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是一本由刘屈艳扬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一):看别人的故事成长

  去你妹的英语四级考试!去他娘的相亲!去他姥姥的上班打卡还不能代打因为是录的指纹!老娘今天就决定抽身而出——告别高房价、远离雾霾天、狂泼地沟油、撕裂拥堵路,毅然决然地甩开膀子去——阅读这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TM有一个在路上》!唉!无力改变现实,总有给自己灵魂一个安身的地方是的,我那无处安放的灵魂,早已随着刘屈艳扬的故事而飞到了远方!

  旅行不难,难的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旅行不难,难的是将这些见闻都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也不难,最难的是这些记录下来的真实经历,居然件件令我深省和沉思。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看君一本书,省我万里路!自愿付费的餐厅却还能良好经营虔诚的教徒无欲无求只为修身养性乐观的待盲人对生活一如既往热情照亮别人的世界……每个微不足道的人在进入他们的生活之后,发现他们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或辛酸欣慰心痛或馨香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实的带人情味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的美国。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一份子,每个人都对社会有自己的义务责任,从广义上来讲,社会便是他们的家。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二):打了鸡血的邀约

  ——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文/蓦烟如雪

  在这广袤的地域里,我们必然会有许多的向往,觉得很多地方迟早会去,但又未必能如愿到达,也许是摆脱不了心灵的束缚,才会每每都对那些所谓的流浪在天地间的举动而感到诱惑

  品读一本好书,就会像遇见一个良友,它会让你审视自我,考量自己是否在虚度青春,是否在死读书,是否让你活着活着就这么老去。

  所以,在看到艳扬的书时,作为一个同龄人,曾以为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已经很知足了,但久而越发觉得自己显露初老症的窘态,感觉力不从心真好似流淌着80岁的血液,一直在被生活。似乎,它是一部打了鸡血的邀约,在催醒着我,告诉我:活着,要知不足

  但是,什么才叫旅行?

  难道是安妮笔下那些拿着高级相机对牢司空见惯美景投入拍摄,追逐热门的名胜旅行点,只为洗出那些和风景明信片一样构图平庸照片,用以回到城市对朝九晚五没有假期的工作者炫耀?还是真正的去流浪,感受旅途快乐、诱惑和那些惊险的过程?所以我挺认同旅行必须流浪,只有在浪迹中才能突显不依附于金钱下的庸俗。

  25岁,大多数是刚毕业年纪。在美国读书、打工、旅行,起初自认为大多人都能做到,但艳扬是用了不到三千美金就游遍了美利坚的大部分地区,现在很多人一毕业就投入到格子间的职场,为了得到更高的酬劳,为了能爬上顶端,变相的把自己放置在一个惯性冷漠人类操控室里,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同样也会有一些没有过多的经费而放弃所谓的“几天游”,等有钱了又顾虑重重,使之无法实践。在美国念完硕士的艳扬,也经历过迷茫困惑,或许是她外祖父突然去世的打击下,她亦然选择这种敢于和现实叫板的既有冒险又赋予挑战的旅行。

  有趣的是她推销过吸尘器,教过华裔孩子中文,到德州农场捡鸭蛋照顾牲口体验农活,去北加州瑜伽市的万佛圣城感受了一把佛教的洗礼,还在华盛顿巴基斯坦移民家中帮助女屋主艾莎成功赶走了野蛮的黑人房客,甚至教她如何装扮自己,去打破沉默丈夫沟通…..这些书里一下会让你沉浸犹他洲的巨型岩石的巍峨,一下又穿越到亚利桑那州感受那红土的瑰丽,让你膜拜于自然神奇的魔手,当然也会让你唏嘘作者在芝加哥返程之际所有财物和重要证件被偷的遭遇。

  面对危机四伏环境,她也有所忌惮的准备辣椒水,但在盐城湖,帮她看包的黑人大姐像尾生一样在图书馆等了几个小时;在亚特兰大,陌生加勒比厨师给他带路,却引来了警察的尾随在后的保护;在墨西哥,上百名沙发客横七竖八的躺在沙发上过夜他们素不相识,但初衷只为给她庆祝生日,这样的境遇堪比郭襄庆生的一幕;在万佛城虽然被骗路费和住宿费,但她依然邂逅了晶晶这样的知己,她可以穷到一无所有,但是她还担心主人公艳扬,有朋如此,实则幸焉。所以在遭遇一幕幕的奇遇后,那瓶辣椒水最终是无用武之地

  这或许就是信任的互通。如同作者所述 “我并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更不否认人人可能有坏心眼。可是,当你愿意信任别人的时候,你就给了‘坏人’一次变好的机会。”或许这句更是打破传统的敲山斧。

  为什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什么陌生人都是别有居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揣测才使我们变得小心翼翼,接受帮助并不可耻,相反更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更好方式,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所以这书更多的是告诫我们要懂得看见别人的美好一面,取长补短,才能懂得感恩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场感恩之旅,它给我发出一场打了鸡血的邀约。

  我想去旅行

  抛弃那所谓的犹豫

  踮脚张望

  让身体和灵魂,在路上

  与你再次相遇

  筱筱

  2013年4月25日星期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三):世界流转而时光静好 岁月荏苒而青春无憾

  人最珍贵的不是事业,不是财富,而是青春年华。而拥有宝贵的青春年华,再不把它好好利用,简直就是像是端着古董碗去要饭一样暴殄天物。本书的主人公便做了我之前一直想做但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做等到解决经济原因之后又发现没有时间去做的事。背包客,一个听起来便让人觉得世界流转、时光静好、岁月荏苒、青春无憾的名字。我终究没有这样的条件勇气去加入这个名词的行列,而我却有幸读到了这样一本经历丰富、体验细腻的书,也算是弥补了我那躁动缺失的青春,告慰了我那悸动不安的心灵。

  一叶知秋,一书窥人。我可以看到作者刘屈艳扬是一个坚强开朗、乐观又有些小敏感女生。而正是她的这些性格,造就了她只身一个闯美国这既刺激又有些传奇的故事。通过这些经历,我知道了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原来也有路不拾遗美德,也有君子谦谦的风范,更有温暖人心关怀。有一句话说得好,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活腻了的人来到活腻了的人活腻了的地方,两相对比,要么会发现自己活得没有别人那么腻,于是便觉得活得不腻了;要么会发现自己活得居然比别人腻,那么便会激起想活得不腻的勇气。虽殊途,但同归,最终都会引向积极不腻的人生方向,的确是件好事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四):随便说说

  一本219页的书,用6个小时就看完了。

  搭车、沙发客、相处、交友、差异、刺激、体验、艰苦、流浪是这本书的关键词。这个年近24岁的女孩,用了4个月的时间,游遍了东岸。个中得到的种种经历和体验都是她自己的,写出来的字,在我们外人只能从中去想象

  一个单身女孩在国外旅游,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好在幸运的她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人。想想我自己一个人去苏州同里旅游,跟她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她还有一个优势条件就是在国外念书,自然顺利成章地会想到去旅行,不太会感到害怕。像我,交流有某种程度障碍,连英语都不灵光,如何去国外旅行呢?

  呀呀,说远了,我是来写书评的。她是去了那么多地方,但不仅仅是简单的旅行,而是有深度的旅行,例如去当地的host家生活,参观当地博物馆和图书馆活动,party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体验,也是对一个国家深度接触的机会。而且旅行,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新的思考方式。

  她提到的几个host,形形色色。不像我们中国价值观单一化,而且还有严重的跟众心理。身体在每天地劳动实际上很多人都迷失了灵魂,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活法是自己想要的。

  我们中国人就是太束缚自己了,活的不够潇洒。我努力活出真我,活在当下。现在已经这样做着。目前我自认为过得还不错,对生活没有什么抱怨。剩下的,我希望我能够等到属于我的爱人,一起去旅行。

  行色匆匆的人啊,停下脚步,等一等灵魂吧。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五):停下来,享受旅行——读《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从朋友那里抢先看了这本书,果然是芸芸旅行书中的佼佼者,连懒散的我也忍不住写了点东西

  从小到大一直按部就班生活的刘屈艳扬,为了走出那个盛满困惑的小匣子,真正做一回独一无二的自己,用了五个多月时间打工挣钱,开始了一场为期四个多月的寻找之旅:“我那独一无二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

  除却独自旅行本身便是一场冒险外,刘屈艳扬的旅行也许称不上惊心动魄,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儿。整个旅程,她就像一尾快乐的游鱼,在水中缓缓地游弋着,沐浴着阳光,慢腾腾地穿过水草,然后慢悠悠地吐出一串水泡;有时,她会贴在水底,一动也不动,像只潜伏在草丛虎视眈眈伺机捕食的小狮子;有时又会倏地跃出水面,换口气又潜了下去:在得州农场她一待就是几个星期,帮助吉美干活,捡鸭蛋,照顾牲口,并成功改变了农场主吉美对待家人员工态度;在华盛顿艾莎这个穆斯林移民家庭里,她帮助女主人成功“驱赶”走了粗暴无礼的黑人房客,试着教这位单纯而又无助的穆斯林妇女如何穿衣打扮、与丈夫沟通交通感情……艳扬就像一位远道而来传播爱和友谊天使,尽可能用自己的正能量去积极地影响、改变周围的人,撒播爱和善的种子

  我想这可能跟她对旅行的理解有关——旅行不在于去一个特别的地方,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味可口美食,或是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冒险,经历一次轰轰烈烈爱情,而是敢于尝试挑战自我,发现生命里蕴藏的潜能,感受并融入“此时此地”,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也许对当地人来讲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却会促使我们思考:我那独一无二的人生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当然,说走就走的气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幻想出发到真正成行就是一场心灵的博弈,与我们每个人一样,艳扬的这次美国之旅也伴随着犹豫与挣扎,最终她战胜了内心恐惧,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灵魂之旅,其行程之广、体验之深,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个25岁姑娘的胆量、勇气和心思的缜密细腻。

  旅行从来不乏美丽的奇遇。在万佛城,艳扬邂逅了一位叫晶晶的游客,二人一见如故,就像一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晶晶说,她像极了她的一位高中好友奇妙的是,艳扬也有这样的感觉,两人仿佛是彼此前世的另一半,在今生的轮回里相遇,这真让人羡慕,谁不渴望能有一个心意相同的朋友?也许在万佛城被骗的路费和住宿费是为这一奇遇所支付的代价吧。

  也许一场旅行未必能解决人生的所有困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远方和他人观照自我的存在,在时空序列的变化当中,我们能聆听到自己体内嘎嘣嘎嘣生长的脆响,正如刘屈艳扬所说,它会让我们更自知,更开心,更懂得感恩。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六):当你抱怨的时候,证明你已经被消极情绪控制

  我想是女孩子都想要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我挺佩服刘屈艳阳的,一个人的旅行,对于我多少有点孤单。我可以到处跑,但我需要朋友相伴。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让我觉得些许寂寞。这个跑遍美国大陆女孩儿,做到了或许一个男人也不会做到的事。

  什么是沙发客?顾名思义就是睡别人沙发。专为旅途名词。但在看这么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当然还有facebook。不得不说,我这样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显得略微有点老土。

  今天不想评论书的内容,说个题外话:

  那天中午带同学出去吃饭,回宿舍时不小的公交车还是显得有些拥挤。所以就拉着同学往后门走,实际上我也不想充当这么男人角色,可是吧,这个妮子穿个淑女裙、踩个高跟鞋往后门挤真的没什么优势。偏偏我那天还出门没有查黄历,不知道是大凶、不宜外出,就赶上了倒霉事。我走到后门的时候,门口堆的全是行李。我就特别照顾我同学的转身扶了她一下,恰巧此时出事故了:我踩到以为老奶奶的脚了。(实际上也不算踩,我就碰了她一下,立即抬开。)知道踩到人了,我就立即道歉:“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对......"后边还没有说完,人家反应更灵敏,抬脚用力踩我脚上,然后,大声嚷嚷:”你故意踩我干什么!还使劲踩我!“老奶奶凶悍的模样,让我当时就懵了。这算什么?倚老卖老么!我压根不认识你,我干嘛没事找事的踩你?大庭广众之下,公交车这么多人,我跟你吵架到底有我什么好处?更何况,这老奶奶压根不吃亏的”回敬“给了我。顿时觉得哭笑不得。

  回到宿舍的时候,肚子里总憋着一股无名火。无处发泄之时,就拿起床边没有看完的这本书。或许真的是缘分,刚好看到这一句:当你抱怨的时候,证明你已经被消极情绪控制了。那天的事我有错,虽不是我喜欢的结局,可我终究是有责任的。发生这样的事,我不高兴,我气愤,我难受,但抱怨给我朋友让他们跟我受相同的烦恼却不应该。 想通的那一刻,我就不再有任何负面情绪了。这个事情也就此翻过这一页。社会不会没有坏人,因此我不必把每个人都想得那么阳光。

  那天,我无比感谢看了这本书,也从没像那个时候那样那么感激刚好看到的这一句话。以后,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的我也或许会做出改变,变的强势,变的不再软弱。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会继续我的快乐。生活或许不那么尽如人意,我只想做好我自己。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七):“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刘屈艳扬专访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刘屈艳扬专访

  (1)停下来享受旅行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旅行的?

  记忆中有印象的第一次旅行大概是三四岁时,爸爸妈妈带我来北京。跟很多人睡大通铺,到处是叔叔阿姨,食堂里有好大的羊肉串,特别新鲜。那年还是个冬天,我爸妈带我去爬长城,以我当时小不点,那个阶梯高得吓人,还盖着滑溜溜的雪,我胆小,不敢爬。我爸给我套了他的军大衣,一把我放在城墙上,片大的雪花飘到嘴巴里,飘到眼睛上,化了,凉丝丝的,可有意思了。那次大概是我人生里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吧,和家乡特别不一样。觉得旅行就是特别新鲜,走在别处,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

  ■硕士毕业后,你没有立即回国工作,而是选择了在美旅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许多好奇和疑问。上大学、毕业、出国继续念书、要么继续念下去,要么工作,快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在国内的好些同学朋友也开始结婚生子,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生活。我那时候在LA downtown实习,从学校过去要在10号公路上开一个小时左右。上班高峰路上经常是排起长龙,你会看见许多人忙着接电话打电话,有女士一边开车一边趁机化妆,有西装革履的印度裔把书靠在方向盘上一边读一遍记录,偶尔也会有正好停在你边上的司机朝你抛个媚眼。也许生活的真实就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我忍不住在想,如果我不是现在的我自己呢?如果我不是待在我那个小空间里,安安全全地在学校、公司、家之间来回,我是不是可以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有一些新的想法,我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我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自己的话,就是“困兽”。所以后来跟我爸妈坦白了我的想法后,他们也没反对,我就马上出去打工赚钱准备旅行。

  ■国外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之为间隔年,如今在国内也慢慢流行起来了。

  对的。gap year间隔年应该说是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的,一般是在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后不选择立即工作,而是到国外通过旅行通过作义工或者其他方式去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特别兴奋,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可以什么都不干,只是行走在路上!但其实,在间隔年里,你需要做的事情、需要考虑的事情会比在学校里、在常规的生活中还要多,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作判断作决定。拿我自己来说,开始的时候我必须想尽办法打短工赚旅费,不可能挑三拣四,下一站去哪个城市,预算是多少,去那最想干的事情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交通能不能实现,哪里能找免费或者便宜的住所等等细节都需要提前考虑。间隔年,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但是,我想对于每个已经经历过和梦想经历的人来说,一定是心中有某种力量在牵引,一定是当你觉得非走不可的时候,你才会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放逐却不至于迷失

  (2)最美的时光在路上

  ■书中说这次旅行,你总共花了不到三千美金,你是如何做到的?

  因为出发前只赚了这么多钱,我想花光了就回家,以为撑不过两个月,没想到走了这么久。除了计划用钱以为,完全要感谢一路上各地的朋友、沙发主人、还有那些陌生的好心人的帮助。出发前,我就打算以沙发客的方式旅行,不仅是因为免费的住宿的确在经济上节省了一大笔,更重要的是我想体验一下各地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把你当朋友,给你介绍他们的朋友,带你去当地有意思的地方,和你一起跳舞爬山滑雪做饭,一起生活,于是你和一群本来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人有了联结,这种分享的感觉很棒,we are the one!

  ■你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沙发客,做义工,徒步,自驾游……称得上五花八门,这其实是一种深度旅行。

  这一年里算是尝试了各种方式吧。交通本身就是一种旅行,所以想尽可能地多样化一点。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有搭车成功,另一个是没有沿66号公路从芝加哥开回洛杉矶。

  ■第一次参加沙发客是在什么时候呢?

  第一次是在我24岁生日的那个周末。我当时已经在计划旅行这件事情,每天都在couchsurf的网站上关注LA周边的活动资讯,正好那一周有一群欢乐的人召集沙发客去墨西哥狂欢,于是在周二我给组织者打了个电话询问情况,周三回学校办了各种出境的文件手续,周四给我妈打了个电话通报一声,周五早上买好保险打包些衣服,下午就一个人开车去San Diego跟一支小分队汇合,傍晚七八点的时候我们就过境Tijuana。那是我第一次去墨西哥,第一次当沙发客。

  ■有没有遇到危险呢?

  我还挺幸运,也许曾经与危险擦肩而过,只是神经大条没有察觉到吧,哈哈。曾经有差点车毁人亡的情况,都幸运地躲过了。平时在路上结识的人让我感觉不太靠谱的话,我就主动回避了。

  ■在旅行中,你会爱上陌生人吗?

  真感情是无国界的,旅行中和陌生人交谈相处暴露出的可能是最接近灵魂真性情的一面。遇见过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是一种福气,我很感激。

  (3)当东方遇见西方

  ■东方女孩在美国读书、旅行,肯定会遭遇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差异的问题。这方面,你没少遇见过吧?

  安静不多说话、学习努力、总是一群自己人在一起,这好像是说起Asian girls时一种固有印象。刚进我们系的时候,我们一个年级八十多名新生,包括我自己,当时只有四个土生土长的东方女生,班上大部分都是美国白人同学。差异肯定是会有的,主要还是在社交生活这一块,比如刚开始我一点儿也不懂品尝葡萄酒,所以我们系组织大家去酒庄这么令人尖叫的事情时,我一点也没兴致。有差异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你希望把自己如何定位,保持自己的风格就好。

  ■你是学习心理学的,应该很擅长跟人沟通,专业素养对你这次旅行应该帮助不少吧?

  引用一句诗的话,就是“润物细无声”。心理学对我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原来在南大上心理咨询课的时候,体会最深的就是作为咨询师时,我们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工具。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去和人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信任,懂得倾听,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愿意有听众,愿意被理解。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只有旅游没有旅行”,国人所到之处,只知道拍照购物。美国人对我们中国游客是不是这个印象呢?

  首先,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也没有了解到所有美国人对中国游客的印象。不过一个通常的印象是,中国游客很喜欢购物,且有购买实力。旅游到旅行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一个还肚子半饱的人,首先考虑的还是多吃肉填饱肚子,而不是挑有机蔬菜。在路上的时候,我所遇见的背包独侠客都是欧美人。亚洲人这么旅行的的确不多见,所以我在美国各地,尤其是亚洲人不多的地方时,好些美国人也觉得稀奇,愿意多看我几眼,和我聊聊天,给我留个电话,带我四处逛逛什么的,呵呵。

  ■你在书里特别强调,人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这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不同吧?

  接受帮助是拉近人与人距离很好的方式。接受帮助,意味着你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承认别人有优于自己的闪光点,同时,因为受人恩惠,你需要更加懂得感恩。如果人人都能谦卑,看到别人身上的优势,懂得感恩,这个世界是会增添许多温暖的。你提到的传统教育里的帮助,我想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说得严重点,那个“帮助”影响个人尊严,和利益相关,是包含期待的。

  (4)“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我注意到在书中你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游学,事实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有这个传统的,旅行教育是近代欧洲上流社会青年的必修课。

  人生就是一个游学的过程,旅行凸显了其中最精彩、有情节的部分,并且节奏紧凑步步惊心。也许游学的最大优点就是知行结合吧,可以亲自膜拜过去你在书中读到的文化名胜,可以对曾经一知半解的书和观点有再深刻一些的理解,可以通过技能交换和不同人学点手艺,想象一下未来当个自由职业者可以一边旅行一边靠这门手艺吃饭。游学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可学,与我们受过的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相比,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都不算什么。但是,重要的是,你是否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并且从你的发现中有所得有所获。

  ■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经过这一次的流浪,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一直这么活在路上,时间稍长就会想着回归。去别处看风景也好,去体验别人的生活也好,终究我还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外来者,走在路上的时间,思考更多的反而是自己受到的教育,自己的视野局限,和我自己的生活。旅行,不是目的,旅行的终点更不是我的旅途的终点。旅行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丰富的角度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八):平实琐碎的字句,诉说在路上的故事

  我在诗与远方有一个梦。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踏出第一步走向远方去寻找心目中的梦,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毫无羁绊,毫无压力的行走。Solo Travelley, Backpacking travel, 这一切美丽的词藻都蕴含着他人不知的艰辛。也许正是因为有苦,才会有毕生难忘的经历与感受吧。

  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就是毫无准备吗? 出发前周全的准备想来是必不可少的,你必须确保自己身临险境时还能全身而退。

  所有的美好都是有代价的,只是看你是否愿意付出。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九):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修行

  一个人,如果生活还有些闲暇,总是会想起去旅行的。

  有一位美丽优秀的中国女孩儿,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在参加毕业典礼的那一天,她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亲人变故,便毅然决然的放下一切,决定做一次环美旅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那一段段充满欢笑、苦恼和悲欢离合的温情故事,有了那么多让这位敏感纤细的少女牵挂的朋友,还有那具有温和治愈效果的浪漫情怀和久久萦绕于心的一抹感动。

  我一直在好奇,在这位情感丰富、性情温和、个性单纯的女孩儿心中,美丽的风景究竟被赋予了什么样特别的意义?读着这些朴实、真诚的文字,看着照片里动人的笑脸,你能说这真的只是在写旅行吗?还是试图在别人的生活里发现自己勇敢、坚强、善良和纯洁的心?抑或是一场寻找自我和突破自我的修行?

  在路上,不管和多少人结伴同行,她始终要独自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在路上,见识了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景色,感受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看见了坚强面对不如意生活的人们,经历了奇妙的因缘聚会,才发觉,心结早已经解开。

  自打能记事起,我就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件人生的大事:我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在我人生的头二十年,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旅行,我认识世界的全部知识都来源于书本,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两年前,我经历了一场病痛。在无数个日夜的自怜自伤之后,忽然有一天,我放下了。我开始明白,人生就是一场经历。从前,我喜欢读书,今后,我还要喜欢旅行。用心去感受伟人的思想,用脚去丈量大自然的美丽,用眼去观察,用耳来聆听,用别人的故事丰富我的人生。而除此之外的,又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当眼角的余光瞥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不禁有些惊喜,她和我的爱好竟然神奇的不谋而合。

  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的欣喜,我想:

  如果你想给自己的旅行计划再增加一些灵感,这本小册子会给你带来帮助;

  如果,你想给平淡的生活增加一点佐料,她会带给你轻松和快乐;

  如果,你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她会带给你真实和感动;

  如果,你想寻找心灵的寄托,她会带给你踏实和安宁;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思考过人生,你将会从中发现人生。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后感(十):在路上

  实话,是冲着书名买的这本书,最近开始旅行,去各种地方,和各种人。这本书有一多半是在旅行的路上读完的,这本书陪着我一起旅行。

  喜欢旅行的人都在寻找,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期待不平凡的人和事闯进我们的世界。

  可能一些人会找到他们的期待。

  也可能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找到什么,而是寻找的过程。

  又或是找到上了年纪之后,对曾经寻找过的不遗憾。

  也可能最终,我们寻找的东西原本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只是找到了自己。

  最近两个月的旅行计划是去泰山和菲律宾,当然是自助游,菲律宾拖了好久才开始策划,感叹自己的执行力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