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10篇

  《如彗星划过夜空》是一本由林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一):思考的深度

  我算是个对政治完全无感的人,平时关于民主政治之类话题常常嗤之以鼻。但是林达的书给我开蒙,深入浅出,也不偏激,小故事大道理,以我一届外人来看,可为此间宗师。

  本书绝非违禁,文字也相当客观,但是本次读书笔记不多谈政治。

  ### 内容简记

  本书大体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美国开国先驱们创立宪法的故事,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考。

  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什么是民主的争议。民主不是简单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一个人的暴政是暴政,多数人的暴政也是暴政。

  **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一个案例,《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

  这里讲述的是在总统或者说行政分支对民众有所冒犯之时,立法分支和司法分支还有新闻界是怎么动起来对行政分支进行制约的。其中也有关于国家安全和言论自由的思考,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从中看到对人性和制度的思考。

  —

  关于政治不想多说什么,**林达**给我最大的冲击还是他的思考。对于人性,对于制度本身的思考。有的时候对错留与后人说,但是不掩思考本身的光辉。

  ### 关于思考的深度

  无论是书中人物,那些美国开国先驱们,还是林达自己也好。他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深度绝不留于表面,而是真正会追根究底。

  每个事物我们常常还只是能看到最表面的意思,但是事物是有深度的。能看到多少表面以下的东西,是最反应我们思考深度的。

  如言论自由,表面看来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是这样么?书中有很多的案例,有人把核弹的制造方法在报纸上发表,这个自由应不应该保证呢?如果发表了,也会让极端的恐怖分子更容易的获取这个技术,民众和国家的安全如何保障。有人知道了军队的行动日期和计划,是否有自由公布,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平时看到听到了多少老生常谈,但是其实对于其中的思考,我们本身又有多少是停留在了表面?

  关于情商,我们知道倾听很重要,但是倾听真的只是竖着耳听么?如何提问,怎么反馈,怎么处理情绪波动,其实都与之相关。

  做商业的都知道免费,都知道促销,但其实360可以在免费杀软上做出新的商业模式,其意义又何止简单免费两字?

  对于相同的字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知道->纵向横向思考->理解->内化->显化,我谓之思考的深度。

  ### 关于对立面

  书中提到,民主的反面是过激民主,如果处理不好如何维护少数人利益的问题,常常就变成暴政。言论自由的反面是滥用言论,是民众安全。

  平衡两字很重要,而平衡的反而可能又是立场不坚定,圆滑。

  每每当我们坚持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换个立场是反面思考一下对立面的时候。常常,我们的坚持并不一定全面。

  http://www.jianshu.com/p/4e4d61836a12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二):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

  2016读书清单之十三、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第21本】

  这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之四。

  这本书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讲述美国政府三大分支“行政分支:政府、立法分支:参众两院、司法分支:法院”的职能与来龙去脉。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以及付诸实现的基本过程。按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国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书中着重介绍了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汉密尔顿、麦迪逊等先贤的事迹。第二个方面,讲述新闻自由对政府三大分支特别是行政分支权利的监督与制约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利,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并为新闻自由赢得胜利,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应该倒着看,因为从时间上看,一道四系列,是由近及远的,其实是林达夫妇对美国的逐渐了解的一些书信体随笔。但这书不能叫文学作品,权当做了解美国的科普材料好了。

  看了这本书,就不用再看易中天的《费城风云》了,费城风云也是讲述美国宪法的诞生与启示的,但长篇大论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三):如彗星划过夜空

  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以介绍美国法律政治制度为主,《权利法案》是其叙述的核心,“自由”二字是整部书的主要议题。夫妇二人合著,文字自然于利落之间藏着温柔

  《如彗星划过夜空》是这部书最后一册,文笔也愈精进。首先,通过1787费城制宪会议前后一系列故事,讲述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其次,通过讲述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事件,凸现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

  喜欢林达的文章,一在于文笔易懂翔实而不失优美;二在于文章在写美国政治法律制度好的一面时,也会写到其所面临的困境,写出历史的局限性。

  这部书凡1581页,是林达夫妇写给“卢兄”的信,读到最后一章《今夜没有星辰》才从字里行间推测出这些信持续写了至少八年之久,也是不易。网上有人“考据”这位“卢兄”是谁,甚至有人推测是同济大学的某位教授。哈哈,也是有趣。

  “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读到这总会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关于自由的经典台词:“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这是我大学最珍贵的礼物,在书架的最中间显得格外鲜艳。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四):今夜满是星辰

  这是继历史忧虑后,再次阅读林达。与那一本探讨公平正义一脉相承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美国的建国过程以及美国式自由制度。特别是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凭借“五角大楼文件案”,探讨了美国司法、行政分支、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新闻媒体话语权、行政权力边界等问题。从中他告诉读者,那些被称为美国灵魂的自由制度是如此珍贵,以至于让美国人民誓死坚守,以至于白宫总统都不能肆意干预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也许正是这种”肆无忌惮“监督政府的自由制度,让人民收获幸福安全,让政府更加睿智务实,让国家真正自信强大。正如审判法官的判决词一样,“政府在拼命保护的所谓政府机密的东西,根本不是保障我们国家安全的核心,而真正能够保护国家保护美国人民的还依赖于我们自由制度的价值,没有什么是比表达自由更好的安全阀了”。是啊,正是像星星一样的自由声音散落夜空,才能让整个夜空得以辉映,也正因如此,美国的今夜才满是星辰。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五):核心提要(非书评)

  1. 与许多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一样,麦迪逊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上。他接受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国家及其政府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这个理论认为,权力起源于人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权利。人有权自由地处置他们的权利,他们相约联盟,这就是国家。然后,他们在自己内部达成契约,把一部分权利转让给管理者,这就有了政府,另外一部分权利保留给自己,这就是政府所不能侵犯的个人权利。……他赞同苏格兰思想家大卫•休谟的看法,人在孤处时比在公共生活中诚实

  2. 费城制宪会议于1787年5月25日开始。会议最根本的困扰,是是否真的建立一个大政府。大政府势在必行之后,最大的忧虑,又是如何使得政府权力不变成专制。为了防止这一点,他们出过的方案,现在看来都有些可笑。比如说,不让总统沾钱——根本不给他发工资。这其实是美国的一个传统,当时除了一个州之外,都不给公职人员发工资。就是今天在一些美国小镇上,镇长都是义务的,反而是具体的工作人员有工资。因为镇长工作量也不大,自己另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只是业余当官,为居民服务。这和高薪养廉的思路恰恰相反。

  3. 费城制宪会议决定给总统相对的否决权。就是说,在议会立法后,总统可以行使否决权,表达自己的不满。总统否决后,议会若要再次通过,一半的多数就不够了,就必须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压倒总统否决权。这时,总统就必须执行了。今天仍然如此。

  4. 总统任命的手下的行政内阁官员,各部部长、外交大使什么的,必须得到参议院的通过。弹劾总统的程序,必须由较为草根层的众议院以多数通过而启动,由更为精英层的参议院模仿法庭形式展开审理,审理过程要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最后经过参议院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成功弹劾总统。

  5. 民主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人性的觉醒,从而自然地引发出对底层悲惨状况的同情和不平,进而为他们争取权益。正由于这种同情大多发自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文明程度较高的阶层,或者说发自知识阶层,因此他们的民主意识从起源来说,都是带着原罪负担的。他们非常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会不由自主地要美化底层,以平衡自己的原罪意识。他们会在表达对底层苦难同情的时候,在赞美底层的时候,表现得煽情和夸张,以支撑自己的道德感。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要求竭力降低自己的文明水准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反文明和粗俗。……所以,我以为知识阶层的所谓道德勇气,一部分应该是表现在对强权的批判上,但更为困难更难做到的,是表现在他不迎合、不取悦于民众上。

  6.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罗德岛拒绝参加。后来又整整三年拒绝通过宪法,拒绝参加联邦。当罗德岛在1790年通过美国宪法的时候,它已是美国最初十三个州中最后一个正式进入联邦的。

  7. 麦迪逊认为:结派会导致人的道德水平下降。个人作为个人行动的时候,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道德要求,有人之常情,有恻隐之心,会自觉地压抑人性中自私和恶的一面。可是一群人结成一派行动的时候,就会互相提供行为的正当性,提供派别内部的互相暗示,自我道德要求就会下降,甚至做出在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做的坏事。

  8. 费城制宪会议的结果,是观点仍然分歧但是建立起共同联系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容忍观点分歧,并且长久地保持这种“我的真理和你的真理”都容许生存,成为此后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实际上,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对美国政治中不久就会产生政党,议会将以政党抗衡为基础展开,是估计不足的。……在出现两党之后,美国政府还是没有“执政党”和“在野党”的说法,而只有“国会多数党”和“国会少数党”的说法。多数党的多数势力,只到国会为止,多数并不等于执政。总统也不等于执政党,因为总统不是国会多数党任命的,而是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须代表全民,就必须淡化自己的党派色彩,绝不会显示自己是在代表某主持政府的行政分支。

  9. 英联邦国家不但有历史遗留的虚位君主,他们的行政分支和立法分支的来源也不是完全分割开的,两个分支日常联系要多得多。这个美国有很大不同。例如,美国一年一度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长眠。总统的行政分支和国会很少碰头,这个场合是难得的一点直接联系。每年都有这么一天,电视全程报道,总统车队浩浩荡荡去国会大厦,就是管家去见主人。美国的制度设计中,总统和国会不仅是独立的,甚至是相对隔绝的。而英国就不一样。即使在今天,他们的立法,不仅要去女皇面前念一遍,让她做出形式上的批准,首相还活像是国会的仆人,时不时要被召到国会去接受议员们的质问,并且解释自己的质证情况。他们的选举方式是两党竞选议会的席位,再由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推出执政的首相。就是选民选议会议员,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竞选首相,首相和议会的来源并不分开。首相不是人民直选,而是通过政党选举,间接选出的。

  10. 英美制度的设置虽然不同,但都行之有效,因为:制度的设置只是一半,而更重要的是由实践完成的另一半。他们相对在实践中更能自觉维护、完善这个制度,而不是拼命钻它的漏洞。

  11. 1804年,美国已经意识到决斗这个传统不合时宜。但是决斗在美国绅士之间还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挑战虽然经常发生,但是大多数决斗都通过双方助手协调的操作,有面子地和解取消。

  12. 宪法被批准之后,1789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由亚当斯起草的《马萨诸塞联邦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至今还在使用的宪法。

  13. 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是参议院的议长,也就是参议院开会时的会议主席。他只有在选票持平的情况下,才有投票权,就是决定乾坤的一票。

  14. 1795年,美国和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是一个和平条约。当时英法在打仗,法国就理解为英美结盟,在海上不断骚扰美国航运。

  15. 1804年,国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二修正案,在选票上把总统和副总统的选举分开了。原来是一起,得票最高的前两名分别是正副总统,这样的问题不少。

  16. 杰弗逊版圣经。杰弗逊用剪刀加糨糊,把《圣经》修剪得只剩下十分之一。他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有信仰的。他对原则之正当性的信心,不是来自无神论式的纯理性推论,而是来自信仰。在他的脑子里,信仰和思想是一致的。……杰弗逊最大的政绩,是从拿破仑手中廉价购置土地,使美国的土地在他的手里扩大了一倍。这就是著名的“路易斯安纳土地购置案”。……1804年,杰弗逊派出私人秘书和克拉克上校,带领31名探险队员对刚购置的土地进行勘察,他们翻过落基山脉,直抵太平洋。1806年,全队人员平安返回。这次西部大冒险,成为美国开发西部的最重要的推动。

  17. 美国独立日50周年当天,杰弗逊和亚当斯同一天去世。他们是一致的,又是分歧的。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可以追溯至《独立宣言》。……强势队里党派的差异,往往只是路径和方式不同。因为,要获得多数选票,必须不偏离这个立国之本(给处于不同阶层的每一个人以自然权利,是建国者们的理想)。对立的观点共存和平衡之下,美国得到的收获是“中庸”。

  18. 当一个人政府开始运作,它不仅蕴含着种种潜在的、与权力膨胀相关的危险,还会产生民众膨胀的危险。

  19. 南北战争前,北方民众不喜欢甚至恐惧黑人。他们反对奴隶制扩张,是担心自己住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很多黑人。

  20. 普利策的故事。南北战争时北军一方有毫不相干的欧洲雇佣兵(因为本土兵源不足)。其中有个因为和父亲不和,一心想当兵逃离家庭的十七岁年轻人,又瘦又高。他试图加入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都因为体弱而没人要,最后竟然被招到北美,参加南北战争。他聪明之极,估计到招募者要中间抽成,就在船即将到达美国的时候,跳船游上岸,又坐火车感到纽约,把三百美元全书领进自己腰包。那已经是1864年,战争即将结束,他在美国留了下来。他就是约瑟夫•普利策。

  21. 现代民主国家,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实际上都是代议制民主。也就是说,都是间接的民主,是由一些民选的、但基本上是精英阶层的议员和行政官员在代民议事。反而是一些专权的国家,他们的议会可能充斥着大量底层民众,因为在这里并不需要议员们事实上的管理和判断能力,需要的只是能够控制他们。因此,代议制民主,总是一个精英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管理阶层,这是现实自然形成的。他们是把民意咀嚼消化之后,再根据自己对民众利益的理解来决策的。也就是说,一个政治家和他的选民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好的政治家,必须比民众更有“前瞻眼光”,坏的政治家则偏离民众利益。

  22.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十三个殖民地一共只有二十几种报纸。打赢战争之后的1783年,全美有43家报纸。那时的报纸是没有什么报社记者的,只是那些有简陋的印刷设备的人。在印着一些小册子和书的同时,顺便印一些刊登新闻的、信纸大小的小纸片。这些印刷厂老板自写、自编、自印的当地新闻,就是美国的“古典报纸”了。富兰克林就干过这个,他们家楼下曾经有一个简陋的印刷机。

  23. 1790年的纽约,有了印数达到一千份的报纸。1820年,门罗总统时代,大多数的美国报纸还是每周、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出一次。美国的绅士们主要是看船运来的英国报纸,一般民众是看不起的。在欧洲,最早的时候,是大家出钱请一个人,每天举着喇叭走街串巷,把大家关心的事情,也就是新闻给喊出来——包括新生儿的消息、婚礼和葬礼的消息、杂货铺新到商品的消息等。

  24. 美国工业革命之后,报纸才逐渐变成新闻业。19世纪30年代,报纸能大量印刷了,成本骤降,成为“一分钱的出版业”。

  25. 1832年杰克逊当选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精英政治向平民政治演化的一个标志。他嫌本党报纸的宣传不过瘾,散发传单对在任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进行人身攻击,那时的美国大众本身就是粗俗的。

  26. 南北战争期间,对新闻的需求促进了美国报纸的现代化。1880年左右,美国的报纸迅速发展到一万多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开始经济起飞,从一个农业穷国向现代化的富国转型。

  27. 普利策对报纸的认识:每一期报纸的刊发,都提供了一个机会,又是一种责任,要说一些给人勇气的真话,要超越平庸与传统……要有勇气摆脱党派的偏见,还要有勇气摆脱大众的偏见。……要永远绝对的独立,永远不惧怕抨击邪恶,不论作恶的是巧取豪夺的富人,还是故意作乱的穷人。

  28. 尤金•梅耶的办报原则:一、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二、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事务的全部真相;三、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四、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五、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六、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七、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29. 美国新闻界的道德标准是,他们必须保护他们的消息提供者。新闻报道是在做一件道义上正确的事,保护冒着风险提供消息的人,就是必然的道德要求。即使这种道德和法律冲突,也要去做。因而不少记者因为不透露消息来源而背叛藐视大陪审团罪入狱。

  30. 美国新闻界的游戏规则是,如果没提触犯法律,确实泄密而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可以起诉追究法律责任,但是这必须是在媒体确实发表了违法泄密的东西以后。这是一种事后惩罚的制度。在战争中,随军记者的摄像镜头方向,要遵守军方的一些规定。

  31. 尼尔标准:报纸文章的“泄密”必须到了就像公布军队行动日期、人数和地点那样的程度,政府才有“预禁”的合法理由。

  32. 美国政府没有自己的媒体。法律禁止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在民众中搞宣传,推销自己的主张。政府时不时以一些手段将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透露给报纸。(《纸牌屋》)

  33. 美国办电台和电视台要先取得政府管理部门的许可证。这证每年要复审,重新登记颁发。因而这些单位不像报纸一样大胆。

  34. 美国各家报纸在版式排定付印的时候就要发一份给美联社。其他报纸可以从美联社取得别的报纸的样本,而不必等到印刷出来以后才看到。

  35. 主编负责制是《华盛顿邮报》等大报的制度。而不是老板说发什么不发什么,除非极特殊情况,主编会征求意见。

  36. 司法规定,任何一方向法庭提供的证据、证言和证人名单,必须预先告知对方,以便对方有准备做反诘。

  37. 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展示了美国参议院一个特殊的程序,叫filibuster。在一个议案预定要表决之前,某议员可以要求发言,在他讲完之前,表决只能推迟进行这个议员可以一直说到预定的最后表决时间过期,或者参议院们决定不再表决,放弃这个议案。因为你一启动这个程序,人们就不管你讲什么了,因此电影上的主角是念宪法,而事实上有参议院干脆念电话号码本。有一位意大利裔的参议院为了免于枯燥,就在讲台上唱歌。砾石参议院还在自己的裤子里装了小便器。但是如今filibuster已经过改革,假如有60%的参议员反对启动这个程序,就不能启动。而平时通过法案的只需要51%的票。这个措施是为了防止因个别人的反对就通不过法案。

  38. 美国建国先贤们相信,对于自由的渴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和人的生存共存的。这种思维产生的社会管理概念不是从上层权力切入,而是从人的自然权利切入。这样平等的概念,也隐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论英雄还是智者,无人幸免。在社会管理中,他们注重制度对人的弱点制约。在他们眼中,政治上层不仅不是天使集中的地方,而且可能是人性弱点的集合、并且被威权催大的地方。所以政府是首先需要制约的地方。

  《如彗星划过夜空》读后感(六):看美国历史上的三场对决

  本书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最后一本,讲述了美国从开国到现在的浩浩200年的历史,情节纷繁复杂。剥开细节的迷雾会发现,一共三次对决决定了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三种对决仍然尚未结束,只有看到了它们你才能说真的了解了美国,一点。

  联邦VS州

  建国伊始,摆在美国国父面前的最大一道难题就是“美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他们从英国人手里独立,显然不想走上英国人的老路,而放眼当时的世界,还有德国一样的君主国可以选择,不过在美国国父们的眼里,那也不是什么好选择。深受启蒙思想的美国国父们想要建立一个人人自由,政府权力受到控制的政府,而法兰西的共和国也给了国父们一定的启发。不过刚开始,美国国父们并没有把建立政府这件事太放在心上,美国就在无政府状态下运行了十几年,最后大家发现,这样美国的外交和财政基本快处于崩盘状态。成立一个有一定权力的联邦政府势在必行,所以这帮国父们又坐到了一起,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新的国家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他们希望这个联邦政府有一定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又要受到限制。美国建国的国父们天然对集中的权力感到反感,所以在他们制定的宪法里,将权力一分为三: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在议会里安排好各州的议员数目,不能让小州的权力受到损害。总之,国父们不断地斗争和妥协,终于制定出了美国的宪法,而这部宪法修修补补也一直用到了今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美国人只认为自己是那个州的,而还没有国家的意识,所以当时的联邦政府就是各个州把自己的权力让度出来一些组成的,而让出多少就是这次制宪会议上所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可以看出来,最终的结果显然还不错,不过历史总会变化的,制定出来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总是不那么靠得住。

  道德VS利益

  刚开始美国的国父们道德上确实无可挑剔,甚至他们的制宪会议也被称作“半人半神的会议”。政府一旦成立,国父们便各奔东西,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总之,没看到谁说出“这个我们流血流汗打出来的国家,谁要想坐,也要拿血来换”。可是政府这个怪兽,一旦你把它释放出来,它可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行动,不仅如此,它还会把在它里面的人全都吞噬掉。前两届的政府是华盛顿做总统,凭借他的超高威望,还勉强能压的住。而之后的所有人当总统都会受到外界无穷无尽的攻击,好人政府显然行不通,而政府越来越大的权力也让利益渐渐地压过道德,成为政治家们主要考量的方面。这期间,党派也逐渐形成,不是一个好人党派和一个坏人党派,而是两个党派,可能都是道德上的好人。从这可以看出,以道德立国和执政显然是违反一般规律的,权力天然的寻求不受监督,国父们担忧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权力VS监督

  可以看出来,尽管美国一直标榜自己的三权分立是多么优秀,但是行政部门还是抓紧一切机会不受监督,这样做在某种情形下确实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国家的外交军事和财政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的。可是,傻子都会想到,如果任由这种权力无限扩张,那人民的利益必然受到削弱。可是面对强有力的政府,除了国会还有谁能监督他们呢?报纸,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民间机构一直都是政府的监督者,书中用大量篇幅来讲述的“五角大楼泄密案”就是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家大报为主角,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又对美国有深远影响的案例。故事的内容书中有介绍,推荐仔细看一下,真的是非常精彩,不下于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不过最重要的是这场诉讼案给了报纸和人民一个答案:人民有权知道政府的行为,政府永远受到监督。看到这里,相比很多人会对斯诺登为什么泄露棱镜计划有所答案了吧。

  这三种对决远远没有结束,只要美国的宪法存在一天,美国的报纸存在一天,美国的政府存在一天,这些对决都将进行下去。而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对决的结果,就知道美国是不是天堂和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