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什么在决定新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什么在决定新闻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什么在决定新闻的读后感10篇

  《什么在决定新闻》是一本由赫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一):信息传播杂谈

  大略的翻完,感觉这书并不太值得看。有几个原因。首先,书的标题所提出的目标,即搞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闻的出炉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可惜的是书里讲的多是比较专业枯燥的新闻决定的流程,这些庞杂博大的内容并不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最终又没有简洁明了的解决书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拖沓而缺少营养。其次,本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有差不多四十年。而这最近的四十年我们见证了信息技术革命性的发展,这个发展带来了新闻的素材搜集、处理和最终新闻呈现等所有方面巨大变革,缺少对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新现象分析无疑让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最后,本书写作上有些臃肿,翻译也并不出彩,所以到最后仅仅是不求获得太多新知的轻松泛读也有些奢望了。

  不过既然读了,就写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可能跟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太相关。

  - 有句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这话是说,一件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普通人来讲是奇怪的。这里有两个概念,即”普通人“和”奇怪“。从一方面说,明星们的狗咬了人可以成为新闻--虽然狗咬人本身不奇怪,但明星不是普通人,所以他们的所有事情可能对普通人都是奇怪的。从另一方面说,人咬狗这件事情本身就会让所有人感到奇怪,不管这咬狗的人有多普通。所以说起来,有两个因素决定一件事情是不是新闻,一个是这件事情的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个是事件本身的新奇性,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有成为新闻的潜质。而要是两个条件都满足,也就是明星咬了狗,那就是爆炸性新闻了。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都是异常的社会现象---它们不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因此,仅从新闻来判断一个社会的整体实际情况是不靠谱的--它们强化了异常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概率,给人一种错误的整体社会印象

  - 对于新闻机构而言,选择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新闻的过程是闭环的正向强化的。可以成为新闻的事件太多,如何取舍就成为一个问题。市场化的新闻机构看重收视率,就不可避免的献媚于受众。所以受众喜欢的就成为新闻机构乐于选择的,这些带有受众偏好选择的新闻又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的喜好。所以分析一个社会中各种新闻的组成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人群(未必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群体,比如在中国,这个主流群体不是农民群体--农民群体并没有普遍统一文化,地理上的区隔造成他们文化上的割裂;而城市文化差不多是全国一致的,所以仅就文化品位来讲,城市居民构成最大的文化群体,是社会主流--自然这个主流也与农民群体的社会影响力本身较弱有很大关系)的喜好。他们是新闻的主要的消费者,也决定着新闻的取舍。

  - 任何的新闻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都包含了若干层面的主观价值。首先,新闻从业者决定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也就通过选择哪些事件呈现给受众表现了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要性的评价;其次,新闻的描述中包含潜在的价值判断,以何种方式呈现,作何种评论,都或暗或明的表现了新闻撰写者的价值观主动的或无意识的)。一个特别例子是不以市场盈利为目的的新闻,这种所谓新闻完全是展示自己价值观的宣传手段。它们不以取悦受众为目的,而以说服受众为诉求。

  - 每个人能够成为新闻主角机会不同,这可以视作一种对媒体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这使得绝大部分人不具有有效的广播渠道,而少部分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具有强势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等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当前信息时代的新闻产生和传播有了全新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发布消息能力似乎表示人们开始拥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但如果注意到还是只有那些重要的人(可能跟传统传媒时代的重要的人不完全相同)拥有更多的粉丝,具有更大的信息传播能力,那么这种相对平等,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意义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二):【笔记】社会是社会,社科是社科,新闻是新闻

  0p 媒体对效率的重视,令社会上最有权力及资源的机构,成为新闻的最主要的定义者。然而,这种传媒向建制倾斜的倾向不是不能完全避免或改变的,重点是社会运动组织者要了解传媒的运作及新闻制作过程的特点,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加以配合,以有机会得到传媒正面的关注,并通过媒介唤起民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

  3p 尽管新闻媒介在增加,但新闻受众的总体规模日渐收缩,受众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他们分散到众多提供全国性新闻新的媒介渠道或“平台”中去了。

  5p 熟悉的面孔被认为拥有至高的威信与专业素养。

  7p 希望文学批评者能够将他们的洞察力和方法运用在与数以百万计的受众息息相关的新闻故事上,而减少埋首于那些过去的不那么重要的“严肃作家产品

  9p 新闻从业者总是说新闻应该关注个人,而非团体或者社会进程;总体而言,他们达到了这一目标。

  9p 无论合理与否,倒退的感受本身总是很痛苦的;它亦会抑制人们认真思考当下的处境并作出建设性的回应。

  10p 新闻从业者所报道的事件总是新颖的,但他们的新闻故事却并非如此,而他们用来判定新闻构成要素和再现方式的那些方法,在新颖程度上则更逊一筹。

  12p 绝大多数新闻从业者刻意避开受众研究,几乎不愿花费精力关注实际上的受众,且持续将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人看作他们想触及的受众。

  13p 新闻被呈现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信源的权力、受众的力量以及生产(新闻)的效率。

  13p 精明的政客谋求控制新闻,而非记者

  14p 全国性的新闻媒体将一幅并不完整的社会图画呈现给了它们的受众。而且,这些媒体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中间路线剥夺了受众获取来自意识形态其他为重的有益观点权利

  18p 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无名之辈都是不具代表性的一小群人;而且除了作为统计意义上的集合体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人永远也不可能登上新闻媒体的舞台

  27p 新闻常常将当代事件与传统实践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就会阻碍新的解决之道出现的可能。

  35p 杂志倾向于大力推广中上阶层的活动,彷佛这一切都为全国人所共享。特别突出的是,中上阶层在杂志上对新时尚和生活方式上进行了寡头垄断。

  48p 与其他经验领域类似,新闻也并不局限于现实判断;它同时还包含了价值,或者说偏向性的陈述。由此更进一步,在新闻的表层之下可能存在着一幅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应然”图景。但是在新闻中甄别价值实际上无比困难,因为这其中实在是蕴含了太多的价值。

  52p 新闻中的8组恒久价值:民族优越感、利他的民主、负责任资本主义、小城镇的田园主义、个人主义、温和主义、社会秩序以及国家领导权。

  62p 传统之所以被珍视,乃是因为它是可知的、可预测的,因而也是有序的。

  75p 社会失序新闻负责监测公民对权威尊重程度,而道德失序新闻则用于衡量权威人物是否遵守平民大众规则

  77p 不过,新闻并不会屈从于有权有势个体团队,因为它援用一套被认为是超越于这些权势者之上的价值来衡量他们的行为。即它借助自己的一套价值以及自己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观念来审视国家和社会。

  78p 新闻聚焦于领导人,甚至在必要时候会协助创造出领袖。这些统帅无一不是被“强调诚实、直率与远见,并且要兼具充分的体能与勇气”。

  79p 与社会学讲领导者看成存在于大多数团体中的一种角色并且假定总要有人担当这一角色的看法不同,新闻聚焦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心理特征。此外,尽管社会学认为团体成员在非极权情况下都会利用正式与/或非正式的机制来遴选领袖,并在之后影响他们的行为,但新闻则倾向于将团体成员看作是单纯的追随者。再者,社会学认为体制更需要领导层,并因而创造出它们;但新闻则视体制为领导层的“障碍”。

  84p 新闻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系列部分程度上思虑过的价值的集合体,它既非完全连贯一致,也不是那么完整统一;而且由于它会随着时间流转而发生变化,它在某些议题上通常会抱有较为灵活的立场

  98p 尽管新闻从业者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众这种观念暗示出一个线性过程,但实际上,这一过程是环形的,而大量的反馈回路则令这一过程更加复杂

  100p 新闻从业者通常并不拥有社会学家用于复杂分析和解释的时间与其他资源。这一点也是新闻基本上都停留于描述性层次的原因之一。

  115p 专业人士最讨厌的建议,就是让他们像官僚一样行事。

  146p 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息来源生产适合的新闻权力决定的。而新闻来源是否能够成功地接近新闻从业者,至少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动机;权力;提供适合的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新闻从业者的地理或社会接近性。这四者当中,提供适合的信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其余三个因素可以强化这种能力。

  151p 新闻饱和:特定消息来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其中的某些信息自然而然地变成新闻,但与此同时,那些拥有更为准确的信息但组织化程度不高的信息来源则被置于不利位置

  157p 新闻工作者所掌握的有关美国的信息,源自他们熟识的消息来源;源自他们自己从报纸中读到的东西;此外,鉴于他们无法轻易跨越将他们与陌生人区隔开的社会障碍,这些信息也大量源自同行及私人关系,特别是亲朋好友。换言之,新闻工作者并非对信息包罗万象,他们只是在一个相对小而窄的消息来源集合体中腾挪辗转,而在这个集合体中,那些与他们保持经常性接触的人占了大多数。

  181p 在新闻业这个通才型的职业领域,专家(机构&领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

  184p 新闻是由适宜的故事构成的,为了判定适应性,考量因素包括:实质性考量(用于判断故事内容和消息来源所提供的信息的新闻价值);产品考量(用于评估新闻故事的“好坏优劣”);竞争考量(用于检验故事素材于新闻机构之间持续的竞争中提供最为适宜的新闻)。

  204p 媒体不愿意播出较长因而也较为复杂的新闻故事似乎是一种媒介考量,因为其媒介特性决定了观众不可能翻回头去重温它们。除非新闻故事本身足够重要,媒体才可能扩展故事篇幅并提供更多的细节

  237p 客观性对于新闻从业者至关重要,不但是从专业性和经验性,还是商业考量。新闻从业者如果不被看作客观行事,每一则故事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新闻偏见而遭受批评,新闻不但会失信于观众读者,规模更难以扩大。

  239p 因为客观性被认为只是一种意图,因而它包含了不必顾及新闻中可能的蕴意暗示的自由。实际上,离开了这种自由,客观性将无法存在;因为那样的话,新闻从业者就必须考虑新闻对消息来源和其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当新闻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伤害时,他们就不得不掂量自己的意图,并因此放弃超然姿态

  241p 公正(fairness)与否视其与恒久价值是否一致而定,这也是那些社会与道德失序者被认为无须得到公正对待的原因所在

  242p 媒体通过戏剧性的写作方式与同行以及其他媒体进行竞争,那些有失公正但却别具一格的形容词有时候得以保留,因为正是它们撑起了一则故事。实际上这些词语并非一定代表了媒体的观点。

  272p 新闻判断中的世俗元素的确使得新闻从业者与众不同,但当前这些世俗元素之所以会出现,却并非偶然。

  284p 观众不是读者,在性别、年龄、阶层、教育收入均存在差异。精英不看电视;屌丝不读报纸;中层阶级两者兼备。

  290p 娱乐式消遣和逃避式消遣不同,后者期望自己的问题并不像其他人那么严重,因而他们无需做出任何行动

  318p 品味的向下流动,是文化民主化的过程。大量煽色腥或市井流言或许不是值得追逐的目标,但这类新闻也很难产生新闻从业者所料想的那种有害影响。同样,受众的扩张也是文化民主化的进程,虽然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独立性产生了威胁。

  320p 并不是所有的批评(譬如消息来源要求事实更正)会招致反感(抗争、妥协或预先避免)。不过,当新闻从业者不相信他们犯了错,或者当“更正”是以强令而非请求的方式传达下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处于压力之下。

  321p 新闻从业者脸皮要更薄一些。其理由是,他们的活动具有比其他专业人士的活动更高的可见度,他们无法轻易地躲避批评;尽管同样真实的是,他们经常过于迅速地跳到“每一个批评者都是蓄意的威胁”这一结论上。

  344p 理论上讲,新闻自由就像学术自由一样,是从业者享有的绝对权利。不过这种自由只对他们自己来说才是绝对的;他们很少考虑到消息来源,受众或者执行官所享有的类似权利。

  350p 新闻从业者总是会收到有关非法行为和阴谋活动并能够产生富有戏剧性的报道甚至是独家新闻的爆料,但令人信服且具备合法性的证据却往往付之阙如。

  353p 新闻从不探究深层问题,对社会矛盾漠视甚至不屑一顾。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对新闻从业者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受众的萎缩;而去新闻不会为了意识形态而削弱他们再现国家的灵活度—无论这种主义是左是右,它或许能使一些议题比现在更具新闻价值,但往往是以牺牲另一些意识形态方面并不主要的议题为代价。

  354p 新闻业对压力的界定使得新闻从业者可以兼得鱼与熊掌。他们或者不把预先的避免机制看作约束,或者相信这些避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乃是适当之举。结果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预先避免压力,并因而感受到自主性的存在。

  362p 效率与权力相互纠缠,很难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366p 排除产品考量会使新闻任务复杂化,并减慢新闻生产流水线的步调。戏剧化的新闻总是富有效率,而那些新闻由头或挂钩也是如此。

  369p 变革的障碍:受众波动、压力激增、成本高昂、组织障碍、竞争捆绑。更准确地说,创新的风险如此巨大,以致能够轻易阻止新闻从业者迈出最初的步伐。尽管新闻业不缺乏英雄情结,但新闻机构与公司不太具有英雄主义色彩。所以,除非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否则改革空间只能说有名无实,并在实际上最终受限于始终存在的效率动机与无处不在的权力现实。

  376p 宗教性的隐喻高估了新闻的道德力量;多数人并不像进教堂那么频繁地接触新闻。新闻从业者或许是国家的道德守卫者,但他们做不了牧师。

  379p 时政分析与评论赋予了新闻从业者太多的权力,却也赋予了受众太少的常识。

  383p 个人倾向性并不能用来合理化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必须建立于公共价值至上。

  389p 新闻业是一个经验性的专业领域,但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发现必须以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和尽可能简短的时间或文字展现出来。

  390p 专家新闻不见得能推动民主:虽然对外部现实提供解释的新闻要优于单纯的描绘,而且新闻从业者拥有必备的训练和时间来理解要更美好,但即便如此,理解国家病灶所在并不足以改善或疗救它们。

  392p 夸大其辞的新闻到底是否有害往往只是一个价值问题。此外,戏剧化的措词,是投放信息必要的要素。而另一面,任何事实,也是基于我们所占的位置和眼睛的习惯(绝对的真相根本不存在)。

  396p 新闻首要目的源自新闻从业者作为国家与社会建构者和符号场域管理者等功能。因此,新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符号场域与公民阶层提供有关国家与社会的全面的、典型的图像/建构。为了做到全面,新闻必须从所有已知的视角再现国家与社会;为了具备典型,它又必须使国家社会所有分支都能够将自己的行动者与活动以及讯息投入到符号场域中。

  396p 理想的新闻是全视角的,不过这在现实不可能,因为它只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恰当的”这种说法的变体。需要真正去做的,是尽可能多地展示与呈现更多的视角。这种多视角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全国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更多有关产出的新闻、更具代表性、强调服务新闻。

  408p 新闻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不能仅让新闻从业者担此重任。

  421p 民主是社会结构的某种特质,而不是符号,它需要更大程度的权利平等化,也需要人民具有向他们的政府施加压力的能力。但离开了经济变化,权力不可能平等化,不平等的经济权力酝酿出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因此,单靠信息、知识,根本不能改变经济与政治等级制度。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三):《什么在决定新闻》读书笔记

  存一下本学期专业课的读书笔记……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研究者根据长期观察、对新闻机构的内部运作及制作过程作出理论意义的分析。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1979年出版的《什么在决定新闻》就是“新闻室观察研究”的经典之作,虽然媒介变化日新月异,书中的很多观点已经成为常识甚至过时了,但它的研究方法对我们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新闻观察室研究法

  李立峰副教授作的序言提供了新闻观察室研究的背景资料。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文献,除了实证主义取向,还有一种属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路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等提出了“媒介场域”概念为中心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新范式,成为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对于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和新闻生产过程都是不应被忽略的,而要了解新闻生产过程,最好的办法是实地观察。这本书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和内容分析的观察法,具有“在生产过程中了解新闻”的特点。

  据甘斯介绍,大多数据是靠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来的,但作者并没有参与到新闻工作当中去,而是观察新闻工作者的所作所为,然后和他们讨论方法及理由,此外会询问过去的工作情况,以及咨询有关同事、老板与新闻机构的过去和现在的问题。作者经常参与到办公室内外发生的非正式讨论中去,并与其他涉入新闻生产环节中的人交谈,包括新闻执行官,发行、广告的负责人等。

  作者选取了NBC、CBS电视网,和《新闻周刊》、《时代》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幸运的是,他很容易就获得了许可。他认为田野工作者必须保持超然,尽量避免自己的价值观影响研究,与研究对象价值观差异反而会有益于研究,因为这会使他们的价值观和自己的都变得更明晰。

  莫斯可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的评论认为,甘斯等人的著作考察了官僚主义控制的系统如何经营复杂的新闻生产过程,丰富的细节描述有助于建构生产过程的社会进程。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的解答主要偏向宏观层面,而新闻观察室以微观的角度,指出向建制倾斜为何是新闻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同时,这种微观角度强调实际生产过程是影响新闻内容的最直接因素,可以帮我们了解处于弱势的社群如何增加自己在传媒里发声的机会。

  作者说:“这本书的长度就显示了没有一个单一的和简单的解释可以用来解释新闻。”这是因为这些讨论几乎覆盖了我们可以想到的影响新闻内容生产的因素,本书最大的优点也正在于此,它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宝藏,随便翻阅总能获得一些启发。

  二、内容概述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新闻》主要探讨大众化的全国性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美国,关注的首要对象是国内新闻,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哪些是新闻从业者长久以来选择的新闻。

  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的美国,主导新闻的题材是越战、种族暴乱及其对种族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总统大选和犯罪等都是一贯引人瞩目的话题。新闻关注知名人士,以及政府冲突与争议、决策、提议和典礼等活动,总之通过报道来塑造一体化的国家形象。而国际新闻从根本上关注的也是和美国人相关或跟美国利益相关的内容,归根结底是国内新闻主题的变奏。

  新闻不仅是经验性探寻的结果,还包含了价值或者偏向性的陈述,作者对新闻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业力图客观,但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价值行事,虽然新闻价值隐含在字里行间,但仍有一些恒久性的价值,如民族优越感、利他的民主等,最重要的是社会秩序及国家领导权,新闻体现出的意识形态具有进步主义改革者的特色。

  第二部分《新闻从业者》分析新闻从业者如何工作,解释第一部分的发现,研究重心在新闻故事的选择上。

  作者认为信源传递到受众的过程是环形的,是信源利益与受众利益之间的拉锯战。新闻机构是由专业人士构成的官僚系统,作者介绍了各种职位和角色的作业情况,组织内的劳动力与权力的分工,以及新闻生产的流水线过程。

  关于信源和新闻从业者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常常只积极追逐一小群常规性消息来源,消息来源试图“管理”新闻并令自己以最佳面貌出现,但新闻从业者也希望“管理”消息来源,挖掘想要的信息。信源成功接近新闻从业者需要动机、权力、需提供合适信息的能力、地理或社会接近性。

  关于新闻故事的适宜性有以下几个考量因素:实质性考量用于判断故事内容和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新闻价值(重要性,趣味性);产品考量用于评估新闻故事的“好坏优劣”(媒介技术特性,是否符合样式结构考量,新奇性,故事质量,平衡);竞争考量用于检验故事素材应对新闻机构竞争的能力。新闻价值的摒除与价值卷入,是通过故事选择过程及在具体的新闻故事中表露的观点得以实现的。

  新闻业的经营与编辑通常是各自独立的,经营部门的负责人希望能影响编辑决策以扩大受众规模,吸引广告商,但他们只能提供建议。商业考量意在降低选择与生产的成本或增加来自受众和广告商的收入,受众考量是为了维持受众规模。新闻从业者极少关注受众,更少关注成本与收益,他们假定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也会吸引受众,但如果媒体经济状况受威胁,执行官可能迫使公司顺应变化。

  “压力”是批评、组织化或者非组织化的抗议,以及针对新闻从业者、所在机构以及公司的威胁,它被用来强迫新闻从业者改变新闻故事,而这一过程构成新闻审查,形成“寒蝉效应”,即寄望于诱使新闻从业者自我审查。这些压力来自商业、政治、同行等,新闻从业者可能会选择抵抗、妥协或预先避免压力。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新闻从业者》试图将一二部分结合起来,检视哪些因素对新闻判断产生最显著的影响,新闻从业者有多少可以改变新闻现状的余地。第三部分《新闻政策》则提出某些可能的变革方向,试图发展出“新闻哲学”,勾勒出全国性新闻媒体系统的概貌,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甘斯希望未来能拥有“多视角的新闻”,媒体最好从由下向上的取径增加由下到上的视野,报道更多有关影响的新闻,致力于更具代表性,更强调服务的新闻。也许不太可能兼顾所有视角,但新闻作为公共事业应该获得联邦政府和广告商的资助,比如成立新闻基金会。由于多视角新闻自身不足以带来民主化,而且仍面临政府管制等危险,作者承认多数提议目前是不可行的,但他仍然相信多视角主义的基本模式在未来很有潜力。

  三、今天的新闻被什么决定

  读完了《什么在决定新闻》,借鉴甘斯对70年代美国新闻业的观察,我认为新闻业虽然被归为公共事业,但来自政治和商业的压力依然是新闻业真正的幕后主宰,这点似乎从来没有变过。

  道理显而易见,新闻媒体负有传递信息的重要职能,这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政府不可能放任不管,另外,除了国营媒体可以得到资助外,其他新闻媒体机构要生存下去必然要盈利,广告作为媒体收入的重要来源,各种商业公司难免会对媒体指手画脚,在这两大压力下,新闻从业者的自主性是比较有限的。不过,新闻故事的恒久价值,如对社会秩序和国家领导权的关注,如趣味、新奇等优秀新闻故事的特质,在今天依然适用。

  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新闻业毕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甘斯的研究认为新闻从业者常常不在意受众感受,而如今大数据技术受到热捧,分众、垂直兴趣投放、订阅等个性化概念的流行,自媒体洪流中普通人话语权的空前解放……都说明了这是个技术赋权的、在某些层面更加开放的社会。当然,技术赋权未必全是好事,它也会带来数字鸿沟、隐私安全等问题。

  总之,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力量相互较量的过程,它肩负着社会民主、自由的希望,目前正处于激烈变革中的媒体将何去何从呢?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也会在新闻业的“变”与“不变”中得到进一步修正。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四):只读过部分

  序:新闻室观察研究的经典之作

  1.在新闻机构里观察,甚至当起记者。体验派啊

  2.事件为中心 plus 人物为中心 可能忽略记者以及他背后生产新闻的一整套新闻架构的作用

  3.效率决定记者找的消息源,会固定(专家)且其意见可预测,找专家只是为了减少记着的出境,效率也会使最权威的常常出境,因此导致传媒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第四章 新闻来源与新闻从业者

  1.什么在决定新闻

  消息源:热切、真诚、权威、可靠、相似

  记者:专家vs通才、个人情绪、共生关系

  2.虽说政府无法操控新闻,但政府的权力还是更大的

  3.受众取向记者采访专家,避免太技术化。

  《什么在决定新闻》读后感(五):短评写不下之后……

  正如Gans在最后一节中承认的——“我深知,这一章中所讨论的多数提议目前都是不可行的”,以多视角的新闻,推动美国社会的进一步民主,未必只是这位媒体之外的社会学研究者的愿望,但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压力是新闻业始终需要去面对的。同样,Gans也说,新闻业也可能是政治过程之中的。整本书是对美国新闻业,包括电视、杂志的一种全景式观测,并给出归纳总结,以及社会学家眼中的理想新闻模式。阐述部分快速翻过,只是觉得这种知识似乎需要有个大众普及版本,构建所谓的“媒介素养”,使大众可以明白我们所阅读的东西是如何挑选和生产的,因此减少被媒体有意或无意强化的偏见。最后,学术书籍什么的,我又是去偷师研究方法,分析层次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