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10篇

2017-12-31 21: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10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本由修昔底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7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一):雅典帝国的僭主式热望

  初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完全被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战局所牵引,因而整个阅读过程都趋于某种简单化。依据着修昔底德所描绘的历史进程,会不断的好奇各城邦如何接招出招,会就其发展或是紧张或是叹惋,同时迫切却又不自知的想要在交战的双方中评价出正义与非正义——总之关注的是事件发展,并没有过多考虑修昔底德看似繁琐的说明及评价背后所隐藏的深意。于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种价值空白或者说,评判上的标准缺乏。在战争伊始,我的情感明显偏向于斯巴达,雅典的寻衅滋事狼子野心人生厌且多多少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白雅典这般吃力的挑唆是否能有利于其融入一种更宏观或更长远的构想之中。然而,随着修昔底德笔下的战争图景不断展开,大大小小的战斗分出了胜负,道德上的评判却越发艰难了。不知不觉之间(也更可能是修昔底德笔法下的刻意为之),斯巴达的希腊解放者形象萎缩了,雅典的事业却显得越发伟大荣耀,以至于在读到西西里败北时的描绘时禁不住顿感悲凉:“全军都是以泪洗面,心中感觉无限的悲伤。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已经很大,不是眼泪所能表达的;他们担心,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中,还会受到更大的痛苦,所以就是一个敌人国家,他们也觉得很难离开了。”

  这是令人惊讶的,作为历史外的旁观者,竟会难以自制的被雅典的帝国热望所感染,从普通的现世的道德判断中挣脱出来,在历史的后沿为这种事业发自内心的赞叹,即使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背叛自己原初对正义的理解。也许用“背叛”来形容这种状态并不合适,更准确的是“遗忘”,在被伟大事物激发出来的热情中将正义问题完全的搁置。而这种价值空白并非单单发生在历史之外的阅读者身上,历史本身是他的来源核心,修昔底德的记述展现了雅典当时正在发生的极大转向——对传统道德的叛离,对“大胆”“肆心”等新生品质的热衷。格雷纳在评价修昔底德的写作态度时这样说:“他可以不留情面的忠于事实人们的所做所言。当纪实作家描述那些致使人们行动和言说的感受时,他将极力克制自己,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在语词的严格客观性中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感情。” 仔细阅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我们会发现,修昔底德并不需要刻意去作出某种说明或者评价,通过记录人们的言行就可以自然地显露出社会情况。旧的价值标准崩塌,正义看似被重新定义然实则被权力等“效力真理”所替代,修昔底德一边称保守审慎的尼西阿斯是“最不应该遭逢如此惨痛厄运的人,因为他是终身致力于道德的研究实践的” ,又称极端的寡头党人安提丰“在德性方面是他那个时代的雅典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无论修昔底德制造这种矛盾说法的意图是什么,不能否认的是就德性与否的判断已经存在着某种混乱,德性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

  战争好像摧毁了对道德卓越追求的可能性,这种特殊状态需要的是胜利的途径和手段,而德性并不能帮助之一目的的实现;甚至,德性会阻碍获得那些具有实效性的利益。当然,战争的出现一定来自于德性的缺失,这是常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糟糕的是德性作为一种标准的意义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终于全然殆尽了。“现在因为文明生活的通常习惯都在混乱中,人性很傲慢地现出它的本色,成为一种不可控制情欲,不受正义的支配,敌视一切胜过它本身的东西。”

  雅典人如此的渴望自由,不愿意瘦任何限制,并且还是不遗余力的行动派——雅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获取所有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并且自希波战争遗弃陆地而征战海洋的惊世之举以来,表现得越发擅长。福特将这种爆发归结为个体天赋和个体主动性的解放所带来的爱欲激情,每一个雅典人自然地为宏伟、遥远以及辉煌的事物所点燃,从而丢失了任何有关自制的意向。这种内部核变所释放出的能量造就了非常壮丽的景观,但它却同所有爆炸一样,无论持续多长时间,造就了多么大的轰动,都难逃归寂的终点。因为这种富于张力的生命力并不持久,肆心的帝国事业靠肆心来推动,远征西西里的热望也要靠持热望来维持;而这些跋扈的、扩张性的品质一刻也不允许停止,他们像心脏中泵发的血液,必须源源不断的滋养身体,为雅典的帝国进程保鲜。丧失了自足的内在循环,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某个环节不够那么热烈而大胆,便有可能葬送帝国的命运,阿尔喀比亚德从西西里的被迫抽离就导致了这种危险的结果。伯里克利告诉所有人他们的帝国就“像一个僭政,接受它被认为不正义,而放弃它又是危险的” ,这说明他充分了解到道德崩塌后的雅典所操持的是怎样一种孤注一掷而又纯粹的运作方式。

  雅典人的精神中充斥着希望和激情,一个设计好进攻的方案,一个暗示运气的丰足。可想而知,这两者结伴而行让雅典无所畏惧,雅典因此获得了实力,也由着这种切实而觊觎着更宽阔的界域去施展拳脚。然而,雅典帝国之所以将走向僭政,不仅是由于其对外展现了强大的侵略性,也因其内部的民主政体也在承受着某种暗涌使得它不得不发生改变,甚至变质。这让帝国呈现了极大的复杂性,它不仅承担着遥远而辉煌的征途,还要面对民主制的动摇和寡头制的趁虚而入——帝国像极了一位僭主,必须无休止的注意统治范围内的所有动向并及时强力压制。然而帝国同僭主的差别是,处于民主制的雅典难以像一个人那样快速给出判断,对庞大帝国的内外事物也太难输出一个集中的意见。于是,一个正确决断的产生难免要经过演说、辩论等同太多人无谓的交涉,而战争需要的是及时和果决,这是民主制给不了的。虽然阿尔喀比亚德在必要时候也会遵循民主政治游戏规则,但西西里的惨败以一种后知后觉的姿态恶狠狠地证明了民主的局限和愚蠢。帝国亟需一个突破口来执行它的意志,而民主的传统总是不屈不挠的阻碍它目标的实现;这两方面的冲突产生了一种解决方式,即民主制选出他们自己的领袖以有效的统治帝国。“伯里克利是贵族中的贵族;他的家族是阿提卡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在公职服务方面的功绩卓著。他和他的家族总是领导民主派,这被看做是一种缺点。” 可见,这种平衡之下还存在着民主派和寡头派的平衡,“凭借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我们可以说,当无产者不再从贵族,而是从商人劳动人民中寻找领袖时,有产者才会变得万分担忧。”

  修昔底德承认,伯里克利是成功的,“对于他而言,民众是受到支配的,尽管他们是自由人,他亲自领导他们,而非由他们领导。……所以虽然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手中。” 然而这种平衡依然是脆弱的,因为不管能够作何解释,雅典城邦内部已经拥有的僭政的形式;而雅典虽然渴望对外实施僭主般的统治,却绝不希望他们的领袖把僭政带到内部来。民主制对僭政的预防被局限在领袖的统治之下,而领袖因其过于集中的权力恰恰是最容易变质为僭主的设定,雅典的帝国热望给它自己带来了大大小小的悖论。柏拉图将僭政视为极端民主制的产物,不仅认同了这种张力的存在,同时还预设了领袖成功转型的结局,僭主。

  领袖与普通民众的这种剑拔弩张,在阿尔喀比亚德的时代彻底爆发出来。更准确的说,这是两方激情与爱欲的较量。哈默迪乌斯和阿合斯托基顿的恋情告诉我们,要想保卫私人的爱欲和自由,就必须进入公共领域中去争取权力,“从私人、个体的爱欲到帝国主义的历史性的第一步,就是城邦中爱欲激情的政治化。” 所以,阿尔喀比亚德在演讲中声称那些关心自身安全和财产的公民可能更关心城邦并不单单是为自己的奢侈放纵开脱,而是指明了城邦政治最本质的来源。伯里克利将自己塑造成没有私人利益的形象,而阿尔喀比亚德则对此大谈特谈,他没有否认公共利益,但并不认为个人利益应当居于次位,甚至认为城邦的繁荣多多少少受益于他个人的得势。一般来说,“城邦本是一条船,邦民无论是领航员或仅为水手,都只有在船航行的很好时才可能有个人的成功。” 然而,船之所以能够航行是因为人的运作,如果要很好的航行更需要良好的分工和安排,需要一位有能力有远见的领袖。阿尔喀比亚德对自己政治家的属性有着非常透彻的自知,他知道作为领袖所拥有的权力范围,并将它发挥到最大程度以为城邦谋利。他比马基雅维利更早的提出,帝国自身做不到在静态中实现自我完善,只能在不断的变动与扩张中存活。帝国需要“不断的变动,由于这个需求,也由于其自身内部的状况,这种雅典政策也一直需要伟大的领袖,去将自身整合起来,并引领这一共同体展开大规模的政治扩张行动。只有在这些行动不断被规划和实施时,政治家和城邦之间的利益关系才会有完美和谐。” 所以同所有的领导人一样,阿尔喀比亚德也不忘鼓吹自己能力的卓越,辩护自己重要的领袖地位,强调自己同城邦的共生关系。

  阿尔喀比亚德对卓越的追求是雅典帝国主义的一个缩影,雅典人在如此充沛着自己城邦精神的个体面前不可避免的胆怯了;他们深知帝国的威力,他们隐隐感受到类似的侵略正逐渐向自己的身上蔓延。他们惧怕着肆心如此的阿尔喀比亚德,正如其他城邦惧怕大胆而狂妄的雅典一样。从这种角度来看,阿尔喀比亚德的内外统治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僭主,虽然阿尔喀比亚德本人也许并不会承认。即使强盗的内部也需要“正义”的存在,在雅典的道德混乱之中,阿尔喀比亚德无疑建立了一种秩序,他虽然不喜欢用蛮力,但其超人的心智及手段依然达到了压迫的效果

  但是,雅典人将阿尔喀比亚德驱逐的事实,让人对于他是否是一个完美的僭主产生疑问。他对邦内事物好像存在着很明显的不称职。阿尔喀比亚德所设想的自己在城邦中的位置,无论给予民众怎样的托辞(尽管是托词却依然狂妄),都无限大的类似或者接近于僭政的模样,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警惕。所以在我看来,重要的并非是奢侈放纵本身所关涉的道德问题,而是阿尔喀比亚德对奢侈和放纵所导致的后续危险的无视。这更像是技术层面上应当避免的问题,因为以阿尔喀比亚德的才智不可能对雅典民众的敏感神经一无所知,不可能预见不到他的行为影响他的公众形象,使他因不被信任而丧失领导权。他之所以故意这样做,是由于对自身分量的足够自知。“伯里克利的自谦风格——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平民嫉妒自觉让步,就有理由被阿尔喀比亚德这种人视为一种奴役。为什么民主政体有权要求其领袖那样伪装,显然并不清楚。” 阿尔喀比亚德不想再局限于民主政体的拖泥带水和束手束脚,他展示他的特权来预示着他的突破,与其说他在克服民主制的缺陷上比他的前辈走的更远,不如说他凭借着傲人的天赋意欲创立一种新的统治。亚里士多德教授的僭术是这样的:“一个僭主,在他人民面前,应表现为大众的管家或本邦的仁王,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僭主。他应表现自己不重私利而为万民公益的监护人。他应以克己复礼为平生素习,外事不为过分。他应交友于著名人物而同时也要求取平民群众的好感……” 在这里,我们完全能够看到伯里克利的影子。然而阿尔喀比亚德不想当一位普通的或者低级的僭主,如果说僭主是想从公共利益中攫取自己的私人利益,那么阿尔喀比亚德是要把公共利益完全的归于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下(有点中国皇帝家国天下意思)。他从未给读者留下任何愤怒或者暴躁的印象,却能够自由的游移于任何一方,轻易的达成自己的目的,造成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重大破坏。阿尔喀比亚德是一位靠实力说话的僭主,私对公的囊括使得雅典民众对他的谴责失去意义。利益也好,荣誉也好,阿尔克比亚德通过帝国事业的实现完全有能力给予雅典人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城邦同个人之间的捆绑,这种捆绑也决定了城邦对外和个人对内的性质上的一致——如果承认雅典对外的实施的是一种类似僭政的政策,那么也就决定了阿尔喀比亚德个人统治的底色,僭政的颜色

  于是,在放逐阿尔克比亚德之后屡屡受挫的雅典人开始后悔了,虽然有效的统治总是要付出某些代价,但民主的美德并不能解救战争状态下的雅典,并不有助于其解决当下的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八卷中阿尔喀比亚德的回归,再一次说明了雅典人爱欲的激烈与脆弱,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欲望好像只能在受到直接且严峻的外在威胁时才能统一,才能脱离那种意见的反复无常从而维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内部团结。“阿尔喀比亚德与伯里克利相反,在雅典人的自利逻辑发展成熟而民主的个人主义离心力非常明显时,他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期。” 阿尔喀比亚德运用自己的政治才能强迫雅典人“节制”一些,为了城邦的生存而齐心协力。也许所有伟大的政治热望都是僭主式的,它需要摆脱所有束缚以达到某种脱轨的速度去制造惊奇和独特。雅典帝国的僭主式热望在阿尔喀比亚德这一时刻达到了顶峰,一个人协同着一个城邦共同追求卓越,以实现自己在最高意义上的发展;这令人激动也令人赞叹,因为这是每个人天性中都会承认的共同向往。“伟大的治邦者是这样的人,他统治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未必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是为了延续的高贵性以及邦国的生存” 。就雅典来说,那些被传统的希腊道德所不耻的行为早已像对智慧和德性的热爱那般找到了属于它们的位置,它的高贵性生长于权力、财富与扩张之上,因而雅典帝国的统治走向僭主式,这种最适宜于其属性的、最同爱欲热望相契合的统治,也许是一种必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看到现代文明之始

  公元前四百多年在中华正是战国,发生在伯罗奔尼撒岛上的战争也是各个城邦在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大城领导下的混战,正如战国争霸。书中希腊各城几十座、人名上百,这些希腊语名字让人混乱,但不必拘泥细枝末节,所明了处已经让我大为震撼。同样起于战国纷争的中华文明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为什么和欧洲文明走向大相径庭,原来因果相承,自古希腊始,已然注定。

  古希腊中等战役一般都只是轻步兵几百、重步兵一前、骑兵一百,规模不能和我们战国动辄上万相比,但这时候海军已经在古希腊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擅长陆战的斯巴达人也在品到失于海战苦果后发展海军,终于于西西里岛战争中扭转乾坤,这是欧洲文明注重海权和中华农业文明之区别。

  伯罗奔尼撒战争表面是争霸,但其实也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为代表的贵族寡头之争,和中华文明战国中王权之互争不同,古希腊已经有王权和民权之争,战国战争规模宏大却立意低,古希腊战争规模小却立意高,欧洲文明王权自古被质疑,而中华皇权却自自两汉、唐宋逐步加强,至明清到顶峰。

  古希腊政事取决于众人之议,贵族寡头是贵族间商议,而民主政治甚至可以提议走上街头公开演讲蛊惑,而敌对国商人适逢其会,也可代表其所在国上来公开答辩,《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讲辩论稿,其中智慧辩才令人叹为观止,从大义气节到利益权衡,丝丝入扣。这是议会政治、街头民主之启蒙。

  古希腊各国大小事定条约,一旦订立轻易不违背,即使战争残酷,也以契约为大。我们中华文明讲兵不厌诈,叹为奇谋,赢于术而输于信,欧洲文明重契约精神延续已久。

  修昔底德书中的伯罗奔尼撒大小战役告一段落,总有交战双方订立休战合约,将双方死者抬回厚葬,并由胜利者树碑纪念。作战英勇的奴隶可以给予自由民身份,而俘虏可能变成奴隶。遑论其他得失,但对于生命权的重视,也是我们不能比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华帝王一向视民如草芥。

  战争输赢在民力、财力,雅典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是其民主政治之胜、财税体制之胜,而远征西西里是其落败之转折。修昔底德只将这场伟大的战争记录到结束前几年就死了,生命之短暂都不能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从这史诗般叙述中看到现代文明的因果,已然足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三):原来雅典也是亡于帝国主义

  译者在前言中透露此意,说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争夺殖民地。之前对于斯巴达的负面信息了解得比较多,感觉是赤裸的军事帝国主义。然而此书看罢,发觉雅典其实也是亡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确实行不通,一向伟光正的伯利克里后来多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仍然力劝雅典人说掌握了海洋就是掌握了世界,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分。冒险是光荣的,但是帝国主义实在应该为后人鉴之。

  斯巴达勾结波斯来进攻雅典实在可耻,其实雅典衰落后,由于大量的财富流入了斯巴达,也最终败坏了斯巴达的根基,使之为底比斯城邦的同性恋军团所灭,底比斯的光荣也没有持续很久,北方的马其顿帝国轻松搞定了它。但在征服了波斯以后,更加巨额的财富令马其顿的王亲贵族们也几乎都不得善终。类似的场景在古代史上不断上演,恐怕还是不要有殖民地的好。

  一个通行的比喻是,斯巴达-华约;雅典-北约;罗马-美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斯巴达也曾经是一个标准的雅典?!只是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匮乏,这个”雅典“竟然慢慢地变成了黑暗可怕的斯巴达。这样的事情其实也很多见,我念研究生的学校,解放前也是个标准的雅典,结果因为它的光荣,解放后就被塑造成了标准的斯巴达,不仅解放前后的毕业生看起来简直不像是一个学校的校友,更加糟糕的是,当解放前后的校友先后成为国家领导人时,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也迥然不同,缺乏连续性,甚至彼此矛盾,真让人无语。雅典变作斯巴达这种事情同样是很发人深思的,就好像绿洲变沙漠一样危险和可惜。而想要再变回去,真是谈何容易啊!

  最后想说真的很喜欢文中的那些演讲,其实没有很多口吐莲花式的修辞学和雄辩术,人们就是为了自己而演讲,一点不娇柔造作,论点论据都充满智慧,最可赞美的是那种从容自信的风范,歌德说”让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做个希腊人“,那种希腊人的精神气质正是充满了这本书,这在今天基本上是找不到的,读者尽可以籍此去自己探索这条道路,也许这才是书中最大的财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四):論雅典之民主與強權 (《伯里克利葬禮演說》、《在斯巴達的辯論和戰爭》)

  一種流通的理論認為:當一個國家實行民主制度時,它不容易對外實行侵略。其理由在於「人民當家做主」,人民願意珍視和平、拒絕戰爭。但在《伯里克利葬禮演說》、《在斯巴達的辯論和戰爭》中的雅典顯然與上述理論不符。筆者試圖探討:雅典的民主與強權之間的張力為何?民主體制下的人民為保衛國家榮譽、利益而戰是否正當?

  《在斯巴達的辯論和戰爭》中的雅典人以及《伯里克利葬禮演說》中的伯利克里將軍都清晰的指出:雅典的民主制度、軍隊、精神乃至最為根本的生活方式都是其他城邦所無法比擬、望塵莫及的,是其他城邦之典範。雅典人為此感到無盡的光榮和自豪。與此同時,雅典人毫不猶豫的也將正義與強者的利益劃上等號,「弱者應當屈服於強者,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在雅典的情況下,也只有在雅典的情況下,入侵的敵人不以戰敗為恥,受它統治的屬民不因統治者不夠格而抱怨。」也就是說,「實力決定正義」這一觀念深植人心,連哲學家都無法說服眾人將之根除(Plato 反駁Thrasymachus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加之雅典人以自身的生活方式為榮,將其他異邦人視為蠻夷,如此情況下民主決策的結果自然是戰爭。

  如果我們審視這一過程,民主不僅未能遏制戰爭,甚至導致了強權與戰爭,其根源在於雅典人關於正義的觀念與對城邦榮譽的推崇。而這不僅僅是西方思想史上現實主義的表露,更是公民民族主義與族裔民族主義的自然流露。雅典人對自身民主價值的自豪並且充滿榮譽感,這是公民民族主義的體現。同時,對「雅典人」本身的認同是族裔民族主義的體現。

  但是,若雅典人秉持「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那麼為何對內推行民主而非追求強力而成為獨裁者?這確實有些吊詭,而筆者的看法是:既然是輪番而治,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統治者,自然沒有必要在不確定的情況這追求一人永久專制。這也是韋伯所認為的民主不僅可以從被統治者的角度來理解,更應該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理解,即民主本身作為一種執政工具或手段。而對外則不同,「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整個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是非對錯衡量標準即是利害得失,無論是侵略或是保衛,若選擇戰爭能增加國家利益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利益之時,為何需要猶疑不決?至於個人之生命只是考慮利益得失的重要一環,達成目的之必要成本,本身無所謂「神聖不可侵犯」的內在價值。

  若以上論述成立,民主國家未必不會追求強權,民主體制下的人民為保衛國家榮譽、利益而戰自然合理,強權與戰爭與一個國家是否為民主體制無必然關聯。反觀當代的國際政治之中,民主並非和平之永久保障,康德之「永久和平輪」難見曙光,若今日世人尚以和平為念,勿忘此從「正義是強者的利益」至「強權」與「戰爭」的推演進路。和平與利益雖非零和遊戲,但實為此消彼長之關係,註定要在和平與利益之間做一衡量與決斷,兩者永恆得兼斷無可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五):强极则辱

  雅典的帝国建立在暴力之上。当波斯人入侵希腊时,希腊人在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及周边地区,以陆战称雄,一个是雅典领导的海岛集团,在海上称霸。

  在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逐渐把自己的同盟城邦降为从属地位,要求各城邦交纳贡款,取消他们的海军(只有两个盟邦例外)。斯巴达则采取另一种手段,即扶持各盟邦亲斯巴达的寡头执政。在一段时间内,雅典较之于斯巴达,更富有侵略性。

  当雅典的势力上涨时,斯巴达日益感到危险。最终,两个集团为了安全而开战。雅典人傲慢的声称自己是强者,有义务统治希腊世界的弱者。斯巴达人自居为希腊的解放者,要解放所有被雅典人奴役的希腊城邦。第一阶段的十年战争称为阿基达马斯战争,雅典略占优势,但双方都有重大损失,且各有顾虑,于是订立和约。

  但是雅典人并未满足于这份和约,事实上双方都未能严格履行和约。因为和约中有些内容是对雅典或斯巴达的同盟者的要求,对此双方都无力也不愿强制执行。双方摩擦不断,终于再次爆发了更为惨烈的战争。在战争的一个间歇期,雅典因为无知,更因为贪婪,决定入侵西西里。雅典人寄希望于征服西西里后,获得西西里的人力和财力,彻底压倒斯巴达。但是西西里人本身实力雄厚,在斯巴达的帮助下,击败并彻底消灭了雅典的西西里远征军,包括陆军和海军。

  在西西里的远征军全军尽墨后,雅典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们人力不足,财力枯竭,并给自己额外招来了西西里的敌人。雅典人引以为豪的海军在西西里遭遇了可耻的失败,过去畏惧他们的盟邦看准时机纷纷叛变,波斯国王也在此时干涉希腊的战争,给予斯巴达人支持。在一连串战败之后,雅典人最终于公元前404年投降了。当然这是作者修昔底德死后的事情了,他幸福的没有看到这一幕。

  雅典人在统治自己的帝国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没有合法性。占领一个国家并不需要合法性,只要暴力就足够了。但是要长久地统治一个帝国,必须有一套自洽地逻辑,有能够让被统治者认同的理由。雅典人傲慢的以为仅仅有暴力就足够了。当雅典强盛时,这没有问题。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当雅典遭遇挫折时,叛变就此起彼伏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六):个人读书笔记

  按:我写这个书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作为了解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更多的是希望了解当时希腊人的思想和社会状态,因此,在这篇书评中,我更多的记录是关于一些社会现象和言论,而非战争史实。这一点请本书评的读者注意。

  ==========================================

  1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 4

  2此时,希伦人和沿海一带与岛屿上的蛮族开始海上掠夺,并且这种职业并不被认为是可耻的。 4-5

  3雅典人最早放弃随身携带武器的习俗,而斯巴达人最早穿着简单的服装,最早实行裸体运动 5

  4“因此,我们不应单纯凭城市的外表来判断而不考虑他们的实力。”10

  5特洛伊支持了十年的战争,是因为希腊军队给养不足,有足够力量与之作战 11-12

  6古老的政体是世袭君主制,但因为希腊势力增加,获得金钱重要性越加明显,几乎所有城市出现僭主政治。 13

  7一般认为科林斯人最早采用近代方法(海港及船坞的建筑和船上安置甲板) 13

  8最早的海军战役是科林斯与科西拉之间的战争,于公元前704年,作者记录年代的二百六十年前 13

  9斯巴达因为来库克的立法,从来没有僭主政治“四百年来,他们的政府没有变更,这点不仅是它内部力量的源泉,并且使它能够干涉其他国家的事务 17

  10斯巴达的同盟国不交税,但由斯巴达的贵族统治;雅典夺取同盟国的海军,要求缴税。 18

  11”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寻找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 19

  12伊庇丹努城的民主党和贵族党的战争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开端。民主党驱逐了贵族党,贵族党与蛮族的骚扰令民主党分别向科西拉与科林斯求援,科西拉与科林斯因争夺伊城这块殖民地而开战,结局是科西拉人胜利 23-27

  13“对敌人让步的人往往会后悔;让步愈少,则愈安全。”——科西拉代表在雅典的演讲 32

  14“公平地对待一个平等的国家比急于抓着一个表面上似乎有利而实际上很危险的便宜更会得到真正的安全。”——科林斯的代表 38

  15“事实上,人们对于法律的差错比对于暴力的虐待,似乎更觉得愤慨。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们认为是受到了平辈的打击;第二种情况下,他们认为是被一个优势者所强迫。”——雅典使者在斯巴达的反驳 63

  16“这也许是很自然的,因为受统治的人民总是觉得现在是最难忍受的。” 同上处 63

  17“他们首先是行动,只有在他们已经受到了痛苦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思索。” 64

  18“我们勇敢,因为自制是以自尊心为基础,而自尊心又以胆量为基础。我们贤明,因为我们没有受到太高的教育,以至于鄙视我们的法律和风俗。(这里所指的”太高的教育“是讽刺雅典人对于政治学和哲学方面的教育)”——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对于斯巴达人的劝诫 67

  19“聪明的人,只要他们没有受人侵略的时候,当然愿意过着安静的生活的;但是勇敢的人,当他受到损害的时候,就会拒绝和平而宁愿战争。”——科林斯代表向同盟者的发言 93

  20“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不会比人们的计划更来得有逻辑性些。” 111

  21“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伯里克利 116

  22为了打消雅典人可能对于伯里克利的恶感,他在民众会议中发言说:虽然阿基达马斯是他的朋友,这一事实无损于雅典人的利益。假如他的地产和房屋被敌人毁灭,他愿意将其捐给公家,以免于怀疑。 130

  23“这是因为我们所依赖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自己的勇敢和忠诚。”——伯里克利论胜利的原因 148

  24“我们的勇敢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国家法律强迫的;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优点。”同上 149

  25“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 149

  26”他人的勇敢,由于无知;当他们停下来思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疑惧了。但是真的算是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祸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 150

  27”至于神祇,他们认为敬神和不敬神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看见好人和坏人毫无区别地一样死亡。“ 160

  28 马其顿的国王——柏第卡斯的父亲亚历山大及其祖先原先出自亚哥斯的泰明尼德族。 203

  29 伯罗奔尼撒人包围普拉提亚时的墙:事实上有两道墙,每道构成一个圆形:一道对着普拉提亚,另一道对着外面,以防御雅典人的进攻。两道墙空隙约十六英尺(此处我很纳闷,修昔底德怎么会“英尺”这个单位),在空隙中他们建筑一些小屋,守卫的人就驻扎在这些小屋子。 220

  30当雅典人攻陷密提林时,他们因平等地对待密提林而密提林却暴动了而发怒,要杀掉那里所有的男人,把所有的女人都变成奴隶。第二天却有了突然的改变,开始想到这样一个决定是多么残酷而且史无前例——不仅杀死有罪的人,而且屠杀所有的国民。 230

  31“你们经常是言辞的欣赏者;至于行动,你们只是从人家的叙述中听来的;如果将来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们只是从听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篇好的演说词来估计可能性;至于过去的事情,你们不根据你们亲眼所看见的事实,而根据你们所听到关于这些事实的巧妙言辞评论,一个新奇的建议马上骗得你们的信任;但是被证实了的意见,你们反而不愿意采纳;凡是平常的东西,你们都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遇到似是而非的理论,你们就变成俘虏。”233 克里昂对雅典人原有意见的发言

  32 “匆忙和愤怒是阻碍我们得到善良主张的两个最大的障碍——匆忙通常是和愚笨联系在一起的,而愤怒是思想幼稚和心胸狭窄的标志。” 237

  33“当一个人的一件没有被采纳的时候,他不应当因此而受到侮辱,更不应当因此而受到处罚。这样,成功的发言者不会发表违心之言,以追求更多的荣誉而博取人心;不成功的发言者也不会用同样的逢迎方法以获取群众的欢心。” 238

  34五年一度的提洛赛会节日。与现在的爱奥尼亚人到以弗所参加节日庆祝一样,远古的爱奥尼亚人常在那里举行体育、诗歌、和音乐的比赛,每个城市提供它自己的合唱队,后来到雅典人再次恢复这些竞赛时,又增加了赛马的项目。 286

  35他们(军官阶级的斯巴达人)发表宣言,要求希洛人从自己的人中间选出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战功最多的人来,暗示这些人可以获得自由。但是这只是一个试探,他们认为那些表现得最勇敢,首先起来要求自由的人就是那些最容易起来反抗斯巴达的人。结果,选出了大概两千人,他们头戴花冠,环绕神庙行走,以为他们将获得自由,但不久之后,斯巴达人把他们都除掉了;甚至这些人中,每个人是怎样弄死的,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355

  36在安菲波里和爱昂的战争中,即战争的第八年的终结处,修昔底德的记录尤其详细——因为他亲身参加了这次战争。 37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七):所有历史中所有的战争

  标题有点耸人听闻,这本上下册不足1000页的历史书籍,真的能写出所有的历史中所有的战争吗?看过一个笑话,说是小布什按下攻击伊拉克的战争按钮后,一位历史爱好者赶紧重读了一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在书里看到过老布什怎么打第一次伊战,看这本书是打算做个第二次伊战的预测者。笑话归笑话,但《伯》一书,对于战争史的叙述确实是恢宏的——这个词我很少用,毕竟这是个厌恶宏大叙事的年代。

  我推荐这本书,不止是愿意各位能对战争的理解上升到文明史的角度,抑或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了解一场战争的进程与后果,更愿意各位了解一下那个时空中希腊人的风俗与制度——这同样是古老的话题,伯利克里在战争初期烈士葬礼上的演讲辞就说了,“后世会对我们赞叹”。但这个话题,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存在众多误解的,希腊人的生活,更是我们所陌生并且加以攻讦的。

  这本书中叙述了众多的谋略、在城邦国家中民主制度的运行、战争的运筹帷幄,军事过程反而是次要的。我们亲目领略到希腊军政领袖伯利克里和斯巴达老成谋国的国王马基达马斯等人的演说词,也能看到在雅典议会中柯西拉和科林斯的辩论词,那些辞朴素有力打动人心,但国家的利益却主导一切。这与近代史上二战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啊,抗日战争中宋美龄不正是在美国议会一番论战之后赢得了美国的战争援助吗?一战陷入崩溃状态的德国正如斯巴达人,在励精图治后重整军备,靠着勇敢打败了欧洲的所有敌人;斯巴达人的敌人雅典人恰如美国,在民主制度下自由的美国人,在战争发动前甚至不能够拥有保护自己的军备。

  这些比喻不完全是恰当的,但二战的影子确实能从《伯》书中隐约找到。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书中记载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缘起。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发生了另外一场战争,从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48年间,波斯人在前后两任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的率领下不断对外扩张,这场战争后人称为希波战争。希腊各城邦国家在雅典的率领下,打败了波斯入侵者。作为希腊联军的领袖雅典在战后国家富强,但也因为国力和声望的跃起,雅典不以价值取向而以国家利益作为行动准则,派遣军队积极介入城邦国家间纷争或向外殖民,引起了希腊城邦国家的恐惧。即便国际事务上雅典是侵略性的,但正如伯利克里在战前动员会与第一次阵亡烈士悼念会上的演讲所描述的,雅典是希腊城邦国家中民主国家的典型,所有重大的事务均经过公民大会辩论民主议决,军队不听从于政党而是公民会议。

  雅典的繁荣与强大引起了希腊城邦中另一巨头的警惕,这个国家是希腊城邦国家的另一政治制度寡头政治的典型斯巴达。斯巴达是真正的政治实用主义国家,斯巴达很巧妙地发出“解放希腊”的口号(这与1949年前那只军队多么地相似啊!),为了壮大力量,斯巴达联合了所有对雅典怀有不满的国家,不管是民主国家还是寡头国家,甚至与希腊国家的宿敌波斯勾结起来(相似No. 2)。但,从战争的进程看,斯巴达人的策略是成功的,他们源源不断获取了战争的资源、消耗雅典的战争资源,并最后在西西里人的帮助下打败了雅典。

  从战争的结果看,民主制度的雅典被寡头政治斯巴达打败,后来民主制度虽有反复,亦有古罗马时代的风行,但民主制度易被各种类型的寡头独裁式政体所取代却也是不争的史实。一直到到英国的光荣革命,民主制度才获得坚强的生命力。400年前在英国开启的民主革命浪潮发展至今,推翻了无数寡头独裁政体,成为现代国家的主流。韦伯说,谁阻止民族国家进入民主政治谁就是罪人。眼前的阿拉伯之春是战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也许还有第四波。在历史终结论的牵引下,全球一体化民主国家也许是可以看到的历史前景。

  但,反过来说,从人类有记载的文明史看,民主制度历史不足1000年,剩下的数千年都是寡头独裁制度。兴许未来民主国家也会类似雅典一样,耗尽自身的制度资源,寡头独裁制度复辟成为未来文明的主流也说不定。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有幸生活于光明时代,至少未来100年视野内,我们都是雅典自由人。

  【续】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八):漫长的战争

  恐惧,骄傲与贪婪

  永无止尽

  001波提达亚围城之战

  等科林斯人会师斯巴达,怒不可歇的控诉雅典人无视和平之约践踏伯罗奔尼撒,斯巴达人也加入烽火之中,以光复正义与自由的名义号召盟军。而雅典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早已蠢蠢欲动,进军克基拉和波提达亚只是其饕餮雄心的开胃小食,其壮志在于一举将希腊各国役于马下。而科斯林忧心斯巴达即将殒身为自由献祭,于是暗示其先发制人,拿下阿提卡以守卫波提达亚和其它城市。

  最后一个仍与科斯林站在同一战地的斯巴达五长之一,告诫随从不可降于雅典人的狼子野心,然而斯巴达盟军最终仍是一盘散沙,而势在必得的雅典终于染指斯巴达盟军,势如破竹的向全体盟军宣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九):普通人的预言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二卷第二章,叙述了战争刚刚开始的情况。当时双方尚未正式接战,斯巴达人和盟友们陈兵于科林斯地峡,派了一个叫米利西佩斯的人前往雅典,探寻对方在大兵压境的逼迫下是否有和谈的意愿。米利西佩斯来到雅典城外,见到了雅典的市民和官员,却被禁止进城。雅典人让他带话,说除非斯巴达人撤兵,否则不会和对方通话。米利西佩斯被押送到边境,在两军之间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是希腊人大灾难开始降临的时候。”然后就回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句精准的预言。然而根据修昔底德的叙述,米利西佩斯说出这个预言并没有获得神明的帮助,他本人也不是什么智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使臣,此后的战争中再没什么出彩的表现。那么问题来了,他是凭借什么力量一下子看清了未来,看清了这场战争的真相呢?

  答案是:他是第一个真正“看到”这场战争的人。当他的同胞在自己的阵地后面,喊着爱国口号,沉迷于各种空洞的幻觉的时候,他一个人穿过了即将成为战场的土地,来到了敌人的城市。他亲眼看到了敌人的相貌,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而不是从文书里写的外交辞令中读出了真切的敌意。眼前这些人有着强烈的杀死他的愿望,而为了避免被杀死,他必须反过来杀死他们。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他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而之前他以为自己明白,其实根本不清楚。而且此刻双方各自阵地后面的人也都不清楚这一点。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在为解放希腊而战,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战争就是这样。直到敌人出现的那一刻,人们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米利西佩斯亦是如此。他被雅典人重重包围,嗅到了空气里仇恨的味道,就像一只身处险境的野兽,感受到了本能的恐惧。而这跟在后方感受到的所谓“战争气氛”——飘扬的旗帜、激情的鼓动演说、酒桌上的豪言壮语、流泪的妇女、悲伤而雄壮的音乐——是多么不同啊!试想一战早期某个走背字的新兵,荣幸地被长官选作历史上第一批向敌方战壕进行自杀行军的部队。他端着步枪走在被炮弹轰得稀烂的土地上,听见对面机关枪首次发出那夺命的啸叫声。此刻他想起那些驱赶他来到这座未来坟场的道理和口号,想起那些和他遭遇同样命运的千千万万士兵,一定会得出和两千年前的米利西佩斯相同的结论:这不会是别的,只能是一场灾难。不需要神灵附体,亦无需超凡的智慧,这就是普通人做出的对历史的预言,甚至可以说,只有普通人才能预见到这一切。因为他们的位置总是暴露在风暴的打击下,雨点总是先落在他们身上,不像那些大人物,能够安全又舒服地在一旁远远看着。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书笔记

  读史以通今,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想看雅典这一伟大的城邦政权为何衰落。本书是讲述希腊在经历希波战争之后的事情,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雅典和斯巴达领导的两个联盟之间的战争,其中经历过和约的签订,但是最后斯巴达代表伯罗奔尼撒联盟胜出。字里行间都是用雅典的口气写出,但是雅典的败落绝不是偶然,自身提洛联盟的乱象,瘟疫的蔓延,民主制度导致的决策失误,然后直接的因素西西里远征的失败。

  书中伯利克里关于在战争开始第二年发生瘟疫被指责时的演讲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都刻画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形象,同时也让自己想到民主和精英是不是天然存在矛盾。

  自我扩张是否一定会导致战争的发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