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旧时之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旧时之美读后感10篇

2018-02-13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旧时之美读后感10篇

  《旧时之美》是一本由[日] 白洲正子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时之美》读后感(一):不忘初心发现旧时之美

  前些日子读了蒋勋先生《生活十讲》和《品味四讲》。略知蒋勋一二的人便知道,蒋勋先生的文字,以善于发现美而著称,其所著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兼具感性理性之美。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时代,对美的认识人们大多都只流于表象,却不愿意深究其内在。蒋勋先生的文字,则带领着读者去探寻那些被人忽略或遗忘事物之美,在不经意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美丽感动

  受一些言论影响,有些人总以为浮躁而不踏实国人特有的陋习。这话未免说的有些太过于片面绝对了放眼看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浮躁不安绝对不是某一区域人所独有的,而几乎是全世界人类的通病,并且也都有人意识到了其所带来的冲撞,如蒋勋先生一般,在生活中发现被忽略尘封住的生活之美。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是以严谨细致而著称的,而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其必然是踏实稳健的。不过在看到《旧时之美》这本书后,我方才明白,所谓一个国家以某种特性而著称,不过代表的是大多数人,而并非全部,总有些人是不一样的。就像在日本这个国家中,也会有心浮气躁之人,这个国家的人也会产生不安急躁的情绪,也会有人心静如水,去寻回曾经失落的传生活中的传统之美。

  《旧时之美》是日本历史上十大杰出女性之一的白舟正子所写的一部随笔文集,其内容大多为对日本旧时文化的探寻与漫谈。

  文学、古董、器物、品茶、插花、衣饰、木工……诸如种种,甚至是最为平常的日常生活琐事作者都能够在其中发现曾经的日常之美,并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带领读者一次次的用心灵与这些蕴含其中的美进行邂逅碰撞。但是更多的则是对当下的求索与反思。

  “不忘初心”应该也是当下坚守追求原则之人常提到的一句话。这话这本书中也曾被提及。

  初心一种与人一起成长,一直到老都坚守着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万事都应该是恪守死板是一成不变的。初心应该是一种积极向前的心态,并非重返过去。

  我们从过去的事物中寻找发现美好,并不是说一定要完全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习惯中,而是保持以往积极平和的心态,而不是被当下的物欲与急功近利所影响,忘记了生活原应该有的态度

  或许有人因为这是一本来自国外作者的书而心生抵触。但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是相互通融的,是没有地域疆界,是没有时间限制。作者虽为异域之人,且早已离开人世将近二十载,但是其对美的追求与坚守,却是当下的我们应该去细细体会的。

  发现美、坚守美、传承美。慢慢体会,慢慢感受,或许你会发现,在这个看似急躁的当下,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慢下来的,只是在于你是否愿意。

  《旧时之美》读后感(二):观望一种缝隙——美的生活

  用了两天读完浦睿寄过来的书样,算是她正子的随笔,这样的女人算是日本那个年代的名媛吧,好家世,包括嫁给了一个了不起男人,两人过着贵族范+文艺范的生活,处处日本人精神深处的侘寂之美。她信仰印度佛教,所以追求实用的生活方式,更注重“残缺美”,她将残缺奉为大自然赐予的缺憾、意料之外的美丽,这是我所喜欢的日本人审美哲学,就如曾经看《午夜巴黎》时,人的幻想现实的奔波中去到浪漫理想彼岸穿越,实在是在很美。

  观望周遭生活,大部分情况来说,这些美的东西是需要物质和文化基础作为基础而自然衍生出来的。说说另外一种情况,就算没有物质基础,但还是要有强大的精神魄力和文化沉淀才活出来这种清简之美。

  《旧时之美》读后感(三):寻觅美之“好场”

  “好场”是京都传统中保留的一个词汇,最初为小孩用以表达自己喜欢地方,而到了成人世界语言之语义亦不再单一:“好场”成为了“一个只有我与朋友才愿意分享的美好地方”之代言,就像日式文化中对于“美”的不倦而略带私密的追索。

  被誉为“日本历史上是为杰出女性之一”的日本散文家、古董艺术家与能剧演员白洲正子,在《旧时之美》一书中便描绘了蕴藏与日本传统之中的美之“好场”,通过具体的实例,让读者能够一窥器物之美。

  白洲正子对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十分推崇,其“美丽之花可寻,而花之美无影”中的审美情趣几乎贯穿了一整本书。白洲正子犀利地写道:“真正的美物自我丰富完整,足以让观者闭嘴,无论是绘画、陶瓷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如此。面对沉默的东西,要极具耐心,在对方自然而然地向你开口之前,学会忍耐,学会等待……现在的人太饶舌了,评论家和作家都是,他们不是在单纯卖弄知识,就是在炫耀文笔,或者抽象地赞颂美。”美是具体可感的,难以言说,只能用体悟。

  美虽难以用文字精确定义,但却可以通过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深度。对于器物之美,白洲正子鼓励“以物为友”,对于优美的器物,拥有与欣赏,则能相互成全。“通过拥有,我们活在一段丰足充实时间里,其深度是单纯远观鉴赏所无法企及的”,甚至不能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哪怕在重金购买之后不慎丢失于路途,或是无心将以假乱真的赝品收入囊中,也能有一种对于美的实感。在日本,在美术评论界颇有建树的秦秀雄,亦是一个真假皆有的“不良卖家”与“糊涂买家”,因为“东西是假的,但他为之倾倒的是其中的美,与真假无关,所以能面不改色。”通过拥有甚至是使用,器物的美方才从日常中散发出光芒。这种感受,与比尔·布莱森表达的异曲同工:这些年我曾凝视过的所有那些古玩奇珍,它们之所以给创造出来,并不是为了总有一天要在博物馆里终老的。在古旧物品中发现与现代生活合拍的事物,是传统,也是对器物之美的初心。

  除了将艺术融入生活,另一种美的载体则是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不是因为精巧的技术,而是源于精致的精神。如白洲正子所言:“日本古董太多背后有故事,所以有趣。反过来也可以说,因为器物受人喜爱,所以催生出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都印证了古人的恋物之心。”故事与器物之间互相滋养,孕育了厚重的美,哪怕外观未必闪耀,仍然可以籍由专业眼光发现百转千回的美。

  在《旧时之美》中多次出现的“一期一会”理念,对于美之寻觅同样颇有启发。所谓“一期一会”,是把每次相聚都当成唯一的一次来珍惜,如若遇见美,亦应当如是珍惜。

  《旧时之美》读后感(四):从前慢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迅猛的科技不能在所有方面都能为人类带来益处时,我们开始重新寻找过往事物中蕴藏的古老力量工业化仅仅只能重复事物的特征,而真正的创造,依然需要人不断地倾注心血和神思。站在新世界的十字路口,我们庆幸有人懂得停下来,回过头去观望,从前时代的慢时光里,人们是如何度过那些相似重复又螺旋变化岁月的。而陈旧衰落的过往里,总有美好的事物被赋予价值意义,那是人类文明对抗时间的一种伟大尝试。

  我生于江南的一座小城市——龙泉,它于唐朝建制,曾名龙渊,后避李渊名讳,改“渊"为"泉"。龙泉以剑瓷闻名。剑乃龙泉宝剑,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欧冶子于此铸铁炼剑,技艺传承至今已逾千年。瓷乃龙泉青瓷,古有哥窑弟窑,南宋时期,哥窑为官窑,烧制瓷器专供皇室。在我人生的前二十五年里,我虽然知道龙泉剑瓷有名,却从来未曾深入了解过它们的过往与传承。我不理解它们的价值,正如我身边无数个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一样,宝剑与青瓷,与我们各自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

  突然有一天,我们开始谈起“匠人精神”。匠心营造的啤酒独具匠心的楼盘,工匠技艺的手机一时间人人以匠人为傲,似乎这两个字代表了高超的个人技术和上乘的产品质量,相比于工厂机器的批量生产,出自工匠之手的作品无疑更受欢迎。在这样的浪潮下,很自然地,我们龙泉的铸剑师傅和制瓷师傅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匠人,成为了大师。龙泉主要的几条大街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宣传海报灯箱,每一个人都是神情专注,炯炯有神目光盯着自己手中的器物。龙泉的民众们开始意识到,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瑰宝,原来就在这座小城市里。

  面对这场“回归匠心”的狂欢,我一方面与有荣焉,重新审视中国这几十年的跑步前进,此刻我们终于慢下脚步,有一些心思去看看来时的路,去看看周遭的环境了,这是好事情。在与西方文化相互渲染的时间里,我们有过极端的舍弃,也有过愚昧的模仿,最终出来的东西,恐怕很难以常人的审美来欣赏,或者说,大众的审美已经降低到一个很可笑状态;另一方面,我又有些遗憾。须知匠人精神,在古时并不是一个很主流说法,它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一个学徒,跟着师傅学习,反复磨练技艺,终于出师,此刻的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而已,停留在工匠阶段的人,大概可以称之为匠人吧,匠气太重,就成不了大师。而后者,才可能创造新的器物。现在舆论呼唤匠人精神,岂不就意味着,这个时代出匠人都难,何况大师?

  白洲正子自身有极高的审美情趣,看着她写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大师们各自有趣,会觉得书中这些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现代。当然也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当时经历的审美变革历程,也许就是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的。白洲正子在《旧时之美》里,是一个客观平静的记录者,偶尔几句点评,却极深刻而中要害。她对旧时的器物保持了极大兴趣和耐心,却也知道传统到了现今,同样需要适应。就像从前慢,令人怀念,可也清楚地意识到,人们无法回到从前。

  另外,仅仅发表观点是容易而浅显的,真正有趣的是,与大师们的相处交谈。若白洲正子自身没有深厚学问与鉴赏能力,恐怕我们也就无法窥探到每一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了。无论是陶器,漆器,木工,茶艺,能剧,绘画,插花,印染,白洲女士都能抓住精髓与趣味,与器物作者相谈甚欢,也让读者参与了其中。正如一场好戏,不仅需要好的演员,也需要好的观众

  如此看来,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方法论了。不能全指望着他们把美好的部分都说给你听,“他们不是在单纯卖弄知识,就是在炫耀文笔,或者抽象地赞颂美。我信不过这些人”。

  从前真的慢吗?也许只是从现在的角度去看罢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律动,真正能够贯穿其中的,才是精神的真核。我站在此刻,回看小时候的龙泉城,阅读二十世纪的日本,然后观察现在这个时代,可以确定的是,真正的美,会停留在瓷器上,人的脸上,然而却也可能在每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里闪现。在任何一个时代,总还是有勤奋的人,反复磨练技艺,追求更高的境界,也总还是存在着,对这个时代忠诚冷静而客观的记录者。

  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回到龙泉,认真地和他们聊一聊。

  《旧时之美》读后感(五):与樱花相遇

  在我们的两生之间,还有樱花的一生。这是白洲正子最喜欢的芭蕉俳句。她在游记里谈及松尾芭蕉咏出这一名句情形,是芭蕉及其故人服部土芳先后归乡,几乎错过之际,土芳在伊贺水口一带追上了芭蕉。在这重逢的喜悦里,不止有20年未见的风霜思念,还有经历世事无常却依然灿烂的樱花。而被定格在这一场景中的樱花,便也在同时,将美的蕴意赋予到“相遇”本身中去。白洲正子在《旧时之美》中谈古董收藏,谈能乐大师,谈信乐的古今与瓷器,谈漆器职人,谈日本传统文化,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便仿佛被她带领着经历了一场与“日本被遗忘的美好”的相遇之旅。

  作为与瓷器出名的中国相毗邻的岛国,日本也有着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但与中国瓷器高超的记忆精美的式样所不同的是,白洲正子所崇尚的日本瓷器之美却带着自然随性,充满动感的风格。在这种不完美之中,既有“日本人朴素的人生观”,也蕴含着相遇的可能性。精于此道的古董收藏家们便往往能在旁人不经意处发现器物的独特之美,如白洲正子赞美天启赤绘茶碗是“一件无心插柳随机而成”的杰作,又如她在自己收藏的本用于滑稽丑角的狂言面具乙上,反而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女性之美。

  与古董的相遇需要发现美的眼睛,与人相遇亦然。白洲正子与后来成为日本“人间国宝”的黑田辰秋先生的相遇,便缘自她在京都旅馆吃杂煮时看中的一只木纹碗。以这样充满机缘巧合的相遇开头,他们在相识之后逐渐发现对方身上更多的闪光点,黑田先生执着追求、不忘初心、对漆艺木工满怀深情一面在文章中一一得以体现。几位日本“人间国宝”以外,随笔中也描述了她所认识的形形色色各类艺人职人,这些人率真任性、坚忍自立、热爱自然的个性,如同一幅幅肆意洒脱的泼墨风景画,拼凑成日本文化的别样风景。

  日本人对自然风物的喜爱不仅仅体现在他们惜春赏樱的情结,日本漆器本色天然的风格亦体现出他们对质朴纯粹的追求。匠人打磨好物是如此,文人与好物相遇亦然,执着,却并不功利。白洲正子写摄影师永濑嘉平花10年时间拍摄泷(瀑布),写他在深山谷底漫无目的地放浪行走,丢过照片也掉过相机,却始终心平气和:“在行走的尽头,碰巧有泷,他被泷吸引住了,就这么简单”。这种淡泊的心态适用于相遇中的“不期而遇”,却也同样适用于“一期一会”。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会”既表达了对此刻今生的珍惜,亦蕴含着与天地共生的自在平常。而这种保持平常心的认真,或许才是日本文化、日本工匠技艺的精髓。我想,所谓一期一遇,归根结底是和自我相遇。

  《旧时之美》读后感(六):老木之花

  在白洲正子《老木之花》一篇中,她解释说,世阿弥形容歌人在原业平的情人的亡灵是“枯萎了的花,无色,却有香气”,这花色虽失却余味无穷,既是在此表现将美融入长久的生命的和谐自然的美好,又可以视作是白洲正子对好物、好人、好景的态度的总括。

  正如那该盛开时盛开,该凋谢时凋谢的老木之花,自然的无心姿态,这正是白洲正子在鉴赏好物时表现出来最欣赏的一点。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古董收藏家,那些精雕细刻的成熟却“冷冰冰”的器物已经使她厌倦,而器物本身投射出来的那种自由的,充满“人”的气息的“灵魂”,是她最为惊喜的方面。像是她在谈起天启赤绘的时候讲她买到的一只茶碗,“有种残次之美,也可以说是一件无心插柳、随机而成的杰作”。残次之处对于她来说,正是这个茶碗的独特之处,是真正属于拥有者和物之间的亲密私语。

  人和器物相同,当那种自然朴素却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那种渗透于身的美便发散充盈在周围的空间。白洲正子讲她参观黑田先生的工坊时,黑田先生只画了粗稿,就一气儿雕出大体轮廓,动作熟练,“如果是特别精细的草稿,就做不到这么尽兴了”。随性的人才能作出自然随性的器,这样想大概是没问题的吧。而白洲正子有着不同于喜爱没有灵魂的精美热门器物的独特的自然审美,那么她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可见随性之处了。在她本人热爱的古董收藏方面,她提倡的是不畏惧赝品的心,买古董的时候只想着低价买到真品,并不是识货的人。真正识货的人是能看到“美”的人,即便买到赝品也是“美”的东西。人们认为“古物即好物”,也是因为古物沉淀着先人的热情,有着激情而不做作的美,归根结底均需一个“美”字。在她熟知的能面具领域,她的态度也是期待着能乐师们和能面具的融合,展现自由。

  若是觉得古董和能面离我们太遥远,那么从白洲正子对美景的体会依旧可以感受到她的人生态度。非常喜欢《思泷》这篇,“我愿年年来此见,吉野清川,白波涌起。”“山高水急落,好似木棉之白花。泷之河内,看不倦的清雅。”元正天皇作的两首歌将泷的情态展现得灵动,白洲正子也视泷为造化的神奇,带来难以名状的感动。在讲到报社记者永濑嘉平的“泷摄影”时,她认为他虽然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外行,但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彩绝伦的泷摄影。“在行走的尽头,碰巧有泷,他被泷吸引住了,就这么简单”,白洲正子正是被这种随性而自由的态度吸引,感受到了摄影师骨子里的热情,才将其视为“最精彩”吧。这样看来,她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着实令人钦佩。

  这样的正子在现在看来,也是老木之花一般的珍品,她已将那经久不衰的美的气味溶散在血液中,自由而随性地在空气中发散着,我们即便只能撷取一丝,已然足矣。

  《旧时之美》读后感(七):别在传统上漫天要价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顺着袍子看虱子你觉得有些可惜,顺着虱子看袍子又带点虚无,这就是张爱玲。

  我手头上这本《旧时之美》,也就是白洲正子的随笔集。腰封上印着“最后的贵族”字样。最后的贵族,就像个爬满虱子的华袍,又可惜又虚无。贵族的前面加上最后二字,让人牵肠挂肚。这又好比是禀赋效应。什么叫禀赋效应?就是我们总是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卖东西时,要的价总比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高。当这个贵族光环要消失的时候,我们也会比当初要的价更高。在对待传统的老祖宗文化上,我们就是喜欢这样,不分青红皂白,总觉得古人的就是好的,传统的就是好的。

  这本书里,白洲正子说的也是这件事:重新发掘日本旧时之美,别忘了禀赋效应,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就算那是个华丽的袍子。她说:“《徒然草》中写过,人依附于一物,亦会毁于其上。比如君子执念于仁义道德,僧人受限于佛法,书家被笔画框住,茶之于茶人也是同样道理。换言之,一种理念拘泥于形式,逐渐被技能化,便是堕落的开始。”

  怎样重新发掘旧时之美?我简单归纳一下:

  第一,用而知其味。传统不是拿来囤积,而是拿来用的。换句话说,宋朝的瓷碗,也不是让你收藏升值的,你得拿来盛饭喝汤。这些看法,主要在《与美为友》里。白洲正子把古董的把玩、民艺的追求用作了禅公案来解释。“将好东西置于身边,以物为友,就算使用的过程中损坏了也没什么。应该这样想:好东西就像美味的食物,重要的是享受的过程。”“小林秀雄说,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自拥有过,才能领会。通过拥有,我们活在一段丰足充实的时间里,其深度是单纯远观鉴赏所无法企及的。……它们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要通过经常使用,耐心等候它慢慢成熟,其独特美感才始放光彩。”

  第二,回到原点。这个就像现象学“还原”一样,比如,在《三宅一生的衣服》里,白洲正子说,“三宅一生的作品从根本上颠覆了“高级定制”的概念,他的作品与其称为服装,说得极端一些,不如说是一块布,就像原始人第一次发现了布一般,……让过分发达的服装技术重新回到了原点,这点他成功了,但是把一度被丢弃的东西再精密地组装回去,这点他还没有做到。说到底还是“质”的问题,他要面对的困难才刚刚开始”。这个话题,白洲正子前前后后,好像就说了千八百字,对于传统美学你该怎么看待呢?

  第三,一期一会。这个是茶道里的一句话。“一期”是一生;“一会”就是说只有一次相会。江户幕府井伊直弼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白洲正子很多次提到喝茶,也提到眼下对这种“一期一会”的滥用。她说,真正的“一期一会”有着此会之后再难相见的决绝之意,是武士们表达此茶之后不知何时战死疆场时会用的词,表达了活在生死边缘的万千感慨。……人面临死的威胁,自然就会迷恋生的享受。那些光在嘴上喊怕却不采取实际行动的人,其实心里没有真恐惧。”

  换一句话说,一期一会,就要记着后会无期。真正察觉当下、日常中的危险,拿你的日子,慢慢品尝佛教上说的“无常”。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值得付出全部心力。这个道理不多说,免得改日后悔。

  白洲正子是古董收藏家、能剧演员,也写专栏。书中“职人精神”“民艺运动”,也写的很有意思。重读的时候,不妨挑出来再看看。

  不把卖家的情怀,强加到买家上,算是美德。不把对传统的情怀,强加到未来,避免“为文化而文化,为传统而传统”,大概也值得一想。最后,我归纳一下读《旧时之美》的感受:你如果真喜欢华袍,就从柜子里翻出来,抖抖晒晒,该用用,该穿穿。闷在柜子里,漫天要价,只怕虱子爬得更欢。

  《旧时之美》读后感(八):漫步旧时光,邂逅真美物

  白洲正子,日本散文家、古董收藏家、能剧演员,被誉为“日本历史上十位杰出女性之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她的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旧时之美》中谈及的日本古美术、能乐、和歌、陶器、花道、茶道、禅道、民艺、匠人文化等等内容却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话题。 白洲正子1910年出生于东京,是日本旧贵族议院桦山爱辅伯爵的次女。她自幼学习能剧,14岁即登台表演,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位能剧女演员。四十岁左右时,白洲正子开始对写作与古美术产生兴趣,擅长散文随笔,一生著述超过60部,并凭借《能面》《隐庄》两度获得“读卖文学奖”。 之所以要详细介绍白洲正子的生平与经历,是因为当我们翻开这本日本文化漫谈时,会发现作者涉猎居然如此广泛,而专业领域知识又如此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接触到的物品和人而显示出“贵族”般的高冷姿态,她的文字真实质朴,随性自然,常常很容易就把人带入广阔的历史文化殿堂之中。 白洲正子十分欣赏小林秀雄关于“物之美”的观点,认为可以与人相伴、一起交心畅谈的艺术品才是真正的美物。所以,她不会刻意收集昂贵的古董,而是随心所欲,不以物品价格的高低判断其价值,“从破烂里碰运气捡宝贝”。狂言面具乙、天启赤绘茶碗、螺钿硝烟壶、武藏野大钵、绞染十字纹、书见台蝶……白洲正子一边介绍她的藏品,一边讲述着逝去的日本文化之美。 书中有两篇比较长的文章,一篇是颇具文化寻访之味的《信乐和伊贺的陶瓷器》,另一篇是介绍黑田辰秋的《人与作品》,陶器、漆器、木工,小镇历史,黑田先生的经历,墨西哥贝与螺钿制品,民艺的诞生,关于“漆”与漆器的知识、追求木工之路等等,在阅读过每一个章节后我们都离真实的美物更近一步,因为它们的美不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浸润着创造者的汗水和精神,是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馈赠。 除却专业知识丰富的品鉴类文章,书中还有一些生活气息浓郁,如《坡路风景》、《被自己养的狗咬了手》的小篇幅随笔。结尾部分的《随感》收录的文章内容则更为活泼有趣,比如《语感》中提到“手作”,白洲正子很可爱地说这是个令人讨厌的词,“原意很好,过度使用后就变脏了”。所以当看到“手作的味道”“手作的音乐”之类的说法的时候,她就忍不住想说:“骗谁呢!”真是个有趣的老太太。 白洲正子对日常生活之美的体味细致而真实,她的审美观念对日本当今的设计、艺术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想要更多的了解日本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她的这部艺术文化随笔当然是不容错过的。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书中的插图,如果是彩色印刷就能够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到来自传统艺术的旧时之美了。尽管如此,还是瑕不掩瑜,不禁令人对她的下一本译作充满了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旧时之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