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轮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轮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轮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被碾过却顽强存活的小强

  匆匆翻阅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跟随着主角把自己人生梳理一遍,陷入近乎绝望的漩涡里,转念一想:被碾过去的黑塞如此顽强地存活下来并且留芳百世,我再次也能混沌地行走人间吧,虽然名为“混沌”的生活方式并不被黑塞称赞。

  这本小说的故事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天才少年出车祸于是脑残了,最后他死了。——漫天弥误!【但是】,我是认真的……

  天才少年,汉斯·吉本拉特,俊俏,积极向上,儿童时代的他勤奋好学,有健康活泼的兴趣,如钓鱼,如游泳。如果他有一个抛弃他去开创伟大人生的爸爸,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梦想成为猎人王追寻老爸脚步的热血漫画主角(喂!)可惜的是,汉斯的老爸不叫金·富力士或者四代火影,只是一个平凡并且笨拙的单身老爸,连放嘴炮的能力都不如街上的鞋匠。(插一句,鞋匠可真是个很好的人生导师!)他为儿子的天才骄傲,期待儿子通过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在汉斯忐忑不安地考完邦式勇夺第二名后,围观的老百姓们也坐不住了,希望沾点天才的光,纷纷报以十分的辅助热情——“来,我教你希伯文吧”“乖,要好好学数学哦”——就这样,汉斯小正太半推半就走进了一条车来车往的道路,没有池塘能让他再钓鱼。

  在这条路上,汉斯遇见各种各样的同龄人,有爱被车子碾压的抖M,有爱碾压车子的抖S,有左闪右避的高手,有不小心落水身亡的倒霉鬼。汉斯作为一个天天向上的大好抖M少年,和抖S少年海尔纳有着一段哲♂学友谊,第一次交谈内容就是诗♂歌,再见面就接♂吻,经历风风雨雨后抖S【终于】抛弃了抖M,踩着名为教育的车子远走高飞。留下汉斯在车轮下痛苦不堪,从好学生变成一个智障。

  围观群众再次纷纷表示痛心疾首,海尔纳这个不正经的混混带坏了一个优秀的天才啊。拍胸顿足抒发完自我情感,汉斯就这么低到了尘埃里,被清扫出那条道路。他飘回了家,经历一次无疾而终的恋爱,开始了劳动最光荣的技工生活,在一次狂欢醉酒后,沉入了月夜的溪流里。他还记得,当年他喜欢钓鱼。

  结局里,鞋匠指着那群老师:他们导致了汉斯的人生,我们的无作为也是推力之一。也许这真是对教育制度和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文章行行之间都流露出阴晦忧郁的少年内心,只在死亡之际嘴角留有笑容。一个本有希望成为人生赢家的少年变成了社会负犬,绝对是扭曲读者们喜闻乐见啊。所以说,天才被发现得太早会触发bad ending。孩子聪不聪明跟读书厉不厉害又有何联系,想钓鱼就去吧,想游泳就去吧,天性需要在云间翱翔,而不是在轮下挣扎

  汉斯·吉本拉特应该说是黑塞自我的一个分身,给予自己的分身如此残酷的终结,倒不是因为黑塞勇敢,正相反,我只看到了黑塞的胆小,他将真正的自己装进海尔纳里,最后自由地飞了。而汉斯变成了他恨不得碾成碎沫的杯具。黑塞有勇气正视过去那段缩卵岁月,却没勇气接受。好在,黑塞叔叔像个小强一样度过了在轮下的那段日子,对于读者来说,是可喜可贺的励志隐藏结局。

  《在轮下》读后感(二):悲伤的汉斯

  “现在 ,他的家庭作业又堆积如山了 ,常常为了解答出一个问题而通宵熬夜 。父亲很得意地看着儿子这样用功 。同大多数凡夫俗子一样 ,在他迟钝的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幻想 ,那就是看到从自己所横生出来的枝干 ,向着自己所遥不可及的尊贵领域衍生而去 。”

  “在这里 ,他有如做梦般地用枝丫在静静的水面上画出圆形的涟漪 ,读着雷诺的 《芦苇之歌 》 。他躺在灯芯草里 ,思索着死亡或无常之类充满秋天气息的主题 ,这和落叶的飘零声 ,以及干枯枝丫的摩擦声的忧郁色调非常调和 。他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黑皮小记事本 ,用铅笔写上一两句诗 。”

  吉本拉德和海尔纳并排坐到踏板上 ,两脚在水面上晃动 ,望着一片又一片的褐色树叶 ,在安静 、清冷的空中飞舞 ,寂然无声地落在泛着褐色的水面上 。

  “这里真是寂寞 。 ”汉斯说 。

  “嗯 。 ”

  两人伸直身体 ,仰躺在地上 。

  除了两三根下垂的枝丫外 ,他们几乎看不到周围的秋天景色 ,只看见澄蓝的天空 ,飘浮着岛屿般的静静的云块 。

  教师们都宁可自己班上有十个愚蠢的学生 ,也不愿有一个天才 。

  仔细想来 ,这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培养出乎常轨的人 ,而是要培育精通拉丁文和数学的正直小市民。

  现在疲惫已极的小马倒在路旁 ,变成无用的废物了 。

  相信自己会自杀以来 ,汉斯已经从容激动 ,变幻无常的状态陷入了单调的忧郁之中 。仿佛落进了柔软的泥沼地中一般 ,他已经无法反抗 ,只慢慢地沉沦下去而已 。

  “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 ,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 ·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 、青春期的迷惑 、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 。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 ,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 。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 ,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 。

  这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 。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 ,刻画青春期陷于迷惑的新文学作品 。”

  书评:

  半本温柔,半本忧伤

  汉斯曾是一个聪慧阳光男生,在拉丁文上有着极高的天赋,本书以他参与应试开始,到他被学校开除回家作为结束。

  在学校中,一开始他是校长和教授眼里面的好学生,聪敏、勤奋、乖巧又听话,在他与海尔曼成为朋友后,校长又说他做了极不光彩的事。

  犹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校长希望汉斯可以与海尔曼断绝往来,汉斯说,“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我不能轻易的抛弃他。”

  汉斯内心的孤独感,随着海尔曼的离去而扩大,渐渐的掩埋住了整个世界

  即使回归了家园,独自在森林间漫步的汉斯,也再难感受到之前的自由。

  他已决意去死。

  海尔曼曾告诉他,自己的初恋,那是一个短暂的令人遐想的吻,而汉斯也遇到了艾玛。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从此汉斯即将回复正常的生活与心态。他去学习了技工,与一群工友们喝着啤酒,唱着歌。

  但是黑塞却在此刻赐予了汉斯死亡。

  “这个时候 ,那样被咒骂着的汉斯 ,已经浑身冰冷 ,安静地顺着河水 ,慢慢地向下游漂流而去了 。呕吐感 、羞耻与烦恼都已离他而去 。清冷 、澄蓝的秋夜俯视着他那被暗黑带走的虚弱身体 。”

  《在轮下》读后感(三):在轮下

  赫尔曼·黑塞

  在轮下讲述的是关于少年汉斯的故事。汉斯的童年是在一种近乎变态的压抑下度过的。来自父亲,校长,小镇的压力,让这个少年过早的失去了童年的乐趣。甚至在考上神学院之后的假期都沦为学习的时间。就像鞋匠所担心的,表面上为所有人带来荣誉的汉斯内心是极度渴望闲暇自由的生活的。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后,汉斯遇到了海尔纳,海尔纳是与汉斯全然不同的人,自由随性,天才般的诗人,蔑视权威,蔑视规则。海尔纳可以说是汉斯内心的理想状态,他象征着另一种生活方式,汉斯从未体验和尝试体验的生活。少年之间的朦胧的情愫也让汉斯困扰,少年对情感的迷惘,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对原有价值观的质询,让汉斯改变了。最终回到小镇的汉斯和所有人一样过上了平淡的生活,成为了一名钳工,甚至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意义价值。在轮下是对教育压抑人性的无声的控诉,汉斯的故事也是多多少少德国少年的遭遇。所谓的远大前程,依旧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

  《在轮下》读后感(四):亲爱的,我想和你握握手

  汉斯悄无声息地走了,他离去的时候,一定很不甘心吧。

  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头顶众人艳羡的光环,是光鲜亮丽,也是束缚缠身。活在别人眼光下的孩子,哪里会有自己?

  去参加邦试,考试结束后,两个小孩对题。汉斯的答案与另一个少年的答案很不相同。汉斯急急忙忙从课本里找到有关这道题的知识,细细琢磨。读到这,我不禁想笑。中国的学生,想必不少有这样的经历吧。

  汉斯受教育制度和学校的束缚太深,加之性格懦弱,面临挫折和障碍,不知何去何从。与海尔涅相比,少了些勇气和胆量。海尔涅个性鲜明,蔑视权威,敢于向所谓正统发起挑战而不计后果。刚硬的性格让退学的结果看起来理所当然。在当时专制的教育背景下,想要大胆地做自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显然,汉斯无法做到,只能在一滩污泥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汉斯眼睁睁地看着海尔涅受到严厉的责罚而没有伸出援手,内心挣扎,不断的自责与悔恨也难以弥补伤痕。汉斯又一次在软弱和羞愧的纠缠中丧失了自己。

  教育教给汉斯如何学习高深晦涩的学科与知识,却没能教给汉斯如何去爱一个人。当爱玛出现时,汉斯才逐渐了解和感受到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应该有的本能与情感。本性无罪,真正的教育应该直面人的本性,让人的天性自然发挥。

  书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黑塞绵绵的情谊与缱绻的情思。柔和温暖的自然写意与生硬冰冷的教育写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贴近自然的时候,也是人性最本真的时候。汉斯遥望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淳朴的风土民情,内心一定丰盈饱满,爱意充实。汉斯又重走了一遍儿时常去的贫民居住的街区,难忍心中的悸动。旧时的妇女依旧在讲老掉牙的故事,却那么温暖,即使污水横流、破败腐化的街道与富丽堂皇的教育殿堂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借机不妨反思我国的教育,大同小异吧。当人性真正自由的时候,才是教育迈向成功的时候。

  《在轮下》读后感(五):教育的反思

  原本可能是个天才的小孩,在大人的连手逼迫下,在失去了他自己引以为傲的优越感,读书的天份,相对的也失去了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资格,彷彿人生已不在有任何希望,最后掉入河里淹死了,一个还来不及开花的天才,却已胎死腹中,造成这样的下场,却是满口为他好的大人,教他所有的知识语言,却一再地剥夺他的童年,只因他是镇上唯一的天才,所有镇民的希望,说穿了不过是大人的虚荣心在作祟,他们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天才为自己的镇上争光,在极早的压迫之下,用脑过度导致后来无法像从前一样拥有傲人的记忆力,甚至无法再学习,失去了众人与父亲的关爱,就连出卖劳力的打铁工作也无法做,因为手无扶肌之力,落得喝酒淹死的下场...

  现在国内说搞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但结合身边亲友的状况,我看见的是现在小孩比过去更、沉重的学习,外语﹑电脑﹑艺术(美术﹑音乐﹑跳舞﹑绘画......等),没有个快乐的童年,只有补不完的习,然而家长若没有花钱让孩子学习,或者自己教导,给予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倘若一切顺利也就罢了,但是如果小孩子长大了,到社会上,没有竞争的能力,是否会埋怨父母当初没有让他学习?而导致他无法与人竞争?......

  社会变迁,学习环境也不断在改变,怎样才是最适当?没有一定的答案.

  《在轮下》读后感(六):致苍老的青春

  因为在《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之后才读这本书,至于总是在阅读到关于汉斯和海尔纳的段落时会想起那双生死合契的挚友。

  黑塞用文字所及仿佛为自己当年的命运续写了各种可能的版本:热忱地投身学习,最光明的前途即成为纳尔齐斯;逃离束缚寻觅极致的美和自由,便是海尔纳或歌尔德蒙;倘如若读书、做工皆不成,只能落于轮下,那即是吉尔伯特。

  吉尔伯特的童年过早被繁重的学业和亲人的热望占据,他的惊慌和不知所措甚至都无从抱怨,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值得庆幸,考出好成绩,令那些不遗余力填塞自己脑袋的教师满意,让父亲世俗的虚荣心不至落空,那就是全部的生趣。直到遇见海尔纳,吉尔伯特板结的心灵才注入了生气,原来世间有如此鲜活自在的人,他们酣畅的呼吸,纵情地悠游,整个灵魂通达开放,似乎与自在自为的世界天然贯通。这是多么美好而充满诗意的友人,即便与自己性格、行事处处迥异,即便周遭都摒弃他的格格不入,那又怎样?

  在海尔纳那里,吉尔伯特看到了独立意志的尊贵和华美。如果之前他对自己的经历心有怨念却不知该往何处发泄的话,海尔纳抨击学规、制度的言论则给了他发泄的对象,只是他缺乏海尔纳先天所有的刚健和柔韧,于是所有激烈的对抗只能在心里幻化出一个个更加超脱的世界,于外则表现为形销骨立和孤立隔绝。

  一点都不意外书前的小文说起来全是关于教育制度戕害了吉尔伯特,揠苗助长催命一般导致了天才生的毁灭。但我想,或者我们可以关注些别的,比如对吉尔伯特这样内敛性格的人,是否该给予更多自由和时间,更多些耐心和陪伴,好让他熬过那难捱的却又激动人心的,发现自我的青春期。和歌尔德蒙样,吉尔伯特的童年也缺失母亲温情和细腻,那些被隐匿起来的成长波澜始终没有得到慰藉,最后任意皱成一团,变成难以熨平的斑痕。由儿童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吉尔伯特每个转变的关键时段,都是生硬和艰涩,有限的交流仅限于父亲和少数几个男性友人,却从未得到过来自女性的体谅和温暖。再者,对于和海尔纳的关系,书中称那是在异性爱尚未觉醒之前的亲昵,我以为或者更多的是因为吉尔伯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而且可贵在相处时毫无压力。

  作家下笔非常克制,那一段段关于风景和心理活动的表述,明明已是在像散文般细腻地描摹,却总是收紧情绪,在任何一处以为应该导致歇斯底里、大开大放得情节中,主人公也只是蜷缩起来掉些眼泪。极想数落这样的懦弱,却想起应当是我忘记,那个死去的吉尔伯特,从不曾真正拥有过痛快尽欢的青春。

  联想起自己少时,也是在为着成绩奔命,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曾狠狠地向母亲抱怨过自己“书呆子”一样的状态,假期里被迫关在家里学这个练那个,听到楼下的孩子在窗下喊我一起玩,瞥一眼父母只能装作充耳不闻。我想我很愤怒,热切地盼望着解脱,那时能想到的最好的逃离方式就是考学,然后躲的远远的,以为就此应该会有很大不同吧。可惜长辈们许诺的那个美好的未来,他们自己也不能想见,我也只是一味的使着蛮力,几乎和报复一样的读书做题……我以为自己是强劲而叛逆的,拖着行李站在大学门口的时候我和成功越狱一样自豪,但是现在想起来大概只是又跃进了又一个窠臼吧……整理一下脑袋里过往的友人,我想自己不曾遇到过那样令人钦慕的海尔纳,否则或者会更早形成那么一点点所谓的个人意志。再者,对我后来影响较大的是我的老师而非同学,出于对他(她)们的尊敬,我一并接受了与他(她)们同在的整个体制,或者也是我对冰冷的规则高压极少顽抗的一个原因。我想我才是很懦弱的人,至于偶尔生出些不合情理的念头,不待有人提点就很自觉的自己动手剪除了。曾经高声呼唤过自由,兴起过放肆张扬的欲念,不及有人煽动,就被自己不动神色的压制了。我的青春应该也是早衰的,很多次挥起拳头,却不知道该冲那发作,还没反叛就已被镇压,而且是自作自为,会不会比吉尔伯特更可悲??

  未曾年轻就已经老去,被剜去的童真和快乐不会再次出现,也永远没有办法弥补,在后续的人生里只好选择做个失心症患者,继续刻板、规律的生活,反正逃离也好、留守也好,清醒也好、麻木也好,最后总要衰老死去,我现今只能这样想吧,这一切不过早了几年而已……

  :觉得黑塞塑造人物极像制陶:以己为胎,再揉进自身或友人所见所感的碎片,摔打融合,最后再已各种方式塑造切割成各种形貌。那陶泥总是相似的组成,各异的只是末尾的切割工艺,这里多些,那里少点,若要论及实质,总还是一类。

  《在轮下》读后感(七):有母亲的黑塞是少年

  感觉黑塞任何时期的作品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母亲的少年。他依靠感觉创作并借此谋生,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关于这个被看做只会学习的乡下佬的少年,我倒是觉得他的痛苦不只是教育荒诞的影射。名侦探柯南里有一句话:想毁掉一个球员只要告诉他他投球有怪癖就好了。他本身是一个有矛盾的个体,他的天性是自然的,他还是一个少年,但却承担了太大的期待和理想——是谁在他的心中装满了理想,而那些理想又是违背他本性的?赫尔曼就是那个告诉他他投球有怪癖的人,他加重他的怀疑让他痛苦甚至逼他走出原本的道路。而汉斯也没有完全主动放弃生命,他只是以懦弱的、无知的心在挣扎,最终和着梦死去。

  这样一场战役,最终还是有伤亡的吧。

  黑塞最终是诗人,他笔下的少年也浸染他的心迹。

  忙着补作业,写到这里好了

  《在轮下》读后感(八):我最害怕的便是沉默着倾听者我的内心独白的那个自我

  神作!一个真正绝望的结局:当真理与知识,诗歌与友情,童年与自然,爱情,世俗的劳动与狂欢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生活下去的意义的时候。黑塞的小说里他人的存在一直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他人给与了一个新的世界(在毁掉旧的世界为代价)但又从来不保证这个新的世界的一直存在:最后他人夺去了所有的世界。一种深深地无奈贯穿整部书:如果非要给汉斯的悲剧一个诱因,那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了母亲:汉斯一直尝试着将他人与他物投射成为自己的母亲来确定一种与世界的关系:知识,幻想,童年的回忆,爱情以及放纵的狂欢,到最后的死亡。他最后终于摆脱了“恶心,羞愧与痛苦”,躺在了夜空下河水那温柔的怀抱里回到了他母亲的地方。PS:汉斯与水的关系在很多微妙的地方都有体现:他喜欢游泳,钓鱼以及他的水车和他第一次认识死亡(他同学的淹死)

  看过了糖罐子的书评感觉深有启发,于是便拟了这个标题:这就像是荣格在红书里面所描述的那个隐藏在心灵的荒漠里永远不回答他的痛苦的呼唤的他的灵魂。我在第一段中讲到了黑塞笔下的他者,而这个“我”又何尝不是那特殊的他者?当我在思考自己的时候,我便被分成了两部分,思考者“我”以及被思考者“我”:我们一直所想要的便是这两者的统一:这也许是通过所谓的理想的“我”和向他努力的“我”的最终重合,也许是通过将这聆听的“我”转换为他者:母亲,上帝,自然或真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同时也认为我们的意识发展便是绝对精神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他在乐观的肯定了绝对精神的最后完成时忽略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意味着模糊的神袛带来的一生的徒劳与迷惘),乃至最后的死亡。

  以上这些无非是绝望中的填补心灵的深渊的失败尝试罢了,他们没有从更高层次的认识到,这种对立便是“无”:我的本质。“世上本无我”,这样一来自我意识中统一的尝试不仅是无谓的也是“我”在意识层面的的分裂的产生的原因。“无”本身便是统一的,而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

  “世上本无我,何处染凡尘”,所以也无需恶心,恐惧,羞愧与悲哀。

  《在轮下》读后感(九):一个完美的夏日

  第二章开篇的一段话”

  “暑假就该是这个样子!群山上空一片龙胆草色的蓝天。几星期来,一天接着一天都是晴朗炎热的天气,只不过偶尔出现一阵猛烈的、短暂的的雷雨。河水虽然流过那么多的砂岩、枞树树荫和狭窄的山谷,可还是给晒得那么热,到了晚上人们还能游泳。小城周围散发出干草和麦茬的气味,那几块狭长的庄稼地已变得一片金黄。溪边茂密地长着一人高的、开着百花、象毒人参一类的植物。它的花像把伞,上面经常爬满细小甲虫。它的茎是空的,可以割下来做笛子和烟斗。林边,一长排一长排毛茸茸的,开着黄花的绚丽的毛蕊花光彩夺目。千屈菜和柳叶菜在它们那细长而坚韧的梗上摇摆,它们把2整个山坡染成一片紫红色,枞树林中长着高大的红色毛地黄,它们有银白色毛茸茸的宽宽的根生叶,结实的茎和一串串鲜红的铃形花,样子庄严、美丽、奇特。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菌类:又红又亮的是蛤蟆菌,还有那很古怪的,没有颜色的肥肿小晶兰。树林和牧场之间许多杂草丛生的田埂上,盛开着像火一样的、通红坚韧的金雀花。接着是长长的一条条淡紫红的石楠,然后是牧场本身,那些草地大部分准备收割第二次。草地上五光十色地长满了碎米荠、剪秋萝、紫苏、山萝卜。阔叶林中燕雀不停地在歌唱;松林里,火红的松鼠在树梢间东奔西串;田埂上、墙边、枯沟里有绿色的蜥蜴在暖和的气温中舒适地呼吸着,身子闪闪发光。草地那边不断传来高亢震耳的没完没了的蝉鸣。”

  ······

  《在轮下》读后感(十):在轮下

  “每个人的一生代表一条他向他自己拟定的路途,代表一个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的努力,代表一条路途的启示。没有一个人曾经整个完整发挥自己,可是每一个人却都努力做到那个地步。”

  或许有时我们只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努力着……

  曾几何时,起码在高考懂得这座大山面前,以为只要像汉斯一样以为勤奋学习能够开出最令人喜悦的花朵。从小到大做了无数遍的试题,牺牲了无数次玩耍的时间而为它付出汗水,误以为我们以为翻过这座大山就能够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妙的假期,一个灿烂的人生。然而汉斯辛苦一年换来的本应用来钓鱼、游泳的自主假期最终被校长那些人浇灌下的少年的求胜心切,早已把那个善意的引路人——弗莱格师傅的劝告抛在了脑后。或许汉斯也会一如既往地在神学院继续做着老师和校长的骄傲,可是在那个被称为“希腊室”的宿舍里,除了一心向上爬的路丘斯,那个掉在池塘里冻死的一向安静的“印度人”,所幸的是汉斯还遇到了怪人海尔纳,一个比他更强、更有勇气,能打动他并迫使他走上幸福之路的人,就像《少年彷徨时》里的辛克莱遇到了马克斯,海尔纳的出现足够已经足够让给他不再那么安分守己了,他敢于拒绝老师的要求,也开始满不在乎那偶然的分数了,本来虽然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一个顺民,可是冥冥中他从对方的身上已经看到了隐藏在自己体内的那个不寻常的生命和一个不寻常的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的灵魂。只是从来就不甘心做一个顺民,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海尔纳终于做了一只鹰,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伊卡洛斯,他离开了这个折磨人、摧残人的地狱,向另一个世界寻找比他们认为的希伯来文的更高级的东西去了,可是汉斯依然在受着更深的折磨,灵魂在充满恐惧和绝望地向四周张望,人们都嘲笑他,讽刺他,这里再也没有他的同类了。

  汉斯也终于提前毕业了,他也从那个“奴隶笼”,那个“字纸篓”中拔出来了,可是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虚弱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学习到深夜了,他或许可以重新夺回自己的假期了,可是那样的心境还在吗?享受它的健康的身躯还允许吗?直到童年的玩伴爱玛的出现,仿佛唤回了一部分他被骗走和被剥夺的童年。可是随着爱玛的离去,那一部分的童年也似乎随之消失了,就如同那些虚假和空洞的理想一样,那么多辛劳,努力,汗水;牺牲了那么多小小的欢乐,那么多的自豪和虚荣心以及充满希望的美梦,一切都白费力气,这一切只不过为了使他现在,比所有的同学更晚些,能进工厂去当一名最小的徒工,受众人的嘲笑!

  这朵盛开的花还是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虚假的安慰者的面貌还是变成了现实,可是他真的能够摆脱恶心、羞愧和痛苦吗?而谁又真正能够承担这种良心和道德上的质问,坦然地面对这已经发生的一切,是那些不断引导他的校长和老师,是如今充满奇特痛苦思想的父亲,还是曾经试图引导他的弗莱格师傅。

  “正犹豫着,不知所措地向着那习以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不知是一声哀叹还是轻轻的叩问,可是却能够直穿人心,隔着这一层薄薄的纸,如临命运之神的脚步,我们曾经或许也做过某种形式的反抗,可是现在看来却像大多数时候一样早已如同那些无声的反抗一样被消沉、被埋没了。岁月的不动声色也让我们开始变得安于现状,面对心灵不经意间的波涛汹涌那扇童年的门窗早已锁在了更深处。或许才开始明白老师所说的:成为一棵树,大树是有根基的。如同黑塞所言:树被砍掉了主杆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枝,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不会成为一颗真正的树。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却只能够向他自己解释他自己”,然而,我想那是不断寻找自己内心声音的结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