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之病读后感10篇
《殺戮之病》是一本由我孫子武丸 / Abiko Takemaru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2007图书,本书定价:32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殺戮之病》读后感(一):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首先申明一点:年龄未满18岁,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者YY思想严重,具备上述三个要件之任何一种的读者,请不要阅读这本书。
下面言归正传。台湾推理圈子搞年度阅读调查“今年就喜欢这10本”已经是第三次了,目前调查临近尾声,而这本《杀戮之病》的得票数仅次于西泽保彦的科幻推理名著《死了七次的男人》之后,屈居第二。我也大致浏览了一下,几乎所有日系推理拥趸都投了该作一票。
“为什么?”我如作品中的第一位死者般心中发问。这书真的有这么好吗?因为此前已经不止一次听说,本作变态有余,没多大阅读价值。然而就我的阅读感受来看,似乎并不是如此。
我是花了两个晚上读完这部被凌彻誉为“名垂青史的杰作”的,合上书本,心中依然无法平静,仍为结尾处的真相所震慑着,人性之复杂、暴戾、阴暗和可怖被那些极具冲击力的文字赤裸裸地展示给我们。撇去全书唯一的大诡计,本书就是彻头彻尾的犯罪心理小说,而且不仅仅是在玩赏“猎奇杀人事件”,其背景资料和文字张力颇有“新社会派”作品的风格。尽管那些犯罪场景太过直观,关于奸尸的细节如电影般向读者放映着,作者借那名犯罪心理学教授之口,考察了世界各国的著名“变态猎奇犯罪”案例,并结合作品问世前的一桩具体案件,与本作内容进行参证审视,达到一种资料实证和心理分析的效果。
此外,因为是以犯罪者“稔”为视点进行叙述,完全不搀杂作者的意念和观点,那种近乎无情的冷酷笔调,稔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比之乙一的《ZOO》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的罪恶和泯灭竟然与主人公所宣扬的“人间唯一的至极纯爱”扯上关系,不知道是作者的讽刺,还是社会的悲哀。稔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做了第一件奸尸行为之后,“稔终于发觉,所谓性只不过是杀人的寓意……稔走出宾馆,第一次感觉到世界是如此美好。”当丑恶和变态被作为美好和真理来描述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所有在新本格推理小说和新社会派作品中出现的犯罪者都是如此,颠倒的世界观、反向且纯粹的逻辑思维、发社会行为……
当然,如果作品只是停留在揭示犯罪心理的层面,就不能被视为推理杰作了。我直到第十章之前,都丝毫没有读出本格解谜的味道来。而当设计如此精致紧凑的最末章阅毕之后,真的是“世界随之崩坏”的感觉。所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就是这个意思吧,我被作者完全彻底难以招架地“忽悠”了。而且心服口服,因为所有的伏笔和暗线都被作者巧妙隐蔽地安置在作品之前的各个章节,我想比较细心的读者或能窥见端倪吧。从新本格的框架结构来看,本作算是别具匠心了。比如将“终章”放在作品的最初的做法,就很值得激赏。如此反常的写法,开头就写明杀人者的名字,以及那些冷静直接、没有一点华丽吊诡的文字,一点不像本格小说,却胜似社会派作品。但是,读者不把最后的文字看完,再回过头来审视,是不足以体会本作谋篇之高妙的。我们终将明白,毋庸质疑,这确实是部披着犯罪心理小说外衣的新本格力作。
结尾逆转式的惊天诡计设置、变态恶心的犯罪场景描绘、多视点交错式的分瓣叙述方式,便是本作的三大特点。总之一句话,和《虚线的恶意》一样,如此残酷的作品我没法喜欢它,却不得不欣赏它。
《殺戮之病》读后感(二):一阵没喘过气的感觉过后是令人击节的赞叹!
这部九几年的书看完之后十分赞赏。前面的案件令人发指,白描的写法和变态的心理揭示绝不是谁都能接受的,不过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产生不忍卒读的心理冲击,相反被深深地吸引其中,毕竟这种写法只有变态的小日本才能写得出来!到了最后面20页原本就十分恐怖的情节发展到陡然让我紧张得揪起心来,感觉哪里不对劲的暗示在脑海激起波澜,截至最后真相揭示后全书嘎然而止,一阵没喘过气的感觉过后是令人击节的赞叹! 喘过气后还想再翻看前文映照一遍。
本人第一次看叙述性诡计作品,通过此书受益匪浅。不过强烈建议青少年读者不要阅读此书,这本书极度不和谐,不止是描写露骨很黄很暴力,而且情节、心理变态,对心智不强者严重不宜。
《殺戮之病》读后感(三):恋母、恋父、恋子、恋姐集结之作
三个视角写成的书,结局的大反转。
大家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到了犯人捻的畸恋上了,其实,三个视角的主人公都代表着一种畸恋。
捻的畸恋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却远没有另外两个来得直白。
樋口、敏子、熏,三人之间的感情,其实也是畸形的。
雅子&儿子 恋子
在她没有怀疑儿子杀人之前,她已经开始对儿子的青春期问题关注过多。做为青春期的男孩子,搜集各类色情杂志,虽然有些下流,但绝对是正常的。(文中的青春期性教育专家已经一再的说,这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母亲的雅子,却异常的忧心。
她的这种忧心,导致她病态的翻儿子的垃圾桶,偷看他与朋友往来的信件,计算儿子每周自慰次数。嗅探儿子身上是否有女人的香水味,作者都在文章中写道,“她就像一个想要找出丈夫不忠证据的妻子一样,每次都会在晚归的儿子身上闻闻嗅嗅……”
她这样做,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怀疑儿子犯罪,而是“保护他们在这个世上不受伤害以及诱惑”
雅子在儿子身上放的感情是变质,畸形的,才导致她去怀疑自己的儿子。
通篇文章看下来,可以看出来,雅子的婚姻,或者确切的说是性生活非常不幸。而她对自己的丈夫也明显的缺乏关注,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儿子身上,也就说得通了。或许雅子是将对丈夫的关心,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吧。
当然,也可以认为,雅子从丈夫身上感觉到了病态的畸恋,因而对儿子严加管教,生怕儿子也步入歧途。
樋口&敏子&熏 三人的三角
樋口三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简单的爱慕,但是细想起来,其实也是各种畸恋参杂其中。
敏子对待樋口,很明显有恋父情结。这种情节,源于儿时父亲对敏子的忽视,她对樋口的畸恋,正是她内心对家庭缺失的父爱的渴求。
而家庭成员强加她身上的女强人标签,让原本温柔、脆弱的敏子裹在了坚强、冷淡的壳里。这导致她不懂得表达,尤其是在受到委屈、挫折的时候,选择压制自己的本性,委曲求全。
而这种性格,导致她在经历婚姻失败时,直接退让;在喜欢上樋口,又被拒绝时,脆弱之下轻易接受了捻的引诱,最后毙命。敏子的悲剧是家庭导致产生的畸恋的产物。
熏,她其实是个复杂的人。
她对姐姐有这强烈的嫉妒心。她喜欢抢夺姐姐所有的东西,从衣服到男人,从父亲的爱到爱人的爱。她甚至还要抢夺她姐姐爱不得的樋口。
一开始,我也以为熏是真的爱上樋口,但是,看下来,却感觉熏更多的是爱着她的姐姐。因为爱而嫉妒,而吃醋。熏勾引了姐夫,不是爱上姐夫,而是希望姐姐能够有所反应。可惜,姐姐非常轻易的就放弃了婚姻。
在知道姐姐喜欢上樋口,又被杀害后,熏也立即喜欢上樋口,而且义无反顾的参与到追凶的行动中。熏的感情、行动,完全是由姐姐牵着,她对敏子的感情,是嫉妒中隐藏着爱。如果说恋姐情节的话,也不为过吧。
樋口对待两姐妹的感情算得上是正常的吧。但多少也有移情的成分,转移对失去妻子的悲伤。其实,多少还是很卑鄙的,尤其是明知道自己不会爱上敏子,却还是让敏子照顾自己。虽然看起来是敏子自作多情的黏上去,但是,要不是他放纵,敏子也不会越陷越深,求爱不成的时候饱受打击而殒命了。
……………………………………分隔线………………………………
如果只是单纯的讨论凶手的人品如何如何,不如说,这本书里的每个人出场人物都有他的阴暗面,都是自私自利的。
捻父母做爱时,没有顾忌到孩子,让捻在心中留下了强烈的性刺激,导致最后行差步错。
雅子当儿女是私有财物,所有一切围绕儿女活着,而没有发现丈夫的异常,让数条人命丧生。
樋口,为了移情丧妻之痛,逃避孤独(他连去医院有人跟他搭讪后立刻,都会感到强烈的孤独,何况每天来照顾他的敏子,他自然要抓住不放),伤害了敏子,进而导致敏子被杀害。
敏子的父亲,单纯因为小女儿长大漂亮,便忽视大女儿对父爱的渴求,而让大女儿一辈子都郁郁寡欢。
熏,从姐姐身上掠夺一切获得快感。
记者,直白的很,为了钱和名望;教授,为了获得分析谋杀案的快感(他对待这个案件的态度是,有趣的案子);警察,为了破案,以前工作过的同事都会毫不迟疑的怀疑。
啊,这么看来,似乎只有一个人是正义的。那就是死去的儿子!
他一定是最早察觉到父亲的罪行,一直跟踪父亲,才能在每次谋杀案发生的时候,都不在家。唉,可怜的孩子,一直被老妈怀疑,最后还被老爹杀了。
《殺戮之病》读后感(四):你是否把自己全身心的代入了进去
08年初,一句“很黄很暴力”打开了新的流行语。我一次无意的搜索让我认识了老王的博客--始作俑者。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了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对书的结尾有着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开始网上搜索,发现根本没有这本书内容而只有很多评论。于是我打算去买,可发现大陆根本没有出版!后来在淘宝上花了80块买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逻辑推理小说,一开始我以为它是推理小说中侧重于人文学的方面的小说,可看到了结局,我发现我有点错了,它也是一本本格推理小说,但是作者一开始就打算玩弄读者,所以这有点违反本格的精神。不过,又能说什么呢,它给我们的条件本就是很公平,而且更关键的是,它并没有在这本小说中提出悬念。至少得看到旅馆那,才隐约猜到这个悬念是什么。
有人问希区柯克什么是悬念。他说,如果是电影,有一个场面是一桌子人在打牌,桌子下面有着定时炸弹,然后爆炸了。这是一部暴力影片。但如果,是一桌子人在打牌,镜头慢慢往下移动,直到镜头只有那个定时炸弹,这时影片结束了。这就是悬念。
不过,一个连悬念都没有的小说。怎么能让人往下读下去?这应该就是这本小说的场面了,相当的有冲击力。20年前就有这样的小说,你应该可以想象这位作者的功力。而且,他总是以一种异常冷静的角度去写,看过之后,我绝对怀疑作者本身也不太正常。
总之,这本从凶手一开始就被捕写起的小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凶手都被逮捕了,那么还推理个什么劲?看完之后,请记得喝杯热茶,缓解下你因紧张后的放松,满足,和无穷的颤抖。
《殺戮之病》读后感(五):关于有人列的书中漏洞
这贴是反驳有人说的书中的大漏洞瑕疵开的。含大量剧透,含大量剧透,含大量剧透。无关人等速速撤离。
看到许多人本作品最大的漏洞来自都说凶手年龄是43岁与研究生的身份不符
我想说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尤其是博士生,工作了好几年之后再回去读博士的人也很多,况且有的人读博士读个六七年的也不少,43岁是研究生完全不奇怪啊。况且凶手还是个美男子,长得年轻点不奇怪。况且酒保描述凶手30岁左右,之后书中也通过退休刑警提了句人的记忆是会出差错的,所以酒保低估了凶手年龄也不是什么大漏洞。
至于还有人说凶手儿子知道了父亲干的为什么不报警,书里面通过凶手妻子也有相关解释。凶手妻子是这么想的:1.没找到足够证据之前,无端端说家里有个凶手会被人当神经病疯子的,因此必须找到足够证据 2.真的这个凶手就是自己儿子,那自己家人的前途就全部毁了。
因此凶手儿子可能也在找足够证据确认凶手,同时也在凶手想杀害熏时候出手了。
总而言之,书中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大的逻辑漏洞。叙诡的小说,不要要求像本格推理小说一样读者和作者有相同的线索量,只需享受真相大白之后被骗的爽快感觉就好。
《殺戮之病》读后感(六):还是忍不住说说《杀戮之病》这本书..
我想说,无疑《杀戮之病》无论在过程中还是结局都有极大的冲击力
整本书的结构完全可以说是一本书给最后那一行做铺垫,也就是整本书都在为最后一行服务,然后就戛然而止,全书结束。所以这种强烈的冲击力是其他小说完全做不到的。
当然除去那最后一行,过程中极端重口味的细致描写,绝对有着强烈的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让人忽视掉一些东西的作用。。。此外,还有最后一章的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描写,唯有最近读的乙一的《七个房间》才同样的感觉到
不过由于事先就知道了本书的强烈意外性和重口味的描写,有了心里准备后所受到的冲击自然小了不少,所以我看完结局也就楞了楞,并没有非常的大感意外,反而倒是出现了许多困惑,需要重看一些段落才会明白,即作者是怎么在文中欺骗你的
不论如何,这是1本92年就出版的小说,我想已当时来说,本书所带来的震撼肯定是极大的
《殺戮之病》读后感(七):非要玩儿这种诡计不可么?
早上班车到站的时候正好看到结尾高潮刚刚出现的地方,于是忍不住在公司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部分。
在看到老刑警意识到薰可能会有危险跑向旅馆的那一段,真的跟书中人物一起紧张起来。
不过也许是我之前看得太快了,看到最后那一幕十分困惑。我明白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巧妙的诡计,所以用很快的速度把前面几个关键的地方又看了一下。确实,借用雅子的怀疑,很方便的“预设”了很多观念。直到最后才一下子才让人发现,哦,被骗了。最近看了不少这种类型的小说,比如貫井德郎的《慟哭》,还有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開的夏天》,都是用这种“叙述性诡计”(这词太确切了,佩服想出来的人),但是觉得《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还比较能够让人接受。
我总觉得,一本好的推理小说,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作者是站在第三人的角度,比如本书和《慟哭》,那么这样刻意隐藏某些事实(比如蒲生家的成员关系)而让读者误入歧途的设置,等于是作者在耍诡计,而不是书中人在耍诡计。如果把这看作是一个智力游戏的话,那么对读者是很不公平的。而且读到最后不免有些上当的感觉,而如果是用第一人称去讲故事的话,可能效果会好些,但是对于本书这种多线程的设置,用第一人称不太容易实现。
换个思维,如果这本书不用这种所谓的叙述性诡计会逊色多少?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也许会更好,当然这要看作者一开始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比如如果作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人性的扭曲,完全可以抛开这个结尾,可能会比较老套,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完全深刻到可以支撑一个不出乎意料的结尾了。说到这里我想起刚刚看完的另一本书,櫻庭一樹的《赤朽葉家的傳說》,非常出色的一本书,最后,作者设置了主人公寻求一个谜团的答案的情节和最后的解释,看了以后觉得很别扭,因为这本小说整体来看并不是推理小说,这一大段内容仿佛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讲到一半突然转了话题。
当然这也无所谓,毕竟萝卜青菜,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是非常个人的事。
至于那些残酷的描写,我倒觉得没什么,作者并不是为了写这些才去写的,从书后的参考文献来看,作者参照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也许书中的描写还远不如现实世界残酷。
《殺戮之病》读后感(八):再不杀人,就要开学了
由于刘谦,我看了不少魔术以及魔术揭秘,发现一个魔术手法可以延伸出几个不同的魔术,因此一些没见过的简单魔术也可以触类旁通的猜出来。推理小说和魔术很像,都是作者/表演者以其智慧考验并娱乐读者/观众的过程。推理小说的诡计就跟魔术的秘密一样可以发生变种(阿婆就是很好的种子),密室、不在场证明,这些手段玩了再玩,虽然没猜出凶手但揭晓时已经很难再有惊喜。因此另起炉灶,革传统的命不失为一条出路。
妖怪推理是个新概念,看过了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大概是没能接受妖怪文化吧,觉得推理和怪异两方面都……咳咳,还是等看完《魍魉之匣》再做定论吧。在我看来,《黑暗馆不死传说》如果去掉那个多余的叙述性诡计,即使没有妖怪文献,也将是更好的妖怪小说。
开篇便将真正凶手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推理作品需要作者很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且还要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将你一军,顺便让你打个冷战。《杀戮之病》就是这种奇兵。
刚看完《杀戮之病》时,并没有感到“世界随之崩坏”,因为诡计揭晓的太突然,在仿佛一切尘埃落定时,仅用最后的一句话,是一句话,便颠覆了先前所有的预想,然后全篇结束。我都还没有回过神来。从那句话出发,回头翻了翻几个关键点,发现作者的叙述近乎完美,利用暗示和巧合将人物隐藏的天衣无缝,而这一切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其中大段恶心变态的描写并未让我感到不适,毕竟叔叔是有练过的。九把刀的《异梦》里也有大量的凌辱虐杀情节(抽肠那一段倒是让我眼球抽搐),那是以第三者的视角用游戏的态度对待,就像上帝看着孩童玩弄蚂蚁,旁观者看到的更多是猎奇。《杀戮之病》里疯狂的行为以冷静的笔调呈现,从凶手的思想意志代入,辅以犯罪心理学说,让人溶入他的情绪变化以及行为态度中,抽身出来会感到不寒而栗,但按照他的思维看待他的行动,再凶残病态的行为也是顺理成章,就像聚斯金德的香水杀手一样,夺去他人的性命可以实现更崇高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殺戮之病》读后感(九):除了最後一行的震撼之外
首先,给这部传说中的名作泼一下冷水
这部作品 是不到最后一行不能领略绝妙趣味的作品.
但是,我想说的是真的是「一定要到最后一行才能感受到意外性趣味」的作品.
因为除了这个最后的真相之外的其余部分,还真的是令人意味缺缺.
残忍变态狂的奸尸犯罪,切割死者性器的刻骨描写,在令人难以卒读之外,还不禁想到,书中那个「恋尸症患者」令人不寒而栗的异常心理真的是作者所给出的那样简单的成因所致吗?
既然,我孙子,抱歉,这个称谓实在不敬,还是叫武丸先生吧...
既然武丸先生在之前给出读者的罪犯的动机是一种天然之病,但是在全书结尾部分又用童年挫折来解答,多少有些无法一致,但是若无那个童年创伤,也就无法与最后部分的惊愕结合,也就不能使全书的关键性诡计脱颖而出,看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本三视点描述的作品,与死者妹妹一起私家追查凶手的 木通口的部分比较常规,属于正统的社会派推理的笔法,雅子的视点部分是比较出色的心理惊悚型,就像<<楼租住在楼上的房客>>(又名<<神秘房客>>)里因为怀疑房客是变态杀手而内心始终矛盾挣扎的房东太太,这个部分的描写与<<神秘房客>>的笔法惊人相似.
而 禾念的视点部分的刻骨描写,虽然是异常犯罪小说模式所必不可少,可能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描述对我而言颇有观测解剖课的畏惧心态.
而最终的震惊也许因华文版出版的身不逢时吧,写的很早(1992年)引进的却比较晚的作品,多少会因那些更更新内涵也更丰富的作品的先被读过了而被影响到,削弱到.
所以呢,也就不是那么的了不起的感觉.
关于独步文化的某一些作品对我的喜好度而言,我只能这样排列
剪刀男>樱树抽芽时,想你>恸哭=杀戮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