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10篇

2022-05-15 02:0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10篇

  《古拉格:一部历史》是一本由(美)安妮·阿普尔鲍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7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一):一部血淋淋的历史

  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俄罗斯的历史,突然间翻到了《古拉格》,觉得好神奇的名字,就回来买了电子书来看。

  结果迅速被这段历史情节迷住了,这段历史堪称德国的集中营。

  古拉格实质就是一种国家奴隶制。里面描写的场景都是很血腥的画面,生命仿佛失去了意义,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里面呆着的人可以说生不如死。

  多少次边读着里面描绘,边展现出各种画面,里面的描写画面感及其强烈。也不低于一些血腥电影的描绘。果然历史才是最血腥的。总之里面被劳改的人各种没有被当做人来看,看守也变得非常的疯狂,禁闭,鞭打,食物限量,各种折磨。想到自己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肯定早就被折磨得精神分裂,一遍感叹这段历史的残忍,一遍被呆在劳改营里面的那些关押犯表示钦佩。

  斯大林一直觉得这种劳改模式是最有效的国家进步模式,当然他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自由的劳动力效率才是最高的。但是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导下,从1917年列宁时代到1953年斯大林的时代基本主调就是古拉格+秘密警察。

  在古拉格这段历史被解除后,古拉格在后面大家生活中被娱乐的对象,大量地下的秘密文学团体发表了文章,最出名的就是索尔仁尼琴,他后来被驱逐出境。

  书中还描写了古拉格后期很多囚犯的反抗和最后政治体系的镇压还击。很好的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古拉格,里面大多数是残酷,只有偶尔的期望和温暖。

  最后,当这些被关押十年的囚犯被放出来的时候,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外面的生活可能已经不适合他们,他们是悲哀的一个群体,没有被社会认可,又被叫做“人民的敌人”。

  你有时候在看书的时候同样会想到中国,在想到底当年毛泽东和斯大林走得那么近,中国从苏联吸收到了多少东西,这些东西又如何在影响中国。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二):老大哥会梦见古拉格吗?!

  到2016年圣诞节,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5年了。在这个时代说起纳粹的集中营,几乎没有人会为之辩护。但是说到古拉格,你可以找到一堆奇谈怪论的说词。我觉得任何人谈到古拉格应该像谈到纳粹的集中营一样。马加丹,沃尔库塔,诺里尔斯克这样的名字应该与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崔布林卡一样永远让人们铭记,永远让人们唾弃。

  科罗廖夫曾自述错过“因迪吉尔卡河”号的幸运。此船载着1939年所谓被“释放”的“技术犯”从马加丹港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途中触礁,并导致1000多人的死亡。这个故事仿佛就是古拉格的缩影——即对于苏俄当局来说,这些“技术犯”——政治犯的生命毫不可惜,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榨干他们。

  古拉格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一箭双雕,既消除了党内外的异己分子——所谓“异己”的标准非常模糊;又让这些人开拓了广袤的俄罗斯荒原——这就成了一些人替古拉格合理存在辩护的一个理由。可古拉格和苏联的其他一切一样,在叠床架屋的苏联式官僚体制下,毫不意外成为一个严重亏空的项目——当然谁也不敢直接取消它,而是编造谎言,继续制作充满水分的统计表欺上瞒下,自我安慰。

  许多人将苏联人——俄罗斯人,或者俄罗斯男人看做“战斗民族”。试问一个真正的“战斗民族”居然让这种可怕的制度存续了60多年,并将其归到斯大林的伟大功绩里面,实在是可笑至极。就像某些中国人对文革,对知青的看法——毕竟锻炼和教育了一代人。一些苏俄怀念者也将古拉格称之为“拓荒先锋”——或曰必要的牺牲。

  真正锻炼和教育一代人的其实是四十年的冷战。作者在后记里也谈到现在有些人已经认为冷战毫无必要。真的毫无必要吗?答案显而易见。HUAC不能和NKVD相提并论。

  古拉格,毫无存在的必要,它既不是法律的体现,也不是无私的爱国热情的产物。它就是野蛮,黑暗,暴力的化身。可是,古拉格今日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也许就在你的身边。

  最后: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三):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书目

  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

  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

  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

  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

  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

  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

  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

  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

  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

  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

  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

  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

  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

  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

  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

  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

  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

  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

  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

  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

  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

  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

  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

  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

  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

  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

  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

  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

  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

  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

  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

  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

  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

  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四):《古拉格一部历史》之三-------《被推倒的圣像》

  《古拉格一部历史》阅读笔记之三-------《被推倒的圣像》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凡是用手制造的东西

  人们都能用手将其化为齑(ji)粉。

  不过重要的一点是

  石头在本质上

  从来没有善恶之分。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被推倒的塑像》

  读完了约1/3《古拉格:一部历史》,掩卷思索,又一次想起列宁的一句名言:沙皇俄国是俄罗斯各族人民的监狱。无独有偶,至少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那才是苏联各族人民的真正的监狱!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凡是用手制造的东西,人们都能用手将其化为齑粉。是的,在那个惟个人主义崇拜的时代,是不允许有个人的思想的,即使有也要被压制,或以某种莫须有的罪名无缘无故消失。

  更加可耻的是,由“古拉格”所逮捕、羁押、惩罚和管理的囚犯,不只是旧国家政权的“反动分子”、持不同政见者、宗教神职人士、苏共党内被清洗的干部、外国敌特分子,还有那些偷窃一条面包或三瓶葡萄酒或数次上班迟到或没有完成工作指标等等的“小人物”。

  “古拉格”的法制(绝不是法治!),就是无法无天!

  更加可笑的是,就连那些“古拉格”的领导者、迫害者本人也难以逃脱被“古拉格”的政治绞肉机所吞噬的厄运。例如,曾为“古拉格”罪魁之一的叶若夫于1940年临死之前说:“告诉斯大林,我将念着他的名字死去。”

  从三十年代末期,“劳改营进化了。如今,它们不再是一个个管理方式独特的劳动场所,而是一个羽毛丰满的‘劳改营工业联合体’,具有内部管理规则和习惯性行为方式,还有专用的配送体系和特殊的等级制度。”

  仅以“古拉格”“旺盛”时期的一九五二年为证,以“古拉格”经济为自己营利实体的苏联内务部就“控制了苏联投资资本的百分之九,超过任何其他部门”。

  毋庸置疑,至少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带有着特定而又浓重的“古拉格”因素,甚至借助“古拉格”经济的支柱性功能来持续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古拉格”不只是劳改的苦役场所和服刑的地狱王国,在“古拉格”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所弥漫、所延续的精神毒气和心理病变,对于所有置身“古拉格”之中人们的心灵的吞噬和人格的戕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古拉格”中所盛行并且以之所维系的难以言说的残暴、凶狠、野蛮、严酷、狡诈、阴险、黑暗、无耻、欺骗、虚伪、谎言、告密、腐败、迫害、杀戮……都无不充分表明了这是一个高度自我分裂、彻底自我否定、全盘自我异化直至最终自我衰败的世界。又如,“也许,在古拉格的官僚机构内部,文化教育部门可以作为最后的替罪羊:如果计划没有完成,不应归咎于组织不善或营养不良,不应归咎于愚蠢残忍的劳改政策或缺少毡靴——而应归咎于宣传的力度不够。”

  正如一位曾经是古拉格的囚犯所揭示的“一个使古拉格举世无双的悖论:‘在我们的劳改营,不但要求你做一个苦力,而且要求你在干活儿的同时还要歌唱和微笑。他们不只是要压迫我们;他们还要我们为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五):为了纪念

  读完这本书内心是倍受煎熬的。刚好又恰逢体育总局明升暗降刘国梁事件,无法不使人联想到极权统治下,想保持一个完整人格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俄罗斯国内民众从来对红色政权就有种天真的怀旧,“古拉格”是过去的存在,它令人不舒服,没有人愿意谈到它,每个人只会抱怨社会现状、生存压力以及种种不公,可是没有人会去谈论“古拉格”。

  可以肯定的是,诸如“古拉格”、“大屠杀”、“种族灭绝”的事件仍然会发生,像我读过的此类书籍,全部无意告诫读者保持对极权统治的警惕,因为权力的魔力诱惑绝非通过文学作品的旁敲侧击就可以消除,而是使每一位读者可以了解到曾经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为了生存所经遭受的非人折磨,记录是为了纪念,通过“古拉格”,可以使我们认清自己,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活着。千万不要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能够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意义。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六):《古拉格一部历史》阅读笔记之一《异端的孩子》

  《古拉格一部历史》阅读笔记之一《异端的孩子》

  异端的孩子

  不要让我们拐弯抹角,

  不要多说废话。

  我们是异端的孩子。

  我们是它的血肉

  我们在迷茫中苏醒

  的确分辨不清,

  因为巨人的躯壳

  与空虚的心灵……

  —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异端的孩子》

  这是偶然之间在书中发现的一段引用的诗,就以它作为开篇吧。“巨人的躯壳,空虚的心灵”的确,现在我虽然没有伟岸的身材将来也不会有了,但却有着空虚的心灵,是一个异端的孩子。

  在百度百科里对这本书是这样介绍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的确在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又是开启了另一个新奇的大门,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读着读着却又陷入了无尽的沉思,也不断地替劳改营里的人担心与佩服,在那样的环境了有的人可以以无比的毅力存活下来。于是,就有着“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真不知他们的父母是如何称呼他们的,搞了个这么长的名字。)在《安魂曲》中描述的那样:“你能描述这里的情形吗?”“我能,”我回答道。于是,一丝笑意的表情在那张曾经属于她的脸上闪过。是的,只有在经历了一场磨难之后,面对世间的事情才会有着以前没有的安全感,或者这更像是走出马三家的女访民像记者袁凌诉说在里面所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的情形,劳教所就像一个封闭的世界,在里面手持警棍者是这里的老大是王中之王,这里更没有什么人权而言。

  “于是,一丝笑意的表情在那张曾经属于她的脸上闪过。”读到这句话时我更是感到了喜悦,感到了他们内心的那种久久不安的心情终于在这一刻可以得到释怀,至少在对话的这一刻他们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每本书都会有这么几个或十几个关键词促使着你去打开另一个未知世界的门,这关键词就是钥匙。无疑,安妮.阿普尔鲍姆为我打开了一个无知少年所不知道的异域世界的对思想、身体禁锢的另一层牢笼。在时代周报的评论中曾将这本书与索尔仁尼琴《古拉格》、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列为“20实际最大恶行的标准史书”。而安妮.阿普尔鲍姆说:在索洛维茨基群岛—苏联劳教营旧址—的某个修道院里,她反反复复地爬着木制钟楼的楼梯,时不时还要跨越、踩踏一具具尸体。的确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佩服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作的翔实的阅读材料、大量令人发指的文献。如果我做为作者来写这本书时,在看到了大量的文献之后是不能像作者一样,依然保持真诚、克制、平静、客观来叙述这篇恢宏巨作。而在《新闻日报》更是以丰碑来评价,这样的评价岂不是和杨继绳的《丰碑》很类似了,丰碑是永远都不会倒的,更会屹立在人心中。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说道:“于是,命运使得人人平等;不再按照法律规定,无论是神父的儿子还是人民委员,无论是富农的儿子还是红军司令……在这里,各个阶层平起平坐。同是营中难友,大家皆为兄弟,人人都被打上叛徒的印记……

  是啊,当你无端被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带走的时候,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与浑浑噩噩。这不是在文革中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吗?臭老九、蹲牛棚。我自己无法体会这样的一种心情,此刻脑子里思绪破快,很快滴让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中的律师高秉涵,临走时就因为多吃了一口梨就难以看到母亲的最后一面,生活的确是很捉弄人的,更让人捉摸不透。

  或许我们就是两个生活在世界里的异端孩子,一个任性的孩子。

  这本书非常好,看的很让人入迷,虽然有些东西晦涩难懂,可我们也要坚持把它读完,一定会改变我们很多观点的。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七):了解历史

  这本书蛮颠覆我的三观的,我承认我不爱读历史书,因为高中的时候考试考怕了。毕业之后很少自发地看关于历史的任何书籍。所以我的历史观还留在高中,所以我对苏联和斯大林的印象一直还不错。

  由此可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觉,一定先是震惊,后是疑惑,然后被迫相信。我们要从这本书里知道什么?当然首先是探寻发生过的事情。虽然像书中所说,很多人不愿意再提起古拉格,就像我们不愿意提起文革。但是,也像另一些人所说的,苏维埃的历史不该有空白之处。当然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后来人知道的不一定百分百正确。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博弈。到现在我一直不敢完全相信国内的历史书,我也不百分百相信国外的著作。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读有关一段历史的书籍,然后从中分辨出事实的哪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就像我相信我们国家不像自己宣传的那么好,也不像国外宣传的那么坏。有的时候,更多的是去了解,用自己的常识、经历、取向来判断。所以我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就连自己亲身经历的人都不一定看到的是完整的部分。

  所以为什么还要提那些苦难,那些残暴。明明知道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就像书里说的,我不至于完全不了解我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以便我时刻准备好。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八):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古拉格,这本书的尾声已经给出了答案

  古拉格:一部历史

  尾声:纪念(节选)

  一九九八年初秋,我乘船横渡白海,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城前往索洛韦茨基群岛。这是夏季最后的航行:九月中旬以后,当北极的夜晚开始变长时,船只不再行驶这条航线。对于一群夜航的游客来说,海面的风浪太大,海水过于冰凉。

  知道这是通航季节的尾声可能平添了些许旅行的快感。或者乘客可能只是因为航行于浩瀚的大海之上而激动。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船上的餐厅里欢声笑语热热闹闹。人们不停地祝酒,讲着一个又一个笑话,还为船长热烈鼓掌。被安排与我同桌进餐的是两对来自沿岸某海军基地的中年夫妇,他们似乎打算玩个痛快。

  起初,我的在场反而给他们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在颠簸起伏地行驶于白海之中的渡船上遇见真正的美国人不是天天都有的事,因此,这次奇遇让他们心情愉快。他们想知道我为什么说俄语,我觉得俄罗斯怎么样,它与美国有什么不同。可是,当我告诉他们我正在俄罗斯做的事情时,他们变得不高兴了。一个美国人,乘坐一艘快乐的游船,游览索洛韦茨基群岛,要去观赏自然风景并且参观美丽古老的修道院—这是一回事。一个美国人,探访索洛韦茨基群岛,要去察看集中营的遗址—这是另外一回事。

  两位男士之一翻了脸。“你们外国人为什么只对我国历史上的丑恶感兴趣?”他想知道,“为什么要写古拉格?为什么不写一写我们的成就?我们是第一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他所说的“我们”指的是“我们

  苏联”。苏联已于七年前灭亡,但是他仍然自称为苏联公民而不说自己是俄罗斯公民。

  他的妻子也向我开火。“古拉格已经不重要了。”她对我说,“我们现在有别的问题。我们有失业,我们有犯罪。为什么你不写一写我们的现实问题,而要去写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当这一场不愉快的谈话进行时,另一对夫妇保持着沉默,而且那个丈夫始终没有对有关苏联过去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然而,他的妻子一度表达了赞成的观点。“我理解你为什么想了解劳改营的情况,”她小声说,“了解曾经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我希望知道更多的事情。”

  后来在俄罗斯各地旅行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遇见对我的课题表现出来的这四种态度。“那不关你的事”和“那不重要”是人们普遍做出的反应。沉默—或者不发表意见。

  俄罗斯平反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更加直截了当地谈到了这个问题。“社会并不关心过去的罪行,”他对我说,“因为那么多人参与其中。”苏维埃制度使其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同流合污受到牵连。尽管自

  愿参与者不在少数,另外一些体面正派的人们同样被迫做过可怕的事情。他们,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辈,现在肯定不愿总是想起那时的情景。

  失忆给俄罗斯文明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国家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后果。说白了,只要旧政权的丑行没有受到惩罚,人们就不可能看到善良战胜邪恶。这听起来似乎预示了世界的末日,然而,它并非与政治无关。为了大多数遵守公共秩序的人,警察不一定非得随时抓捕所有罪犯不可,但是他们必须抓捕重要的犯罪分子。没有什么比看到坏人逍遥法外、以赃物为生、公开嘲笑社会更能鼓励不法行为。

  从某种深层的意义上说,古拉格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仍然残存在新的俄罗斯权贵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中。我曾经偶然听到一次典型的俄罗斯深夜餐桌谈话,它发生在几个莫斯科朋友的聚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参加聚会的两个人—成功的企业家—开始争论起来:俄罗斯的老百姓究竟有多么愚蠢、多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我们究竟有多聪明?过去的斯大林时代在人与人之间、在强势的精英阶层与卑贱的“人民的敌人”之间划出的界线继续在俄罗斯新贵对其平民同胞傲慢的蔑视中表现出来。除非这些新贵能够很快认识到所有俄罗斯公民的价值和重要性、尊重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权,俄罗斯最终将注定成为今天的扎伊尔,那是一个由贫困的农民和亿万富翁政客组成的国家,政客把他们的财产存放在瑞士银行的金库里,让他们的私人飞机停在机场的跑道上,引擎始终保持着转动。

  写作本书并不像陈词滥调常说的那样,“为的是使这种事情不再发生。”写作本书是因为,几乎可以肯定,这种事情还会再次发生。极权主义哲学曾经对成百上千万人产生过—而且还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正如汉娜·阿伦特所曾指出的那样,消灭“目标敌人”仍然是许多独裁政府的主要目的。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因此,关于古拉格历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回忆录、每一份文件都是这个谜题的一部分,都是对它的一种解释。没有它们,终有一天我们将在醒来之后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九):随便说两句,强烈推荐作者的后记

  对于我这种对人性(人类)持悲观主义态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效果是负面的。

  它持续地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走在上课的路上,我想象我穿着单衣(正好现在也是冬天)扛着工具被强迫着去伐树,坐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想象我面前是一小块发黑的面包和一碗稀疏的冷汤,睡觉的时候,我想象我躺在冰冷潮湿的单人牢房……不管我做啥,总有类似的想象闯进来,让我的内心在颤抖。

  一想到本书中那些被历史绞碎了身躯和灵魂的各种无名氏,我就毛骨悚然。也许书中平平淡淡一句话,反映的却是一个人漫长而苦难的一生。历史被浓缩了,真像被浓缩了,痛苦也被浓缩了,小小一滴,却重逾千斤。

  这并不是一本专门控诉极权主义的书,同样也是一本讲“人”的书(里面同样充斥了“平庸的恶”和“平庸的善”)但最终,我确信恶高于善。尤其是作者最后那篇后记,谈及为什么今天的俄罗斯人不愿意直面过去的痛苦,我似乎预见到在我们这块同样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今后的某一个时刻,中国人会像俄国人一样扭过头去,拒绝正视过去,选择刻意遗忘。

  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能够了解到这个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的邪恶国家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个罪恶之源终结了,但它的遗毒却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别以为我们已经告别了过去,其实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昨天。

  《古拉格:一部历史》读后感(十):揭示苏联集中营制度的作品

  古拉格是ГУЛАГ的音译,他们是俄文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的首写字母缩写,这些俄文字词的意思,按照本书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的解释就是:古拉格是苏联内务部的主管劳动改造营并监督在押犯的服刑与运输的分支行动部门。实际上,将上述俄文全词语译成汉语就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

  想必多数首先知道“古拉格”一词的人,都是从著名的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经典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而获知的。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作者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均可查证),对一种运动及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展开了思考,揭示出此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表现为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并将之称为“古拉格现象”。

  索尔仁尼琴作为古拉格的受害者,《古拉格群岛》一书记述了他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的直接见证,他在出狱后又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尽管不免带上一些感情色彩,但情感并未压倒理智,读者在其大段大段充满激情的责问和讽刺文字中处处可见到作者理性的光辉。

  如果说《古拉格群岛》是一个作家的体验与取证的结晶,那么《古拉格:一部历史》则是学者型新闻界浸淫经年的作者的细究。安妮•阿普尔鲍姆,《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和编辑部成员(2002-2006)。毕业于耶鲁大学(1986),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1987)。曾担任(伦敦)《旁观者》杂志国外编辑,《经济学家》杂志驻华沙记者和网络杂志《石板》以及一些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作品还发表在《纽约书评》、《外交季刊》、《华尔街日报》以及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上。

  安妮•阿普尔鲍姆的此书,被誉为对古拉格这种苏联集权制度下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作者“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这样的书是追求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