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食健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少食健康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食健康的读后感10篇

  《少食健康》是一本由盛紫玟著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0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食健康》读后感(一):大道至简——少食健康

  近来想学习“辟谷”养生,也早有耳闻,少食对养生的绝妙之处,有幸得到盛紫玟老师的《少食健康》,很认真地读完这本书,收益颇丰。为什么突然想读这本书,因为前段我生病了,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于是拿起了这本书。人总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一直有胃病,这让我苦恼,我想这与我长期不良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黄帝内经》有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深感其道。

  这是一个“吃货”的时代 ,一个“无食不欢”的时代,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好像有了“吃”,节日气氛才够热闹。喜得贵子、金榜题名、乔迁之喜、喜结连理,大家也要欢欢喜喜聚在一起吃一顿,好像只有“吃”才能显示人们内心的喜悦。可见,与“吃货”们接踵而至的“饱食”时代也来临了……

  当然,以常人而论,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之所在。人活着不可以不吃饭,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乃维持生命,色乃延续生命。食、色本是先贤们对人天性的一种尊重,而人们已不再为了食物的匮乏而忧虑,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人们也并为遵循自然界规律,摄入过多食物,各种现代病也随之而来。

  中庸之道的是儒家修行的经典,“适中”也是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谓“纵口为百害之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少食、清淡可谓是养生之道的基本所在。少食,即饮食不要过量;清淡,即口味清净,清淡也是饮食中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圣人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少食健康》追根溯源也是对人自制力的一种修行,少食不仅仅是简单地少吃一点,而是一场对生命本真的修行,当我们在控制食欲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控制了各种情绪和欲望。人要学会爱自己,把握自我,不去追随那些不良的现象,心念改变了,自然身体状况也会得到改善。除了身体有所追寻,人的灵魂也应该有所追寻。

  这本书谈到了很多《周易》、儒家、佛教、道教等的见解与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道”,而“大道至简”,生活如此,饮食更如斯。读完盛紫玟的书,我似乎找到了我的养生之道。人生病时总是脆弱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这本书恰好给了我慰藉。

  《少食健康》读后感(二):瘦子永远不懂胖子站在秤上的忧伤 胖子永远不懂瘦子一推就倒的凄凉

  瘦子永远不懂胖子站在秤上的忧伤 ,胖子永远不懂瘦子一推就倒的凄凉! 好吧,我承认我是不懂胖子忧伤的瘦子,偶尔有自感凄凉的时候。

  在地铁上翻看本书,感觉是很日本书范儿的生活保健书一类,难得见到本土养生专家不是板起面孔来写些高大上砖头似的健康指导书,所以这本接地气的小书,对我们快节奏生活中始终不满意自己身体状态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读来总有所获,所以推荐给所有的重量级朋友,也推荐给所有轻量级朋友。

  体重不标准往往是生活习惯和心态意识方面的障碍造成的,继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当我们大谈绿色生活、大谈慢生活,我想也是到了谈谈少食生活的时候了吧!

  《少食健康》读后感(三):少食健康,多思快乐

  今天端午节,恰好看完《少食健康》,内心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很多话想要诉说,作为爱读书的人,有一本书可以让我思考一些过去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跟我生活息息相关,那就会让我兴奋很久,这是阅读最大乐趣。

  食物并不是治疗心灵的药品。

  不知从何时开始,食物已经跟生活中的我们的情绪挂钩。有人说吃饱了,把胃撑满了心就不孤独了,这样看来食物似乎可以缓解人存于世界上的孤独;还有一些人去了逼格略高的餐厅就会拍食物然后发到各种社交平台,这个时候食物就似乎也成为了一种高端生活的象征,每一次晒食物都有一颗对小资生活的向往之心,也有一颗渴望获得认可的虚荣之心。

  但是等胃里的食物被酶分解消化没了以后,被胃挤着的心依旧孤单;离开高端餐厅,看着朋友发出羡慕的评论时,生活依旧会被拉回到现实。其实食物并没有那么强大,它可能填补不了心灵上的空虚。

  人 很奇怪,某一些方面的情绪得不到缓和以后就会开始寻求虚幻的寄托,以此来逃避眼下的困境。有一颗受伤的心的人将食物视为弥补心痕的工具,她们坚定的相信胃 被撑大了以后就可以将心脏挤压的更加严实,食物的在食道流动时候顺便也会按摩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放松下来,嗯,把胃填满了,心就不疼了,伤口就痊愈了。大 家都明白这样做并不能够让伤害消逝,有些伤害会刻到我们的人生中,它不会消逝并且一直寸在,食物的存在可以暂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并没有可能修复伤痕。唯有时间可以让人渐渐的放下一些东西,或许它会带来新的痛楚使得眼前的苦楚瞬间变小,也许它会带来新的欢愉,刚好填补了一些伤口。有些人表示喜欢拍食物美照并且晒图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但是逢吃饭必拍就多少有点被这样的行为绑架了,更多的不是热爱生活,而是热爱被人羡慕点赞后所带来的虚荣感。食物只是食物,好的生活可以拥有好食物,但是好的食物却并不代表拥有好的生活。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点开便全部是美食大餐,这个时候我就想,有多少人图片配字很幸福实际却是一个人独自吃饭,有多少人明明很不想吃大餐但是碍于情面却不得不死劲往胃里塞东西,甚至于有多少晒图纯粹出于客套与礼貌。我心疼朋友圈那些一个人面对美食还得装作我很快乐的孤独灵魂,我心疼那些面对大餐展现欲望满满的受伤的胃,我更心疼那些在人群中佯装快乐高兴的人。对不起,我没有感受到你们晒出的快乐与美好。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是人努力奋斗的动力,但是求而不得时借助食物去获得一种虚的自我安慰总归会让自己面对残酷的现实感到更加的沮丧,无论如何我们要明白,好的生活物质只是其中一方面,更多的与人的修养与知识有关。

  食物最初的味道还记得吗?

  书 中有写到盛老师家吃水煮的蔬菜,我不禁惊了一下,惊讶于都市人居然可以忍受如此素淡的味蕾享受,也是惊讶的发现我居然没有这样品味过食物,白菜是什么味 道?鸡蛋是什么味道?在餐桌上配着各种调味料,我们可以分辨出各种食材,但是细想起来我居然回忆不出白菜的味道,甚至于每天都吃的水煮蛋我都不能描述出它 的味。回忆起某些食物的时候脑海中跑出的是他的外观,于口舌而言竟想不起其未带修饰的味儿。

  三毛说: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 啊。我将这句话奉为圭臬。我怕自己来不及去品味生命的滋味,我怕人世间走一遭到死的时候回忆起来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因此我告诉自己要不断的尝试各种生活, 看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本,与各种不同的人聊天,吃不同口味的菜肴,我渴望我的每一分钟所经历的事情都能够成为我人生这道菜肴里的一剂添香的香料,一抹加色的 配菜,这样才叫活的其所。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样的,把细水长流的生活过的如此波涛汹涌,无时无刻不在赶路,无时无刻的想着如何前进,不选择慢下来, 也不要慢下来。我忽然有些羡慕那些会放下步伐,不去想什么精彩,不去追求什么多样的人,他们可以耐得住寡淡去品一盘水煮的蔬菜,甚至于在入口之前还会细细 的观察菜叶子上的白色绒毛,他们也会在吃水煮蛋的时候细细咀嚼慢慢的感受鸡蛋的口感品味鸡蛋的味道。有时间去感受食物,有情怀去欣赏食物的人或许才是真正 懂得生活的人,人生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断的去前进的人更多的是渴望获得一个结果,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去追寻一个果,更多是为了活着而活 着。

  有没有质疑过那些扎根我们生活的观点。

  盛老师在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所有的病都是吃饱了撑的,我不禁拍 手叫好,这总结真是鞭辟入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患有三高的亲戚,家族里也都有患肥胖症的小孩。而且从小家里人就告诉我,能吃是福,要多吃,吃胖了身体质量 就好了,长大离家以后母亲每次都在电话中一再的提醒我要多吃,要吃得好。没有人站出来说吃得多吃得好对身体不一定好,因为这是老祖宗一直以来就流传下来 的,祖祖辈辈都这样干,不会有错。或许我们太懒惰,懒惰到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被我们当作真理的准则,亦或者是我们没有反抗精神,根本就不敢去怀疑大家都觉 得正确的观念。

  接着盛老师又更深入的提出了,我们为什么要按照我们的主观臆测去认为动物也应该是一日三餐,动物在大自然的时候每日吃多少东 西是不固定的,他们适应这样的状态,这是他们原始的生活。但是我们借着爱的名义人为的扭曲他们的饮食习惯,这已经不是驯养,而是暴政了。一旦属于大自然的 动物们适应了人的生活习惯以后,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了那片自由广袤的大地,永远的被禁锢在人造的乐园内,等着一日三餐。人类有点自以为是,有点傲慢无礼, 将自己捧到万物之灵的地位以后便带着爱的光环开始想要操纵其他物种,却没有意识到我们也被操控了,被一种根植于内心与大脑的观念驯服,然后围绕着这种观念 生活,不敢打破它。

  《少食健康》提倡少食为了更加健康的体魄,其实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读者获得身体上的健康,更加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去思考更多从而获得思想上满足于快乐。

  《少食健康》读后感(四):"少食"和"辟谷"

  整本书读完只有2个关键词"少食"和"辟谷",

  先说说少食吧,作者的这个理念我是完全赞同的,同时在很多的其他营养养生之类的书籍上也有的一个理念,只是表达的不一样。少食这个不管是对于自身身体健康,还是对于社会自然生态都是很好的一个事情,

  其中有个概念叫"生态地图",在哪本书里读到的忘了,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吃东西越少,那么养活这个人所需要的生态地图(土地面积,空气,水等等)就越小,而如果一个人吃的越多,比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他都要吃,那么他所需要的生态地图面积就越大。 可众所周知,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多,如果每个人需要的都越来越多,那么 地球所承载的所面临的,都是超负荷的,其结果,自然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抛出了2个理念,而作者用大幅的事例和理论去告诉大家这个理念的可信性,却没有告诉大家"你应该具体怎么做。" 以及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就是不具有具体的可操作可实施行为 ,所以看完其实很迷惑。

  只是接受了有这么个理念。

  但如果看完这本书的人,都能开始一点点的去"少食",那应该也算是它很大的意义和成就了吧。

  《少食健康》读后感(五):恨不相逢未胖时

  这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假如十八年前我能看到这本书(可惜当时该书还没出来),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胖。

  我的胖纯粹是吃出来的。我小时候一直都是个很瘦很瘦的人,我父母都不胖,我弟弟如今和我身高一样,可体重比我轻了四十斤。

  我的胖从高中开始。初中时虽然开始在学校食堂吃饭,可伙食实在太差,没什么胃口。到了重点高中,好几个食堂,饭菜特别丰富,我开始大吃特吃,还与一吃货同学每天比赛看谁吃的多,谁吃的少谁买单。我们早上两大碗牛肉汤,四个烧饼。中午一大碗削面外加两个烧饼。晚上仍然是牛肉汤加四个烧饼……

  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都成了胖子。每天到傍晚,还没开始吃饭,肚子就开始又撑又涨……我有意识地开始一日两餐,晚上不再吃饭。可是父母得知后,都说晚饭不吃怎么行?饿下病怎么办?虽然我根本没饿的感觉,但还是不得不听父母的话,继续晚上吃饭,然后经常性地撑得睡不着觉……

  如今,看到这本“人类少食健康工程”发起人盛紫玟的《少时健康:别吃出病》后,我懊悔不已,我的脂肪肝和高血脂可不就是这样吃出来的吗?

  该书详细地分析了我们不知不觉多吃的各种原因,并指出时代不同了,这些原因如今都不靠谱了,还不断警告我们多吃的危害,语重心长、诲人不倦地劝导我们要少吃。要我们一天只吃两餐,每餐再减少三分之一的量。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健康、更美好!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少吃的理由和方法,比如:少吃也是修炼自控力的方法。如果你能管住自己的嘴,你的自控力一定会增强。吃饭不要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要品味美食。如此,吃饭时务必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如此不但能真正体味到食物的滋味,还能延长吃饭的时间。很多人常犯眼饥肚饱的毛病,原因就是从吃到感觉饱有个过程,如果吃的太快,虽然已经饱了,但饱的神经链还没传到大脑,让人不自觉多吃、吃撑。慢点吃会让我们及时感觉到自己已经饱了……

  有人说,人一生的总饭量是固定的,每顿吃的多,吃的次数就少。每顿少吃点,活得时间就长。多吃还是少吃,疾病还是健康,就看你自己把握。

  《少食健康》读后感(六):一个下午就能看完的口袋书

  首先要说的是主题是好的,

  少吃健康等等

  但是写的太浅,许多内容都是重复而又唠叨的废话

  这部书我是利用闲暇看完的

  所以如果你时间充裕,基本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了

  而且没有任何值得购买的地方

  笔记几个几句话就把整个书给概括了

  此书的商业味相当之浓,

  首先翻开第一页就是作者本人的整页彩照

  而且这照片看得出是为了这本书专门拍摄的

  穿了唐装,手里拿了个把折扇,塑造一个养身专家的形象

  其次,给这书写推荐语的都是一些不知名公司的某某董事长

  再者这书定价是32.8元,可以算是偏高了

  基本上一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情

  硬是被作者凑出来一本书

  后面居然连少吃就可以维护地球和平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不要脸~

  《少食健康》读后感(七):人生一饿真难事——评《少食健康》

  曾几何时,人们还感叹人生一饱原难事。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吃不饱饭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迎来的是胡吃海喝的年代。过度摄入食物会引发很多身体上的问题,这个已经是共识,如何节制饮食也是大家吃饱之后撑出来的一个问题。

  本书作者将少吃上升到了“工程”的高度。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多吃这种事情,损人不利己。损人是浪费粮食,不利己是引发疾病,所以要少吃。

  那怎么办? 为了健康需要改变习惯。作者认为,要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对待食物,不能过分矫情,给自己树立条条框框,除了一些明确的不健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外,不妨兼容并蓄。想吃啥吃啥,原来游牧民族不吃蔬菜,农耕民族也就过年才吃吃肉,也没见出啥大毛病。其次作者谈到了一些节制的方法,比如少食和辟谷。少食这个概念不同于节食,作者也明确的指出,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改变一个习惯真的很难,本人是个胖子,有生三十来年以来有二十年一直和肥胖做斗争,深知少吃之痛苦,也深知改变一个习惯之不易。如果读者想要少食,这本书已经给你观念上的支持,但在改变自己观念的同时践行书中的观点,确实不那么容易。

  后面几章主要是一些例子,不免说教,适合时常翻阅,提醒自己,给自己打气。

  少吃这件事,的确不容易,谁要不相信,咱们打打赌,赌一顿金钱豹。

  《少食健康》读后感(八):少食就健康

  通读本书后,身边人开始实践这种少食的方法,具他描述他身体状况会得到了改善,疲劳感减轻,精力比以前食量大时还要充沛。

  我听后无比惊讶。他说:长期坚持实行这样的少食,会使大便通畅,宿便渐渐排出。这样,随着身体状况的不断改善,他更会产生终生实施少食健康法的信心。如此,就可养成少食的习惯。

  养成少食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也有预防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中老年疾病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养成少食的习惯,就等于走上了长寿之路。

  为此读完本书后决定明天开始和朋友一起少食。也希望以后其他人见面不要问你吃了吗?而是吃饭的时候提醒身边人“少食健康”!!!

  《少食健康》读后感(九):你是否吃对了?——《少食健康》

  文/数数。

  前些日子值班,跟大楼的保安张师傅侃大山。从天南海北的话题聊到吃饭这个问题上。张师傅一上来就说,“我是不习惯你们这边一日三餐的吃饭法,我们山东那就吃两顿,早餐和晚餐,三餐太花费时间、人力和物力了,并且少吃一餐又不会饿”。当时我听到他说这样的话的时候真不理解,甚至觉得他太不善待自己的身体了,还跟他辩驳了一番。自己一直觉得吃三餐是亘古不变的科学原理,一日三餐未完成觉得就是一种自残行为。

  这几天刚好收到新书,看到本书提倡“每日少食一餐,每餐再减1/3”的观点。作为一个忠实吃货,觉得这太推翻自己以前的定论了。带着一点点抵触情绪,耐着性子细细的琢磨作者的每句话,列举的每个例子,自己也慢慢的开始理解。

  一日三餐是如何演变而来的,里面有解答。这让人觉得一日三餐并非亘古不变的科学安排。在提出对一日三餐的质疑时,作者也强调了这是根据人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而定。这点很重要。我们不能看到提倡什么就不结合自身实际的去施行,好好的读读这书你才知晓自己是否需要这样。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饮食理论,作者给了翻天覆地的批判。能吃就是福,这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是吃得不正确,吃得无节制,吃得无助于健康,这就称不上是福。看了本书对这些耳熟的俗语我们又多了一番思考。对因为我们贪吃而造就的各种疾病里面的列举,让人触目惊心。现在好多的病跟饮食有莫大的关系,不良的饮食习惯更是刺激出各种花样百出的病。昨天跟一朋友聊饮食问题,他说到一位给他们上研究生课的老师平时的饮食习惯就是特好火锅,还带麻辣的那种。并且是直接把锅里才烫好的食物直接食用,根本不会等食物到温和的温度才吃。由于老师这样的饮食习惯不改,最后得了食道癌。听到这里,我们会唏嘘。如果我们都知道人体食道都有自身的适应温度,那层纤维黏膜层,会因多次烫伤和辣椒刺激而导致食道溃疡,最后诱发食道癌。我们还会有那样的不良习惯吗?要预防,就得先了解良好的饮食素质。

  也许是作者为了多次强调自己的“少食”观点,所以书中有很多的例子重复在使用。书中的文字还需仔细的校正下,有些地方有误。但是要想进一步了解你是否吃对了?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些。

  《少食健康》读后感(十):你控制不了你的嘴怎么握住自己的人生?

  从小到大,我都是同级群体里微胖界的代言人,活了二十多年,我从未有过哪怕一秒钟瘦弱的感觉。翻看小时候的照片,圆嘟嘟,皮肤嫩嫩的、滑滑的,小手肥肥的,在上中学之前,这算是一种可爱,毕竟校服都是按身高来,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爱美之心。

  一直长到我读高中时,这下子不行了,身高不长了,一直停留在来初潮那时候的样子,可是体重却只上不掉,我妈曾经指着她18岁瘦弱的身子骨对我说:“你18岁像个小妇女,看我十八岁,多苗条,那时候好几个男的追我”,边说还一脸骄傲。转身就告诉我,要多吃一点啊,住校一周也才回来一次,学校饭菜不好吃,回来要塞得满满的。得,小时候,我一直怀疑我是我妈在路边捡的,因为她对我是最严厉的,听完这话,我不得不赞叹,我妈是亲妈。

  其实,我吃的不多,但是我最爱吃油炸的食物。炸鸡腿的诱惑力远比炖鸡强,红烧肉永远比瘦肉更得我心,饿了也从不委屈自己,每天多吃一点点,肉肉就慢慢堆积,一直到我外出读书,毕业工作,我才发现,只有肉肉是真的爱我,一直追随我,对我不离不弃。

  拿到这本《少食健康》时,我已经减肥半年了,所以对于书中很多观点,可以说是烂记于心。当然,除了“辟谷”这个词。“辟谷”一词在书中出现了无数次,我一直按捺着不去查这个词的意思,因为我自己将它理解为“节食”的意思,到最后看完书去查,确实有这个意思,只是在作者笔下,在道家文化的修饰下,它听起来更玄幻一点。

  减肥经历让我不自觉地赞同作者提倡“少吃一口”的理念。中国人总是热情待客,客人来家里了会一直劝吃、劝喝,生怕招呼不周失去友人。在家吃饭也是这样,孩子不爱吃,父母就逼着吃,现在想想,有时候你爱吃是真的不愿意吃,不想把自己的胃塞得满满的,不想感受吃饱饭后那种欲仙欲睡的感觉。

  少吃一口,每餐饭吃到八分饱就立马停筷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饥饿会让人更有力量,胡吃海塞一个人充满颓靡之色。不信的话试试便知。书中内容皆有道理,唯独“辟谷”一词我不赞同。

  都说英国贵族没有胖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保持规律的运动,一方面也在于他们懂得节制,适可而止。懂得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我也正在付诸实践并且有信心能做好。

  最后再啰嗦一句:要好身子,要减肥,每餐少吃一口,每天多动半小时。不仅身形渐瘦,脑子都会更清晰。若这番小事都做不到,那估计人生也不会有大成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