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头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头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4 20:2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头发》读后感精选10篇

  《头发》是一本由卫斯理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头发》读后感(一):我差点就信了!

  这一篇也算是卫斯理系列中的佼佼者了吧,不得不佩服倪匡先生的想象力了!而且是这种连着十几年几十年一直写的想象力(所以难免水平参差不齐了)。

  这个故事的设想真的是,我差点就信了啊!但我还是不剧透了。

  唯一不喜欢的是白素在里面的一些表现。跟巴因交涉时竟然有“不聪明”的表现,感觉白素就应该是比卫斯理聪明百倍心细百倍,不可能有疏忽的人啊(当然这样的人不存在)。

  还有白素一开始表现出的对于“回去”的渴望?可能刚看完阴间系列,觉得白素对于“阴间”没有兴趣,可是转头却又对“天堂”感兴趣,太让我觉得矛盾了,这两者明明是差不多概念?难道是因为“天堂”是“故乡”,想回去完全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像蜂云里说你那样。

  又或者是“天堂”在前,“阴间”在后,中间相隔了40几个故事,想必也有十几年了,白素已经有女儿了,时过境迁心态变化说不定

  另一个感慨是这两年对于真主以及其信徒所做的事有了不一样认识,所以对于卫斯理最后的要求和质问,实在是觉得可怕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假如真的一个力量要毁灭一切邪恶的根源,不知道自己能否幸免。但又觉得,不管怎样,自己总是不想有一个外来的力量替我们做主的。

  白素等了卫斯理六年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很感动了。感觉也是这系列中少有的温情感动前段。

  最后,整篇文章中,不,其实是整个卫斯理系列中,都明着暗着流露出卫斯理对于地球人的嫌弃和鄙视呀。

  《头发》读后感(二):意外跌倒在棺材里就是狗血的剧情。

  其实在卫斯理和白素进入第七层密室后,他们选择呆在一起就应该完结了,虽然世间罪恶,但真爱已然,BALALALA.......

  其实在卫斯理和白素进入第七层密室后,他们选择呆在一起就应该完结了,虽然世间罪恶,但真爱已然,BALALALA.......

  其实在卫斯理和白素进入第七层密室后,他们选择呆在一起就应该完结了,虽然世间罪恶,但真爱已然,BALALALA.......

  其实在卫斯理和白素进入第七层密室后,他们选择呆在一起就应该完结了,虽然世间罪恶,但真爱已然,BALALALA.......

  其实在卫斯理和白素进入第七层密室后,他们选择呆在一起就应该完结了,虽然世间罪恶,但真爱已然,BALALALA.......

  《头发》读后感(三):谁评价善恶?

  很激动地看完《头发》

  是同学和学姐隆重介绍下看的。而该书也实在相当精彩

  完全想象不到,在书里的世界,头发的作用地位如此神奇。而也是这个作用让我和卫斯理一起思考善和恶。

  故事里说,人类是因为在被制造肉体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思想却又是邪恶的,所以被高智商的祖先遣送到地球上。有四个志愿者来解救人类,却最终失望离开。卫斯理的问题如此犀利,造出这些邪恶的人类祖先,所谓高智商永生的人,何时才要对邪恶做出最终的判决?

  因为舍不得离开地球和白素,卫斯理选择回到这个“充满邪恶,虚伪地方”。也因为“放不下”,尼泊尔国王不愿到往那个永生的圣地。这样的人物心理,在与柏莱的对比下,显得很真实。柏莱是为了回到永生之地而失去了理性,变得邪恶狂暴的人。而卫斯理他们却都有着各自的牵绊,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机会。对于祖先们口中的“罪恶的地方”,卫斯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不舍,这样的抉择让故事情节离奇而又让人接受。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里说的。然而《头发》却试图假设人都是带着罪恶降临地球,为着身上背负的罪恶而遭受痛苦。然而怎么样是善?那些有着永生和高智商的先祖们将所谓的“罪人”遣送到地球上,就是“善”吗?而为了向善而不断与恶争斗的普通人,他们是否又都能得到解救?如果不能,他们岂不是很可怜?因为被丧失了改过机会。

  这些问题,好哲学,从希腊先哲们到现在,又有谁说得清楚?我们,也就是在看着卫斯理的文章时,试图扪心自问一下,试图得到更多启发。这也是卫斯理的成功之处吧。古怪离奇而又不完全瞎诌。

  《头发》读后感(四):友情爱情 or 永生

  午夜读完这本书,很平静

  不想说宗教,不想说原罪,不想说穆罕默德、释迦穆尼、耶稣、老子,也不想反思文中的“谁没有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不想做任何很有逻辑的思考。

  我只想说,如果我是卫斯理,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到地球,相对于友情和爱情,永生不过是个不值一觑的笑话

  引用马太福音第25章的一句话作结:

  For I was an hungred, and ye gave me meat.

  I was thirsty, and ye gave me drink.

  I was a stranger, and ye took me in.

  aked, and ye clothed me.

  I was sick, and ye visited me.

  I was in prison, and ye came unto me.

  Then shall the righteous answer him, saying,

  Lord, when saw we thee an hungred, and fed thee?

  or thirsty, and gave thee drink?

  When saw we thee a stranger, and took thee in?

  or naked, and clothed thee?

  Or when saw we thee sick, or in prison, and came unto thee?

  And the King shall answer and say unto them, Verily I say unto you, Inasmuch as ye have done it unto one of the least of these my brethren, ye have done it unto me.

  《头发》读后感(五):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还是在逻辑思维推荐下读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发人深省的科幻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原来地球不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只是已经被放逐到地球上几万年、带有原罪的囚徒,我们原来的故乡在另一个遥远完美无缺的星球,那个星球的一小时相当于我们地球的五万小时(大概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来的)。那里没有恶人,每个人都很善良;那里没有饥饿饿,每个人都丰衣足食;那里没有生老病死之苦,只有生命永恒延续的快乐。有一天这个星球派出了四位德高望重的使者,使他们的灵魂来到地球,化身成我们地球人的样子,来接引地球上的善良者回去。这四个人相信,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罪”,即使我们每个人一生下就“无明”,但经过上万年的进化,再加上他们几个人的教化,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善良。但是事实上出乎他们的意料,地球上的善良的人少得可怜,大多数人不够被接引的资格。直到他们在地球的寿命终止时,他们才回到母星球。但是他们四人的名字我们地球人并不陌生,那就是A先知穆罕默德,B佛祖释迦侔尼,C基督耶稣,D老子李耳。一个叫卫斯理年轻人意外的发现了这个不为人知秘密,并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回到母星球。当他与这四位智者交谈之际,发现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秘密。原来地球人的出现是他们的一次错误所致。正是他们这些所谓完美者的贪婪导致了地球上这群被放逐人的悲剧(联想到了复联二)。

  卫斯理的愤怒了,他说A的主张才他降临地球时未加贯彻,B一味的强调因果报应,但真正的现报却少之又少,C的受难不过是一次欲火重生。他又对D说:“你有一个信徒(庄子),他就说过,善和恶是相对的,善不死,恶不死。你明白么?”

  卫斯理对ABCD四位智者的质疑正是作者倪匡的道德观与宗教观的集中体现。他用科幻小说形式传统道德和宗教观念提出大胆的批判,在作者看来,邪恶必须诛灭而不是隔离与放纵,但是最后的审判何时才能降临呢?地球上的人类既有丑恶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但为什么总是丑恶的一面统治者一切,而美好的一面屈居下风呢?地球人是不是可以自己对丑恶进行审判,而不是等待

  【跋】:

  ——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共同体,我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恶念转化为善念,以善治恶,而不是把善与恶完全隔离,因为吹毛求疵的完美的的善是恶念滋生的土壤,单纯的隔离只会造成恶念毫无节制的蔓延,就会造成《化身博士》中杰吉尔博士与海德的悲剧。

  《头发》读后感(六):《头发》

  偶然听到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提到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头发》,便细心加入书单,得得闲时看看。碰巧寒假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来,便花了不到一周时间阅毕,心有所想,细数如下。

  从头发,到发觉头发的功能,再到对人类的起源,地球上的生物进化,最后落脚到对人性的思考。不记得罗振宇当时是从哪个方面谈及《头发》的,就我个人而言,卫斯理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思考人性的视角,虽然他所塑造的故事荒诞、离奇。但事实上,关乎人类的起源以及人性的思考,这是一次崭新的旅程

  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以及老子李耳,世界四大宗教的领袖人物被“臆造”成“外星人”,他们被选召到地球拯救人类。在卫斯理笔下,人类并非是依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地球上演变进化的——证据是,人类至今仍然不能适应地球上周而复始温度变化——抛开物理上的变通,至少在生理上,人类还未能很好地适应。与此同时,人类所独有的头发也成为铁证之一。因此,卫斯理得出如是结论: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地球上的生物,而是起源于外太空的某一星球。之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人类,则是一群被发配的罪犯——由此不难得出: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本身就是一群罪犯,因此原罪理论不言自明

  这是整篇小说的背景。就我个人的理解,卫斯理的目的是通过虚构这样一个科幻故事,来批评或是讽刺当下社会人们的贪婪、自私。但是,就在小说最后,当“原始人类星球”因为地球人充斥着的贪婪与自私,而想要放弃拯救地球时,卫斯理却用爱,证明了人性的善。

  其实,《头发》好似一部灾难片,就像《2012》、《后天》亦或是玛雅末日预言一样,起初是人性的恶引发灾难的发生,最后,灾难却又戏剧性的被人性的善所挽救。

  回到现实生活,个人立足于社会,由里向外关键在于“态度”二字——你的学习态度,你的工作态度,你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你是否敢于面对,决定你的喜怒哀乐,决定你的一切。相对应的,由外向里的则重在“责任”二字——责任,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交融的结果家庭、工作以及爱,都是责任的体现。我不能准确的说明这跟人性有何直接关系,但我的认知态度是:所有关乎道德、伦理的宏观讨论,最终,都不得不落脚于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位——个人。

  《头发》读后感(七):像是一本愤青发泄不满写的书

  这本书对人类社会的丑恶揭批有,但对丑恶的来源却不知晓。人类有很多劣根性,谁都知道,我们也深有体会,但书却没有做到应有启迪的作用,看完就觉得要是外星人当初造好地球人就好了,还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而且书里的宗教假设也并不是什么新意,思考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宗教共通的意义就是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只是观点方式方法差别。就好象试题后的参考答案,只是这个参考答案不止一套,而且每一套都号称自己才是真的。

  当然作为一本反映人类社会现象的书,而且是穿插一些赞叹的想象科幻书,我觉得对很多读者来说还是很为味道的。只是此书批判的痕迹太重,但却缺乏启发让我觉得作者写此书时愤青情绪稍多。

  《头发》读后感(八):宗教本源,殊途同归

  倪匡真是全香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在这篇小说里提出了两个问题:

  1.人的头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现在的科学家对于头发的作用有保暖说、防晒说都架不住推敲,都很难站住脚。

  2.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教义,说到底都是让人回家,这个家不管是天堂,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坐在安拉的身边,都是要回答人从哪里来, 就要回到哪里去的问题。

  *剧透部分*

  这篇小说根据这两个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几个基本的世界观设定是这样的:

  1.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根本不是地球上发展起来的生物,而是外来的,不知多少代以前的祖先,是一群罪犯,被剥夺了智力,送到地球上来,让他们继续生存下去。他们才来的时候,智力等于白痴,那就是原始人。(挑战达尔文进化论,目前进化论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只能算作是一个科学假说,而不是科学理论,所以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2.那边的领导人派了ABCD四个人到地球,只要人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带他们回来,这四个人分别是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耶稣、老子。来到地球的方式是灵魂运送过来,附在人类婴儿的肉体上,与人类共同成长,对人类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宗教本源,殊途同归。就是说很多路通向一个地方,很多方式达到一种思想境界。)

  3.人有头发,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人,才在最接近脑部的地方,长有这样长的、却没有实际功用的头发?其实,头发是人的思维光波束,也是人类称作灵魂的东西,可以脱离肉体而永生。这个功能早在人类来到地球前就被剥夺了。(对头发功能的大胆设想,谁叫目前的科学还没法充分解释呢)

  《头发》读后感(九):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头发》中卫斯理或者说是倪匡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释迦牟尼、耶稣、默罕默德、老子是从同一个星球来拯救我们的。整个故事很多处设置的小细节想象力之丰富足以作为卫斯理系列故事的典范,但是这个假设实在是叫人乍舌之后不由得佩服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宗教本源,殊途同归。细细一想,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四大宗教核心其实并无二致,无非使人向善,肉身的虚无、以及强烈的彼岸意识,等等。

  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比较全面的展现了倪匡对宇宙的多种看法,包括人性本恶论、生死轮回(或不间断)、灵魂(精神)交流,神即外星人等等。

  对地球人性劣根性的审视和失望是倪匡小说中多次涉及和主要探讨的主题,他的绝望渗透了小说,他毫不掩饰对人类众多恶行、甚至连自身也无法摆脱这种卑劣性的厌恶,倪匡在小说中借白素之口说典出基督教中那个十分著名的故事“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身的无奈和反思。在头发中对这种情绪的释放达到了极致,索性把地球人归类为罪人的后代,以解释他对人劣根性的疑惑--------“可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地球上的一切罪恶,全是人,这种有异于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制造出来的,那么,必须接受那两个“梦”中的一切,地球人,是罪恶的后代,罪恶的遗传因于,不断进发,愈来愈甚,罪恶决定了地球人的性格和行为!”

  倪匡十分擅长于立足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人性弱点,把平常的事情变的不平常,保持相对距离来审视地球人的行为,很有些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方法”的味道。在头发中ABCD的多次谈话就是典型,诸如漠视生命,求莫名其妙的权力,专横和独断,超乎任何生物的对待同类的残忍,把短促的生命中的名利看作人生的一切等等等等…….当他们用生硬的语言来描述地球上平常至极的事情之时,读者难免有心理上的极度不舒服之感,这也是倪匡希望达到的目的。

  在对人的批判上,其实他写的还是相当表面的,而这类观点也长期贽伏在他的作品里。但是他和“神”的那场论战我倒是很欣赏,当然,他说的那通理论感觉比较废,几乎站不住脚,但是那种质疑神的态度的确很帅。至少这种人类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头发》读后感(十):读着有快感,读完有收获

  首先,这个五星的评分并不代表我认为本书或则卫斯理系列就超过了许多四星、三星书。但从阅读时间、阅读快感与阅读收获的性价比关系来看,它的确值得力荐。

  第一次翻开卫斯理的《鬼混》、《妖火·真菌之毁灭》是在初中。从那时起,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图书馆借回家的《第二种人》;放在电子词典里,在外教课上看的《极刑》、在听说课上看的更多;同桌推荐我看的《木炭》还有在折价书店买的不具名出版社的蓝皮本,里面的《聚宝盆》、《湖水》、《沉船》、《老猫》至今印象深刻;最后买的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的这个系列,其实是给我妈看,一向懒于阅读的她,每周两本毫无压力,《玩具》、《蓝血人》、《回归悲剧》,《寻梦》更是不仅震撼了她,还影响了我的外婆……

  最近看到小组里讨论卫斯理值得看的小说,其中不乏书友推荐《头发》、《狐变》。对这两本书,我已没多少印象了,但却对内容介绍挺感兴趣——1.《狐变》的理论极有趣,如果地球上(包括地球)所有东西,每天都在变大一倍,那么其实没有人会感觉到变化。但如果其中有一样人或物成了例外呢?那他、她、它岂不是每天都在缩小?足可扩展到其它领域——缩小症、早衰症,出问题的到底是谁?2.头发的用处到底是什么?(倪匡先把常识解释定义为“保护头部”,继而再以“头骨更坚固”来反驳。或许这是个小陷阱,即使愚钝如我,也能想到保暖的作用。但为什么只有人类有头发?却又令我无从解释。)

  于是,我在周末的一天中挑了一本来看,即使晚上还出去陪家人吃了顿饭,我仍然把《头发》看完了。经过这许多年,再看中学时代的通俗读物,

  原以为不过是一种缅怀与消遣。没想到读完心里千头万绪,竟是不得不写这书评。(看书随无间断,但近已不如从前,每读必记了。)

  卫斯理小说的语言还是与过去差不多,简单直白,表达方式常常重复,误用词语似也存在。但好处在于,让人真正关注情节或者情节之后的一些东西,而不必硬生生地在急于一探究竟的紧要关头偏去啃或者跳过冗长的掉书袋。或许,读完一本书,都没有一句可以“值得”记在本子里的句子,这不正是一种痛快的阅读体验么?

  至于情节,算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至少线索紧凑,没有多余的桥段或大坑,但是同时也会让人可以多少猜出作者的意图,有做作之嫌?见仁见智了。至少我读卫斯理时还没有读到热血澎湃或者掬一把同情泪的。当然,情节巧妙也可如同布置用心的陈列柜,仅作走马观花之效。有了主导情节的那些奇思妙想(与一般作者不同,我私自认为倪匡是先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再去构思如何用情节推动到最后的,是一种“逆序创作”),卫斯理的一个个故事,才如此引人入胜。

  倪匡曾说过,他写小说的灵感都来自给小学生看的百科全书,假如这是真的,他的想象力实在令人惊叹。语言、情节,若有不美之处,瑕不掩瑜,无可厚非。在此我不多作解释,有好奇者自可一探究竟。

  书友常说,觉得倪匡书中所言,多有已经成为现实的例子。读《头发》后,我才真正有了切身体会。三大宗教与道教的“殊途同归”,反复提及的“现在比以前更坏”都令我有感一同,那么“领导者”他们何时能够商讨完毕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