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的读后感10篇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是一本由龙应台 / 蒋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一):回忆与文字的力量

云集了众多名家的散文集《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在这个夏末秋凉的时刻到来,仿佛是应了这个季节的语言,淡淡一缕愁,薄薄一层伤。秋天是回忆的季节,而本书就是在回忆中向我们展示一位位作家们的心语。
阮义忠那《抽屉里的浪花》向我们讲述岛屿上的家庭往事,那被岁月尘封的杂物,在不经易间将过去与现在联结。回忆是这样一种东西,忧伤的沉入心底成为一道痕,怎么也剥不掉,快乐的更让人回味追忆,也敷上了一层霜。逝去的时光就是这样,在作家们的心底,一层层重获新生,却又一次次唱出不停的挽歌。
这本书里有对于青春的感怀,有对于家国的哀痛,有对于苦难的撕扯,个人与时代的命运永远都这样纠缠不清,每个人都避不开大时代的颠簸,也躲不开个人命运的摆弄。故此时光在笔下总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它道出了世间万种滋味。有时觉得作家是这样一种幸运的工作,他们可以通过文字让时间重新来过,在文字间重新梳理对于生命感悟
或许是岛屿的独特包围感,那岛屿上作家们的文字总有着一种淡淡的安静感,如那海风滋起来的阔叶树木,兀自安宁地唱出自己的歌。林文义的《双桅船》,钟文音的《骨肉》,林育靖的《佛像店夫妻》,柯裕棻的《太平洋的浪》无不透露着这种宁静的气息,在他们的文字里你读到的是与文字最贴近的感觉,没有喧嚣,没有刻意,他们只是写自己的家事身边事,没有过多的怒与伤,但你总是能从中读出些什么。
林文月的《散步迷路》是纯自我的散文,这种随想的宁静,岂不就是我们当今最缺少的状态?言叔夏的《白马走过天亮》是对青春的怀念,强烈的个人文字风格让我一字一句地留恋。
本书中还有太多名家的散文,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优秀书籍。不过每个人对于文字的风格追求都不同,不是每一篇文字都会恰合君心,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这种深入内心的,个人小情怀的文字,这个世界再纷扰,再热闹,我仍然最喜欢的是自己这点儿小世界,我喜欢那些仿佛世界上的每一个自我,他们像极了自己,当我与他们在书中相遇,我仿佛又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再深的痛也会变淡,而欢乐也因为消逝而有了些许疼痛。时光的力量正是如此,让我们因痛而写,让我们因写而痛。而这痛,恰恰是我们爱着时光的最主要原因。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二):你还记得吗?

 不论在什么场合里,总是很容易听到“你还记得吗?”这句话。
你还记得吗?岁月悠悠,逝去的年华。一句你还记得吗?你想起的是谁,忆起的又是什么事?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只因为太深刻,或影响太深。那些被称为已淡忘的过去,其实一直埋藏于心底。
小时候最喜欢听奶奶讲她自己经历的过往。奶奶生于1939年。乱,穷,劳碌是她整个童年的代名词。因为穷,所以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就给父母卖给别人做童养媳。其实就是个丫鬟。割草,养牛……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奶奶说,因为个子小,拉牛的时候总是被牛拉她的时候多。有次差点被野蛮的牛撞死,所以大难不死后,她就决定逃离那个家。家乡有条江,叫鉴江。奶奶说她记得江的另一边就是回家的路了,逃跑的那天她根本没做准备,碰巧遇上有过江的小竹排,碰巧遇上好心的伯伯愿意载她过江……
偶尔也会看到奶奶拿着水烟筒,“啪啦啪啦”的在抽,奶奶说,学会抽水烟只是为了能够偷懒休息一下。小时候是帮地主种地,长大后又是吃大锅饭,什么都是组织的。避过战争,躲过洪水……啃过树皮,挖过野菜。
奶奶是一个不会说故事的人,偶尔只会说上一段,然后又转变话题。可是却因为我一直纠缠,总是要不断打开她的回忆之门。我不知道奶奶说起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感叹岁月让过去瘦弱的小女孩变成现在已满头花白的老太太?会不会哀叹在岁月里逝去的生命?
可奶奶说过看着我们这一代过得好,她也跟着享福已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奶奶从不说要好好努力,要艰苦奋斗的话。却总说撑过来就会好的。
 
一不小心,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段与书无关的内容。只能怪书中的内容,总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每读到一些篇章的时候,如果有相似过的记忆,脑海中也不禁翻起那时的景象。所以也忍不住写了这段与己有关的回忆。每个人都有着令自己一生难忘的过往,读着书中的每一个故事,看着不同年代的人,领悟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感概着岁月走过的痕迹。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生活经历,没有编造,没有夸张。
此散文集,分了六个篇章来讲述各种回忆。亲情爱情友情。事和物,人和景,随着岁月的变迁,很多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头换面。或许意识到,也或许不曾留意的。更或许是想忘记却忘不了的。像那篇《上课睡觉的女人》,女人问,“一到黄昏心就慌,你了解吗?”是怎样的回忆,让一个人害怕黄昏的到来?
其实看着一些篇章,个人有点纠结的。像一些话,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仿似与散文集的命题有点矛盾。像《现在是最好的状态》的作者说,“过去,带着虚幻的美好未来可能不会发生。只有挣扎的现在,才是最好的状态。”不过细想,一点都不矛盾。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现在,哪有机会念过往。正如文中作者所说,“瞻前顾后,让生命更深刻。”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三):岁月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驻守?

岁月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驻守?——读《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
文/杨燕明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是一本名家散文集,写满了名家对过往的记忆,有哀愁、有无奈、有不解、有忧伤……五味杂陈的情绪,铸就了一本精彩纷呈的书。
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往、有一些不快,这些无法抹去的曾经,或许曾让你苦闷彷徨。《上课睡觉的女人》、《我们的村落》等散文,便书写了作者的前尘往事。不时地翻开抽屉,过往的一切便历历在目,思绪也如同潮水一般涌来。有些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也有人些人,慢慢地活出自我。记忆中的痛苦,于现在而言,就是一种福气,因为这不止是经验、更是财富。往往到最后,作者也会自己顿悟,要勇敢地做自己,要坚持追逐梦想,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梦里依稀他乡故乡,有些人为自己身在他乡而苦恼,有些人为远离故乡而烦躁。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你和家乡的距离,就是你的心和家乡的距离。有时候近在咫尺,有时候又远在天涯。只要你的心在流浪,又何必在乎是咫尺还是天涯呢?远方的太平洋,能掀起叠叠高潮扣人心弦,近处的酒瓶也能打开珍藏的记忆,让我们回味幸福流年。这样的人生,便已足够。《黄山诧异》、《三只酒瓶》等篇章,又在诉说着他乡故乡的温情。正所谓,听心动的脚步声,只要我的心在流浪,何必在意走向何方?看着他人的行走,你也会找寻到一片专属于自己的感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流逝,改变了一些事情,也改变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当岁月换了模样、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原地驻守?《散步迷路》、《不合时宜——母亲的固执》、《龙虱的眼睛》等篇章,道出了静静的清纯。当岁月的流转,让我悄悄地来到了今天,你却还在原地坚守;当我感叹今天的失落,才想到你曾经的好。原来,最简单最本初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容颜。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道理,有时候却需要用一生去体味。有些体味无法替代,亦无可取代,说易行难的道理,永远是那么无情冷酷地叙说着一切。
如果你心怀梦想,那么何必在意流言?勇敢地追寻梦想,才是坚持真正的自我。毕竟,趁此生、趁现在,你仍未老,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去追梦、去寻梦。我们都应该趁早活出自己的模样,不要被世俗所洗礼,也不要被现实所阻断,活出自己想过的颜色,才是没有缺憾的人生。街头上,你可频频见到盛装的老妪,人家都想着活出自己的生活,你还有不活出自己的理由吗?
就这样一部散文集,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书写了“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你是满足于痛,还是痛了之后崛起?这是个体的选择,我们需要尊重。当岁月已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原地驻守?抑或是已经完梦?这就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四):痛,并度过着

痛,并度过着
                    ——读《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
文/齐祺
都说,往事不堪回首是的,往事不堪回首。但,我们总是喜欢回头看看我们所经历的事,走过的路。明知那是一种对自己的又一次折磨,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在回忆中挣扎。
回首,痛着。但是,回首并不是仅仅揭开那些已经或没有愈合的伤疤,而是将这段故事记录下来,告诉自己这些都过去了,还有什么不可承受。
北京时代华语图书有限公司得到授权,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发行了由诸多台湾作家的回忆式散文合集的简体字版本《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感谢那些抹不去的曾经,要有一次勇敢;最是留恋伤感,最是情真动人的心动;心在流浪,何必在意咫尺和远方;岁月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驻守;趁现在,此生未老;回忆曾经的不安,不曾留遗憾。这六个部分构成了此书。但,从这六部分我们不仅仅了解了作者们的故事,也从中找到了那些年中的自己的影子。不同的地点、时间却发生着如此相近的事情!都是那么一段惨淡的回忆在脑海里充斥着,却难以诉说。或急切寻找着对象将自己的那些高兴的、不高兴的往事一股脑的全部倒出来,只有一吐为快才能感觉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慰藉。
就算是最大的痛苦经历了一段时间也会让你笑着讲出来!这句话我也一直不理解。不过当自己经历一些事情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是的,没有什么过不去,当初你认为是天大的事,甚至寻死觅活的要做或者得到。等到过去了,才发现结果没有难么重要。及时天灾!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回忆只是一种调味剂,而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有些回忆是真心痛的。地震后的惨淡,双亲失去的痛彻心扉,生意中将钱赔或被骗的一干二净等等,诸多经历让我们窒息。但,我们依旧现在笑对生活。
痛,并度过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在现在,将那些回忆娓娓道来,给读者启迪,给自己安慰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五):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台湾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是一本台湾作家们以忆旧文字为题的一部散文集。书中用云淡风轻的忧伤提到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日据时代、白色恐怖……。文字的点点滴滴地勾起了我对台湾的记忆。 从未去过台湾。 十代后半的时候想去台湾。那时候,听周杰伦的歌无视老师对他的批评,争吵着到底蔡依林和萧亚轩谁更棒,喜欢S.H.E认为Twins的歌太简单,从《转角遇到爱》知道有种叫做蚵仔煎的小吃,从《康熙来了》的得知台湾有一种叫做综艺咖的艺人,去同学家看《流星花园》的卡带到在网上追《命中注定我爱你》,……那时的台湾在我眼中是美好的代名词,有璨如星辰的灯光,川流不息的人群,遍布各地的美食,甚至他们的国语考试中可以出现周杰伦的歌词,好酷啊。从各大综艺和电视剧中知道台北101大楼跨年的时候有烟火秀,西门町是最热闹的所在,士林夜市里网罗了各地美食,甚至还晓得花莲有很多原住民…… 二十代前半的时候忽然对台湾失去了兴趣。觉得台湾的电视剧制作粗糙,台湾的歌很多都是翻唱的,台湾的小吃也粘上了热带的气息变得大汗淋漓。一个字——台。隐隐感到了台味的粗鄙,转投日韩的怀抱去了。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家乡小城到了一线城市眼界高了些,可能是因为对炎热初体验的糟糕转嫁给了台湾,可能是因为厌倦?多年对台湾的向往让我不能萌生更多想象,于是投靠了另一边没怎么意淫过的日韩欧美?不知道。 终于迎来了二十代后半。突然对台湾泛起了涟漪,没有了曾经的澎湃却多了几分人文气息。看到书中说的眷村想起了1949年左右激荡的年代,多少军人军属以为自己暂时落脚台湾,记得某位名人曾安顿家人不要买木制家具,因为在台湾呆不了多久。书中一篇文章中利格拉乐·阿邬父亲的遗愿是把骨灰送回大陆,多年后终于和大陆相关亲戚联系后,得到的答复却是:“既然人都走了,就别这么麻烦吧,放在哪儿不都一样!”几十年间,时过境迁,又何必等沧海桑田。 最近看了《台北故宫》,几度热泪盈眶,感动于各行各业的人在战乱中仍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北京故宫文物的搬家从九·一八后开始,十几年间南下、西迁,送往台湾。在运输到台湾的国宝中甚至有汪精卫曾送给日本,后日本战败又从日本要回来的文物。在战乱中,价值连城的字画或许没有一升米有意义,却一直有那么一群人记得远在异国的国宝,在战乱世中仍为了文物的安危呕心沥血。如今我们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还能看到这些稀世珍宝,当真称得上奇迹。普通人或许不知道中国应该走上一条什么道路,但他知道不论如何都要敬岗爱业。 台湾,台湾。 我想去眷村旧址看看,我想去台北故宫看看,我想去张大千纪念馆看看……,和二十代后半的自己打个招呼。 我想去101大楼、西门町、士林夜市……,和十代后半的自己挥别。告诉他们,虽未曾蒙面,但你们是我青春的回忆。 感谢你们,让我抹不去的曾经。 没写太多书中的东西,读小散文就好像很多朋友在和你说话,感觉很舒服。所以就写了写自己想和朋友说的话。 PS: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打开了S.H.E的“新歌”《你曾是少年》。许久未听,三个人的声音还是那么熟悉。无关音乐,无关歌词,三个人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陪伴。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六):要活出自己的模样

钟怡雯,驰誉台湾文坛的著名作家,台湾元智大学教授,其散文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首奖等各种大奖。我想,正是由于对散文的情有独钟,才造就了钟怡雯获得各种大奖的成就,也才有了其主编的这本散文集——《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
据我统计,本书共选散文50篇,全部是2011年发表在台湾报刊上的作品。这样,本书就成了台湾2011年度优秀散文选了。文章来源是三报三刊。分别为:《中国时报》23篇,《联合报》15篇,《自由时报》8篇,《文讯》杂志2篇,《九弯十八拐》杂志1篇,《联合文学》杂志1篇。
钟怡雯将这50篇文章辑成了六个部分,每部分六至十一篇不等。六个部分是:《感谢那些抹不去的曾经,要有一次勇敢》、《最是留恋伤感,最是情真动人的心动》、《心在流浪,何必在意咫尺与远方》、《岁月换了容颜,你是否还在驻守》、《趁现在,此生未老》、《回忆曾经的不安,不曾留下遗憾》。
六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抒情、含蓄、温婉,为全书笼上了一层脉脉的温馨。再加上,在每个题目页上还附有一段与题目相应的阐释文字,全然就是不分行的诗了。这些优美的诗句,是编者共鸣于诸位作者的情感,触摸到了他们那令人怦然心动的脉搏,碰撞、震撼、迸发出来的源自心海最深处的那一份感动。是读懂了诸位作者之后,对他们情感意蕴的升华。于是,这六个部分的题目、释文,就成了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而钟怡雯,则是这座心灵之桥的伟大设计师和建造者。
感谢书中诸位大家,你们细数前尘,对芸芸众生来说,是开悟之后的开示。虽然更多的记忆是苦,但在今天的释然中,它们全都成为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是福。年轻的激情,生活的苦痛,在渐行渐远中成为涓涓细流,流淌着的是平淡的记忆。但正是这种释然、平淡,使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才是一种纯真诚挚,是一种莫名的感动。记忆中的童年、故乡,虽然在心中仅有咫尺,可远隔千里万里、相离几十年,时空是那样的遥远,使它们变得是那样分明而又依稀。人生旅程的追逐与攀援,是对过往自我的超越,更是灵魂的超脱。
在当下的繁华与芜杂中,心中总有一个角落安放着本初的纯真与美丽。正是这种淡淡静静的温柔,才使我们在感怀青春不再来的同时,满怀对生活的希望。
是的,我明白了。对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不必永远沉默。生活中,必须学会拒绝。直面现实中的困境与苦恼方才不会留下遗憾,坚持自我才是真正的勇敢和执着。
我们,趁早,要活出自己的模样。
往事是我们的经历,是我们人生的轨迹,是人生既有的财富。《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单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的主题。感谢钟怡雯为我们读者精心调制的这一餐精神的饕餮盛馔。
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本书加了活动封面。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容易掉落,需要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非常不舒服。书本来已有封面,何必多此一举?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只会增加成本,当然这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消费。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文字指瑕:
1.第154页,第九行末脱一“。”,第十一行“茅坑”后脱一“,”。
2.第187页,倒数第六行“一昧捕捉下”中,“昧”疑为“味”之误。
3.第213页,倒数第二行“安详”后脱一“,”。
4.第257页,第三行“想要加班人的还是会去加班”中,“人的”当为“的人”。
5.第268页,末行句子太长,可在“往东”后加一“,”。
6.第312页,本段长达一页半的篇幅,这样,内部层次就不清晰了,读起来费力。在一篇短文中出现这么长的自然段,在结构上也不协调。并且本段的长句子太多,有的甚至八九行才一个句号,应该进一步用句号断开长句内部的层次。第315页第一段篇幅也较长,并且从“我们约好”开始到“以此为甚”结束,九行多的文字就一个句号,也是此类。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七):莫名的感动,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抽屉里的浪花、我们的村落、骨肉等一篇篇感怀过去的散文,或感动、或忧伤、或快乐、或痛苦、或蚀骨、或伤感。不管是哪一种感情,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那是一种无法抹去的情感回忆,是深入骨髓的刻骨影像,无论是带给人喜还是忧,永远不变的是它在人们记忆中的分量,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或事,要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终身难忘。那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有人说过,人不能总活在回忆里,但不得不说,回忆才是永远不会远离自己的东西,不同于任何物质的东西,它就如同空气般时时存在。不管你何时打开记忆的抽屉,它带给你的永远是那份不曾远去的感受。
   不管你是有小姿情调,还是有文艺情怀,或者是你不屑于这种淡淡的纯粹感情上的共鸣,相信看了这本书,你会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想法,你会发现人类的很多情感都是共通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一直绵延不息,无论何时,当捧起那份最真挚的情感,你都会莫名的感动。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八):文学岛屿旅行记

文/夏丽柠
台湾作家唐诺预言,“台北已经活在它的回忆里,注定留给未来华人世界一座历史名城”。无独有偶,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在《抽屉里的浪花》的结尾写道:台湾这个岛屿,说小是小,说大也是大,因为它汇集了整个大中华的精髓。台湾之于大陆已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种活着的回忆。有乡音,有旧俗,还有看得见的文学呼吸。
如果你是爱文学的人,《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的目录上的那些名字便会令你怦然心动。本书收录了台湾作家的文章50篇。上文提到的阮义忠的随笔便在此书里。私以为出版方着实低估了阅读者的格调,才在封面上刻意印刷龙应台和蒋勋的名字来充门面。其实,两位作家之于本书就像两条小河,与书中的其他作家汇集起来形成了台湾文学的海洋。周芬伶、蔡珠儿、季季、宇文正、陈芳明……我恨不得自己多生几根手指头。那些闪亮的名字与文字引领我,活脱脱地进行了一趟文学岛屿的旅行。
书中将所有文章归类为六个篇章,起了当下流行的治愈系标题。诸如“感谢那些抹不去的曾经,要有一次勇敢“或者”最是留恋伤感,最是情真动人的心动”等等。以我之意,此书并非文艺青年悲天悯人情怀的集散地,不需要这些矫情的话语。这里有台湾最好的文学家,最真诚的写作人,字里行间的真情足以展现华语世界的精灵-台湾的全貌,过多的注脚明显污浊了文学海洋的清澈。
若本书按照作家的年龄分类来读,倒是趣味颇多。身处不同的年代,人生观与写作观必定不同,何况台湾岛命运多舛。从日据时代到二二八再到美丽岛事件,每个时代都独享一批忠贞的作家,用笔记录那时代,用笔表达自我情怀。林文义生于五十年代,他的《双桅杆》便写出了台湾人民颠沛流离的命运使然。运用郑成功与蒋介石的比较写法,笔法传神。一句“暴烈中自有温柔”令人潸然泪下。他被台湾评论界喻为“台湾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当之无愧。
钟文音和柯裕棻都生于六十年代,算是台湾文学的中间代。俩人不约而同地写就她们强烈追寻的归属感,无论是《骨肉》,还是《太平洋的浪》,前者直白后者隐晦。钟文音以女性视角去重新梳理骨肉分离的痛楚。“骨肉相聚,骨肉分离,但骨肉始终是骨肉”,母与子的骨肉沾黏得太久,分离怎能用一个“痛”字抵消。而柯裕棻的《太平洋的浪》完全是股奔流不息的乡愁。“唉,我想家了”好像是台湾人的口头禅,祖祖辈辈都在说。也许今昔的意义不同。可是太平洋的浪拍在他们的岸上,也拍在我们的岸上,亘古不变。
吴睿哲《龙虱的眼睛》和言叔夏《白马走过天亮》都是台湾文学比赛的获奖作品。前者是“余光中市中散语文奖台湾组一等奖”,后者是“林文三文学奖散文三等奖”。吴睿哲在2011年获奖时还在台北的建国中学读书,他用一支灵动的笔写下了龙虱的物种沉浮,揭示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力,以及对于未来文明世界的担扰。而江苏赛区一等奖的文章同样写环保主题,却有点像今天的新闻报道。
与朋友交流,许多人喜欢言叔夏的文章,台湾称这个瘦弱喜欢黑色的姑娘是台湾文坛的新秀。她说“生命本身的杂乱,会自成姿态”。我想,这句话也昭示台湾文学的未来,像她这样的新生代会传承台湾文学的本质,任其在各种文体的容器里固态、液态,甚至蒸发。倘若如她的人一直写下去,我的文学旅行便永不停息。
注:转载请告知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九):那些人那些事

这是一部由台湾作者的作品集成的集子,大约刊登于2011年左右,大多刊登在台湾各大纸媒。因为其距今时间短,连出版也就两年的时间,所以是当下了解台湾风士人情的一个窗口;因为有一些大家,如龙应台、蒋勋,也有一些文坛小将,或成熟或清新的文笔,是我们认识台湾文坛的一个契机,认真书写的态度让人不得不赞叹台湾作者的专注。
这本集子里大多写的都是小事,一些细枝末节的感触,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平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看这些文章时,我有时会想,如果我来写会是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肯定不会写得这么饱满,感情这么丰沛。经验是其一,但更多的是缺少一双观察的眼睛,生活处处皆有学问。有一篇叫《热臀记》,看后掩卷笑了许久,佩服作者那些细密如发的心思。我天天坐公车,经常会遇到热臀的情况。尤其到了冬天,冰冷的板凳经过上一个人捂热,坐下后倒也舒适;但是到了夏天,就有些有口难言,有时上一个人印出的汗渍会清晰地留在座板上,犹豫良久,也不愿坐下,仿佛会粘了上一个人的体味。这篇文的作者应该也经常坐公交车,他遇到的我也遇过,他想的我也想过,只不过,他写成了一篇美文,而我把这些感触一挥而散。或许,这就是差别。
整部作品虽然由不同的人写就,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文字没有激进和愤懑,通篇散发出的是宁静和平和。虽然也写了苦难,虽然也有痛苦,但也只是一种淡淡的苦和痛。想起蒋方舟前不久写过一篇文章,她去拜访台湾一位出版社的社长,社长介绍他的儿子念了哈佛等名校圆满毕业后,最终却选择做了一名西餐师,社长介绍这件事时引以为豪,因为他认为儿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西餐师同样可以是一个名校毕业生的梦想。在台湾人看来,那些小,小事情、小感悟、小情绪、甚至梦想都可以小到微小,每一个小都让人尊敬。因此,这部集子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普通人的小感悟和小生活。台湾作者赖钰婷 写过一部作品《小地方》同样是记述了一些名不经传的小地方,没有因其小而忽略了它的美。
这部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每一篇文章的结尾都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犹如喝了茶,前面一直平平淡淡的,到最后却味道醇厚起来。

  《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十):淡淡的美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台湾作家的散文,简媜、林文月、张晓风、余光中、蒋勋等。
        喜欢他们的文字里透出的古典文学之美,宛如读一段唐诗,一阕宋词。
    
        这本书是很多台湾作家的散文合集,基本上无可挑剔,每一篇都是难得的美文。
        至少,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桌很好的大餐,很和我的胃口,不错,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