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2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是一本由徐晚晴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 豆瓣阅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一):空闲功夫剥橘子

  不知道是不是我又忘了自己在背包里放了岩石或野草的缘故,薄薄的一本小书在我的背包里翻滚了二十九天,书脊和书页侧面终于磨成了些微灰黄色,与它那故意设计成做旧风格的封面气质一致了,我缓慢地读完了它——《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读完此书也没能教会我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因为这就不是一本教人向善的课本。

“我并不在意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觉得它与我无关。我也不在意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管不着。”

  也许,就是开篇这第一句话流淌出的混不吝气质吸引着我读下去吧。

  十一篇或长或短的小说或者故事组成这本小书,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调描写年轻女孩爱情理想现实生活的碰撞。

“我,大学毕业,没有工作。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理论上讲,我应该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抱怨,操持家务。可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在内心深处,我只想一言不发一事无成地了此一生。”

  这样的小故事并不是什么稀世罕见的珍宝,去年读的少女主任的两本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但与方悄悄积极向上或者说挣扎积极向上的气质不同,徐小姐的书有着某种豆瓣用户更加亲近的灰心丧气感,也就是传说中的致郁系。但似乎与太宰治先生完全的致郁也不太一样,徐小姐的致郁还带着一丝俏皮和戾气,像冬天剥开的第一颗橘子,有一点酸涩,有一点甜。

  据徐小姐本人说:

“我以为等我写完就会有答案,可正如那个标题所说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我也不知道何谓正常的生活。我写了,可依旧没有想明白。”

  读完这本小书的读者都会被按在那张立在马路边的破沙发上问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

  豆瓣资深用户们大概都不大有资格给出标准正确的答案,因为我可爱的友邻们心灰意懒惯了,愁眉苦脸才是我们的标准表情无精打采才是我们的正常模式,我们坚持无所事事,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惯了,就像小说里的“我”一模一样。而无所事事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啊,也许它悲哀地处于正常生活的反面,但是谁规定了什么样的准则才是描述正常的生活的呢?

  徐小姐说,在写的过程中,她却明白了另一些事情。写小说不会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过程,而是一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它并不是靠虚构来逃避生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还原问题。如果她能十分清楚问题的症结,明白该怎样做,甚至三言两语就对生活下一个定义,她就不会采用小说这种形式了,而是写写人生指导型的文章,用一个标题就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才是“正常”。

  我猜,她永远不会去写那样的正常文章。尽管她从北京搬到了苏州,安了家,生了娃。看起来已经不再需要从写作中去寻找自身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了,她开始去写她了解的那种生活了,那种看起来应该是正常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的,她是那个每天不间断性晒孩子的人,是那个碎碎念着“那片水杉林好寂寞啊,既没有花,也没有鸟”的人,是那个想给娃定制一个上面写着“不要抱我 不要摸脸”的围嘴带回家,走亲戚或者有亲戚来就围上的人,是那个在獭獭睡着的时候偷偷吃巧克力的人,依然是那个不正常的人。她啊,长大了,长成不正常的大人了。

  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走着走着,就长成了不正常的大人了。空闲功夫剥开一颗颗冬天的橘子,大快朵颐着,忘了生活的艰辛寒冷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二):我知道该怎样像正常人生活,但总是装不好

  这本书给我一种奇异的代入感,因为我也曾假设过:如果我不是旁人眼中期待的那个我,他们对我的态度会怎样改变

  我从小就是父母眼中不让人操心的学习又好又“懂事”的好孩子,是朋友眼中温顺有耐心肯听抱怨牢骚还嘴巴严实的好伙伴,是亲戚眼中有光明未来的后辈…

  但我深深地知道,那不是我。

  父母带我出门碰到亲戚夸赞的时候我脸上乖巧笑着,其实心里已经开骂了:这是谁啊,有完没完,怎么这么无聊!你知道我什么就这样说!但是,爸妈享受别人对我的夸赞,我就只能乖巧笑,什么也不说。

  我父母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不会叛逆他们想法的孩子,我努力学习,快乐生活,温顺腼腆。可我知道我的有些想法疯狂到吓到自己,讨厌学习,有时候心情大起大落如过山车。

  朋友跟我抱怨别人抱怨人生,我表面说一些安慰的话,其实心里太明白她们需要的只是我听,听完象征性给点反应就好,我说什么其实对她们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我很想听那些抱怨吗?当然不是,那只是维持友谊必须做但到的任务而已。

  苦于别人的不理解,又不愿意让别人了解。

  我知道怎样装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就装成了一个正常人。我不装,就会失去他们的喜欢吧。但装其实真是一件挺累人的事儿

  我要是大学毕业回家当一个清洁工,我爸妈还会像现在一样吗?我的亲戚会怎么看我?我的同学怎么看我?我自己怎么看自己?如果清洁使我快乐,我为什么不能做这份正当的职业?我愧对父母愧对社会栽培了吗?

  我不想再继续装一个正常人的话,就相当于已经死掉了。

  如果我不装了,跟朋友说我不想听你们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弄的我烦烦的,跟父母说我不愿意上这个学,跟舍友说我讨厌被你指使着买东西,跟不喜欢的人说我其实挺讨厌你们的,跟亲戚说你们没必要对我这么客气因为我打算去当清洁工养活自己。

  我的世界会天翻地覆

  不敢想。

  我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即使精疲力竭,用尽最后一口气也要装好一个正常人。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三):「正常人又是谁呢?」

  看这本书的契机,是某个失眠的夜晚,点开豆瓣app,看见了《家庭主妇是职业吗?当然不是!》这篇文章,然后顺藤摸瓜,看了作者在文中提过的这本书。平心而论,文章比书写得好。

  书中唯一让我觉得巧妙的就是: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看励志文,我建议你把这个小说的原有顺序打乱,章节顺序变成:六、四、五、一、二、三。这样,它就成了一个向死而生、在徘徊中逐渐走向光明的故事了,而标题也可以改成《我终于知道该如何做个正常人了》。

  调整阅读顺序就是一个新的故事。我调整了一下,但感觉一般,惊喜不大。

  可能是我平时日剧看多了,日剧经常有一种“我就想这样颓废要你管”的主旨。所以,导致我对作者在书中的一事无成的慨叹,并无他感。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毒鸡汤遍地都是,

  “加油,你是最胖的!”、

  “成功方法运气而已!而你没有这份运气”……

  导致最近我也经常思考,我是不是也将一事无成的度过一生?

  首先,什么是“一事无成”?

  一旦走入社会布置给我们的陷阱,你就会陷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漩涡。每个人对于“一事无成”、“正常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但现在,很奇怪,却是相同的。钱权地位,大概就是几样硬指标,达不到就别提什么人生赢家~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浪漫医生金实福》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只是知道做医生的方法,但你却不知道做医生的意义。

  同样,我们绞尽脑汁知道了达到成为“人生赢家”这个社会标准的方法,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人生的意义吗?

  至于“正常人”,很遗憾,我觉得任何为了稳定安逸选择的工作都不正常,因为荒废了人生,虚度了时光。但是,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我不正常。这就是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就别苛求别人太多,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问题。

  我能点开这本书,说明我也存在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的烦恼。但我,乐在其中吧。

  摘录一段:

  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早已经死去。床脚边还有没洗的内裤,抽屉里还有没写完的诗,爱人尚未到来,父亲至今下落不明。我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我有那么多的未完成。我有那么多的空白岁月,我有那么多随意丢弃的梦,我有那么多作废的时光。好在我已经向母亲告别,此后,再无遗憾。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四):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啊,生活,我已经向你投降了。我丝毫不想抵抗,任由自己沦陷在这么一个被人遗弃的旧沙发里。” by《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我并不在意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觉得它与我无关。我也不在意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管不着。 这是最近读的一本小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里的第一句话。 “我,大学毕业,没有工作。 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 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 理论上讲,我应该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抱怨,操持家务。 可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在内心深处,我只想一言不发、一事无成地了此一生。” 早春的夕阳,破旧的修车摊,废弃的海绵都已经露出来的旧沙发,垃圾桶里腐烂的白菜,夕阳下和闪耀的灰尘混杂在一起的满地瓜子壳。所有颓废、腐烂的气息都准确勾勒出一个沉迷于无所事事中的主角清楚的轮廓。没有男朋友怎么了?为什么非要工作?呆在家里是没意思,但大多数事情都没有意思。 什么才叫正常人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究竟该表演成哪副样子才能看起来正常? 毕业一年多,准确地来说是从大四开始逐渐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始两年多,我一直都在拼命往前走。虽然压根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方向,但却仿佛总有个声音在告诉我说,来不及的,你要赶紧往前走。 我拼命地走,一刻也不曾停歇过,我很着急,好像自己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跟不上大家的脚步。但“大家”究竟是谁呢?我说不清楚,好像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但又好像是很多很多人。 毕业找工作找到迷茫的时候,我也不敢像作者那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做一个家里蹲,我沉迷于那样能安全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的旧沙发,但并没有那样不顾一切地躺下去的勇气。 我很慌乱,好像必须完成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很多自己根本就还来不及长大根本就不足以去应付的事情,有的时候想要逃,有的时候又会对身边爱我帮助我的人变得很依赖。 但我在追赶什么呢?其实我并不清楚,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但事实上这种莫名其妙的追赶却时不时快要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压垮,让人窒息。不安感和焦虑感让我烦躁,让我对万事万物充满疑虑,也充满情绪。 但人活着究竟是在追赶些什么呢?赶着考上大学,赶着毕业,赶着找一个好工作,赶着结婚,赶着生子,然后赶着死去。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90后,这个在社会眼中莫名其妙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总之时不时让那些按部就班辛苦被生活追赶了一辈子的成功人士嗤之以鼻很不悦的群体。 可是在我认识的人中,也不乏一直待业在家在外人眼里也许就是在虚度青春但她仍然把每一天都过的有滋有味的人。 也不乏或许应该着急找对象结婚买房了连去年的年终奖都还没拿到但到现在还沉迷在自己那个小小的职位中总能找到自己新的乐趣的人。 也不乏每天加班加点周末无休被领导虐得死去活来工资也只能勉强达到个温饱却宁愿在大城市做个浪荡漂泊的空巢青年也不愿回家乡做个小小公务员等着养老的人。 也不乏从来都不着急找男朋友就是觉得一个人生活很好很充实很满足压根都不想恋爱结婚的人。 也不乏对异性死活都没感觉心里却深深住着一个同性专情到让人无法理解无法相信的人。 听起来好像没一个正常人。 可我却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活得好真实,这难道不就是人活着真实的样子?或许他们好像还有很多不理想和不如意,也不能保证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完全快乐的,可人生的常态,难道不就是这样,喜怒哀乐,都只是表现方式的一种。就连童话故事里,公主也要先吃下王后的毒苹果才能遇到王子,活着就注定会面对很多让人无奈无解不可忍的时刻。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只是觉得,周末不去约会逛街看电影,只是在图书馆看一天没有营养的闲书,也不是什么罪过。 跟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也看不到哪天结婚,也没有什么失败。 不止到25岁,就算到35岁也不结婚,也并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那是自己真心喜欢的,用心去选择的。 如果哪天,能在这个社会任性、认真、真实地做自己只是一种常态,而不再是需要某种特立独行的勇气,我想,那应该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吧。每个人,都能找到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 “我猜想,白菜腐烂有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之前,它还死撑着想要发出一点好闻的味道,可是过了那个点,就全然不顾了,烂就烂吧,垃圾桶才是人生归宿。 我知道,我已经过了那个临界点。” 原文发布于个人公众号“浮舟手帖”,written_onwater。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五):0214打卡阅读

  0214打卡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看完于泾县新华书店 节选 有时候,我又想听听那些破事,毕竟,生活多无聊啊,有人比我过得惨,总是件欣慰的事。 我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总能引发爆炸,可我就是喜欢把他说出来。就像结疤期开始发痒的伤疤,我就是喜欢把它撕开,让血再次迸出。淋漓的痛感,变态的快感。 偶尔文字有些刻意,不过有的句子很有同感,挺好的。反正是书店蹭的白书。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六):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

  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却希望自己的生活如烟花般绚丽。

  我毕业三年,在一个小乡镇工作。工作稳定,收入稳定,有一个谈了两年的男友。收入不多不少,在这个小乡镇来说算得上是较好的水平,在家人心里,算是一个还可以满意的答卷。我自认为智商还行,但情商低下,不善交际,不善口才。因此,工作三年,平平庸庸,始终工作在单位的最底层。我一直只想要稳稳定定、惬意的生活,当然偶尔也还会想起当年读书时候的豪言壮志。可我终究是我,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胆怯、懒惰,我毫无反抗之力。

  想起高中时,也曾志气满满地和闺蜜说,我们要一起考上某某某大学。也曾有男生说,要等我们一起上大学。我曾以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可是上了大学才发现,当初的美好憧憬却偏离的那么离谱。也曾在大学找工作的迷茫时期,信誓旦旦地对男友说;你放心找工作吧,不过以后怎样,我都会努力向你靠近。然而,当初的我还是太稚嫩。

  一只井底之蛙,没看过世界,不知道在茫茫的天地间,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无力。没错电视剧来自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能成为一部电视剧。我始终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平凡的小蝼蚁,我的故事不足以成为典型,或许说我的生活并不足以成为故事。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七):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11.20

  断断续续看完的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 细节描写很个性化 代入感强 故事之间多少有些联系 读完整本书 会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28岁纪实 有个整体的了解 描写的很具体 可以体现出现代一部分青年的生活(生存)现状 部分内容有些消极 但是娓娓道来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有动力继续看下去

  标题所言中篇 更多的是想表达出大龄剩女 研究生毕业去向 找工作 生活 家人等方面间存在的矛盾和和谐

  以及“我”在这种环境设定下的反应 虽然有小小的极端化 但还是很能反应出一些社会现状

  后面的一些短篇中 有些内容逻辑不够严谨 对表达内容 情感方面是有贡献的 不影响整体阅读

  整体而言 有一种深沉的面对现实感和淡淡的忧郁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八):001-你就是做的太少,想得太多,并且想不开

  书名就不“正常”。第一次看到这书名的时候以为是标题党,直到看到第二次上豆瓣周热门推荐时候才决定翻开看看。作者是个80后,她用第一视角描绘了一个名校毕业,“虚度光阴”的小姑娘丰富的心理及情感活动。文笔清新细腻,语言风格朴素幽默。这本书反映了年轻一代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最初面对社会、面对固有观念时真实的纠结、无力与痛苦。我一直深信,能写出普通人深切感受到但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一个作家最大的功劳,她做到了,(手动赞)。

  1 与正常生活的问答

  被问及男友、工作之类的话题,姚黄(小说女主)从一年以前能轻易被别人的质疑击溃、激怒,到后来淡然处之,接受自己“异于常人”的人物设定,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次自我否定又重新站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之前,一直相信长辈们说的话,诸如“二十好几没对象”、“到了年纪不结婚”、“大学毕业没工作”之类的状况很糟糕。但是为什么没人质疑他们才是画地为牢的一群?为什么我们要为没有完成“别人”所谓的“正常生活”而焦虑?

  没有男朋友、没有工作、待在家里这些在旁人眼里都很无聊,但这也是姚黄生活的全部,她也自然是闲散青年的典型。回应这种标签,姚黄说:“大多数事情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想法能够击碎所有对生活的热情,那么既然生活如此没意思,没意思到无法抗拒无法逃避,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姚黄发出:“啊,生活,我已经向你投降了。”的叹息,顺理成章、无奈且绝望。

  2 强大内心的自我修炼

  姚黄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心里有个期待的答案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时间久了,心里留下的还是那个期待中的回答。”因为认为自己已经想通了,在别人无法给出充足的论证推翻自己的结论时,就会毫不动摇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声音,也许是偏激的,只不过由于你愿意相信,拼凑了一系列看是合理的理由链,并且为了更坚信,一遍一遍地说服自己。其实如果她身边有个清醒的人站出来,击碎她荒唐的假设,就能带她走出牢笼。

  她看上去很高冷很另类,是因为她不想让所有人都走近她的心,心里受过伤的人都格外会保护自己。不怎么正常的家庭,造成了她有些孤僻内向的性格,外界的光对她来说太过明亮。她可以选择让外人看到她世俗的、光鲜的一面,但是她宁愿让人看到她是懒散的、腐烂的颓相。固执地躲进内心的核里,厚厚的桃核是她最后的一道防线。

  她想要做自己但却逐渐变成厌恶的那种人,真让人痛不欲生。接受现实是痛的,但不接受就是灭亡。这点我深有感触,今年实习,我看到生活的另一面,我开始理解那些我曾经嗤之以鼻的人为什么会做出那么恶心的事,同时我也意识到,这种我所不齿的做法,恰恰是应对这残酷现实的最稳妥的方法。每个圈子都有自己圈子的规则。有些事我依旧不愿去做,但有棱角的人不光是折磨自己,也在考验身边的人。当你在一个圈子里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这个圈子同化了。

  3 每个教育体系里走出来的人都有话要说

  她重回高中老师开办的辅导班,以另外一种身份——清洁工,看到放荡不羁的孩子愚蠢的恶作剧,她心里说:“一旦他们走出校园就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教育”这个小黑屋里释放出来的一个低能者,既没有赖以为生的一技之长,又没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情怀,甚至连安贫乐道的态度都没学会。”这段描写简直一针见血,直戳要害,简直是我第一次准备简历以来一直萦绕心里的痛苦。十八年受教育生涯,只会学习、考试,我都没有端起饭碗的本事。是不是迸发出出人头地的热血,但似乎现实的冷水总能浇灭所有热情。唯一擅长的就是时不时吐吐槽抱怨一下让人无可奈何的人生了。“卷子变成废纸的过程,恰如一个学生走入社会。”我就是那张自以为是的卷子,后来发现,连当手纸都嫌硬。

  4 为什么我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作者其实也回答了为什么她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因为一个单纯的“正常人”从不追问意义,自然天天乐呵呵。但是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达观幸福,就是想通了这些生命的意义,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所以要想幸福,要么就永远不要不追问意义,要么就看破看开低调生活。哲学家思想深刻,就是因为一直在探讨生命的意义,越想越深,有点人太过执着于生命的意义,反而忽略的生活,最终走向极端。说得玄一点就是:所有东西都有意义,所有东西都没意义。“世俗生活是值得去拥有的,琐碎的日子并不总是饱含怨恨,平凡的人生虽然平凡却含着暖暖的光。”

  但很明显,我们的女主不是这么一个甘心“平常”的人,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这么多生灵,就是为了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走别人走过的路有什么意思?吃别人嚼过的饭有什么滋味?她喊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宣言——“我要出发,去远方,去寻找属于我的热烈的生活。我不想再这个地方结婚生子孤独终老,要死也要死在风光无限的路上。生活的千篇一律多让人难以忍受啊,还好我们还很年轻,有两条腿,就要不住地奔跑在路上。我不要重复别人的生活,我要去寻找我的命运。我想趁年轻去看看这个世界的辽阔与精彩,我想用异乡的风吹走我的哀伤,我想去寻找那么一个地方能让我安身立命甘愿不再游荡。”

  不管发生什么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不要抱怨,接受自己的好自己的坏,也接受别人的世界的合理性,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命运赐予的最好的安排。

  大概今年3月份吧, 在逸夫门前拍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九):不过是每个人选择的不同罢了

  只是读了推荐的一章就立刻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整本本来没多少内容也就很快读完了。

  “我妈是一个冷血的人,我也好不了多少”,是的,我妈也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能比她稍微好一点吧。我开始意识但自己冷血,大概是高三的时候,我要上大学出发前,朋友送我到楼下开始嘤嘤嘤地哭泣,而我其实是哭不出来的。好多时候脑子里清醒地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哭泣,可其实并不想哭。对感情越来越没有期待,然后感情也就越来越匮乏。

  “我同情每个成天看起来没有精神懒懒散散的人”原来我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值得同情的,很有趣。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兴趣,于是总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不知道生活的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天天浑浑噩噩的工作,回家。

  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坏,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十):做一個心安理得的不正常人

  套著大一時候的深藍色運動外套,穿著藍的已經發黃的牛仔褲,雙腳套著全是毛球的襪子,趿著廉價的塑料拖鞋。以前的我從未想過,自己会以这样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出現在別人的面前。生活在和作者同一个省,有很多經歷都感覺似曾相識。作者的對於自己的“非正常”迷茫,在一大部分和自己重合,激蕩出重重的共鳴。

  失業五個月的我,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獨自呆在自己的屋子裏,拉上窗簾,鎖上門鎖。自己不想出去,別人也別想進來。和作者一樣,我的一天也是從中午開始的,那一覺自然醒的感覺相信是上班族都很難享受到的美妙時刻。不用擔心睡的太晚上班會遲到,不用擔心晚上睡不著之後第二天醒不來。當然失業的第一個月,我還是像正常上班族一樣,早睡早起。直到我發現,小鎮人們的生物鐘要比城市人的生物鐘提前太多。早睡早起的我,必須在九點半就開始煮飯,炒菜,燒湯,下午三點半的時候重複同樣的事。週而復始,“明天吃什麼”的巨大難題開始困擾著我。於是,我開始尋找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徹底釋放自己的天性--懶惰。我開始十二點才從被窩爬起,這樣就可以不用做飯,當然就可以避免每天想“明天吃什麼”這個具有十足挑戰性的問題。慢慢的,我開始午飯不再和家裡人一起吃,最後我甚至不吃午飯來避免睡過頭的尷尬。最近兩個月,我就像一隻夜貓子,在家人都睡著的時候,起來覓食。當然,每天吃一頓的結果就是體重大幅度的下降,沒有具體的稱過,摸摸胸口日益明顯的肋骨就可猜出一二。這麼做是有效果的,家裡人成功的在吃飯的時候忽略我的存在,而我也更加心安理得的當起了非正常人。

  對於外婆那邊的記憶,現在已經所剩無幾。畢竟已經將近十幾年沒有去看過了,外婆去世的消息還是從姐姐那邊得知的,而姐姐是從母親那邊得知的,而我和我母親已經九年沒有聯繫。那遠在黑龍江的舅和姨們,從我初一最後一次探望外婆的時候全部不再聯繫了。唯一剩下的印象就是大舅沉默寡言,小氣,大舅媽尖酸刻薄,大表姐斤斤計較,心機很重,大表哥脾氣大,卻沒有實力和他的脾氣相配。記憶最深刻也令人髮指的事就是大舅把埋在土裏的雞的屍體重新燉菜吃了,這讓我對東北的小雞燉蘑菇產生了很深的陰影。

  老媽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人,她對自己的婚姻自怨自艾,抱怨年輕時為什麼嫁給了我老爸。小時候,我做的選擇題恐怕比你們高中做的都多。“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你喜歡爸爸做的菜還是媽媽做的菜?”......第一次回答的時候,我回答了爸爸時,一個耳光扇過來讓我明白了原來正確答案永遠只是“媽媽”。以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選擇題答案,我像考場老手般的應付自如,不帶半點情感。對於老媽那些抱怨的話,例如“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錢,你怎麼還是這個死樣”“你還念什麼書,去打工好咧”等等的話,我也開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當我得知,她一直在偷看我的日記的時候,關係決裂了,偷看的那麼明顯還用紅筆劃出自己不爽的句子,寫上惡毒的話語,我不能接受,於是我投向了老爸的陣營。從此再也不用回答言不由衷的問題,那一刻,解放了。

  或許正常人的定義之一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生一個寶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買一套安居的房子,買一輛代步的車,有點閒錢可以Shopping。可能我註定是不正常的,我沒有辦法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因為我是一個Gay。在家人面前用不婚族的藉口來偽裝自己,可是內心的自己還是希望能夠遇到和我一樣“不正常”的人。即使我是異性戀,我也不想要孩子,對孩子的那種排斥壓倒了那種想身為人父的感覺。有時候想想,一個人走下去也未嘗不可。沒有太多情感的羈絆,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去徵求別人的意見。與孤獨相伴,也能心安理得。

  做一個不正常的人,待在家裡,你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身邊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親人。爺爺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事事都喜歡插上一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當然對我的事情也更是如此,但我並不以為意。在我看來,爺爺關注的只有我的工作怎麼樣,好不好找女友,結婚生孩子。或許有一天,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我會將自己的不正常全部向他傾瀉而出。每天聽他在我耳邊嘮叨,久而久之耳邊的老繭已經蓋住了耳洞,使我聽不進那些逆耳的話。其實,我對於自己未來做什麼,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劃。自己想起來幹什麼就去做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去尋找工資高,體面的工作。我不需要自己的父母跟我同齡人的父母一樣,為孩子的房子,車子擔心,因為我不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想壓榨幹自己父母最後一滴血來給自己的生活添磚加瓦。因為我心安理得的做一個不平常人,一個loser。這不代表我不奮鬥,只是沒有太強的功利心,對於我來說,內心的平靜才是對抗別人異樣眼神的最出色的武器。內心胸無大志的我,只想在這刻做一個心安理得的不正常人。我曾想,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城市,在一家餐廳做一個如螞蟻般不起眼的服務生,微笑待人,如此便好。

  作為一個不正常的人,我從來不刷朋友圈。不知道是不是與世界脫節了,當我第一次打開自己朋友圈的時候,我發現朋友圈充斥的不是海外旅遊,就是養生保健,還有一些讓人厭惡的秀恩愛等等。我突然反問自己,這難道就是平常人的生活麼?在那一刻,我慶倖自己是一個異類。既沒有足夠的金錢去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豪華國外遊,也沒有和自己心投意合的男友,我甚至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在正常人的眼裏,我是可悲的吧。可換個角度,那些正常人活的又何嘗不累?花了錢的旅遊,累了自己卻沒有享受旅遊該有的放鬆,養生保健也只是花著錢去買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補品,秀的恩愛,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因為男友沒有給自己p圖而爭吵。這麼一想,突然慶倖自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不用去在乎身邊多餘人的所思所想所感,生活也變得容易得多。

  一個人靜靜的待在電腦前面,刷刷豆瓣,玩玩爐石,聽聽音樂,看看書,發發呆,消磨着如“金子”般的時間,享受着如此美妙的時光。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會永遠離開這座小鎮,在一個新的城市開始屬於自己新的“正常”生活。至少,在當下,我在心安理得的做一個非正常人。沒有任何的負罪感,這就夠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