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不见的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10篇

2018-01-06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10篇

  《看不见的心》是一本由(美)罗伯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11/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一):经济学家的世界

  这本经济学的小说不同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被当做一本扣女秘辛来读(开个玩笑)。

  全书讲的是一个初中经济学老师的讲课课件,所以,书里穿插的故事都生动易懂,如开心果之于能源消耗,热带雨林之于市场竞争,囚犯船长之于环保政策等等,让人记忆深刻,直到合上书后回想起来,还是能够会心一笑。

  全书透过主人自己观点阐述,揭示了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世界观,让读者认识了一颗存在残酷市场竞争之下的美好心灵。市场无形机制地不断运转,印证了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这样的经济人模式下,世界因此有了进步和发展,有了一代一代人为之拼搏的信念。其中一段讲得很到位,萨姆的爷爷白手起家辛苦劳作,供养萨姆的爸爸念了大学,萨姆的爸爸再供养萨姆念了大学。通过两代人的传承,老人作为淘汰市场的牺牲品换来了我们这一代的“幸福人生”。

  最后特别想提到的是,作者在衔接两个故事上面安排得非常巧妙,以至于一直到解密时我才反应过来。委实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1、在最后一滴原油被发现和开采出来之前的几年里,我们就不再把原油当做一种能源了。发现新的原油越来越难,要不就是已知原油开采成本过高而不能开采。在我们用光原油之前,我们早就转而使用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记住开心果屋的故事。

  2、在热带雨林,各个物种都在争夺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市场上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在市场上,消费者是争夺的对象,消费者就是吸引发明家们注意力的阳光。利就是每一次新发现的回报。竞争随之而来,竞争是价格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薄。

  3、默克公司的一位董事说过:我们要记住,药品是为病人而生产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药品是为人们服务的,不是为了利润。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的话,利润总会有的。我们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

  4、市场是最有力的东西,是你的面包师不必处于对你的喜爱而对你善待有加。竞争与私利结合在一起为你服务,不用任何人操心。市场机制运转得如此完美,我们甚至从来都没留意过。

  5、题外一句:当你的能力衰退而仍为人们所关注时,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心中仍然有勇气去考虑重新披挂上阵。

  6、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逐渐认识你自己,找出办法正确的事情。要政府通过法律减少你的选择余地,代替你做事有什么好处?那不是生活。

  7、迈蒙尼德认为,当进行慈善活动时,会出现交易的双方:施与者与接受者。他为这两方担忧,他希望施与者有一颗纯洁之心,而接受者也有自己的尊严最高层次的慈善行为是当施与者提供赠送、借贷或其他形式的帮助时,能让接受者变得自给自足

  8、劳拉:我们俩的不同在于你关心胜利者,而我关心失败者,你想确保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可是并非人人都有天赋。

  9、许多环境政策都是“重手方案”。政府自行决定减少空气污染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给公司动力让他们去发现那种方法。

  10、你们知道我总是对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持怀疑态度,那是因为经济是可以自律的。但是自律的核心是私有财产。原因在于风险与回报。当你花自己的钱时,你要承担风险,你也会有回报。可是当所有权没有被清晰地界定时,市场动力消失了,就更迫切的需要规章制度了。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二):看不见的经济学

  看《罗辑思维》时候,罗胖推荐了这本书。原来这是本小说,主线居然是劳拉和萨姆的相知相爱,而贯穿始终的是劳拉和萨姆的争论,劳拉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英语老师,而萨姆是一个经济学老师。简单有趣,虽然故事比不上纯小说,但是作为经济学读物已经够了。

  先来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原油什么时候会被开采完?一般来看,这是一道数学问题嘛。世界上的石油有一个定量,而我们每天都在消耗,显然,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把它用光。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答案是:永远不会用完。是不是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注意到开采成本与收益的关联,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随着开采的继续,发现新的原油越来越难,开采的成本已经太高。在我们用光原油前,我们早就转投到更便宜的能源上了。而现在清洁能源没有普及,并不是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恰恰也是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太高。甚至可以因此去观察环保问题,为什么有法律法规限制,公司还会去排污?就是因为污染成本远比环保成本低。

  印象深的第二个政策是津巴布韦允许猎人捕猎大象。大象的所有权是当地村民的,村民可以收取观光游客的费用,当然也会向猎人捕猎大象收取费用。允许捕猎是显得很残忍,但是事实却是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增加了。因为村民可以向猎人收费短期致富,但是长期来看会走向崩溃。当村民可以从活着的大象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而不是从死象上获得好处,他们的动机就变了。他们希望大象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向游客活着猎人收取更多费用。于是他们为大象留出更多生存空间同时配合警察阻止偷猎。

  这就是通过动机解决问题的巨大力量,简单的规则能让人们自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干涉动机时,必须意识到不可预测的后果。我们的愿望可能是好的,但是如果忘记了复杂系统纠缠在一起的动机,不尊重系统自身的规律,我们可能会犯下严重错误,“好心办坏事”。(想起了《第五项修炼》中的系统观)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吧:

  * 制定简单的规则,不要过度干涉

  * 尊重选择,不要以好人的名义干涉别人的选择

  * 公平是“合乎规则”,按规律办事

  如果您对经济学感兴趣,同时又讨厌抽象的理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三):谁害怕亚当斯密?

  1、很好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当时买它也是冲着能通过的故事的形式温习一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学事关选择,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真要在生活当中实践经济学的思想,仍然很难,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还是一门生活的哲学

  3、小说主人公萨姆的观点广受学生欢迎,却不能见容于校董,真实地昭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当下的现状。虽然它更接近真理,却难免要侵蚀既得利益者的地盘。政府这头怪兽之所以能够指手画脚能够为所欲为,他们的理论依据就在于市场是不能自我调节的,所以需要全能政府的有形之手来干预调控。

  4、因为经济学以私利和私权为基础,而越是邪恶的政府往往越是主张道德和自我约束。当然,他们要约束的只是所谓的人民。看看国家电网董事长的两会提案和博鳌演讲,就知道他们有多么无耻和无知

  5、其实,书中的经济学观点用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即可说清,小说非要用交锋和爱情方式来表达,很是佶屈聱牙,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吧。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入门推荐。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四):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

  看《罗辑思维》的时候,罗胖推荐了这本书。原来这是本小说,主线居然是劳拉和萨姆的相知相爱,而贯穿始终的是劳拉和萨姆的争论,劳拉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英语老师,而萨姆是一个经济学老师。简单有趣,虽然故事比不上纯小说,但是作为经济学读物已经够了。

  先来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原油什么时候会被开采完?一般来看,这是一道数学问题嘛。世界上的石油有一个定量,而我们每天都在消耗,显然,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把它用光。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答案是:永远不会用完。是不是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注意到开采成本与收益的关联,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随着开采的继续,发现新的原油越来越难,开采的成本已经太高。在我们用光原油前,我们早就转投到更便宜的能源上了。而现在清洁能源没有普及,并不是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恰恰也是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太高。甚至可以因此去观察环保问题,为什么有法律法规限制,公司还会去排污?就是因为污染成本远比环保成本低。

  印象深的第二个政策是津巴布韦允许猎人捕猎大象。大象的所有权是当地村民的,村民可以收取观光游客的费用,当然也会向猎人捕猎大象收取费用。允许捕猎是显得很残忍,但是事实却是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增加了。因为村民可以向猎人收费短期致富,但是长期来看会走向崩溃。当村民可以从活着的大象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而不是从死象上获得好处,他们的动机就变了。他们希望大象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向游客活着猎人收取更多费用。于是他们为大象留出更多生存空间,同时配合警察阻止偷猎。

  这就是通过动机解决问题的巨大力量,简单的规则能让人们自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干涉动机时,必须意识到不可预测的后果。我们的愿望可能是好的,但是如果忘记了复杂系统纠缠在一起的动机,不尊重系统自身的规律,我们可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好心办坏事”。(想起了《第五项修炼》中的系统观)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吧:

  制定简单的规则,不要过度干涉

  尊重选择,不要以好人的名义干涉别人的选择

  公平是“合乎规则”,按规律办事

  如果您对经济学感兴趣,同时又讨厌抽象的理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五):其实与经济学无关

  已经看了两周了,现在才来写评论。原因很简单,开始不知道如何评论。书的包装、营销做得很好,把经济和爱情联系起来,还是一本小说。又有弗里德曼和梁小民的名字,封皮也很好看。这一切让我拿起这本书。

  想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真正有关经济理论的东西,几乎没有可能。有的只是经济学里浅显的一种观念,比如,时间,风险,收益和成本分析。

  当然里面的案例和事实分析还是很新颖的,让我这个学了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所以,如果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会觉得这本书很好,很有经济学观念又简单易懂。

  但是,我想弗里德曼和梁小民可能也会很喜欢吧。因为这本书谈到了经济学中的灵魂的东西,甚至跟经济学无关,只是一种生活观念,注重经济实际效果的观念,当然还有作者本身的倾向,比较喜欢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

  所以,虽然这本书里带给我的实际东西不是太多,但是引起我的思考很多。或者说,我自己本身就有这种思考,只是这本书把我内心的疑问说出来了。对于高效的效果和为遵循一定伦理和规章的浪费和拖延,应该选择哪个?大多数所喜欢的一定是对的吗?如果不对还有坚持必要吗?

  后来,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于书中关于国家过多没必要的措施进行了解答:即所有的措施都是一项博弈,需要各个方面平衡,而经济只是各个力量的一个方面,对于政治家来说。所以,政治经济学家和学术经济学家说话和决策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

  后来,看管理学的学科分支才猛然醒悟。经济是发生的在人交换关系中的,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管理学开始也是如此假设,一直注重效率,以经济学为基础。后来才发现人是非理性的,管理学进入新的理论时期,即行为科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

  所以,看一本书收获的多少还是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关的吧。如果没达到那个程度,无论这本书滋味是酸还是甜,你都吃不出来。真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品尝出来属于自己的味道

  不过,作为小说,书真是不咋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