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一本由林耀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一):所谓劫难

  《金翼》一书读之偶然,以下是本人一些浅显看法,以金翼之家命运为主线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有很大感触。在我看来,金翼取名也很有意思,在小说中指步步走向兴旺的以黄东林为最初主力的大家族家宅有如在雄鸡翅膀庇护下的福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黄东林姐夫同时也是其合伙人张芬洲龙吐珠之家步步衰败的命运,两家在同一时间准备重建新宅,而重视风水的传统观念使得二人都在寻找福地建造新宅。而张找到龙吐珠的福地,河流似龙涎,稻田似珠玉。而此事未告知黄,由此埋下二人之后命运不同道路的伏笔。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最重要的往往是人而非命运,龙吐珠之家虽然占尽福地但由于张的缺乏远见和未尽人事,终落得族内走向彻底灭亡的悲惨命运,而东林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于捕捉新形势的思维使家族逐步繁盛并且在各方面均有后代延续,使家族在乱世中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金翼之家在经过几次打击之后不致覆灭。

  早期社会重农的根观念浓重,东林离家打拼有了一番成就之后还是选择回乡置地,并且在其经营商业时依旧不荒废农田。家文化固然有其文化根基和历史沉淀,但是这一观念却使得阶级固化,家族内部矛盾滋生,我认为这也是东林煞费心思建立的大家族最终面临分家命运,以及在危亡时刻东林坚守故土的原因之所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的结尾,东林年事已高却仍然坚持在土地上劳作,当带有危险信号的飞机来到土地上空时,东林仍坚持让孩子们把种子埋到土里,故事自此戛然而止,我猜想东林和自己的家族后人们可能会带着最大的疑惑葬送在这自己一直坚守的土地上。中国的乡土观念或许由来已久,自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起,中国各阶层无论贫富贵贱都异常重视家这一概念。演化到今天则变成人人都成为房奴,房地产成为中国最大的泡沫经济产业,也成为中国的不治之症。

  为何迷信之风会在中国早期社会中大行其道?通过金翼我似乎看到了症结所在,东林在年轻时其实并不过度迷信,直到有一个算命的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预测其这一生会有一次大劫,甚至有性命之忧,但是如果度过这次劫难就会安享晚年。后来东林果然因为官司缠身进了大牢,但是在几番周折度过这次危机之后,东林也没有像道士预料的一样安度晚年,虽然东林所创建的金翼之家一步步兴盛,但是其内部危机和乱世劫难也是层出不穷。经过劫难过后,东林开始信命,并且对于命运的相信越来越坚定。我认为,从古至今过分迷信的往往是弱者,古代有皇家人士迷信也是因为时局动荡,单凭王室之力难以把控大局。而百姓迷信更是如此,东林的所谓大劫实际上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弱肉强食法则运行的结果,同是处于乱世,同是内忧外患,阶级固化的末代王朝,那么只有通过一级剥削一级来为自己谋取眼前的利益,无论东林自己多么努力,但是处于始终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而其所经营的家庭事业也不能抵抗军队、国家政策、官僚等强权的打击,因而信命成为以东林为代表的百姓的普遍风气。

  在东林所处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发现从事商业能够较为快速的积累资金,但是由于政府政策以及管控不到位导致从事商业有很大风险,因而农业还是大多数人的本业,并且同时受到地主收租等层层盘剥,这也是我国早期商业始终未能推进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很少有商业巨头的原因,就连荣氏兄弟也是几经波折,几起几落。最后,对比张黄两家的不同命运,张家龙吐珠的风水宝地在族人各个走向悲惨命运之后变得破败不堪,而金翼之家则是由于家族的兴旺才得到了金翼之家的美誉,如果黄家没有走向兴盛而是同张家一样步步落败,可能金翼之家会改名落汤鸡之家也说不定。张在一开始没有告知其新宅福地,导致黄张二人只有合作关系,而缺乏更深一步的感情,也就无所谓信任和交情,以至于在张家遇劫之后皇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除此之外,在黄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退休的张也没有给出意见,而是让东林全权负责,这使得之后的张家在两家共同的商业中失去了主动权。最后张和东林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很大差距,东林坚持让小哥上学并送三哥留学,从而导致金翼之家能够在几次劫难中都屹立不倒,而张家后人却没有足够强的实力应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危机。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二):对乡土宗族“网”的隐喻审视

  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194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民族学系主任,他于上个世纪40年代以小说体裁撰写、以英文发表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汉族乡土宗族与家族生活的变化。

  该书中文版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重版。庄孔韶和方静文担纲翻译,主要依据1948年伦敦版、并参照1944年较学术的美国版,既保留了1948年版亲切的叙事风格,同时以1944年版作为补充、加深了思考的力度。

  林耀华将小说背景设置在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古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说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时间线,以主人公黄东林的奋斗历程为主轴。林耀华在书中多次提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好比一个需要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可以说,《金翼》正是以黄东林为中心,以他的一举一动牵引他周围的人,这张网上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人,黄东林必须以他的威权和智慧时刻保持这张网的微妙平衡,任何的行动不慎或者机遇不佳,都可能让这张网破个口子,大家长黄东林就要费心费力去弥补。小说主线的简单设计并不让人感觉浅薄,反而对保持脉络清晰极有好处。

  费孝通先生初版于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有着类似的说法。他把西方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两位先生的阐述,说明了这种网状结构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传统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

  既为“圈子”,亦显露了这种结构的封闭性。《金翼》所处的时间段,1908-1941年,中国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工业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黄东林比其他农民有眼光、有胆魄,他投身于大米、咸鱼、木材等生意,重振家业、赢得威望,但“商人”黄东林并没有走出去很远,他在福州等城市里有生意,但他的大本营在镇上,村里还有很多土地,家族人口则居住于他一手建造的“金翼之家”。黄东林是作者高度提炼的中国优秀农民,在他身上汇集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治家有方等传统美德。

  金翼之家遭遇过土匪、抢劫、坐牢、内讧等各种不幸,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出乡村中国特有的宁静,任凭外界闹纷纷,金鸡山张开的双翼庇佑着乡村里的人们,古老的秩序不急不缓地在这个村子里发挥作用,偶尔会转个弯儿,稍后会马上恢复。《金翼》不惜笔墨详细描绘的婚礼、葬礼、节庆等各种仪式的具体细节,正是为了突出秩序感,仪式是具有时间凝固性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绵延着宗族血脉,以极大的认同感黏合人们的情感,从而对宗族产生向心力。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那么织成这张网的经线就是反映小农社会伦理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德行就是“孝”和“忠”。《孝经》记载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秩序由家庭开始,“孝”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维护传统农业社会所奉行的父权家长制,并且形成长尊幼卑、男尊女卑之等级秩序。《金翼》里和黄家成为鲜明对比的张家,起点比黄家要好,但黄家蒸蒸日上,张家却日趋西山,虽跟当家人张芬洲的见识有关,但更是因为张家人对秩序的破坏,张茂衡的不孝以及他与舅母的私情都让张家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认同资格,张家的网络因此四分五裂。而黄东林秉持着儒家的忠孝节义、以诚相待,他的每一次遇险而过,都促使他的关系网一再往外扩散,都是黄家又一次的拾阶而上。在当时小生意的环境里,好的信誉对家庭的兴盛也很重要,社会秩序包括了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对朋友要忠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忠心的背叛者,另起炉灶都没能成功。这种描述隐藏着儒家道德规范,同时是对新兴商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现实考虑。

  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一方面是外部势力的涌入,一方面是内部基础的瓦解,核心小家庭的利益渐渐超过了大家族的需求。中国乡土社会的网状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自我修正,金翼之家这种静态的传统社会结构必然会被打破。《金翼》一书,深入中国经验的现象与根源,剖析中国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亲和关系,挖掘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需要更多林耀华一样的学者,继续观察、继续探索。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三):时间:一个家族兴衰的记录

  张黄两家从一个店铺合作开始,一同发家,短短四五十年,一家几乎灭绝,一家成为省内都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林先生通过小说的笔法,描述了两家从兴到衰的过程,语言平实直白,内容却波澜壮阔,不是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是时间这东西,太让人惊叹,一年不能改变什么,两年不能改变什么,可是十年二十年却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这本书,最感慨的就是时间的魔力。

  黄家,一开始也是落入绝境的,父亲去世,祖父去世,寡母幼子,虽有族人帮扶,却也惨淡。如果按部就班,这个家庭也就落入最平淡无奇的农家故事里去,毫无新意。可是黄东林偏偏“游手好闲”不干农活,遭尽兄弟和村夫们的白眼耻笑。

  与张芬洲的合伙做生意带来了家庭的转变。无商不活,商人的灵敏使得黄东林愈发贴近这个动荡的社会,更加大胆去拓展新的发展机会。

  而张黄两家的兴和衰的本源,就在于一家守着药店,另一家不断开拓。而两家的子嗣兴旺不同,也导致最终张家衰败的如此快速。后继有人和后继无人,原来关系如此之大!

  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向来主张多子多福,千百年来如此,就算全国计划生育也还是如此,也是源于此两地的经商、外迁的思想。潮汕和福建在很大程度上算是同根的,语言、文化、传统都有很多的相似处,近代红头船过番,也是潮汕和福建共有的。书中描述的虽是福州一个村子的故事,却也时时想着老家潮汕的点点滴滴。这大概就是社会学经典的高明之处吧!以一个无名乡村的故事,便能透视出全国各地的风貌,不管读者来自何方,都能看到自己家乡的影子。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四):由本书居然想到了买房

  《金翼》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之前读过的《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以及《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我以为这三本书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家族性质。《金翼》的东林,是民国中小商人的代表,《梦醒子》的刘大鹏,是晚清至民国乡村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叶》中所涉人物较多时代较长,但是我觉得他们中大部分关联政治较多,姑且就当做政治家庭的代表吧。

  近代的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风云际会,时局瞬变,这些大潮中的人物际遇是怎样的?

  东林白手起家,从经营小本买卖,到成为乡镇商会的中坚人物。历经明暗的商业争斗,扛住了家族内部矛盾分裂,在土匪和军阀手下求生存,家族财富从无到有,从有到失,险中求财颇为不易。用一句当代的话,就是创业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他居然成功了,不仅让家族荣耀,而且还在政商两界培养出了接班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屌丝逆袭成功标本。

  刘大鹏是个晚清科举失败者,但是在文盲居多的晚清,他还算是一个读书人。事实上,虽然他没有考上功名,但是他的这一读书经历,让他在改朝换代的波澜中受益良多,他变为受人尊重的乡绅,而乡绅这一地位不但带来了相应的物质保障,甚至有时能让他参与到商业利益分配中。然而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他的坚守儒家伦理变得不合适宜,比如他谨遵古训,不浪费一点纸张,连垃圾里的小纸片都要捡起来,这简直有点像自虐了。最终他重新变为一个农夫,以陶渊明的晚景自况。

  叶氏一家历经三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在民国转向共和的关键节点,他们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们平稳过渡,但是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他们又屡屡受挫,然而在熬过文革后他们又似乎走向了人生巅峰。

  我们通过以上三个标本,思考下个人在时代变革中,该如何自处?想经商吧,创业环境十分恶劣。想成为个文化人吧,奈何人心不古,满腹经纶没有用。想从政吧,摸不准政治走向,政策还忽左忽右。那么到底,个人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

  马克思说,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前不理解这句话,觉得怎么可能,难道人就是个七大姑八大姨这种世俗关系的组合么。但是看了这三本书,我似乎觉得大概是这么回事,只不过我以前把“社会关系”理解狭隘了。

  书中有一句话,这个大意时常出现:命运就是人际关系和人的再调适,所以人必须要达到某种平衡。在东林的家族和生意时间分配上,这句大意出现过一次。在生意内部合伙人变动后再到稳定,出现过一次。在经历匪患和家族逃亡再到平静,又出现一次。再次不多举例。是不是说,人的和谐,就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平衡呢?

  我不知道。

  联想到当下弥漫社会的买房焦虑。在30多城限购消息下,每个人都害怕错过这班车。就像东林害怕店铺财产被洗劫,刘大鹏担心科举没了之后怎么办。我们所担心和恐惧的,从事后来看,真的值得么?东林的家族因为财产在共和时期,必定饱受批斗(虽然书中只写到1948,但是可以推断),刘的担心也是毫无必要,现代教育果断取代了科举。他们都是那个时代自己内心的奴隶,我们也是这个买房焦虑时代,内心的奴隶,并无不同。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五):要花多少力气,才能安然度过一生

  故事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戛然而止。开篇时饱尝祖父逝世之痛的幼童东林,历经半世命运沉浮,如今也已是孙辈伴膝。

  他一改作为当家人的严苛,终于成为絮絮叨叨又乐呵呵的老人家,和平年代带着孙子们去老城和戏院嬉戏,战争来袭则教他们回到田野重事农耕。

  战机飞过头顶,孩子们抬头仰望“这充满敌意的天空”时,老人仍能平静地说,“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

  这是小哥在描画家族故事时,为读者们留下的最后一笔,无疑又是韵味深长的一笔。

  家族的兴盛有迹可循,人丁凋亡乃至家道中落却不时源自命运无故的锤击。土匪劫掠、军队内战对一座村庄的威胁,都比不过世界大战的裹挟。

  此时的东林大抵已参透人生的奥秘,一如小哥穿插在故事中的人类学分析:每次危机,无论大小,都是对家族网络的检验和历练。

  一直以来,东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每每跟上时代潮流,也为儿孙们留下了足够的天地。该是他们各自发挥人生智慧的时候了。

  此前,通过教育、经商和公共事务的安排,每个网络节点(家人)都构建起发散式的人际网络,帮助解决危机,而危机一俟解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家族的威望。

  在一次次化险为夷后,面临家国危亡,要说东林所能拥有的底气,便是家庭内部的团结互助了吧。虽然大家族的稳固程度伴随着东林权威的下降而有所消解,侄子分家、店铺分裂、兄弟纷争陆续上演,但不稳定因素的排除最终被证明是件好事。

  重要网络节点位置的家人去世,会给家族带来更大的震荡。比如茂德之死几乎斩断了张家的希望,五哥之死则直接导致了轮船公司的争端和三哥的官非。抹去一个网络节点,势必拉扯出关系的紧张,唯有经过调适慢慢弥补替代。

  在乡村,或者说前现代中国,对危机有一套更朴素的逻辑,风水、算命均属于事后印证。我更意外的是东林的道德反思,比如对五哥之死,反躬自问是否曾经做错了什么,得罪了天意。

  在我看来,《金翼》作为一本面向海外、兼具小说和人类学理论视野的文本,最有意义的价值便是,记录下民国初年至抗战年间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

  从乡村到城市的新兴商业网络,新式教育(包括基督教洗礼)与地方风俗并行不悖,还有商会、民兵自卫队等乡村社会自组织,董事会等新式公司组织机制,读来都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新奇。亲切是因为许多东西延续至今,新奇是和书中人同步般,充分感受和迎接新风尚。

  读这本书纯属偶然,团队游之际发现领导刚看完,借来一阅,最初吸引我的是对丧事礼俗的细致描绘。因为一周前恰逢男票奶奶去世,乡间丧事还是很繁琐,但比起书中描述已然高度精简。

  我也是在缓慢的阅读中才更深地感知到,家族兴衰与子嗣繁衍的紧密关系。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小家庭长大,又进入新世纪的“单身社会”,大家族的紧密联结几乎是仅属于上一代人的温存。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家庭本身而言,抗风险力极差,已是不可承受之重,遑论对于国家经济的灾难性影响。由此更“佩服”共党最初推行“计划生育”的超级政治动员能力。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六):续短评:多加几句话吧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福建家族在二十世纪初的沉浮史。我是福建人,我很有感触。

  最有启发的,就是短评里说的那段话,对我当下的生活与境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是读书的缘分吧。

  其次是这段话:“东林认为,共产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主义,或是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动荡,都同样搅动了人们的生活,但最终均无法彻底改变它”。这可能就是对扎根于中国东南一角的福建人生活的写照吧。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更是如此,她是如此地偏僻,以至于外界的动荡始终不会影响到他固有的步调;她又是如此的复杂,一个村里几十户人家的人际往来、利益冲突便构成可供不断研究的课题。每次寒暑假回家,从北京繁华之地回到农村,始终都能感觉到这个地方所特有的那个氛围。不过,村里的人在减少、相互认识的人在减少、说闽南语的人更少了。“种子”(最后一句话)或多或少都被忽略了吧。

  头脑太疲倦了,没说清楚心中的想法。改天再重新说说。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七):《你所能看见的影子和你所能联想到的》

  连着将乡土中国和金翼两本书一起看了,越是读到最后越是感叹,里面揭示了现实中国家族制度变迁的多少事实规律!

  人际关系、血缘关系在乡土中国(黄村、湖口镇)的重要性。对比现代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湖口镇是个熟人社会,血缘、宗族制度、婚丧嫁娶习俗等在传统农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威望、名声在这个熟人社会树立起来了,是整个同姓家族的荣光。黄家先是黄东林、后来继承其衣钵并将家族荣光发扬光大的子女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人的团结和香火的旺盛使得在20世纪初的动荡的时代不断出现盛世光景,摆脱了贫困的境况,逐步过上好日子。我不知道现代家庭单位的缩小是否弱化了家族在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过我觉得不同于过去一家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现代农村和城市所倡导的都是小家庭,这让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而家族观念则没有那么强烈了,而且也不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有土匪、士兵、北伐、党派夺权的情况,所以很少有一些契机使得同姓家族能够团结起来,激发他们的家族向心力。这本书的最后一句黄东林说的“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其实我觉得是那个时代时局的动荡不安使得黄家再次陷入贫困才造成了东林的不安全感,他最终从商场回到农村时感叹道土地虽然不会让人大富大贵,但是至少能让人生存下来,这也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第一章便提到的中国乡土社会离不开土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另外从文中黄东林对家中农活的重视、对大米的贩卖也可以看出一二。

  个人品格、学识、眼界决定你能走多远。反观现代的中国农村,种地的已经很少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很多农民背弃了世世代代为生的土地到城市去打工,想融入城市,过现代化的生活。其实人这一生不就是时时刻刻想改变自己生存的现状吗?无论你是打工的、读书的、转行的,无非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罢了,传统农业社会也被经常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你想做出点什么出来,靠的真是个人的修为。东林年轻时被看做不务正业,其实人家是真的对种地不感兴趣,三哥、小哥最后依靠读书成为了有名望的人,四哥五哥也是敢想敢做的人,在他们这些人的身上,都有着超越常人的胆识、见识、经历和言谈。人真的是眼界要宽,要多去看看大世界,当今互联网带来了多好的资源,可是人心、人品却趋于浮躁,复杂的社会让人失去了文中黄村的那种信任关系,对各种仪式的淡化也不禁让人怀念我们逝去的浓浓的乡情。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庭命运与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张家的衰落特别感慨啊,最重要的是张芬洲儿子们怎么接二连三的去世,这种去世给家族后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最后面张家只剩下一个寡妇和领养的小孩,就这样没落了,黄家五哥的逝世也给后来的船舶生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家族失去了原来的繁荣兴盛,其实无论家庭成员多少,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真实写照。而重要家庭成员的去世不能不与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家的三个后人因为自卫队与土匪的冲突而去世,五哥也是周旋于船舶公司利益冲突的纠纷中劳累而死。想想在那个大时代下,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族的沉浮就渺小的像一片叶子,寂静而无声,被历史埋进土里。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八):《金翼》一种尝试理解所处环境的范式

  我尝试把控自己的生活,于是这本书来到了我的面前。——题记 故事以农民出身、经商发家的传统国人黄东林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家族在家长带领下的兴衰历程。 故事发生于20世纪初到40年代之间,不同于寻常以讲故事为主体的小说,这本书力求还原出传统思想影响下、一家之长黄东林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家族体系下个人与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联系方式。 像是一棵树的生长,东林扎根于土壤、立足于家庭,又将枝丫伸展向身边的社会乃至更远的世界,以此赢得了家族也是自己的声名和地位;但反过来,来自世界的狂风骤雨和来自家庭的意外变故常常左右着整颗大树的生死。 相对于无数传统的农民,黄东林无疑是幸运的一个,但是他的幸运并非来自天资卓越或是贵人相助,而是来自先辈造就的现实、命运的安排以及他坚毅的性格和努力。 书中所描绘的风水命运之说,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大抵是封建与迷信,但是在书中所描述的生存状态中,风水、吉凶所构建的精神载体与以血脉联结的家庭和家族、门当户对为基础的姻亲、个人权威支配家族命运的制度完美契合。于是,在那个世界,各种复杂铺排的宴席、纷繁多样的代表美好祝愿的物件与仪式、子女后辈对一家之长无条件的顺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而这些,正是今天的年轻人几乎无法理解的。 黄家从东林起家一直到最后被卷入抗日战争的浩劫,从未一帆风顺,但是土地和家庭的存在使得历经风吹雨打的东林坦然面对着一切,而每一次兴盛被打断重组,他和他的家族总能够变得越发强大,这期间,子孙兴盛、家族团结和东林自己的坚毅是家族一次次渡过危机的根本,而人脉的拓展和见闻的增长更多的只是一种结果美好的必然,苦难最终成为了家族繁盛的养料。 “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一个人需要同各种圈子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以黄家为例,东林不仅有自己的亲属、生意上的朋友,还要培植同诸如吾云的官员、香凯一样的士兵,甚至素华这种土匪之间的关系。” 本书篇幅不大,但是描述的内容却极为全面细致,有关那个时代普通家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交互关系以及结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原文,此处不再赘述。 总归,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为我们描绘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极佳的范式。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九):“金翼之家”的兴衰史

  文/夏丽柠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福建古田黄村的黄东林家正值兴旺发达。有个夏天,黄家四兄弟与友去后山玩耍,忽然同伴惊呼:“兄弟们!这山的开头很像鸡头,头和脸偏向一边,但一只金色的翅膀却伸向你们的房子。那必定是你们兴旺发达的原因。我们就叫它‘金翼之家’吧!”自此,东林家的房子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金翼之家”,也成了后来林耀华田野调查的“标本”。

  林耀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40年,他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结合本人在闽江流域古田县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体的人类学专著《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于1944年首发英文纽约版,1948年再发伦敦版,是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黄、张两大家族两代人的兴衰为蓝本,描述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十年代之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带给乡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信仰以及宗族等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了我们对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网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难得的享誉中外的“民族志”。

  黄东林,一个中国典型的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极具管理才能及人际交往经验的“家长式”人物,与姻亲(姐夫)张芬洲共同创业致富。起初合伙的生意不错,但几经动荡波折,外加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张家早早就走向衰败。而黄家却凭借黄东林的个人才智和宗族关系网逆风上扬,抵达家族的光辉顶点之后,才日渐衰落。张家与黄家在同一个社会舞台上,由于迥异的社会活动而导致的结果不同,无疑是人类社会最有趣而又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论黄东林成败,内外因皆有,相辅相承。本书恰好是一本“金翼之家”兴衰史,记录那时的真相。

  黄东林的成功与他掘取第一桶金的勇气密切相关。为了反抗哥哥东明的压制,他才去与张芬洲合伙开店。这实则是一种思想和经济上的共同飞跃,也是一个争夺“家长”地位的契机。在奉行“家天下”的中国,“家长”永远是对每个男人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儿。成为黄家的“领头羊”是他成功的开端。

  但是,不论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还是从巴金的《家》里,我们都读到过类似的家庭成员与家长的抗衡,而这种冲突不仅为黄家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也是中国社会家庭体制下永久存在的一个问题缩影。

  黄东林在成为店主之后,仍保留“佃户”身份,有土地耕种。书中对于当时“土地租佃制度”的介绍,反映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当东林摊上官司时,族人的不同表现则显现了一个家族网络的重要作用,成也族人败也族人,人性的阴暗与光明也同时闪现。

  但是,在一个司法、官吏制度都不健全的社会,作者无奈地解释道:“现在,我们将老天爷理解为人本身,而将命运理解了人类社会。”所谓的命运是我们人类无从预知的环境、时代和他人情感的变化。这也意味着黄东林成功的偶然性。

  牢狱之灾后的东林,迎来了人生兴旺。他不仅让儿子们上学,还让他们信教,广教朋友。黄家第二代人的才学、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网为未来家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黄家的店铺经营咸鱼、大米和盐等民生经济必需品才是他们保有财富的关键。

  黄家衰败,究其主要原因是家族堂兄弟之间不睦。族人兄弟间的矛盾被林耀华准确无误地阐述为:“聚会成了夹杂各种声音的喧嚣,有招呼,有问候,有责骂,也有道歉。” 可是,时局不稳,土匪横行,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及国内战争等外部原因才是对黄家的致命打击。由此可见,中国的家族式兴盛经不起外部打击。

  本书在1937年日本入侵时戛然而止,年逾古稀的东林回到起点,像年轻时一样劳作以期解决温饱问题。他在结尾说的最后一句话颇具深意: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人生如戏,活着总会有希望,这是作者林耀华先生对于人类的最后敬意!

  转载请豆邮联系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十):金鸡独立,“翼”飞冲天——读《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文/吴情

  在《金翼》写作之前,关于传统中国家族的研究以已经不少,成果也不可谓不丰富。纵观这些研究,它们大多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家族形成与发展,以时间为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考察其基本特点和相应的社会功能。然而,过于严格的社会学分类传统和学科问题意识,还是或多或少消减了家族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人文色彩。《金翼》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失。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书,花开两朵,主要讲述了黄、张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结构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机遇和社会变迁,如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调试)以求新的发展,达到与生存环境的和谐,或因不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衰落的故事。以这本书所表现的微观生活状态,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以及遭遇巨大经济变迁时的社会断面。

  《金翼》所包含的时间伸缩性极大,前后总共跨越了三十多年,所描绘的场景从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黄村,到闽江下游的港口福州来回切换,人物活动的舞台也经历了农村田亩到城市商海的巨大转变。全书以人类学的“平衡论”贯穿始终,认为人在生存环境中不断实现自我调整,发生一定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获得一定能力,以有益自身的长远发展。《金翼》或以人物的行动验证理论,或带着理论视角反观人物社会生活的展开,如黄东林通过协调,终于平衡其在城里店铺的工作和在家乡中扮演的家庭角色,再如黄东林在城市金融商业体系中的调试和平衡,最终较好地“融入一方天地”。

  有人曾以“小说体”夸赞《金翼》,实是一种错误的褒扬。小说的本质在于虚构,是作者对各种材料(真实或想象的)的虚拟化组合(其中包含着主题、结构、思想等等),允许读者和作者共同参与其中,而《金翼》作为人类学书写成果,首先要保证的便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作者林耀华博士,竭力摆脱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可能带来的对本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成分的忽视,以西方人类学理论为基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尽管书写中作者并没有出现,但有识别力的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一眼看出作者就是书中的人物,“三哥”。林耀华博士试图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尽可能地剔除自己的主观因素,或者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作为故事中的一员,参与到故事中,成为一个更宏大的故事中的一个脚注。从这个角度而言,《金翼》属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人物各自的经历不可更改,而需要人文关怀和理解。不过,这种错误的褒扬也并非毫无根据,基于人们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情节丰富曲折”的层次,这种称赞也便不无恰当。《金翼》中写黄、张两个家族,故事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写强盗、写土匪、写绑架、写战争,人物经历千差万别,而在这般多样性中,人们相信的“风水”、“命运”、“回光返照”等观念不时发挥影响,为全书笼罩上一层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或多或少暗合了当时西方对东方的情感想象。

  “金翼”一名,来自风水之说,黄家家长黄东林事业有成,回乡营造屋舍,选址时求托风水先生,最终选定了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舍,故以此为立宅之基。黄家人相信风水是决定家族命运的终极力量,而在家族生活中,各种偶然性事件交错发生,人们也以“风水”和“命运”的说法来解释身边的一切,比如黄家的“一飞冲天”。值得一提的是黄家家长黄东林,他虽然算不得一位传奇人物,经历却也不凡。一方面,他有着中国传统社会要求的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谨小慎微的品质,另一方面,他善于把握机遇、原则性强、待人接物皆合礼仪,个人魅力突出,算的上一个典型的“乡绅”,尽管在青年时期也做过不少在当时看来甚是荒唐的事,比如不事农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自明清以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乡绅诸多的特点。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积极力量的乡绅,自辛亥革命以来,却被定义为“土豪劣绅”,在历次的国家运动中逐渐被打倒,被“教育”,直至消失殆尽,不免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和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