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雪定陵》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雪定陵》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雪定陵》经典读后感10篇

  《风雪定陵》是一本由岳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雪定陵》读后感(一):时也?命也

  很多年前,我在政治课上第一次看《火烧圆明园》。说来惭愧,因为我学理,文科的课向来是写作业的时候,可是一放视频,光线变暗,注意力自然而然被吸引住了。放的是片段,正是八国联军闯入圆明园,打砸抢烧的过程。我当时看了一眼,就觉得面红耳赤,一种痛惜与愤怒的情感充盈在其间。我为那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被毫不怜惜的摔破打碎而感到惋惜,我虽然当时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却是头一回看演绎的影视版本。后来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时,我再次体会了这种愤懑之情,当看到王道士将那些美轮美奂的壁画用石灰覆盖,隔着永恒的时间对岸的我只能望洋兴叹。

  故而在看到他们拿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批斗,焚烧,将棺椁扔到山沟,火烧明楼时,我在想如果当初不发掘,一切会不会不是这样?神宗皇帝绝对不会想到在自己死后三百多年竟然还要遭受这一切,不但尸骨无存,甚至尸身受到侮辱。古人讲逝者为大,对待这样一个不说皇帝,就说是一位普通老人家的尸体如此也是让人痛心的事情。不过故事的转折在后面,那些曾经高举火把的年轻人在多年后已经不复曾经的不可一世。他们或为生活所累,或为往昔后悔,或者当年的一切是他们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而这一切都令人感叹,也许岁月流转,时也命也?

  行至此刻,我依然为这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毁坏与毁灭而感到无比的痛心与惋惜,也同样感恩于不主动挖掘任何皇家陵寝的国策。不过任何新的时代,总免不了毁灭前朝的痕迹。如此想来,我们多少保留了一些遗迹,也算是幸事吧。感谢《风雪定陵》让我们在此得窥三十年前的一鳞半爪,也同样让我们旁观了这本书中人物的起起伏伏。

  《风雪定陵》读后感(二):记那个疯狂的年代

  2016.12.28

  正如当年考古队队长赵其昌所说的,《风雪定陵》是一部文学与历史结合的著作,作者岳南用文学的笔触还原了明朝万历一生经历以及中国考古队挖掘定陵的情景,原来这种体裁叫纪实文学,现在我总算真正了解。主要故事场景发生在万历生前皇宫以及其死后的地宫考古现场,整体气氛阴森恐怖,此番体验是否与最近心情相互映衬呢?我不禁对书中人物悲剧人生扼腕不已,一代文化巨匠因生不逢时而不得安生,明史学家吴晗受到的非人遭遇极具代表性。当年使定陵遭受灭顶之灾的小人物,后半生却受良心谴责而惶惶不可终日,无论摧毁或被摧毁最终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文革”是个疯狂的年代啊,革命的名义具有巨大杀伤力。总之,这本书太沉重了,也许是这段历史使然。

  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杰出著作,作者尽其叙述之能事,语言既通俗又优美,将封建帝王万历的故事娓娓道来,当中不着痕迹地穿插考古史料及知识点,即使读者如我对历史和考古知识毫无基础,也能学到不少关于皇陵形制、古代殉葬、明朝建筑、古代纺织等知识,而且学习颇具趣味性。定陵地宫通体没有一根梁柱, 地宫仿照宫廷建筑三进五殿的布局,九重法宫的形制和莲花纹饰等佛教印记, 做工精美的花斑石,为减轻石门负荷的铜片,石门后的自来石,无字碑的来历,所有这些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我参观的时候全然没有觉察;还有神道的石像,则是殉葬俑像从地下转向地面而已,因此定陵地下玄宫一般是粗糙的木俑,足以体现当时对于殉葬的俑并不重视。

  《风雪定陵》读后感(三):看完又想去参观一次

  发掘定陵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虽然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却遗失了历史重要的证据,万历在棺木中明显一只脚长一只脚短,几乎可以确定传说中万历是瘸子的事实。而万历身体的残疾,是否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呢?因为证据的缺失,留给未来去破解了。

  定陵有三条叙事线:发掘队员、万历、时代故事,显然是先写出发掘定陵的故事,然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增加了万历时期的历史故事,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几乎可以忽略不看。而时代故事,则讲述了定陵和定陵的考古队员们在发掘后的命运,主线是赵其昌,最有意思的一段是赵其昌在古墓中写作的故事,很励志。

  《风雪定陵》读后感(四):关于定陵考古的八卦读物

  1966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革序幕,《海瑞罢官》的创作者吴晗,也随之被逼到时代的刀口下,为这场举国疯狂的运动开刀祭旗。但时间往前推八年,回到1958年的春天,景象则大不一样。 那时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春分得意,正连同郭沫若等人苦心筹划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授权的皇陵挖掘工作。经过他们的几番周折,中国第一座主动发掘的皇陵——定陵,终于重见天日,然而还不等世人观瞻,地宫内陪葬品便因无力保护纷纷氧化变质,考古队竭力护宝之际,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疯狂压过,令所有人措手不及:地宫毁坏,棺木被弃,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屍骨被焚,相关考古工作者被下放,吴晗更是含恨冤死狱中。这本《风雪定陵》所讲述的正是定陵从开采、被毁、经历文革,到平反并成为旅游景点的“风雪之路”。 如今定陵已成为明十三陵内游人熙攘的景点,我们在走进冰冷的地宫时,是否能想象它昔日的辉煌,而看到墓内逼真的仿品时,又能否想象考古队破宫而入的那个夜晚,当然,还有后来那场如火如荼的文化浩劫。

  《风雪定陵》读后感(五):定陵——被打开的潘多拉之盒

  ×

  对于定陵的挖掘有主张者,也有反对者。主张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继承,而反对者的远见似乎看到了不幸的未来,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

  回忆明朝历史,万历年代的主角已经成了首辅宦官之斗,已无对万历皇帝的印象和评价。

  合上这本书,长叹这位驱使明朝走向灭亡的皇帝……

  ×

  隧道门、指路石的发现为定陵的挖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万历皇帝“在劫难逃”。

  考古无法用大型机械,以避免造成损害。参与挖掘的都是民工,当时为庆祝发掘“战绩”,奖励为每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

  当时新中国刚刚解放,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宛如新生儿的起步阶段,更何况是考古事业。挖掘的艰辛、条件的艰苦更说明这座陵墓的价值。

  ×

  早在万历年间,英国就瞄准了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中国文献记载中唯一提到英国人的记载是1637年来到广州的事件,却不知在这之前英国人避开了葡萄牙、西班牙、北美、俄罗斯航线,驶进澳门海岸,已经在南洋抢掠中国财富了。

  日本军阀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扩张军事侵略计划,并在中国东北部大量屯兵。有名叫徐晨楚的兵科给朝廷上过奏章,只是万历根本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明朝的军事力量,乃至军火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可以看到很多明朝时期的武器装备。

  前不久看《亮剑》,抗日时期我们装备敌不过小日是事实,虽然抗战胜利也是事实。可必须要让所有人知道,在明朝年间我们也有拿着先进火药装备追着小日打的时候!——只可惜,这绝对不是万历年间!

  ×

  金刚墙的开启、破解自来石,进入地下皇宫

  今年五月我走在定陵这座地下皇宫,听着自动讲解器的说明解释,身临其境才更能感受到其壮丽,不由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块块大砖被取下,一块块砖被抽出,一块块砖编号记录。金刚墙被打开,地宫大门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挖掘者们查阅大量明朝文献破解了自来石的秘密,逐步开开了地宫大门。我们即将走进这个神秘之地。

  ×

  石洞门开,棺床金井之上却不见棺椁的踪影。知道打开玄宫的最后一道大门,百年迷雾才骤然消散。

  风雨变幻数百年,当三座棺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是何等欢喜雀跃。开掘者们的泪水是梦想的接近和实现,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大突破!

  殉葬品的呈现是中国文化的见证,是丝绸、工艺、工业等各领域探究的源泉。

  更值得让人欣喜若狂的是帝后尸体虽然腐,但其尸骨依然完好,竟有胡须和发丝残留。

  从周总理颁布定陵挖掘的那一刻、地宫的打开、珍宝的发现,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璀璨的瑰宝!!

  ×

  政治的变迁和沉重的遗产

  定陵的开掘进入文物的清理和保存阶段,当局政治的变化导致部分丝织品的损坏,让挖掘开发定陵的组织领导等同志痛心疾首。

  定陵,去过的朋友定知道后殿的玄堂上,尽管摆着三口巨大的棺椁,但却不是金丝楠木制作,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复制品。朱红色的棺椁散发着油漆的气味,像是司空见惯的躺柜,静静地摆在有人面前。如果租借了讲解器或者听从导游讲解的朋友也定是知道原由!!

  戏剧性的是,它的消失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竟然是在同一天进行的。

  棺椁上的铜环被劈,帝后的棺椁被丢弃——这毁的不只是挖掘折们三年的心血和汗水。

  『吴晗以极度的悲伤说:“文献记载:罂粟在明朝中叶就已传入中国,作为药用,我总在怀疑万历生前抽过大烟,可惜这方面的证据不足。本来万历的骨头可以拿来化验一下好证实真伪,然而一把火,就什么也别想了。”』

  ×

  红卫兵侵入

  1966年,华夏大地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响雷滚滚而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砸开地宫入口的大门,掀翻踢打中殿的汉白玉宝座,摔打殉葬的木箱。

  不知是尘世上的狂热的冲动和盲目的激情感动了上帝,还是万历帝后的灵魂作祟,火烧之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大雨倾盆而下。观光的人群四散奔逃,烈火无声无息地熄灭……

  我想这场雨应该是后人的泪水……

  ×

  为时太晚的反思

  吴晗是定陵挖掘的核心人物,在“文革”期间被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赵其昌在劳动改造中偷偷携带着定陵的挖掘资料摸黑写相关报告,这些都是一段段残酷的心酸史……

  参与定陵挖掘工作的摄影师刘德经不住文革的批斗,悬梁自尽了。

  红卫兵领导者回忆指挥焚烧帝后,说夜夜无法入眠,几乎天天做噩梦,梦见万历帝和两个皇后拿着大刀要杀她,以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棺椁被丢弃,当地农民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拉到家中,做成了两个躺柜。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只见四个孩子在柜内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当年那四个孩子死后,夫妻两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四个。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在一个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人说:这是皇帝的东西,普通百姓没那福分,消受不起是会搭上性命的……

  因果报应这种事信它就有;不信,那也就不信了吧……

  《风雪定陵》读后感(六):看完又想去参观一次

  发掘定陵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虽然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却遗失了历史重要的证据,万历在棺木中明显一只脚长一只脚短,几乎可以确定传说中万历是瘸子的事实。而万历身体的残疾,是否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呢?因为证据的缺失,留给未来去破解了。

  定陵有三条叙事线:发掘队员、万历、时代故事,显然是先写出发掘定陵的故事,然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增加了万历时期的历史故事,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几乎可以忽略不看。而时代故事,则讲述了定陵和定陵的考古队员们在发掘后的命运,主线是赵其昌,最有意思的一段是赵其昌在古墓中写作的故事,很励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