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摘星星的男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摘星星的男孩》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摘星星的男孩》的读后感10篇

  《摘星星男孩》是一本由约翰·威廉姆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一):坚持的下一秒,奇迹就会诞生

  首先向那些有爱的父母致敬。还记得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吗?那个唱《无地自容》《无是无非》《光芒之神》等一系列名曲的摇滚男,也算是摇滚界神一样人物,不知为何就消失了,我是看了《出彩中国人》才知道,他不仅是歌神,还是最合格的父亲。他远离了歌唱,却担负起做父亲的责任,他的孩子天生智障,但是他从来没有想放弃自己的孩子,秦勇说:“儿子4岁的时候才发现他有点不对劲儿,经常在幼儿园惹祸,而且与同龄孩子明显不一样。带孩子到北京儿童医院去做智商检测,检测的时候孩子根本不会听话,不会配合医生的指令,检测了一个多小时,那个医生特别无奈地告诉我们,一道题都不答那智商只能是零了。”很多父母听到这个噩耗,会疯掉的,但是秦勇没有,他为了照顾儿子,隐退歌坛,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教孩子,把孩子当成珍珠一样捧着,如今孩子长大了,不仅能够自理,还能与外人沟通,不仅提升了智商,还有情商,这一切,都归功于父母不离不弃的爱。

  约翰·威廉姆斯著的《摘星星的男孩》讲述的故事同样暖心,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单身父亲与患有自闭症儿子的故事。这位年轻的父亲经历了儿子降生时的欢喜雀跃,也经历了因儿子的病症手足无措疲惫不堪漫长时刻,在这一过程中,他曾一度因抵触这孩子存在问题而陷入抑郁,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终于正视并倾力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现实中,这样温暖的故事也很多,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那就一定要善待他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放弃。汶川地震时,救援人员发现有个女人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已经被压变形了。当救援人们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她的身子底下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还安静地睡着。九寨沟地震时,巨石从山体滚落,砸中一辆旅游车,就在危难的一瞬间,父母全力将自己的孩子推出车窗外,而这对年轻的父母,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其实父爱也一样深沉。读这本小说不会感觉很辛苦,因为早就被温暖包围了。昨晚看了电影《国王的演讲》,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讲述的是英国王子,因为某种原因,有了口吃的毛病,一遇到重要场合,特别是需要他讲话的时候,他就会紧张,从而造成无法发音,这件事一直困扰着他,让他不自信。其实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他的哥哥是个花花公子,而他在治国方面深得父亲和大众的赏识,唯独这个口吃的毛病,让他无法正视自己,对此,他的父亲,他的妻子都想尽办法帮助他矫正,皇室的御医都无能为力,直到他遇到了“神医喜来乐”,这位神医逆向思维,让他放下尊严,活回自己,有些时候,他被自己高高在上地位所拖累,他已经迷失了自己,他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得完美,而他无法做到。这位神医通过亲情疗法,一点一点感化他,激励他,让他克服了心理障碍,重新发声。我将这部电影与本书联系到一块,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一个家庭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自己否定自己,努力前行,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正视问题,每个人成长都需要历练的。读约翰·威廉姆斯的小说,让我更多地想到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变得更出色,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就如木桶理论里的那块短板,可能你才华出众,但是社交能力欠缺,可能你智慧超群,但是情商偏低,不管你哪一方面有短板,都将阻挡你前行的脚步,然而要弥补这些难吗?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否定了。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有一个好爸爸,所以他可以成为摘星星的男孩。大珍珠有一个好爸爸,所以他可以恢复自己的智商。英国王子有一个真爱的家庭,所以他能战胜自己的不足,成为最出色的国王。还有汶川和九寨沟地震中存活下来的小孩,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父母,而这些伟大的父母,不仅让自己的孩子重生,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坚强和温暖。坚持的下一秒,奇迹就会诞生。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二):当一个男人变成父亲,你需要教会他如何去爱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父亲的天使,而每一个父亲都是保护在孩子身边最强大的骑士。

  小时候听妈妈说女娲造人的故事,娘娘用黏土做成一个个人的模样然后吹一口仙气放在地上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可是她自己的力量跟不上生死循环的脚步,就用绳子沾上泥土那么一甩,成片的人类出现了。我们同根同源,可又稍有差别,有些人的颜色深一些,有些人的颜色淡一点,有些人会不那么幸运的丢失身体的部分。可娘娘是公平的,当你看到生活中有些人和我们不一样,你要记得,那是娘娘留下的标记,会在将来还给他们更大的幸运。

  后来,我开始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许多不一样的人存在着,西方教育里常会称他们为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的天使,而他们同样会告诉自己孩子们,那些看起来不同伙伴其实有多么酷,就和x战警一样。

  可还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很正常,只是有些不爱说话,也不爱看人,眼神空洞的样子像是看着远方的世界,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所以他们又被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也就是大众意义上的自闭症儿童。

  这是有关一个单身父亲面对自闭症的孩子如何鼓起勇气,又陪伴他走出黑暗夜晚的故事,一个是身为喜剧演员的父亲,光芒万丈,天生自带着吸引力,一个是无言的儿子,像是荒无人烟的黑洞,吞噬着周围的阳光和温暖。

  亲人之间的爱,首先源于天性,再次来自责任,最后都会归为相互坚守。从跌倒到再次爬起,父亲做出过无法想象到的努力,他想过无数次放弃的理由,却又硬生生地回到了现实,并骄傲选择战斗,【在所有理由之前,我首先是一个父亲。】那是他的儿子,是他幸福生活起点,是他所想要继续前进下去的动力源泉,勇气似乎被一步步磨平殆尽,而爱永生。

  生活就像拔萝卜和扭罐头瓶子,前面努力了99%的时间,好像就是为了这一刻如期而至

  说起父爱,让我想起周星驰的那部《长江七号》,在最近几年喜剧电影毁誉参半的情况之下,其实并不算突出。相比豆瓣评分分别为9.2,8.9的《大话西游》,8.5的《喜剧之王》以及8.4的《唐伯虎点秋香》,《长江七号》也不过6.3,高不成,也低不就。

  可这是星爷成名以后第一次退到了二线,不再掌握着故事里主要的包袱,也是第一次出演一位父亲,站着他人的背后。

  啃着馍来往于工地,赚钱养家,面对着问题儿子,为他的不乖而打骂,为他的懂事而心疼,这是每个男人成为父亲之后最大的转变——生活不再是单向选择,还有更多的说不出口。始终与婚姻擦肩的星爷,努力地诠释着一个父亲的悲喜,又用贫乏的语言来教会儿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父亲都同样伟大,在这个名词背后,无关学历、无关年龄、无关贫富,他们把生活的所有倾注在下一代身上,因为那就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生活会摧毁一群人,也会造就一群人。我们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是成功者越加成功,还是失败者深陷泥潭,亦或是起初优秀又被不得已拉下神坛,都不是,我们喜欢卑微者对抗命运,然后最终获得回报,我们不期盼意料之外的大喜,但最起码要有情理之中的小确幸,这是我们对于人生努力的原始动力,也是我们最爱从书中获得的勇敢

  当约翰·威廉姆斯多年后回忆起当初从抑郁症的泥沼中艰难爬出的岁月,他终于可以很心平气和的写下这个故事,也开始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况,他们一起努力着朝着更好的明天前进,这其中所经历的就好像是星爷饰演的父亲从死到生。

  长江七号会回来的,下一次旅行会有很明媚的阳光,儿子也会长成大人,他高了,也壮了,就像是父亲年轻时候的模样。

  我也有花,就是不知如何送给你。

  “孤独。 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味十足。”

  勇敢者会比懦弱者更早地看到彩虹,这是人之幸事,我们最需要他人的勇气来鼓励自己面对生活漫无目的的不确定。

  那一次和朋友去爬郊外的野山,仗着年轻气盛硬是要摸黑下山,夜里两三点钟的光景,那段路崎岖难走,荒草丛生又显得偏僻,因为视力不好只能被同伴拉着,走过一片树木不太茂密的地方恰好可以看见山下的城市灯火通明,却又过于静谧,而在我的眼中只能看到雾蒙蒙的光亮和大片的漆黑,忽然让人觉得城市越亮人心越悲,所幸当我认识到这就是孤独的时候,身旁还有个紧紧抓着我的手。孤独越近,则温暖也越真实

  张小砚写过一句话,“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而我也始终记得小王子告诉我,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陪伴,是最不用说出口,也是最直接的爱。我们都曾孤单远行,而又寻找到伴侣,不用再假装想念,也不必故作坚强,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只有眼前的你会提醒我,过得好一点,真的很重要。

  面对孤独,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而我愿意陪着你从黑暗走向光明,我会送你一朵花,我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我会告诉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感到害怕,你会慢慢长大,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旁。

  这也正是约翰一直为孩子所做的。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三):父爱如山

  《摘星星的男孩》最初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故事,后来发现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的感人至深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和自己患自闭症的儿子相处,克服困难,有悲有喜,却充满爱意,让我被主人公浓浓的父爱感动不已。

  通常这种关于自闭儿患者的小说都是感人的,而这本书却更有不同,这位自闭症患儿拥有着父爱,甚至有些笨拙的父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亲也在不断地成长,改变,彼此因为爱都变得更加美好

  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我无法告诉你,约翰列侬死的时候我在哪里,又或哪支球队赢了2002年的世界杯。然而,我能告诉你两个无可逆转的改变了我的人生的日期:1991年10月16日,我最后一次对爸爸说晚安;3825天后,2002年4月6日,我第一次与儿子打照面。这二人形塑了我的人生,却永远不会与彼此相遇,只靠我错漏百出的记忆和我坚决要谴责的遗传得来的增标惯性维系着。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儿子的降生本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而对于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家庭这一切又显得那么的不幸。很多正常家庭应该有的快乐,在他们看来都成了一种奢侈,虽然在生活中面临很多障碍,可他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磨合,也渐渐的有了默契,在生活的轨道上可能他们要比别人都转几个弯,但因为有亲情和爱,他们也变得幸福和快乐。

  我想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陪伴吧。儿子有父亲的陪伴,父亲有儿子的陪伴。虽然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可这些痛苦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宝贵财富?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加珍惜彼此呢?不管是婴儿时期的哭闹,还是各种不间断的求医问药,再到后来孩子上学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艰难的,可正因为有了彼此,生命的重量才变得那么有价值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句话,付出一切而不期望任何回报,兴许这便是爱的确凿定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难以避免创伤。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最害怕的东西并处理它们。我们知道这会很难,但,穿越逆境,力量自来。我们直面恐惧,我们战胜一切。

  在作者的书中竟然看到了最喜欢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这是不是一种缘分呢?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四):《摘星星的男孩》 :以爱疗愈孤独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人物。直到有一天我们遇见一份纯粹的爱——它会治愈我们的孤独。它会让会我们成为这世上真正的超级英雄

  英国作家约翰·威廉姆斯2016年在英国出版《摘星星的男孩》,该书一经亮相,就具有超高人气,成为《每日邮报》大力推荐的新书、英国亚马逊五星好书。《摘星星的男孩》是约翰·威廉姆斯的成名之作,他也因此在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会议活动上做过演讲,并由BBC广播四台广泛报道,受到全球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摘星星的男孩》以约翰·威廉姆斯自己的生活表演内容,讲述了一个单身父亲与患有自闭症儿子的故事。这位年轻的父亲经历了儿子降生时的欢喜雀跃,也经历了因儿子的病症手足无措、疲惫不堪的漫长时刻,在这一过程中,他曾一度因抵触这孩子存在问题而陷入抑郁,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终于正视并倾力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

  有时候读一本书,我们可以忽略他的情节、人物,而沉浸在一种伟大的思想之中,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看到生活的复杂、艰难,同时看到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可以建设的勇气与光辉能力。不仅如此,作者教会我们用一种更超越性的眼光去看待“看起来和我们不一样的”他人、或者某一种看起来异常的、缺陷的事物。我们直面恐惧,我们战胜一切。我们付出一切,便知道什么是爱。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摘星星的男孩》是一部可以治愈人心孤独的书,作者带我们一起探寻迷人而又矛盾的孤独症内心世界,它告诉我们不论怎样都不能放弃爱,都应该守护爱的人。在灼热的文字间,带你找回寻常生活中失落的勇气。外媒称“如果你今年只读一本书,那么,就选择这一本。”

  除此之外,约翰·威廉姆斯在小说《摘星星的男孩》中还向我们传递这样的正能量:赞颂每一天,赞颂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妙不可言的存在。我想这正诠释了生活的奥义,如泰戈尔的诗句那般,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约翰·威廉姆斯的热诚、博爱,对生活的细微感知,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感动了身边人。约翰·威廉姆断断续续地当了12年左右的喜剧演员,其间还要兼顾带孩子。他不仅去自闭症陪护中心工作,还成为Express CIC的一个捐助人,并为此深感荣幸。Express CIC是一个成立于西南伦敦的小型非营利组织,旨在为年轻自闭症者及其家人提供以社区为中心的聚会场所和食宿,让他们在那里能感到宾至如归和安全。那会是所有人都可以去的地方。而这本本书所得收益的5%将捐给Express CIC。这不仅是一部小说,这是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摘星星的男孩》时候,让人会沉浸在一种伟大的思想之中。每一页都散发温暖、关怀和对生活激情,更不用说时时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这是一个真实而伟大的心理故事,它将引导个体由孤独走向对生活的热爱,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

  合上书,不由得发出感慨:这本书有太多的精彩值得我们去读,去深思。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五):星星上的来客

  关于自闭症的书读过不不止一本,这不会是最后一本。可即使“自闭症”这个单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它始终是在我们生活远不可及的地方,这本书把它拉到了我的面前。

  全书共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来自微博的回顾,它记录了生活中那些可笑、可悲、可怖、可怜的事;一条是当下作者的有感而发,或怀念、或感悟、或回忆、或感慨……作者并没有单纯的描写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他从对父亲的怀念着手,进而剖析身为父亲的自己,他不遗余力的向自己深爱的儿子示好,即便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曾经把自己弄得支离破碎。

  自闭症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中,物品应该是按照固定的顺序陈列永恒不变,情绪的宣泄应该是歇斯底里不受任何限制,喜欢的东西应该消耗全部精力并因此而知晓精通……我试着理解“自闭症”这三个的含义,可不论怎样的解释,这些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臆断,是否正确?谁知道呢,他们永远不会告诉我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自闭症的孩子被叫做是星星上来的孩子,或许,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和我们生活在了完全不同的星球上。我向他们的眺望,是站在遥远的另一个星球上。所以即便是亲如父子,他们却像是站在两个距离遥远的星球上,只能慢慢靠近。所以作者在书中有这样的感慨:“我想和你一起,旅行世界两次,一次,去看看世界,一次,去看看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我,愿意站在这里,从书中看到他们的世界。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六):黑暗与光明的日子

  白天不懂夜的黑,活在阳光下的人会期待着黑暗的到来,因为他知道第二天的光明会照旧来临。而有些人则是活在黑暗之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感受。有一群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而他们却把自己心门紧紧的关闭着。星星的孩子都如同天使般纯洁,可与常人不同的遭遇又让大众对他们很是关注。

  《摘星星的男孩》一书就是通过约翰·威廉姆斯向我们讲述了了一个男孩儿,他的儿子——自闭症。本书的作者正是约翰·威廉姆斯,在英国伦敦他是非常的出名,他是天生的人民娱乐家,永远精神力四射,并且在自带太阳属性。所以他的世界是光明的世界,而他的儿子则是与他恰恰相反,他儿子的世界则是在黑暗之中。 他对于自己孩子的遭遇充满着不安,于是他决定和自己的儿子一起面对生活,不管是光明或是黑暗。

  “漂亮的男孩,守护孤独前行的你,是我骄傲无比的宿命。”他成为了守卫自己儿子的星星,他能否走进孩子封闭的内心,温暖他内心的孤独呢。当耐心消失殆尽之时,勇气确是面对困苦的唯一出路。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我们在生活里很少遇见,我们会在一些地方听到有关他们的消息。

  在本篇《摘星星的男孩》一书里,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详细的了解自闭症儿童。他们是不幸的,可陪伴或许是唯一治愈他们的办法。看着书里的内容有时会笑出声来,有事时会深深的沉默。对于这种境况和经历我们只能在作者的文字里去体会,去感悟。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去完成。我们渴望陪伴,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更需要来自身边人的关爱和温暖。这本书能触摸到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慢慢的能让你的心久久的不能平静。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一样,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始终无法深入的去了解他们。但是这些孩子都是十分的纯洁。他们沉默寡言,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可这些并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命运的沉重需要自己独自去背负,去承担!可约翰·威廉姆斯通过讲述他和他儿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转机和温暖,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世界有那么多的自闭症患者,可不是每一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伙伴。

  我们不曾去经历他们所面对的一切,可我们可以从内心深处释放自己的善念,并且可以将这份善念转化为行动。黑暗与光明的日子本就是互相更迭轮回的,《摘星星的男孩》感动了无数的人,我们应该去关注帮助更多这样的孩子。

  “漂亮的男孩,守护孤独前行的你,是我骄傲无比的宿命。”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七):可怜天下父母心

  很早以前,阿汤哥和达斯汀·霍夫曼演过一个特别有名的电影《雨人》,里面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哥哥就是个自闭症患者。本书的原名叫myson is not rainman,本书讲述了作者和他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的故事。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八):《摘星星的男孩》:用他的眼光看看世界

  在读这本《摘星星的男孩》之前,我对自闭症知之甚少。因为原著书名是叫《我的儿子不是雨人》,还特意去查为什么会翻译成《摘星星的男孩》,原来是因为自闭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就像拥有一套不属于地球人的思维方式,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就好似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

  有人认为自闭症孩子是天才,在某方面有惊人的才华。一些相关题材的电影也是这样展示的,像《雨人》里的雷蒙一样就有惊人的记忆力。

  与之不同的是,《摘星星的男孩》这本书,作者讲述的是他和他患自闭症孩子的故事。非常平实,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他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天才,他只把他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却足以让所有人感动。

  作者的描写非常细腻,写孩子的哭,孩子的笑,孩子的生活状态,眼前就能浮现出那孩子的样子,让人沉浸其中。他没有说他如何爱孩子,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别人夸孩子会觉得骄傲,在自己双胞胎弟弟第一次提出孩子可能有“自闭症”的时候会愤怒。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正好他的孩子有自闭症。

  像其他自闭症孩子一样,他的孩子有沟通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要的东西,但他又十分渴望能交到朋友,也渴望被倾听。

  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这孩子会强烈反抗:洗澡要花90分钟进浴室、刷牙战斗40分钟、理发、剪指甲……每做一件事都是一场战斗。

  他不喜欢睡觉,害怕黑夜,也害怕独自待着。

  对秩序有强烈的执念,在他的世界里,万物井然有序,他知道他与每一件东西的相对位置。稍有变化就抓狂、烦躁不安,比如在超市排队结账,作者让了一位老人,这孩子大骂他的爸爸,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是不能插队的;还有开车必须系安全带,总是穿差不多的衣服,每年圣诞节必须有一样的圣诞树,树上挂着不变的挂饰……

  但是,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这孩子的另一面,他并不是真的就像那些研究说的那样,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专注、暴力、语言障碍等等。这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比如去看《神秘博士》3D电影,他可以接受平时无法忍受的排队,可以接受戴3D眼镜,甚至可以接受有黑影……做到这些在平时是难以想象的,只因为这是他疯狂热爱的“神秘博士”……

  另外还有像打老虎机,为了赢得奖金,可以集中注意力研究几个小时(而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他的注意力大约只能持续90秒钟);同样的,在乐高乐园可以做到排队一小时,可以在里面玩一整天。做这些自己喜欢并愿意做的事情,打开了他们心灵的另一扇门,将一切不可能变成有可能。

  关于自闭者孩子的无理取闹,他们的暴力。书中有一个情节,他们父子去看室内轮椅篮球,他们带着国旗兴冲冲地入场,可因为场上过于吵杂混乱,爸爸就推着轮椅里的孩子离开,可孩子一路上非常狂躁,不停疯狂撕咬拍打他的爸爸(作者),离比赛场馆越远,孩子越疯狂,而他的爸爸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一位志愿者跑过来问孩子需要帮助吗?孩子才说:国旗。等志愿者回到场馆把国旗给他的时候,他瞬间安静了下来……

  正如作者所言:“所有行为都是一种交流形式”。只是很多人看不见,以己度人。并粗暴地他们无法理解的行为归因为自闭症,或家长教育不善等原因。而忽略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们不是病人,只是跟我们不一样。就像这孩子在第一次看到之前无法接受的那没耳朵的同学说的那样:“他是有一只耳朵的,只不过很小还长错了地方。”

  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也需要被看见,需要被倾听,也想展现自己,成为自己。他们不需要过多无谓的关注,只希望能够被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因为某些言行而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如若我们漠然视之,那些人长年被从社会中隔离就会变得危险。宽容而有共情,共情而有改变”。希望我们能有一双能看见的眼睛,一对能听见的耳朵,一颗理解的心。给他们时间和耐心,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特别喜欢卷首语:“我想和你一起,旅行世界两次;一次,去看看世界;一次,去看看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刚开始读的时候只觉得文字很美,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读完全书再回头看,多了许多无法言说的感动。“记得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如此,你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很暖心的一本书。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九):你是镜子、残酷而温柔

  有缺陷的孩子就像缺了角的水晶,磕掉了一个侧面却形成了不规则的棱镜。周围人的影子落在里面,折射和放大出种种我们不忍直视的不堪:

  电影院里的熊孩子大声咆哮,你抱怨的话语已经滚到嘴边,却发现对方坐着轮椅,于是你的抱怨在舌头上打了个滚、终于被咽下肚去;

  有人插队、你怒从心头起,却发现对方推着坐在轮椅里的孩子,你的怒气突然消散,你甚至带着讨好的表情帮助轮椅进入收银台之间狭窄的空间。

  你情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你是个好人、一个乐于助人、道德高尚的人?又或者说明你对缺陷人群有更低的预设和更高的容忍、因而你是一个无法对人一视同仁、涉嫌歧视缺陷人群的人?记得残奥会上那些跑的比你还快的奥运选手吗?难道他们没有一再地说“我们不想被特殊对待”“不要只看到我们的缺陷”吗?你的好意到底是一种自我安慰、还是做给他人看的姿态?

  电影结束,你带着怜悯看向那个坐在轮椅里、一直在大喊大叫的孩子。你惊讶地发现他站了起来、有力地挥舞着粗壮的手臂。

  你拎着大包小包走到超市的停车场,惊讶地发现刚刚还在接受你帮助的“坐轮椅的孩子”跑过你面前。

  此刻你会感到什么?好意被利用、被人愚弄的恼羞成怒?想要抱怨世风日下、甚至有人假装残疾人来消费他人的善意?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这孩子坐轮椅的原因不是你以为的腿脚残疾,而是乍一看与健康人无异的自闭症呢?你的怒气会再次消散吗?抑或只是感到疲倦、决定从此只做个冷漠的路人?

  我们“健全人”,总是太过依赖视觉,好像世界上只有一种缺陷可以便利地容忍,那就是眼睛可以识别的缺陷。

  我们“健全人”,总是太过依赖标签,好像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数学天才、都可以看一眼洒落的火柴盒就说出火柴的总数。

  我们“健全人”,总是太过依赖语言,好像你遇见的每个人都理所当然该有能力用语言和你沟通。

  我们“健全人”,总是太过于擅长用自己的经历来移情他人,好像那个不愿意排队、甚至不惜殴打他人来逃避排队的小孩,跟我们心底阴暗的想法一样,只是因为自私自利和被宠坏了。

  我们“健全人”的常识里,没有“非健全人”的位置。

  这就是书里的这孩子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想这就是神为什么要创造特别的孩子,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跳出我们引以为豪的可怜兮兮的小世界,跳出那些被普世价值观绑架的无谓追求,让我们停下来,看到由好意铺就的通往地狱的道路,也看到被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的东西。

  比如排队也不是那么文明和理性的:—个紧挨—个,推推挤挤,无处可去,无处可逃,到处都是人。可恶的人,可怕的人。噪声,体味,呼吸。前后受困。

  比如无法预测的世界之可怕和常规给人带来的莫大安慰:早餐可以永远是一个碗加一把调羹,不用面对一万种餐具的选择。

  比如向那些强迫你做你不愿做的人怒吼而不用考虑后果有多爽:书里的这孩子正是这样直接地拒绝世界强加给他们的条条框框。

  比如诚实是多么宝贵却被功名利禄颠覆的品质,而每一个小进步其实都值得被赞许、而不是只有出人头地才能让别人暂时闭嘴:就像书里的这孩子终于能够不怕黑地一个人睡。

  比如不论我们如何伪装,我们其实都是脆弱的,都时不时就需要大哭一场,就像书里的这孩子爆发、然后在爆发完毕之后瘫倒在地。

  这本书的原名叫做《我的儿子不是雨人》。这句话确实能比任何和“星星”有关的词汇更好地提醒我们不要把自闭症这个涵盖广泛的谱系标签化为“雨人”让我们想起的一切。这孩子就是这孩子,正如我仅仅是我,你仅仅是你。如果说自闭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立的星球,各自在不同的宇宙。

  正是这些各自独特、各自缺陷的人们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缺陷,让我们感到不再那么孤独。他们教会我们,世上最勇敢的人不一定是声音最大的人,小事情上、寻常生生活中都有勇气存在;而爱一个人也并不总是要上刀山下火海,有时候最忠贞不二的爱只不过是陪伴着你,尽管知道你远在宇宙的尽头。

  《摘星星的男孩》读后感(十):摘下一颗星星,点亮整个人生。

  我最早对自闭症这个词的了解,应该是来自影视作品中。那些作品中的自闭症患者多半有语言障碍、与人沟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行为方式重复刻板;大部分会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脾气暴躁,伤人或自残。

  值得注意的事,很多的影视剧中的自闭症患者都是在某方面富有天赋的天才,都是隐藏的大画家、音乐家……但是,那些天赋过人,像《雨人》中那样拥有超凡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的主角基本都是万里挑一的。仅有10%-15%的患者属于中功能水平,而80%的自闭症患者就像《海洋天堂》里文章扮演的那个语言和行为都有严重障碍的男孩,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和他人交流,甚至会有严重的情绪爆发。而《摘星星的男孩》的孩子就是这80%中的一个。

  人们经常会以“来自星星的孩子”,或“落在地球的星星”来形容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这样一个诗意的形容,那些生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每个都那样的单纯和天真,也许他们脑中有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他们有其他过人的天赋?也许他们都有我们不知道的表达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