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是一本由[日]小山龙介 / 原尻淳一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一):为创意做好准备

  整本书真正有用东西不多,重点宣扬了一种理念。为了创意提早做好准备!喜欢书里的一句话拥有装满偶然力的口袋,是让创意发生质变的关键

  全书覆盖面相当之广。几乎把形成创意可能需要的各种条件罗列了一遍。像是怎样记录,怎样调整情绪,怎样选择地方,怎样运用工具,怎样使用人脉,怎样进行思考等等。其实,把书的第一面记住,我觉得就可以了。笔记部分比较少,主要是自己觉得有用或者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地方。

  1、制定“柔软的日程表”,空出一些“什么都不干的时间”作为缓冲。

  2、“米其林美食卡”,记录店名、地址电话地图、美食笔记、推荐度。就餐的时候是人感性全开的瞬间。

  3、“出租车导航”与“指挥部下”的相同之处:

  (1)告之目的

  (2)结合对方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告知流程

  (3)从以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告知对方

  4、“二元对立”的思维法,我们需要从两个侧面,来对某件事或物进行考虑。让我们去考虑事务的“反面”。把乍看之下没有关联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然后创意便不期而至了。

  5、九宫格信息组合法:中间为主题,主题周围有8个空格,先填写上下左右四个空格格,尽量使内容为二元对立的项目,然后以这四个答案为坐标轴,填写四角剩下的空格。(有坐标轴意识地填写)

  6、SWOT矩阵乘法,

  opportunity,threat

  trength(用自己的绝招进攻),(进攻时最好的防御)

  weakness(创造性地运用策略进攻),(不露一丝破绽)

  7、模仿,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技术

  8、利用上司

  (1)上司是经验丰富的只是数据

  (2)上司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

  (3)上市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9、会议记录要记号的3点:

  (1)要清楚记录会议的“结论

  (2)要清楚记录得出结论之前的主要讨论要点

  (3)要清楚记录会议的“今后课题或作业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二):从意识上开始做点小改变

  这本书来自《阅读杠杆书》的书单,没错,有时候书看着看着,类型就扩散出去了。

  不过这又是一本书名翻译得很奇怪的书,因为原日文名并不是《整理的艺术3》来着……所以请勿奇怪我一下就看到3去了。这大概是中文书籍的一种营销手法?同一作者出的书,总要排个123,比个ABC。

  每每说到创意的时候,似乎总是只能想到并认为是设计师这类人才具有的能力无可厚非,因为设计的思维方式更发散,久而久之脑子这部分锻炼多了,总是比常人更有优势,但并不是说其他的人就不能拥有创意了。我相信,拥有创意的这群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点子运用在各处。

  说回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日本人写的书废话的确蛮少的,而且还不玄乎。整书结构简单清晰,当然,值得圈点的部分是见仁见智了。

  以下则是鄙人圈点以提醒自己尝试并学习的干货。(嗯,请务必看之前不要抱着“嗯,我来看看哪些比较合我的意。”这样的心理吧,尽量把自己的接受度和尝试度打开,或许更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1. Life Hack

  中文翻译成“生存术”,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啦。其实更像是脑洞的碰撞,妙招的分享,就像自己学习遭遇瓶颈时候得到的提点和突破。

  2. 语音笔记

  从去年开始养成了做随身笔记的习惯,的确获益匪浅,因为念头很快就会过去,如果用笔记下,哪怕是再简单点字词,也能让自己回顾,并进行相关联想。当然,更重要的是,把一闪而过灵感记录下来。

  作者提到书写笔记和语音笔记的不同,的确让我有同感。那就是,刚开口说话的时候,点子还没形成,好像说着说着就有了,成型了,流畅了,展开了。对于我来说,跟朋友的聊天和对话,有时的确会像即兴演出,还真是自己在那里想得咬破笔杆子也不一定能想到那个点上。这也跟之前的阅读法有点类似,就是看到关于论点或者有自己思考的地方,停下来,在书本空白边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之前虽然我也偶尔会用语音做笔记,但是因为录的大多数是自己的哼唱,而且并未有个系统一些的方法整理,好像都浪费掉了。

  3. 耗时超过15分钟的工作全部写入日程表中

  4. 变换影像的排列方式,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里提到了电影Memento,其实更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看图说话,也挺像话剧社小伙伴们经常玩的故事接龙,总而言之,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游戏的玩乐之法。

  5. 曼陀罗九宫格法

  其实就是教你硬想的方法……

  画个九宫格,中间写关键词,四边写二元对立的特性,四个角的位置则是让你通过综合周围的元素,硬想出来的新点子啦!

  6. Xxx是???搜索法

  7. “我想变成谁” 法

  其实也有点像《演员自我修养》里面提到的,在角色中思考,问自己,如果我是某某某,我会怎样?

  8. 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

  要好好利用上司

  9. 对自己下决心,要有“一定那下来给你看”的心气。因为我们最后的对手肯定是自己。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三):书中对我有用的

  1. 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当社交网站当作论文写作工具。

  2. 充分使用周日程表和用三个月的计划表来实现和谐生活

  3. 严格挑选人脉:每年都会整理一次名片,确保我的名片不只是单纯的“收藏品”,而是活生生的人脉数据库。

  不只是名片,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需要定期整理,与重要的朋友保持不间断联系。

  4. 把想看的书和想见的人加入到“关注列表”中,免得日后忘记。这个列表里的信息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就能清楚自己眼下正在关注哪些人,哪些物了。不只是要默默关注,我们还需要和自己关注的人建立起联系。

  5. 让书架变身为知识数据库:把自己的书按照主题进行分组。按照这个步骤整理书籍,翻找书目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不管怎样,当你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如果能随手取出相关领域的五六本书来,你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了。

  6. 戴上眼罩,完全阻隔外界光线,可以让信息输入模式暂停一段时间。推荐无印良品的百分之百纯棉眼罩。

  7. 实际上在给自己的部下或同事做导航或指导时,关键在于告诉他们你的失败案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部下某个任务的目的,然后告知他们各自负责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最后给他们讲自己的失败案例。这才是抓住人心、获取信赖的秘诀

  8.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可以使用手边的相机。茶道里有个说法叫做“一期一会”,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即使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和物,我们也断然不可想当然地臆断和小视。

  9. 思考事物的对立面,把乍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信息关联起来,然后创意就不期而至了。

  10. 声音状态容易反映个人内心世界,决定演讲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声线语调。

  11.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选择坐标轴要不拘泥于常规的,一要巧妙地找出二元对立,二是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

  12. 构思创意的时候,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定义。妙用同义词词典。

  13. 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学会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跟对人一样,我们应该更去爱惜那些有待改进的点子。

  14. 创建新分母,并在该平台上一手遮天。

  15. 你是否能够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能够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

  16. 自己的模式,对手的模式,公司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去注意。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最自己有用的模式,把它变成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妙招。

  17. 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有时两个感性的人会相互碰撞,产生摩擦。可如果我们只关注感性的那一面,就无法读懂对方的真实心意。重要的不是执行力度,而是内容力度。换而言之,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的要素。为了确认某个观点或创意对自己是否有本质性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

  18. 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利用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

  19.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任你急得抓耳挠腮,也毫无进展。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人去说一说的好。这样你能在获取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四):第二次阅读灵感与改进方向

  1、应该把查看日程的工作提早到周五,这样下周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还有周六日两天的时间让你解决。

  2、设定缓冲期,所有事情不可能依照想象的步骤进行,一定会有很多的突发情况。

  项目缓冲——两个项目之间要留有时间余地

  输入缓冲——别人的工作出现延误或者错误,要考虑到别人的情况。

  资源缓冲——需要的一些资源出了问题或者人力财力没跟上。

  3、怎么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第一,行走于第一线,构思故事。

  第二,将第一线的信息记录在日记或者照片里。

  第三,通过读书,选取记录与故事有关的信息,整理。

  4、有积累好馆子的意识,在吃饭的时候往往是灵感冲击的时间。

  5、如何有效的指挥别人?

  第一,告知目的(你要做什么)

  第二,结合对方的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告知对方。

  第三,从以往的失败中的得出教训,告诉别人。

  6、很多民间的故事,看起来是很俗套,总是听,但是他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就一定有他的道理,用这些故事的交流形式客户沟通,最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与客户交流就是如何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7、没有创新思路的时候,奔赴现场接地气!

  8、声音也是很重要的,选择你喜欢的声音,多学习多模仿。

  9、重点——看起来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的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销售这种工作,并不是让你一个人去做完所有的工作,而是需要你去找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专业人才,与他们建立起人脉关系,将他们组合起来,制作优秀的东西。

  10、学习优秀人才的思维方法。

  11、对周围的人有几种学习方法:

  第一,对比你厉害人物你要模仿。

  第二,对和你平级的人无你要换位思考,比如切换身份(身份的互换),打比方(用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件事情),或者加强关系。

  第三,对比你较下的人,下调你的视线,比如绘本是如何用简单的图画说明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学习深入浅出的说明。

  12、迷茫的时候找人聊一聊,不要闭门造车

  13、利用上司提高自身价值

  第一,从上司那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二,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要让老板参与进来。

  第三,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五):没有创意不是因为你笨,而是需要整理思维

  文/沐丞

  01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语文考试,每次看到作文题总是能提笔就写,而那些会考试的优等生经常为那800字的作文绞尽脑汁。我的作文本上从来都是各种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得口沫横飞。那个时候同学经常问我怎么那么会写作文,我自己竟然也不清楚。

  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爱看各种杂书吧,从《读者》《知音》,从《故事会》到《科幻世界》,从《少男少女》到《恋爱.婚姻.家庭》,从《机器猫》到《圣斗士》,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还有各种不知道哪里来的童话、禁书、黄书,而这些书从来都不是那些好学生们会看的。或许正是有了五花八门的输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输出。

  昨天在我们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群里有个人说写作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其实我深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会写的人实在太多,能展示自己文字的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就如同简书里的签约作者们,相信没有哪个是靠几篇文章就获得签约的,无非都是需要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才能获得认可。或许体力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条理的思维,那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除了各类文字工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很多脑力工作者也同样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思维卡壳、灵感枯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笨或是脑子不够用,而是因为头脑中的输入太多缺少条理,你要相信创意也是可以被整理出来的。

  你想突破工作、学习的瓶颈期吗?你想改变低迷的现状吗?你想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吗?那就跟随创意实践狂小山龙介一起,用创意点亮生活吧!《整理的艺术3》一书通过89个创意妙招帮你捕捉灵感瞬间,突破职业瓶颈,激活创意潜能,让你随时随地创意爆棚。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六):挺好的技巧汇总

  所谓的life hack并没有多么高深的内容。

  无法是让自己更有效率,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别人更多时间的工作。

  然后干什么呢?睡觉或者玩。

  生活就是如此简单?

  是的。童叟无欺,只是有些人能更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的增加生活内容能够丰富度,还轻松的把钱挣了。

  不过,你要知道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一旦形成,你要把书中的技巧内化为你的习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就要要求你有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比如你若是几次减肥都没成功,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

  另外,就是有足够的利益刺激,让你可以模仿,也是一条路,不过你目标太低,日子得过且过的话,我觉得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

  当然最nb的方式就是屌丝的逆袭,这种小概率事件,做梦想想还成,那么这本书的出现,只是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

  所以我说是很好的技巧汇总 ,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七):小山龙介和原尻淳一关于“创意”的对谈

  小山:我在美国商学院念书时,曾在硅谷实习过三个月左右。当时最让我吃惊的是在那里工作的人都非常开朗阳光。他们真是在享受工作。这并不只限于美国人,在那里的日本人、中国人、印度人大家都是这样的。即使工作不全是那么好玩的事,也完全感受不到日本常见的那种封闭的社会氛围。

  原尻:日本人为什么不能高高兴兴地工作呢?您认为有什么原因呢?

  小山:因为美国的文化根基中有“享受创意过程”的氛围吧。就算你想出的点子再没劲,马上也会有人提出表扬:“真棒呀!”然后鼓励你说:“试试看吧!”即使失败了,人家也会说:“不错的尝试!”这就是美国创业者精神的真髓。我深受硅谷这种风气的影响,创建了

  “Idea In Action”这个公司。正如字面意思,我创建的是一个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公司。

  原尻:你还自称为“点子实践狂”吧。(笑)

  小山:但是,这世界真的是能将好点子付诸实践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呀。就算再小的点子,只要好,我就立刻将它变成生意。与其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不如干脆做做看。所谓船小好调头嘛。以前的点子还真有几个变成了买卖。虽然有失败的经历,不过有几个还算是成功了吧。(笑)

  原尻:话说,你从美国给我发来的邮件中,最有冲击力的是“生存术”(Life Hack)①的相关话题。说的是如何找到把事情变得既简单又无压力的技巧,并对这些技巧做了一些介绍。那时候我真觉得兴奋不已,有种在看电视购物的感觉。我当时还在想:“这是骗人的吧。”可实际上试了一试之后,发现真能用呢。

  小山:“Hack”的意思是侵入人家的电脑,然后进行破坏。所以给人的印象比较负面。但它原本也有这样的意思:虽然方法有些粗暴,却能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地将混乱不堪、毫无头绪的难题解决掉。所以“生存术”(Life Hack)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轻松解决(Hack)纷乱的生活问题(Life)。然后这个理念跟我在硅谷工作时感受到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尻:我当时立马觉得从公司前辈那里学到的工作技巧正好对上“Hack”这个词。所以,我后来将自己脑子里的工作技巧全都变成了文字。我觉得这种技巧才真正需要传授给自己的部下。例如在写商业计划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开始做展示资料,而是要亲手写出大纲,待上司确认点头之后,再开始制作。再比如只在一个页面写一个意见(内容太多,挤得太满的话,听众都无法理解你到底想要说什么了)。虽然都是具体的做法,很细,但是这种“计划”和“规则”都是公司前辈跟我分享的智慧呢。我觉得这些智慧的结晶其实都是能让工作顺利展开的“hack”。所以,如果我们跟大家共享这些妙招(hack),不仅能让整个团队的效率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还能使产生团队特有的文化,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棒的。

  我们正在探索催生金点子的“方法”

  小山:原来如此。不过话说回来,那时我们往来于日美两国之间的邮件真是好玩呢。

  原尻:是呀,挺有趣的。

  小山:因为生存术的概念与我工作的特点正好一致,而且我们还有广告市场营销这一共同的职业背景,于是我们就创造出了“金点子催化剂”。

  原尻:对呀对呀。那些邮件里面最好玩的还是一些技巧和妙招。比如构建数据库,迅速处理完工作的点子,或是笔记的记录和整理方法。然后除了催生创意的工具之外,还有一些规则和方程式,比如怎样创建适合创意生长的环境以及准备活动。

  小山:我们还有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着眼于本质”。这里说的本质其实是能够催生创的体系(参考“创意整理术概念图”)。我觉得如果能经常意识到这个流程,就很有可能催生更好的创意和点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思考的不是治标不治本的雕虫小技,而是能够紧紧抓住本质“治本之法”。

  原尻:的确如此。我一直都在探索治本之法。我也相信只有这些方法才具有真正的创造性。从眼睛看得见的输出信息中,深挖出隐藏在本质中的方法。然后将这种方法活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这就是我们一直用心在做的事情,咱俩共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就在这里吧。

  小山:你刚才说想传授秘技给部下是吧。你的部下都是多大年纪的?

  原尻:都是进公司大约四五年的,27 岁左右吧。他们对工作内容都熟练到了一定程度,往后的工作大多是处理些一些实务,或是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真心希望他们能掌握这些妙招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大概也就是这个年纪的时候开始遭遇工作上的瓶颈的。

  大概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以往用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自己也遇到过,正好在遇到瓶颈无法突破的时候,这些妙招帮我打通了这些关卡。所以这里我有很多信息,想传达给那些正因为工作上的关卡而停滞不前的年轻人。

  小山:原来如此……不过这种方法也不局限于进入社会工作的人。凡是想要构思创意,或是对这些“治本之法”感兴趣的人,相信都能从这里找到可以收为己用的好方法。现代社会的各种场合都需要创意啊。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创意和点子的构思技巧,做好万全的

  准备,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游刃有余。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八):和创意做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和创意做一次亲密的接触,也许你会觉得生活再也离不开她!

  与创意做一次约会吧,也许你会觉得原来创意和生活这样息息相关!

  和创意做一次邂逅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就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浪

  漫!

  和创意做一次对话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

  小山龙介 原尻淳一著,阿修茵译的《整理的艺术3》让人耳目一新,原本以为创意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专利和特权,没想到创意还可以整理出来,如何整理,整理的方法各种各样、让人倍感亲切熟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受。这就是《整理的艺术3》带给您的阅读享受。

  平凡乏味的生活没有一点亮色,如何办?

  缺乏激情的工作如何助力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人生为什么缺乏创新的动力?

  如何突破习惯的禁锢、熟悉的研究路径以及一闪而过的灵感?

  《整理的艺术3》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发现人生,重新定义研究课题,重新衡量创意对人生、对事业、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随着而来的智慧人生、财富人生的追求和期待……

  如何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既是章节的命题,还是对生活、工作、创意事业的热爱、留意,更是对理想创意追求的执着状态的概括、整理。像“手机挂件挂枝笔”、名片夹里暗藏创意、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还有资料整理到项目文件夹里、将流通型信息转化为库存型的信息等等,对创意工作喜爱的人来说,生活琐事和创意无不息息相关,或者说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灵感一去不复返,如何抓住灵感,朋友们都感兴趣吧。《整理的艺术3》应有尽有,让你眼界洞开,受益匪浅。举个例子来说嘛,日程表安排,平时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如何做到“弹性十足”、如何用零碎时间搞定ToDo,如何充分使用周日程表、三个月日程表和别人的日程表,这些都和我们平时的习惯看似相关,实则相差十万八千里。不看此书,你会错过很多好的创意和机会,看似创意书,其实更是对生活统筹规划的书,让你做到工作创意、生活消闲享受两不耽误、更具艺术人生的浪漫情怀,你说值不值得你去钟爱,值得你去花费时间享受,阅读就是享受的作者观点的过程,更是享受创意的过程,好的书经典的书非此莫属,从创意产生的角度去把握,平时看书最为挑剔的我竟然找不到值得挑剔的地方,这让我委实吃惊不小,也许这就是这本小书的价值。

  本书一环连着一环,让你应接不暇,同时让你探究着、享受着阅读过程,兼而为之的是,作者的创意通过你的大脑,逐渐变为自身的营养和材料。让书架变为知识数据库,把社交工具当做论文协作工具,用照片创建故事数据库、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等等,平时你有意无意使用这些工具了吗、方法了吗?或者使用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这就是作者和我们的区别之处,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但如此,就连吃什么吃何种食物也可能激发我们的创意,这你可想到?多巴胺、血清素等脑内物质也可让我们集中精神,消除疲劳之功效。走起来工作法,更是对有氧运动的倡导体现。

  创意的思维,创意的翻转,以及三角思维法,总之,善用各种工具,提高自身创意能力,借力打力或许就有出其不意的收获。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九):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一. 信息处理

  a) 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

  二. 时间管理

  三. 整理

  a) 收集美食卡,建立美食地图数据库

  ) 建立人脉数据库

  c) 把自己的感应器感知到的信息记录到“关注列表”中,如想见的人、想买的东西、想看的电影或书

  d) 给不好记的东西“添油加醋”,所谓记忆就是编故事的过程,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

  四. 五感

  a) 思考是生理现象,能够催生创意的理想环境(适度放松的环境)是马背上、马桶上、枕头上或是散步中、泡澡中、乘车中

  ) 晚上9点前睡觉,睡觉时大脑也在运转,进行“睡眠学习”,睡觉需要精神集中力

  c) 早起沐浴,洗出好创意,抓紧上午时间写企划书

  d) 在秘密花园进行游牧式作,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有信息不断输入、不断刺激五感的环境之中

  e) 在办公室里开个茶会,人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五感受到的刺激是最多的,工作效率会直线上升

  f) 用简工作激发创造力,构思创意的三个条件:身心放松、简简单单、富有节奏

  g) 用钢笔画线,用蓝黑墨水

  h)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

  i) 一秒两步,走出好创意。让自己充满干劲,要做有氧运动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散步时产生的血清素能让人静下来,帮人消除压力

  j) 为开始工作而进行的“仪式”——撕碎资料

  k) 找到激发创意的模式与风格,可以把上司或同事的工作风格当做榜样来效仿参考,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自己的模式,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模式,用不同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五. 思维

  a) 两思维路径:

  i. 主干道:演绎法使用某种规则、定理及规律找出答案

  ii. 弯曲小道:归纳法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思考

  ) 阴阳思维法,考虑事物的“反面”,二元对立

  c) 三角思维法,任何事物最后都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去把握

  d) 便签纸创意思维法,实体工具来构思创意,一个点子往往能进一步触发另一点子的诞生

  e)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巧妙找出二元对立,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

  f) 曼陀罗九宫格思考法,填写时一定要有坐标轴的意识,首先将想象力扩展到上下左右4个方向,最后再填写4个角落(产生新点子)

  思维的分层能力是项目负责人、公司经营者必备思考能力。即使同一件事,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g) 用杂志碎片做拼贴图板,成为一个便利工具,帮助催生尚未成为语言的创意灵感。多多参考各种案例找出自己的规律

  h) 用近义词拓宽思路,为断展开联想,让思维尽量发散。构思创意时,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的定义

  i) 使用PPT进行“单人创意头脑风暴”

  j) 善用搜索引擎,与创意建立链接,在想搜索的词语后加上“是”“是什么”,灵感丰富的人脑中会有很多这样的链接。这些链接环环相扣,所以他的创意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小小的创意成为一个节点,与各种各样的创意建立起链接,形成创意中枢,你就会变成“创意体质”,吸引灵感不断汇聚。正如北辰之星,居其所而群星拱之

  k) 用朋友网络弥补自身不足,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只有能发现自身的弱点,就能吸引各种能人异士

  l) 在网上向素不相识的人求助,问题要有针对性,规定好回答方式,举出回答的例子

  m) 汇聚已有信息最多的地方是电脑硬盘,这些信息将成为构思创意时的重要信息源

  ) 先不说结论,最终琮是需要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在确认前提条件后再说出结论

  六. 构思

  a) 向值得尊敬的人偷学“方法”,需要把目光转向能让我们达到对方水平的方法

  ) 替换分母,提高自身价值。以一种身份稳住脚跟,不断转换自己的活动空间,穿梭于各个领域,不断带来新鲜感和新刺激,让所有的尝试与挑战给自己事业带来积极影响,让身份节节攀升

  c) 创造新分母,开发产品新功能,发掘新市场。创建一个全新的竞争平台,并在该平台“一手遮天”的战略手法。蓝海战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创造一个全新的分母

  d) 矩阵乘法——从旧事物中找出新意义。把握自身定位工具,品牌战略SWOT信息乘法运算

  O机会 T威胁

  强项 用自己的绝招来进攻 以攻为守——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W弱项 出奇制胜——创造性地运用策略进攻 不露一丝破绽

  品牌经理(Brand Manager)在考虑品牌形象时,常会在品牌价值的基础上,乘以客户心理(Target in Sight)或时代潮流趋势,用乘法计算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品牌形象,努力维持品牌的新鲜度。

  品牌战略——用不变的价值去乘以变化的心理(陈酒换新瓶),使用乘法创造新意义

  e) 他出“结构”可以攻玉

  f) 模仿大人物,复制伟大创意。模仿——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的技术。变身成谁——越是大人物就越能想出伟大的创意来

  g) 切换视角,换位思考。切换主客视角、打比方、建立关系

  h) 配合对方,下调视线。把长长的故事压缩到短短的几十页中,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

  i) 打造自己的制胜模式。“模式化”的意义,如清晨加班。将一种策划“模型”固定为一种模式后,就总能保质保量地策划方案

  j) 换个发型,打破自己的已有模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理解已有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打磨加工,使之精益求精

  k) 去旅行,广阔的行动范围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l) 好东西自其好的原因,“变了却又没变”法则是“品牌理论”的基础,用目标或时代性这一变量乘以品牌价值这个定量,让品牌符合现代标准,不断变形。

  我们要拥有不变的价值,还要让人感受到时代的特色

  m) 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内容力度和执行力度,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要素。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

  七. 决策

  a)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

  ) 利用上司自然干劲十足,先把自己做成品牌,要提高自身品牌。公司、上司、同事都变成你提升自身价值的工具,上司是越用越灵的

  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

  上司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

  上司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c) 你的工作80%是没用的,把“帕累托定律”的比例设定为万事万物的平均比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意识,让自己的工作表现更出色

  d) 行动有规矩,工作有声色

  工作准则

  -工作总是很紧迫的。在决定工作方向阶段,必须找时间征求上司意见。确认工作目标和需要弄清楚的要点,设法与上司工作保持一致

  -自己做出的是草案。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出成品,应该为断征求上司意见,逐步修正完善,最终做出成熟方案

  -不要一开始就用PPT来做。先在纸上描绘出大概轮廓,征求上司意见,确定方向后再完成方案

  e) 越重要的事越易被忽视。按重要程度高低以二八比例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

  f) 会议四大法则——开会时必须守住底线

  -设定目标,Goal(待解决事项)

  -规则,Roal(法则)

  -角色,Role(人物)

  -工具,Tool(道具)

  g) 日程表与会议记录要配套使用,会议核心是为了决定某件事而进行讨论,会议纪录-玩信息就得趁热打铁

  i. 清楚记录会议“结论”

  ii. 清楚记录得了结论之前的主要讨论要点

  iii. 清楚记录会议的今后课题或作业

  h) 拥有装满偶然力的口袋,是让创意发生质变的关键。即使与你的最初目的想去甚远,便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应该鼓起勇气,大胆调整方向

  i) 勿忘,人固有一死。“思考生死”是让人生闪闪发光的必要方法,假设自己还有3个月生命,你想做些什么?

  j) “预告全垒打”的感觉真好。给自己施加压力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每次目标的预告与达成,日积月累。这种“一定拿下给你看”的心气非常重要,我们最后的对手肯定是自己。不到最后,不轻言放弃,一旦决定目标,便义反顾,勇往直前

  k) 留出空白,等候创意降临。在不经意间忽视的其他可能性,让自己有足够时间去应对那些看不见的链接。有时候改变的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却能让你的未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十):整理术学以致用是王道

  作为@苏豆芽 微信福利的受益者,我也来讲讲我的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后,我快速的翻阅了一遍,并且在网上下了前面的两本。大概一共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的看了这三本书。

  如果想从书里找的创意灵感的妙招,可能你会失望。书中讲述最多的是日常文件、笔记的整理方法,时间的自我管理。还有一些创意的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前后三本书,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重复。

  本书前后有七块内容,不知道是我看的太快了,还是作者本身写的就比较散。暂时还没能把所有的东西都串在一起,系统存放,觉得有点杂乱。我阅读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匆促,所以是一边放着笔记本,一边快速的翻书阅读,边看边及时记录认为有效的方法并且及时整合(其实这个方法也是这本书告诉我的)。

  比如第一章,信息处理妙招,文中提到很多关于信息处理的方法,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其中最适合的方法。用手机的印象笔记结合手机拍照功能一起记录。(我基本是手机不离身,而且现在手机功能很强大可以完全满足我记录的需要)这样筛选之后,我自动删除和过滤了作者提的其他妙招(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自我减负)。下面也是边看边记,对我来说有用的方法都会在笔记里记录下来,以供接下来需要的时候查阅。当然最好的就是能用上的方法,及时的用起来,养成行为习惯,这样是最有效也最不费力去记忆的。

  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妙招。建议快速的浏览书本,记录适合自己的妙招。最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只要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井然有序、良好的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好的结果导向。要有好的创意,首先需要对外部信息有效的吸收和消化,然后是对这些信息的有序存储,最后才是把这些信息提取和重新组合成为创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