝视我。她用手轻轻擦去我脸上的泪水,仔细地把我看了又看,”然后她关灭台灯,“屋里又陷入一片黑暗,她走了”。留给我最后一面,“那样姣好,美丽,又充满深深的绝望和惨淡”。
    小说的163页,即第八章的最后一行,“我”和同伙被捕的那天,吴迪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割腕自尽,没有遗书,现场播放着一盒录音带。
   其实这盒录音带也可以看作某种意义的遗书,这个录音带是吴迪和我,还有我的死党方方在一起嬉笑玩闹的时候录制的,那时候的吴迪对于爱情满是美妙的遐想,吴迪临死前放着这个带子,听着那一天快乐情景,决然自杀,死在对自己当日编织的爱情美梦的追悼之中。我记得当时读到这里心情真的沉重,又感到愤慨,对世间竟有这样的“我”真的愤怒,对吴迪只有哀其不幸了。
    总之,小说至此已经把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讲完,吴迪之死可谓是小说最高潮,小说至此结束自然可以获得余音不绝的效果,即使为了让读者平复心情和感受,在第九章也可以收尾了。在第九章,作者通过片警的嘴巴,补叙了吴迪死的时候脸上泪水未干,还有录音带不知所终的细节,但“我”却鬼死神差地找到了那盒死亡录音带,放进了小收录机。“现在由著名的吴迪小姐为大家演唱。。。。我第一次见到你,你放风筝在蓝天。吴小姐很激动……”
如果小说在此收尾,我以为也已是完美结局。其实我多年以后的今天,也只记得这些。至于小说原作在此之后又絮絮叨叨地介绍了我出狱之后,到南方城市漫游,又遇到一个接近吴迪转世的“胡亦”,拒绝了胡亦的求爱,又如何帮助警察抓住了诱骗胡亦的两个流氓。我完全没有印象,可见这个故事安排的不合情理与好无必要。今天重读,只能揣测作者为了让“我”赎罪而特意安排的,其实斯人已逝,“我”今后的结局完全可以交给读者去想象,因此将后文全部删掉也不可惜,但王朔竟然还继续扯了41页之长的篇幅,接近小说全文的一半,唯一的合理解释只能是作者觉得不写“我”的转变,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顺便说一句,由廖凡和莫子棋主演的同名电影没有“我”出狱后的这些乌七八糟的情节。只是电影将吴迪的大学生的身份换成小店里的女服务员,把“我”如何认识吴迪的时间地点全部篡改,如何勾引吴迪的情节也全部略过,硬生生地拼凑出一出一见钟情的俗套,真是叫人无语。唯一可以赞许的情节改编,是“我”竟然安排吴迪去接客,充分凸显流氓本色,算是导演绝无仅有的一处妙笔。导演最后安排了“我”的自杀,这点倒是跟王朔有所不同,但也是一个对“我”如何救赎的刻意安排,纯粹是“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观念在作祟而已。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读后感(十):多情恰似无情

    前阵子刚看刘奋斗导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找来王朔的原著,书名却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还是国产的小说接气,若不是工作干扰,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语言习惯、情节发展、社会氛围、文化背景,都是中国的,手法上也没有刻意的学西方的现代派或者现实主义啥的,就是王朔的方式,把坏写到令人发指,把弱写到令人愤恨,骨子里却一直是热的,就像姜文《一步之遥》,我说是“嘴上混不吝,心里滴着血”,王朔可不也是?《一步之遥》王朔也参与编剧了吧,可不就是他的风格?
    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写的王朔,主题不记得了,那时只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论而论,记得是买了两本王朔评论之类的书,参考着抄了一些,最终还得了个“优秀”,可天知道我只是浮皮潦草的看了《顽主》等一两本王朔的书,对于答辩,只记得关于“反讽”的问答了。那时候年轻,没有经历过深刻的感情,哪里懂得王朔小说里的深沉的悲哀——好了,我这么说,包括我上面说“嘴上混不吝,心里滴着血”,一定都会被王朔耻笑,是的,王朔是无法评论的,因为你正儿八经的说什么,他都不屑,正如佛家常说的,“不可说”,可他又不装高深,看起来好像浅得很,他自己也认为浅得很,可是,不用情至深,哪得看起来如此浅,而又让人心情憋闷的作品呢?正如李宗盛的情歌,一股沧桑的老味儿,王朔也算少年老成的了。
说了这么多,说几句小说本身。好像李皖说过,王朔调侃了一切,最终在爱情里倾倒了自己的脆弱。我看王朔的小说也是这感觉,一个表面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的混混,内心其实有柔软的部分,而这小说,最要紧的,就是通过看起来的残忍的坏,把这柔软展示出来,而每个人都有这柔软的部分,所以,这小说,就由此打动每个人。吴迪的故事里,“我”不动声色的爱着她,或者,不愿脱离自己的身份限定(小混混嘛)去一本正经的爱她,乃至将一个原本指望堂堂正正本本分分爱的大学生拉入了那个不太入调的圈子,直至以死殉情。到了胡亦,既有曾经沧海的不堪,又有立地成佛的不忍,一遍遍的自虐,一点点的唤醒,一次次的压抑,这个男人的心路,最后还是用一次不太轰轰烈烈的斗殴结束,却似乎给晦暗的天空撒了点金色。其实,我认为这是王朔对社会大众的审美妥协了,以王朔的一贯审美,应该继续把坏演下去,让人看完堵在心口——对,别用善恶来评价作品。年轻的时候,我是批判王朔的,王朔对社会思潮的搅和也的确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但今天,我从文学的角度看,恰恰是对社会思潮的触动,成了他的文字得以立得住的注脚。如果是我去写,现在,我会更加撕裂一点。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