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寞东京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10篇

  《寂寞东京塔》是一本由[日]江国香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一):放逐的最深处(转)

  假如一个女人不再年轻了,心里还有隐隐的痛,无处说,那么应该考虑去跳弗拉门戈舞。有一个弗拉门戈的术语“duende”,它主宰了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即便是在表达快乐情绪,演唱者也能传达深沈的情绪,令人动容。西班牙诗人Garcia Loca说,duende只能发现于“放逐的最深处,灵魂里最后一个鲜血四溅的房间”。

  我没想到在这个婚外情的故事里,弗拉门戈竟然会出现得如此惊心动魄,如此悲凉。生老病死哲学命题太抽象,情爱却具体到了体肤和心,再去领会什么叫做“放逐的最深处”竟是可行了。

  有很多迟迟没有结婚女人,在犹疑、或在否定爱情。另一种女人早早就结婚生子,忙碌婚姻,还有大把的岁月用来犹疑、或否定爱情。丈夫和家如同万无一失港湾,象征了自己身份、却不是完整的自己。其实爱情只能是用来认识自己的。别无他用。甚至无法让人幸福。甚至根本没什么奇迹,乍一看,都是说了一百遍的老式故事——过着平淡生活太太爱上了年轻男子

  江国香织写出《寂寞东京塔》来,社会就震动了。日本社会说完了正常恋爱,又说完了援交,现在,由一个中年女人挑起事端,说起了女人和少男的性和爱。太多的全职太太都那么美,又那么闲。同样,20岁的大学男生一样美,一样闲。爱情滋生的元素都有了,却偏偏落进了不伦的陷阱。

  黑木瞳一如既往优雅深情,且善于沉默。她不止一次出演幸福少妇,且被婚姻外的感情诱惑电视剧《好想谈恋爱》里面,黑木瞳是矜持的、怀旧的、甚至有点俏皮的。但《东京塔》里,她演的诗史却是那么辛苦地掩饰和21岁美男子阿透的恋情,几乎显得放肆。

  而透,这个有着音乐气质的美少年,将人生中美好的三年都用来等待有夫之妇,他在黄昏中等待电话响起的时候,CD里播放爱人最爱听的马拉第九首,穿她喜欢衣服,却一次也不可以主动去找她。“这感觉不像是恋爱,而是失去。”他这样说着,随时作好永远不再约会的准备。因为对方的爱是收敛的,他就更要释放。所以这份感情绵延不绝,看过了雪花,下一次见面却已是樱花飘飞。都说“等待”是情人要遵守的爱情规则,但被等待的那个人也是在苦苦的等待之中啊!

  诗史和透都在极度忍耐拥有了爱情,但这样痴迷的事情是掩藏不住的。当透的母亲、也就是诗史的好友终于将香槟洒在她身上脸上,她没有任何反抗。她和太多女人一样,因为不善于叛逆,而总在摇摆之中。

  另一对恋人也许不够唯美主妇喜美并不漂亮,琐屑地生活着。与她交往男孩耕二君曾有名言说:和年纪大一点的女子交往有两个好处,一是懂得温柔,二是经济状况良好。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主妇被点燃了。

  弗拉门戈舞是20岁女孩子跳不出来的美。人生需要悲和愤才会有力量,要明白了安定和老去的矛盾孤独憧憬的矛盾,才会跳得出感人肺腑的弗拉门戈。正如耕二君看到分手后的喜美竟然变成舞台上明艳动人、声势强大的舞者,才终于被震撼了。年轻男子放肆不羁的爱让年近40岁的女人突然找到了自己热情的出口,最终,年轻男人也无法再忍受幼稚无聊的拍拖游戏。他第一次茫然而确定地知道,自己爱的女人是“天真而热情的”。

  恋情的开始是盲目的游戏,结局却是人人发现了新的自己——这恐怕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并不是保证抵达幸福的途径。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透和诗史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总觉得,这是电影编剧的一片好心而已,是可以切去的、童话般的结局。

  (本文为转载,原作者 于是)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二):不是爱情,只是东京塔。

  I say love is a flower, and you are the only seed.

  如果遇到一段爱情会怎么做?比起无谓的抗拒,往往最终的结果都会是接受并且发展而最终得到美妙和幸福。所以说情感分为【理性】和【感性】,而若是人们不会有一次次在爱情面前被冲昏头的经历便不会有【感性】这个词了。思考也好,冷静也罢,最终无一都会被想要献出爱和接受爱的欲望打败。

  那么遇到一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会怎么做?难道会逃避,会躲藏,会怒骂自己所以最终拒绝吗?并不会。因为有夫之妇与男子的爱情,相差二十岁的爱情,也是不顾一切的,冲破头皮,偏向虎山行的爱情啊。

  只可惜这段话因为【密会】而产生的感触,并非【东京塔】。

  看过人间中毒后就一口气收了手嶌葵的所有砖,想在想来也正好派上了用场。攒着很久终于找好能够看这本书的时间,人少安静六个小时的长途火车上手嶌葵在耳边重复唱着。看这本书的原因很纯粹,就是【密会】。觉得这部【从没遇到过的惊艳着迷】的剧,原著也必须好好拜读。不过抱着如此的念头看完,心中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失望

  比起【密会】,作为原著的【东京塔】却不那么尽人意。虽说有时比起影像而言文字有力量,但明显对于【东京塔】而言不是如此。曾经读过渡边先生的【不分手的理由】,读后的感觉和【东京塔】非常的相像。【不分手的理由】让我觉得荒唐也无聊,虽然【东京塔】并没有那么强烈,但也的确让我不禁感叹莫名其妙

  我不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情感却没有感受到爱情。书分了两条线,分别是【透和诗织】与【耕二和喜美子】。通过透的角度是能够看到他的爱情和诗织对于他而言的重要性,可是关于诗织,除去那几句【我爱你】我却再也看不到别的什么。我不否定诗织对于透存在感情,只是我却很难感觉到她与透的平等性。她很谨慎又很无所谓地爱着透,可能有着实际还算幸福的婚姻她才会这样。要是拿遇到透前的诗织和遇到善宰前的吴慧媛相比,那诗织毫无疑问幸运太多了。在说到【婚姻的好处就是有人能够陪你一起吃饭】时我就深刻感觉到这段感情与【密会】的不同,因为如果能够轻松地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地说出这样的话,那至少身处一段健康婚姻里啊。而作者不断以透的口吻强调着【没了诗织我会死】【没了诗织我感觉不到幸福】【此刻满脑子都是诗织】也让我觉得疲倦。他就像在想通一切前还自私着的善宰一样,满心满意都想着怎么才能拥有诗织让自己得到快乐,而没有想过当他提出【一起生活】时诗织的困扰。

  作者太过于强调这段感情的深入,而忽略了往往当爱情真的达到深处时二人的情感实际不该是这样的。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索取,而是付出。所以比起这四位主人公,最让我心疼的反而是厚子。【你知道我妈妈到现在还喜欢着你吗?】吉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我最心痛的时候,这才是真正陷入爱情而不断付出的一方。没有骚扰,没有纠缠。

  耕二与喜美子这条线更让我觉得失望。喜美子在爱得疯狂后,一度把耕二当成精神支柱后,意识到其实耕二并没有自己所需要所想象得那么好后毅然决然选择离开,甚至在再度见到耕二时眼里没有一丝以前的影子剩下的只是莫名其妙的仇恨。而耕二也为他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失去情人和女友,在一无所有郁郁寡欢。耕二的罪过在于在爱情中时刻想着分手,喜美子的罪过则在于太较真也太自卑

  结局很无力,比起无力而言更让我难过的是结局并没有点明或者指出任何方向。我没有看到这段爱情给予人物的力量,我只是看到了两段辛苦的感情而已。诚实点说,在我心中【东京塔】比起【密会】而言差得太多了。看豆瓣的评价我好像是唯一并不为之所动的一个,希望不会被说肤浅才好。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三):胜在天真

  喜美子是天真的,这种天真自然青春洋溢的由利不同。和人妻恋爱,在耕二的理解中,自然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宽裕或想引人注目,也不是因为免于承诺未来,甚至不是为了身体上的契合。而是因为大龄女人会更加天真,这点正是耕二喜欢的地方

  耕二与透两人目前的交往对象都是别人的妻子,但他认为自己的情况与透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是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接近符合自己要求的女人,而透爱上的史诗是恰好已经结婚了而已。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年轻的男孩与寂寞的主妇其实非常般配,因为他们是那么闲,她们又都还那么美。年轻的男孩一无所有,人生之路遥遥,还不必事事算计。内心纯粹,讨人喜欢。人妻都还不老,丈夫更像生活伴侣,看似生活富足,一切都已定格,而决定权又不在自己手里,免不了会生出失落和不满。正是这样的情况,一旦陷入恋爱,更容易过分地用力与投入。

  小说情节自然没有电影中演绎得那么唯美。这么多年过去,再看黑木瞳饰演的史诗,仍是心向往之。还记得电影的最后,两人抛弃所有世俗的成见与束缚,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相拥。夕阳下,史诗隔空大喊着"不要过来,让我走到你身边" 。但感动之余我清楚地知道,事实上这一幕绝不会是故事的结尾。也许以后的以后两人会相互伤害,相互厌恶,甚至会相互憎恨。而最好的结局很有可能与大部分幸福的婚姻一样:最好的伴侣。——一如小说的结尾,史诗照常维持着平和的婚姻,抽时间与恋人相约去熟识的意大利餐馆吃饭,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书和音乐。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四):我寂寞,寂寞就好

  “我现在这儿可以看到东京塔,你那可以看到么?”

  “我这儿也能看到。”

  “可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

  根据江国香织的小说《寂寞东京塔》改编的同名电影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这几句对白还是深得原著精髓的。对于任何处于不伦恋中的男女而言,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一同仰望着夜空中闪烁的东京塔,听着对方喜欢的音乐,看着对方喜欢的书——心灵上如此亲密,可是又相隔的如此遥远。这种甜蜜的痛楚噬咬着透的心灵,就算,如何调整气息试图和诗史处于同一个呼吸频率,也无法缓解因为诗史不在身边而带来的寂寞啊。

  透和诗史,耕二和喜美子,两对年龄差距近二十岁的姐弟恋,却在书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像是分别在诠释灵与肉的两极。

  透和诗史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默契和同步,做爱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必要的部分,廖一梅曾经说过:“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透和诗史的羁绊就来自于了解,所以,这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年龄增长激情消退而磨灭的情感。因此,我认为电影为了迎合市场的改编是庸俗的,也是违背了江国香织的原意的。透和诗史之间,因为彼此足够的了解和体谅,是不会出现激烈的逼迫和表白的。

  透深切地了解到,跟他在一起时候的诗史,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诗史存在的。她在透面前展露的自己,是过去的自己,那个高中和大学的女孩,还没有背负社会性身份的自己,所以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和丈夫浅野在一起的那个诗史,是作为美丽大方的妻子、精明能干的女强人而存在的。透虽然想和诗史在一起,但是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能让他有沉醉感觉的,是那个纯粹的她,只有和那个她在一起,他才能感受到音乐、文字和菜肴,都是饱满而充满生命力的。所以他才会说出:“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我接受这样的条件。”小心地呵护着她的双重自我,在纯粹的她身边默默地守护着,对透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人认可与否,他一点都不会在意。

  比起透和诗史这样细水长流的柏拉图式爱情,耕二和喜美子之间的绝对是熊熊燃烧的肉体欲望。耕二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喜美子达到了无比的契合,以至于常常想到“就算是以后结婚了也要和喜美子保持这样的关系。”但是喜美子渐渐地不再满足于这样单纯的肉欲,尽管耕二觉得和已婚未育的女子在一起是最好的,因为对方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经济上也没有负担,但是对方同样有心灵上的空虚需要填补,这都是年轻的耕二无法理解和给予的。法国箴言作家拉罗什富科说:““爱就其结果来判断,更接近于厌憎而不是友谊。”情欲到了高潮,也差不多宣布了新一轮厌倦的开场。只有善于抑制,放慢诱惑的步伐,才能尽享欲望的甘美之处。这个道理,透和诗史明白,但是耕二和喜美子都不懂,所以,他们的关系很快就化作了一堆灰烬。

  爱情,尤其是常常没有结局的不伦恋,很少会有完满的结局,大多都以双方的互相厌憎、形同陌路为终结。就像透看的格雷厄姆•格林所写的半自传小说《恋情的终结》那样,纠缠于两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爱的越深,伤痛也越深。这本书诗史是在“透这个年纪”读的,按她的说法,这是一本读之前和读之后,感觉“自己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的小说。如果所有的恋情,都要经历“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宿命,那么不如,一开始就让它平静地流淌吧。

  姐弟恋往往给人一种紧张刺激的禁忌感,知道不可能有结局,于是要加倍透支此时此刻的欢愉。而透和诗史之间始终很舒缓,像一首喃喃低语的老派爵士乐,没有震撼的开始与结束,也没有回味悠远的副歌,寡淡的就像日复一日的生活本身。这是他们共同约定并且选择了的生活:就算你不能随时在我身边,但是我可以寂寞寂寞就好,因为我知道,在同一片天空下,也有人和我一样,品尝着寂寞带来的思念和期盼。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五):你是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转)

  (《寂寞东京塔》改编的韩剧《密会》今天要大结局了,作为一直在追的粉,看到这篇搜狐韩娱的评,觉得特别棒,忍不住转到豆瓣。原作:十分金吉吉)

  林夕写那首著名的《富士山下》时,曾有过一番富士山理论,意思是:爱情就像富士山,你不能够搬走它,拥有它的方式是,路过它。这首歌里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密会》归根结底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情,那私密的甜蜜小时光背后,也是要付出代价。

  当《密会》播出到现在,离大结局揭蛊只有一毫厘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剧绝不仅仅是40岁有夫之妇和20岁处男谈恋爱的故事——你可以想象得到,多少人看到这样一句故事简介,会兴奋的戳开这部剧来看。尤其女主角是韩国国民女神金喜爱,男主角是韩国20代演技最受赞赏的刘亚仁。但更多的,《密会》说的是爱欲和人生交集的过程,至少在结局周之前,已经进行到了这一步。所以我们不去猜想结局如何,而只是回过头,去想想这部其实很不像韩剧的韩剧。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女主角吴惠媛的前半生,纠结于自己的出身,她放低身价,以优雅的奴隶的姿态伺候着会长一家人,然而她的角色是注定的——在会长家的权利布局中,只有她一个外人,除非永远不出事,一旦出事她便是那颗顶罪的棋子。如果没有遇见少年李善宰,如果没有和这少年狂风暴雨般的爱恋,或许吴惠媛就这样安然自若地在上流社会活成了行尸走肉。然而这少年猝不及防地闯入了吴惠媛原本冰冷的生活之中,打破了她过去20年的平静。

  都说韩剧制作佳,十数年前韩流兴起时,便令国内同行吃惊于他们的制作水平,尤其灯光摄影美术音乐,配合在一起画面美轮美奂。想想那些脍炙人口的韩剧,无一不是在这诸多环节上层层加分。事到如今,《密会》不仅用制作水平来包装内容,而是用制作水平来为内容服务。

  怎样交代吴惠媛和李善宰爱上了呢?当然有传统的一见钟情模式,两张痴汉脸大特写完事。但《密会》里,曾经的钢琴手吴惠媛和天才钢琴少年李善宰之间,珠联璧合的二重奏,一个个音符轻巧地砸在观众脸上,画面里二人的表情如此全情投入,仿佛一天一地只有这二人和这架钢琴。于是观众知道,这二人已经找到灵魂共鸣,非爱不可。

  吴惠媛和李善宰几次关系的转折都是用钢琴曲来交代。吴惠媛无意之间看到李善宰的弹奏视频,发现这孩子有炎症,而自己当年是因为同样的病不得不放弃弹琴,于是好心提醒他。因而二人之间有了牵扯。接下来机缘巧合,李善宰成为了吴惠媛音乐教师丈夫的学生,但李善宰见到吴惠媛第一眼便爱上她,在这少年心目中,女神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二人四手联弹后,吴惠媛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情感高潮。接下来数次合奏,都有琴瑟和谐之感。然而当二人的关系逐渐显山露水,而剧情中的黑暗份子侵袭而来时,吴惠媛采取了成人式的残忍,受伤的少年李善宰用一曲变调的钢琴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极端失望,吴惠媛听到就泪如雨下。到这时候,我们知道,他们之间无法割舍。

  你是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密会》里,给男女主角一开始就造成了巨大的感情障碍。吴惠媛是那样高贵得体,而李善宰却是个底层出身的少年,钢琴是别人不要的,住在乱七八糟的小房子里,以至于打扮得一丝不苟的吴惠媛第一次站在李善宰家里时,完全格格不入。但他们的身份,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所以很快便冲破这桎梏。

  什么是艺术家呢?至少从性情上来说,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多年的管理工作让吴惠媛沾染上了浓浓的奴役色彩,但是那藏在骨血里的艺术家细胞,却可以在钢琴声中猛然复活。李善宰的琴声之于她,就是有那样的魔力。他们以艺术家的方式相爱了,在鱼水之欢前已经在彼此的灵魂之中畅泳,然而来到了赤裸裸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直面人世间的丑恶面。

  打动吴惠媛灵魂的,大约是来自胸腔的共鸣感,她看见李善宰,便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密会》的剧情编排极细腻,拍到男女主角辗转反侧思念对方时,仍然教人看不透这到底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又或者只是流星般一闪即过的激情。然而到了第12集,他们暂时抛开一切私奔,吴惠媛坐在躺在民宿里,褪去了所有的名利枷锁,在少年时每天听的那首Piano Man的歌声中肆意哭泣,告诉李善宰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李善宰心疼极,问:你怎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而他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你要过接下来60年没有爱情的人生吗?名利地位对于你就如此重要吗?你为什么要让自己过得这么可怜?

  这些是经历才能给出的答案。李善宰是世界上另一个吴惠媛,因为她也是那样走来,聪慧,有天赋,出身不佳,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让她似困兽斗,于是她放低自尊,来到会长家陪大小姐读书,像陪房丫头一样接受会长一家的安排。就这样,练就了眼前这四十岁的吴惠媛,看起来比会长家的亲生女更似大小姐。然而这不是她的本质,她问李善宰:如果我没有钱就不可能得到好的保养,我如果又老又丑你还会爱上我么?李善宰的答案却是:我这人命如草芥,我没那么讲究,我还是会爱你。二十年的卑躬屈膝,二十年的物欲满足,给吴惠媛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爱的代价,人生的代价

  男主角刘亚仁说,觉得金喜爱就是原著小说里的女主角,读到小说里那些人物描述,金喜爱的样子就会逐渐显现在眼前。金喜爱之于吴惠媛这个角色,且不谈表演,她站在那里,靠美和气质,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要让观众相信这四十岁的女人,会令二十岁的少年疯魔,也是需要说服力的。

  刘亚仁演得好,他28岁,演的却是20岁的少年。有出身底层的粗粝感,见到女神时那种少年人的原始冲动,欲望焦灼时纯真的颤抖,他全部都演出来。尤其第12集,吴惠媛和李善宰许久未见,忍不住相思之苦的吴惠媛去李善宰家楼下小餐馆吃饭,李善宰走进门见到她的背影,面孔上百感交集,又甜蜜又心酸。

  韩剧速来盛产情侣档,久远的有裴勇俊崔智友,最近有热火朝天的金秀贤全智贤。而金喜爱和刘亚仁,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但戏里却水乳交融,让人忍不住默念:请你们最后一定一定要在一起。

  这大约也是创作者的成功,导演和编剧花了太多笔墨在他们的关系之上,于是从头到尾观众都被缠绵的感情戏份牵制。直到最后,会长一家人亮出尖锐的獠牙时,我们这才看得到,罗曼蒂克背后,却也荆棘遍地。

  就如同看《色戒》,有的人看到了性,而性的深处却是人的理性意念在欲望漩涡之中轻易缴枪卸甲的不堪一击。《密会》的表面是一个禁忌不伦恋,20岁少年和40岁有夫之妇在爱欲里不可自拔的故事,而且拍得激情荡漾。但更深处,却是开头那句——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社会不是韩剧,社会是残忍的。如果你想要从底层往上爬,你必须要付出代价。吴惠媛付出了二十年的青春岁月,以及一切的自尊自我,换来的却是镜花水月一击即碎。情谊是如此虚幻,只有欲望永远在咆哮。吴惠媛结婚十数年,和丈夫无情也有恩,但是当她成为丈夫上位路上的挡路石时,曾经同床共枕的人却对她说,你是个很坏的女人。甚至毫不犹豫地投靠利益集团,拿她做垫脚石。

  少年人怎么可能斗得过成年人?吴惠媛对李善宰斩钉截铁地说过:我只有在你面前才会表现出生涩的一面,实际上我的老练和狡猾你无法想象。李善宰并不会懂,事实上吴惠媛也并不完全懂。当局者迷,李善宰期期念念的是女神的爱与相守,而吴惠媛还在笨拙地平衡着感情和物质生活。殊不知这只是徒劳,有一股强大的外力袭来时,这些都会化为泡沫。自己的苦心经营,却只是别人在棋盘上布好的局。

  日本曾经拍过《东京铁塔》这部电影,基本符合江国香织原著,却把大结局改成了喜闻乐见的浪漫爱情喜剧。在青山开店的贵妇黑木瞳坚决离婚放弃了所有财产,跑去巴黎找自己的小情人冈田准一,对他说,即便明天你不再爱我,此时此刻我爱你。而原著小说是清淡却极残忍的无言的结局,故事过程发生了那么多事情,但结局和开头一样,都是一盘死局,人生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现实的残酷却麻痹了曾经柔软地交换情感的男女主角,于是无限循环不求结局地继续下去。

  所以不敢揣测《密会》的结局,也很难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概括。迄今为止,这部韩剧早已脱离了韩剧固有的煽情、唯美,而是自顾自地把生活中那血淋淋的一面,优雅大方地剖开给我们看。作为观众,我们幸而可以自我安慰:在第一次二重奏后,吴惠媛曾亲昵地掐了一把李善宰的脸,李善宰回到家,痴笑着趴在栏杆上轻轻抚摸面孔,仿佛她指尖的余温犹在——这是爱上了,有多久我们没看到过这样自然而然的真挚爱情了?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六):为什么他妈的非要有标题

  透和诗史、耕二和喜美子、耕二和由利,整本读下来发现对耕二的描写并不透少啊,理解不了日本人的婚外恋观。腰封上“恋爱不是用来谈的,而是用来沉醉的”以及“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我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这两句话和购书网店的减免活动才买回来看的。知道被改编成了韩剧《密会》,但没看过,也没打算去看,看完书也更想法去看了。

  抄下有些点醒我的话,耕二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有谁能不受伤吗?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比如有人天生就有残疾,有人体弱多病,还有人遇上了薄情的父母。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能不受伤。所有的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完美无缺、没有伤痕的,这很了不起吧?但是从此以后就会不断受伤,一直到死为止,伤口始终在不断增加,谁都一样。”“谁都难免受伤,可是女人却始终挣扎着不愿受伤。”

  把书里耕二的话括起来了,其中“薄情的父母”划上了横线,当下心想”哈,对的,用薄情来形容最为贴切,我母亲大人是薄情的人,我和我的室友是遇上了薄情的父母。“规避伤害是人的本能,但人只要活于世、与人沟通交往受伤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受伤不可怕啊,人也有自我修复、自我疗伤的功能啊。

  看到后记发现作者为了写此书还有认真去做过功课,实地考察和真人访问,日本人的专注精神真是让人佩服。江国香织的书的书名都好矫情,我要立马去百度百科作者资料。一本书如果有一个点、一句话启发你就是好书吧,别人说不好的书如果你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或者对你有启发那它对你来说就是好书了。太多事物需要自己亲自去感受了,仔细想想半年多过去今年看了好些不错的书与电影呢,很受欢迎的或者评价不怎样的,我用心感受到了专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七):随性而写

  爱情有沉醉,有痴迷。有些爱情就像泥潭,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爱情也有纯粹,有简单,仅仅只是因为喜欢你,别无他求。

  有的人的一生被幸福包裹,却依然掩盖不了寂寞;有的人的一生看似平平淡淡,却处处充满着欢乐。

  小说是以双男主的形式展开,写了两个男大学生对中年女性追求的故事,两个男生有着相似的个性,都很谨慎,都不喜欢随波逐流,并且都喜欢比自己大的女性。然而,人生的结局,他们却大相径庭。透钟情于诗史,近乎一种疯狂地迷恋,在最后只想简简单单的与诗史一起生活。耕二却过着游戏人间的生活,他既想与喜美子缠绵,又想牢牢地把握由利。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被狠心抛弃的确是耕二自己。他在爱情中困惑和迷失。在我看来,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从伦理道德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这本小说是有争议的。小说中的两个男主人公喜欢的都是有着“美好”家庭的妇女,两个妇女一面做着自己老公“贤惠“妻子的角色,另一面却与两个大学生进行着肉体的欢愉。然而作者赋予两个女主人公的设定却都是与家人和睦相处,即使老公或多或少的知道自己老婆外面有染,却依然维持着一个家庭表面的和谐。首先不说这是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但这真的符合现实情况吗?喜美子曾很自豪地对耕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家庭妇女,她的老公离不开她。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是对男人面对自己的老婆外面迷影喧嚣却依然不能割裂的讽刺,还是对女人在外花天酒绿习以为常的讽刺呢?透曾对诗史说:“我们在一起吧。”诗史却笑着摇头拒绝了。比起年轻人的冲动,中年女性更多的是理性,理性的思考事情的后果。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电视剧的经典桥段:“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这背后有着来自社会道德的谴责,有着来自自己心理,家庭,朋友的压力。即使爱得再深,他们也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在一起,有些爱,只适合隐秘。

  从爱情层面上说,这两段爱情都是跨越了年龄的。我没有谈过恋爱,更别说和比自己大这么多的女性一起谈恋爱。透19岁时便对诗史一见钟情,或许正是那一面他的人生便如凝固了一般,停滞不前。她迷恋诗史,迷恋她的声音,迷恋和她在一起的时光,仅仅只是微不足道一小时他也依然珍惜。他开始听她喜欢听的歌,看她喜欢看的书,他想走近她的生活,想和她一直在一起。不知不觉诗史已经成了透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过着每天想恋诗史的日子,就好像鱼离不开水一般,诗史就像透生命中的空气。在他们的这段爱情里,透永远小心翼翼,即使每天都想着给她打电话,却又不敢轻易的拿起手机拨通那以烂熟于心的号码。耿二曾说,透是一个遥远的人,不热情也不冷淡,总是那么云淡风轻。透爱诗史,当他看见诗史与老公的自然相处时,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靠不近,也走不进。那时一个他不了解的诗史。透爱诗史,爱到一定程度便是妥协,“即使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诗史是一个孤独的人,即使她有钱,有家庭,有地位,即使她依然和老公相处融洽,但是她依然渴望爱情。生活已然单调乏味,唯有爱情似一剂催化剂为生活平添了纷繁色彩。我想,诗史也是爱着透的,但是理智不允许她抛弃现有的家庭无忧无虑的和透在一起。诗史曾说:“不管和谁一起生活,我要想和一起活下去的人一起活着。”不管名义上有没有在一起,至少诗史是重视透的,想要和透一起活着,保持现在的关系就足够了。

  最好的女人不是明艳动人,也不是雍容华贵。而是一种阅尽世事后的淡然。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两个男主人公喜欢中年女性的原因吧。中年妇女没有年轻女子的傲慢与幼稚,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积累和沉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爱情里没有真正的对于错,更多的是理解和接受。不暴躁,不偏执。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或许会有着寂寞,可是,我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你,仅仅只是那一面之缘就 深深的牵住了我的心。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多少人,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就是你。缘分,说不清,道不明。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八):有故事,无人物。

  一开始就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时间点的故事,交错展开。对于我这种有翻译小说“名盲症”的人来说,确实读得比较辛苦。开始还把耕二一起的桥本当作了是透。从这种故事结构上来说,还是有点趣味的,但是也没有跳脱电影手法的双线叙事。不断的回忆虽然影响了开始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读懂了倒也觉得这么编排有利于快速进入他们的角色。还有就是翻译的猿渡静子以一个日本人有深刻的中文功底,翻译不至于让故事减分。

  然后就是进入正式的伦理之恋的路数。由于是先看了韩国电视剧《密会》的一部分才找来书看,对伦理之恋的设定已经有了概念,更多的是想看看处于那个恋爱中的人性。很可惜,只有故事,没有人物。不是说作者没有落力地描写人物,甚至可以说,作者很努力的在描写人物,耕二和透两种比较矛盾又统一的性格,离异家庭和世家的背景设计,透的柏拉图式的迷恋和耕二的计划性恋爱等等等等,人物的身份细节设计相对比较完整。可是,我想看到的是人,而不是一个角色。

  江国香织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对女性的认知必然是强烈的。而19岁的年轻人,只是她通过访谈了解到的人物,而足够多的访谈足以让她抽象出一个一体两面的人物角色,可是她并没有走进这个角色的内心,因为她根本就没有进入这种道德冲突中的人。不止是没有走进那个年轻人,也没有走进那个中年女人。

  想想朗读者中的汉娜和我,其实也是一个年轻人恋上中年妇女的故事。但是在那里看到的不只是你侬我侬的恋爱游戏,而是人性。并不是说寂寞东京塔就必须有朗读者那样强烈的情节冲突导致的人性的探索,而是说即便不是那么强烈的人性冲突,也不能把他们描写成除了年龄以外和普通恋爱没有什么差异的故事。究其原因就是作者根本就没有敢于去进入那样一种角色。甚至可能作者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我只是从男孩的角度去写这个故事,故意不正面描写女主人公。可是不正面描写的前提是,你通过男孩就可以把她描绘出来,可是事实上,在男孩的视角她还是一片模糊,天真、高中时代的我也在你面前,这些都是那么的避重就轻。

  《密会》只是看了前面几集,还没有时间看后面的情节演化。和小说不同,由于电视的表演必须有女主人公的描绘,而不像小说中刻意避免描写女主人公。也正是金喜爱的表演让那个女人的人性的特点逐步展现开来,反而男孩还只是比较模式化的电视人物性格。可是并不敢奢望电视剧可以在后面还可以有什么深刻的描绘这个女人,毕竟电视剧难以就这种超越一般道德的话题过于细致。所以小说没有让我找到它那种无限的对人性可能的描绘,还是蛮失望的。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九):是否最后所有的爱情都只是寂寞

  和所有江国香织的作品一样,《寂寞东京塔》依然是淡淡的感觉,从开头到结束,没有激动人心的高潮,然而,正是这最平淡的叙述中,隐藏着某种情愫的倾诉。江国香织不擅长大起大落情感的描写,哪怕是写姐弟恋、不伦恋也依旧是淡淡的笔触。在书的名字里已经有“寂寞‘的词语,时常在读她的小说时,能体会到比”寂寞’更加寂寥的情感。几乎可以不用言语,你进入她小说的情境,雨天、少年和一个优雅的年长女子,在高级餐厅里,少年对女子表白:想要一起生活。女子回答:“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我接受这样的条件。”

  “一起活着‘和”一起生活’到底有什么不同?大概猛一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品之下却体会到迥异的情感处境。我们和地球上千千万万的陌生人。哪一个不是“一起活着‘呢?然而和你一起生活的异性却只能有一个。透和史诗的故事当然没有结局,最终也和芸芸大众一样归隐在熙攘的人流中——一起活着了。婚外恋如果没有破坏,自然是没有结局的,任谁都能想象,可是你是否理解这样当年还是高中生的男孩执着的爱着一个已婚的女人好几年,以至于有天想要一个明确的未来?大多数的人们没有体验过这种情感,当然也很难理解。然而感情就是感情,撇开外界的所有因素,大概不过是一个人爱上了另一个人这么简单。江国香织并不善于正面描写,她没有很正面的描写过史诗和丈夫的婚姻生活,寥寥几笔也是一片祥和的富足恩爱中年夫妻的景象,然而是否如此呢?当丈夫目见妻子偷情的现场却视而不见,从始至终,他并不是不知道透的存在,而是漠视这样的存在。或许,在可以称得上成功人士的浅野眼中,初出茅庐的小屁孩简直不值得他重视,而从另一面也能看到史诗夫妻关系中的寒冷。不管怎么样,在丈夫的眼里,也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又怎么不是一种深深的寂寞呢?

  透遇到了史诗,几乎遇到了一个成长的导师。他读史诗读过的书,走史诗走过的路,听史诗听过的音乐,然后,就这样长大了。长大不需要结局,所以,故事也没有结局。

  另一对姐弟恋可能是更为直白的情感。耕二和喜美子都在不想影响自己的生活下进行更和谐的性爱。起初看来还能奏效,然而后来终于也”失控“了。没有人能够进行不投入情感的长久性爱,也许很多人都自以为能做到。喜美子继续去做”称职的家庭主妇“,而耕二继续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失去很多。也在这段关系中迷失许久。耕二并不想深究感情的最终结局,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然而,这过程中,江国香织依旧没有给予什么浓烈的笔触。但是,淡漠如同坚冰抚过人的灵魂,没有人可以自以为操控感情,很多时候,失控的最初来源不过是寂寞,而它的归宿也只有寂寞。

  “世上最寂寞的景色,应该就是被雨濡湿的东京塔”。我很喜欢这句话。

  《寂寞东京塔》读后感(十):寂寞东京塔淡然注视着这一切

  读江国香织以后才知道有些作家的叙述是残忍的平静,她不刻意营造什么纯爱或者激情,只是以零度的冷静不带任何道德审判的眼光来讲述这世间男女的爱情与婚姻。继上一次读到的《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之后,再看到看到《寂寞东京塔》,我更明白了这种阅读感受。

  年龄差距悬殊的姐弟恋,一个在围墙内一个在围墙外,一句“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我接受这样的条件”就显得意味丰富而深刻,满满都是故事了。这句话其实可以放在很多痴男怨女身上,是一句解读其情感心理的密码。这也就是多数人沉浸在她编织的故事里时不再局限于道德立场,而是透过那些看背后深藏深藏的世间男女的婚恋真相与幽微的心理。

  也难怪《寂寞东京塔》会被一再地进行影视剧改编,它赋予了一个极佳的主线,却可以衍伸无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你、是我,也可能是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