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货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货币读后感10篇

2018-01-23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货币读后感10篇

  《货币》是一本由央视《货币》纪录片主创团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读后感(一):央视这套《货币》节目的内容值得玩味

  本书给出的其中几组数据

  1977-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1倍,而人民币总量增加了991倍。1960-2011年末,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8倍,而美元的总量增加了38倍;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31倍,日元总量增加了138倍;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2倍,而英镑总量增加了240倍。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都增加了钞票的发行量。截止2012年5月,中国增发了44万亿元人民币,美国增发了2万亿,欧元区增发了8820亿欧元。

  大部分工业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一倍以上。1997-2010年上半年,澳大利亚房价上涨了2.11倍,爱尔兰上涨了1.87倍,英国上涨了1.85倍,瑞典上涨了1.65倍~~~~美国上涨了71%。(请注意;这里没谈到中国的数据,可能由于敏感就没有列出中国上涨多少倍了,因为肯定是成倍式增长。

  看到这,我认为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并且是普及版,吸引我眼球的并不是货币的发展历史,因为简明经济学历史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而其中吸引我的是对西方的描述并暗喻中国的经济政策未来。比如书中的内容;‘货币发行者让人们不再相信货币的本质----劳动,不再相信货币原本拥有的信用。通货膨胀伤害着每一个现金持有者,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把财富归宿只交给某一种金融产品。’

  当中国的部分人高唱政府政策的优势,并以此证明中国经济的未来美好前景时,我们不该忽视资本所具有的天生避险的计算。当中国可能处在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时候,没有人能拯救中国的经济,而苏联当初尚可跪在美国的脚边乞求美国的怜悯,美国纵然有能力拯救苏联却执意一脚踢开奄奄一息的苏联。而中国呢?恐怕跪都跪不了,只能站着死去。当几十年的奋斗瞬眼成空的时候,暴怒的民众或许来的更加现实

  《宏观经济学》第一篇便是讲‘投入’与‘产出’,当这个社会的投入无法得到相应的产出及市场的时候,那么这就造成了浪费,更直白的是人力与资产的低效与侵吞。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继续刺激计划,这对一个重症吸毒病患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继续刺激,那么钱就继续稀释,而中国普通大众中还有多少人的工资能经受的住这般考验?政府发行货币信用的透支是无法挽回的,如今的对立恰恰正如其分。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是一种偷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美国第34任总统)

  前路险要,中国人还在边走边睡。

  《货币》读后感(二):国家志

  国家志

  偷爱警/文

  “货币”是中国话的字眼儿。有货有币,才能从事交易,进行双边贸易。货币是衡量买卖的等价交换,是经济结构稳定性的支撑。货币产生、使用,是人类对价值守恒的一种约束,是存在主义的必然产物。货币改变生活品质追求,改变了人生价值。

  对中国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节节攀升,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的扩大,消费购买力的集中化都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央视关注“货币”这个话题,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两个字儿“货币”。

  十八大指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虽然希望很美,作为百姓来讲,预测的事儿,越准越好,至于能否达到,太远政治问题不予考虑,太累人,百姓关注的是眼前的问题,现实成为当下最好的解释。看来货币如此紧俏,如此收到追捧,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怂恿着百姓,挑唆着人性的美丑,看看这部书,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答案

  美国黄金储备占全球首位,中国只占到第六位。黄金储备说明国家实力,说明国际地位,更说明储备国的雄厚实力。美元是世界型货币,很受爱戴。美国外债债台高筑,中国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大肆印钞,蒸发掉不少外债。使得国内通胀压力倍增,就业率持续低迷的影响,奥巴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即使如此,美国依然可以翘楚一方,静观其变。美国人的自信,很大因素在于美元的坚挺力,能够高枕无忧的挺过来,而且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办法。毕竟从经济实力,国家政治战略上,使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由此来看,货币实力是国家保障重要条件,作为人民币,能否坚挺的像美元一样,不敢想象,也想想不了,因为中国出了各项指标翻倍增长,国民收入还不如亚洲其他地区,强国之路,世界货币,这种海口还是不要先下为妙。虚拟经济的根基很脆弱,甚至太多的诱因在左右着货币的极速扭曲,就算是能够成为货币强国,恐怕也会成为少数腐败分子,欲盖弥彰的又一利器。人民币最好从民生基本入手,从百姓生活条件、从生活基础需求着手,历史说,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欧债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联手营救行动,持续了好久,也没有将希腊拯救成功,连萨科奇都因此下台,欧债游戏不是任何组织、盟友说救就能救的。欧债正在将腐臭的浓烟进行扩散,牵连和拖垮更多盟友的救援。如同得了败血症的弃婴,等待慈善援助和友情捐助,杯水车薪的供给,只是短暂的望梅止渴,想要妥善处理好欧债需要协作,更需要希腊自身救助。欧盟不能因为希腊问题而终日喋喋不休惴惴不安

  本书为《货币1》,以国家志为蓝本,进行货币历史的循迹。从赤贫的非洲大陆,到雄霸一方的大英帝国,再到好战分子德国、法国。货币价值始终左右着历史价值的变化。就算在历史上没有起到绝对作用,也在悄无声息中发挥着敬畏的作用。货币成为改变生活的一个把钥匙,货币成为改变家族史的无形资产,货币成为绞杀人性良知的屠刀。

  初步认识货币,或许他就是一张平整,规则的纸张,上面印着图案和数字。但这张纸的多少,价值意义,会彻底影响一个国家、一个人、一个命运的转变。本书依托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形成文字版介绍,言简意赅的叙述,浅尝辄止的描写,透过图文并茂的穿插,塑造货币产生、运行、变化、矛盾、争议,陈述货币的进化。

  《货币》读后感(三):讲货币的历史,排版印刷都不错

  近年有几部央视记录片改编的书效果都不错,从《公司力量》到《大国崛起》,相信《货币》会是类似图书的另一个新亮点。

  本书就是给货币这种我们日常用到的东西做传,讲它从出生到演化的过程,期间的金本位、布雷顿体系银行历程等都写得精彩,其中也谈及很多国家,以及他们在货币发展、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跟金融密不可分,里面也讲了不少金融方面知识名人推荐免不了哈,比较可贵的是本书中收入了很多当代金融专家对货币的一些独到看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几点让本书容易上手(就是好读哈,金融的书向来不太好读)。

  首先是图文并茂。我理解本书应该是在记录片播完之后,或者至少是同步出的,所以带了很多电视制作的痕迹。在图就是其中之一,这大大增加了可阅读性,让读者看着不累。您想想,本来上班就够辛苦了,回家再拿个大部头儿来读。如果一张画儿都没有,那估计很快昏过去了。本书就很好,有知识的同时图片

  其实文字排版错落有致。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内容,让读者在浏览间不会因为持续一种字体而感觉疲劳也是个特色。别看这一点儿,以当下出版业编辑有待提升的责任心看来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这种排法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行间距大也可以减少阅读压力(当然,估计又有人说这是为了多印几面骗钱的。至少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第三是印刷质量很棒。全彩+比较重的铜板纸哈!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种方式,这样书方便收获,也值得收获。多年前认识个编辑谈到国外的人看书。他们收藏的书都是那种外面有层硬壳儿的(或者说精装书),其它书(平装)大多是在旅途中看,看完就扔掉。本书虽然不是精装,但绝对值得珍藏。

  总之,本书的排版印刷等方面都不错,这也成为除内容之外的又一个亮点。如果您想了解货币的产生今世,想知道它之前什么样子,怎样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及未来可能是个什么样子的话,那么本书也许是您需要读读的作品之一。(我本人不怎么看电视,所以对相关记录片就不置评了)

  《货币》读后感(四):可以不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历史就像一锅热腾腾的佛跳墙,张三从中夹出鱼翅,只因他用的是筷子;李四独好品汤,调羹便为称手之器;王二麻子每每捞出干贝,旁人便知他擅使漏勺。而不论十八般食具俗雅优劣,但凡列席饕客皆可共享其醇厚浓香。

  正如侃野史必用八卦猛料;论思想史不离形而上后现代;若要谈经济史,货币注定是一个有力工具和切入点。从诞生之日起,货币始终以其神秘莫测的强大力量默默操纵着列国兴衰朝代更迭。货币利用人类逐利的本能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个人在其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货币更以当仁不让姿态渗透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货币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于,它或许无法单独建构人类社会的存在体系,但它却以符号和实物的双重方式,成为界定个体行为甚至价值的重要标杆。

  作为同名纪录片的配套读物,《货币》延续了自《大国崛起》始央视纪录片团队亲民、稳重的创作风格。它大致找准了经济史科普读物的定位,更多地注重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的描述和展示,而不试图去提出标新立异却未经证实的观点

  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观点和再诠释让我颇有感悟。譬如在谈到梭伦改革时,书中不再沿用惯例提及奴隶制、贵族改革等意识形态差异,而强调梭伦是第一个运用货币来解决社会矛盾的政治人物。这种方式代替了以往的战争、流血和暴力,货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这让我想起了一波三折的医改。当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在部分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冲突等问题仍未明显缓解,其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不少基层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甚至靠出租病房大楼勉力维持。同时,大量卫生资源浪费在不合理的公费医疗中,而广大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农村人口却难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在国家医疗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利用货币的资源导向作用,让医疗资源真正向基层倾斜或许是值得下大力气方向

  此外,该书围绕目前经济学的热点问题,结合当代经济学人较新的观点,对次贷危机、中央银行、汇率及货币体系等作了较为通俗的介绍。个人感觉,其优点缺点都在“浅显”二字上。

  总体上讲,这本书既没有一本正经地大段抄写哈耶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等大师的言论,也没走吊诡跌宕的“阴谋论”后宫剧情路线,这种“可以不懂,但不能不懂装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对于国内普遍浮躁的经济学科普类读物,能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货币》读后感(五):得支付者得天下:支付江湖的历史兴衰

  作者:江瀚

  支付江湖云波诡谲,风起云涌,纵观人类五千年的商业发展史,就是支付变革的历史,每一次支付方式的变革都成为推动一个时代发展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得支付者得天下。当今,电商风云雄霸天下,移动支付将会是未来潮流的引爆点吗?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透视支付产业的未来。

  无论是光辉璀璨的华夏神州,还是底格里斯河畔的古巴比伦,无论是光荣的希腊还是伟大的罗马,在人类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之中,当生产产生了剩余,当人类出现了分工,交换就以商业的形式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上古时代,文明虽被隔绝,但商业贸易的火种却不约而同的在世界各地被点燃。

  自从人类有了商业,支付也就应运而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描述了原始社会的支付:“人们用自己生产的剩余去交换别人的东西,也许是一只绵羊交换两把斧头,也许是十件衬衣交换两袋小麦。”伴随着商业的繁荣,支付的形式也逐渐升级。从贝壳到布匹,从耕牛到黄金,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就是金银。”贵金属以其天然的优势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贝壳、牛羊、布匹成为全世界通行的支付手段。这就是支付在世界上的第一次进化,从实物到金属,支付产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所有人都知道雅典的辉煌,没有人会忘记亚历山大的荣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雅典诸神只能统治伯罗奔尼撒半岛,亚历山大大帝仅仅统治了欧亚非不到13载。真正赋予希腊荣光的是其伟大的支付货币,四德拉克马[1]让亚历山大的荣光闪耀在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斯塔特更是成为流通七百年的第一种世界货币。同样,凯撒征服高卢不过是武力的扩张,日耳曼人很快就夺回了欧陆,但是奥雷与第纳尔[2]却比罗马文明更早征服了欧洲。正是金属货币为代表的支付繁荣,让文明不再以武力传播四方。历史告诉人们支付是文明传播的播种机。

  希腊与罗马辉煌的支付体系伴随着中世纪的暮霭在历史中沉沉睡去,此时的欧洲是黑暗与落寞的象征,偶尔的骑士团繁荣再也没成为撬动文明的杠杆。直到西方的曙光伴随文艺复兴再次出现,支付创新成为了文艺复兴的急先锋,1171年意大利的伦巴第世界上第一家银行诞生了,银行家最初从事的是货币保管的服务,随着历史的发展银行家发现很多存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动用,于是放贷就此产生,信贷关系的出现让支付体系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商业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依靠自有资金,以贷款支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繁荣的银行业的带领下,意大利再次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历史告诉人们支付是商业繁荣的推动者。

  迪亚特与哥伦布带领着人们步入了大航海的时代,在欧洲自由的领地尼德兰,新大陆的发现,远洋贸易的兴起,让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在1609年出现,阿姆斯特丹银行开始发行一种新的支付工具——纸币。马克思说:“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本票以所有者的金银为背书,标志着商业信用与生息资本的发展。而正是这种发展使荷兰成为了世界经济发达国际的典范。”正是纸币大大简化了流通的过程,最终与股票一起携手创造了海上马车夫的辉煌。历史告诉人们支付可以推动一个没有任何军事基础的国家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历史永远站在支付创新的这一方,1694年,第一家股份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诞生,股份制与中央银行权利的结合爆发出无可匹敌的力量,英格兰银行逐渐成为了英国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统一的国家货币——英镑以其强大的购买力,良好的信用,以及坚挺的币值,让英国商业发展成为全世界的金融支付中心。英镑良好的支付能力,更是让英国经济与工商业迅速发展,最终英国崛起取代荷兰成为了新的日不落帝国。而随后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以美元金汇兑本位制为基础的美元支付体系在全世界盛行,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信用卡时代的兴起,信用货币逐渐取代纸币成为支付的新宠,正是信用卡体系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支付行业的霸主地位。信用卡支付创新助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让美国经济在滞涨之后再次腾飞。历史告诉人们支付通过一次次创新改变着世界商业乃至世界政治的版图。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世界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支付的创新又再次悄然出现,1994年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第一联合国家银行(SFNB)创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了支付创新的新一轮主战场。2002年中国银联诞生,在短短的12年间结合现代金融业与信息技术产业,银联开创性的发展密码银行卡技术,让新型支付体系帮助中国经济腾飞,与此同时中国银联以支付创新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电子化的典范。创新永不停息,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以互联网为基础进一步进行支付创新,支付宝的出现让阿里巴巴集团迅速崛起,支付宝CEO彭蕾说:阿里巴巴的今天是以支付宝为核心的,只有支付与互联网商业的结合才能创造阿里巴巴的奇迹。历史再次告诉我们,支付永远与新兴科技同在,只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支付方式才能创造商业的辉煌。

  当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整个世界也在随之改变,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共同构建了移动互联的O2O模式,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POS机与ATM机终将成为过去,mPOS支付、无卡支付、NFC支付等新型移动支付手段将会成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接口。而移动支付手段也就像当年的金币、纸币、银行卡一样成为各种场景支付使用的工具,移动支付要求每一个支付行业的参与者以支付为核心,将自己的产业平台实现与所有支付场景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一代支付的需要。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得支付者得天下,并且支付与创新并存,躺在前一次创新的功劳簿上,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会被后来者超越,只有永远保持在支付创新的最前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以移动支付为起点的新型场景支付正在改变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也许有一天不仅仅是手机,支付可以无处不在,皮肤、指纹、声波、瞳孔只要是能够识别个体的特征也许都会成为支付的手段。支付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世界,而这一次我们正在现场。

  《货币》读后感(六):货币的“前世今生”

  这本书是同名记录片《货币》的文字稿本。在阅读这本书前,我观看了十集记录片《货币》,每一集我都津津有味地观看了。由于先前已经看过同名纪录片,阅读起来相对而言快了些。但观看记录片和阅读书本还是有些不同的感觉。阅读书本可以反复看,在看后面的内容时,有时候想到前面的内容,可以很方便地翻到原来的书页重新阅读。观看记录片时,动态的展示是它的优势,对视觉的冲击力更大,差点自己要被货币的魅力淹没了。观看记录片时,相对比较轻松些,不像阅读的时候,一般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推敲。

  货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货币也带给了我们困惑。特别是货币的过分投放引发的种种灾难让人后怕。

  书中的介绍一些知识也让人长见识。书上提到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来自5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王朝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据专家考证,这些楔形文字泥版记录的就是当时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交易记录。这些东西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泥版就像是现在的合约,有明确的买卖双方、交易物品。从这里我们可以明了人类最早记录的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可以说这些契约就是货币的雏形。在这差不多五百年之后,古埃及文明和称为“德本”的货币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一千年之后,古斯塔金币见证了古印度文明的辉煌……后来的希腊文明史也是和货币史如影随形,而佛罗伦萨的金融世家“美弟奇”家族造就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而美国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现代货币史文化的发展轨迹。现在无可争议的是,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货币在这里被演绎为现代金融,美国金融打一个喷嚏,其他国家可能都会患上不同程度的感冒,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货币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格局。

  黄金在货币发展史中起过很大的作用。我记得在中学阶段学政治经济学时,就学到“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说话,大意是由于货币作为方便人类交易的一个工具,对它要求的特点是保值,不容易变质,易于流通。而金银的化学成分比较稳定,不容易变质,作为货币当然是比较理想的。所以人类自然将金银选定作为货币。

  现在当然是纸币是主流了,是渐渐演变为电子货币而是有其他更好的货币形式?值得探索和研究。

  这本书在印刷和装帧上也是比较考究的,纸张不错,书中的照片也是色彩饱满,很清晰,也给人美的享受,从而保留了纪录片中图片丰富的一些优点。

  《货币》读后感(七):央视的《货币》连鸡肋都算不上

  本书逻辑非常混乱,一帮搞媒体的人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生硬的切开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只言片语,是适合2B青年装B用。

  本书,不具备知识性,该书可能只是电视节目组营销的一个手段,一种传播手段,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特别对于货币的历史、中央银行、以及后来的货币主义流派,写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

  推荐大家读另外2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272113/

  无论是故事,还是货币理论,中央银行的来历,都写得深入浅出。

  还有这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65392/

  《货币》读后感(八):闪光的贝壳

  闪光的贝壳

  ——从《货币》看缘起

  表姐家四岁的外甥女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小财迷”了,她今年过年的希望拥有的是一只粉红色的小钱包,这样,她就可以装着她的硬币,去坐镇上超市外面的电动的“马马”了。是的,这个小小的金属圆饼,可以给她带来一下午快乐的时光。而《货币》,就是一本能够解答它的缘起和现在的书,与同名的纪录片相比,更适应不再专注电视、喜欢阅读胜过影像或更爱时间的人们。

  所以本书的开头,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契约泥板、古埃及的德本、地中海沿岸的狮币……在文明的开始,货币,顺应时代而生的某种具有契约精神的象征一般等价物,通过演变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模样。比之初中或者高中的课本,学界大佬们的阐述,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找到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角度——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货币的出现,与那么多的东西息息相关,它不再是独立在某个神奇的角落里面的故事,融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你知道引起文艺复兴浪潮推动全人类文明和价值追求思索的推手是因为放高利贷而内心忐忑不安的美蒂奇家族么?你知道为了追求黄金这种天然的货币,哥伦布们开始了大发现的旅程么?而那个因为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牛顿,则是铸币局的主管;财富的创造、个人剩余价值通过货币跨越时间空间的可能,又让银行、现代金融和信用体系,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繁荣的虚拟市场,通过金钱的交易、不同货币作为信用代言和价值又创造了跨区域的货币市场、汇率和货币的权威性之争……

  纸张翻转,流转的时光里,人类推进的历史的演变,货币早早登上舞台,就再也不下来。我们将会看到由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席卷整个星球,无论是有目的的选择或者无意间的行动,战争、贫穷、流亡都因之而起;我们将会感受到,我们曾经辛苦付出的汗水,在不经意间,就悄悄被偷走;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今天,一片森林的名字,会代表一种霸权。

  故事好长,结局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伴随着人们生存后寻求更好生活的渴望,货币出现,然后进而发展成为工具、代表、象征、权力、能量、凶手……人们赋予这曾经单纯的物品太多的东西,不知不觉间,迷失于争夺符号的时空里。欲望太多,让因为货币而自由的人们也获得太多的教训,一次次,在昨天,也在今日。

  商时,作为最早的货币,贝壳曾经那样光亮,人们以之交换,却不知道,大海的边缘,漫漫沙滩,有许许多多可以去交换他们劳动的贝,静静地躺着。今天,它不再珍贵,成为旅游景点里,随处可见的摊头小玩意。人们最初欣赏它的光彩,而今,却被一张张纸甚至一个个数字所替代。忘记了欢乐,忘记了追求,忘记了我们获得这一切的目的,我们忘记了,我们其实需要的,是心灵的幸福和安定。

  “也许,对公平与正义的尊重,能让货币恢复它作为交换媒介的本来面目。

  “也许,对财富的认同,能让货币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得到尊重。

  “也许,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追求,能让各国超越国家利益,创建一个人类共同的理想货币。”

  合上书页,似乎那些片段,一一闪过。我们也曾经捡起过那枚闪光的贝壳吧,当我们忘记了我们来时的路的时候,翻翻《货币》,也许,答案就在那里,前面的路上,贝壳在手,我们要的不是这个不能吃、不能穿、和你一同孤独的时间的见证者,你需要的是,前方,一个温暖的怀抱、一句让人开心的赞美、一个大大的微笑。

  不要吝啬贝壳,你要让它带来幸福。就像外甥女将会有的粉红色的小钱包,装上慢慢的“硬角子”,拉上妈妈的手,去找她的“马马”。

  那一刻,也许,我们能够见到“闪光的贝壳”。

  y 林怿

  2012年11月12日21:05:11

  写于履坦巷19#

  《货币》读后感(九):菜鸟读货币

  货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读了这本书,知道了很多我们平时不知道的内幕。也明白了政府是怎么通过货币抢夺我们公民的财富,也知道了中国发行了世界上最多的钞票,却在喊着批评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抛掉债务危机的三个方法,增加税收、发行货币、经济增长,一旦中国政府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它是否会通过滥发货币来甩掉债务的包袱?从08年开始就感觉到物价的飞涨,一直没停过,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才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央行的滥发货币,保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很重要,绝不能让它成为政府的印钞机。

  有时候和同学们聊天也会和他们聊聊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告诉他们国家是怎么样通过货币来掠夺我们钱包里的钱。作为一个菜鸟,货币这本书,作为一个初始接触货币、要了解货币的人来说,还是挺不错的。书里面叙述了货币的起源、功能和未来的发展,在货币2里面还介绍了当今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关心人民币未来的命运,很希望人民币能最终发展成世界货币。

  《货币》读后感(十):货币到此一游

  相比于影视剧改变的小说,我更钟情于纪录片所改编的书籍。前者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导致常常有东施效颦的感觉,但后者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听人说话的时间要远长于阅读同样的文字,更重要的是,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性,你在观看时跟随镜头应接不暇,而无法像看一本书一样随时停下来思考。

  《货币》是由中央电视台同名纪录片改编而来,记述了货币带给我们的改变。相较于人类250多万年的历史,货币短短5000年的历史仿佛一瞬,然而正是这个又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改变了人类世界,我们用它来计量外物的价值,我们喜欢它所代表的财富,但也因它而带来一场场战争与灾难。阅读《货币》,仿佛一幕幕历史场景在眼前呈现,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约翰·劳这些影响过货币发展的人,也可以听到哈耶克、弗里德曼、凯恩斯这些围绕货币进行理论的人。

  不过,正是由于手捧书本,我们也能暂时停下脚步去思考是否真的如斯所言?首先是关于货币改变了发明家的命运。书中以达芬奇和爱迪生作为对比,来说明货币的魔力。然而与其说是货币给予了发明的度量,倒不如说是政府给予了申请人捞金的权利。如果说球员出卖的是球场上的表现,那么发明家却无法出卖自己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天然不具有排他性。于是从根本上说,知识产权更像是许可证,这一看上去在促进知识发展的措施,到了现在变成跨国公司的游戏,苹果与三星的斗争恰恰说明知识产权已经过时。当然,如果八卦一点,爱迪生的很多专利算得上偷来的,在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去申请专利时,爱迪生就已经开始改头换面准备申请专利了。

  此外,我的印象中,约翰劳不仅在法国发行纸币,导致了密西西比泡沫,他的另一个杰作就是南海公司泡沫,如果要说起源头,似乎又得提到当年被战争拖垮的英国王室与贵族签订的大宪章。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真要弄清楚还需要更多的笔墨。只是在这里,镜头只对准了法国的失败与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至于英国金融城的故事似乎成为了光明的一面。

  当然,这些只是书外的遐思,单从书籍本身而言,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常识书籍。在我看来,货币本身没有什么罪与恶,它就像孙悟空在如来手中洒下的一泡尿,到此一游,真正能翻云覆雨的,还是货币后所隐藏的权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货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