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2:5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经典读后感10篇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是一本由郭敬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读后感(一):青春的左岸和右岸

这样的青春,我也深有体会,

高中的时候,各方条件限制,我没有读到多少作家的书,包括郭敬明的,只记得,那时,我最喜欢一句话就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青春是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飞快流逝的,是荏苒逝去再不回头的如水光阴(大概如此),十八岁的年华,什么是无法忘却的回忆,什么是值得牢牢把握的年华,现在也依然放在心里,还有那个有着小小心事的自己也放在心里……今天,我看到了真身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读后感(二):我的成长,倒影在你的年华里

看看郭敬明的成长史,仿佛就可以看到未来的我自己。与金钱地位无关,只关于青春。
还记得那一个个被阳光浸满的午后,不大的教室里乌泱泱几十号人,大家打着瞌睡,目光呆滞的飞速抄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一行行笔记,我们的目光略带憧憬的望向窗外,街道上,戴着墨镜脚踩高跟鞋的白领,提着通勤包飞快的穿过马路走进高档写字楼,我想,有一天我也会是那样。再也不要写作业,再也不要和闺蜜非要因为学习成绩一较高低,再也不用在爸妈的监视下生活,再也不要考试。
后来,我们高考了,彻底一头扎进海一样的试卷里,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命的高低起伏完全等同于分数的上升下降,唯一的憧憬就是小四书里写的那2个疯狂的通宵。我把整整一年里所有的希冀都列入自己的愿望清单,数着手指熬日子,我曾无数次的幻想自己像那些飞扬在高档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一样,带着文件背着笔记本电脑在自己的青春里肆意张扬。再后来,高考就结束了。
没有想象中的疯狂或者是疲惫,没有肆意的挥洒,没有如释重负的释放,平静的就像过去几百个日日夜夜
再之后,上大学了,我们恋爱失恋,再恋爱,然后在这个象牙塔里面的小社会里,看到这个社会大概的样子。
再后来,快毕业了,我们疯狂的投着简历,想要的工作得不到,得到的工作不想要,我们想赚好多好多的钱,买好多好多曾经买不起的东西,去很多很多曾经想去的地方,然后发现,这个世界跟我们想象的大不一样。然后,我们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奔波里,慢慢地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小四在小时代的引语里写过,也许,我们终将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但在这之前,面对黑暗无边,让我,与你并肩。
小时代的友情那么那么可贵,可贵到每每看起,热泪盈眶。那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热血和温暖,我甚至不清楚我是否拥有过,但那感觉如此真实刻骨铭心,我相信,小四的人生里,一定有这样的几个人,无论时光将彼此雕刻成如何天差地别的样子,依然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无关爱情,只因你曾在我短暂又漫长的青春里,扮演过那样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
是的,我们都在慢慢长大,慢慢的变成最意想不到的那个自己,但我始终记得,我的生命里,有一个小四这样的人,用他的文字铭刻我的青春;也有这样一群人,在我独一无二的那些年里,陪我写下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匆匆那年。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读后感(三):无关作者,只为文字与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初中,每天的夕阳还是在饭后才出现,每次的伤感还只是出现在试卷要家长签名的时候,当然那时候快乐也只需一个篮球或一瓶汽水亦或家里冰箱内的那半个冻西瓜。
那时候社会还未唾弃鄙夷某郭,或许应该说人们还未注意到这个人。我也还为没看过《小草》我对作者还停留在:他应该是一个特别的人。
后来的云泥之别我也不想多说。
但对这本书的文字,我坦白这算是影响我一生的书,或许你门觉得“一生”太重,但在我这这个词用心无愧。
多年后的今天我回头看看我走过的路,初三高三关于梦想关于路多少的多少我回头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些的根源都在这本书里。或许是这本书出现的时机恰好在初中那个阶段,没有这本或许也有下一本。可跟发小谈这件事的时候,他一眼扫过我说:别找借口,你他妈就是这种人。我当时也看了,怎么就没那回事!
这本书给我的是毕业前我会拼命奋斗,而且很变态的觉得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享受。这本书也为我种了梦这种东西,在这之前我的生活无关奋斗,与梦更是一丝未连。
这些文字我宁愿相信作者因为还在高中,嫩叶未染红尘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读后感(四):请你把童年还给我

如今在大庭广众下提起郭敬明,总有一种淡淡的羞耻感。即使我很不想承认迷恋过这个时不时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的男作家,但实在没法否认少年时期曾经觉得四十五度真他妈忧伤的事实。
就像大家说的,很多人都有拼命喜欢郭敬明的时期,紧随其后的就是拼命抵制这个傻逼的时期。我想,可能我们抵制的不是郭敬明,而是曾经傻逼的自己。他就是我们童年的一段黑历史,映照了我们一本正经假装忧伤的年少轻狂。但是,那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假装。我们的心很软也很简单感动于世界上的一切风吹草动。在那样的时期接触那样的文字,就像广场上玩泥巴的小孩一抬头看见了日月轮转、星河变幻,一瞬间五官七窍都打通,这个世界的所有情感都向你奔涌而来。那时候的认知是肤浅而强烈的,所以少年时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着生离死别地老天荒。灿烂而决绝的情感更加映衬了现实的荒芜,因此少年人孤独、封闭,离群居索。随着年龄渐长,阅历丰富了,我们明白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这时回头再看,就会发现当时为一点小事悲痛欲绝的自己简直傻出了天际。但我们不能否认从前。假如人生可以割裂来看,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所谓的“大事”,比如初中时觉得中考大过天,而高中时再想起中考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该担心的是高考,可一到了大学,当年的担心都变成无聊的小儿科了。我们习惯了以“己”度“己”,用现在的自己来衡量曾经的自己,然后得出“当年怎么这么傻”的结论,却不知这种比较是多么的狭隘。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讲明一点,即使我现在已经对郭敬明的书没感觉了,可当年还是真诚的喜欢过他。
我应该算是比较早看郭敬明的一批人了。刚上四五年级的时候父母逛书店给我买了一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那时候我还停留在《寄小读者》阶段,一拿到这本书就被震惊了,第二天就忙不迭的带到学校去炫。我记得那书的封皮是纯黑色的,上面还有一摊血,滴成一朵花的形状。课间我一反常态的没和小伙伴到走廊上去浪,掏出这本书端坐在位置上皱着眉看,其实也没太看懂,写的都是些高中生去网吧、早恋、离家出走、组乐队的事儿,简直光怪陆离颠覆三观,不过为了装逼也就忍了。憋了一会儿果然有小伙伴上钩,走过来问我在看什么,我故作深沉的说《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郭敬明你知道不?结果小伙伴接过去看了一眼,“哦”了一声说“鬼故事呀”。我很难过,突然体会到被全世界误解的感觉。不过也难怪,那本书的封面是挺黑暗的,也不知我爸妈是怎么想的给小孩看这个,多影响生长发育啊。后来我问我爸妈,他俩说是因为书后面写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以为是和“楚才作文精粹”一个系列的……
那时候郭敬明大概真的算是正能量偶像,光凭着获过两次作文大赛一等奖就很让家长有好感了。零四、零五年他大概也就二十不到,年纪轻轻就获奖出书,经常在格调很高的《萌芽》上发文章,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上。另外一个是韩寒,不过那时候他的争议比郭敬明大多了,辍学、叛逆、犀利、抨击权威,无一不挑战着大众底线。相形之下郭敬明顶多就是青春期的无病呻吟,象一个比别人敏感一点的小孩,这种白衣飘飘的情怀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并小心呵护。
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我来说,韩寒的世界我无法理解,郭敬明的世界虽然也很遥远,但却更符合想象。《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是一本很纯粹的书,记录了他在十六七岁到二十岁之间的一些手稿,有散文、剧本、影评、书评,甚至短篇小说。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没有经历过《幻城》的一夜爆红,没有经历过《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抄袭官司,他没有开柯艾、最世,没有当总裁,更不知道《小时代》里那一百多个世界名牌。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南方小城里的普通学生,性格孤僻,想象丰富,每天做着最无聊的物理化学卷子,脑子里却勾勒着最光怪陆离的故事。他瘦弱多病,渴望朋友的陪伴,渴望更精彩的人生和更多的爱。他写诗,看电影,和远方的朋友互寄明信片,在破烂的稿纸上写下一个个永远不可能发表的故事。双子星人和黄药师在“桃成蹊”接头,而黄药师在西北偏北的荒漠里听牛羊唱歌;有个叫做林岚的姑娘天不怕地不怕,用碾过虫子尸体的手拿面包吃;二楼住着狐狸,拥有一把吉他和满抽屉磁带;不知何朝何代有一对杀手兄妹,他们总是哼唱着“灯影桨声里,何处是江南”;庄周梦蝶是两个男人的前世今生,而孟婆汤是可以不喝的。单薄的日子在猜火车里度过,而那群少年人习惯在天亮的时候说晚安。那句最经典也最为人诟病的“明媚的忧伤”就是出自这里,而那个时候我们特别喜欢的却是“你笑一次,我会高兴好几天;而你哭一次,我会难过好几年”。他善于营造诗意的氛围,刻画纯洁的情感。自在的少年们在一起吟唱音乐与诗,他们驰骋在田野间,流浪在工业化的城市里,飘荡在午夜的街道上,他们散落天涯,却以彼此为生。那时他只是不到二十的男孩儿,他的文字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即使如今再看,我会觉得他文字稚嫩、内容空洞,但我始终无法批判他的感情。也许矫情不是因为他造作,而只是因为我长大了。
写出《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郭敬明单纯的热爱着文字,他有着超越年龄的才华却又分外平凡。所以即使后来他变了,我从未质疑他江郎才尽,我只惋惜人世无常,境遇弄人,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当初的那份心。《小时代》电影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抨击他,他张狂、炫富、浮夸、毒舌、市侩,他的名字已经从“郭敬明”变成了“郭四娘”、“四娘”、“四爷”,而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想骂他了,我只想知道,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很多人知道郭敬明叫做小四,但有多少人知道“小四”其实是“第四维”?在郭敬明还是“第四维”的时候,他确确实实感动过一批人。这批人被他指引着去看王家卫、村上春树,被他指引着去听摇滚听民谣,继而被他指引着去向往一种自由的少年的生活,在他逐渐偏离本真的时候深深的失望,跟着众人骂过他踩过他,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恨自己瞎了眼,最后却开始理解他。我们曾以为他是一个理想,其实他从来只是一个人。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理想死掉,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现实面前的妥协我们却无力阻止。
《左手》之后很快我又陆续看了《幻城》和《夏至未至》,虽然故事不一样,但却是同一种思想基调。看《幻城》的时候我还没读过古龙,所以觉得书里的情节格外凄凉诡谲,那种宿命感让我好几天晚上没睡好觉。《夏至未至》就温暖很多,我看到许多《左手》里人物的影子,那个开满香樟的绿色小城被他描写的那样温暖清新,和他的家乡如出一辙。《梦里花落知道少》是真的没什么印象,唯一记住的就是主人公满嘴的“你丫”和男主最后那个惊世骇俗的死亡。记得小升初的时候我一直在追《最小说》,郭敬明在连载他的《悲伤逆流成河》,一开始我还追着看,后来他连载到一半就出书了,我一瞬间觉得被骗了一样,于是再也不买了。也许就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开始变了。他终于去到了心心念念的上海,可以半夜到便利店买咖啡和关东煮,拥有了可以俯瞰全市的公寓,开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但他的故事再也不能让我感动了。也许那时我也在慢慢成长,我开始看金庸古龙,看张爱玲萧红,读唐诗宋词,我开始不满足于叛逆的成长故事,不屑于男主角既要坚持理想又找家里要生活费、女主角动不动就怀孕打胎闹自杀。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和双子星人就分道扬镳了,我慢慢长大成熟,而他始终为少年人造梦。
郭敬明现在可能更应该被称为成功的商人,他并没有错,他只是一直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看他早期的散文,就知道他向往上海,现在他一步一步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们苛责他,因为我们想他只是个单纯的作家,他也从来不在乎别人骂,也许因为他知道他不是。对于郭敬明,我想我们只能惋惜,惋惜那个曾经温暖骄傲的少年人终于一路披荆斩棘、众叛亲离,最后变成了圆滑世故的商人。而读他的书长大的我们呢,难道不是也在变成曾经最不屑的人?看了郭敬明后来的几本书,我很想骂街,但发觉自己竟然一点立场也没有,我唯有说,请你把童年还给我!
对于那些现在迷恋郭敬明的小孩子们,我不想劝他们不要去看《小时代》。我只想说,要是真喜欢郭敬明,该去看看那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毕竟那才是他文字最本真的样子。不过一代有一代的经典,对于我来说《左手》和周杰伦是经典,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爵迹》和EXO才是童年。我只是在自以为是、自说自话。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读后感(五):我为什么会喜欢郭敬明

高一下学期,我宣布我喜欢郭敬明。我同桌沉不住气了,他说他要找我谈谈。
他说你怎么能喜欢郭敬明呢?你不是喜欢鲁迅王小波张贤亮契诃夫泰戈尔吗?你怎么能和脑残少女们一样喜欢郭敬明呢?你这不是丢人吗?你最不济也要喜欢韩寒吧!你说你怎么就喜欢郭敬明了呢?
我就我怎么就不能喜欢郭敬明呢?我也喜欢韩寒,这是两种不同的喜欢。
他说你到底喜欢郭敬明那本书了?
书?哪本书?郭敬明写过书吗?
我不喜欢他哪本书,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人,郭敬明挺好的。
————————————————————————————————
从小到大我努力地做个正常人。
就如同现今网络上流行的段子一样——从明天起,做个正常的女人。转发养生朋友圈,和同事聊聊育儿心得,在QQ空间里发自拍。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我一直不太正常。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小小说,看《人民文学》,老师没收了,说里面有黄色内容。
上初中以后我喜欢海子,写了好多诗,除了语文以外其他功课一塌糊涂。
12岁那年我在周记本上写过一篇很稚嫩的小说。大概讲了一个农村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进了杂志社做编辑,本来心怀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成绩,结果遭人冷眼受人打压遭遇各种潜规则。长得寒掺肥胖家庭普通的女友也离他而去,心灰意冷他买醉路边却看见本在乡镇小学当老师的姐姐浓妆艳抹地在路边招揽客人……
老师看到这篇小说,说你可以滚出教室以后不用上课了。
后来韩寒出名了,老师拿着韩寒嘲笑我说,你看看这个人,你想和他一样吗?你别以为他现在出名了很风光,这种庸俗的作家,就像很多明星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他不好好学习,他退学了,以后要穷途末路了,呵呵呵。
我嘴上一点儿也不在乎,我行动也一点儿都不在乎。我依旧特立独行,我说韩寒不会垮掉的,我也不会,你们等着看。
但是我心里在乎极了,我每天回家麻麻都对我说,可要好好学习啊。我拿着只有几分的考卷,不知道能上哪所学校。我多么想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即使不能成为学霸,做个中上等的普通生也好啊。
郭敬明出道那一年,我在上初三,那个时候我还在看韩寒的《零下一度》,是不齿郭敬明这个流行写手的。
高一下学期,我路过卖盗版书的地摊,一眼看见了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我想,努力地做个正常人吧,买本这种傻逼作家的书看看吧。
老板说:5块!
我说:四块!我还要坐车回家!
老板说:好!
买回家以后,我认真地读完了它。觉得作者没什么思想也没什么阅历,但文风在当时看来很是新颖,辞藻堆积得非常漂亮。我看他写他放弃文科学理科,心里很难受但依旧努力学习,写他家庭条件一般般,所以尽管喜欢摇滚和文学,但要做题念书考大学。那一刻我被触动了。
因为文字的贫乏和思想空洞,那时我就感觉到他不会写太长时间的文。也就是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作为屌丝,高考是唯一对我来说相对公平的出路。我觉得郭敬明一直是个聪明清醒的人,他选择的每条路,都是在他当时处境下比较正确的,也是他能力范围内,能选择的最好的一条路。
他喜欢文学,于是选择相对公平公开的新概念;他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他为自己开拓一个又一个新的平台。他开公司,出杂志,拍电影。他认认真真地做商业烂片,了解观众粉丝群的喜好,做足宣传,保障自己的票房。
我想,如果郭敬明是个有钱的二代,他也可以博览丛书,不屑应试教育,出国留学,大放阙词。最起码的,他可以把文章写得稍微好一点,也许能够专攻文学,成为一个受到大家尊敬的作家呢。可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三线城市普通家庭的瘦小孩子,在高考的重压下,拼命抽空读点书听点音乐写点文,拼命获了新概念一等奖。仅凭这一点,我不能说,他对文学不是真爱。
我只买过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盗版,四块。后来我又在学校图书馆借了《爱与痛的边缘》,在这本书里郭敬明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了很多与《左右》重复的句子和词汇,也许他一共就累积了这么多。高中剩下两年里,我一直反反复复地看着《左右》,在那些枯燥的重复的日子里,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身高只有155的平凡少年,他热爱文学,音乐和旅游。但他向应试教育妥协,他向这个社会妥协。并不是离理想越来越远,相反,因为他出身的卑微,只有这样,他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理想。
他不愤世嫉俗不报复社会不虚度年华,他不废话不罗嗦,他力所能及地做他能做的事情。他努力超越自己,建立新的人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管大家是否不齿,他带给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我们每一个人,同时也影响了我。这个身高155的矮小少年已经将自己拥有的贫瘠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也就是我一直比较喜欢他的真正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