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胆小如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10篇

  《我胆小如鼠》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一):有关虚构和现实

  当我准备回看这本书时,我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原来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一定是把这本和《现实一种》搞混了。那么就光谈谈第一篇《我胆小如鼠》吧,后面的有空么慢慢来,为了提高书架的存货周转率,今天打算要整理的书还是有点小多的。

  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前几天珠海发生的惨案,一个面包冲进斗门一所中学,横冲直撞伤亡甚多。据说是因为由于航展珠海的交警全副武装上阵,正好这小面包就在这段时间违章,导致数辆警车和警摩托围追截堵,小面包走投无路一头冲进中学前门,却恰是放学时间,一路带倒学生多名,迫于小面包司机完全失去理智,交警当场将其击毙,失去控制的小面包直到从后门冲出,撞到一辆泥头车才停下。

  现实残酷不忍评论,亡者安息,走好。

  而虚构的故事却让我总是感觉这个虚构和上个现实交错重合。

  杨高胆小如鼠,他六岁的时候还不敢和别人说话,到了八岁还不敢一个人睡觉,十岁了还不敢把身体靠在桥栏上,现在他都十二岁了,可他连鹅都怕……其实嘛,杨高的父亲就很胆小,作为一个司机,他开车是最慢的,说话细声细气,只敢对乱闯的路人喊一嗓子“找死啊”,因为他们赶不上。出于复杂的目的,杨高让父亲闭着眼睛开下车,父亲这样做了,从一个拖拉机旁檫出去,还对着拖拉机吼了嗓子“你们找死”,然后不久车抛锚了,在下面修车的父亲被追上的拖拉机的泥鳅般的人修理了一顿,逼急的父亲随后上车,疯狂的撞向了拖拉机。杨高最后看到了满地的麻雀,像庄稼一样密密麻麻,它们本来是被那声巨响给震死的,它们本来是在树上,它们本来是高高兴兴的,可是杨高父亲的卡车突然撞到了拖拉机上,它们就这样突然的死去了。

  麻雀这段描述,让我想起了余华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说:“相较于一个总统的选举诞生,一颗纽扣的落地显然更能吸引我产生无尽的暇思。”

  还没有结束,作为余华早期的作品,对比《我胆小如鼠》和《现实一种》可以发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杨高在遭到朋友吕前进的暴殴之后,提着刀去报复,当然,作为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此举遭到了所有人的嘲弄,同时杨高也想起了吕前进为他做的事,放下了屠刀只打了吕前进一巴掌。

  故事于是在杨高被再次被暴殴而产生的“嗡嗡”幻听中收尾了。

  而哈尔滨警察暴力事件和珠海的撞人事件,或许将很难知道会如何收尾。

  附:有关自序和颁奖辞

  引自原文:“自序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属于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的时候,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美哉兮,真哉兮,余华眼中的写作。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不能沉迷于个人的琐情中,至少他应该描述一个时代,直到揭露人性的深度,否则便是卑下的自我迷恋或是无法把握大的话题。余华的作品,从开初的对于写作技术的追求,到现在对于荒诞现实的平述,无不牢牢的把握着时代或是人性。同时,记忆永远是余华写作原因的主题,却从来有着不同角度的描述,这是颇让我痴迷的一点。本书中余华有句描写“遥远的如同童年一样”,呜呼,这是我见到最最贴切的说法。这个世界中,文人留恋于过去,投资者放眼于未来,营营苟苟之人,满怀热情的走在现实的大道上。

  引自原文:“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辞

  你的作品反映了自然实体的生存状态,它们既不是圣洁的,也不是耸人听闻般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天然般的存在,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原始经验。

  你,一位中国作家赋予21世纪的生活以道家的精神,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视野,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把《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称为领航的大师,他始终与风浪相连,这个任务最终成为他创作《尤利西斯》的原型。”

  首先么,还是觉得西方夸人真是夸的那叫一个不动声色而又惊天动地啊。不过呢,把余华的风格形容为道家的精神,还是相当的有意思,生活不是这样,不是那样,它是一种不可明道的荒诞,就如同余华一直认为的那样。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二):就自序挺好

  我真的看不懂,第一个故事还好点儿,后面就不懂了。比较起来,就是这个自序让我看的最明白。想给两星的,想了想是自己没看懂,而且序还不错,就打三星吧。

  “

  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自己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在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不需要偷梁换柱的记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显示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他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的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三):我似乎能体会的意识流是个什么鬼?

  只看懂第一篇并且觉得还比较有感触,就是觉得故事情节太刻意 不自然。 人人都有胆小如鼠的一面,但却都以胆小如鼠为耻,但究竟有什么可羞耻 可嘲笑的呢?不过是怕沦为被嘲笑人中的一员罢了。虚伪的人装作无畏,真实的人坦诚以对,人人却都来嘲笑不屑于、不懂得伪装的人。虚伪的人总面临着面具被撕开的危险,而他们的“勇气”只能用在报复撕下面具的人的身上。

  夏季台风~只能恕我无能,勉强看完全篇却仍不知所云

  四月三日~看知乎评论说是讲述一个被害妄想症者的内心活动之后,觉得一切豁然开朗,然后觉得很想了解一下真实世界里被害妄想症这个群体。在看的时候,我联想到的犯罪心理的某一集,主角是一个又多重人格的患者,本格性格善良,却在其他人格的胁迫下犯下一桩桩案件,有很多无奈,但是造就的现实无法改变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四):四月三日事件

  第一篇是余华一贯风格,不过作为短篇,倒更像是在为他的中长篇练手。第二篇没有很看懂,只觉得有些混乱,读出了分裂的味道。第三篇我要给个赞。

  文中几次提到了四月三日这个特殊的日期,这就像给你设置了个悬念,读得你心痒痒,让你拼命猜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虽然最后会让你盼望落空。这也使得我忽然有了些许灵感,我也打算莫名其妙设置个日期天气的悬念,然后抓着这根线索来想解决方案。

  这是一篇讲少年成长经历的文章。个人解读,这是一场自我迫害的意淫。从文中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他"已经不再念书,而他父亲也曾一次提及过建议他去读点书这样的说话。很明显,他其实是在混日子。他每天晚上洗碗的时候会偷听父母的讲话,并且产生各种疑心。很显然,他对自我存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概念,他自卑,他明白自己让周边的失望,却又完全没有方向。我觉得他也是善良,他觉得自己没用,对爸妈没用,对朋友没用,对社会也没用,他慢慢地否定,杀死他自己。光自己否定自己还不够,他还要假借自己的幻想,来使得周边的一切都来否定他,甚至是杀害他。我觉得,他的被迫害妄想症,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空壳的灵魂至少得到一种反面的认同。

  最后他躲进火车车厢,跟着运煤火车驶向远方。或许,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崭新的自己才会蓬勃发展。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五):形如少年 胆小如鼠

  余华的书直至《兄弟》,之前我总会轻易地贴上青春残酷小说这样的标签,某日灵光一现,那个少年的“我”其实是一个隐喻,影射在我们内心中一直存在的一面,懦弱的,不坦荡的,一如那个迟疑隐晦的少年,非常深刻的自我剖析。有些成长并不随时间推移而顺理成章,或许每个人都有尽力需要避讳的东西,成长的阴影,父母的离异,旧日的情人。这样半遮半掩的心让成长固步自封。而岁月始终教会我们智慧,让我们释然。这世界的残酷在于只有锦上添花,而无雪中送炭。每个人都在尽力追求财富时间的自由,而身心自由之后,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坏事。(笑)而成长一部分就是学会包容不完美,这不完美源自自身,源自他人,也源自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而我相信事物内在的规律总是会推进外界的公平,与其人人抱怨,不如多少做些什么,好比写作~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六):可怜的老实人

  关于这个故事,似乎就是个普通的故事,看完后琢磨了琢磨,觉得就是一句话:本性难移。可是余华是不是真的只是想讲这么个故事?前段时间大批量地看余华,感受会很多,当然之间穿插了奥威尔和村上春树,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想的很多,因为余华本人也说受到奥威尔和卡夫卡、马尔克斯比较多,一个故事的背后一定有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想法。故事中的小人物,看似可笑的做法,却是接近生活的。这半年来也见识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当然荒唐的事情不一定是荒唐的人做出来的,但是荒唐的人做的事情大部分确实荒唐的事情。 故事很简单,一个从小就被说是胆小如鼠的孩子,周遭的所有人都说他和父亲一样胆小,这是遗传的。他的父亲是个谨慎的人,但是最后的生命结束于终于胆大了一次。可是在他想效仿父亲的时候,结局也是一样的悲痛,虽然没有丢掉性命,可是灵魂已经遭到了审判:本性难移。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是他母亲给他的定义。在不同人角度看,他的性格是不同的评价。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人没有优点或者缺点,只有特点,要看是发挥在哪个方面。而现在我觉得,人的个性也是中性的,要看在谁的眼里。 这不是个悲伤的故事,也不是个快乐的故事,它太像生活了,太像周围的人群,一些可怜的人们。他们虽然可怜,无害,但是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个性造成的。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七):很震撼

  看了这本儿书中的一个短篇,《我胆小如鼠》,感到很悲伤。

  之前,看过余华的《活着》,还有他的散文集。这几天,看到这本儿书,让我感到余华是一位对于生活很有洞察力,而且富于想法的人。

  《我胆小如鼠》其实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一个胆子很小的人的故事。通过这个胆小的主人公和他身边的人的对比,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发展的畸形。

  “我”胆小如鼠,我勤奋工作,我诚实,我富于同情心。

  而他们胆子很大,他们懒惰,他们欺骗,他们冷漠。

  但是,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圈子里,

  他们赢了,而我失败了。

  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说法,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最主要的是应当保证每个有意愿有能力工作的人获得良好的生活,在生活中有一个好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说现在,至少这部小说中的这个社会,不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把书中的那个社会称作一个畸形的社会,一种不健全的社会,一种不成其为社会的社会。

  还有这本儿书的开头,余华写了几句话我很喜欢。让我想到:记忆是大脑中的一块儿伤疤。

  余华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好像部分受到了电影蒙特奇的影响。而且,成功的一点是,他通过反复强调例如“他们都笑了”这些镜头,成功的给小说奠定了一种基调。“他们都笑了”,“他们又笑了”。反常态的社会,荒诞的现实。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八):就这样活着

  余华的中篇小说集,里边收录了三个故事,我胆小如鼠是其中的一个,另两个写的很恶心,是那种很装逼的文风,通篇人称代词,看半天不知道谁是谁,看的人费劲,阅读障碍是作者是故意给读者制造的。

  这种装逼的文风,放到网上只有扑街的命,你给读者找别扭,读者自然不会买你的账。

  吐槽完后两篇,说说第一篇,我胆小如鼠这个故事非常好,有人说余华擅长死亡的盛宴,这里没有发生,通篇只死了一个人。之所以说这个故事好,是因为它真实,太真实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你如果不想被人欺负,就得变得不好欺负,至少是看起来不容易被欺负。一个厂子里有两个人,一个总迟到,一个总不迟到,如果厂里的制度不制裁那个迟到的人的话,其实是在惩罚那个不迟到的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最要命的是,人心隔肚皮。

  车辆或行人闯红灯,自己得到方便,而且不会被追究任何责任;不闯红灯,过不去马路,耽误时间,还没有任何好处奖励。

  当官的收了钱,会让自己的日子过的舒服,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不收钱,和朋友同事过去不得罪了人,而且得不好什么好处。

  警察接到报案不出警,自己的日子过的舒坦,而且没有人来追究自己责任;有个小事就出警,自己累的半死,不会多拿一分钱,年底评先进还因为这个事情得罪同事。

  路人第一次钱包丢掉,自己报警,警察不管;第二次自己偷了个钱包,对方报警,警察依旧不管。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该怎么做,我觉得只要是个人性和逻辑正常的人,都会知道。

  所以那个胆小如鼠的家伙,他的生活注定是个悲剧,至少在正常人的眼里看来,是个悲剧。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九):胆小/胆大?

  仅理解了第一篇我胆小如鼠。 胆小的人往往是预知了未知的危险。我身边的两位我认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丈夫了吧,结果总是经不住惊吓,被我嘲弄一番。 “我”就是被同学朋友嘲弄的胆小如鼠的人。可是我却在他三次举手怕老虎怕狗怕鹅的那个情节,看出了他是勇于承认自己胆怯的男子汉。后来他在工厂做一名清洁工。“我与母亲两人住房还宽敞,不需要这房。”做事不偷懒,并真真爱自己的职业。钱够用,房够住,不用暴力威胁来获取身外之物,是很傻,傻得让人心疼吧。再是到了文章的高潮,父亲的死亡。有一股难言的忧伤。(以后再深究吧)从侧面看出,父亲其实是个硬汉吧,有辱必报的男子汉。而“我”也拿起了菜刀,觉得这是那个时候,那个点,要举起菜刀反抗了。善良的人对生命还是心软吧。仁慈意味着软弱。最后被一脚一脚地像拧毛巾一样踢打着。是死了吧,和父亲一样。 吕前进是一个强权的代表。可以用自己的暴力去威胁而谋取利益从而成功。但实则内心是胆小如鼠的,又爱在人前吹嘘。花言巧语从不真心对待朋友。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十):夏季台风中的白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向革委会主任报告了,并从广播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这次扬名使屡巡挫折的他呆住了。王岭的激动让他感动、对王岭做了一个慷慨的许诺 “你也到监测站来吧。”这个决定对于白树是超越职权范围的,表现了心中的惊喜,然而地震终于发生,打破了白树的梦幻般的企盼,又使他坠入原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无法逃避的,也不能逃避。面对顾林、陈刚的痛打与革委会主任安抚式的不信任,他仍咕浓着自己的看法,这是他不能改变的,否则他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次失败已说明窘境不可能以旧的方法来解决了。

  对于白树则必须放弃关于地震的报告,寻找新的确证方式。白树终于选择了“性事”隐约闪现在第六章第二节。这表明人在社会性的失败之后转而向动物性本能的退缩。他试图在这一层面上实现自身,以证明自身并非虚无,解除自身对于境况的焦灼。但是“性爱”的动机与基础并非如此,所以“性爱”动机与基础的改变使得它变成了操作性、机械性的事件。西方一位哲人认为“性爱”是男女身心最大统一与交融的事件,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感受到了这里变得分离与陌生,没有丝毫的统一和谐。白树的挣扎变得徒劳,他仍在焦虑与企盼,白树是现代个体精神的显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