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5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精选10篇

  《死亡通知单2·宿命》是一本由周浩晖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一):死亡通知单、FBI心理学及东野圭吾

  在看完国产推理小说死亡通知单第一部之后,我马上把第二部跟着读读完,比起第一部而言,第二部的悬念和诡计设计更加宏大,尤其把某大学的碎尸案的凶手进行了刻画,这个个人以为是第二部宿命中最大的亮点。 第一次知道某大学碎尸案还是十宗罪里面接触的,那时候小说里面叫做蓝大,被害人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女大学生,至于犯罪手段是极其凶残的,而死亡通知单作者显然是读过了《FBI心理分析术》,因为里面关于犯罪分子的性格描绘像极了该书心理描绘,一套一套的,说明作者对于犯罪方面的书读过非常多,有理论基础。《FBI心理学》方面是我开年读过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到的结论是FBI心理分析术里面的罪犯很多都为内心一种快感,而这种快感跟幼时或者青少年被压抑有关。 而实际上,死亡通知单里面涉及到碎尸案的凶手确实因为自卑造成,而这个自卑源于小时候的事件,小说里面的心理刻画其实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如果真的这么容易破解惨案,那么当年的案件也不成为了历史遗留案件了,当然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推测命案凶手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回到《死亡通知单》第二部宿命而言,里面依旧关联第一部,18年前的案件终于造就了反派一号最后的宿命悲剧,为什么小说会扯到作者有点像东野圭吾,非得说像,无非都是工科毕业,至于小说主题一些坏人无法在法律范畴内得到惩罚的问题在东野圭吾写的《彷徨之刃》里面有涉及,如果再扯到主角的宿命而言,倒是可以搭搭东野的《白夜行》,还有后面的《幻夜》,反派智商高到无上限,而且做事没底线。 当然,《死亡通知单》反派在第二部能被叫为宿命的,自然是那种悲情人物,能够引起读者同情的人,做了坏事也不会让大家讨厌,而是觉得感到一种悲情,如同《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的石神吧。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二):深渊的尽头,不过是无尽的悲凉

  文/蓝莓兔子

  【无论是谁与这些怪物搏斗,都需要了解他们还没变成怪物的过程。而当你望向无底深渊的同时,无底深渊也在回望着阁下。——尼采】

  伴随着《暗黑者》网络剧的热播,周浩晖的原著《死亡通知单》终于打破了绝版后一书难求的僵局,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再版,也让“罗飞迷”们得以重温那曾令人悸动不已的经典。作为《死亡通知单》系列的中部,《宿命》无疑是整套书的重头大戏。由于将原版的上、下册合并出版,新《宿命》无论是厚度还是重量都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令所有拿到书的读者都吃了一惊。密密匝匝的50多万字,因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悬疑推理小说熟练的驾驭能力,读来仍是悬念迭起,精彩纷呈,丝毫不会因为篇幅的原因感觉情节拖沓冗长。

  如果说《暗黑者》是第一代Eumenides披着正义外衣,却以复仇为目的展开的疯狂杀戮,那么《宿命》则无疑是新一代Eumenides为了寻求真相,以救赎为目的揭开的爱的序幕。在这一部中,小E扑朔迷离的身世;袁志邦从一个极具正义感的优秀警校学生沦为杀人恶魔的心路变化历程;一•三〇抢劫案不为人知的内幕,一•一二碎尸案掩埋十年的真相,……纷至沓来的谜题与丝丝入扣的解谜过程,带来的是既紧张又酣畅淋漓阅读体验。

  【一】人物•人性•选择

  在人物塑造方面,由于加入了更为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过渡,使得书中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活而饱满,避免了中、短篇推理小说中常会存在的人物偏于脸谱化问题。不管是正面角色罗飞,还是站在其对立面的小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内心有挣扎迷茫的普通人。只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的差异,才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及不同的人生轨迹。

  传统三观的正面教育让我们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与恶人针锋相对,鄙之如夷。又怎知那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面临过同样艰难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一个牢牢居住在心里的恶魔。经年累月,回忆失去狰狞的颜色,却仍会在你最猝不及防的时刻跳出来,狠狠地咬你一口,然后提醒你:上帝所能给予你的,不只是美好与馈赠,还有噩梦和毁灭。

  周浩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甚至研究人性,在《宿命》中,他所构建的选择依然凝重沉痛,直逼人性。开篇的辱师案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小E用残忍的方式逼迫对方在转瞬之间进行了善与恶,生与死,良心与私欲的痛苦抉择,但显然吴寅午已经呈上了一份令他满意的答卷。小E的行为更象是一种极端的布道方式,令人在陷入绝境时懂得自省并实现自我救赎,从而珍惜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书中最艰难的选择莫过于丁科。伴随着罗飞抽丝剥茧的调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文红兵事件带来的“蝴蝶效应”,不经意地引发了后来的四•七劫案甚至四•一八爆炸案,加之十年前的一•一二碎尸案,丁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法律、职责、正义、良知、人情的多重考验,任何一种选择都无法兼顾上述所有。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可想而知,但他在矛盾的最终,依然选择遵从于自己内心的善念。无论即将面临怎样的非议、误解与唾弃,他也要打开一扇窗,让心里照进阳光

  在他眼中,无论是法律意义上的惩戒还是以正义为名的杀戮,都不能消除人世间的罪恶。相反,“每一起血淋淋的杀戮,都是一桩新的罪恶,那些受害者同样有家庭,有朋友,有深爱着他的人们。”只有令每一株生长在阴暗中的种子照射到阳光,将罪恶扼杀在萌芽阶段,才是他真正追求的正义与理想,也是我们和作者一起,在经历艰难的破案过程及迷茫的人性思考后共同抵达的温暖彼岸。

  罗飞和丁科有相似的一面,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与信仰:既要做法律最忠诚也最坚定的捍卫者,又希望成为正义与良知的守护者。正因为这样,当法律和正义存在矛盾时,他们总是在理智与情感的战斗中迷茫且痛苦不已,一度经历着内心正与邪、善与恶、捍卫法律与保持沉默的激烈交战。

  这样的理想,恰恰正是韩灏身上所最缺乏的东西。韩灏因为一念之差犯错,更因为难以舍弃头顶的光环,在罪恶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他人的杀人武器。当他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地选择从此亡命天涯,他悲剧性的宿命便早已注定。只是在看到他徒劳的困兽之争以及最终无奈的选择时,还是难免会内心酸楚。他的选择未必正确,但却是用自己的方式对亲人温情守护。一瞬间的恶念,终于在那一刻结出了令人心碎的苦果,徒留无限怅然……

  第2部中不能不提的,当属小E的思想历程。这个孤独的杀手,在失去陪伴多年的恩师后,不得不独自面对并处理种种更为复杂的局面与情感。正如慕剑云所分析:他在一个人的世界沉默无声地抚慰自己伤痛的灵魂,他的孤独与绝望都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那也许是美食、音乐,还有一个美好的女孩……很难分清他对郑佳的感情里,有几分是出于赎罪的心理。一方面,对郑赫明的残害令他始终愧对郑佳;另一方面,这个女孩的清雅纯净和与世无争,又激发了他渴望美好、保护弱小的本能。这种混杂着内疚、怜爱、欣赏、向往甚至迷恋的复杂情感,将她美化成一朵令人心驰荡漾却又不忍亵渎的莲花,在他孤独的心底骄傲盛放。那是他生命中无法与人分享的温暖情感,也是他多年来一直期待却又害怕得到的隐秘想象,如同他6岁生日那天期待的蛋糕般甜美的诱惑

  小E的存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城市猎人》中的李成,如同City hunter一样,Eumenides正在成为一个令人们为之欢呼雀跃的正义符号——他嫉恶如仇,猎杀城市中双手沾满鲜血的罪恶之躯,令恶人们闻风丧胆善良的人们保有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望。

  他是最优秀的猎手,却因为触犯了法律,成为最令人同情的罪犯。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身陷囹圄,他也能凭借自己的杀手本色,演出一起绝地反击的精彩大戏。

  【二】故事•情感•节奏

  在对故事节奏的把握上,从辱师惩戒、意外越狱到地铁追踪,其后射击场上的疑云、网吧对弈以及密室杀人、终极对决……大量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的精彩桥段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如此高度紧张的阅读若长期保持下去,又势必会感觉疲劳,从而降低阅读的专注度。

  考虑到这一点,作者在《宿命》中密密实实地填充了大量的感情戏,比如小E与郑佳纯真如履薄冰危险恋情,慕剑云和罗飞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气息,韩灏不惜从此亡命天涯也要和家人刹那重逢时流露出的铁汉柔情,以及埋藏在丁科心中那段尘封已久的辛酸往事……这些感情戏的加入,诚然会使得故事的主线相对不那么脉络清晰一气呵成(这或许也是少数喜爱干脆利落文风的读者对第2部吐槽的原因之一),但在我看来,却使得故事更加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爱情亲情、恩情、友情……正是这些如细水长流般的情感渗透,才能令这本以死亡和罪恶为主题的书散发出温暖朴素的人性光华,恰到好处地调和了书中案件所带来的阴冷、凝重的基调。

  书中采取了多线并行及交叉的叙述方式:罗飞和小E的对弈,警方对韩灏的几次追踪及围攻,阿华、蒙方亮和林恒干之间的黑帮争斗,丁科、黄杰远及几起旧日悬案的追踪解析……可以说,《宿命》是《死亡通知单》系列中线索与情节铺展得最开的一部。难得的是,如此丰富的情节及线索在作者的笔下也不过是信手拈来,多而不乱。若是以美食来比喻这本书,那么它无疑是一场能够满足人们味觉、视觉、嗅觉、感觉的饕餮盛宴。书中涉及了密室杀人、本格推理、犯罪心理分析、黑帮争斗、惊悚、变态、血腥、复仇、爱情、亲情等内容……各种复杂元素的神奇糅合与精彩撞击,充分调动起阅读的紧张情绪,仿佛身临其境。这其中,慕剑云兼具知性与理性的犯罪心理分析当属一大亮点,而书中所讨论的“深渊理论”、“鲶鱼效应”及“伤疤效应”,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不少心理学知识。

  【三】救赎•传承•诡计

  之前评论第1部《暗黑者》的时候曾提到过《电锯惊魂》(评论详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7087613/)。在阅读《宿命》时,这种感觉再度来袭:当《电锯惊魂》中的竖锯老头以血腥残忍的方式突破阿曼达的精神防线,使其完成精神上的救赎之后,后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竖锯老头的衣钵弟子。只是阿曼达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头关于救赎的含义,所以偏离了救赎的主旨,而她所设计的游戏,势必会更血腥更决绝也更缺乏人性与温情。这也是我在《电锯惊魂》系列看到第4部时果断弃片的原因——那是一个越来越残酷也越来越绝望的游戏,所谓的救赎不过是让人们在命悬一线时更加无助地体验她的血腥与变态的幌子罢了。

  《死亡通知单》则正好相反。第1代Eumenides 从18年前开始承载着一段太过痛苦的回忆,前女友的意外死亡以及一•三〇抢劫案的非常经历,让他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从而引导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可悲的是他的理想才刚刚萌芽,就被扼杀在那次可怕的爆炸中。昔日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男子,如今已成为苟延残喘令人惨不忍睹的怪物。18年的时间带给他的并非内心的平静与释然,而是在被掠夺一切后疯狂滋长的愤怒仇恨是的,他不甘心!与其说他策划如此庞大的一个阴谋是为了18年前的情仇恩怨,那更象是他为了努力证明自己而奋力展翅后的飞蛾扑火。基于他内心中仇恨的可怕力量,他给人的感觉是阴冷,狠毒,老谋深算,步步为营,意欲置人于死地。

  而小E则不同,他虽然从小接受师父教诲,但内心依然保有善良童稚之心。也正因为如此,在辱师案中他放弃了执行对方的死刑,而是用让吴寅午砍下一条手的方式保住学生的性命,从而实现对方的心灵救赎——他将从此变得勇敢而有担当。这可以说是小E冰冷的惩戒之路上一个温暖向善的转机。而消除他杀戮念头的,正是他对刚刚离去的老师内心的怀念之情。

  小E所策划的一系列行动完全不同于大E的风格。同样是诡计,大E的布局颇有大将之风,令人在震惊之余依然为他的决绝与悲壮唏嘘不已,因为他的最终目的便是复仇与毁灭。而小E对于诡计的设计则更显灵动,轻巧,甚至有些像孩子气的恶作剧,比如网吧对弈、车库卖苹果、借手机、试探柳松等剧情,他的计谋总能狡黠地将警方玩弄于股掌之间,令人在生气之余又有些哭笑不得。而他设计这一切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为了探寻自己迷茫身世背后的真相。正因为这样,小E给人的感觉是可怜多于可恨,同情多于愤怒。他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对老师的怀念与敬仰,都为他蒙上了一层善良的光,也让我们相信,他并不是一个残忍冷血的杀手,而只是一个身处迷途等待被救赎被接纳的孩子。

  【四】故事之外

  文中几乎对每个细节的来龙去脉都给出了既严谨又合乎情理的交待,不过对于小E的性格及能力还是有些费解。以文红兵懦弱、冲动又有些偏激的性格,小E文武双全又足智多谋的遗传基因实在是来得有点诡异。自动脑补了一下,或许他本就是袁志邦的儿子?母亲则是袁志邦多年前的初恋情人?好吧!我承认这剧情有够狗血,但总算能解释小E的无所不能以及他和大E之间的一见如故了啊!但是问题又来了。以大E说话走路都略显艰难的身体状况,他又是如何培养出身手敏捷、文采斐然且演技出众的全能小E的呢?

  另一个没想明白的地方就是丁科和儿子丁震10年之间毫无联系的事实 。丁科用于反射阳光的镜子显然并未能将温暖照进儿子早早封闭的心,以至于后者多年以来都只能用工作和忙碌逃避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填补心灵深处巨大的情感破洞。丁科曾说他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根源上消除罪恶,凭借他的一己之力虽然不能彻底消除世间所有的罪行,但他一直在努力。至于具体的方式,书中并未详述。但是在我看来,治愈儿子情感上的伤痕才是他的当务之急。如若不能,他此后的行为也只能算是对现实的逃避和社会性赎罪吧。

  以上是书中感觉略有点小遗憾之处,但是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悬疑推理作品。

  【延伸阅读】:

  《死亡通知单1:暗黑者》评论《以正义之名,透视人性的欲望与挣扎》: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087613/

  《暗黑者3:离别曲》评论:《曲终人散终有时,花落人亡两不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40233/

  《暗黑者外传:惩罚》评论《罪恶不息,惩罚不止》: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792356/

  我的微信公众号“蓝莓兔子悦读记”,会不定期发送一些自己写的书评,欢迎关注。查找公众号lmtzydj可订阅。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三):难以接受的宿命

  看完第一部死亡通知单的,应该都会欲罢不能的搞齐一整套吧!这一部依然秉承着上一部的风格,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案子更加复杂了,涉及到十八年前的那个让袁志邦变质的案子更是让人急着想一探究竟。

  看到最后,这宿命论,让人有些难以接受。无论是对袁志邦,还是文成宇。

  先说袁志邦,被描写成那么聪明凌厉的一位人才,丁科的继任者,罗飞的最强对手,竟然看不透文红兵的假炸弹么?那个欠债的可都看得出来啊!

  结果难以改变,想伸张正义惩罚邪恶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害死孟芸,这思路我也是醉了!作者虽然给出了解释,但真心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不较真了,一位阳光优秀善良的少年人才,在经历了两起社会惨案人间悲剧后,决心用另外的方式达到心中的目的,却因那“两分钟”变成了身体残废的怪物,这一生究竟是为的什么……当他还未收获便已付出未预料的代价后苟活下来,成为eu也只能时不得不去完成的执念吧!

  再说文成宇,他对郑佳的态度很耐人寻味。当他说到要亲自带郑佳去美国治眼睛时,我以为罗飞成功了,却没想到,郑佳亲手交出了那盘再次扭转文成宇宿命的卡带。

  欠债的那位死的大快人心,确实也会让人质疑法律的漏洞让该受到惩罚的人逃之夭夭,让被伤害的人承担更差的结果。作为警察可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无奈。要么麻木,要么改变。袁志邦,罗飞,丁科,三岔路口。

  最后,这几个案中案,最让人觉得精妙的,就是假冒网络记者的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四):宿命不同行

  《死亡通知单》是一本高智商的犯罪小说。它那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前赴后继宿命下的杀手,斗争斗勇错中复杂交相呼应的案件,让读者耳目一新并会为此深深的沉迷。在书中,对于罗飞和袁志邦的故事一两句真的无法说清。他们是同窗好友,相互知根知底情谊深厚,同样的是警校中的佼佼者,可是最后却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同样的目的不一样的选择,同室操戈成为了对手,可以说是造化弄人让人惋惜。

  在一件件的案件中,罗飞表现出色效果显著。可是通过《死亡通知单一》 ,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对手的袁志邦已死。新的杀手Eumenides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可所谓斗志不歇,杀戮不止。新的杀手最为袁志邦的继承人,已经被调教了十年之久。他的身份神秘,动机不详,尤其是在失去被视为导师的袁志邦之后,他的动向选择会成为一个新的谜团。说道这里,我要将心理学讲师穆剑云着重赞扬一下,整个案件个人觉得她的表现是最棒的。即便她被罗飞等人隐瞒、欺骗,可是她依旧能够在已经掌握的案件中,抽丝剥茧般的发现犯罪嫌疑人动机、性别、年龄,甚至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她真正的是一名大师,专案组也是在她的帮助下对案情有了飞速的进展。而她对于新的杀手Eumenides的推断,随着案件的展开和继续,也被证实了都是正确的。在聪明人的热血和对决之间,有这样一个心理师可是说是如虎添翼。

  再说袁志邦,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的“一三0”案件中。案件之后的开启了他堕落的生涯。当年的警察风云人物--当事人和见证着丁科,他在最后登场,面对罗飞等人以及和自身有关联的案件,慢慢讲诉了那段被封藏在历史中的真相。可是真相如此复杂,当年谁都没有做错,可是最后的担子却让年轻的警察下定决心承担起来,也因此造就了新旧两代的Eumnides.不得不说袁志邦是高手,即便他已经死去,他依旧让让警察不得不按照他所想的那样行动,让新的杀手得以下定决心,后继者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杀戮下去。

  他们都渴望正义,所以一直为之努力。罗飞选择了警察,可以光明正大的逮捕那些犯罪的人们;可是那些逃离了法律制裁的人们,犯下了罪恶也没有收到制裁,那么就由化身杀手的Eumenides来动手。罗飞热血冷静,袁志邦热心多情,就如当年踢球选择了对手一般,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新的杀手的宿命,也是警察和杀手的宿命。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五):理解了什么才是宿命

  从图书馆借了好几个月了,还有三天就还书了,想赶紧看一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两天刷完了500多页,很精彩,扣人心弦。

  第一部就是一口气看完的,但是第二本有点厚,一直没时间翻阅,看了一口,真的不错,没有因为是第二部,而惯性破环死亡通知单这个名号。

  其实,这部作品,依然是周旋于人理与法理,感性与理性。坏人的做法必然触犯了法理,性质恶劣,但是却冠以“伸张正义”的名号,算是弱化了反面人物的邪恶性,这样我感觉更耐读了,因为你会一直周旋于,思考什么样的做法是对的,或是理解或是同情或是愤怒,而不是一边倒。

  而正面人物,也就是好人,在执着坚持伸张整理的同时,有利用自己的方便,做出了很多我们不支持的事情,但是出发点却是好的,这就是所说的迫不得已,在两个坏选择中,不得不选一个的时候,选一个不是那么坏的选择。

  罗飞的团队人物性格也很突出,每个出现的任务各司其职,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而且进行互补。而二代Eumenides只有一个人,老师死了,他自己能和一群精英周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一个罗飞就已经很厉害了,但是罗飞还是被骗了很多,就像罗飞自己调侃,“鲶鱼效应”。Eumenides不光只是描写杀戮,其实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他寻找真想的路,而这天路,每一步都被人算计了,厉害厉害,每个人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最后的结局,不错,坏人没有收到应有的惩罚,可以说,这符合了大多数读者的心,第一是他所为的“伸张正义”第二就是这个故事未完待续,任务没有消失。总体来说,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都可以说得上一部好作品。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六):碎尸案的不足的讨论

  作者关于112碎尸案的推理并不怎么高明。

  推理的主要出发点是怕尸体被发现推断出案发现场但是整个尸体不好携带。书中说一共4个抛尸地点,以被害者60kg计算,即使直接分4次每次抛尸也就15kg,对于一个成年男子来说是毫无问题的,这个出发点就不成立了。而且对于抛尸,假设一次不被人发现的概率是50%,那4次就是6.25%,50%还应该是非常乐观的概率,既然一包才5kg不到,为什么凶手不一次性抛尸,被发现概率低太多了。

  回到分尸本身,书中说凶手没有特别技能,可能用了切肉机,但是切肉机不是家庭用品,一年也卖不了几台,一个没有餐饮背景的男人要是去买的话简直就是给自己贴个“分尸”的标签,凶手绝不可能冒这个风险。那他又是怎么切到那么精细以至于警方怀疑他有用刀的技能的呢?书中暗示(或明示)凶手故意把尸体切那么多片是为了把侦查方向引到变态身上,但是没人脸上写“变态”二字,这个手法不可能有多少实际作用,何况凶手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排查变态的时候很可能进入警察视野,毕竟警察不光是查有暴力倾向的,异常的人格都会注意的。

  再说把骨骼抛弃在宿舍后面的河道了,难道他不知道内河经常会疏浚的吗?一副骨骸被发现的概率是很大的。

  还有凶手对死者的身份不加以掩饰的理由书中说他有确定的把握没人知道他们的交往。但是书里又说他开始是想和死者正常交往的,那必然不会刻意隐藏他们的关系,而对于死者这样一个职大的学生,能谈个高学历、好工作的男友正常情况下肯定会告诉朋友之类的人,这是人正常的虚荣心。书中暗示他们还可能是音像店认识的,他们不太可能是在只去过一次的音像店偶遇后交往的,毕竟他们都是比较内向的人,如果是熟客,店员是极有可能记得他们的。他们交往难道每次都是直接到男方家里吗?(既然女方发现他性无能,应该不是第一次了,92年的人不太可能第一次约会就OOXX吧)如果在外面买东西、逛街也有可能被人记住面孔。所以凶手这么肯定他们的交往没人知道就显得太不合理了。

  再说分尸地点,当年警方对抛尸地周围所有符合分尸条件的地点进行了地毯式搜查(估计主要是单身男性、独居、有卫生间),凶手的住所完全符合条件,警方为什么没有发现?中国警察其他方面不好说,人海战术那是一个纯熟,这个非常不好解释。

  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件的设置基本属于失败的。

  下面是我对112碎尸案的背景案件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揣测(资料来源于网络)。

  1、凶手可能是女性,因为当年对于女性基本是不可能注意的,而女性却有体能上的缺点因而有多次抛尸的理由(现实中并没有缺少骨骼的记录,抛尸地点也有7、8处,但都距离不远,符合女性的特点)

  2、凶手和被害人很可能以前并不熟识,所以从被害人的社会关系上查不到任何线索,凶手也并没有刻意隐藏被害人的身份

  3、凶手有具备分尸条件的场所,但是很可能因为是女性而在排查中被漏过了

  4、动机也许是嫉妒或者其他仇杀,毕竟女性的暴力倾向较弱,成为变态杀手的可能也很低,而且没有后续案件也说明很可能不是无目标的变态杀人,而是有目的仇杀。死者是成教院的学生,并不是通过普通高考考入南大的,有可能因为在外争风吃醋或许辱骂他人引起对方的记恨,而死者和同学来往不多(成教院学生基本都是有社会经验的,很多人也不把学习当回事,各自干各自的事,所以几天不回宿舍都没人发现),并没人知道,甚至被害人本身都没意识到,但是凶手却记得非常清楚并实施了残酷的报复。

  5、分尸的情况可能一是为了泄愤,二是为了掩盖凶手的身份,毕竟大块的尸块可以很快看出死者是否受到性侵和死因,女性杀人和男性杀人的方式、痕迹也是非常不同的。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七):从丁震到杜明强,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

  “一·一二”碎尸案、韩少虹割喉案、枪击邓骅案,两部《死亡通知单》中的三起案件瞬息万变、扣人心弦,前者足足折磨了刑警队十年之久,后两者更是把刑警和特警们戏耍得颜面无存。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三起案件的策划实施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死亡通知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变迁。

  “一·二一”碎尸案发生在《死亡通知单》主线故事十年之前的1992年,以1996年发生的、迄今仍未破获的真实案件南大碎尸案为原型。2008年,网友“黑弥撒”在天涯论坛发表《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一文,认为南大碎尸案的被害者与凶手因打口碟这一共同爱好而相识,周浩晖在《死亡通知单》中参考了这一说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黄杰远开办黑魔力酒吧寻找凶手的情节。

  黄杰远认为,凶手是一个极端的变态杀人狂。在作案时,凶手可能一边听着迷幻暴力的音乐,一边肢解着受害人的身体,下刀稳、准、狠,脸上带着优雅的笑容,享受着千载难逢的快乐。而这一猜想最终被罗飞领导的专案组推翻。实际上,凶手丁震睿智、冷静,其作案的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目的,整个过程充满功能主义色彩。有趣的是,无论是黄杰远的想象,还是罗飞的推断,两个截然不同的解答均呈现出古典主义的旨趣——前者华丽典雅,后者精炼准确,尽管闪耀着高智商犯罪的火花,可仍旧严谨、规范、理性。

  刺杀韩少虹是Eumenides与警方直接交手的第一次亮相,且发生在袁志邦与杜明强告别前一天,有理由认为是袁志邦而非杜明强主导了本案的策划。相比十年前“一·二一”碎尸案浓厚的古典气息,刺杀韩少虹的过程多了一丝现代主义的味道。在一个开阔的广场,十多名身形相似、特征相同的“神秘人”把警方密不透风的埋伏圈冲得七零八落,这一场景里满是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第一,如工业流水线一般的“复制品”成为作案最重要的“机器”;第二,强调形式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高效、符合实际的功用。袁志邦用如此张扬的方式向警方宣示Eumenides的出场,固然有挑衅之意,但绝非主观上追求大场面,而是功能主义现代犯罪的一次杰作。

  袁志邦慨然赴死的那一天晚上,邓骅在机场遭韩灏枪击身亡。袁志邦和杜明强,两代Eumenides究竟谁是枪击邓骅案的主要谋划者已不得而知。《死亡通知单》第一部中Eumenides下手的数起案件环环相扣,认为这“最后一案”出自袁志邦的整体计划理由充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此前诸案,发生在袁志邦死后的邓骅案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或许它是杜明强向袁志邦交出的“毕业作品”。此案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与刑警队长韩灏众目睽睽之下犯下罪行,刑警队与专案组的权威彻底覆灭。而解构权威,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由此,一条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脉络浮出水面。看来,把犯罪视为一种艺术还是有道理的,最起码,犯罪手段的演进和艺术史的发展如出一辙。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八):断不了线的风筝——评《宿命》.

  《死亡通知单之宿命》(以下简称《宿命》)继承了前作的优良阅读体验,即拿起来就放不下,读起来就上瘾,不一口气读完总会抓耳挠腮。这种体验,正是侦探悬疑小说特有的魅力。而《宿命》则把这种魅力散发得更加浓烈、醉人。

  在故事的开始,也就是罗飞刚刚成为省城刑警队长时,多起案件就接连发生,可谓一波未平一大波又来。这种多起案件、多条线索同时进行,并且继续出现新状况的状态,让人有一种接近抓狂般的紧迫感,而且根本停不下来。作为读过前作的读者,而且多数情况下都是读一个故事中只有一起案件的读者,何尝不希望罗飞能有个假期或是过渡期来渐渐进入状态,何尝不希望一件案子侦破后,或者是到了即将侦破的阶段再出现新案子。可是作者周浩晖明显不这么想,他更想给读者一个下马威,他也不用心疼罗飞,因为罗飞在他笔下,根本就是个受虐狂。

  然而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读者得到刺激和快感。如同书中提到的黑魔力酒吧中的环境——充满了重金属音乐和血腥的重口味表演。或许《宿命》这本书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意境。像疯狂的飙车、像高空蹦极、像激流勇进、像疯狂老鼠,更像是杜明强那样将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近乎疯狂的将全身心投入到他所追求的目标当中。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解谜,去推进案情的进展,不无快意。

  从情节上看,即便没有看过上一步《暗黑者》,《宿命》也可以是独立的,因为两部作品中的对手变了。即使沿袭了“死亡通知单和Eumenides”这一系列作案手法,但是两代人的作案起因却不一样。在书中最后提到过两代Eumenides时,曾用“因果”关系来形容,的确,他们的确有属于彼此的因果,但也有各自的因果。也正因为后者,新一代的Eumenides成为了《宿命》中刑警罗飞的头号宿敌。

  而从案情来看,前作的案情,更像是一张蜘蛛网的一个网眼。到了《宿命》中,这个网眼被置于了整张网当中,来龙去脉的枝节也延伸得更加明显。很难猜到作者的构思格局到底有多大?是先设计好了前作这个网眼,还是先织好了这张网?

  故事能独立的阅读,对新接触《宿命》的读者来说固然是好事,能与前作环环相扣,同样也是对老读者的福利。相信每个人都有怀旧情结,能够在新的作品中品尝到经典的味道,会更让人感到欣慰。这就好比人们更喜欢在最新的演唱会上,听到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袁志邦这个前作中的最强对手,虽然已经灰飞烟灭,但却在《宿命》中频频出现,甚至会在罗飞生日那天送上蛋糕、在最后关头扭转第二代Eumenides命运……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那句俗语:做鬼也不会放过你。而可怜的第二代Eumenides,更像是一只永远断不了线,只能被宿命死死牵绊的风筝。

  在写《死亡通知单之暗黑者》的评论时,我用足球比赛进行了比喻,当时用的“时间差”比喻,同样也是《宿命》中解谜的关键。这里不剧透。但还是要用足球比赛来形容一下罗飞和Eumenides之间的对决。读过整部《宿命》后,就会发现,罗飞一直是在被Eumenides打败,每次都是差一点就抓到Eumenides,但却功败垂成。这也是故事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不能一开始就抓住Eumenides,那也就没办法继续了——书名就叫“死亡通知单”嘛,没人写这个通知单,也就不是该书了。话说回来,在对决中,罗飞输的的确多了一些,但输的都是足球比赛中的友谊赛,这种比赛输再多也没关系,赢再多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足球运动员最大的成就是赢得世界杯。而就目前为止,两部作品——两次世界杯决赛的胜利者,都是罗飞。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九):踢掉肥肉是值五星的

  这一部注水太明显,太啰嗦,感觉有十几万字都是硬凑的。

  水准明显比第一部低了。很多人物分工不合理,比如分析心理的部分是罗飞分析的,穆剑云还和傻子一样的问,术业有专攻,这么简单的穆剑云分析不出来那她还当讲师?再有就是罗飞被说得很厉害,结果有些很明显的地方竟然是其他队员提出来的,罗飞还没想到,那他聪明的大脑此刻在干嘛?

  还有就是罗飞和文成宇还有袁志邦的较量早就分出高下了吧,陈天焦他找不到,是袁志邦找到的。得到了这么多线索,这么多人想了这么久,罗飞没想出来谁是112碎尸案的真凶,文成宇找出来了。诸如此类的安排很多。

  然后还罗里吧嗦使劲注水,真的是二十多万字就能写完的故事硬是给凑成了四十多万字,分成上下两部……哎,这真的是原作者写的吗?

  但是大的情节安排还是挺好的,尤其是对命运的安排,因果的论断,都展示的很有说服力,情节安排的也很可信,就是细节。人物总是时不时的要抽风说几句超白痴的话。一点都不像聪明人或者天才。

  感觉是这部写的很匆忙,都没时间改的样子。

  然后就是估计编辑怂恿作者注水的吧,不禁YY一下,也许当时的情况是:

  编辑对作者说:你都写了这么多字了,不如再多写一点,咱们分两部出,这样XXXXXX。

  作者说:啊,可是我都写完了呀。

  编辑说:没事,那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字数!

  作者说:我不会啊。

  编辑说:哎,不难,你看看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之——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里面有教程,手把手教你怎么写!

  作者半信半疑的说:那,那我试试吧……

  《死亡通知单2·宿命》读后感(十):假作真时真亦假

  分尸惨案,密室凶案,意外车祸。。。。。。一桩桩一件件的迷案,竟引得大名鼎鼎的丁科从此隐匿于江湖,又令警界精英罗飞束手无策。真相究竟是什么?殊不知假作真时真亦假,对真相的寻觅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局。

  这部《死亡通知单2-宿命》是《死亡通知单》的续集,我没读过后者,如今单独看这本续集,因作者对前因后果的交待都十分清晰,人物刻画也并未因是续集而停止,所以丝毫不觉得突兀。近六百页的厚厚一本书,居然三四个小时就一气呵成读完了,不仅是因为案情扑朔迷离引人入胜,还因为整体节奏丝毫不拖沓不多余读起来顺畅而不烦躁。

  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令人瞠目的爆炸案,两代杀手自此顺利的交替,开始了本书故事崭新的篇章,这也是为何本书称之为“宿命”的起因。此后的故事主要是围绕着新晋Eumenides试图寻找当年“4.18”大案的真相而展开,苦苦追寻Eumenides真身的罗飞也顺藤摸瓜的找到了“4.18”、“1.30”等几桩悬而未决的案件。分尸案、绑架案、凶杀案。。。。。。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却又都毫无头绪的案件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关联呢?正邪双方在死亡通知单的阴影下执着前行,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

  (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