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经典读后感10篇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是一本由白石一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一):犯贱的男青年挡也挡不住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书的名字文艺哀伤内容倒是贱男议事。

  书的封面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红眼小熊,当然如果你要说那是只小狐狸或者是只小狗也未尝不可,因为那就是一个模糊的局部特写而已。封面一度让我觉得是一本有趣味的小书,可惜,不是。

  编辑作者白石一文做的推介是“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之后日本中生代最重要作家之一”明晃晃的印在封面套的内侧。我承认,我是在看到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的名字后才决定看这本书的,因为看起来白石一文应该和他们两人一样有趣才是,结果,还真不是。

  书中的主角是个男性编辑,一个无病呻吟的贱男,虽然,好像,作者是想塑造一位在繁忙都市迷失自我,寂寞悲伤,对人生思考,充满哲思的都市男青年。结果,无法让人喜欢呢,虽然也没说过作者塑造的人物一定要受到读者们的喜爱,所以,果然还是可以讨厌那样的人的。

  如果要我在封面内侧写推荐语的话,断然不会选择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反倒是渡边淳一很适合做他的文坛前辈。一个是写犯贱的中年男人,一个是写犯贱的男青年。

  书中主角“我”的童年非常悲惨,所以我有一张看似坚强的脸,温柔态度,但其实我有一颗支离破碎的心,我现在还活着,是在使用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在支撑着的。

  “我”不喜欢平凡的人,他们看起来平庸愚蠢,他们看不清宇宙世界人类、人生、生存和死亡,就算我和他们讲,他们也听不明白,依旧是在不明白生命意义快乐中浑浑噩噩的过活。

  “我”有3个特别的*伴侣,2个有破碎之心的朋友,1个病入膏肓母亲,就因为她,所以我的童年十分悲惨,直到她死之前我都不想看到她。

  “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依赖任何人活着,也不想让任何人依靠我。

  “我"喜欢不时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根本停不下来。我有自己的关于生命的思考,虽然我没怎么看过其他哲学大家的作品,也没有和任何哲学方面学者交流过,我就是自成一派的思考着,我说过呢,不依赖任何人也不让任何人依靠,所以思考人生这种事情,当然要靠自己啦。

  ”我“觉得吧,人活着不是自愿活着的,也不要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可以努力地,自愿的,积极的活着,其实,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是被迫活着的,是被没有和自己打招呼的母亲任性的,擅自生下来的,就像我被我母亲擅自生下来,擅自抛弃一样。

  ”我“觉得,人啊,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死去,所以,人生怎么可能是快乐的?怎么可能是幸福的?所以人生不值得开心快乐的过着,这才是真相,那些不明白真相的人才能傻乎乎的活着。所以呢,我这样孤独冷静悲观消极,不悦、冷漠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所以,真是个犯贱的男青年。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二):超短评字数而已

  全书最喜欢的地方是直人约枝里子 若是下雨了便答应与他约会

  「 “真的下雨了呢。” 那一瞬间,我在枝里子瞳孔中看见了遥远星斗的光芒,我感到有些退缩,因为那光芒让我迷失了自己,我不禁闭上了眼睛,手腕绕着她的脖子,使尽全力将纤瘦的身体拉近身来。」

  我想和三个女人间感情可能是他「未崩坏的部分」吧

  本来以为自己能游刃于三个角色之间 但其实自己已经不自觉地带入感情 不仅仅只是观察表面和致力于分析而已

  在枝里子父亲戳穿他的真面目的时候满目疮痍”地收拾东西逃走了

  和在看见朋美和拓也去她前男友的会场后 气愤地逃走想要与其断绝来往

  在自己的童年里 没有尽母亲职责的母亲 早就逝去的父亲 遭受抛弃 耻笑 贫穷 之后 遇到重病的XX(名字啥来着)才得以拯救 才发出这样的思考:为死而生 让自己成为别人再去爱 人都是被迫而生 (也正是枝里子很像她 才觉得可能会在她的眼睛里迷失吧)

  总之我也没有参悟透生与死 关于这个话题 印象深刻的便是 《我与地坛》 也许是上帝给我们的考验吧 让我们被迫活着 再去寻找活着或者选择死去的意义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三):因为太慎重而害怕

  看完《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我只用了一天。这话并不是想说这小说很速食,而是它非常吸引我。作者白石一文的语言干净利落,几乎没有什么废话,让人感到行云流水似的和主人公快速融为一体:“我”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我”那有些强词夺理又略带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我的观念

  故事讲的是身为编辑的“我”在体面收入不错的工作之下,周旋于三个女性之间,她们中间有以结婚为目的跟“我”交往的大小姐,有独自带孩子酒吧女,有欲壑难填、以钱换性的贵妇人主人公在其中游刃有余,带着玩世不恭轻松,这些事,如果我们拿去饭桌上和别人像八卦那样分享,会多少流露出批判性的羡慕嫉妒恨。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部放纵的小说,你可以将其中纵欲的部分视为自然,也可以当成噱头,白石一文笔下画面感和真实感极度清晰,以致产生了一种缺乏遮掩、暧昧柔情的冷漠。即使身边有三位女性,主人公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却非常鲜明。“我”对关系亲密的女性并无忠诚可言,不允许女朋友们到自己家,与此同时,却收留了两个家庭心理多少有些问题年轻人。明明拒绝婚姻、家庭,似乎在享受孤独的自由,却还怀着兄弟、兄妹式的“家庭”情结,还对酒吧女的儿子有着近乎父子的关切。虽然是第一人称,而且“我”又相当善于狡辩,但我读着这小说,不愿判定他是坏人。每一部小说同时都是推理小说,我等着对他行为合理解释,许多秘密最后才揭开,他的渴望和回避、他的怕和爱,本是相辅相成的。冷漠总还是在怕着什么,从“我”身上,看不到强烈的爱,却又能感觉到那种想要把亲密的人推开的尴尬复杂的心情,恰恰是怀着这样的心意又害怕、又牵扯着。

  我猜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是这样,在考虑到感情、家庭这些字眼的时候因为太慎重而害怕。骨子里的空虚同时会变成对他人的怀疑,或许就没有这么深的感情吧,我对他,他对我,应该也没有多少爱吧。但到底什么才是深爱的标准?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只会说一些模糊、不切实际的话,只是一味地像主人公一样,“觉得平凡的幸福很恐怖”。

  除了感情,在《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里,并行了许多其他更深的主题,白石一文将它们穿插在其中,丰富了小说的意义。他描述了现代人的各种空虚,来自工作的、家庭的、爱情的、信仰的,还有这个时代家庭生活的恐怖,以及对政治虚假表演的批判。也许父母们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从家庭体验中萌生的不信任和被抛弃感,是扎在人心里的刺,会让人在面对幸福的可能性突然一阵刺痛,向后连退几步。小说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家庭问题,而敏感的他们挤着取暖的方式也颇为勉强。小说家借人物之口,说政治家是“将自己商品化的人”,政治造就了另外一种更为广义的“家庭”感,对政治的不信任也使人产生了类似的疏离和冷漠。结尾处,突如其来的刺杀看似突兀却有种必然,想要做些什么又似乎无以为进的感受并不难以理解,没有出路年轻内心社会和人生充满负面的看法,心里怀有的善意又让他们无法怪罪到具体普通人头上,走向极端、做出震动社会的事件,似乎是接下去唯一的可能。

  最后,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歪理”,说着“不管是爱情、信念、缅怀,不管其对象是人、自然,还是其他种种,那终归只是耍赖想要继续留在这个世上的借口罢了”这样的话。他好像并没有更多对生活的热情,也仍然无法体会到对女友具有实感的爱意。故事似乎没有结果,人们只是一个个离开了他,他的心境其实和故事的最初有了极大不同。我有时觉得,顿悟、纯爱,可能都是假象,当事人只是拒绝去用心底最空虚、崩坏的想法去思考。“我”似乎在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为那些借口留下了一点儿余地。这就是常态。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四):生死之间

  现年五十五岁的白石一文终于在大陆推出首本作品,此时离他以《ほかならぬ人へ》获得直木奖也已过去四年,距这本书的首次出版也有十余年的历史,不论是相较于很早就在大陆出版作品且已成为一种流行符号的村上春树,或新近崛起的八零后作家青山七惠与悬疑派的代表人东野圭吾等一系列在大陆备受瞩目的日本作家,人们给予白石一文的认可关注似乎都来得太晚。

  但这并不妨碍一个灵魂探索者对于生命不断发出的诘问,也不妨碍他在写作途中的不断尝试,一直到这些年,他依旧以每年一到两本新书的速度不断向人们发出他疑惑的声音,企图探寻到更深的地域,寻找世界不知是否存在的界限。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断续且零星的诉说身边人的故事,因此读者需自己自行将这些断裂的关于过去的章节调节被打乱的时间顺序,渐渐将其拼凑成故事中人物相对完整的前半生。在不断清晰的描摹里,人物的性格逐渐分明之后会发觉,这些同处于一个狭小空间相互碰撞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坚持,这些不可重叠也无法相互共融的世界观直以及在不同起点出发却有了融合点的生活轨迹,那些不可轻视的细枝末节无一不在牵引着生命倾塌的方向,由此构筑成一部极能体现出当下社会中融入人群中孤独的个体小说。

  不论是看似光鲜的枝里子;温柔充满母爱的朋美;富裕却寂寞的大西夫人;还是觉得世界在腐败的雷太;觉得世界悲惨的小仄;甚至是不被父亲承认的拓也,他们都是企图重新与这个社会握手言和的孤独个体,以各种不为人知的骇人姿态,在静默崩坏的世界边缘,抗拒的存活。

  突然想起文中的片段,是在与小仄五年后的见面时,身为故事主角的直人(大概也是作者本人的缩影)向她发出一句突兀的询问:

  “你啊,是想死吗?”

  “我不知道。”

  ……

  “老师您也想死吗?”

  “嗯,不知道”

  那时我明白,作者觉得重要的大概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想思考死亡的本质。不是只基于表象的简单的身体运作类似于呼吸停顿、大脑停止一类的死亡,他想知道的是人类被迫诞生的意义,死亡无法崩裂的什么,以及这一具带着老,病,死的骷髅穿上的生命之衣背后生死的真实模样。当然,我们无从得知答案,就像安吉拉卡特所说:“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想占有对方身为他者的本质,都无可避免的会失败。”

  文中的直人,像是一个孤独寻求出路的狂人,在只有一个人的,旁人不能理解的黑暗里,对每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有一套自以为是的哲学体系。这些在人生中不断冒出来的疑问席卷而来,早压垮一个被母亲遗弃后从小就敏感的心。因此他蜷缩、退避、自我保护,甚至不敢遗忘任何细节。终日逡巡于三个女子身边,在对于母亲的爱与怨怼之间,从她们身上寻找不同的需求,以此来维护内心接踵而至的倾塌。

  在这些倾塌间,他不住直面生死的思考,让我想到村上春树说过:“所谓死,也许就是在这种黑暗中保持永恒清醒。”倏忽想起来,白石一文也说了,活着就是步向死亡,而死亡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战役,每个人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超越,那是一件必须“超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事。那么我想,就这一点上来说,人活着与死去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我们能这样认为,将死与生提到相同的界面,甚至让死超过生,那么我们大概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说,忽视死亡的人日后必会付出巨大代价。这多少让我想到海明威的那句:“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

  作者带领我们一遍一遍探讨生存的意义与死亡的亲临,让我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去直视一个也许从未深入思考的事情,人类共同的、毫无理由的生,与必将迈向的、无可避免的死。在生死交叉于一线之间人的直线行走,看起来更像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夹缝求生,痛苦挣扎,都如同烙印,特别深刻。这是白石一文写作的常态,在他前期的另一本小说《一瞬之光》中,也有过类似的探讨。在骏河死时他曾这样描述;“死亡连根夺走了一个人所有生气。希望、热情、苦恼、悔悟,这些情感毕竟只是人生中的微小泡沫。人喜欢让这些泡沫沾满全身,有时陶醉,有时却陷溺窒息。然而一旦死亡,所有过往都不会留下痕迹,只待蒸发消失。”这种比拟与身披缠绕之衣的骷髅不谋而合。在后来的《永远在身边》中他亦谈到生死:“人生在世,就是每天生,每天死,死亡就是沒有明天了。”在接受采访时,他亦曾说过:“这一生,我们都是孤独地来,又孤独地去。”这些都在向人们叙说这个“每天怀着如果没有出声在这个世界上该有多好的想法活着”的人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思维洗礼。

  就是这种说不上净化的洗礼,形成了白石一文特有的思考方式与写作风格,那些不被大多人深思的体系,也在他的笔下并列站得整齐服帖。

  撇开作者口中司空见惯的死亡,小说中另有一个情节打动我。是在故事快要向我们揭露结局,直人在枝里子的屋子里听过她第一次亦有可能是最后一次长篇大论的诉说后转身要离开的情形,一贯侃侃而谈的直人这一次什么也没有说,试图以沉默为这个算不上忠贞的爱情画上句号。他背过身去,不去看那副让他不啻的巨幅照片,也顺便背对了她。反而是她以一种沉闷的口吻说:“连再见也说不出口吗?”这相较于从枝里子的故居愤然离席的直人的形象相差甚远。这期间是由于他的内心又有什么崩坏了吗?还是有什么正在渐渐重铸?

  他再次想到枝里子的时候,窗外华灯初上,一片阴翳,而回忆必然来得比死亡更快。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五):然后呢,一起走吧

  合上书,第一反应真的是“寂寞”。书腰上宣传文案说体会白石一文式的寂寞书写,真是所言非虚。

  这是一本讲什么的书呢?总之不是教我们坚强,不是让我们保留一个“尚未崩坏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很丧了。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乡村少年,长大后在都市里过着表面声色犬马、内心却孤独还无比纠结的生活。整体小说情节上,也是典型的日本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人文生活,加班工作、居酒屋夜生活、混乱又看似正常的男女关系、有童年错位回忆的主角、长大后依旧错位的人生……

  有时候看罢一部作品,是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到觉得可怕的。不能理解为什么里面的人物会选择那样的生活,为什么会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做出那样的选择。当然我也会告诉自己,文学作品,好处不就在于我们可以选择相信这些其实是虚构的,是为了让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

  我想我大抵是理解男主的。曾被自己的母亲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丢弃过(即使丢弃失败),他在年幼时就不得不建立起一套自己处世法则;同时又因为亲生母亲位置的缺失,后来出现的真知子小姐看起来又那么完美,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关心和关于世界、生死的启蒙,让他一方面对于女性有所怀疑和保留,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发展出多段关系,让自己拥有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

  书中的男女关系确实很难用某种既有词汇才概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虽然都有喜爱、吸引,但都不是爱情。越发觉得爱情其实也是个很平凡的东西,朝夕相处可以是爱情,干柴烈火也可以是爱情。但如果非要对两个人之间附加上繁重的思考和计较,那应该就离爱情越来越远了。

  看到网上一个书评说,男主太擅长做思想斗争,尤其面对感情,虽然看似豁达,但在言语上又斤斤计较,和女友打电话也一定要把对方辩驳地哑口无言才行。一个怪人。我很赞同。其实这个男主,包括他的那些女朋友们,和我们每个人都有重合。我们都对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一切有所要求,有所感悟,但又常常不能真的去把想法落实。我们常常对世界感到失望,丧失前行的力量,却又深知自己不会一直停在此刻,到此为止。

  “我每天怀着如果没有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该有多好的想法活着,继续朝着崩坏和不崩坏的路上走下去。”

  我们的世界确实是冷漠的,我们所遭遇的挫折确实是不公平的,甚至我们的出生也不是由自己选择的,而且褪去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所剩的骨子里的只有人类共通的老、病、死。”

  但即使这样,我们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只剩下一种选择,活着。因为最悲观的,也不过于,“我们都是不得已而活着的”。那么,只要我们活着,我们跨越了这条底线,就算是有意义的吧。

  所谓的彩虹,不过就是光。

  所有的事物,就算我们改变不了,也确实由我们如何看待它们而存在。没什么是单纯地好,或者单纯地坏,我们追逐的东西,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痛。

  “真正的幸福必然与死亡密不可分,存在于死亡海面边界之处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爱说no zuo no die,不过讲真,我们如果不zuo,真的就不会die吗?又或者,我们活着,真的可以不zuo吗?

  周一开心!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六):心还是会悲伤的

  诚如每一个商品,每一个商品都是有保质期的。啤酒两个月,果汁三个月,罐头一年多些……每个事物都有一个数字作为期限。同样,人生也是如此。

  自从呱呱坠地,人就马不停蹄的向着死亡奔去,从未回头。整本书都是在宣讲这个道理,是的,这是每个人都是无力反驳的真理。早在我初三那年,我还是不擅长写作文的,不过还是爱读一些文章的。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作文是这么写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假象,每个人都是在努力的奔向死亡,可是大家却不承认。”对于不得意的文人来说,人生是“人间三万六千场”的醉生梦死,对于平常人来说,人生是庸庸无为的忙忙碌碌,对于天才呢?会不会就没有烦恼呢?我不知天才,自然是不得而知了。 我不是特别的相信星座,我还是奇怪的用星座给里面的主人公分类,是不是水象星座呢?不清楚,懒散的生活的态度,顽固的信条执念,迷乱的男女关系,给人很难以猜透的谜团。《人间失格》里主人公曾这么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关于幸福,这里面的主人公,松原直人,也曾设想过吧?准确来讲,是不是奢想都难说。 人会死亡的,可是很多人还会痴想,人死后会不会有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位面,这样,生命就会不断延续。其实,生命就只有这些,起于尘土,归于尘土,很凄凉吧?是啊!正是这样,有了死亡,才有了恐惧,才有了思考,才有了拒绝死亡的勇气,思考慢慢的积累,智慧渐渐的增加,可是敌不过死亡的来临。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七):我所不能理解的生活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在医院极度无聊而托朋友给我带来的书,刚看了开头我就明白,这不会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书,也不会是我能够完全理解并且认同的书,但是我别无选择,另外我讨厌没有结尾的事情,没有读完的故事如鲠在喉,即便它或许非常糟糕,我也想要一探究竟。

  书的标题让我迷惑,而书的内容更加让我不知所措,该怎样去跟上作者的脚步,在冗长的陈述里,细节的描写里去抓住他想告诉我的东西,还要压制住自己因不同人生观而时不时冒出的偏见,我感到十分困惑。

  “活着就是走向死亡”,“如果我没有被生下来该有多好啊”,作者一边感叹着生和死,一边过着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不屑于所有的规则秩序,对那些坚持着生机勃勃生活的人嗤之以鼻,但实际内心里面渴望正常的生活,渴望有序的,从出生开始就被温柔爱着的生活。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吧,有的时候我觉得那些狂妄那些冷硬更像是为了掩饰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极度空虚。直人是多么空虚多么孤独啊。

  爱情是什么?在这里没有简单纯粹的爱情,只有相互索取和依赖,直人想要付出,也认同真知子小姐所说的爱就是付出的观点,但他做不到。不曾感受到爱,无法相信爱的人,要如何去向别人给予爱。他聪明,优秀,他的才华让女性倾倒,他的温柔让她们迷醉丧失,可是那不是爱情,直人没有爱情,一旦他发现自己对某个女性过于投入,就会立马抽身逃走。他在害怕,因为过于亲密的关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丧失自我,意味着他要剖开自己的内心,他如此害怕一个稳定的长久的关系,认为人就是一本书,读过了就没有兴趣再读一遍了,不,那不过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敢仔细去阅读。枝理子小姐,大西夫人,朋美,甚至小仄,他都不敢去阅读,他把自己框架在安全区域内,不去触及别人也免于被人触及。

  雷太的结局让人惋惜,被哥哥的死带离正常生活轨道的人,注定不能原谅自己,从一开始就走向死亡的人。他是那么年轻,那么俊美,又那么空洞虚幻。但我们无法理解他的悲伤,所以我们无法指责他,书里说得很对,除非我们真正成为那个人,成为他的血肉他的生活,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那个人,感同身受这样的话一开始就站不住脚的,永永远远不要以为自己真正理解一个人,那只能显示自己的虚妄。小仄,雷太,直人,他们是一类人,心里有着巨大创口,想要努力生活但事实难以如愿的人,枝理子是另一种人,从一条正确道路走过来的人,她带给他们一些能量,一些转变,她的正常理智有序的生活确实让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其实我想如若没有烤肉店老板的患病,拆卸公司老板的自杀,他们真的可以过得很好很好的,但是并没有那样的环境,而这几个人欠缺的崩坏的部分只会像个定时炸弹,一次转折一次失意就可能黑暗的沉沦的深渊。

  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在看日本作家的小说时我通常都是如此,一面迷惑着不解着,一面却不愿意减慢速度仔仔细细地阅读,而且几乎没有可能再次阅读一遍。我粗糙地看完这本书,得到一些粗糙的结论,很多感想像碎片一样在脑海中盘旋,我可能什么都没想,这本书像其他很多本一样不会给我任何改变,也有可能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我的内心血液并悄无声息地影响了我。书的主题有些压抑,书的结尾也让人感到沉闷,究竟直人是在走向好的方向,生机勃勃地活着呢,还是继续崩坏,继续在虚无里反复思量生死。生的背面并不是死亡,事实上,生和死亡在同一面,它们的性质相同,生就是走向死亡,可是要如何去生,为谁而生,生活多久,是如同直人所说被迫的生存,还是蓬勃向上地生存?爱情又是怎样,相互依偎着取暖,还是保持安全的距离,还是把自己变成他变成一个爱的俘虏?生育又是怎样,父母生下了子女却不能对他们付出爱,对于毫无力量就降生于这个尘世中的孩子来说究竟是多大的灾难。而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子女在长大后要对父母回馈爱吗?这是一本罗列了各种人生思考的书,复杂,漫长,混乱,像被敲碎散落一地的玻璃,有冷冽的闪光,但并不让人欣喜。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八):致——心脏废墟上的栩栩如生

  偶然拿到这本《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想来我一直都是一个活的很丧的人,鲜少参加社交活动,每日听音乐、工作、读点小书、看个电影、兴致来了做个饭,这大概就是我每日的生存状态,最大的乐趣就是一个人静坐,身边朋友不多,偶尔聊聊图书电影生活小烦恼,看似就如同静止的风,所有情绪都内化了,周末闲了,就拿着相机乱逛,或者一个人拿着相机去旅行,拍下来我看到的世界。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九):深刻悲观基础

  究竟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存活?人与人之间该以哪种方式并存才能获取幸福?老实说我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但还是非常倾倒于白石的各种思辨和独特的观点。

  故事直接从我与枝里子的交往开始,每次都半路跳出一个人物,在毫无印象的基础上发展剧情,这样的空白阅读必须是全神贯注的。通过日常故事推进,再穿插回忆,人物逐渐丰满,跳叙和时空的转换反而让读者能够快速地进行逻辑世界的建立,略微吃力,又因带着疑问,反倒增加阅读趣味。人物在对话中提出了很多的思辨观点,每每咀嚼,都在臆想作者是在何等空间何等场景内创造出如此晦涩深奥的对话出来。后半部分加入了少男雷太和少女小仄,代表着内心缺口无法与外部世界正常相处的青少年一代,雷太以刺杀总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现世体制的批判。尽管直人和枝里子对于雷太和小仄尽心照料和引导,终究还是导致了一场寻求自我存在的毁灭。

  初始就感受到了直人的不完整,敏感,偏执,坚信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轻易地诋毁他人。不管是和枝里子的恋爱,单亲母亲朋美的亲近,还是欲壑难填的富婆大枝子的纠葛,最终都无可避免地注定要悲剧收场,一开始料想通过分道扬镳,直人能够有所觉悟,逐步拯救自己追求幸福,没想到其内心的寂寞和悲伤如此厚重。禁不住揣测,作者是要揭示现实社会造成的人性缺失人心冷漠,还是要批判父母的失责在孩子身上造成的永久创伤?直人对于死亡,对于人与人间的关系存在着许多看似有理却荒谬至极的看法,加上一意孤行不解人意的性格,造成了无法和外部世界完整地连接,其所谓尚未崩坏的部分究竟还有没有存在呢?

  年轻一代找不到出路的迷茫,裹挟在社会分工快节奏的洪流中,童年时期亲情缺失造成的巨大创伤逐步扩张,对自我平庸之道的妥协,缺少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连接和沟通的手段,无处抚慰的寂寞肆意蔓延。寻求自我的道路上带着巨大的缺口误入歧途积重难返。追寻自我寻求幸福的道路变得如此厚重和渺茫,仿佛在绝对的黑暗中伸着手踽踽独行,令人彻底窒息和绝望。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现实社会,令人痛心又无法挽救。

  就连直人至始至终都是阴郁的,认为寂寞是与生俱来背负的,命运是无法开创只能被玩弄。偏执地坚信一定存在这与眼前不一样的地方。到最终,他都拒绝现世的喜怒哀乐,爱情、信念、缅怀,认为这些都是借口。在这个纠结情感、酒精的世界,宗教信仰、生与死、深深的恐惧、平凡与幸福、相处与追寻,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都只能无疾而终,沟通的无力感充斥其中,因为出发点是那么的消极避世。

  ————————————————————

  写到上面的时候,一直在等待的决定未来好几年我的归属的关键时刻还是降临了。真的是充满悲伤的选择。充满了无力感,同时又带着无所谓的态度,大概也是硬着头皮吧,说是无所谓,真正能够燃起斗志去争取的力量又有多少呢?所以都是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自我敷衍了事吧。真正可怕的是还要继续带着这样消极态度的惯性面对这个世界多久呢?

  从直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不少。

  平凡的人自带深深恐惧,平凡的人也最难以舍弃自我。

  ——2016.7.1/7.2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读后感(十):《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来自感官王国的生命暗示

  在爱情故事所能支配的范围内,恋爱、分手、复合……几乎所有的模式在轮番上演,只不过是换了名字那般,当疲于应付他们的聚散离合时,白石一文的《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似乎点醒了爱情的感官,生死爱欲在日常生活中的描述并不拖沓冗长,伴随着哲理的反刍有着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在对白之间,每一句话仿佛对主人公而说,又好像在启发着他者。追问爱情与存在合理性的连锁反应渗透在每一个表情、姿态以及言语之中,助长着崩坏不断的推进。

  作为编辑的直人有着体面的工作,在感情世界却在“三足鼎立”的女人之间周旋:向往婚姻生活的枝理子、追求爱情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大西夫人以及担负赡养私生子的酒吧女朋美,与他们的交往中,交织着纯爱体验、原始欲望驱使以及准婚姻阶段的责任感,这是一个男人历经爱情的三个阶段,而直人却在一时间穿梭于三种身份,这正是崩坏的起点所在。日本作家舟桥圣一的小说《花之生涯》在描述三角关系的时说:“女者,魔性之物也,不可轻忽。”女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启发着感官对爱情的阐释,正如枝里子说:“我的眼里只有眼前的这个你,我想要好好地了解你,我决定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恋爱中,电话联络会受到许多限制,脸、姿态、表情变化全都看不见,也无法感受到两个人的呼吸和味道,只不过在交换一些毫无意义的词汇,敷衍了事般地交换一些随性的知识片段以及没有整理过的瞬间感受。遮掩了感官交流的爱情失去即将失去重心,直人曾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彼此可以忘了对方长什么样子,那就又可以回到初次见面的那种新鲜感。的确,喜欢上一个人而且能够一直保持新鲜感,那是指两人互相了解、不断发现对方新的一面。真正的新鲜感是在两个人交往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这和享受一场喜欢的电玩或一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相处而产生变化,而变化又会带来新鲜感。

  这些最初的情感经历塑造直人对世界的感受来自于家庭的变故,在不知家庭为何物的氛围中成长是他读懂爱情路上的羁绊,不管情感堆积出多么喧嚣和炫目,他始终无法消解寂寞的空虚。雷太刚出生就失去母亲,小仄也没有享受过父母的亲情温暖,小仄的孤寂即是直人童年的再现,雷太的孤寂则是对直人的观照,“毕竟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完全理解自己吧,然而那些人却把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表皮扒下来卖,只能说是精神上不要脸的脱衣舞娘。”粗粝的道理直指崩坏的底色,失去家庭的渲染以及三岛由纪夫自杀论无法让枝理子领会寂寞和死亡,因为她从未想到她所拥有的青春、美貌、爱情、情感、富贵、地位、世间的能力等等一切都会被时间过滤,唯独剩下生老病死。祝福恋爱的钟声是友情的凭吊之钟,她和直人无法渗透的孤寂感也难以逃脱“好友、恋人、普通朋友的魔咒。

  命运是人无法承担的,我们只能被命运玩弄而活着。事实上,直人完全可以摆脱与他们的联系,但他

  无论是和枝理子在一起,或者是定期赴大西夫人的约,又或者送礼物给拓也、和朋美一起出游,都一次次交易中证明着他与社会的联结,假装像是真正的家庭一般,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他企图在崩坏的边缘苟活,试图重建自我的过程。他们的相遇,对他来说是一种安慰,即使最糟的时刻也是栩栩如生,值得珍藏玩味一生。在向死而生孤军奋战的路途上,混乱和沉沦所带来的沉重的疲惫感,以及人生中时不时袭来的暖意即是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生气蓬勃地活着就是生气蓬勃地走向死亡,不管是爱情、信念、缅怀,不管其对象是人、自然,那终归只是耍赖想要继续留在这个世上的借口罢了。

  2014.02.19 i时代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4-02/19/content_1142850.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