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拉格群岛(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是一本由[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3册,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一):推荐

  网上找到一篇文章,写的很好,推荐给各位,我自己就不评论了

  -------------------------------------

  陈小雅:人道主义的传续:《古拉格群岛》中译者、出版者访谈录

  二OO八年八月三日,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俄罗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他的离去,使曾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许多人感到失去了一位导师、楷模和朋友。为了纪念这位精神巨人,我将二OO六年一月和三月搜集到的《古拉格群岛》中文版翻译和出版经过的有关访问整理发表,既是对索尔仁尼琴的追念,也是对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个年代的缅怀。

  我与《古拉格群岛》的中文译者田大畏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是中国著名戏剧家、《国歌》作者田汉和著名歌词作家安娥的长子,本人长期从事苏联文学研究并多次出访苏联,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二OO六年一月,为搜集中国“解冻史”素材,并请教苏联五十年代“解冻”与中国八十年代“解冻”的关系,我访问了田大畏先生。

  《古拉格群岛》中文版翻译经过

  陈小雅(以下简称“陈”):一九七O年,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在自己的祖国却没有获准出版。但据说,这本书的缩微胶片被带到了出去,一九七三年在法国出版。您是该书的译者,您是什么时候,怎么会想到要翻译这本书的?

  田大畏(以下简称“田”): 翻译《古拉格群岛》,是群众出版社主动找人翻译的。后来于浩成说是他的想法。我和他是华北大学的同学,而且是一起出来工作的。他那时候是群众出版社的社长。他们开始是想从英文翻译,找到北图。但他们找的那位懂英文的同志建议直接从俄文翻译,于是就找到我。

  陈:《古拉格群岛》的中文版是1982年出版的。距它的法文初版只有9年,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刚刚开始不久,全书五十三万余字,你们也译得够快的……

  田:实际上这个工作是一九七九年完成的。我和一个好友(陈汉章)共同翻译了上、中册,另一个同志(钱诚)翻译了下册。交稿后一度被搁置。后来胡耀邦批准每年出版一批西方社会科学的书,《古拉格群岛》被列入名单。到一九八二年才出来。作为“甲类”内部书发行,就是要登记购买者。其实后来也没控制住。作协四大,也就是被认为最“自由化”的那一次,群众出版社的人蹬了个三轮到会场卖,就没什么限制了。结果一版再版……

  西方文化取代苏联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陈:八十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特征,就是西方文化逐步取代苏联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但在“解冻”的开始,还有一个以苏联五十年代“解冻”文学为前导的时期。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模仿苏联“解冻”文学的作品。您能否谈谈当时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处境?以及人们期望从中汲取的思想资源?

  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研究和翻译苏联文学的工作开始活跃,成立了苏联文学研究会。对苏联文学,重新产生了好感。在我国“文革”浩劫之后,更感到人道主义之可贵。但有人(后来成为很有分量的人)反对,发生争论。一九八O年在哈尔滨开会,陈冰夷讲话肯定赫鲁晓夫的贡献,与会者对苏联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一致称赞的,哈尔滨文学刊物(好像叫“文艺百花”?)大胆登了详细报道,结果被查封。

  在这以前译载苏联当代作品还有顾忌,如王金陵翻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世界文学》上发表时,加了一个批判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的前言,说它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战争残酷,褒扬苏修忠实奴才等等。因此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中国译载苏联作品是搞“曲线的反苏主义”。其实他们是被自己盲目的反华主义蒙蔽,看不到在中国出现的新的风向,不懂中国文学界翻译界的苦衷……

  陈:您说的这个现象很有趣。由于种种原因,外界很容易把中国想象成“铁板一块”。如果这样,中国“解冻”时代的思想洪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自己的人道主义传统,而且在中苏交恶最严峻的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人道主义表达仍然很顽强。有一篇叫做《关连长》的短篇小说,写于1949年11月。它讲述的是解放上海时,一位连长率领战士摧毁国军据点的故事。不巧这个据点是一所学校,房间里挤满了孩子。敌人想利用这些孩子作掩护,关连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决然放弃了炮队的支援,亲自率领战士逼近围墙,炸哑了敌人的机枪,保护了楼上满屋的孩子,自己却献出了生命。作品歌颂的正是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文革”前出版一千O四十一本“灰皮书”“黄皮书”

  田:苏联的解冻,我觉得还有几方面的资源,一是前面说过的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这已渗入了普通俄国人的灵魂,始终未能改变。二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俄国领土大部在亚洲,但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欧洲的”与“文明的”是同义语,而“亚洲的”代表落后、愚昧与野蛮,如他们往往说“亚洲式的残忍”,“东方式的专制”。西方古典文化从来受崇敬,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西方(包括美国)现代文化涌入苏联势如潮水。三是被压制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家的“复活”。小说家、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普拉东诺夫《切文古尔城》),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皮利尼亚克,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以及大量的文学、戏剧、电影方面大师级的人物的恢复名誉,成为受人热爱的新的经典,我读过和翻译过其中的几部作品,感到俄罗斯的文学长河是由他们延续的。在最严酷的年代里,这条长河变成了潜流,但从未中断。四是长期流寓国外的俄侨作家(作品)的“回归”。他们的水平和影响远非离开中国大陆的文艺家们所能比……

  文革末期就开始组织翻译《古拉格群岛》

  二OO六年三月,经田先生介绍,我就同一个问题访问了归国不久的于浩成先生。

  于先生一九二五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一九四二年开始参加中共地下工作,十七岁入党,建国后,在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八十年代初期任公安部所属群众出版社社长。

  陈:于先生,您是怎么想起要翻译出版《古拉格群岛》的?

  于浩成(以下简称“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报告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开始研究苏联问题……

  陈:当时是您个人研究还是工作条件许可?

  陈:文革末期?在当时的中国翻译索尔仁尼琴的这本书,能被批准吗?

  于:当时有一部分人支持,一部分人反对。胡乔木批示:“编号发行”。

  陈:“编号发行”是什么意思?

  于:就是每个买书的人,要登记姓名、单位、住址。

  陈:听说在作协“四大”的时候,这本书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于:我是作协“四大”的特邀代表。我们出版社把书拉到大会,作协会员可以凭证购买,立即抢购一空……巴金当时在上海没有来,给我们写信要,结果张辛欣去送给了他。巴老还来信表示感谢。

  问题不是“个人崇拜”,是产生“个人崇拜”的制度

  陈:七十年代末期,出了一批“灰皮书”,像《新阶级》这些,对一代青年的启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您能不能谈谈当时出版这批书的背景?

  于:群众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大字本的《新阶级》,是彭真让搞的。我写的序言。后来,领导说我的序言不能用。这篇文章后来在张显扬他们出的一本刊物上发表了。

  陈:当时中共党内的“苏联问题研究”是一种什么状况?

  陈:是不是因为邓看了您的讲话以后,才发生有针对性的澄清的?

  于:那倒不一定。因为后来引用他的这段话的人很多了……

  陈:也可能这些引用是从您开始的,因为您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法治问题……

  陈:是吗?还真讲过这样的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于:这句话没有收入毛的公开出版的著作和语录,《人民日报》当年有传达,后来我看到有一个材料,说文革中广州有个小报也刊出了,知道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毛大概是1959年对上海梅林罐头厂的一个批示这么说:“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

  陈:人道和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两块基石。现在有人说毛的主观动机如何如何好。但没有这两块基石,就不在人类文明——“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大道上。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二):古拉格群岛

  买此书的经历颇有些“古拉格”的味道。中专时宿舍内部有人告密(他自己打架要被处理)说宿舍打麻将赌博(八个人两个人包括我没打)。当时不知道是告密,于是统一口径说八个人都打了麻将赌博,并准备都挨处分并罚款一百元。结果五个处分,包括告密者,两个没打的和宿舍长强力抗争(他打得很少)只口头警告。于是花一百元买了此书。

  乍看此书简直让我的头脑天翻地覆,这可能吗?是事实吗?怎么会有这种事?心想如果有百分之一的真实就很惊人了。问题是怕是大部份是真实的。也难怪把斯大林时期被称为人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作品的体裁算是纪实文学,内容是苏联的监禁管理体制。内容委实是太黑暗了。内容也确实难以评述,只能让读者们自己去读去思考,因为任何语言文学在我看来评论此书都显得贫乏。惟一值得说的是,就是此书让我认识了索尔仁尼琴,为此我把他的作品基本都读了。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三):《古拉格群岛》的遗憾

  索尔仁尼琴记录的许多案例或揭露的许多事实确实残酷,但似乎总是缺少一种动人的力量。只有在叙述到作者自身经历时才显示出了这种力量,特别是当作者面对自己内心,赤裸裸地揭示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蒙昧、懦弱和权力欲时。如在第四章中,作者以一名军官的名义要一位德国俘虏提箱子的那个情节写得很好。但这样的章节在书中似乎不多。

  在《古拉格群岛》中政治揭露往往妨碍主题的深入,妨碍人性的深入骨髓,道德问题的残酷。《古拉格群岛》在这些方面常常浅尝辄止,刚刚开了个头,期望着作者进一步深入阐发,但又被政治揭露情绪岔开。

  在表现苏联监狱制度之残酷性上,常常将它与沙皇时期两相对照以凸显苏维埃之倒行逆施。然而,两个凶狠丑陋的歹徒之比较难道可以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深重灾难。没有善亦没有恶。在表现或者说谴责时,与之对照的标准不应是次一级的恶,而应当是善,甚至至善。

  在看完藤诺逃跑那一章时,我几乎已经认定《古拉格群岛》并不能算是一流的作品,它不试图深刻探讨道德问题,而停留在政治揭露层面,最重要是我以为在其中缺少一种对于人类的普遍、伟大的怜悯。这种怜悯我觉得应当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有因素。对于被监禁者为自由而冒生命危险的逃亡,在其过程中对自身的生存和他人的生命的抉择中,可以引申出多么深刻的主题啊!但作者在藤诺面对一对跛脚夫妇是杀死他们以求自保还是放弃这种行为时,处理得太过草率,这本来是可以揭示一种人类的命运:被抛到极限境遇中的人类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当一个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的极限境地时,当他只能经由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来脱离此极限时,他灵魂深处的痉挛和残酷的挣扎可以揭示出人类最广泛意义上的悖论处境。可以说,此时人的每一个举动都将是毁灭性的。是毁灭自己还是牺牲别人?生存还是毁灭?

  如果他选择牺牲别人以救回自己,其实他可能永远地失去了自己,这也许牵涉到了那部伟大的小说及其主题“罪与罚”。在极限中,在本人的生存欲望中,人类灵魂中有许多卑下或肮脏的部分得到揭露;在一种极限中,人类可以堕落到可怕的地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并非至善,甚至善良也算不上,如果他那么极端地依赖于环境的话。这里有着人类宿命的味道。

  如果他选择去战胜心灵的恶魔,那也算是人类内心中的一场惨烈的战斗,它要最为彻底地否定一切不道德,去寻找作为一个人的所有价值、意义与尊严。它将显示作为一个人,他的精神世界可以承受怎样的重负。

  可是作者都没这么做,也许在政治揭露中作品是很容易迷失的。

  西元2005.11.04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四):阅读索尔仁尼琴——一篇十分精辟的评论

  今年夏,索尔仁尼琴去世前的一些日子里,我碰巧在读索尔仁尼琴。这些书在我书架上站了许多年头了,当初还年轻,满脑子是现代派,唯美主义,还有实用主义的势利,总是被传说的印象所阻,以为这是个粗糙的作家,艺术上无甚可习,它们便在书架上冷着。今年放任自己随心读一些书,连带拿起已经发黄的《癌病房》,起初没觉出什么,越往下翻越觉出好来,很惊诧,这样的作品,岂是苏联六十年代能生出的。后来知道是在国外出版的,但还是惊诧,这样的作家,岂是六十年代的苏联能生出的。尽管我们知道那是一个“解冻”的年代,而我们也经历了我们自己的“解冻”年代了,对于“解冻”,大约总知道一个边界,一个模式,“解冻”的作家们,因为先天或后天的残缺,也难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而索尔仁尼琴却与我所读过的“解冻”作家们何等不同。

  好奇之下再搬出《古拉格群岛》,一卷翻开已深为震惊。我承认我喜欢精巧,喜欢地面上的石刻或雕塑,但索尔仁尼琴的重量却是颠覆性的地质事件,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得不敬畏。

  正当此时,传来索尔仁尼琴逝世的消息。

  世事总是这样,很少能给心灵的体验留下时间和空间,未待内心的振幅深入它本该深入的地带,外部的震动便把它阻断了。

  紧接着,举国欢腾的奥运会降临了。

  在特定的国度,我们可能暗自抱怨个人的感情总是被运动,被规制。这是一个事实,但并非有许多人知道这样的事实。更多的人因为并没有太强烈的个人感情,早已习惯了来自外部的感染,习惯了把外面的鼓声当作自己的心跳声,习惯了被漩涡席卷。抱怨一下个人遭到漩涡的侵犯,个人在席卷下的不适,已经不容易了,但索尔仁尼琴连这种抱怨也没有。他的目光太锋利了,思想太彻底了,感情太鲜明太强烈了,以致没有一点暧昧和含糊。堂吉诃德刺向风车的时候,根本是不考虑力量对比的,也根本不相信那魔怪有什么一个指头九个指头或者七个指头三个指头的问题。他就是一个彻底的个体,那巨大的魔怪就是彻底的魔怪,他没有任何理由手下留情,难道那魔怪曾经对他手软过吗?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十足的异类,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五):愿恶梦不再来

  一样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更适合在年轻时读,青春的激情也许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则需要你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可能会更有感觉,你可以更加冷静地面对苦难与罪恶。像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这样的书,应该属于后者。

  我手头的这套《古拉格群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群众出版社出的内部发行版(1991年再次印刷),厚厚的三大本,近两千页的规模。前两天去书店,看到了群众出版社现在的公开发行版,也是上中下三册,封面变成了浅色,排版也有所变化,但仍是原来的那套,只是价格从二十多元变成了九十八元。当然书上也未再标明内部发行的字样了。

  内部发行的罪恶记录

  这样的书,一般都会标明供批判用。能阅读这样的书,自然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梦想,也是一种身份及关系的象征。行政级别够的人,自然不愁,即使你不看,也会发给你。如像《金瓶梅》这样被定为黄色的书,也曾经印行过数百本,供高级干部阅读批判用。这样的书印得太少,发行的级别太高,普通的老百姓很难看到,只能在嘴头上流传而已。而还有一类书,发行的范围就大了很多,有的是发行到县团级,有的则是只要是革干,都可以看到。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听说直到现在,也还有这样的书,只是级别会更高一些。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这样的书,成为当时读书人趋之若骛的一种乐趣。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之后,这样的书在市面上已经比较多了,有的甚至打着这样的旗号,也在书店里公开的发售。不过我的这套《古拉格群岛》,还真是通过关系搞来的。我当时的同事去开会,会上每个送了这套书,被我知道后,又从他那里以其他书交换而来的。虽然当时已经很开放了,对于苏联的讨论也陆续有了,但像这种对于苏联最为黑暗的一页揭露的著作,仍然是过于反动,因为他揭露的不仅是斯大林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体制的问题。不过,书拿到手之后,我也只是随手翻阅了一下,或称是跳着看。索尔仁尼琴比较罗嗦的风格,对于年轻的我,吸引力自然缺缺。这样,这套书又在我的书柜里躺了近二十年。

  直到我在观看索尔仁尼琴的记录片时,又想起了这套,于是从书柜中翻了出来,重新仔细地阅读。

  人类躯体上的恶疮

  有人说,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世界的肛门,人类一切之丑陋与罪恶,都集中于此,犹如人的肛门一样,一切肮脏的东西都在那里排泄出来。相比于纳粹的集中营,那么苏联的古拉格群岛规模更大,时间更早,跨度更长,有着更多的黑暗,隐藏着人类更多的丑陋,有更多的人深受其害。如果说奥斯威辛是世界的肛门,那么古拉格则是人类躯体上的恶疮。它不是单一的一个脏器,而是在某一区域成片成块,星星密布,已经溃烂流脓。

  不过,当这些恶疮在蔓延之时,世界还不以为意,还有不少巴黎左岸的知识分子们为着这个新生的政权欢呼,在为这些恶疮辩解。世界不相信这样的行为,就如他们不相信纳粹对付犹太人的手段一样。当沙皇一家被残忍杀害,当革命的初夜就有无数的敌对者被枪杀被流放,当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被夺去粮食离开脚下的土地,当无数的知识分子因为言论就被送入监狱,当契卡在肆无忌惮地枪杀人的时候,当古拉格在一座座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世界是无声的,他们在容忍着这些恶疮侵入人类的躯体。

  如同钝刀在切割着你的神经

  这是一部并不容易阅读的著作,除了卷帙浩繁读之艰辛之外,还在于该书描写的事情折磨着你的神经,让你不堪忍受。当你开始阅读之时,首先给你的是震惊,一种超出你心灵随力的震惊,这种震惊吸引着你往下阅读。看着索尔仁尼琴细细地给你描绘着流入古拉格的各路水流,是如何汇集成古拉格的汪洋大海的。那是一种多么壮观的场景,在这数十年中,几千万的苏联人,当然还包括着非苏联之外的国民,以着各种的罪名,因着各种荒谬的理由,被遣送至此,开始了他们地狱般的一段生活。有的会很快地死去,冻死,饿死,打死,病死,劳累而死,被枪毙,甚至被狗咬死……有的会在这里终老一生,十年二十年的苦狱,有几人能够承受?最后能从古拉格里走出去的,恐怕不会太多,大多都会长眠在古拉格,在西伯利亚,在荒漠,在无人的极地,在这块已经浸透了鲜血堆满了尸体的地方。

  你的神经会被折磨着,如此多的罪行却又是以相似的方式表现出来,以着极其原始的方式呈现出来,血淋淋地在你面前展现,没有任何的遮掩,就如钝刀一样在你敏感的神经上切割,一次又一次,让你无法忍受。那数以千万的人,可能连自己的罪名还未明了,就已经妻离子散,或者自己身首异处,或者就流入了古拉格的洪流之中。苏联建立伊始,就开始了以革命的恐怖来巩固新生的政权,无产阶级的暴力与红色恐怖,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第一要务。你的出生,你的姓氏,你的职业,你的思想,你的话语,均可以成为你入罪的理由。无须任何的审判,就可以将你枪决;将你关入监狱或者集中营还算你幸运。在书中作者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或是索尔仁尼琴亲自所见,或是他同监牢的人所经历,或者是他们在狱中听说,还有一些是索尔仁尼琴出狱后查阅资料而得知。他们入狱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相当的可笑,不过最终他们都流入劳改营中。其实,他们的罪名只有一个,只要苏维埃认为你是敌视新生政权,是个暗害分子,那你就会将牢底坐穿。

  索尔仁尼琴本人本来属于政权中的一员,然而仅是因信件中的思想倾向,成为了革命的敌人,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敌对分子。类似他这样的人是相当多的,他们稀里糊涂就从权力的中心被排挤出来,昨日还是红色政权的维护者,转眼就进入他们所拥护的政权所建立的劳改制度中,其中还有许多甚至就是这种制度的设计者或者执行者。在这样的政权中,人人都难以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座上宾与阶下囚往往只是一墙之隔。在这样的体制中,自然也是人人自危,体制中的每个人都长着无数双眼睛,既防备着周围同事或者亲友的出卖,同时也睁大着眼睛,盯着旁边人的过错,好向上检举。相互告密就是这种政权存在的基础。而高居权力顶峰的人,对于属下则是充满了猜疑,一点点怀疑就足够让你万劫不复。在苏联政权之中,权力最高机构的许多人最后都有着悲惨的下场,许多人都成为了古拉格群岛的居民。苏共中央委员,大半都被清洗;而在德军入侵之时,竟然找不到将军带兵,他们中大多数或者死于非命,或者正在古拉格里劳改。

  作为一个平民,也同样难逃进入古拉格的命运。如果你属于贵族或者资产阶级的一员,那你自然是革命的对象;你是农民,当然也是革命的对象,粮食被抢你还不能反抗甚至不能抱怨,否则也一样进入古拉格;你也是革命者?如果你站错了队,是社会民主党人或者孟什维克,那更是天然的敌人;即使你是布尔什维克,但如果你跟错了人,跟上了布哈林、托洛茨基甚至贝利亚,那你也得进入布拉格;你什么也没干,只是抱怨了几句,那当然也是对现政权不满。甚至你所在的民族也是你罪孽的原因,在古拉格,有着各民族的罪犯,大多数只是他生错了地方。索尔仁尼琴所写的一切都让人震惊,各种罪行确是骇人听闻。不过,震惊之后就是麻木,那种见惯了太多死亡与罪恶的麻

  木。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如果没有这样的罪恶倒是让人奇怪的了。

  每米运河下面,躺着一个囚犯的身体

  索尔仁尼琴是在以文学的手法立史,他在为苏联的劳改制度立史,他想以他的笔,记录下这种戕害着身体以及心灵的残忍制度的点滴,他所记录的,都是那些囚犯的斑斑血泪。确实,这种牢改制度就是建立在鲜血之上的,是一种毫无人性的制度。

  古拉格群岛的建立,当然首先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政权,得让那些敌对分子或者心怀不满的人除了被枪决之外,还得有个去处。如此多的公民被逮捕,城市里的监狱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将他们流放,让他们去无人之地去做苦役犯,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沙皇时期也有流放,也有苦役,列宁等革命党人都曾经经历过。但据索尔仁尼琴的考查,沙皇的流放相对于苏维埃的古拉格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一是流放的人很少;二是流放时很是自由,基本无人看管;另外还真没有什么苦役让你做,在流放地,你可以像个自由人一样去找工作。如列宁等,就从流放地还在搞革命,最后去了国外。而古拉格则真是一个个的集中营,建立在苦寒之地,有着铁丝网,还有着最为严厉的管制。这种集中营,比之纳粹的集中营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里,你不仅失去了自由,而且失去了尊严,甚至没有思想的权利。恶劣的生活条件,加之以残暴的管理制度,让你生不如死。

  劳动强度最为巨大的是修建白波运河,那是苏联时期一项大工程,被誉为斯大林时期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那是斯大林为了拉近与波罗的海的联系,能够让苏联的舰艇四处游弋,而动工修建的一条运河。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全长二百四十七公里,从白海到波罗的海,都是在极寒之地。不过,这在红色的苏维埃却是小事一桩。在这里有古拉格,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改犯,他们是最好的劳力。于是,一场巨大的劳动开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完全靠囚犯完成的工程开始了。索尔仁尼琴大约也参加了这个工程,因此对于这个工程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个工程的惨烈也确实骇人听闻。工程预计两年完工,实际只用了二十个月。工程几乎未用任何机械,基本上全是靠囚犯的双手完成。繁重的劳动,超长的劳动时间,恶劣的劳动条件,每天难以吃饱的伙食,寒冷的天气,让这些苦役犯们纷纷倒下,以他们的身体,为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奠基。据索尔仁尼琴统计,就在第一个冬天,就有十万囚犯死去。不过,还有源源不断的苦役犯们到来。当运河修成之时,共有三十万的囚犯的骸骨留在了运河,平均每天死去的囚犯达到了五百人。

  美国作家梭罗在写美国西部铁路建设时,曾说“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冤魂”。这句话特别的有名,因为曾经被列入中国中学语文教材,许多国人都曾经读过它。对于苏联的古拉格群岛,对于这些劳改营的犯人,对于他们曾经所从事的劳动,对于他们用肩挑背扛,在很短时间内,在苦寒的北极地区,所修建的白波运河中,我们也可以说,每一米运河的下面,也躺着一个苏联政治犯的冤魂。

  在斯大林的铜像后面,是列宁的身影

  苏联的古拉格制度,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被揭露。赫鲁晓夫在苏共代表大会上所做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罪行对于了清算,对斯氏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的行为进行了全盘否定,并将苏联建政以来所实行的恐怖行为,当然也包括古拉格制度,一古股儿地归结于斯大林,认为是斯大林个人所为。本已在水晶棺里供人瞻仰的这位“全国各族人民之父”,其尸体也被迁出火化。本来是一个制度的问题,最后让一个人来承担。斯大林生前大权独揽威仪四方,死后竟被鞭尸,一切罪恶皆归于他。作为这个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最后竟也成为这个制度的受害者与顶罪人。这也是在这种体制之下的必然结果,没有人会永远地呆在神台上,当权力失去之时,一切荣耀会与你一起灰飞烟灭。

  列宁是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我们曾经在许多苏联的影片中看到过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个远比斯大林温和的人,有着激情但充满了理性,他实行的是温和的社会主义,只是斯大林改变了他的路线,走向了极左,走向了极权。我们曾经慨叹,列宁同志去世得太早,如果列宁还活着,苏联的发展会更健康,国际社会主义事业也会更健康的发展,就不会出现斯大林式的个人崇拜与恐怖统治,就不会出现极权主义。其实,只要看一看列宁的著作,看一看他在各个时期的讲话,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曾经的看法是多么的肤浅。列宁就是斯大林的先行者,就是斯大林的导师,虽然在某些方面斯大林是青出于蓝,但在更多的方面,他还未学到列宁的皮毛。没有列宁,就没有斯大林。

  作为暴力革命的倡导者和红色恐怖的鼓吹者,列宁的言论就如他所欣赏的契卡一样,坚决而无情。他认为:“专政的科学概念无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绝对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约束而直接凭借暴力的政权。”“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为了维护新生的政权,他强烈主张采取最坚决的毫不手软的铁的手段,来打击自己的敌人。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胜利后,被打败的阶级应当受到奴役和肉体上的消灭”。在红色苏维埃初期,政权立足未稳,列宁就要求以大规模的恐怖恢复革命秩序。当然,建立革命的专政机关就成为最迫切的问题。契卡建立起来了,他最为信任的捷尔任斯基成为这个红色恐怖组织的领导。集中营建立起来了,牢改制度也建立起来了,星罗密布的古拉格群岛由此在苏联遍地开花。

  坚决而无情的列宁语录

  索尔仁尼琴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在书中多次引用了列宁的话,这些话语显示了列宁对于劳改制度的重视。革命伊始,列宁就要求采取“最坚决最严酷的加强纪律的措施”;1917年11月,就通过内务人民委员会发布通令“鉴于官吏们的怠工……各地应发挥最大的主动性,不放弃没收、强制和逮捕等手段”;1917年12月,他提出初步设想:“凡不服从本法令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并加以监禁或押送前线进行强迫劳动。”1918年2月,列宁要求增加监禁场所的数量和强化刑事镇压,5月,他指示,对受贿者必须判处不少于十年的监禁,此外再附加十年的强迫劳动。1918年8月,列宁在电报上称:“将可疑分子关入城外的集中营。”并且“实行无情的大规模恐怖”。十天后颁布《人民委员会红色恐怖法令》除了大批处决以外,还要求“采用集中营隔离方法使苏维埃共和国免受阶级敌人的危害”。他还嫌法院的程序太慢,许多的法律条款不够严厉,向司法人民委员会去信,“在我看来,应当把枪决扩大适用于……(可代之以驱逐出境)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之流的各种活动;拟定一个把这些行为同国际资产阶级联系起来的表述方法。”他还在信中指责说:“法院不应该取消镇压;答应这样做是自欺欺人,法院应该在原则上明确地毫无掩饰地说明镇压的道理,并使它具有法律根据。”这些话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列宁之口,如此的恐怖,如此的血腥,如此的暴力,这些话却均可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索尔仁尼琴做了详细的注释,标明引自列宁全集第多少页。

  不过,列宁上面的话虽则严苛与残忍,却还能显示出逻辑性与理性。而在书中,我们还可看到列宁所说的另外一些话语,这些话语只能显示出作为一个统治者的疯狂与可笑。他曾要求“无情地粉碎醉鬼、流氓、反革命分子及其他人等制造无政府状态的一切企图”,在这里,醉鬼与流氓居然列到了反革命分子的前面,成为专政的对象,这可是亘古未有之事。同时,他还要求“肃清俄国土地上的一切害虫”。而害虫是谁呢?当然不仅是阶级异己分子,还有“逃避工作的工人”,例如彼得堡党印刷所的排字工人。同时,他还要求对那些躲在铁路制服后面的暗害分子予以打击。为什么?只不过他们罢工或者怠工。在他主持的国防委员会建议契卡,要将农民取作人质,“如果以后不完成清除积雪工作,他们将被枪决”。列宁劝告高尔基不要浪费精力去“为腐烂了的知识分子诉苦”。在列宁的眼中,不仅是沙皇贵族或者资产阶级是苏维埃的敌人,而作为革命依靠力量的农民也是敌人,连革命最基本力量的工人阶级也成为了敌人,知识分子更是在列宁的眼中,就是天生应该被消灭的一个阶层。

  “由昨天还是雇佣奴隶的多数人去镇压剥削者少数人是一件比较容易、比较简单和比较自然的事情,所流的血会比从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镇压少得多,人类为此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当列宁以随意的口气说出这番话时,当他认为他选择了一条代价最小的革命方式之时,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丧命,又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走向了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如同病毒自我复制

  从列宁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列宁到斯大林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列宁开出的花,在斯大林那里结出果而已。而且这朵艳丽的红色暴力之花,还会在世界其他地方蔓延,直到现在仍在地球的某些地方开放着。

  书中也提到,古拉格的风言风语传到了国外,斯大林请来了高尔基向国外辟谣。高尔基也真的去了古拉格,当然为着他的视察,古拉格做了精心的准备,其实高尔基凭着他闯荡江湖的多年经验,要看穿这一切也不难。而且一个少年冒死向他透露了真相,可惜高尔基仍是没有任何表示的就走了。他走后,那个少年犯被打死,而高尔基关于古拉格的赞歌也出炉了。在白波运河建成之后,也是高尔基组织了一百二十名作家,乘着船游历着白波运河,天高云淡,风拂微波,这群作家沉醉于美丽的风景中,陶醉于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之中。他们没看到,就在他们的船下,还有一个个的冤魂在沉浮;在河岸上,还有一具具的白骨成为了建筑材料。回去之后,他们集体创作了一部作品《斯大林白波运河修建史》,讴歌斯大林时期的伟大创举,并作证,这条运河没有死掉一个人。

  古拉格的阴影仍在上空徘徊

  不过至少现在来说,俄罗斯没有了古拉格。而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古拉格依然存在,还在威胁着自己的国民。当然,有着各式各样的古拉格,也有着各式各样的极权,然而,它们都真实地存在着,罪恶仍然每天都在进行,索尔仁尼琴式的痛苦依然困扰着不少的人。人们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严寒刚刚过去,就认为冬天不会再来。在自己的生活中暂时看不到苦难,就以为苦难不再存在。其实,古拉格离我们并不远,它的阴影就在我们身边徘徊。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它就会生根发芽,如同病毒一样迅速复制,像恶疮一样在我们的身体里溃烂。

  有人说,多一个人看《一九八四》,世界就会少一分极权的危险。其实,只要多一个人看《古拉格群岛》,了解这种让人难以容忍的罪恶,恶梦也会远离我们一分。

  让古拉格的恶梦永远不再来。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六):精神自由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

  没有了尊贵的自由,就离开了作为人的底线。索尔仁尼琴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监狱与放逐中度过的,他的所有作品都透出一个坚强的信念,反抗强权对心灵的控制。在过去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前苏联和我们的红色政权一样,曾经在铁幕之下,生活在不为外界所知的环境里,即使身处其间的人,也由于被谎言所包围,很难认清自己及周围人的非人状况,以为生活本来就该是这样。索尔仁尼琴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戳穿了生活的谎言,述说了“不可摧毁的个人尊严”(诺贝尔奖授词)。

  《古拉格群岛》,他告诉我们,即使被剥夺了一切,也不要放弃人的尊严。真实地生活,至少可以给自己的内心以自由。一个谎言和强权充斥的世界,是违背基本人性的。索尔仁尼琴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早已经洞察这一切,对被奴役者来说,自由即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面包一样重要,而且事实证明,丧失自由的后果,也丧失了面包。

  今天看来,对于人类此前未曾有过的那个社会,对俄罗斯人,对中国人,那些“红色经典”并没有给我们增加任何人生的认识,毋宁说更多是谎言,是索尔仁尼琴开拓了我们认识的疆界,他的文学力量首先就在于无比真实。如索尔仁尼琴所说:“艺术的本质便包含认证在内。”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七):浪漫而毫无风险的十月革命

  一八八七年春天,列宁的亲哥哥亚历山大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处死。也就是说,列宁是谋刺沙皇的罪犯的兄弟。而他怎么样了呢?同年秋天,我们看到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却考进了喀山皇家大学,而且读的是法律系!

  同一年,他因为组织了反政府的学生抗议大会才被开除的。也就是说,一个谋刺沙皇的罪犯的弟弟又在煽动学生反对政府!如果在我国(苏联),在今天,他会怎么样?毫无疑问是被枪毙!可是,只不过把他从大学开除了。啊,多么残酷!开除之后还要流放他!到萨哈林岛吗?不,流放到他家住的村子科库什基诺村去了,而他每年夏天反正是要去那里的。

  他在流放中想工作,就给他工作的机会…叫他到原始森林去伐木吗?不,是叫他在萨马拉市实习律师业务。在这期间,他还参加了几个地下小组的活动。在这之后,他又以校外考生的资格通过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真想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履历表是怎么填的?特别处审查时在干什么?)

  几年之后,这位最年轻的革命者再度被捕,因为他竟在首都建立了“解放斗争协会”。岂止如此!他还屡次向工人发表“唆使暴动”的讲演,并起草传单。

  那么,将其逮捕后严刑拷打了吗?折磨他了吗?根本没有!并且还给他创造了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他在这里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大部分,此外,他还从狱中把【经济问题探讨】一文寄给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新语】。

  在狱中,他可以自己付钱按自己的饮食规定购买午饭,有牛乳,有从药房买来的矿泉水,家里还可以每周送三次菜来。

  后来,他甚至没有判监禁,被流放到富饶的米努辛斯克州三年。他完全是和自由人一样去的。临去之前,他自由自在地在彼得堡待了三天,然后又在莫斯科游逛了几天:他还需要留下秘密指示、建立联络点、召集留下来的革命者开会嘛!

  后来,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列宁又需要在图书馆工作两个月以完成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而且这本由流刑犯写的书竟然出版了,没有受到书刊检查机关的任何刁难!

  在边远乡村列宁靠什么生活呢?他会找不到工作吗?政府批准发给他的钱超过了他的实际需要,能够买到有益健康的各种食物,有充足的肉食(每周一只羊)、牛乳和蔬菜,可以尽情去狩猎。(列宁不满意自己的猎犬,人们就认真地考虑从彼得堡给他另送一只猎犬去。打猎时有蚊子咬,他就可以定制一副细软的羊皮手套)

  列宁在这里医治好了他的胃病和青年时期落下的其他疾病,很快就发胖了。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读后感(八):一位伟大的作者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慢慢的已经从惊讶转为麻木转为平静。而即便如此,在阅读许久之后,内心还是无法只把他当成一本书,读过就读过了。因为它太过真实,因为作者太过拼命,我觉得这一段阅读旅程会镶嵌在我的思想当中。

  古拉格群岛有点像是犹太人集中营一般的国民监狱。既然是监狱,那究竟这些人都犯了啥十恶不赦的大事儿呢,这个实在是应该唠叨唠叨。在苏维埃政权的法典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叫做:第五十八条的东西,里面有十四条奇奇怪怪的要求。比如“凡是以削弱政权为目的的都是反革命”这话说的很笼统, 在广义解释下可以是:你在劳改营中因饥饿和疲惫拒绝上工——就是削弱政权。引起的后果将是——枪决(战时拒绝执行命令者枪决)。  在广义解释下可以是:你在劳改营中因饥饿和疲惫拒绝上工——就是削弱政权。引起的后果将是——枪决(战时拒绝执行命令者枪决)。

  他们抓捕的实质,并不是看你是否真的存有叛国罪,而是枪杀犹太人充满了随机性。一妇女去问我的邻居被抓走了,孩子一直哭泣怎么办?当时他们正缺抓捕人数,就把这妇女拿去顶了包。有的是因为A与B随意的聊天,A被抓住后,就算不想承认与B的任何关系,但是在一套相当变态的审讯流程和问句套话下,B还是会因此而被抓捕,这还没有完,B会因为他们的强迫牵扯出另外的名单,然后不断循环,不断循环,监狱永远是被塞得满满当当,而当他稍微出现一些空隙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发话了:出去吧,把那些落网之鱼抓回来。

  笼统的谈过抓捕的随机性之后,谈谈这些人是怎样进行大规模的抓捕的吧。很有趣的是,苏维埃政权前期的做法是:在夜晚,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悄悄的让一小伙人撬开某家的门,温柔的和妻子说,我们要带走你丈夫了,你别怕,我们只是去聊人生而已。他们悄悄的来,悄悄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悄悄地来去,用或欺瞒,或温暖,或粗暴的方式带走各式各样的人,被带走的人往往还是蒙在鼓里的,再一转身却发现自己行至地狱。

  在书中的第三章作者举了一些审讯套路。从软到硬,从身体到心理,几乎人类之极限全部占了边儿。最舒服的就是好言相劝:认罪书你不签就不用去坐牢么?敌人名单你不写他们就不会被伤害么?你来做吧,对你有好处的。稍微严重一点点的就是谩骂和侮辱类惩罚~再重则是心理与肉体同样折磨,比如在椅子上做6天,不许睡觉吃饭,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吼出来,被强光一直照射着,在狭小的房间里一直关禁闭....之后就是电视中的刑讯手段...各种伤害身体的工具,再变态到运用其他生物来伤害肉体...我会觉得毛骨悚然,他们大多都没有罪,而这个执政党好像疯了一样,他们迫害同族,甚至虐杀同亲,往日的同志也毫不放过。

  那么这些迫害者到底是保持着什么心态进行迫害的呢。这种毫无规律全靠人品和受贿的抓人方式,整个环境中的人,都很难不诚恐,尤其是那些亲自执行的刽子手们。他们也会知道,他们面临的:敌人,其实是无辜的,那又怎样呢,你不下手,那难道你和他是一伙的么。如果有幸你逃脱我党暂时的怀疑,那你不会因此而得到更多的便利么,有一个人在受难的同时,就有另外的人在收获更多。好吧,那既然如此——今天是你,明天才是我。

  其实这场无选择抓捕到了后期,已经变得不需要天天在群众面前出现了,私底下就出现了很多,权利极大的小团伙审判组织,她们不需要证据,只要乖乖的把你抓过来,当你被收拾够之后,就会乖乖在你的判决书上签字,当被人问起来你判了几年的时候。如果你运气比较好,只判了5年~你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告诉你的同伴,自己拿了幼儿园刑期(5年)。反问你的同伴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拿了十元券,或者25元券。想对应的就是10年.25年。

  然后你就可以领着你这张代金券上路了。因为群岛的交通四通八达,所有可以有不同的列车,火车把你载入目的地,只是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逸。首先是居住环境是,一间正常住8个人的房间,可以被塞进30-50个人。当然如果你身强体壮的话,就可以通过暴力来抢夺一个看上去更好的位置,然后永远不要移动。在食物当面上,尽量的克扣,甚至一天完全不进行发放,毕竟你只是个犯人而已,看管你的自由人还没吃饱呢,吃饱了也没捞够呢:是不是饿?你这个皮箱看上去还不错,换300克面包么?所以你大概完全不用担心你的行李问题...毕竟当你开始你的服刑生涯之后,你也就没什么私有财产可言了,和你同行的人不一定全是五十八条的触犯者,还有一些因盗窃罪而被判刑的犯人,哦...在你的服刑生涯中,简直离这种人越远越好,因为你会发现,这种人不仅会偷走你的东西,还会在倒是待遇比你好,简直顺风顺水到气死人。斯大林搞特赦的时候,这些人可都是提前出狱的...而五十八条并不在特赦范围之内...

  并不算完,因为旅途时间一般都在7-10天左右,而犯人又人群庞大,让他们上厕所就变成了看管者非常麻烦是事情,你一个人上厕所就需要两名警卫对你进行看管,你一个人上了厕所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上厕所,简直麻烦到家。那麻烦怎么办呢,麻烦就不办咯~畜生们,不许上厕所,相应在水的供应上也会越低越好,很多犯人往往还没有到达岛上,就死掉了被扔出车外。而这在他们漫长的监狱生涯中,一切都只是开始而已。

  苏联政府并不养闲人,罪犯的日子并不像肖申克的救赎总内样,每天就是做一些简单的活儿,然后吃饭,到广场散步,还能买到烟,美女画报和小锤子。 他们是需要从事相当可怕的体力劳动,比如开采煤矿,伐树,挖土,刨穴,搬运,各种各样强度极高的工作,在没有工资和休息的前提之下【工资和公休刚开始是有的,慢慢就被取缔了】,夏季工作时长为12-14个小时,冬季则为6-8个小时。-50°一下不出工。规定只是规定而已,事实上-50°以下,他们还是会被敢去做工,并且在出工册上面显示——未出工。

  那你说,我吃大锅饭行不行,我干活儿,只是尽量让自己不要太累呢,不行。苏联政府对于压榨犯人潜能方面,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规矩,比如按劳动结果分配食物——完成百分之三十以下的任务没有食物,百分之30-50,吃多少克的面包,更多吃多少克的面包。确实会鼓励很多人为了多吃一口食物而努力劳动。那如果有人,就是不想劳动,宁愿不吃了,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上工的人,是以班为单位,如果一个班完不成任务,班长将会得到惩治,所以你休得偷懒,在内些自由人还没有发现你的时候,你的班长就会提着鞭子帮你松松筋骨...

  想逃离苦重的工作,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你有如下选择,一个是弄伤自己,伤的程度要刚刚好,干不了太重的活儿,而稍微轻一点的活儿又可以胜任。当然这个也比较考验人品,有时候关押者会要求上工人数,那不管你是没有胳膊还是没有腿,都得硬上了。还有一个方式是做杂役,杂役的待遇比普通的劳动者高很多,在住宿环境上和食物上都会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工作强度在人可以维持生命的范围之内。作者本人也就感慨,那些最后服完刑罚侥幸从群岛脱身的人,几乎都是杂役者。他们从事的工作比较像一个手艺人,工程师,会计,鞋匠,木匠,诸如此类。女性可以给长官做佣人一类...当然女性做杂役必然是用某种代价换来的福利。

  当然群岛里不只有五十八条的罪犯啦,还是有一些真正的罪犯存在的,比如盗窃犯。他们存在的意义呢,我认为就是通过对比展现荒诞。比如他们随时可以对着五十八条的罪犯进行偷窃掠夺或者挥舞拳头,他不用怕,他虽然是杀人放火抢银行的真正犯人,但他对我党是忠心的好不好~在看守官面前可是算半个自己人的好不好,斯大林执政大赦的时候,这帮人可以成批成批的离开了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五十八条的人,是从根儿开始就坏了的,除他们以外的人,大多数都没有把他们当人看的啊~舆论是力量是不是很厉害。

  就像在漫长的服刑生涯中,很多罪犯选择了多次的逃跑,他们的故事可真是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熟悉探查画地图,密谋拉人藏工具。如果人品极佳逃了出去,那未来的几天,十几天里,他们除了面临被追捕的恐惧之外还有无水无食的困境所存在,再往后了想,他们找到了逃生工具,但他们还是要避免到有人的地方聚集,因为他们没有身份证明再加上政府的追捕,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岛上的人群。而外界对于岛上的人,总会带有一种不安全感,你是犯人啊,好可怕。政府说了把你们交出来还有赏的。于公于私也得交出来,私藏贼犯的罪名,我们小老百姓怎么担得起...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这些逃到天涯海角的人,最终夺过了军队的追捕但是难逃有人的存在。作者还讲了几个英勇逃逸者的故事,他们抓了逃,逃了抓,抓了再逃,只要没有被打死~就终身反抗。

  整本书都是这个压抑的调子读的我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些并不是高潮。高潮是作者话锋一转的讲到,其实群岛里的人,看似大多是被逼迫的,是无选择的悲剧,而其实还是有其他人在做自己,继续展现自己个性的故事。除了上述的逃跑者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人让我无限崇拜。他们是一群学者,是内种白天无限劳作,夜晚要被持续审讯的存在。他们有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研究者,讲师。当他们的肉体延续着无尽的绝望的同时,他们在一起还是不管不顾的谈起学科谈起擅长,谈起他们所在意的这些东西。作者说:当躯体已经因死亡的临近而变得僵硬的时候,还会对一切感兴趣的人才是知识分子。瞬间泪崩。是的,其实绝境是一个探测器,你可以选择妥协或者反抗。这是一个坚定者的鉴定平台。而像作者这般,庆幸活下来又可以做自己的人,才真是本书中最点到我的地方。其实看历史太多特别喜欢说一句;理解之同情,其实没得选,却是悲剧。然而真的没得选么,就算很多东西是确定下来的,但最让人崩坏的,正是一种逆流而上的气节。这种没有用的东西谈起来确实讨不到什么好处,但就这样好么,就这样。

  好了,短暂的兴奋结束,然我们来继续言表群岛中的若干现象。谈谈孩子吧,这是一个很难受的地方就是。无辜的人长大了,小孩子却变得恶毒无比。他们变成了盗窃犯的后裔,好人无辜致死,坏人却得到了遗传的可能,他们还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被另一种是非所绑架,他们变得不伦不类,吸毒,打架,盗窃,强奸,回过头去欺负五十八条者。他们狂妄的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全世界,但真的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三观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善恶良知是什么?强大才是万能的,强大靠什么呢,靠拳头!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群莽撞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是真的没有选择的一代。

  群岛的情况大致如此~那诸君会不会好奇~群岛上的劳犯拼命的劳作到底有没有收获呢?有没有结果呢,这事儿其实说起来非常滑稽。因为群岛人数庞大,所以劳动力被看作一种最不值钱最划算的生意。投入很多基础建设的时候都是上面布置任务和完成时限,没有任何器材的辅助,都是一些简单的工具靠大量的人群堆积去完成。人们在暴风雪夜不断的劳作挖掘,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台一个小时轻松操作就可以达成的挖掘器材。这是一种伤人又毫无效率的表现方式,当局者也认为我大苏联人多势众并不需要资本机器的引进,我们也可以做的超级好!你看,这座宏伟的大桥,我们苏维埃人半年时间就得以完工了,与你们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全然不逊色的好不好。

  他们在吹捧的除了这种残酷的劳动力之外,还有无知。因为相关的建筑专家都被定成了五十八条,所以你也不知道这些建筑探查所画出来的草图到底是谁弄出来的东西,比例啊,承重啊,相关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一个专业人士的参与还是凭着一腔热血所完成的杰作。貌似书中有一些例子就是在说,这些建筑物有的建完就出现了断裂,倒塌等问题。还有材料的选择上会出现收受贿赂的问题。所以你说有收获么?也许有吧,你说有效率么?也许有吧,你说有必要么?有!仅此而已咯。

  那些坚强的人熬到了刑满释放这个开心的日子,然而一切结束了么~好像并没有。作者从一个集中营搬到了另一个而已~还是要过一些反剪手,打报告,蹲号子,小心翼翼的日子。当有一天他终于被释放再去找工作的路上也坎坷无比,因为谁也不愿意录取这个技术水平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前科问题太过严重的人员。作者表示无能为力的去一个急用人的地方做审计工作,当他们的头儿知道他们出身何处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盘剥,朝九晚五就别想啦,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2点,中午晚上各休息2个小时就好了!作者自己说,我在集中营中学会最大的本领就是,表面上绝不反抗,骨子里依然做自己。当听到消息之后,他选择了沉默然后接着朝九晚五,他上下班的时候注视着同事们异样的眼光;你们还没有受够,觉得习以为常了是么,我不愿意。

  哈哈哈,作者在群岛中有很多做自己的故事,比如会写诗,暗自记录才有了现在能看到的浩浩荡荡的古拉格群岛三部曲。我觉得作者虽然在书中给我罗列了无数别人的故事,而最能打动我的,还是作者本身。那些刑满释放者的故事,作者讲述了很多,有的人撑过了劳役却没撑过被释放的生活,有的人却在释放后过得比原来好了很多。而无论他们在什么场合下再次相遇,一个眼神,大家就互相懂得彼此亲密起来。生活对他们而言再也没有天大的难题,于群岛的日子相比,一切都是天堂。他们有的否认过去,有的还是会不断做恶梦,貌似一切都过去了,那没过去的是不是就太过真实了。

  ;最后一点想特别说明,因为群岛的时间维度很长,各个岛屿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多多少少的差别。所以群岛里的生活,我也是按着作者的思路挑部分描写,他也许不是全部,我也不想让他表现出以偏概全的姿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