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内向性格竞争力》是一本由苏珊•凯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一):内向也有优势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想法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孤独究竟有什么魔力?埃里克森告诉我,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中,他认为这正是取得杰出成就关键。当你刻意去练习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只是或者任务是超出你能力所及的。因此,你要努力去提升你的表现,监督你的进程,并且随时作出修正。练习部分如果未能按照以上的标准进行,那么不仅效用不大,甚至适得其反。他们会加强现有的认知机制,而不会对此作出改善。”

  “刻意练习最好独自进行,其原因如下:它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其他人可能会分散掉一部分注意力;它有深度的动机需求,而这种动机往往是自我产生的。然而最重要的是,这其中包含着对你性格的极大挑战。埃里克森告诉我,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直面让你觉得有挑战的部分。如果你想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上有所突破,那你就要成为产生这种变动的人。想象在一个小组的集体里,你即使是那个腿痛了这种变化的人,也只能起一小部分作用’。”

  “性情通常指与生俱来的,从生物学角度讲,是基于行为情绪的,而这些是可以从婴幼儿时期就能观察出来的;而个性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的酝酿过程,是文化熏陶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们很早之前就发现,高度应激人群(内向者)的性情中夹杂着危险因素。这部分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比如婚姻问题父母过世或遭受虐待时,表现的尤其脆弱。与同龄人相比,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绝望焦虑甚至越来越羞涩。”

  “ 训练自己花一些经历在那些对你真正有用事情上,而不是那些看似会在短时间之内给你带来金钱地位兴奋的活动上。教教自己在事情不断向你所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征兆出现时,停下来多多思考。从你的错误中寻找教训,寻找那些可以帮你遏制自己,并弥补你盲点的同伴。”

  “事实上最高程度的自我控制并不仅仅是在特定的社交情景下产生预期的效果情感,处在自我监控中的人也会觉得压力有所减轻。那些自我控制程度较低的人,则会根据他们内在的“指南针”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调动的社交行为和面具就要少得多了,他们对于情景的线索没有那么敏感。”

  “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地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restoerative niches)。

  “恢复壁龛”是利特尔教授提到的一个术语,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间上的,就像黎塞留河畔的小径;它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就像你在两通销售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它可能意味着在一次大型工作会议之前,你要取消你周末的社交计划,来做瑜伽、冥想,或者将面对面的交谈改为电子邮件的交流。”

  “ 内向者是依赖他人的。这是必然的,只不过他们是以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罢了。”

  “ 虽然外向者更容易从一项爱好跳到另一项,但内向者通常会坚持自己所热衷的事情。这就在内向者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真实的自行来源于竞争,而非其他的方式。研究发现,积极地参与以及对于某项活动的忠诚度,是通往幸福安康必由之路。得以良好发展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是孩子们信心的源泉,无论他觉得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有多大的不同。”

  我是内向者,毋庸置疑。虽然小时候我总是和小伙伴打打闹闹,爬树、到河里游泳,整天闹腾得不行,但那仅是和熟悉的小伙伴在一起时的常态,在学校里,直到放学我才会把屁股从凳子上挪开。长大后,我的内向性格越来越明显,我曾一度试着改变这样的性格,努力和别人做朋友、迎合其他人,主动上台演讲。可是我发现这个改变的过程让我身心俱疲,甚至为了这些改变我做出很多缺乏考虑的事情。

  每次放假回家,我会选择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看看书看看视频,很少出去玩。妈妈却因此担心起来,她觉得我太孤僻了,总是担心我缺乏和别人沟通的能力。其实她的担心并无道理。在一般人眼中,太过内向的人未来的发展相比外向的人来说难免坎坷一些,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也是内向者,为何要求其他内向者做出改变?

  内向者并非一无是处,这是我们所视而不见的。在许多领域杰出的贡献者,都是内向者,像爱因斯坦,他们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是外向者所欠缺的。外向者很难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到极致。

  虽然我是内向者,但是却很难把所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我没有静下心去刻意练习。比如健身,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却没有耐心去专研理论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比如英语,三年来我每天早起,花了大量时间去练习英语,然而却没有明显提升,我做了很多无用功,我给自己立下每日完成的任务,却没有去刻意练习它,只是应付完成。很多时候我很想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一再告诫自己应该再耐心一些,再耐心些就有所收获。可是一旦时间所剩不多,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又不由自主的加快速度。说到底,成功的内向者,在某一领域会细心专研,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

  你很难发现一些优秀的人是内向者,因为他们在众人面前会掩饰自己不足一面,像是胆怯,害怕在大众面前演讲。其实,很多内向者无论做多少次练习,在面对大多数人表达自己想法时,还是会有所害怕,可是他们并不抱怨自己的胆怯,而是在重要时刻将它掩饰,过后会留出时间或是空间让自己放松。我很少这样做。我喜欢放空,希望自己能在一天当中抽出时间做冥想,但是却因这些事情花费了一定时间而一再排斥。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总觉得没有一章内容对我有所吸引。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希望它直接了当的告诉我,内向性格的人到底有什么优点,这个性格的人究竟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然而,它却用了大量的事实和理论,阐明了内向性格在做一些事情上往往会发出闪光点。我对这本书持中肯态度,毕竟它所据的例子中,有幸存者偏差的成分。虽然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信心不少,起码知道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合理运用性格中的特点总会让你在很多事情上做到极致。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二):如果我可以做疯子的话,我宁愿做一个无知快活的疯子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势 国外和中国内的环境 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共存

  内向者适合研究型工作也可以承担社交型工作包括销售之类伪装成外向者但同时又是内向者,向内发掘自己内心的东西,也可以向外发掘世界的美妙之处;可以成为音乐家还可以营销大师演讲大师这就是内向者性格的魅力。 有一个欣赏美的眼睛和内心。

  外向者适合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还有荣耀性的工作属性可以带来虚荣心,可以很好的经历体验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成长,从他人和周围的交往的人中获得更多人生经验。 有一个以大家为乐为大家为荣。

  国外的环境那必然要成为外向型的人格要不然怎么通过合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伟大公司,还有很多社交场合,都是在沟通和研讨中成长和并且组织相关的经验和经历。这点可以参考硅谷公司的上层管理者基本上都是欧美最低也大多数是印度人,通过炫耀性社交性虚荣心恰到好处的给予别人帮助鼓励表达出来的意见并且总是能得到表现给大家看。

  国内的环境我们都是以孔孟之道铸成起来的以和为贵,谦谦君子而不是暴躁达人,所以内敛好似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安静平静下来来看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让你随意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那样会被认为是非常无知的做法,带来可笑举动慢慢就会束缚着我们的思维意识,所以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估计环境真的不是很好,太多的约束性需要你跟大家的轨道相同,而不可做出违背大家意思的事情。

  个人需要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着自己的性格呢,这种以基因就决定了你无法逃离出去的自我基因的东西,怎么让你选择呢,怎样让你刻意改变从属于自己内心的信仰般的坚固。还是有方法可以让你改变,那就是中国还有一种文化就是审时度势,时刻改变着。但不要像刺猬,过几天外向起来,再过段时间后又变得内向起来,那样变成疯了的刺猬就不远了。

  个人需要的不管来自于那个方面的压力都要顶住,只从属于自己成长并且欣赏的眼光来发展自己,不是以内向好还是外向好,年纪段不同生活的压力不同物质追求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你,这你就懂得该如何从事了。就好似你一生的工作不一定是同一种,一种性格也不会同一种很多都是两者相互兼容,但又不冲突,那样才会成长变得更加成熟而不是疯了。

  也许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终于有人来为内向性格的人说话了,可看着看着基本也说不出来什么话,现如今当下的社会国内外都一样对外向型性格带来很多好处,还有处于社会竞争的格局中外向型典型的当什么领导者组织者等,可内向型性格的人基本上都是被边缘化的 人,没有什么发言权更不觉得自己说的话有多少道理可言。况且如果你选择女朋友的话,没有外向型性格基本就是最惨的一个人,这些都是眼见到的事实,内向者的劣势在发达经济体中更加可以显现出来,现在国内的经济也越来越好越来越需要领袖行的人物作为榜样来代领着大家向前走,比如现在崇拜的偶像基本都是商业大鳄而不是小说艺术家伟大的钢琴家。

  时代向前不断行走着,我们对自我的认定基础上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偏差,很多人内心属于内向型的人格可后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至少自己的是这么认为算是缺点,掩饰装扮成我也是外向型的人格,甚至可以说两者的性格基础可以混合变成你都可以随意转换,但中间心理上的排斥感和无力感,还有社会环境企业周围的组织等等都会给予你巨大的压力,比如演讲前的焦虑,社交恐惧手心发凉等这些动作都在讲述着你是一个很好的内向者。

  但看到最后还是给出了解决方案,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样性而已,你不需要改变你太多东西,不需要真的就把自己变成社交达人,总是会有人欣赏你的美,不过成为美好之前最好想想自己是否真正的可以承担起来自己所需要面对的压力,因为你毕竟还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社交交友工作家庭对外的陌生人,这些都需要很良好的表现来给予别人及时的反馈,而不是固执己见不认同他人的说法,那么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代价,变成了怪人。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丛林中各种花草动物微生物他们组成了这个奇妙的世界,也就是说社会也要存在这种情况,反而内向的人具有外向者不具备的优势,那些方面呢,像写作研究型工作自我内心的检讨,走的快的需要一个人,但走的远需要一帮人,这点你能想到多少其他方面。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三):拥有温柔说话的勇气 —— 生活在这个时代, 我们唯有自救

  最初是在youtube的TED频道里, 按迄今为止最热门程度排序中发现一个视频, 题目是"Susan Cain:内向性格的力量", 观看人数超过600万人。当然, 我深知自己是重度内向性格偏向者, 自我救赎25年都救不过来的那种, 这个标题对我很有吸引力, 想对已经麻木的我进行最后拯救的尝试。

  演讲者, Susan Cain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女人, 在台上自信, 沉着, 幽默。她从带着一个装满书的手提袋去参加夏令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在夏令营中, 为了合群, 她第一次默默收起书本, 并对着让人犯尴尬症的鸡血口号困惑不已, 这是她对“外向型导向”文化与自我内向性格的第一次冲击的强烈印象

  我靠, 美国人竟然会对他们的“国民名片”, “外向型文化"作如此批判? 这些不是我们曾经对这个自由民主国家最崇尚的东西嘛? 而Susan说, “美国人自视为一个外向的民族,而这意味着美国人已经丢失了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这种观点, 对我简直是颠覆性的。

  她对今日美国的外向型社会, 不给内向型人格一点点余地, 进行了自信的, 沉着的批判。开放式课堂, 对任何事情都要小组讨论, 每个人都大声发表不加思索的观点, 不去考虑是否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我们甚至对数学, 写作这些应该独立完成的项目都要去团队合作”。

  “停止疯狂的group working!" 对于世界上一半的内向者来说, 独立思考的空间, 才是真正效率和创造力之源。

  quot;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多大声, 跟这个想法的价值没有任何的关系不是吗?"

  这一句句简单, 真实, 有力的逻辑性话语打在观众心上, 获得大家的掌声。

  当你在一个内向者被欺压已久的世界,突然看到一个自己的同类, 大胆自信又沉着地发出反对的声音, 你知道吗? 那一刻, 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 原来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那一刻, 我已经找到了我的精神icon。

  演讲的最后, Susan给所有内向型的听众一个忠告, 希望大家有自信,所有人有充分做自己的权利, 希望所有内向的人, 都有“温柔说话的勇气”。。

  MD, 只是最后被感动了一下, 没想到后劲很足, 哭了足足十分钟, 停不下来。

  内向的人, 我们被误解地太多了。看完视频, 自己内心突然多了很多很多的力量。视频评论里, 泣不成声的不止一, 两个。有网友说, 应该造一个词叫Introphobia, 对内向者不理解的人, 应该跟恐同, 种族歧视者一样, 他们才是应该去改变的人。

  内向为什么是一种病呢? 为什么一定要改变成学校里, 公司里, 那个最活跃的人呢? 我们很累,内向者今天的处境很像100年以前女性的地位, 50年以前黑人和同性恋者的地位, 除去社会因素, 很大一部分都是那些自我怀疑, 枷锁和束缚真正捆住了我们的潜力和压抑的天性。我毫不犹豫地买了Susan的书。

  作者写书花了7年的时间(我没记错的话), 第一章南北性格的结语中, 是阅读这本书前大家必须谨记的话 (对一些说看了书没什么卵用的网友,你要自寻死路, 我也无话可说), Susan说"如果你从本书中只得到一点启示,那我希望这一点新的感受就是“做你自己”的权利。我可以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保证,这个观点将会成为改变你命运的影响因素。"

  对于书的内容, 我不再详加叙述,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书评, 这也是几年以来,最戳中我内心痛点的一本书。如果说我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

  我已经清楚了解自己, 我绝不会再纠结要“彻底改变”成一个外向的人, 我就是个彻彻底底24K纯内向者, 我并不孤独, 我以自己的真实性格为骄傲。如果有人说, "哎呀, 你又不内向。”,我再也不会在心里窃喜, 试图想挤进外向者的圈子。

  既然我已经清楚地了解自己, 并深知我们身在这个外向导向型的社会, 那么为了更高的效率和在真实世界生活更好的表现力, 什么样的生活节奏, 会更适合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我。我在什么情况下值得"伪装",并如何"伪装",这不是虚伪, 只是在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上, 与自己的性格做一个协商。

  我再也不会无目的地去装成一个外向的人呢,我不会在局上努力表现, 那毫无卵用,并会让我的精力耗尽,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真实的性格, 内向者的真诚, 倾听, 发展一个有效1对1的关系比加10个泛泛的微信要有用的多。

  为什么内向型的人会遭受如此误解?因为内向型的人格在成长中被周围人不正确的打压, 大环境下,产生自我怀疑, 等等因素, 会畸变成“羞怯”“懦弱”这些不怎么好的品质。

  另外如果有外向导向型的老板, 陌生人, 对我们的性格表示不屑, 丝毫不用自责, 就像远离一个傻逼一样离开, 让他见鬼去吧!

  这绝对不是一本励志书,它只是帮内向者真正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 给你更多生活下去的勇气。如果你想信手拈来一切如何活得如鱼得水技巧, 抱歉, 没错外向者在如今的世界活得更容易, 请下辈子投胎。

  一本真正的改变心智的书, 谢谢, 我向所有内向者推荐。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 做真实的自己。摆脱那些让你我心累的虚伪, 我们是在外向型导向社会下, 一批真正的勇士。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四):在内向和外向中寻找平衡

  美国是一个外向理想型的社会,外向被认为是成功的重要品质。 即使在中国,形容一个人“性格内向”,几乎也是等同于描述他“性格怪”,甚至是非主流的,不合群的。而作者从内向性格的优势上进行了表述,通读全书,发现专注、推迟满足、极简、喜欢阅读、爱好思考等近年流行的思维潮流,都是内向者最擅长的。也许是因为社会进入了“外向型受益”到“内向型受益”的转型期。早期外向型的人勇于尝试,不怕风险,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社会的进步,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中,外向型往往会因为无视风险而面对重重危机。 生物学上,这是因为高度应激的生物更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即使在现代,内向者也喜欢推迟满足感,会采取“保守主义”,关注到危机的存在,不盲目乐观,按照核对清单慢慢而精准地完成任务。 这个时候,在晴天准备好雨伞的“内向者”存活下来,并且讲述成功的经验。以致金融危机后,内向者的思潮开始广泛流行。也就有了这本《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内向者喜欢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保持清醒的思考。外向者把80%的精力投入工作,追求速战速决。而内向者会拿出一部分认知能力来思考任务的意义,更具有目的性。

  内向者往往是高度敏感的人群,更加喜欢思考。他们在过多的外部接触中会觉得迷失方向,需要空出时间来思考和充电。许多内向者,更倾向于早上安静的个人时光。高敏感人群也具有高度移情的特征,“多愁善感”就是很好的形容高敏感人群的词语。他们聊天话语轻柔,话题很少有闲谈,往往是直入主题。

  没有绝对的内向和外向,但是要明白对外界的敏感度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注意尊重每个人喜欢的社交距离和对事物的敏感度,对自己好一点,找到合适自己这个敏感度的生活方式。也许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职业,为别人设计生活方式。或者一种主题咖啡吧,专门对应相应敏感度的人群呢。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五):温柔的坚毅

  职场中,凡是混过几年的人,似乎就鲜有看见内向者,刚毕业的和程序员之类的职业除外。身边大多数的人,似乎都能和团队打得火热、如鱼得水,仿佛每一个人都是开朗的外向者。

  作者:苏珊.凯恩

  可书上说,哪怕是在最外向奔放的美国,依然有1/3—1/2的人,是内向性格。那又何况是在以“低调、谦逊、沉默是金”为文化的中国。外向化似乎成为了更符合这个社会的标签。有很多内向性格的人,开始让自己成为一名“伪装的外向者。”

  -1-性格判断的重要指标

  “伪装”久了,有可能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更不知道对面坐的人真实性格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区分方法:

  1、自我能量来源模式:内向者像一个蓄电池,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索取能量,会在独处时为自己充电。外向者像太阳能电池板,更倾向于和外界接触、和他人交往来获得能量。

  2、内向者注意力在事物的意义上,外向者更喜欢投身到实践中。

  3、内向者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吸引,外向者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

  一个人喜欢用于休闲时间的方式,可以区分出性格特点。经常容易听到有人说:“现在年纪大了,不像年轻时喜欢在外边歌舞升平了,更喜欢呆在家里”。除了工作辛苦和家庭需要,或许这就是一个人成熟后更愿意做真实的自己。

  -2-内向性格优势

  并非外向性格优于内向性格。内向性格中同样诞生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功人物:乔布斯、巴菲特、比尔盖茨、甘地、梵高……他们的成就并非刻意而为,而恰恰是受益于他们内敛的性格。

  内向性格不是病,它和外向性格一样,有着自己很多特有的优势:

  1、思考问题更深入。

  2、对一件事投入的专注度往往更高。

  3、更有耐心和毅力。

  4、创造力更强。

  5、更善于倾听。

  6、更开放,更能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从而更能激励他人(外向者更容易坚持己见)。

  7、洞察力更敏锐。

  8、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顽强。

  ……

  -3-内向≠羞涩≠社交能力低

  羞涩是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发对言论或者羞辱而感知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是一种对于平和环境的偏好。

  记得我在上市公司担任CEO的表哥曾说:“我不喜欢社交,但不表示我社交能力不好。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非常好。”

  而书上也同样说到,很多时候,内向性格的人社交能力可以比外向性格更高。他不浮躁、懂进退、更智慧、更有深邃迷人的个人魅力,更易受到众人的喜欢。

  人的性格有四个象限类型:冷静外向型、焦虑(冲动)外向型、冷静内向型、焦虑(冲动)内向型。一些外向性格的人,也可能害羞腼腆;一些内向性格的人,也可能焦虑冲动。

  毫无疑问,一个害羞的人会害怕陌生人的注意,但这并不是对陌生人的恐惧,他在战场上可能会是一个无畏的英雄。

  -4-选择与修复

  1甜蜜点

  内向和外向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于刺激程度的偏好,外向性格相对于内向性格而言拥有更高的刺激偏好。

  每个人可以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环境——不过度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感觉焦虑。你可以将你的生活组织成人格心理学家所定义的“最佳唤起水平”的状态,也就是“甜蜜点”。让生活更有能量,更有活力。

  2恢复壁龛

  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可能是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比如去一条幽静的小路,两次工作电话中留出休息空隙。在接受一份新工作时,内向者需要自我拷问是否有恢复壁龛:阅读、制定策略等活动,晚上或周末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留给自己。外向者同样:这份工作是不是包括发言、旅行、和陌生人接触?

  -5- 如果孩子是内向性格

  不要认为内向需要治疗。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安静,试着帮他们在面对新环境和新朋友时营造平和的氛围,否则就让他们顺其自然。欣赏孩子思维的独特性,为他们的良知和对友情的忠诚而骄傲。不要期待他们随大溜,相反,要鼓励他们追随自己的意愿。

  -6- 做自己

  "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为生活不得已要做一名外向者。我们压抑了我们的心路,停下了向中心探索的脚步。如此我们迷失了自我的中心,又不得不再去寻回来"。

  如果是你一名内向者,请保持住本性。如果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就不要受别人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如果喜欢深度的探索,就不必苛求自己追求广度……以自己舒适的方式,为自己蓄满能量,知道并发挥自己所长。诀窍不在于汇集所有你可以获得的力量,而在于用好你身上的禀赋。

  而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之间都能相互欣赏。比如安迪和小包总。

  做自己,用好自己的天赋,也适当的不给自己太多设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开放的心态,并尽量用他人喜欢的方式与之相处,懂得欣赏每一种性格的优点。

  一种性格就是一种力量,最温柔的姿态,也可以坚毅刚强。

  文 | 悦己者容Grace

  潜心读好书,认真写书评!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六):内向者的自我修炼

  无可否认的,这个世界上有内向者,而且还不少。但这是一个外向理想型的社会。内向者该如何自处?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创造自己的优质生活呢?

  在本书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时代崇尚外向性格;阐明了内向性格的优势;说明了内向与外向的思维差异;提出了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超越性情,塑造自我性格;给出了如何与性格迥异的人沟通的建议;并在教育方面,对于如何培养内向孩子,给父母提出了专业建议;最后分享了内向者如何自处和处世以到达仙境之道。

  在这个时代,评价一个人有些内向,无异于在说这个人脑子有点问题。一般内向的孩子都比较敏感,羞涩,但这三者之间并不完全对等。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内向性格存在很多误解。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感到也感到疑惑,感到不安。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很积极,类似于外向者。但我不喜欢办公室,不喜欢和别人闲聊。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高效展开工作。书中提到的自由特质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活着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的一面。

  我想,作为内向者,我接纳这个世界上有外向者,并且他们的大脑反应方式,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与我不一样的。我积极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自我调整。但是正如书中所说,性情是天生的,我们后天的自由意志并不能无限超越性情。所以,我也接纳自己的内向属性。

  外向者的优势显而易见,内向者似乎明显是残缺的。我们的时代崇尚集体思维,重视团队工作,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人们总是不喜欢沉默和深沉。内向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群的。但是外向者并不十全十美,内向者也并非一无是处,合作并不优于独立工作。我们不能忽视安静和孤独的价值。斯蒂芬•沃兹尼亚克正是在独立思考中创造了个人电脑。这其实是受到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需要的影响。作者指出最优秀的小提琴家,独自练习的时间要多于一般水平的。进化论的权衡理论提到,每一项特征都不会是完全好活着完全不好,都是利与弊的结合体。所以,尽量保持自己的本性吧。不用感到不安,这就是你,这种内向性格有利也有弊,正如外向性格一样,重点在于,发展自己的禀赋,做自己喜欢、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终将带你进入仙境。当然,有些为难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得,如果是为了爱,为了专业的话。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去结识能与自己相处融洽的人,与自己欣赏和尊敬的同事共事,内向者也能拥有令人满意的生活

  作为父母和老师,对于内向的孩子,更多的应该给予关心和理解,安慰和支持,而不是责备与蔑视,增加对立和冲突。不应该勉强孩子一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引导他们获得社交能力还是需要的。但是没必要让每一个小孩成为家庭里或学校里最活跃的分子。请尊重每一种性格的孩子。

  我无法改变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改变对你的看法的看法。在需要的时候,自我监控来适应规范。这就是内向的我的自我修炼。我相信坚持下去,我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优质生活。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后感(七):原来我不是怪胎

  1、给内向者的建议:在周末的时候尽量保持自己安静的本性,在工作日里努力“走出自己的世界,流露出混合的性格,跟你的团队和同事联系,调动起你可以控制的一切能量”。(而如果你是个外向的人,你应该让你的周末回归本我变得疯狂起来,上课的时候专注于学业。)

  2、你在某些领域不同以往的表现:是因为自由特质,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利特尔认为,当我们参与到那些个人核心项目中时,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有大幅提升。这些个人核心项目主要是指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进行管理、没有太大的压力,还会得到他人支持的事。当人们对自由特质运用自如时,很难相信他们所做的是超越自身性格特征的事情。

  3、在公共场合的内向者:那些自我监控程度较低的人,则会根据他们内在的“指南针”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调动的社交行为和面具就要少得多了,他们对于情境的线索没有那么敏感,比如在一场晚宴上有多少趣事想要分享,而且这类人对于角色扮演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他们知道哪些可以成为社交线索,也不愿沿着这条线索往下走。

  那些高度自我监控者认为低度自我监控者不够灵活,在社交上也太无能。而低度自我监控者觉得高度自我监控者太过圆滑,也带有太大的欺骗性——用马克·斯奈德的话来说,就是“太过务实而缺乏原则”。

  如果你可以伪装自己,你也能熟练掌握这些表演的技巧,并且能够发现社交情境中的微妙变化,那么你愿意根据自我监控的要求来调整你的社交规范吗?如果你能够恰当地运用,自由特质策略就会变得很有效,如果你用过头了,那只会适得其反。

  4、两位内向者艾莉森和吉利安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你可能会说,她们两人都是伪装外向者,只是艾莉森的尝试失败了,而吉利安成功了。然而,艾莉森的问题在于,事实上,她这些超越性格方面的努力用在了一项她并不关注的事情上。她并不热爱法律这一行,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华尔街的诉讼律师,是因为她觉得那是一名律师的无上光荣和成功,但她的内心深处并不支持她这种伪装外向行为。她并没有告诉自己,她这样做是为了推进一项自己所钟爱的工作,当工作完成之后,她就可以回归真实的自我了。相反,她的内心独白却是:成功的方法就是做一个不像我的人。这不是自我监控,而是自我否定。吉利安认为那些性格之外的行为是为了一项值得的任务而作出的暂时性改变,而在这个问题上,艾莉森则认为那是她性格上的根本问题。

  5、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首先,回想一下你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可能那时你给出的明确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那背后隐藏的渴望却是真实的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时,从来没有主动去接洽一个额外的企业法人的案子,但是我却花了很多时间为一个非营利性女性领导组织无偿工作。我也为很多律师事务所委员会服务,专门为事务所的年轻律师作个人发展的指导和培训。你可能已经从本书中看出来了,我并不是那种参与委员会的类型。但正是这些委员会的奋斗目标点燃了我的热情,于是便有了我投入的参与。最后,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情绪,但是却能说明真实情况。你通常会嫉妒那些拥有你所渴望的一切的人。

  6、内向者恢复壁龛存在的必要:即使你在围绕一个个人核心项目拓展自我时,你也不想偏离自己的性格太多或者太久。还记得利特尔教授在两次演讲之间躲进卫生间的经历吗?这些躲藏的经历告诉我们,矛盾就在于,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地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

  “恢复壁龛”是利特尔教授提到的一个术语,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间上的,就像黎塞留河畔的小径;它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就像你在两通销售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它可能意味着在一次大型工作会议之前,你要取消你周末的社交计划,来做瑜伽、冥想,或者将面对面的交谈改为电子邮件的交流。(即使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她们的任务只是跟朋友和家人聚会,也会想在下午的时候留出一点休息的时间。)

  但是,那个克服了自我的阻力后,能让你达到最佳的自由特质协议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7、长期处在超性格的角色之中会怎样:没有足够的恢复壁龛,当你的自觉性促使你去做超负荷的工作时,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即使是从事那些平时很吸引你的事情。你还会对你的身体健康发起挑战。“情绪劳动”指的我们为了控制以及改变我们的情感而作出的努力,它与压力、倦怠甚至身体病变症状(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率等紧密相关。利特尔教授认为,长期从事超性格的行为可能也会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反过来讲就会损害免疫功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