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芥川龙之介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芥川龙之介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芥川龙之介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芥川龙之介读本》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芥川龙之介读本》读后感(一):鬼才的世界

  第一次听说芥川龙之介是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曾得过芥川龙之介奖候补,再听说他的大名就是看电影《罗生门》时才知道,这故事是黑泽明改编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得来的。在看这本书前对他模糊定位是日本文学大师,正值美好年华就自杀了。后来深入了解了一下,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与日本大成时期并齐。大成时期位于明治维新和昭和穷兵黩武之间。芥川龙之介的思想也正如这时期一样迷茫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即回不去又不愿前行,最后只能自杀了解。鉴于对一切自杀文艺工作者的热爱,我打开了这本书,《芥川龙之介读本》。这本书收录了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游记。芥川龙之介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鬼才。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夏目漱石评价他的“沉稳,不戏耍,自然而然可笑劲儿从容而出,有上品之趣。而且材料显然非常新,文章得要领,尽善尽美。”

  先让我们从小说谈起,他的小说取材广泛大致分为五部分一,历史,取材于封建王朝。二,传入日本的天主教。三,江户时代社会现象。四,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景象。五,中国古代传说。下面分条说一下:

  一, 历史。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创作始于历史题材。选《罗生门》这篇代表作分析。(此处的罗生门和电影罗生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电影脱胎于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写的是走投无路的仆人在罗生门上碰到拔死人头发的老太,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最终导向了恶的一边。表达人性的恶实为社会环境所逼。作者的视角非常中立、客观,以至于经常叙事一半还能跳出来分析,文中经常出现“作者”的字样,提供给读者一个冷峻的观察者视角。即使处于观察者的位置仍能真切感受到罗生门上那阴森的氛围,可见作者的文笔多么高超。说到文字就要提到翻译。这篇文章的翻译是吕远明,相比起近几年流行的林少华版,翻译的更加通畅,但是芥川龙之介的营造的气氛损失了大半,林少华版里的建筑更有人性,人更偏向动物。如吕远明描写城楼“上空通红的时刻”,林少华版是“回光返照”,吕远明描写仆人“像蜥蜴似的蹑着脚,好不容易爬上楼梯最上边一级”林少华版是“如壁虎一般蹑手蹑脚爬着楼梯”。和一个朋友交流这篇小说时,他说能感觉到里面潮湿粘稠的感觉,太恐怖了。这篇小说的核心是以恶制恶才能活下去的生活哲学,这不仅是历史中的状况更是作者所在那个时代的现状。如同文中所说的“善与恶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关的。”

  二, 传入日本的天主教。芥川龙之介对天主教研究非常深,他不仅仅写了天主教内容的小说还有《浪迹天涯的犹太人》这种科考性质的论文。在这本书中主要讨论过的宗教是佛教和天主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佛教的态度是讽刺的,对天主教的态度是推崇的。甚至在人生后期曾把救世的出路寄托于天主教。这里选《南京的基督》略作分析。故事讲的是南京信仰基督的私娼,她因染杨梅疮不接待客人,一日闯入颇像基督的嫖客。她怀着神圣的心接近嫖客反被嫖,事后她只当做了一场梦,杨梅疮却莫名好了,她相信是基督救了她。后来有人跟她说那个嫖客染了杨梅疮疯了。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这种宗教性的文章,因为人性总是被宗教性所覆盖。我选这篇小说的原因是他给出的双重意味的结局,信仰者相信自己因为坚定的信仰得救,旁观者知道是她把恶传递给了他人才获救了。信仰只存在人心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比佛教题材小说《鼻子》内供复杂的信仰所带来的诸多可笑之举,应该说芥川龙之介对天主教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三, 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此书涉及此题材的是《戏作三味》《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地狱图》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世纷争的无奈,一心追求极致艺术超越生命的艺术观在《地狱图》中尤为清晰。《地狱图》讲了不拘一格画家女儿送入荣华富贵的老爷家做侍女,很招老爷喜欢,但时间一长画家想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老爷不愿意,便让他画《地狱图》,知道他肯定中计需要真人临摹,于是一箭双雕的害死了他父女俩。类似的故事在传统中国中也有不少,但芥川龙之介的叙事更有看点。全篇明处将老爷写的光明磊落,只抖露细枝末节表现老爷的狠毒计谋,给读者极大想象空间,这才是地狱图最恐怖之所在。画家良秀为了追求艺术的尽善尽美的种种怪形怪状应该是作家内心的自我写照,良秀为了艺术献身的终极理想与芥川龙之介临终前的理念一模一样。应该说戏作三味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积极状态的写照,良秀更接近临终状态的芥川龙之介。对人世间尔虞我诈,你争我抢无法避免的人性之恶,艺术成为了现实中唯一能真正寄托的地方

  四, 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景象。这是作者所在的大成时代,正如前文写到的那样,那是一个旧有秩序被淘汰,新秩序却有显而易见的劣根性。敏感的作者深刻的感受着时代的动荡,不知道前途能通向何方,对于有所苗头的军国主义他又是极为反感。他的现实主义对我有极大的震撼,主要是总能独辟蹊径的深刻描写人物内心。下面从几篇文章,多个角度来看他的现实主义作品。《玄鹤山房》这是一篇广受好评的文章,看第一遍就会感受到旧有制度家庭岌岌可危。可是细细再品读一番就会发现其中巧妙的结构安排,第一部分是众人评论,以后每部分依次是重吉的视角,阿玲的视角,甲野的视角,玄鹤的视角,最后再是众人评论。从家庭内部每个角度解读一遍,这个家庭被肢解放在读者面前。其实这样的安排也是很常见的,但芥川龙之介厉害之处在于视角的变化不经意间就完成转化,读者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原因就是不仅仅写视角人物的感受,还通过精细的语言动作描写读者也能深入的感受到其他人同一时间的感受。《橘子》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被资产阶级深入洗脑的“我”生活失去活力,却被邻座的乡下姑娘弟弟们送橘子这一简单小事深深感动了,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活力。很简单的故事却写出了充沛的活力,是因为芥川龙之介的细节描写太生动了。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车外的景物,移动的火车,对座的姑娘,身前的报纸。动物,静物与作者的心理已经构成完整的凄冷世界,就等充满活力的姑娘来打破。普通的铺垫手法被运用的张力十足。文笔实在高超。《偶人》当资本主义的生活淘汰旧有的生活方式时,原有的文化同时也被淘汰掉了,作者对此甚是惋惜。《将军》中对军国主义的讽刺挖苦相比起彷徨的生活方向就坚定明确多了,芥川龙之介的反战立场还是很鲜明的。

  五, 中国古代传说。《杜子春》《秋山图》等都体现了作者规避人世纷争想要隐居的想法。由于是中国人所以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比芥川龙之介有更感同身受体会,所以在此就不在此细表。

  谈完小说部分就要说一下这本书中的散文游记部分:

  先说一篇我特喜欢的散文《尾声的信》,细致典雅的环境描写与细腻情绪表达的完美融合在这篇散文中达到巅峰,下面摘抄一段“仰望桥上,爬升起来的蔓草已将拱桥的石栏罩住一半。时而有行人往来,在鲜红的夕阳的映照下,他们的白色衣袂飘然地任风轻浮。然而,女人还是没有来。”如果说在看前面的文章时只是感觉芥川龙之介写的不错,看到这时我就彻底爱上芥川龙之介了。

  下面再说游记,这本书中主要收录的是两篇在上海和北京的游记。芥川龙之介对环境准确的把握与描写使读者常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精细的人物描写使出场的每一位人物都极富有魅力幽默风趣的文笔使阅读变成一件快事,所以相对比他的小说我更喜欢他的游记。在此抄录一段“一位夫人向我搭讪道:这个月您发表在《中央公论》上的小说《乌鸦》非常有意思。不,那完全是一篇败笔之作!虽然做了谦虚回答,但我很想让《乌鸦》的作者宇野浩二也听一下这一段回答。”我读到这里捧腹不已,芥川龙之介的幽默总是来的那么突然

  从横向看这本书描写精细,不论是景物还是人物都能让人感受到非同一般的魅力,从纵向看,灰色的主体却不失生的活力。实在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芥川龙之介读本》读后感(二):我所能说的那位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他曾到访中国(1921),再比如他在某一次巡回演说中或和太宰治有过不期而遇(192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公认的大家,所谓大家,有如中国的鲁迅先生、胡适先生,能称得上如此殊荣的在日本似乎只有夏目漱石与芥川两人,甚至芥川更接近现代文学。

  芥川先生的自选集没有在中国市场上走红,我认识芥川先生则是从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罗生门》短篇集开始的。那时还小,读先生的作品更多觉得的是枯燥,尤其是到了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那些篇目时,只想草草掠过然后再扣上“深刻”的帽子。如此读过的作品有《地狱变》、《蜘蛛之丝》、《秋山图》、《竹林中》、《罗生门》等等,但同时也对像《迷惑》、《毛利先生》这样偏近现代的作品印象深刻。(那时还觉得《毛利先生》和《藤野先生》如此相像)

  这次再读先生的作品纯属自我补课,是怀着“弥补过去错过的什么”的心情去读的。再读先生,自己已经多少有了一点文学基础也多了一点人生的认识,所见光影便不再从前,不但感受到了《罗生门》那微妙的思想斗争,更是受到了《竹林中》最后的那一惊。但先生的很多篇目还是保留了过去的一些见解,似乎实验成分更大一点,在我看来多是先生的一些不成熟的作品。

  由于读本是按照成文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排列的,因此我看到的是一个渐变的龙之介。依我的观点去看,芥川先生是一个能意识到自己才华的人,在这点上有点像夏目漱石。他们拥有数量的文学积累,不但在近代西方文学方面(小说、戏剧),更对汉学了如指掌(这点上两个人造诣不浅)。因此,在读了《罗生门》这篇异样成熟的作品后,接下来的许多篇不难品出几分作者恃才的味道,所以文字才会在深邃的同时显得不沉着,在伟大的同时却暗露着轻浮。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着(但我觉得《竹林中》前后的这几篇已经开始沉下去了),直到作者后期的作品,明显受到了自己因疾病而对人生产思考影响。末期的作品,最典型的如《河童》,虽然表面上狂妄的笔法依旧,但显然情绪的结构已经完全塌落了。

  书中没有收录先生临终前夕的一部作品,名为《傻瓜一生》。芥川先生36岁终于死去,他尝试死亡已经不止一次,死亡前依赖大量的镇定剂以求和平,而死亡让他获得了永恒宁静。先生似乎用短暂的36年迅速完成了人生的思考,他已经将人生老去干净,这样的走,也可看作先生自己的选择。在遗言中,先生说自己的死因是“对于未来恍惚不安”,这句话震惊了全日本,或许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生,这位傻瓜,那最真实的人生的一面了吧。

  对先生的几个作品的若干札记:

  《罗生门》 异常成熟的早期作品,有着如此细腻、真实、入境的刻画,情节的推动也堪称一种艺术。不知拥有这样的早期作品,对于一个新生作家来说究竟是一种悲剧,还是一种喜剧。

  《地狱变》 如此的主题不得不说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但行文中有拖沓的情节,应该是作者才华所致。

  《蜘蛛之丝》 改编自传统故事,但先生将节奏把握得特别好,特别好。

  《南京的基督》 不同文化相遇便会产出如此情节。

  《秋山图》 闲谈是将故事真实化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成为说话人将故事引入迷雾的一种方法:说话人把自己拽入到过去的回忆中去,在那个朦胧记忆中,一切似乎都成就虚幻的梦。

  《竹林中》 不同的面,结尾过后的凝固。

  《一块地》 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河童》 与人类社会的彻底决裂、“对于未来的恍惚的不安”。

  《迷惑》 他什么也没交代全,无论从情节上还是从细节上,但是读罢后你思维令自己恐惧的真空感倒是实实在在的。

  《芥川龙之介读本》读后感(三):玄鬼的灵

  《芥川龙之介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北京第一版

  是 生活,把人推到了这幅田地。剪死人头发卖假发、抢老人钱财、用蛇做鱼干……说什么荒淫放荡谈什么肆意妄为全是疯魔成鬼。

  不在乎事情是谁做的,也不在乎事情原因是什么,不在乎到底谁该负这责任,不在乎得知真相,不在乎具体过程,不在乎人情亲情爱情,不在乎事业成就职位,善恶公道也不在意,报复轮回也不必要

  如今的这样,无能为力进行,无能为力继续,无能为力返回。

  多少没有必要,多少就这样吧,才会造成深刻的绝望。一点点希望都在虚幻,生活全是写实一样的梦,真真组成假假,于我而言真,于你而言真,于我们而言假假假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