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10篇

  《要钱还是要命》是一本由周南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2-9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一):古老智慧简单 EMBA不花钱

  □木木勺

  “老”和“庄”虽然总是连在一起说,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庄子喜欢讲离奇荒诞的故事,常常一副戏谑嘲讽、不以为然的嘴脸,反而多了些文学优美浪漫和不羁的个性魅力容易亲近些。而老子是庄重的,他是不愿意多说的,他在唯一一部著作《道德经》里认为:可道之道非恒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道德经》显得玄而又玄,难以捉摸,读的人少,讲的人就更少了。

  偶尔见到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书,要么是注释、版本一大堆的学术文献类著作,要么就是处世为人的智慧云云,一无可读性,二无实用性,乏人问津。所以我看到这本周南先生的《要钱还是要命》时还是很有点惊讶的。看这直白的题目以为八成是讲保健养生的书,不料副标题却是“《道德经》的启示”,这已经很意外了,更意外的这还是一本营销经管方面的著作。我一时半刻怎么也想不明白,冷门的《道德经》怎么和热门的营销经管联系在一起的呢。

  细读起来,原来如此。

  《要钱还是要命》是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教授周南先生对营销、品牌人生未来的感想的60篇随笔结集,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对自身一生心迹的回顾。书分六部分,谈及人生的境界、中美文化差异及企业营销和品牌管理之道等,每节篇幅都不长,辅以图表说明,既有玩味再三处,也有一目了然处。作者认为重“钱”者贪图物质,只顾短期利益,难以长远。重“命”者培养精神,才能生意越做越大,百年长青。

  书中内容丰富,除了主要引用《道德经》上的话,还有《易经》、儒家、墨家的名言和古诗句,但并不深奥难懂,倒能做到融会贯通。分析的事例十分常见,通俗如金庸小说,浅显如小猫钓鱼,司空见惯。于是古老的道家经典变得简单容易,传统智慧得以谱写现代经营的新篇。

  特别需要指出的,作者对中国式营销有很多思考,他引用吴阶平的话说:医生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治有病的人。营销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只盯着交易,要关注与你交易的人。这样才会有人情味,生意才好做。作者也提出思考题:未来的中国是继续拿西方的管理理论搞实验,还是开创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

  《要钱还是要命》就像是“道德经”主题系列的60堂EMBA课,通俗易懂又发人深思,让经典和难题都变得简单,并且还不收钱,那还有什么理由推荐呢。

  .开头几节楷体字和黑体字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括号里的解释,读起来总是磕磕绊绊,颇费周折。如能修改成段落尾注式或许能方便些。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二):商业之道,人之道

  要钱还是要命?在钱和命之间做选择,我宁愿选择命,我估计没有人会选择钱吧!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其实在放弃命,选择钱。不信?去看看《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这本书。

  这本书,收录了60片随笔,分别是谈了对营销、品牌、认识、未来的感想,而且都以《道德经》中的精髓来对照,阐述,告诫人们无论从事什么,都有要有一定之规。就连作者本身的经历,他也用《道德经》中的观点来阐述,如第一个30年,他用“人生如梦,祸福相依”来形容。第二个30年,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进入人生第三个30年,人生观便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能把生活中的事情依照道德经上的经典来对照,讲述人生的得失与福祸。能依据当今一些时弊依据《道德经》进行点评,看后让人茅塞顿开。其实针对某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当能从玄之又玄的《道德经》中找到人生的真谛,让人耳目一新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能参透《道德经》的人,应该懂得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懂得怎么做更符合人心,更符合天意吧。懂得商业之道,一定得人心,继而得财富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三):营销版道德经

  我承认,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缘于对《道德经》的兴趣。各种道德经的解读也看过不少,不过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切入还是头一回看到,于是颇想看看营销学专家眼里的道德经是副什么摸样。 谁知书一到手就有点傻眼:比得上小期刊的大开本、大字疏行,还有一半页面是图示说明。这种风格怎么感觉都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营销学课堂讲义。或者说这差不多就是一本讲义,配合ppt,人手一本,想来效果不错。只是当成书来读,总觉得不值。 当然,形式如何是次要的,关键还是内容。本书不是对道德经逐字逐句的专业解读,只是作者基于自身经历而阐述的一些随感。这没什么不可以,既然“道”无处不在,那么自然可以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也是道德经的奇妙之处:有人从中看出修身养性,有人从中看出政治权术,还有人从中看出世界起源,前些日子就读过一本用道德经解读现代物理学的书,也算自圆其说。本书用营销和品牌管理的例子诠释道德经,也算自成一家。只是这种讲解,似乎对我等营销界之外的读者并不能产生太多共鸣,对于想要比较全面认识道德经的读者也不太适合。说到底,此书还是给那些忙于挣钱,穷于阅读的商界人士读最好。翻起来不费力,也算读书了。成功人士沾点文化气息,那可是挡也挡不住啊。只是在这个讲究竞争精神的现代商业世界里,要糅合老子的“不争”精神,恐怕不是靠宣讲一下能实现的,靠《道德经》的大牌子也未必能压住。老子自己都说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又当然了,这事儿也没必要刻薄。不管是儒商道商,总好过无良奸商。就算是功成名就之后拿文化装点一下门面,总好过不装点吧。所以,周南老师的这本书,我们还是应该赞许的。只是,如果你并非商界人士,也不搞品牌营销,只是想了解道德经而已,那还是绕道比较好。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四):建议重写

  要钱还是要命,把钱和命等同起来还要一决雌雄地做个选择,说实话这样的命题挺吓人的。好在作者开篇给出了说明,作者笔下的钱包含了生意、事业和品牌的意思,而作者笔下的命则包含了人生、人类地球意义。这样看来,这个钱绝对不是小钱、这个命也绝对不是小命了,用《道德经》来诠释生意、事业、品牌、人生、人类和地球自然也让人充满了期待。然而,比这么宏大的起始相比,后面的内容让人稍稍失望了,不仅不够系统深入,而且与《道德经》的联系也不够紧密深切,还是停留在了启示感想之类的小品文上了。当然,作为启示感想的小品文来说,倒是非常不错的,浅显易懂。

  其实,书中有三个小表特别有有意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们分别是“我的中美文化阴阳观”、“中美文化的一些对比”、“美国式营销与中国式营销的一些对比”,这个三个小表所表现的内容,很有“一语中的”的味道,让人不觉赞叹:然也人,然也。然而,让人意犹未尽的是它们也就是三个小表而已……如果能够以这三个小表的题目为标题、以这三个小表的内容为提要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讲解,并辅以作者在中、美、港三地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将会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或者一篇非常棒的文章),所以斗胆建议作者重写这本书。这有点扯远了,就本书的内容来说,“钱”与“命”本无对立,舍一取一的命题预设本身就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作者在“我的中美文化阴阳观”的小表中有明确的表达:老子文化的导向是道法自然;追求是自然;目标是回归;途径是向本性看;方法是无为;营销侧重是地球。真心期望作者能够结合这些内容对于目标的取舍给出更充分的论述和更精彩的讲解。

  老子的思想,在诸子中大概是最难懂的了,别说今人就是古人也难诠释得十全十美。据说玄奘法师还将《道德经》译成梵文,真是让人喟叹不已。或许我们不是缺少读懂它的能力,而是没有培养去读懂它的心性而已。就这一点来说,作者还是很让人敬佩的。半生辗转于中、美、港三地,时时不忘感悟人生和体悟中美文化的差异,并把它变成文字期待更多的人分享,正所谓“道常无为无不为”是也。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五):永不枯竭的井泉

  美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曾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无独有偶,哈佛大学最牛公开课“幸福课”的授课教师泰勒-本沙哈在《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中也极力推崇老子的“顺其自然”,并建议中国所有的学校、企业人员都应该好好读读《道德经》。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回答经营秘诀时亦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

  此外,爱因斯坦家的书架上有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经》。托尔斯泰曾说受老子影响巨大”。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到经营管理各领域,《道德经》在西方世界被视为至宝,成为除《圣经》之外世界销量第二大书籍,是公认最智慧最古老的“大成智慧学”。

  自19世纪20年代西方世界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社会财富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之时,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各种环境心理危机也席卷而来,西方学者皓首穷经概然长叹在西方典籍中找不到解决现状的方法,转而求助于东方智慧,求解指点迷经之途。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道德经》的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自是不待多说,其译作、解经之作也是层出不穷,无数爱好者从不同角度解读道德经,领悟并从中汲取营养。周南教授的《要钱还是要命》也是这样一部解经之作。书名虽有些唬人眼球的噱头,但放到企业经营管理上来看也直白坦荡。

  书中收录了作者60篇文章,体例上皆是从道德经中撷取世人熟知句段,将之延伸铺陈,并辅以图形分解。文字活泼,言辞恳切,如老友亲切细谈。篇幅皆不长,也很浅显易懂,所举事例既有古文诗歌词赋,亦有当下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还有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日常观察。无论涉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还是人生苦痛、未来悲欢、得失衡量,最终都回归《道德经》的应验与反思之中。

  从《道德经》中可汲取可放大引申之处实在太多。我特别有感触者有三句:

  第一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前一句是儒家主张,后一句道家主张。一是推已,一是度人。应该说作者的解经,一生的求“道”,也全在这四个字上:推已度人:求诸已是修身养性,求诸人则劝戒逐利世人。

  第二句,“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第三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这两句可以放在一起说,前一句,用于企业管理上则启示企业经营需专注,品牌需聚焦,业务经营不可贪大好功。第三句放在求学阅读上,则是过犹不及。多学一些知识,长一些见识,是好事;但因见多识广,各种奇谈怪论、杂说附议亦多之后,反过来影响求“道”(多有指道心不纯不坚定)。用于求学问道,则要学会沉淀,从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慢慢从事物的本源出发看世间万象,以求得自己的“道”。看着第二句很让人惭愧,很早以前我就把这句话写在本子里,提醒自己读书勿贪多,只是实际行动起来仍是说易行难。本着职业需要、增补所欠缺的想法,再加上自觉量变到质变、金字塔法则,而尽量阅读,读而少择,近几年阅读量一年盛过一年,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也多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花了眼,面又铺得太开而肓目混乱。读书一事上,自己着实需要再精减一些,再专注一些。而至于“道”,正如当下的阅读,又常常拘泥于文中细枝未叶,更谈不上一个“道”字可讲。面《道德经》而思过,需自省自省再自省。大道至简,山山皆灵,阡陌相通,也绝非仅阅读一途。有朝一日抛却所有的书,从容生活,或许这也是《道德经》的一种解法。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对这部伟大的智慧学,怎样“解”都不为过。周南教授的“解”从为人处世、中美文化比较、企业经营管理、求学之道等方面入手,年过半百,融人生感悟于其中,解得比较简略易懂,不失为了解《道德经》的入门读物。当然,比“解”比“悟”更难的是能融会贯通的“行”,且笃行。

  备注:前些日买了本《道德经》译注,发现解释大有不同。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六):“山山皆灵,阡陌相通”

  “山山皆灵,阡陌相通”是我读《要钱,还是要命》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选择读《要钱,还是要命》这本书,可不是因为对这个过于夸张的书名的好奇,应该是副标题:“《道德经》的启示”带给我的无限吸引。其实对于同一本书来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以及回甘会根本不同。少年时,曾经走马观花地读过《道德经》,但那是一个囫囵吞枣的季节,读过了也就读过了,根本没有什么哪怕是任何深入或浅出的思考,如今不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以及阅历的不断增加,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按理来说,时近中年是略约能够读懂的时节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成年的我至今也没有机会重读一遍《道德经》。

  《要钱,还是要命》虽以道德经为主线一路展开,让阅读者重温了老子的名篇《道德经》,但有趣的是它仅是以《道德经》为索引,从《道德经》不同章节的世人熟知各种论述展开,对现实世界中,中西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为人处事之道,品牌经营之道、无为之道、名人之道、求学心得等方面的真实映现,逐字逐句展开说明和论证,期间还大量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配以表格、图例加以佐证,是“山山皆灵,阡陌相通”的原因吧,我发现论述的最后作者总能将自己的思想归于《道德经》的理论范畴。

  周南先生是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教授,也难怪他总能将老子或其他先贤的思想光辉之处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市场营销学上去了,《要钱,还是要命》收录了他的60篇随笔,是以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人生哲理、中美文化差异以及企业营销和品牌理论的建构和解构管理之道的探寻,和探讨如何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维来调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心态,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之道的……是他对营销、品牌、人生、未来的感想和感知。帮助阅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还轻易完成了一次不同流派观点与思想之于营销学的借鉴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我来说,应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尽管我对营销学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为人处事的道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自然敬畏,还有对中西文化的探寻,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自知与他知之间的种种理解和解读,都是非常必要学习和修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本书是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价值的。只不过书中的图例以及文字说明实在是太单薄了,对于我等真正想了解《道德经》本质与精髓的读者来讲就帮助太少了。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七):”道“的实用主义

  大三的某个学期学院的李子荣老师开设了一门课:道家文化研究。李老师在我毕业后就离开了学校,不少慕其名而来的研究生懊恼不已。还记得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学校的一溜领导拿着笔记本和笔,恭恭敬敬地坐在前排,认认真真地听课。

  求学这么多年,能让我记住的老师和课程并不多,李老师的课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个瘦瘦的男人,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帽檐下是似乎总微笑的一张脸。

  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李老师。他教我们何谓清静无为,教我们如何让自己与世界对抗并对话,也希望让我们懂得自己内心真正索求的东西。而周南先生,则在致力让我们通过”道“更广泛地进入世界,在莫测的商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并不是说这样和那样一定是相悖的,但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想到一个至今仍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问题:我们汲取一切,是为了运用一切吗?

  书籍的排版很有趣,不同的字体间隔在一起,像刻意排列好了的园艺作品。过多的引号让人有点眼花缭乱,而分别颇大的左页和右页让整本书呈现出破碎的节奏感。

  坦白说,过分强调理论的商场读本,并不比一个酒桌上说出的失败案例能让人学到更多。但统观全书,周南先生一直在试图让两者互为参考的”法理营销“与”情理营销“令我印象深刻。美国式营销关注”血淋淋“,中国式营销关注”情脉脉“,似乎是大刀阔斧和温言细语的差别。联系到自己现在身处的环境和所在企业面临的环境,我试图寻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更适合血淋淋还是情脉脉?

  我想,当我进入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落入了实用主义的窠臼。实用主义并非不好,但若在阅读或探究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以寻找答案为前提,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边界就瞬间模糊起来了。

  曾经给我们上了许多精彩课程的老师,有着他欣赏的学生。我的那位朋友也是瘦瘦的家伙,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围着围巾,头上戴着与老师十分相似的鸭舌帽。

  道从来不能救人于水火,潜移默化或者是适合它的方式。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八):淡乎其无味

  老子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句话至少道出了“道”的一个特征:淡。可惜,近年来依托《道德经》而作的许多著作对这一特征都视而不见,而是刻意求奇、求诡、求神秘,把好端端的一本道德之书解读为阴谋术教程。周南先生最近写了依托道德经来谈论市场营销的书,名曰《要钱还是要命》,题目有吊胃口的“奇”的嫌疑,不过内容却都是“淡乎其无味”的。市场营销一向追求奇绝与噱头,而这本书却用道德经将这种奇绝与噱头化解的荡然无存。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立品已是高于流俗。

  从作者的履历看,他生于建国初期,赴美留学于改革开放初期。按说,这个时代的人先喝社会主义的“狼奶”,又喝资本主义的“洋墨水”,对于封建传统应该是不屑的。但周先生却在本书中多次使用传统老百姓的谚语来解释人生、解释商业,没有气势汹汹的洋术语,也丝毫没有大教授的架子。比如开篇不久就开始引用“一命二运三风水”来解释道德经,认为这符合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的原则。接下来又大谈阴德阳德以及阳损阴损,认为很多企业虽然明面上看起来造福一方,但实际上极大的破坏了环境,破坏了资源,这就是阴损,从长远看是不利于造福子孙后代的。又如根据自己的经历与香港每天制造大批垃圾而无处焚烧来说明节约与环保的重要性,都是耐人寻味的。

  营销必要洞悉文化,周先生从《道德经》中“夫礼者,忠信之薄”这句来探讨中西文化之别,认为中国文化首先强调的是“情”,其次是“理”,再次是“法”,而西方恰恰反过来。因此在中国做营销,一定要注意不要违背“人之常情”,否则后果可能比犯法还严重。周先生举了王石与黄光裕的例子,王石在汶川地震后“少捐款”的言论导致万科股价大跌以及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但同年黄光裕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被捕,却并没有对国美带来实质性冲击,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王石的言论违反了“情”,而黄光裕违反的是“法”。而在中国,消费者习惯按照“情-理-法”顺序来评价企业领导人,于是,违反“情”的万科居然比违反“法”的黄光裕还惨,如果不是后来郭美美事件让大家发现了捐款中的黑幕,才让大家明白了王石的苦心与先见之明,万科的品牌修复或许还要耗费更多精力与时间。由此可见,周先生的理论,对于现实也是有很强的解读性的。

  当然,这本书也有瑕疵。比如,周教授在书中引用学雷锋的例子来说明“德”,还无比追怀“又红又专”,这多少有些令人感到诧异。从目前的史料看,雷锋乃是一个被宣传机器塑造出来的政治符号,其真实与形象是迥异的。引用一个虚假的东西来做论据,显然使得论证颇为无力。而臭名昭著危害巨大的“又红又专”就真的是“以德驭才”?另外,周先生由于自身遭遇与学科局限,国学底子其实一般,因此强解深奥的道德经,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偏差,这些都是尤需注意的。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九):商业之道,人之道

  要钱还是要命?在钱和命之间做选择,我宁愿选择命,我估计没有人会选择钱吧!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其实在放弃命,选择钱。不信?去看看《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这本书。

  这本书,收录了60片随笔,分别是谈了对营销、品牌、认识、未来的感想,而且都以《道德经》中的精髓来对照,阐述,告诫人们无论从事什么,都有要有一定之规。就连作者本身的经历,他也用《道德经》中的观点来阐述,如第一个30年,他用“人生如梦,祸福相依”来形容。第二个30年,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进入人生第三个30年,人生观便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能把生活中的事情依照道德经上的经典来对照,讲述人生的得失与福祸。能依据当今一些时弊依据《道德经》进行点评,看后让人茅塞顿开。其实针对某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当能从玄之又玄的《道德经》中找到人生的真谛,让人耳目一新。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能参透《道德经》的人,应该懂得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懂得怎么做更符合人心,更符合天意吧。懂得商业之道,一定得人心,继而得财富。

  《要钱还是要命》读后感(十):一本好书

  读了好几遍,每篇文章都不长,就一页纸,但值得反复玩味。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

  1.以阴阳理论为主脉,将很多常见的现从阴阳、虚实、有无等角度来进行理解,使人又见一方新天地,视角独特,很有想象力。如将“形象”是“形”+“象”,“形”为实,“象”为虚。再如“感”“悟”、“理”“解”等等。

  2.对中美文化的对比有见地,比如美国的法理营销和中国的情理营销。

  3.从天、地、人三个水平来分析品牌,易于理解和延伸。

  4.将对无为和有为的辩证理解,融入工作和生活之中。特别适合于aggressive的青年人学习。

  5. 对中国学界是否应当如及如何学习外国理论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