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苔丝》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苔丝》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苔丝》经典读后感10篇

  《苔丝》是一本由[英] 托马斯·哈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50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丝》读后感(一):苔丝:我一直在想你

  毫无疑问,当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已经猜到了苔丝的命运。一个单纯美丽乡村姑娘,遭到了表哥的诱奸,痛苦伤害成为一道挥之不去阴影折磨着她,成为她怎么也摆脱不掉的原罪。

  一开始她与中意的人相遇,在疏落狭长的村庄小道里,天真烂漫少女趁着暮色起舞,眼里望着那个过路贪玩的少年,在烛火和期待中目送着他远去。

  苔丝也没想过,这是她后来的爱人。命运在开玩笑,不知道该怪谁,压倒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好吃懒做想入非非家人捉襟见肘的境况,古老落败的家族传说,圣母一般高洁美丽的面容,甚至是一匹死去的马,都成为把苔丝推向恶魔之手的罪因。

  她被诱奸,生下孩子,孩子死去。这一场灾难太重了,我们想知道她如何面对它,如何接纳生命不友好的馈赠,于是她一走了之,去到一个谁也不知谁也不晓得的农场,在那里她仍是最动人的姑娘,日子静悄悄地滑过,足以让她忘记自己过往

  故事情节就是这样,不能免俗地再次遇到那个少年,他们相爱,他不可救药地爱她,她怀揣不可告人秘密爱他。在道德爱情的双重煎熬下,她告诉了他,他离开了她。在那个动身去巴西的湖边,他想着算了吧,就找一个爱自己的人走吧,于是他向另一个爱他的姑娘伊茨邀约,要带她走,可伊茨说她的爱一点也比不上苔丝的爱,她是可以为了他去死的人。

  于是又回到那个问题,我大概已经猜到了苔丝的结局,她会死的。可是奇怪的是,我为什么会觉得她会死。难道女性遭遇了抛弃,伤害,诱惑之后注定了只有这一种结局吗?我想起了很早之前俞飞鸿演的那个电影巧笑倩兮般释放出的危险信号,即便是她什么也没做,她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被命运挑选,被命运抛弃。

  只不过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会为了爱情超越道德,坚决地杀死那个诱惑她伤害她的人,她飞快地奔跑,飞快地奔跑,赶上那个再次离她而去的爱人,用颤抖的声音说着我一直在想你,我杀了他。再也不肯放过这一份失而复得的爱情。

  执行死刑的那一刻,昏暗阴冷,一切都画上了句号。关于毁灭的一切,关于衰败的纯真,关于绝望的爱情。英国那片古老兴旺的土地里,平地升起一种哀叹,为那群因为爱上同一个人抱头痛哭的姑娘,为暗自涌动不知所踪的心事,为每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灵魂

  《苔丝》读后感(二):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一枚美丽纯洁 善良勤劳的农家姑娘,向往自由 纯洁的爱情,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的女子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

  有些话跟女人说了无非是麻烦,而对男人说了,绝对是灾难。若Tess没有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丈夫Angel,抑或在结婚前告诉他,那么,故事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若Tess心中装着一个“小九九”,那她就不是Tess了,不配得到“完美先生”Angel全部的爱。

  细想来,Angel和Alec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虽说一个是粗暴的“暴发户”地主,一个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开明”少爷。但两个人所看上的不过还是Tess那美丽的外表,虽说Angel后来回心转意,但那时已不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Tess了。判断一个人不是以他的语言而是以他的行动。苔丝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的灵魂是纯洁的,即使过去有污点,也对自己的尊严无碍。可是,男人却不能容许这些,即使是有学识的Angel,在得知后,就开始用各个阶层处理问题的不同,作为自己抛弃妻子理由。若Alec是一个不懂礼仪廉耻的混蛋瘪三,那Angel就是一个伪君子。Alec步步逼迫Tess,将她送上绞刑架。而Angel不但要求Tess在肉体上纯洁,还要求她在精神上与自己保持一致,却把自己在婚后的离开作为报答。

  Tess的父母在整部作品完全就是一个恶魔,将自己的女儿一步步的推向深渊,Tess两次无奈的投入Alec的怀抱,全是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弟弟。Sir John贪图虚荣,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让自己的女儿前去认亲。而自己的母亲Joan在女儿离家时并没有告诉女儿一些应该知道的事情,而是一味的憧憬着女儿嫁给Alec成为富家太太场景。第二次,作为母亲的Joan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照顾家庭责任,而是把这个责任给了Tess,走投无路的Tess只好同意与Alec同居。可是,Tess 你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你为什么不向Angel的父亲求救呢?你说自己有自己的骄傲,那Angel在你的心目中,还是比不过你的自尊

  这个世界或许可以容忍一个美丽的外表和一个虚伪的灵魂,但是绝对不需要一个纯洁诚实的灵魂,假如这个灵魂还有一个美丽的外表,那只能是被蹂躏的助推器。Tess的悲剧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但是,我们又怎么能用现代文明去衡量历史的悲剧呢?

  《苔丝》读后感(三):因爱毁灭——《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这个羞涩灵巧的少女,却早已沉入黑暗宁静的命运之海。

  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

  苔丝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子挑选了另外的姑娘,又静静地哀怨。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静静承受亚雷的玩弄,又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玑,又静静地等待安玑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有着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而命运无情的利锯,让她最终倒下,再也无法站起。

  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美好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知道怎样去爱。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亚雷不爱苔丝,爱美之心,就算不是对灵魂的欣赏,也无可厚非。他曾经有一点想要保护她,也想过要柔和地对她好,慢慢地进入她的内心。他的语言虽然粗鲁俗气,但细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苔丝温柔的心疼。但同时亚雷的纨绔习气又让人嗤之以鼻,他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只知占有,不懂尊重,生活所迫的苔丝,想推开他却不能。亚雷侮辱苔丝的那个晚上,他本来并没有意要这样做,只是在月光下的苔丝令他不能自禁,半推半就中苔丝被亚雷所践踏和侮辱。事后亚雷提出可以给予苔丝情妇式的豢养,这个承诺对于一个粗俗的商人,也许已经是很勇敢的担当了吧,但对于苔丝,这个表面沉默而内心倔强无以复加的女性,这确是不折不扣的侮辱。

  安玑走后,亚雷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亚雷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玑,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亚雷高尚的多,但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亚雷更甚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怎么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玑恋爱浪漫描写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玑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一代代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和贴近生活。安玑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玑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亚雷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达到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玑却从不对亚雷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爱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束缚,把自己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啊!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可以把自己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己美貌的亚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我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玑,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玑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

  那些所谓的爱,为什么就不能无私和包容呢?

  “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莎士比亚。

  有人说,苔丝的悲剧是命运和时代的悲剧,而这种命运和时代的悲剧,外化为爱的残缺。没有完整的爱的能力的人,又何止亚雷或安玑呢?人类泱泱而存,又有几人能宽阔至此,把最伟大的爱播散于易碎的那些生命呢?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哈代的女性主义情结,在他的笔下,苔丝的几个女性工友,玛丽安、伊兹和莱蒂身上都闪烁着人性光辉。她们都深爱着完美的男子安玑,也从来对此毫不掩饰,当她们知道唯一有幸得到安玑的只有苔丝一人时,她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丝。当安玑出走,苔丝被亚雷纠缠,她们化名写信,请求安玑快快回到苔丝身边。哈代完全把她们神圣化了。哈代的这种笔触,让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儿是水做的,干干净净,男人和时代,用他们的肮脏玷污了这圣洁。

  托马斯.哈代,“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着纠结的爱情史:与表妹一见钟情,订婚之后却发现表妹是家庭乱伦的产物。也许爱情与伦理的挣扎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文豪气质。他借苔丝之口,表达了对幻灭的热烈迎接。

  那时,苔丝还是纯真的少女,但忧愁已经早早的降临在她的身上。

  有一回,她和弟弟谈起了星星

  你不是说每个星星都是一个世界么,苔丝?

  是的

  跟我们的世界一样么?

  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是的。它们有时像我们苹果树上的果子

  大多数都是好的,却也有几个是坏的。

  我们住的这个星星怎么样,好的,还是坏的?

  坏的。

  真糟糕,天上那么多星星,我们偏偏住在一颗坏星星上么?

  是的。

  “是啊,对与苔丝,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们与她一样,恰巧生在这个被损毁的星球上······”

  《苔丝》读后感(四):《苔丝》书评

  故事是说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苔丝发现自己是败落贵族的后裔,然后被虚荣的父母去找近亲,却因此失身,后来为了避免舆论去一个奶牛场遇到了自己真心爱着的安琪儿,两人结婚后,苔丝向安琪儿述说了自己的经历,但安琪儿却不能接受而抛弃了他。两个人矛盾重重误会深深,一次又一次的误解,挣扎,却依旧抵挡不了他们内心的爱情火花。他们最终相见,可是太迟了,苔丝苔丝由于记恨阿里克,将他杀害。他们两个去逃亡,但依然逃脱不掉追捕人的脚步,最终,苔丝被处以死刑。 从人物角度来说,苔丝是一个善良,情感丰富坚韧勇敢,自尊心强,并敢于牺牲的美丽女子。即使身在贫穷的乡下依旧抵挡不住自身的魅力。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和值得人尊敬学习的精神。她可以为了家人牺牲,更是为了安琪儿的名誉,为了他的心情,忍受自身的情感身体上的折磨,只要他快乐,我就快乐,只要你幸福,我可以为你去牺牲一切的无私和崇高,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她坚强放弃,她可以忍受很多人的目光。只要不要伤害安琪儿,她最爱的人,比她生命还重要的人。在农场主的打压下依旧努力干活勇敢的去面对,真的是很强大。 但他身上依旧有人性的弱点,大概是她太善良了,于是当阿里克去诱惑她,她为了自己的家庭可以放弃自己的情感,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但这个,大概真的是被逼无奈吧,那种绝境,她只能屈服了。 再说安琪儿,自由,有主见,有思想青年,他在奶牛场爱上了苔丝,他爱他的纯真无暇,爱她的自由爱她身上的品德她的一举一动。而这些更多的是他后来才反应过来的,他最初爱的那个女人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应该是纯真吧,不然为什么他会接受不了她的历史而被迫离他远去?他是一个被理性道德观世俗所绑架的年轻人,所以他离开了苔丝。但最终真理感性还是冲破了世俗的阻拦,两个人在一起了。 最后说阿里克,他大概是象征着广大的当时的人,自私,好色,冲动,不尊重不平等。他只顾自己的想法,他只爱苔丝的容颜,她的身段和美貌,对于她的思想和内外他一无所知,并不是他不知道大概是认为,不重要,这无意中就会有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没有思想之间的交流和共鸣,只有身体的交缠,而这大概是最最肤浅的爱情,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只是欲望。 《苔丝》的结局是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并不是阿里克,而是当时的思想绑架。他们认为无意失了身的少女是罪恶极深的,不能配拥有崇高的爱情。所以安琪儿不能接受,所以苔丝委屈自责无奈痛苦,所以阿里克趁机引诱她,借助她女性的软弱和痛苦。索性爱情力量太过于伟大,超越生死,冲破观念,因为那是精神上的享受与交流,是共鸣是唯一。这也是她悲剧的原因,但确实令人感动和为之扼腕叹息的。

  《苔丝》读后感(五):纯洁的陨落

  我一直深信,人的纯洁源于心灵,无关于肉体。而苔丝显然败在了这一步,败给了世俗偏见,败给了那个愚昧残酷的现实。有时候人的命运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被命运的力量推着抵达悬崖,坠落,毁灭。

  无言的悲剧,真是无言,好像在整个故事里找不到导致苔丝毁灭的真实原因,一系列的偶然摧毁了那个纯洁,勤劳,美丽的女人。从一开始知道了德伯维尔的贵族头衔,然后家里的马意外丧命,接着去攀龙附会,导致失身,到遭受丈夫无情而冷酷的背叛,最后二次失去克莱尔,冲动杀人酿成悲剧。我不经要问为什么这一连串的巧合都发生在苔丝的身上?也许这就叫天意。

  在克莱尔的眼中,苔丝是一个大自然孕育的纯洁的女儿,是一位理想的妻子。可是在苔丝诚心坦白渴望求的原谅的时候,却被克莱尔传统的文化观念下认为是不洁的女人,导致了对苔丝的抛弃。苔丝不纯洁吗?当然不是!她善良,勇敢,坚强,面对亚历克的侮辱,她没有选择继续呆在庄园里,拒绝了他的援助的要求,她走出家门自谋生路,在艰苦的阿什农场里她日思夜想着克莱尔能回到她的身边,她对他的爱是纯洁而专一的,甚至在亚力克用优厚的生活的诱惑下依旧不动声色,她是一个坚强独立有人格的女人,她的爱也是圣洁的。至于失身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欺骗的。她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女,是无罪的。一个人不能够永远背着过失一辈子,何况还是在自己是受害方的前提下。一时的过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意识到它并及时纠正过来。人的纯洁永远都是指灵魂。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简单和单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只要他不是邪恶黑暗的,都可以视为纯洁。由此可见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那么杀死她的是什么?是维多利亚时代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简直又是一个在封建礼教下牺牲的祥林嫂。这是一出时代的悲剧,是一个完美的人性在偏见的巨石下被碾得粉碎的悲剧。

  如果真要找一个凶手我认为凶手不是亚力克,当然他就是个流氓,是一个小痞子,他直接侵犯了苔丝,为苔丝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悲哀的种子。可是克莱尔呢?没有他无情无义的抛弃就不会有苔丝日后悲惨的生活和最终屈膝于亚力克的结局。亚力克虽然可恨,但他对苔丝依然有爱,他的爱偏重于情欲,在苔丝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克莱尔的爱过于理想化,过于空灵,导致严格到荒谬的程度。

  我想如今的我们要好好吸取苔丝的教训,不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固守着那些无聊又可怕的偏见,毕竟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爱,在也经不起背叛和悔恨时无法弥补的遗憾。

  《苔丝》读后感(六):爱情与现实的不平等性 ——读《苔丝》笔记

  在这个时候读哈代对我来说十分应景,因为中国当代热点就讲了底层写作,而作为《苔丝》这本书的主角苔丝也正是一个在遭受暴力之后将暴力报复到施加暴力者的底层人物的形象。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当时一个应景的乡土小说,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反抗宗教压迫又宣扬女性自由的一部小说。整个故事是发生在新教和天主教交错的时节,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的影响力不断没有减弱,反而密集化了。于是在这个时代的女性便背负着沉重的贞节观(显然这种这贞洁观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并非亚洲特有)。当然这种贞节观很大程度上是带有社会性的。纵使不是宗教统治下的社会,也总会有一种近于禁欲的思想来通知(中国发展到后期的礼教同样受到五四时期作家的批判)。而这种强大的社会性,便促成了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的延续和顺承,并散步到个体上。

  哈代选安琪儿这个人物显然有他的用意,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牧师家庭的小儿子,他拒绝看似荒谬的客观唯心主义,这正巧与他的两个木讷而世故的哥哥形成对比。然而对于苔丝受辱这件事,他却也是耿耿于怀,显然这种社会的无意识便被加注在这里。简而言之,安琪儿作为当时时代人物,其必然带着同样的对女子保守贞节的要求,他脱离不了时代。

  而哈代在这里恰恰就批判了这种男女不平等。在新婚之后安琪儿和苔丝互相吐露出了自己的隐情。安琪儿说自己曾和一个女子有过放荡不羁的24小时,并兴高采烈地祈求苔丝的原谅,然而当苔丝说出自己被艾力克强暴的往事之后,安琪儿竟一下子崩溃了。这种对比很明显。文中苔丝无力地企求安琪儿的原谅,“看在我俩爱情的份上,原谅我吧!我已经原谅了你同样的行为。”,“你得到了我的原谅,希望你也能原谅我!我原谅了你,安琪儿。”

  然而对于这样的渴求,曾热恋着苔丝的安琪儿说:“啊苔丝,这种情况太不上什么原谅不原谅。你过去是一个人,现在却成了另一个人。我的上帝,对这种荒唐可笑的障眼法,怎么谈得上原谅呢!”

  其实真正的点落在苔丝在婚前的隐瞒还是她之前已经失去贞节的事实我想读者一定各有各的看法,或许落在前者的是浪漫的乐观主义者,而落在后者的是现实的悲观主义者。在哈代的描写中显然两者都混杂在一起,最后安琪儿一年之后才回到了苔丝的身边,然而对于是他自己对贞节观的看开还是因为苔丝坚持的爱情感动了他,我更倾向于后者。从安琪儿甚至要带苔丝曾经的同伴伊兹去同居这种看法其实便可以看出。从天堂走出来的使者心中隐藏着同样黑暗的人性。

  哈代的学识极其渊博,可以从他文中不断熟练地引经据典便可以看出。而圣经恰恰是他常用的经典。而对于艾力克和安琪儿这两个围绕着苔丝的男人,也有评论家根据哈代文中艾力克说的话指出,两人就是撒旦和天使的象征。艾力克也是疯狂地迷恋着苔丝,在面对苔丝的时候他就表明自己是伊甸园那由撒旦画作的毒蛇。然而实际他也是一个苦情者,当然他的暴行令人发指。然而在那个充满雾气的森林之中他爱的女子躺在地上睡着,他趁机而入着实是极为卑鄙的行为。但是他在之后却想要提出赔偿,并在之后重新遇到苔丝后,他更是希望能够“再续前缘”。虽然他在全文开头的行为令人发指,但是在后期追求苔丝的过程中,他完全像是一个坠入爱河的单恋者,默默地看着苔丝,并期望自己能够有保护苔丝的权利。倘若一开始他没有对她施过暴行的话,或许他会是一个合格而优秀的追求者,或许苔丝和他也会在一起最终过上虽然不是很幸福但至少美满的生活。

  倘若没有开头错误的选择就永远不会有后面悲惨的结局。苦情的艾力克最终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血渗成一个红红的A字,其实《红字》里这便是代表通奸的罪行,而苔丝也最终在城楼上旗帜升起而结束了这场游戏。

  生的人获得了现实,而死的人获得了爱情。其实艾力克和苔丝一模一样,只不过是上帝悲剧的两个端点。

  《苔丝》读后感(七):一个热情的女人

  昨晚上,在微亮的台灯下,拿起了《苔丝》这本书,从后边重新翻起来,看到了结尾,不禁感叹,这真是个有着热情的女人,漂亮是其外表,重要的是有颗坚强的心吧,年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吧。

  我看的是黄建人翻译的版本,觉得里面的中文翻的很好,有种浪漫气息在生活里面,景随情动,而那大自然的美景,辛苦却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农场的生活,挤奶牛,呵呵,是多久远的事情呀,而人类的感情却也总是那样,相似的事情,相似的小感情总是在重复发生着。

  苔丝总是有那种魅力和勇气,冲破规则,即使那是法律,向命运挑战吧,人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碎弱,可是又如此炽热,要有勇气去爱去恨是多少人的渴望,但就在现实的枷索中徘徊,依赖着的懦弱,永不。。。。

  《苔丝》读后感(八):最后的夏洛特女子

  小时候看的童话,最希望的结局是从此以后王子和魔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惜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版本,伊阿宋背叛了美狄亚,忒修斯丢下了阿里阿德涅,所有的王子总要选择弱不禁风的单纯公主来保护,而那些我所心爱的女子们,连同她们所侍奉的异教女神一起,被葬送在烟波浩渺的传说深处。

  总觉得苔丝也是这样一个来自旧世的女子。那是在基督教文明传来之前,大地母神还主宰着这片土地,凯尔特的牧歌随处飘荡,亚瑟王桀骜不驯的姐妹们扬帆驶出圣岛的时代。当女神借她的面容在仲夏的迷雾中出现,如王后般威武而庄严的美丽,有沃特豪斯画笔下的夏洛特女子踏上亡灵之舟的悲戚凝肃,是伊索尔德将毒酒奉于特里斯坦唇边的苍白决绝。这种来自地母深沉而广大的自然力量,正是所有征服者与统治者所害怕的,千方百计企图抹杀的。千百年来,这力量在女性身上沉睡着,也只有最敏感的人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忆起在遥远传说中,男女曾如神祗般共同生活的时代。

  哈代也许也是觉察到女性这种冥冥中的力量,才塑造出苔丝这个形象——纯洁、善良、美丽,却又充满力量的女人。她是旧世高贵的遗族——真正高贵的,不是让她沦入命运催弄的父系血统,而是源自凯尔特高原的母系血统。这个女孩拥有她自己都不自知的强大,潜藏在她温顺柔和的外表之下。正是这样源自自然的力量,使她在受到近乎毁灭的打击后,能一次又一次重生。她的心灵始终没有被玷污,被征服,因为她的天性是如此强大。然而这种自然的力却在文明社会中却成了毁灭性的异端,天性的高贵变成无束缚的野蛮,纯洁的少女沦为可怕的魔女。

  苔丝的悲剧,说是命运的造弄,其实依然根源于男女的不平等。所以安吉尔可以轻易忽视自己放纵的过去,却无法原谅苔丝的失足。他想要一个全身心服从他的妻子,是一个纯洁完美的理想,却不是真实的人。因为爱情,苔丝错误地以为她可以与爱人平等,同样的错误可以得到同样的谅解。然而习俗的根深蒂固,远远超出单纯的她的估计。

  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前基督时代的异教传统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开篇少女们在山野中跳的五朔节舞蹈,原本是迎接春之女神的祭典,在古老习俗中,年青的男女在自然中以圣婚的形式结合——被教会正统中却斥为野蛮淫秽的风俗。末尾巨石阵之夜,同样充满神圣悲戚的讽刺——正是在这块德鲁伊的圣地,在她的祖先祭祀太阳的神圣场所中,旧世的末裔苔丝落入追捕者手中,迎接她的死亡。

  我深深怀疑,即使逃脱了追捕,那个被她称为丈夫的人,还能安心接受她吗?知晓了她可以造成毁灭的强大天性,男人还能爱上这样纯洁的魔女吗?

  一个永恒的话题,女人想要什么样的男人?男人又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是不是因为注定的不平等,才造成这么多不应有的幻想?

  当幻想遇上幻想,幻想只有破灭。

  《苔丝》读后感(九):《苔丝》读书札记

  旧日作业之三。 读完《苔丝》,有些许片段的想法,故而想以札记的形式呈现出来,琐碎零乱在所难免,只是希望可以记下自己的感受。 一、书名及副题 本书的书名,中译本或译《德伯家的苔丝》,或译《苔丝》,对照英文《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显然前者更为精确。同时,“德伯家的”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定语实则已然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苔丝全名苔蕾莎•德比,而德比为德伯——一个古老贵族的姓氏——的误拼,牧师在发现了这一真相后告知了约翰•德比。可是此时德伯家族早已没落,苔丝一家生活困窘,所以约翰对于过往的贵族生活的幻想(妄想回复)从一开始便是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姓氏的误拼中就已被昭示出来。 其次,如果亚力克的家族假冒的不是德伯这个古老的姓氏,约翰和琼也不会想到让女儿前去攀亲,那么二人的相遇便不再可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德伯家后人沉沦下层,而拥有德伯这一姓氏的却成了暴发的商人。在这些错误的巧合的推动下,苔丝一步步地陷入了悲剧命运布下的陷阱之中,成了诸神的玩偶。 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而本书的副题——一个纯洁的女人(a pure woman faithfully presented by Thomas Hardy),同样值得体味。 1891年11月,哈代将改过的小说交给俄斯古德•曼克温出版社,他在读最后校样的一刹那,产生了一个想法,即在小说开头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个副标题可能来自诗人托玛斯•胡德的《悲哀之桥》中对一个被侮辱而投水自尽的女子的描写。 批评界希望哈代取消副标题和结束语,但是哈代坚持不作改动。 这个副题所引发的争议已见于哈代在《第五版及其以后各版的前言》中的说明: “他们只会将本书副题中那个形容词的概念与文明社会的种种法规使之具有的、纯系人为的、被引申出来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他们忽视了这个字在大自然中的意思,忽视了美学要求它具备的全部意思,更不用说他们自己的基督教最美好的一面赋予这个字的神圣解释。” 这个字,便是纯洁(pure)。从世俗的眼光,尤其是十九世纪传统中的眼光看,苔丝显然失去了贞操,是不纯的、乃至有罪的(触犯了摩西十诫中“不可奸淫”之罪);克莱尔也是因为受到这一观念的控制,才离苔丝而去。然而哈代告诉我们,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她始终不变的品质,也是她的真正的高贵之所在。虽然本书的第二章标题作“不再是处女”,但只是生理上的说明,但这并不等于不再纯洁。纯洁意味着天然的简单与真纯(natuiral simplicity and purity),这与肉体无关而指向心灵,不能只依赖于过去作出判断,而需要通过现在和未来这颗心灵的取舍、走向来确定。世俗的牢笼是要被冲破、颠覆的。因为它们(所谓的社会的法律)是对于纯真美好的人性的桎梏。 二、纯洁 接续上节的问题,哈代有关纯洁的思考通过亚力克的话语,克莱尔的态度、转变过程以及客观的记述表现出来。 在关于苔丝是否纯洁这一问题上,克莱尔原以为苔丝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儿,他说:“那挤奶的姑娘真是大自然的一个水灵、纯洁的女儿!” 他也是因此才决定与苔丝结婚,可是他真的懂得什么才是纯洁吗?不,他不懂。所以在新婚之夜,当苔丝说出压抑已久的旧事,克莱尔的梦便在瞬间破碎,“苔丝意识到自己先前担心会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他把她看作一个骗子了,一个伪装成清白的有罪的女人。” 在这个问题上,亚力克甚至比克莱尔要清楚得多,亚力克说:“我之所以没有看不起你,是因为尽管发生了那种种的事情你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冰清玉洁。在你看清了当时的情形之后,你是那么快那么坚决地离开了我;你没有随我的意思继续留在特兰特里奇。” 看到此处,由衷感到一种悲哀。克莱尔的识见竟然远不如一个浪荡公子哥,苔丝难道真是所嫁非人? 唯一值得告慰苔丝的是克莱尔在离家之后,终于明白了真正的纯洁的意义。这也是哈代所竭力想要说明的问题。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评价需要重新调整。什么样的男人才是有道德的或者问得更切题一些,什么样的女人才是有道德的?一个人的名声是好是坏,不仅取决于他做了哪些事情,而且还取决于他的目的和他的某些突然的欲愿;一种名声形成的真正的过程不该到已经做过的事情中去寻找,而应该到那些想要做的事情中去寻找。” 此时的克莱尔可谓是大彻大悟了。最后的时刻作者写道:“克莱尔面带病容,但是苔丝今天充满深情地望着他的时候,觉得他的容貌跟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一样,仍那么黎明般地美,因为这张脸属于地球上纯真地爱着她的这个人,这个人相信她是纯洁的。” 然而,是不是“太晚了”?或许,真正对的东西总是来得太迟。 而他的追悔莫及似乎也显示出人生的某种常态,王国维有词曰:“人生过后唯存悔”,是否可以取来形容克莱尔此刻的心境? 最后哈代在以第三人称进行记述时,也对苔丝的心灵的纯洁作了些许评论。尤其在苔丝为她的儿子举行洗礼时,哈代写道:“极大的热忱使那张害她遭受不幸的脸显得纯洁、美丽,并带上一点差不多是帝后才有的庄严神态。” 此处的纯洁已然几近于圣洁了。 然而苔丝的悲惨命运只是因为“触犯了一条专制的、没有自然基础的社会法律,成了一个罪人” ,作者满怀同情地问:“不管她有什么罪孽,这罪孽不是她故意犯下的,是她一时疏忽所造成的,为什么她就该受到这么长时间的惩罚呢?” 可以说,哈代强烈地质疑了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的真正基础。 我想,虽然有卫道士对苔丝以及这部小说大加鞭挞,但会有更多人为之而心痛。这应当便是哈代所说的“柔情”。 哈代在《前言》之末说:“这个世界真是太拥挤了,以致稍微挪动一下位置,即使是最正当地向前挪动一下,都会擦伤某人踵部的冻疮。这样的挪动位置往往始于柔情,而这样的柔情有时候是由一部小说引起的。” 这自然是他的隐喻。直言之,便是想要改变传统道德对于纯洁的看法,因为人性之中那一点柔情的光芒去消解传统道德的黑暗面以及它带给人们的伤害,也许这样的一点点挪动,就可以让更多的与苔丝同命运的人的生活得到改变。 三、错,错,错 当然,哈代在小说中呈现给我们的幻象 并不止此,与其说它的目的是控诉,不如说它的基调是悲伤。伍尔夫在《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一文中评论说:“我们被带进了一位悲伤、沉思的精灵的阴影中,甚至当它在最悲伤的心情中用一种庄严的正义感折磨着自己,甚至在它最激动愤怒之时,它也不会丧失对于正在遭难受苦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的深挚的爱。” 换言之,作品中始终有一个充满柔情的悲伤的灵魂在对世间的一切默默观照。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语汇来说,就是“巨大灵魂悲伤的叹息” 。 故事的讲法有很多,哈代选择了悲剧,并且是彻底的悲剧。如果要用一句话来作为概括的话,我想我会选择陆游的那句词:“错,错,错。” 如本文开头所说,从一开始(姓氏的误拼),就是个错误,其后约翰的空想、醉酒和琼的不加制止也是个错误。苔丝的责任感使她决定替父赶集,途中她允许弟弟睡觉,自己又昏昏欲睡,最终导致了马匹“王子”的死亡,使家庭陷入困境,这是错之三。而琼一厢情愿,让苔丝前去认亲,结果使苔丝被亚力克奸污,这是错之四。而其后,苔丝与克莱尔相爱,可怜的一点道德心最终没有胜过爱情,这是错之五。苔丝在新婚之夜告诉克莱尔旧事,在不恰当的时间说出不恰当的事,这是错之六。克莱尔无法面对,选择离开,这是错之七。苔丝与亚力克再次相遇并且屈从,这是错之八。克莱尔最终回国寻找苔丝,这是错之九。苔丝认为是亚力克让她进一步失去了爱人(progress loss),最终杀死他,这是错之十。所以说,故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命运的巨轮简直无法阻挡,一旦开始转动,就必定要在人们的身上碾过,才肯罢休。可以说,推动错误的那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便是命运。 如果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发生,或者能够在某一步哪怕是最后一步猛然刹车,那么故事就不会那么让人心碎。但是,我们所希望的都没有发生。 就像LINDA.M.SHIRES所说的:“尽管在古典悲剧中,因果报应的解释在多种的解释中可能阐明命运,但哈代却明确没有一个苔丝所可能作出的选择能够改变她生活的方向。……一系列相对次要的、逻辑上没有关联的事件与事实对她的命运负责,包括诸如她母亲没有好好教育她一些男人有着不良企图,她家的马匹王子之死,还有从一开始安吉尔没有从舞者中选择她等等。” 这一系列看似没有原因的事件贯穿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绝大的错误。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又是谁该这样的错误负责呢?或者说,谁造成了这个错误呢? 小说中有数处提到这一问题。 亚力克说:“我是个流氓,玷污了你的清白!整个这件事情都是我的错——我们在特兰特里奇那段时间所弄出来的整个事情真邪门儿。” 而在长久分别之后,克莱尔与苔丝重遇,“两个人似乎都悲哀地祈求能躲入某个地方逃避现实。”克莱尔说:“啊——都是我的错!” 而玛丽安对苔丝所说:“你没有过错,亲爱的;这我能肯定。他也没有过错。所以问题一定出在跟你们两人都没关系的什么事情上。” 这否定了错在克莱尔或苔丝,却似乎隐含着错在亚力克之意。然而亚力克一人能够造成如此之大的恶果吗?况且,亚力克同样是命运的受害者,单从法律上来说,亚力克罪不至死,但却在苔丝的一时失控下被杀。 我想,他们每个人都无法担荷起这样的重担,又都对这一错误负责,可每个人又都受到了这个错误的伤害。 所以LINDA.M.SHIRES总结说:“哈代关注的重点超越了个人的对与错,而是认为使苔丝陷入这样的荒唐选择的体制才应当受到责备。” 这与纯洁的问题一脉相承。 四、人之大孽,在其有生 如果一定要追溯错误的根源,那应该是人之生。这一看法让人想起古希腊悲剧中对于命运的喟叹。就像《俄狄浦斯王》中所说的:“一个人最好是不要出生;一旦出生了,求其次,是从何处来,尽快回到何处去。”又说:“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人之大孽,在其有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可谓不绝如缕,《苔丝》中同样常常流露这点悲哀的想法。 苔丝在发现亚力克的真实企图后说:“我但愿自己没有出生——不管是在那儿或任何别的地方!” 当克莱尔对苔丝表白时,他问:“可是,如果你爱我,你不是会喜欢我做你的丈夫吗?”苔丝回答道:“是的,是的,是的!可是,哦,有的时候我真希望爸爸妈妈没有把我生出来才好呢!” 而后文中在德伯离去后,苔丝也曾俯身向着墓室的门口说:“为什么我在这扇门的外边而不是躺在里边呀!” 如果要让这个错误不发生,那么最好就不要让这个人被抛入世间,可是是否来到人世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 然而同时,小说中又有一些与此相悖的看法:即便这个错误发生了,也宁愿它继续下去。这个错误便是苔丝的孩子。作者写道:“这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触犯了社会的一个过错,这已经被年轻的母亲所忘记;她衷心希望娃娃能活下去,是这一过错继续下去。” “在她给孩子施洗礼的过程中,《创世纪》里的一个词儿使她想到了一个名字,于是她宣布:‘悲哀,我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给你施洗礼。’” “悲哀”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35章第18节的故事,雅各的妻子拉结在临死前给她的儿子取名“便俄尼”,这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我的悲哀的儿子”。 一方面,人的出生乃是悲哀的意思仍然挥之不去,可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苔丝又多么希望他活下去,这就是哈代思想中不同于以往之处,而这一点不同同样是出于“柔情”,出于对于人性的深切的关怀。 五、苔丝的眼睛 说完了对于小说意思的想法,接着想说的是对于小说人物的描写。 对于苔丝,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哈代对于苔丝外貌的描写,哈代在苔丝出场时写道:“她那两片娇艳的表情丰富的嘴唇和一双天真的大眼睛给她的整体形象增添了魅力。” 在后文中,对于苔丝的眼睛尤其众多,一一抄下: 克莱尔在跳完舞后,遥遥望见苔丝,“苔丝那双大眼睛正流露出一丝怨意,似乎有点责怪对方为什么不选她作舞伴。” 这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而当德伯要求苔丝吻他时,苔丝“那两只大眼睛似野兽的双眼瞪着德伯。” 在失去贞操之后,“苔丝就这样几乎一下子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妇人。她的脸上有了沉思冥想的表情,嗓音有时候也带上了凄惨的声调,眼睛变得更大、更动人了。” 直到分别时,哈代着力所写的仍然是苔丝的眼与唇:“她一双眼睛明亮,苍白的面颊仍然跟以前一样丰满,尽管半干的泪水在那儿留下了亮晶晶的痕迹;往常红润的嘴唇变得差不多跟面颊一样苍白了。但是内心悲痛,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使她的脉搏变得那么衰弱,倘若再加一点儿压力就会真正使她病倒,她那一双体现她个性的眼睛就会黯淡无光,她的双唇就会消瘦和干瘪。” 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哈代之所以如此关注苔丝的眼睛,我想正是以此显出人物内心的情态,揭示那一份始终不变的纯洁心地的晶莹透亮。 不妨将之与克莱尔的眼神做一个比较,作者写道:“他的眼神和举止总是透出几分朦胧、茫然和若有所思,显示出此人很可能对于自己的生活道路、自己的将来没有十分确定的目标,也没有什么担心。” 所以,我以为克莱尔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爱人,甚至他还配不上苔丝的纯洁。 六、安吉尔与天使 接着上文说到克莱尔,克莱尔的名字叫安吉尔(Angel),意即天使。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天使。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克莱尔的评判: “他爱苔丝。他该不该和苔丝结婚呢?他敢不敢和苔丝结婚呢?他母亲和哥哥们会怎么说呢?事情过后两三年他自己又会怎么想呢?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一种情况是,在这暂时的情感底下有坚贞不渝的爱情种子;另一种情况是,苔丝的美貌使他产生了一种感官的快乐,如此而已,永久性的基础并不存在。” 又说:“的确,他诚挚地爱着苔丝,虽然与苔丝对他的那种热烈的毫无保留的感情相比较,他的爱也许相当理想化和沉湎于空想。……现在他还远没看清楚自己将来会走怎样一条道路,也许还得等到一年或两年以后他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认为自己开始了一种新生活。” 正如克莱尔的眼神中反映出来的迷茫、朦胧一样,他实际上并不想明白自己爱上苔丝的原因,更不明白苔丝作为一个爱人究竟可贵在何处,这需要他犯下一个大错才能懂得,而这样的懂得,来得太迟。 安吉尔虽然名为天使,但实则他并没有成为苔丝的天使,相反,苔丝是他的天使。在分别前的梦游中,“他幻想苔丝是一个天使,正带领他到天堂去。” 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深意所在:苔丝才是一个真正的天使。 而苔丝的悲剧也是克莱尔的悲剧,他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七、黑暗的世界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发生的地点——马勒特这一小山村,它位于美丽的布雷克摩谷(或称布莱克莫谷)中。而英文中这一地名写作Blackmore(Blackmoor),moor有荒野之意,似乎也是对于人物、故事的暗示,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无法摆脱黑暗的笼罩,而绝非美丽。 黑暗的隐喻不时在小说中出现: “德伯于是往回走;月光已经完全落下去了,而且还有雾,猎场这时候处于沉沉黑暗的包围之中,尽管黎明即将来临。” 而在这样的黑暗中紧接着的便是苔丝失去自己的贞操。 而后,苔丝与克莱尔相爱,“爱情产生的精神力量使苔丝忘却往事,理智却又要她把往事记住。她行走在光明之中,但是她知道在黑暗中那些黑糊糊的东西始终在四散活动。每过一天,它们也许会后退一点儿,也许会前进一点儿,两者必居其一。” 这同样是黑暗的力量。 故事中让人悲伤的场景往往与黑暗有关,就连最后写苔丝之死,也是通过一面黑色的旗子升起来暗示的。没有更多的思考,只是把相关的材料列在这里,我想也许黑色可以作为小说的基色。 八、节制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整部作品的艺术风格,给我的感受就是节制。 作者的叙述是节制的(limited),但由于作者思想上的突破,使之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看来,已是离经叛道之极。 我们重新换一种看《苔丝》,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在描写时的节制。最突出的一处是写克莱尔与苔丝的分别: “马车缓缓地向山上驶去,克莱尔站在那儿注视着,这时候忽然希望苔丝会从车窗伸出头来看他一眼。但这件事却是苔丝根本没有想到要做的,也是他不会大着胆子去做的;她此刻躺在车里,心力交瘁,差不多已经昏了过去。就这样克莱尔目送苔丝渐渐远去,内心痛苦,响起了某个诗人的一行诗,根据他自己的感受做了特别的改动—— 上帝不在天国,世间万事一团糟! 等到苔丝的车过了山顶,克莱尔转过身来走他自己的路;他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爱着苔丝。” 这是一种静寂到极致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无言的静默中却蕴蓄着极大的使人震颤的力量。如果两人泪眼婆娑,依依不舍,也许就显示不出这部悲剧的意义了。正因为不明白自己心中的想法而只遵从社会的规范,才让王子错失了公主。 而描写二人的重见则更是使人难以承受。 “苔丝!”他嗓音嘶哑地叫了一声,“当初我离开了你,现在你能原谅我吗?你不能——跟我一起来住吗?你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的?” “已经太晚了,”苔丝回答说;她那从门口传来的声音听上去很刻板,眼睛也亮得异常。(又一次写到苔丝的眼睛,以此突出了苔丝内心的巨大震动) “我过去错怪了你——没有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看待你!”克莱尔继续以请求的口气说。“我现在知道了。我最亲爱的苔丝!” “太晚了,太晚了!苔丝赶紧摇着手大声说,那模样就像是一个饱受折磨的人觉得眼前的每一个瞬间都长得像一个小时。 瞬间的故事被慢镜头播放,显得那么漫长。迟到的理解夹杂着沉重的痛苦在被一点点细细咀嚼,而又根本无法释放。“太晚了”!确实,太晚了,太晚了。这三个字简单而节制,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直达人的心底。 九、结语 大致所想说的便是这些,书名、纯洁、过错、命运、人物、黑暗、节制的叙述等等,难免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只是想借助文本的挖掘更好地领会作者的苦心,如此而已。 3月18日

  《苔丝》读后感(十):命运的注定,时代的悲哀

  每次总是特别想看一些爱情故事,结果看到最后却是十分地虐心。《苔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苔丝天生美丽、纯真、善良、诚实,却生活在了这样一个人心多病的时代里,用苔丝的话说是,有那么多完好的世界,然而我们却没能生活在一个完好的世界里。 总的来看,苔丝的悲剧也不仅仅只有一两个原因,它是在这个男权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多方面因素合力造成的。有亚雷的卑鄙和无尽的占有欲,有安琪尔·克莱尔的软弱和思想僵化,有苔丝的父母不尽责、只想着做白日梦,也有苔丝自己的犹豫、自卑,以及她太过于善良而这个社会太过于冷漠等等。此外,尽管托马斯·哈代采用的是平白易懂的叙事手法,但是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优点和缺点,这让人还是无不称赞其文学功底的雄厚。 哈代在书中说,苔丝一家人十分相信命运,认为苔丝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是上天注定,无力挽回。这也正是哈代的小说中反复表达的一个主题,即宿命论。包括在《卡斯特桥市长》里,作者也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哈代塑造了一个这么美丽纯洁的女子,却最终逃不过命运的魔爪,仔细想想,这真是令人哀恸叹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