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5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为何越爱越孤独》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一):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你自己

  看这本书之前已在学校里学了2年的心理学,学了这么多门心理学分支学科,我却发现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相比起初的兴致勃勃,反倒减少了。一些很感兴趣的心理学学科学得津津有味,但一些最基础的学科却显得相当乏味。原因有多方面,无论怎样,仍希望能重拾对心理学的爱。年初看心理月刊的时候便留意到了这本书,去年的年度书目中,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便是其中之一,并引起编辑们的热议。带着一点点好奇心买下来看看,看了2个月,发现自己心情开朗起来,或许我开始因此学会真正认识了我自己,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期待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不是很能融入其中,思维有些混乱(抑或是自己尚未带着认真的心去阅读),看了看便放下,过段时间再读。前文很多次提到了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心中有些许的反感,反复引用一位大师的话,未免显得“身单力薄”。但不得不说,这句“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让我在生活中有了隐隐约约的领悟。等到认真并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我有了不舍的感觉,书中的例子和文字是有条理的,作者情绪是冷静不失情感的,看得出武老师对于文章结构设置是巧妙的。从常例或是神话故事入手,点睛,再回归生活,提出建议。最恰到好处的是,作者的意愿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一点点说服,有时候只是一句话,又变成了一次升华。说说书中的内容,为什么人会越爱越孤单,因为我们很少去认识自己,有些人以为我们很了解自己,那都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自己是本我,内心深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或是工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举的例子都是平时生活中的普通现象,进而透过现象去挖掘其中的本质,也就是他一直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你自己。个人觉得武老师比较偏好心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童年事件的影响的结果。很多案例看似只是两个人或是个案中的人物间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有可能是上一辈影响干涉的结果。这也是在提醒亲子关系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影响今后的生活,蛮适合妈妈爸爸们阅读的,当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适合。

  书中有很多力证,而对于找寻自我的我来说,我很喜欢他写的《开心果肥姐:越快乐、越悲伤》。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们都在寻求价值感,如果童年时,某一种方式令我们找到了价值感,此后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方式上。并且,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般只找到了一套寻求价值感的方式,越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越执着于这一套方式,认为这是唯一,但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改变或调整这一方式会更好。”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选择一种方式让别人去认同我们,就像肥姐,朋友喜欢向她倾诉苦恼,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除非你是真心实意想要将烦恼和她分担。做别人的垃圾桶的人,很难被人重视。小的时候受妈妈的影响,喜欢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到了现在一样,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时,落差感往往让我很难受。高中的时候这一点真是印证得彻彻底底,朋友虽然很多,但心中往往有很多的孤独感。上了大学,有意识地去改变,却感觉我还是得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尊重我。很多次,问过我自己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我,这种一味付出的方式是不是就是真理。慢慢地,有了改变,那种失落感一点点减少,开始真正地去面对和平衡这中方式中的矛盾,心中的光渐渐点亮,现在的我,学会享受快乐,也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未知。不再是只求付出于他人,而是平衡,调整一种固执的态度没什么比做自己更能好的事了。把快乐展示给别人,悲伤却给了自己,这样,我也许永远走不出失落的阴影。絮絮叨叨说了自己这点经历,有些不好意思。但写完了,心里平静了许多。^_^

  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语言文字。作者没有用太多的心理学专业术语,更凸显了平常,接近了生活。心理学是一门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科学,而有时候我不太喜欢那些专业的文字,若是让心理学真正感染生活,让普通大众去了解它,这些浅显但富含哲理和深意的作品是最好不过的了。用一种简洁普遍的话来写,就像是一个人在与你对话,而不是心理学这门学科。在专业的大山面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自己的渺小。当心理学变得真正接近生活的时候,这样的心理学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科学。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字,我才理解了心理学,对其的兴趣有所增加。

  点亮你自己心中的灯,是我在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的心中都有一盏灯,看你是如何去点亮它,是微弱的星光,还是耀眼的阳光,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在生活中认识你自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做自己,看到自我,心中自会明亮,一切都变得意义非凡。^_^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二):心的感触

  爱了,就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

  但是,如果这种渴望的意思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

  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逻辑去做事。那么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了消灭彼此的战争。越爱,却越孤独。

  造成这场战争,让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的,是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那堵自恋的墙。

  在本书中,作者武志红从一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打破人际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密游戏,让自由与支持重新回到家人之间、爱人之间。通过放弃权力与控制,使自恋变成真爱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虽然不能“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并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获得真正的解脱。这也就是破解“越爱越孤独”的唯一途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一个样子,但实质上却是别一个样子。如果我们不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就永远只能纠缠于表面。一位心理学者,如武志红,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对自我、对周边的事情进行更多的洞察。除了大量普通人的案例,本书中对于一些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心理分析,读来尤其精彩。比如,《范跑跑:宏大的理由只是自欺的泡泡》、《陈冠希:请偷走这部相册吧》……尽管人与事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其中的事实真相却永远值得我们去了解。

  最后:给文字配首歌吧~

  无底洞

  有时寂寞太沉重 身边彷佛只是观众 你的感受没有人懂

  难得谁自告奋勇 体贴让人格外感动 爱上他前后用不到一分钟

  嘿 回想恋情的内容 有谁想过有始有终

  不过是一时脆弱让人放纵

  穿梭一段 又另一段 感情中 爱为何总 填不满 又掏不空

  很快就风起云涌 人类的心 是个 无底洞

  尝试亲吻 尝试拥抱 或沟通 没有好感 再尝试也没有用

  大多数人都相同 喜欢的只是爱情的脸孔

  没有谁背后怂恿 不该爱又爱的冲动 是你害怕孤单而拼命补充

  ………………………………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三):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黛芙薇尔]祛斑组合分享案例一则:

  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是每个脸上有色斑的人所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女xing现在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青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美好的事情可以去追逐。可是,如果脸上长了色斑,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让处于享受青春的我顿时感觉天塌地陷一般,如何治疗青春痘色斑?我四处找寻着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用了很多的祛斑产品,但是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我的色斑的问题。于是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阻碍。

  我脸上有妊娠斑,本来没有太在意,谁知道夏天就开始严重了,自己都崩溃了。然后我咨询了一个美容师朋友,她说妊娠斑时间长了不去就会慢慢地变成黄褐斑的,我都快崩溃了,产后妊娠斑,现在是后悔的要命,早知道那时候就祛斑了,虽然那时候不严重,哎,后悔莫及。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不过我的那个朋友让我去网上找一些祛斑产品,有些还是不错的,我就去网上查查看,然后就看到了[[黛芙薇尔]这个,是什么内调价外用的,成分么事纯天然精华的,看着是挺吸引人的,不过还是很担心效果,但是又不能再等了,一狠心就买了四个周.期。收到货的第一天就开始使用,看到包装还是不错的,希望效果也是这样吧,就这样坚持了有两个周.期,嘿嘿,皮肤变白了,斑是变淡了不过还是不太明显呢,我好是郁闷了,但是买都买了只能用完,钱又不能打水漂呢。到第三个周.期的时候斑就开始明显的变淡了好多,心情这才有点儿变化呢,到最后一个周.期用完的时候斑就不见了,我又去咨询了客服,建议我再买用一个周.期巩固一下,我想那么多都用了,也不差这一周,买个安心,嘿嘿,知道现在办算是彻底没了。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没斑后的日子过的甚是舒坦啊,哈哈哈,不过我中间还有很多的不费事儿的东西呢,比如说用黄瓜贴脸、做牛奶面膜、西红柿面膜等等,现在还继续用呢,皮肤美美,心情自然也是美美的了。

  [[黛芙薇尔]祛斑组合分享祛斑知识

  选择适当的护肤品,不使用劣质化妆品,因其所含色素防腐剂,能与汗水相混合,侵入皮肤内层,加速面部斑点的产生。

  ************************************************************************************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黄褐斑肝斑怎么去除

  一直认为最好的心境,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尘世的纷纷扰扰,总是会让人倦了累了,找一个清闲的午后,关上心灵窗子,隔绝人世的喧嚣,一杯茶,一本书,便是一段静谧的光阴。茶,便可以品尝人生的百味;书可以找回心灵的皈依。轻拥一米阳光入怀,和着书香,任流淌的心事,在季节中浅漾,生命就在这悠然的时光中婉约成一朵花。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四):若你想安宁片刻

  从昨天晚上翻开这本书开始到现在,一直焦虑的心突然变得安静。因为武志红的“为何越爱越孤独”,有些个瞬间,看到文中的句子身体会没由来的战栗,鼻子会发酸,眼泪会滚落下来,最初的时候,我会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去咀嚼去对照文中的思想和我现实的对照,以及对这段文字的领悟,但我发现这么做很无趣,破坏了我最初的感觉,我过于纠结意识层面的理性思考了,而忘了我的潜意识,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有些东西不是1、2、3、4能一条条列清楚的。我能感觉到当读到某些段落或句子时,那种我终于明白我的痛苦来自哪里,是怎么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的感觉,那种模糊的感觉,是内心深处的认同。于是,当我继续深入阅读时,我不再问自己或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哭,只是让自己的感觉自然的发生,让眼泪自然落下来,当我流下眼泪时,我感觉到我的内心是如此的平静,或者带着些舒畅,跟我悲伤、痛苦时落泪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五):此心不动 随机而动

  自治一下,自省一下。

  睡眠浅是因为自恋。滴水睡不着,下雨睡得着。因为滴水我控制的了,接受程度不同,内心预言不同,导致行为不同。

  二元对立。我想自由,可又走不了,被需要。

  谈话时,对方是不存在的,只对自己感兴趣。所谓知己,是自己在他人身上的映射。

  不要控制别人,自以为是

  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的选择。模式的固定恶性循环

  就事论事,遇到小问题别夸大。对事不对人,好难!!!

  真爱是:让他做能做的,做想做的。爱他这个人!不是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

  所谓谎言:因为说出真话,不能被接受。所以,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

  要想让一个人对你好,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在关系中,更在意自己的付出。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六):《为何越爱越孤独》——爱你爱到变成“我”

  总有那么几部书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影响,我没想到这本讲心理学的书却解决了我一直思考的哲学问题。

  武志红的这本书和《为何家会伤人》比起来,书名起得好也不好,好的地方是我看到时一下就感同身受的联系到爱和孤独感的关系;不好的方面是看过之后就会发现,内容上包括感情但不限于此,周延很大,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人究竟要以何种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我的这篇文章将因此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讲找到“自己”,一部分有关爱情。

  活在当下,回归真我

  “活在当下”这个短句知道很久了,觉得没啥难理解的,就是看眼前,别想那乱七八糟的。可读过本书联想自己才知道,其实活在什么状态下相当重要。我们总是容易活在过去或未来,就是很少活在现在。拿恋爱举例,没有过感情经历的人最爱做的事是按照自己想象中的爱人去寻找对象,老是沉浸在将来遇到如何、相处如何的幻想中,这叫活在未来。有过感情经历的则老是怀念过去那个恋人,尤其是自己这边付出很多的,老能想起对方的好和与对方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再开始新的恋情的时候下意识的都是重复曾经的美好,忽略了眼前这个人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发现很多人无论谈了多少次恋爱,找来找去都是一种人,对这种人的感情就埋藏在她的潜意识中,这叫活在过去。

  无论是活在未来还是过去对一个人来说都是有害处的,因为这会妨碍你看到事物的本原(本来的面目)。看不到事物的本原——做,就容易错,美好的感觉也会丧失很多。每个人实际上都是独立的存在,不管他意识到与否或是怎么做。如果我们偏离他的本原,按照过去或未来的模式与其相处,无疑会扭曲你和他的关系,最终会纠结在这种状态错位带来的问题中。另外,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然感受到这一刻的美好。比如夕阳西下,你站在公园的湖水边,宁静的感觉拂面而来,真让人陶醉!和这样类似的情景会有很多,无论是与人与物都可能存在,共通之处就是让你享受了美好。可你第二次要想重复之前的美好,那感觉就会大大的不同。昨天的这个时段、这同样的场景我又来了,我要重复这种美好。可越是用力感觉,却越是不对味。美好其实不可重复,再相似那也是不同。要想把握更多的美好,应该还它(他/她)一个本原,感受当下的真实。

  要想感受别人的真实首先要做的是搞清自己的真实,也就是“真我”。只有两个“真我”的相遇,我们感受到的才是对方真实的存在,做法才不会错位。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的我们都是活在“念头”这种状态里的,你的心总是不停的在动,各种各样的想法层出不穷。这些想法左右着你的行动,你也习惯了,很多时候会以为那就是你自己想做的,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敏感的人有时会出现做一件事特拧巴的状态,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自己却总觉得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实际来源你违背了自己的“真我”,你现在的做法可能只是受到外部环境、从前经历、个人背景等因素影响下的行动,却不是你真正愿意做的。我们还不曾学会从关注想法、情绪到感受。

  很多事情我们的心中都有答案,但忽略了感受你会不自觉的蒙蔽了自己。你老是想别人会如何做,自己做了别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恰恰就是忘了搞清自己想怎么做。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你会舒服、平静、快乐,反正没有那么多的拧巴。反之,无论外界多和谐,你的内心都不和谐。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各种问题的,这些问题融合在你的潜意识中,跟着潜意识走,实际在做“小我”(想象中的自己)。然后又在“小我”中去接触世界,和别人的“小我”相遇,碰撞出更多的问题和假象。所以,找到这个“真我”很重要,当你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我高度统一,原来很多复杂的事其实很简单。

  怎么找到“真我”呢?就是要有“空”的状态。当你心里乱极了,各种想法或情绪层出不穷时,不要试图去控制或对抗这些想法或情绪,而是跟着它们一层一层剥洋葱。为什么我会害怕?源于失去控制。为什么怕失去控制?我想证明自己。为什么要证明自己?我觉的现在正被人看不起……就这样,一层层的,最终停下来时,答案就在心中。你也就知道“自己”是谁,想怎么样了。当你想通一个问题时,不一定就能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你想通就会部分的放下,一放下就困扰不到自己,问题也就解决了。遇到一个人,在做一件事,先“空”,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思绪搅乱,感受当下的真实,“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做到了王阳明的兵法要义。很多事物到了高级阶段都是共通的,兵法不一定就与做事原则不同。关键你得在那个状态上。

  时时活在当下,处处明白“真我”,遇人遇事先“空”一“空”,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都会不同。最关键的,找到了“自己”,这种感觉无比欢畅!

  爱你爱到变成“我”

  如果您越过了前面直接看的这部分,麻烦还是回头看下前面,这可能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我下面说的话。

  我们都是“自恋”的,很容易用自己的优势的来扬扬自得,看轻别人。有钱的人炫耀财富;长的美的炫耀相貌;读书多的炫耀知识丰富……总之,你什么强,就要以此为基准去看轻缺少这个的人。很多人嘴上谦虚,但潜意识里并不一定这么认为,总是不知不觉的仰仗某种优势和人比,比人强立然于世;比人弱愤然于世!活在这种思绪里,是“小我”。

  可是人都得这么干,这就叫人性。所以顺着这路子做人本身是没错的,要不就分裂了,可是用这种路子和人建立关系最终总会出问题,而你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爱一个人,理想中都想让他/她懂自己,很多话不说他/她就明白,很多事该如何做不教他/她也明白。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幻想中的爱人。因为他/她会自动的按照你的方式来为人处世,堪称你肚子里的蛔虫。可我们都知道,凡是独立的人格都不会这样。我们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会选择,有独立思考并按此行动的能力。热恋的时候,两个“自恋”的矛盾并不明显,因为这时候大家都很容易迁就对方,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一旦结婚以后开始过日子,人老满足不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拧巴起来就会生气,并把这种气撒到对方身上,认为是对方婚后变了,以前都是百依百顺,怎么现在就不行了?这一怀疑就容易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了,很伤感情。爱到后面,人的孤独感就出来了,我这么爱他/她,为何他/她还不理解我?

  我们爱一个人,对他/她好,同时不但希望对方也爱自己,还要按照“我”的方式来爱我。两性关系也是权力争夺战,大家都要争取控制权。人有了控制权才有安全感,我的环境我能控制,我建立的所有关系我能控制,这样才心安。能控制的往往是熟悉的,什么最熟悉?当然就是自我一直以来提炼、成长的那一套行为模式,对方也用这种模式来对待自己,那当然是挪挪屁股,就知道想拉什么样的屎。可是这种爱真的是爱吗?这只能充其量称为“自恋”。你爱的还是自己那一套。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必有一个“真我”在那里。如果他/她处处都按你的想法来,用你的方式来爱你,那么也就沦为一个满足你爱的需要的工具了。最终,失去自我之后你也会没意思,还是会感到孤独。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找到“真我”,然后去感知其他“真我”,如果我爱他/她,爱的就是那个独立的存在,而不是“自恋”下的幻象。当我和他/她建立关系时,我能够接受他/她用自己的方式来爱我,并不妄图用自己爱的方式来改造他/她。当我们产生矛盾时,我们彼此尊重对方的存在,明白有些现实要接受,知道了矛盾的核心,就能部分的放下。我爱你,并不想爱你爱到变成我,活在当下,发现这一刻的你的美好,才是最珍贵的!

  一个人活的明白不明白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但一定要活出自己,有自我的归属感。这种状态不易做到,毕竟人不能脱离生活,但我想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以上文字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我们认识找到自己的方法,最后总结一下:活在当下——找到“真我”——用“空”来感知其他“真我”并与其建立关系——传递爱与自由。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七):不固执自我的那种功利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出身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学会了几个比较简单的心理学术语或者现象?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好看之余,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理论,从而让自我成长。

  昨天看《大象进行时》节目,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人类的大脑太发达了,所以就容忍自己听觉嗅觉视觉等都退化了,这样却只有思考,而没有感受。

  是啊,每天就这样忙碌不堪的,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做什么?是有意义的吗?是在乎自己的吗?是否真的听从过自己真正的声音?

  学习是为了自己喜欢吗?工作是为了自己喜欢吗?出去玩是为了自己喜欢吗?好吧,我现在要好好地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因为只有自己投入进去才可能喜欢上~看书是为了获得书中的美妙,看电视是为了休息,种花是为了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写字是为了读给自己听,工作是为了让自己与社会融洽……总之,把所有的功利化和利益化都去掉吧!!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八):《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历时一个月之久,之所以进展这么慢,一是受时间限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总是有太多的外界干扰,再一个原因是每读一个章节都会有一些共鸣,借由书中的理论和实例总是会想到我曾经历的一些事,然后就迫不及待的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有点现学现卖的感觉。曾经读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多,和张德芬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相比,感觉这本书的理论性更强,内容也更深。读了一遍,对一些问题有了表面的、初级的认知,有时间会再研读一遍。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审美疲劳”,其本质原因是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总是执着于过去的美好,并且存在比较之心,总想把过去的美好复制到现在。

  二、人类很自恋,每个人都自恋的想控制别人,甚至想控制周遭的一切。举个例子,大多数人开车的时候脾气就会变大,那是因为很少有像车这样的物品既强大、又灵活、又听话,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行为能力,而且完全听命于你,这极大的满足了自恋者“能掌控一切”的幻觉。当遇到路况不好,或者堵车等情况发生时,这种“能掌控一切”的幻觉就被打破,即而发展出暴力行为。

  三、人之所以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小我”对死亡的恐惧。“小我”的核心内容是一对矛盾体——对痛苦的认同和对抗痛苦的武器的认同。很多人总是经历着痛苦的轮回,曾经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痛苦,时过境迁,他还会为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而痛苦,人们总是以同一姿势跌倒、陷入同样的陷阱、发出同样的哀嚎,之所以执着于苦难的轮回,是因为在与痛苦对抗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武器,比如说自虐、酗酒、倾诉、抱怨等等,如果痛苦没了,你所创造出的武器也就失去了意义,“小我”创造出来的“伟大”武器总是要以痛苦为食。

  四、人总是想控制别人、改变别人。比如她有个爱打人的父亲,在她的潜意识里总是想改变父亲,并且告诉自己将来一定不能找个爱打人的丈夫,但往往他会对一个爱打人的男人一见钟情,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她爱他的父亲,她想完成改造他父亲这个不好的习惯的梦。但是,想改造痛苦首先就要接受真相,因为只有真正接受了真相才会对“想改造”彻底失去兴趣,只有那种吸引力不存在了,才能真正的从痛苦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五、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偶然的,其形成是内在关系的投射,也就是说是从小受家庭影响的产物。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会被我们内化,成年后这些内部关系会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性格的形成。比如说一个脾气极端暴躁的人,小时候可能受到父母或亲人肆无忌惮地实施权力欲望,成年后他就会将这种权利欲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六、“这是你的选择,不要把你生命的责任推给别人”。遇事要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发生的一切都有其必然性,首先要认识到事态的必然性,然后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这样就会减少抱怨。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养育子女,但不该要求他们言听计从,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意志,当他们和你想象的不符时,请记住“这是你的选择”,你生他、养他、教育他,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你的选择。而作为子女,不要把所谓的被迫服从形容得多么伟大、多么可怜,当你所谓的被迫服从别人意志时,你就将你生命的责任推给了那个人,要清楚,无论你服从与否,这都是你的选择。

  七、当我们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认识到周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且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才能尊重生命、懂得感恩、活在当下,反之,如果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你的世界就会怨气冲天。

  八、人总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控制,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所有过去经验的积累,所以人的潜意识活在过去,而意识则活在当下。

  九、积极和消极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积极的念头通常是与一个消极念头的对抗。意识层面的快乐和潜意识深处悲伤的分量是相等的。

  十、我们总是认为要想让一个人对自己好,首先就要对对方好,其实不然。要想让一个人对你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请对方帮你个忙,因为人们总是很自恋,大多时候我们认为很爱一个人,其实爱的不过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九):快乐自在地去爱和享受爱

  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4个中午的时间看完,电子版。刚才查看了一下完整的目录,我是从“她们为何爱上奥地利乱伦父?”这一章节开始看起的。其实书中的前面有些地方应该也很不错。

  很喜欢第一个话题——我们都是一堵超级自恋的墙。我们的生活需要拥有自私、自恋、自大的成分,当然这需要把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因为除了外界的支持和认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给温暖和勇气。在哭泣无助的时候,需要自己抓住动力的尾巴;失望痛苦的时候,需要重新拾起让自己精彩夺目的毛羽。或许,也就是在这么一轮一轮的循环中,我们在不断挑战自己,最终找到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书名关于爱与孤独的关系,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摘录过一段话,内容已然忘记。可随着对感情的留心,渐渐了然在许多关系网中,是自己把自己绕进了迷宫,自己给自己打下了心结。在得与失、恰当与过尤的差距之间,我们不断调试自己的情感胃口,殊不知在时间和耐心的作料下,我们已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挑剔。

  作者在书中说“要活在当下,重要的是破,而不是立。我们要认识自己当前的渴望,明白它们一定是源自过去,然后试着放下它们。当你能做到放下时,你就能洞见当下事物的本质,然后这洞见就会自动告诉你,你该怎么做。”所以,在面对内心的那些躁动和欲念,不要着急,不要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那时真相会自然映现。答案永远在我们自己心里。

  书中作者提及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这些在家庭关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由作者的分析我属于迎合者,在人际中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也往往为他人着想。

  在写到汶川地震心理志愿活动中,学习到一个词汇“控制感”,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才知道有些事情直接而突然,打破了人定胜天的信念。在人际中,我们也往往想控制他人的情绪,或者说使他人对自己产生心理依赖。当他人欲挣脱得到自由,往往会遭受报复。

  最后部分作者说:很多人的内疚可以说是一种孤独的自恋。我们认为,我们对某个失去的亲人心有亏欠,但实际上,这个失去的亲人并不需要我们的这种亏欠感,更不需要我们和他们一样苦。这种亲情亏欠感,让我曾经觉得人生好灰暗没有色彩。也是这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的亏欠感,才让我深深内疚。想做出弥补却无力付出,这种悲凉和无奈会让人过得多么不快乐。只是在很小的时候,没有长辈在意过这个问题。也是很久以后,才懂得对逝去的亲人,唯一的就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推荐此书给对往事、对童年有心结的人看,学着放下。让自己真正感受到爱,而不是越来越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十):点亮自己心中的光

  我是在微博上认识武志红的(当然他不认识我啦),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专门看他发的微博,从中学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育儿方面的。看的多了,我突然发现,育儿这件事件,其实更多地是育已,是一次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机会。只有自己成长了,才会带好小孩。后来知道他写了一些书,只是一直放在书单里没有机会读。上次去图书馆,碰见了这本《为何越爱越孤独》,果断带了回来。

  最近一直在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之所以对心理学感兴趣,主要是渴望理解自己,认识他人,了解众生。原谅我装逼的病又犯了,呵呵,不偶尔装一下我会头痛。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但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几乎都是有问题的,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只不过有的家庭问题严重,有的家庭问题比较小。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也是有问题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会去寻找探索自己,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才会理解自己为何现在是这个样子。进而去重新塑造自己,完成自我的成长,点亮自己心中的光。

  我在微博上认识一个女的,单亲家庭,母亲性格极度分裂暴躁。有一次她做错了事,母亲直接把她的小手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说要剁下去。这件事件对幼小的她产生了极度大的刺激。她的性格也是那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后来她学习了心理学,对母亲从小对自己的这些负面影响有了深刻认识,摆脱了母亲的控制,过上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所谓摆脱,不是说把母亲扔了不要了,而是能够区分出母亲对自己好的坏的影响,区分出什么是母亲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可以给予母亲的什么是不能给予的。

  武志宏在序言中说的,唯一重要的是点亮自己心中的光,其实就是马斯洛说的,完成自我实现。这么说有的人可能会大惊小怪,我早都年满18岁是成人了,还要怎么成长呀?这是身体上的,有的人身体强壮心智却只是个小孩。有的人说我都是研究生博士了,不用成长了吧?这是能力,或者说知识上的。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可是精神世界却非常的贫瘠。马斯洛说:“所有的或者至少几乎所有的婴儿,生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力和需要。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但是却只有极少数人达到自我实现。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不知,既不知道什么是有可能做到的,也不理解自我实现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