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1-02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10篇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一):落魄青年马尔克斯和他朋友们的欧漂故事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大概是我读的第三本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前两本分别是《礼拜二午睡时刻》和《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先不说他的长篇小说如何牛逼,光是短篇小说,他也能每本写的不重样,风格各异,正如我前段时间在《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的书评里说到的:

  “马尔克斯在这本书里使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并且重塑了短篇小说之魂,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文学野心的实现。在波澜起伏的二十世纪,文学时而繁荣,时而凋敝,并且时常被利用,也时常成为牺牲品。长篇小说被拿来诠释一个个主义,被用来掀动一个个思潮。在马尔克斯最荣耀的长篇作品中,他曾用文学拯救过这个世纪,在这里,他用短篇小说这个更纯粹、更和文学本身有关的形式,用文学拯救文学。”

  他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有特别理解和寄托,认为它是文学的最后一块净土。今天看的这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马尔克斯50岁前后的作品,是从64个创作题材中一再精简,选取的12个小故事。他在那篇精彩的自序中说,“一个好作家被欣赏,更多的是由于他撕毁的东西而非他发表的”。同样,一部作品最精华的部分,不是写在纸上的部分,而是留给读者无尽想象的空间

  这十二个故事各有色彩,每篇读完都有不同感受。其中有新闻报道,有影视剧本,有短篇小说,虽体裁不一,但老马常常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真实记忆与缥缈的幻影水乳交融,让你无法得知“真实从哪里结束,想象从哪里开始”。当你以为已洞悉“真相”之时,那些峰回路转的跌宕又赋予了这些故事一种迷离的吸引力。下面将一一解读:

  《总统先生,一路走好!》:一个下台后被诋毁多年的总统,过着安静满足简单生活,在生命晚期,穷到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一对想借总统发财的普通夫妇,最后还倒贴许多给总统。拉美和东方是如此相似的两块大陆,拉美人民中国人民是多么相似。

  《圣女》:题材再荒诞,内核却真实。像是全村人民供养一个大学生上学,然后,然后的然后,大学生再也没有回来过。或者像全村人民资助一个村民进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故事。

  《睡美人航班》:也给我一个如此这般的美人吧,只需要静静的看着她安睡模样,就可以幸福一辈子。

  《占梦人》:聂鲁达体验博尔赫斯式的梦境,这个虚拟情节由马尔克斯想像出来,有趣的戏谑。

  《“我只是来打个电话”》:这个故事太可怕了,因为真实而更加可怕,这是生存最大的恐惧。《大西洋帝国》最后一季是不是有借鉴过这个故事呢。

  《八月惊魂》;这个故事简单到就是一个典型的短篇小说,再读,还是觉得太过典型,反而不如其他故事奇特。

  《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我比较喜欢这个故事,透着淡淡的孤独无聊味道,大概爱情和死亡是同一种神迹。

  《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就像这个故事里的天气一样,透着一股慵懒,面对生死也已麻木的慵懒。

  《山魔》:又是一个经典短篇小说的样子,只是套了常用的魔幻壳,对于短篇小说,这是教科书的写法,对于老马,我希望看到别的不同。

  《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这个故事写的太随便又太震撼,对比又太强烈,实在不想说我的小心脏其实有那么一震。

  《光恰似水》:浮光掠影般迷人的故事,在光里潜水,想想都那么浪漫,这结尾也是浪漫的要死。

  《雪地上你的血迹》:这篇算是对井然有序的欧洲文明的抨击吧。但我不喜欢读出这部分,而更喜欢突如其来的爱情和那个男子悲伤的心。

  从开始的日内瓦到罗马然后维也纳、巴塞罗那、意大利、卡达克斯、潘泰莱里亚岛、马德里到最后的巴黎。在马尔克斯的一生中,从落魄的前任总统到等待圣女封号的父亲、以做梦为生的女巫、被关入疯人院的正常人、闹鬼的古老城堡、等待死亡的老妓女、中毒的英国人、逃避魔山而跳入深渊的年轻男孩、激烈性爱中快乐死去的女教师、溺亡在光芒中的小学生平静死于巴黎的高贵淑女。

  这些人从他或是他的朋友身边匆匆经过走向不知名的远方,却有幸被他捉住留在马尔克斯式的文字里。

  故事里出现的“我”,让故事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真实感。诚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神出鬼没,是一种时光流逝能赋予他的,一种置身于时间之中的视角。而死亡总是来得缓慢而匆忙,在马尔克斯不咸不淡的语气里,幡然醒悟

  于是,“我”会在二十二年后,再次与还在那里等待的马格里多·杜阿尔特重逢。“我”会在听闻一个戴着蛇形戒指的女人死去之后,想起很久以前预言自己人生走向的占梦人。“我”会在短暂航班里遇见难得一见的美人……

  有意思的是,马尔克斯为了印证自己记忆里的城市是否依旧,开始了一段短暂的追寻之旅。那些城市没有一个与他的印象有丝毫相似之处,翻天覆地变化让他吃惊不已。他在自序中说:“曾经的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真实的记忆就像记忆中的幻影,而虚假的记忆是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取代了现实,因此我无法分辨幻灭与怀旧的界线。这就是最终的答案。我终于找到了完成本书最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只有时光的流逝能赋予我:一种置身于时间之中的视角。”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二):故事

  梦中的欢快葬礼 序言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梦。 总统先生,一路走好 和《迷宫中的将军》很像,一个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的总统。老人似乎都是相似的,肉体的衰老不仅给生理带来不适,更造成了心理不安。疾病像一个计时器,滴答滴答,提醒着你所剩时间不多了。寻找上天的指示,咖啡渣的卦象却是未知,生活像是一潭死水,生命仿佛从此停止,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救护车司机打破了这种平静,一个人久了,孤独会成为一种疾病。这是一个关于解救孤独的故事。 圣女 关于追求坚持的故事。小女儿的尸体与其他人都不同,为了给她加封圣女的称号,他不断地到处奔走。什么可称得上是“圣”?和普通人不一样,从这个角度,他已经成为圣人了。 睡美人航班 关于爱情一见钟情的悸动。 占梦人 神奇的故事,只做梦,以此谋生,那么她做的梦到底是真的有警示作用还是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我认为这是真的。这就上升到哲学问题,人如果能预知未来,将会何去何从。她是否会梦到她将死于海啸——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局限性,即未来无法避免。所以,她只做梦。 “我只是来打个电话” 惊悚故事。一个正常人被当成疯子,最终成了疯子。到底谁疯了? 八月惊魂 醒来躺在另一张床上,染血的床单还是温热的。短小的恐怖故事。 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 除了序言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故事,马尔克斯很擅长写死亡,孤独,衰老。老去的妓女教狗流泪,让它养成周日到她坟前哭泣的习惯,她安排好了一切,却没有想到命运给她的暗示不是死亡,而是爱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 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 朝圣者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并不是她理想中的东西。对人命的轻视,对忏悔无所谓,让她颤颤发抖。 山魔 用死亡逃避无可避免的死亡。山魔指什么呢,看不大懂。 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 一个家庭女教师的悲惨下场。是说言行不一的故事?不明白最后怎么会被捅数刀,是她自己捅的吗?不过还是个很好的故事。无所谓对错。 光恰似水 沉溺在光里,想象奇特。可能并没有什么深意吧。 雪地上你的血迹 美丽而凄凉。讲的不仅是爱情。我觉得这是出于灵光一闪的故事。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三):荒诞中的悲哀

  我读的马尔克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马老后期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皆已成熟时代也离我们更近,不似《百年孤独》那般遥远

  “异乡故事”,指一个“落后世界”的游子在欧洲各国的游历与奇闻,我很奇怪的发现,马老一面用文明和野蛮这样带着殖民主义者色彩的话描述欧洲与拉美的分野,另一方面看到欧洲“辉煌的余烬和疯狂”,又对欧洲的见闻批判讽刺。

  文字披上了瑰丽魔幻的外衣,在这当中还夹杂了些许荒诞。一己之见,浅谈一下书中明显揭露的三种丑恶与悲哀。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四):看完书中的某些故事,总会有种庆幸的感觉,幸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這些城市沒有一個跟我的回憶有任何關連。經過驚人的逆轉,這四個城市就像目前整個歐洲一樣,變得很陌生:真實的回憶恍如幻影,假回憶卻十分可信,以致取代了現實。這表示我看不出幻滅和懷舊的分野。這是明確的解答。最後我找到了要寫完這本書最需要的,也是歲月遷移才能帶來的東西:一種時間的遠近層次。

  我從那次幸運之旅回來,花八個月的時間發狂地把所有的故事從頭改寫,由於我懷疑自己二十年前在歐洲經歷的事也許沒有一件是真的,這點很有幫助,我用不著問自己哪一部分是真實人生,哪一部分是出於想像。接下來寫作就很順暢了,我有時候覺自己好像只為說故事的樂趣而寫,人類最飄飄欲仙的處境大概莫過於此吧。由於我是同時進行所有的故事,可以自由自在從這一篇跳到那一篇,再自由跳回來,我培養出一種縱觀全景的眼光,不必一一起頭煩得半死,有助於找出無心的累贅和重大的矛盾。我相信,也因此我才能寫出這一冊最接近自己理想原貌的短篇小說集。

  喏,在茫然飄蕩這麼久之後,在歷經我的猶豫毛病仍掙扎存活之後,現在這本書準備擺上檯面了。除了前兩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時完成的,每一則都加註了我開始構思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順序跟筆記本裏相同

  我一直認為,故事的每一個版本都比前一個仔。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才算最終的版本呢?就廚師知道湯什麼時候可以喝了,這是一個不遵循理性法則卻憑直覺行事的專業祕密。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我向來不重讀自己的書,這回也不重讀,怕自己會後悔。現在讀者該知道怎麼處置這些短篇了吧。幸虧對這些異鄉客而言,最後被扔進字紙簍也形同快樂返鄉。

  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线索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穿行。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按照这种基调来写,那其实也就不是马尔克斯的风格了。十二个故事中不乏与朋友相聚的欢乐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还有艳遇【睡美人航班】、惊魂【八月惊魂】【山魔】。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消沉,但也会有晴天。在寒夜里,有亲朋好友围坐火炉的欢乐,也有老人熬不过寒冷离世的悲伤,五味杂陈。这些故事或许欢乐,或许悲伤,或许荒诞,但里头总有那么相似的东西让人记忆深刻到植入骨髓。

  马尔克斯并不是欧洲人,但通过他这本书跟随他的游历,基本上也能想象到欧洲二战后的一个社会环境,毁坏之后秩序、设施的重建,以及重建之前物质匮乏、环境的混乱。但唯一不缺乏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老总统疾病缠身也要坚持回家乡【总统先生,一路总好!】,物质再贫穷老父亲也要为女儿奔走【圣女】,即使穿洋过海也要赴异国他乡见上教皇【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但也有一些空虚寂寞,老妓女穷其一生只能教会自己的宠物狗到自己的坟前哭丧【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福尔贝斯太太强势的外表只是内心空虚的堡垒【福尔贝斯太太欢乐的夏日】……每一个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后欧洲的浮世绘。或许心酸,但依然让人心动。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五):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我们知道,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都需要酝酿情绪,然后排篇布局,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否定与自我否定,然后呈现出来一个作品。

  但这十二个故事并不是一个长篇,每个故事都是独立、偶然的个体,所以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一次独立思考同时,它们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不可分割整体,因为有着统一的基调和风格,是按照整体的构思沿着一条线索串联起来的。

  所以这不是一个长篇,也不是一个毫无关联的短篇集。可想而知,对于作者来说,耗费巨大。在这个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他认为,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后一版总是比前一版更好。

  落魄青年的欧漂故事

  记得小时候做记叙文阅读的时候,总有这么一道题: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环境、发展情节是什么等等,其实这几大要素也就构造了一个故事的梗概。

  虽然大部分故事作者都是用第一人称讲述的,但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所以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要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相似之处。被赶下位而背井离乡晚景凄凉的旧总统【总统先生,一路总好!】、为死去的女儿争取圣女之名奔走异乡的老父亲【圣女】、老无所依等待死亡的老妓女【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等等。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落魄凄凉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加之以二战后欧洲的历史环境,整个故事集的基调就基本上出来了。

  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线索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穿行。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按照这种基调来写,那其实也就不是马尔克斯的风格了。十二个故事中不乏与朋友相聚的欢乐、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还有艳遇【睡美人航班】、惊魂【八月惊魂】【山魔】。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消沉,但也会有晴天。在寒夜里,有亲朋好友围坐火炉的欢乐,也有老人熬不过寒冷离世的悲伤,五味杂陈。这些故事或许欢乐,或许悲伤,或许荒诞,但里头总有那么相似的东西让人记忆深刻到植入骨髓。

  马尔克斯并不是欧洲人,但通过他这本书跟随他的游历,基本上也能想象到欧洲二战后的一个社会大环境,毁坏之后秩序、设施的重建,以及重建之前物质匮乏、环境的混乱。但唯一不缺乏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老总统疾病缠身也要坚持回家乡【总统先生,一路总好!】,物质再贫穷老父亲也要为女儿奔走【圣女】,即使穿洋过海也要赴异国他乡见上教皇【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但也有一些空虚和寂寞,老妓女穷其一生只能教会自己的宠物狗到自己的坟前哭丧【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福尔贝斯太太强势的外表只是内心空虚的堡垒【福尔贝斯太太欢乐的夏日】……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后欧洲的浮世绘。或许心酸,但依然让人心动。

  荒诞中的必然

  看完书中的某些故事,总会有种庆幸的感觉,幸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多么荒诞,又多么恐怖。

  由于车子抛锚,玛利亚半路搭上了一辆载有精神病人的开往精神病院的大巴【“我只是来打个电话”】。在下车之前,她绝对是不知道的,她只是想赶在七点前打个电话给自己的丈夫告知自己的情况。或许知道是开往精神病院的大巴,但那又何妨,她只是来打个电话而已,她应该是这样想的。然而,荒诞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了。即使,院方发现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还是被当做了精神病人。在里面受尽恐惧、暴力的虐待,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自己的丈夫。然而更荒诞的是由于自己平时脾气反复、举动易怒的一些表现,丈夫也被洗脑了,也把自己当成了精神病人。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救命的,却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讽刺的是,她最后成功地被精神病院“治愈”了,多年后“玛利亚显得十分清醒,身材略微发福,对精神病院平静的生活感到满足”。

  这也许是个个例,但足以让人深省。当这个世界不明是非,把正常当做不正常来治愈时,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正常了。生活在一个强制的环境里,当强权拥有话语和行动的主动权,似乎一切都任人宰割。因为正常与不正常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透明的标准,我们只有一个模糊的界定,那就是从分布上来说,大部分人是正常的,只有少部分人是不正常的。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你很不幸地,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那个少部分,而且你似乎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真正令人发指的是,你被他们孤立了,失去信任,失去依靠,最后竟然成功地被“治愈”了,成为了“体制”内的人。

  这种荒诞也并不是毫无缘由的,现实世界也是这样,有因必有果,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若不是玛利亚日常生活行为反复的表现又怎么会失去丈夫的信任【“我只是来打个电话”】 ?若不是小夫妻忽于重视又怎么会让爱人最终流血过多而死【雪地上你的血迹】?既然能占别人的梦,为什么不能占自己的死亡【占梦人】?因为知道山魔的威力,男孩的自杀也就解释得通了【山魔】。虽然结局是那么地沉重,但要始终相信凡事都不可能是绝对和偶然的。至少有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搭陌生人的便车。还有,流失的东西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失去才知道珍贵。

  这些荒诞故事中的滑稽,实则包含无可奈何的沉重,以及淡淡的忧伤。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六):来自异乡的马尔克斯式死亡

  死亡,来自不同城市,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的死亡。在《梦中欢乐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里,过目难忘的是烙上城市印记的远方美景,和来自异乡无处不在的死亡。那些死亡有顺其自然,有倏忽而至,有突如其来,有平静安详,有残忍致命······但都无疑是马尔克斯式死亡。

  意图不明的穷迫夫妇遇到比自己更落魄的前任总统,想要大捞一笔的预谋一一落空后,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选择默默地帮助被死亡逼迫的可怜老人。在日内瓦夏日漫长的日落下,无论是前任总统还是普通夫妻,都成了辛苦活在世上的小人物。活着,就如黑咖啡味道,在舌尖停留,苦涩而后微甜。

  透过岁月的扭曲和欺骗,遇到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人,他一遍一遍地等待,将墙等成一扇窗,将一扇窗等成一张门。当不朽的罗马都开始显露颓败的征兆,他不知道真正的圣人其实是独自等待多年的自己。

  来自古老的卡尔达斯,戴着蛇形戒指的占梦人,她什么也不做,她只做梦。最后一个人静静地承受大海的袭击,粉身碎骨。

  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只要人生的巨变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的念头。被关在巴塞罗那的玛利亚最终对精神病院的平静生活感到满足,他们的过往,只有那只被抛弃的猫还记得。

  惶恐地等待死亡的老妓女,最终等来的不是一场痛苦的死亡,而是久等不至的艳遇。黑暗中越来越清晰的呼吸声,是一如死水般寂寞的终结。

  淑女与小混混的爱情,好似看网络小说。当她娇嫩的手指被玫瑰花瓣扎破,雪地上残留的血迹,暗示着她们悄然而至的分别。他们如此亲密,却在仅隔一街之遥的地方,天人永隔。

  从小学课本里开始有小说课文开始,老师们便一遍一遍地强调,小说里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可能是最开始的自序作祟,在《梦中欢乐的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这本由十二个异乡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里,总是让人将时而出没的“我”想象成马尔克斯。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从开始的日内瓦到罗马然后维也纳、巴塞罗那、意大利、卡达克斯、潘泰莱里亚岛、西班牙马德里到最后的巴黎。在马尔克斯的一生里,从落魄的前任总统到等待圣女封号的父亲、以做梦为生的女巫、被关入疯人院的正常人、闹鬼的古老城堡、等待死亡的老妓女、中毒的英国人、逃避魔山而跳入深渊的年轻男孩、激烈性爱中快乐死去的女教师、溺亡在光芒中的小学生到平静死于巴黎的高贵淑女。

  这些人从他或是他的朋友身边匆匆经过走向不知名的远方,却有幸被他捉住留在马尔克斯式的文字里。

  故事里出现的“我”,让故事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真实感。诚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神出鬼没,是一种时光的流逝能赋予他的,一种置身于时间之中的视角。而死亡总是来得缓慢而匆忙,在马尔克斯不咸不淡的语气里,幡然醒悟。

  于是,“我”会在二十二年后,再次与还在那里等待的马格里多·杜阿尔特重逢。“我”会在听闻一个戴着蛇形戒指的女人死去之后,想起很久以前预言自己人生走向的占梦人。“我”会在短暂航班里遇见难得一见的美人······

  有意思的是,马尔克斯为了印证自己记忆里的城市是否依旧,开始了一段短暂的追寻之旅。那些城市没有一个与他记忆有丝毫的相似,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吃惊不已。马尔克斯在自序里说,曾经的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真实的记忆就像记忆中的幻影,而虚假的记忆是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取代了现实,因此我无法分辨幻灭与怀旧的界限。

  不管巴塞罗那、日内瓦、巴黎如今是什么光景,而我也可能永远无法到达那座城市,却早已体会到来自异乡的死亡。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七):看完书中的某些故事,总会有种庆幸的感觉,幸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這些城市沒有一個跟我的回憶有任何關連。經過驚人的逆轉,這四個城市就像目前整個歐洲一樣,變得很陌生:真實的回憶恍如幻影,假回憶卻十分可信,以致取代了現實。這表示我看不出幻滅和懷舊的分野。這是明確的解答。最後我找到了要寫完這本書最需要的,也是歲月遷移才能帶來的東西:一種時間的遠近層次。

  我從那次幸運之旅回來,花八個月的時間發狂地把所有的故事從頭改寫,由於我懷疑自己二十年前在歐洲經歷的事也許沒有一件是真的,這點很有幫助,我用不著問自己哪一部分是真實人生,哪一部分是出於想像。接下來寫作就很順暢了,我有時候覺自己好像只為說故事的樂趣而寫,人類最飄飄欲仙的處境大概莫過於此吧。由於我是同時進行所有的故事,可以自由自在從這一篇跳到那一篇,再自由跳回來,我培養出一種縱觀全景的眼光,不必一一起頭煩得半死,有助於找出無心的累贅和重大的矛盾。我相信,也因此我才能寫出這一冊最接近自己理想原貌的短篇小說集。

  喏,在茫然飄蕩這麼久之後,在歷經我的猶豫毛病仍掙扎存活之後,現在這本書準備擺上檯面了。除了前兩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時完成的,每一則都加註了我開始構思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順序跟筆記本裏相同。

  我一直認為,故事的每一個版本都比前一個仔。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才算最終的版本呢?就廚師知道湯什麼時候可以喝了,這是一個不遵循理性法則卻憑直覺行事的專業祕密。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我向來不重讀自己的書,這回也不重讀,怕自己會後悔。現在讀者該知道怎麼處置這些短篇了吧。幸虧對這些異鄉客而言,最後被扔進字紙簍也形同快樂返鄉。

  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线索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这些欧洲国家之间穿行。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按照这种基调来写,那其实也就不是马尔克斯的风格了。十二个故事中不乏与朋友相聚的欢乐、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还有艳遇【睡美人航班】、惊魂【八月惊魂】【山魔】。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萧条,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消沉,但也会有晴天。在寒夜里,有亲朋好友围坐火炉的欢乐,也有老人熬不过寒冷离世的悲伤,五味杂陈。这些故事或许欢乐,或许悲伤,或许荒诞,但里头总有那么相似的东西让人记忆深刻到植入骨髓。

  马尔克斯并不是欧洲人,但通过他这本书跟随他的游历,基本上也能想象到欧洲二战后的一个社会大环境,毁坏之后秩序、设施的重建,以及重建之前物质匮乏、环境的混乱。但唯一不缺乏的就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老总统疾病缠身也要坚持回家乡【总统先生,一路总好!】,物质再贫穷老父亲也要为女儿奔走【圣女】,即使穿洋过海也要赴异国他乡见上教皇【十七个中毒的英国人】…….但也有一些空虚和寂寞,老妓女穷其一生只能教会自己的宠物狗到自己的坟前哭丧【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福尔贝斯太太强势的外表只是内心空虚的堡垒【福尔贝斯太太欢乐的夏日】……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后欧洲的浮世绘。或许心酸,但依然让人心动。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八):“死亡就是再也不能跟朋友们在一起”

  “死亡就是再也不能跟朋友们在一起”

  人生最悲惨的喜剧就是在朋友的葬礼里欢快相聚。这时,死去的之于活着的,就像异乡人一样,很快被淡忘、被遗弃。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属于上帝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各色人等就生活在这个属于上帝的异乡,始终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高贵如总统。奋斗了一生的总统先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使自己被遗忘”。带着这个理想,总统先生开始了日内瓦的异乡漂泊,直到一场疾病让他懂得了清贫的滋味,“再没有比一个穷总统的贫穷更可悲的了”,赢得了穷人的友谊,被贫穷的荷马一家“当成大儿子来养”。从此,总统先生恢复了抽烟的习惯,恢复了咖啡占卜。虽然,“身体的疼痛又回来了,和从前一样剧烈而准时。但他决定置之不理,坦然接受”。最终,总统先生离开异乡,找到自我。“为了一项正义的事业和一个有尊严的祖国,他想回到故乡,投身革新运动的最前线”。

  低贱如老妓。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是一位漂泊在巴塞罗那的穆托拉妓女。虽然身为异乡客,但也与当地老百姓一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反对佛朗哥的独裁。玛利亚的老客人卡多纳伯爵经过数十年的床上努力也没有影响她的政治取向。因此,玛利亚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孤独的,总在异乡。终于在76岁那一年,训练自己的狗,让它能找到自己坟墓,能给自己上坟。她成功了,成功的不是等待死亡的结果,而是等待死亡的过程。

  贞洁如圣女。马格里多先生的女儿死去十一年了,却容颜未改,而且身体完全没有了重量。就像《百年孤独》里的蕾梅黛丝。在马格里多先生看来,完全符合圣女的标准。于是,他开始了前往圣城梵底冈的漂泊之旅,这一漂就是22年,经历了5世教皇,仍没有得到圣女的封号。虽然歌唱家、剧作家、开旅馆的,甚至动物园的狮子都认可圣女的奇迹,但始终没有感动上帝。马格里多“不知不觉,通过女儿不腐的身躯,完成了加入圣人之列的事业”。

  迷惘如信徒。普鲁登西亚•利内罗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弥撒和念玫瑰经。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哭泣,最大的愿望就是瞻仰教皇。带着这个愿望她登上来罗马的轮船,她的热情与付出使她与同船的人结下了友谊,但“永恒的同舟共济之情在港口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就结束了”。之后,作为一个外乡人,她看到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国家,充斥着“任由溺死的人在海里漂着”、势利的修士、吃小鸟的人。她想要“建一道不可逾越的堡垒来抵御心中的恐惧”。

  变态如浪妇。福尔贝斯太太是一个严谨的德国主妇。会做我们“余下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吃到过的美味”,会用德语和英语讲授莎士比亚,她身上文明的味道让人窒息。然而在我和弟弟这两个异乡人看来,这只是白天的福尔贝斯太太。每到夜晚她就过上了一个独居女人的真实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白天那个她严厉抨击的。某一天的深夜,白天严谨的福尔贝斯太太在激烈的性爱激起的狂乱中被刺27刀。她没有叫,也没有哭,而是用她士兵一样洪亮优美的嗓音朗诵着席勒,为她的快乐夏日付出了代价。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加西亚•马尔克斯50岁前后的作品,是从64个创作题材中一再精简,选取的12个小故事。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言,一个好作家被欣赏,更多的是由于他撕毁的东西而非他发表的。同样,一部作品最精华的部分,不是写在纸上的部分,而是留给读者可以想像的空间。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短篇小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只有煎熬或者不煎熬。如果没有感受到煎熬,最好换个思路或者扔进废纸篓。是的,当人生结束煎熬的时刻,就应当举办一场欢快的葬礼了。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九):好长的名字的短篇

  最近工作比较忙,最适合在空闲之余读短篇.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书名古怪.加上看到作者吓了一跳.因为这本书放在新书一栏,打算去拿苦妓回忆录,无意看到这本,再看作者,这不是写百年孤寂的作者吗?这本百年孤寂我永远都只读到前面几章,而在我印象中他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人了.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加深了下对作者的认识.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生,1967年百年孤寂问世.2014年病逝.

  既然不是上个世纪的作者,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还是有古老的感觉.大概是受百年孤寂的影响.

  我只是来打个电话-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你无法在精神病院证明你是个正常人.而当你有一个蠢cry了的丈夫时,在别人眼里,你更加是一个精神病人了.

  加西亚总能在很短的篇幅来个意料的结尾.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读后感(十):《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简评

  这本薄册子里只有十二个异乡的故事。葬礼呢,欢快的葬礼呢?老马说,没写下去,草稿直接丢进废纸篓了,哈哈。

  我一直都很喜欢读马尔克斯的作品,伴随着这本短篇集的出版,南海版的老马作品的中译本也几乎快要出全了。我也一直都认为老马用尽一生其实只写了《百年孤独》这一部小说,他的一切作品都可以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或者可以从《百年孤独》中进行追溯。

  老马的作品都有份带着天真的直率,不带虚伪的真性情也是我一直喜欢他的点。真正的强者一般都是透明的,只因一句有些俗套的话: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这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不同于他以前的短篇集。这十二个各异的故事都充满了温情,无论那是个荒凉的描绘,还是个骇人的传闻,无论它是自己切身的经历,还是坊间别人的讲述,这些故事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极大的情感投入,就如它们是从作者准备的几十个素材中产生的最后留存,温暖中还有着淡淡的忧伤,平缓的语调,平稳的节奏中,也许还隐藏了撕心裂肺后的默许和痛彻心扉的领悟。

  我觉得这些都是老马写作的高明之处,行云流水中暗潮涌动,莫大的悲恸总会发生在不可挽回的最后一秒,茫然若失中意外撞见命运的归宿,魔幻荒唐里发现现实中的角落,有人正在那里低语,仿佛可以在时空中自由穿梭的先知。

  写了在流光中溺亡的孩子们的《光恰似水》;在飞机上偶遇美女的《睡美人航班》;《雪地上你的血迹》书写了注定无法延续的爱;《福尔贝斯太太的快乐夏日》短暂而悲壮……你真的不知道马尔克斯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据他所言,有的故事经历过他的讲述后又由别人讲述,别人讲述后他又再次讲述。因此,这些故事天然地就被赋予了生命力,因为他们经得起时光的雕琢和更宽广的视角的审视。

  一个作家的好作品通常来自两种途径:一种是深厚积累后灵感的瞬间爆发,那一刹那的闪光恰似光彩照人的珍珠;另一种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龄去反复品读自己写出的同一个故事并不断修改,这样的作品往往会经久不衰,值得玩味。

  老马的这部作品显然来自后者,这些故事不仅是他早年在欧洲的经历和听闻,在这些经历或听闻成为遥远的回忆后,他又故地重游,确认了往昔的经历如今已是岁月中的废墟,他终于放心付梓,因为这些故事已如琥珀中凝固的昆虫,化作永恒而又神秘的历史,别太较真,也无法追究。

  梦中的人们未必就不清醒,在多维时空里,哪里是虚幻,哪里又是现实?我终于隐约有些理解为什么没有了梦中欢快的葬礼,因为故事里的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梦中啊,或者正读着这书的你也是,我也是,都是某人梦里的存在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