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8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听音乐(插图第6版)》是一本由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一):我们的<听音乐>

  其实,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关于音乐欣赏书籍,也非常的不错。那是八十年代出的一批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就算是找到书,可配套的音乐磁带早就没有了.

  例如:薛金炎的<音乐博览会> .初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现上海音乐出版社),同名配套的磁带24盒,每盒时间小时,由上海有声读物公司(现上海声像出版社)同步出版发行.第二版的书和磁带是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和吉林音像出版社1997年出版.

  此书,我大略看了一下,写得蛮好,只是没有配套的磁带,就差了很多.

  还有就是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音乐欣赏讲话>原是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讲座《怎样欣赏音乐》编写的广播稿,从1980年1月6日起开始播出;后来在北京、沈阳、吉林、黑龙江、辽宁、哈尔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江苏、无锡、浙江、四川、湖北、武汉、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广播电台陆续重播了这个广播搞。1981年应听众的要求整理成书,1982年6月由恢复后的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9年4月第7次印刷。此书配磁带47盒.

  如果这些书和配套的音响资料能够重新出版,的确是幸事啊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二):我读《听音乐》,我听音乐

  首先,我向来只给生命中重要的几本书打五分,所以四分已经是绝大多数好书能够在我这里获得的最高评分了。好吧,如果能够在“力荐”上增加一个级别(例如“吐血推荐”“捶地推荐”“不推荐会死”),那么我一定会给这本书打五星力荐。

  其次,作为一枚乐盲型乐迷,靠谱型不识谱者,我所读过的音乐入门书不多,因为我虽然有待扫盲,却不乏基本的知识判断力。大多数书在下载了PDF、扫过几眼后就打入冷宫了。很大原因翻译。例如最近读到的《音乐问题如数家珍》,可以看出原书是丰富严谨的,但翻译有点可怕。是译成勃拉姆斯还是布拉姆斯,这纯属个人爱好;但若为一些明明已经有固定译名的专业名词“创生”出新的译名,并且不带任何说明——对不起,我只能先推定是译者无知

  这本书的翻译,我通读+局部细读之后,认为是很可靠的。而且偏偏这译得可靠的书还在大多数专业名词后面注明了原文。所以即便把伏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翻译成既非大陆、又非港台通译的“穆道尔河”,我也谅解了。

  ----------------------以下谈谈内容---------------------------------------

  我很高兴能够眼耳并用地跟着这本书把各种乐器浏览一遍,把基本的乐理规律温习一下。虽然都流于浅表,但仍不乏提醒巩固的作用。何况这本书的读者并不一定都具有比我多的背景知识。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糊里糊涂纯凭主观兴趣地听了好几年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适当涉足理性分析层面对我来说是多么应景!我向来认为听音乐只要享受就好,不要刻意强求;但恰如其分的理性思考的确能大大提升这种享受。

  再读下去,就是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的解读了。一个人凭着兴趣去接触音乐,爱乐若干年,总会有熟悉的方面,却也有更多被忽略。梳理各个时期的轮廓,恰是发现新的兴趣点的好方法。比如我以前从没想到《火鸟》会好听,但书中的片段抓住了我的耳朵,我想什么时候试试斯特拉文斯基。又比如我几乎忘了世界上有一位叫阿尔班·贝尔格的作曲家,显然,除了韦伯莫扎特施特劳斯瓦格纳以外,还有不少可以听的德语歌剧……

  ---------------------以下扯闲-----------------------------------

  前段听到有人说:“谁没事会想自我教育呢?总还是寻求放松的人更多吧。”不过自打几年前美国高校公开课开始流行起,我就感觉“吾道不孤”了。

  “自我教育”,听起来的确有点无聊。但是人嘛,不发展不好奇、不兴致勃勃,那还有什么意思?而这一切,不都是通过所谓“自我教育”达成的么?要怪就怪从小受了太多傻逼教育,长大了又心浮气躁,一直没有个好环境把我们引到自我健全的路上。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摆脱强加于自身的傻逼了。大学时我在自习室读《从一到无穷大》,拿着笔窸窸窣窣地算题目,抬头一看身边的人多半在复习司法考试。当时颇为感慨,首先庆幸没有遇到过变态数学老师(恰恰相反,初中数学老师是我至今为止最为钦佩和喜欢的三位老师之一),其次庆幸自己到了二十二三岁还不失对知识本身的那种单纯原始渴望和兴致。我不是晒优越感,也十分理解司考大军更何况我也得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只是庆幸并且感激。

  大学里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回头看的时候往往也最可惜。当然有些事本来也要看缘分,例如听音乐。我一直不咸不淡的喜欢古典音乐,若不是两年前圣灵节去了莱比锡的巴赫音乐节,在夜幕里坐在老城市政厅前广场石头地上听了一场名为《古典·月亮·星辰》的露天音乐会,又在圣多马教堂听到一尘不染的经文歌,又出乎意料地抢到“最后一分钟”打折演出票进了大名鼎鼎的格万特豪斯音乐厅听管风琴,我可能永远不会和音乐走得那么近。

  其实,每次从音乐中获得享受、新的认识,莫不是偶然和机缘。

  以往并非不谏,来者却着实可追。虽然小时候没有学过乐器,大学又没利用大把的时间听音乐;虽然三过柏林爱乐之门而未入,迟到二十分钟错失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参观;虽然囊中羞涩不能常去现场,也配置不了高端的器材……但我总相信,最深的爱并不在狂热之中,而是在平常日子平常心之中。扼腕叹息、寤寐思服,这和欣喜满足欢乐兴奋平静等等一样,都是这份爱带来的、我所理应承受的部分得失之心,庸人难免。心底深处却是庆幸与感激。一个朋友一句极朴实的话,我却极爱:”每一点美好都是赚的。“更何况泰戈尔的那句话也不错:

  “只管走过去,不要采摘了花朵来保留,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竞相开放。”

  我敢有这样的期待,因为音乐是永远不会令人失望的。

  好像还有很多想扯的,有些累了,暂时就扯到这里吧。再次为这本书撒花。PS 我很欣慰,书里的德文单词很少错误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三):通向音乐王国的"Lonely Planet"

  为什么突然想看这本书?

  还得从之前的另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说起, 在那本书里,作者说读一本经典传世之作(书)就像和充满智慧思想家谈话。突然灵光一闪,那么,聆听(欣赏)一首曲子就像和感情充沛的艺术家交流。于是就找来这本书阅读打算入门古典音乐。

  其实我一直喜欢听古典,teenager时期喜欢莫扎特,轻盈优雅,有贵气(富二代的感觉哈);现在过了而立,有了些许不算太起伏的人生阅历,逐渐懂得了贝多芬,和他的曲子中的精神力量。但是,对我来说古典音乐纯粹情感上的欣赏,靠的只是凭空想象:例如,听《田园》时幻想草原和奶牛,听《命运》时幻想暴风骤雨等等,因而一直有走马观花,不得其门而入之憾。并不是这种方法不对 — 诚如序言里陈佐煌所言,一千个人对古典有一千种的理解 — I just need more.

  这本书里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点:

  第一,是乐理知识。就像行文有篇章结构,乐曲也一样。自有其起承转合之处。掌握了乐理知识,我以为就能超越如前所述较肤浅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更加理性的分析作品,这样也能更好的欣赏一部作品,更加深入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简而言之,就是努力和作者speak the same language. 那么,就像掌握一门外语需要时间一样,掌握音乐语言也需要多加倾听。

  第二,是音乐史、艺术史的知识。每个章节开始的几页,作者会讲解重要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作曲家以及所对应时期的著名绘画文学作品。我很欣赏这种具有宏观视角的讲述方式,把音乐和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类别联系起来的做法,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作曲家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context— 毕竟,音乐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其实国内也有很好很专业的乐理书,但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现代化的灌制CD的方式,精确到曲子的几分几秒哪个乐句出现代表什么的讲解方式,完全再现了上课的情形,所以对像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容易掌握比较tricky和主观的音乐概念

  一个小小的遗憾:随书CD有两种版本:精简版5CD和全版8CD,现在国内出版的只有精简版,我未能找到全版。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四):逐句导聆,大师带你《听音乐》

  (本文原载《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但限于版面和读者特点,将其中更能“和发烧友心心相印”的部分做了删节,现借科学网博客将全文刊出)

  时报原文见: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9/210865.html

  在菲尔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曾经对古典音乐的作用作了一个精到的论述,大意是:虽然古典音乐不能解决人类的温饱,但有古典音乐相伴,只需一壶咖啡,便可挨过慢慢冬夜。真是一语中的

  然而,在中国当代青年中,听古典音乐的人大概不多。大家往往迷恋于美丽英俊或另类叛逆的流行歌星,沉湎于经数字技术升压后的低音轰鸣,热衷于在重摇滚鼓点中疯狂的歇斯底里。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音响里置入一张古典音乐唱片,细细把玩其中丰富的内容,体会大师创造他们时的心境呢?那不同音色和声部的乐器制造出丰富的和声、巧妙的配器、生动的应答和精彩的竞奏,仿佛建立起一个声音的王国。

  古典音乐毕竟是一种“音乐语言抽象、艺术内涵深刻”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会令初学者“有许多疑虑”。所以当著名指挥家、新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煌先生青年朋友问及“如何才能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时,他作了如下回答:“音乐欣赏的入门书,有似于请一位老师领我们进入这一艺术之门,不是为古典音乐欣赏的良好开端。”而如他所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的《听音乐》,“就是此一目的不错的选择”。

  《听音乐》(Music: An Appreciation)一书原版出自美国著名的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教育出版公司,其作者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钢琴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罗杰·凯密恩(Ronger Kamien)先生。除了考究的纸张、清晰字体精美的插图之外,引进版还随书附赠了配套的唱片,并且在第一批下线的书中,另外附加了一张“中音艺术学校音乐测试卡”。可以说,古典音乐入门者需要用到的材料,这本书均已考虑周全,这是一本“零起点”的音乐入门书。

  专家星光灿烂

  本书推荐人、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主任余志刚教授说,为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召集如此规模的译者群,在大陆是不常见的。他曾采用这本书第四版的简体中文版《音乐课》作为音乐欣赏课的教材,但那本书是单一译者(徐德)翻译的。“在大陆找到5位具有留学背景、足以翻译国外经典作品的作家,是不容易的;即使组成了,也会去翻译更专业、更大部头的专著,因为很多重要的作品在大陆还没有被翻译。台湾的这种合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提到本书的推荐人,也是名家汇聚。陈佐煌、余志刚都为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北京大学音乐课的开创人、音乐理论家,85岁高龄的严宝瑜先生为本书写了推荐辞:“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有力深入浅出,值得推荐”;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和中国音乐学网站长杨健也曾撰文推荐本书。

  两年前,凯密恩先生曾来中国讲学。余志刚回忆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曾师从于钢琴大师阿劳(Claudio Arrau)。那次来华访问时,讲完课,他会和夫人即兴为听众表演四手联弹作为压轴。”凯密恩先生是犹太人,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之后,曾在亨特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的皇后学院任教音乐欣赏课。现在,身为犹太人的凯密恩回到以色列,被任命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祖宾·梅塔音乐学会主席,并组成一支室内乐团,成员很多都是梅塔先生职棒下的世界知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IPO)的骨干。

  据余志刚介绍,凯密恩写的这本书,是美国第一本音乐欣赏教材,在这之后又出现了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的Listen、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的Listening to Music等等,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是这本Music: An Appreciation确是从1976年就出版了第一版。除此之外,凯密恩选编的《诺顿乐谱集》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凯密恩、王美珠、陈美鸾、陈佐煌、余志刚、严宝瑜、杨燕迪……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这本书不啻是海外、台湾、大陆音乐专家联袂为读者精制的一份音乐大餐。

  独特的鉴赏方法

  鉴赏音乐,当然需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当然需要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凯密恩觉得为读者搜集音像资料还远不够,于是他在书中首创了“聆赏要点”(Listening Outline,声乐部分称为“声乐导聆”)的欣赏方法。也就是:不仅为书中提及的作品配备唱片,并且将音乐细分为一个个乐句,以时间分段并切割音轨,细化到秒,然后针对每一个乐句进行乐理讲解。杨燕迪和杨健评价这种方法时说:“将乐曲结构、主题、织体、歌词、乐器和情绪特点等要素的文字讲解与配套CD上的音轨时间准确对应起来,创造了一种无需阅读乐谱就能准确跟踪音乐进程的有效手段,避免了一般普及读物对于音乐本体的介绍大都过于笼统的缺憾。”

  这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的版本,首次配套了唱片,这在以往的引进中是没有的。余志刚说,这本书从第一版就开始采用“聆赏要点”的方式,从时间上推算,可算是凯密恩的首创。读者可以先看着书,带上耳机逐句欣赏。比如乐曲发展到了某个时刻,旋律中出现了一个萦绕着的长音、是弱的力度和简短的休止,对比书中对这个旋律的描述进行理解。余志刚说:“如果学生真的按照这个步骤,看着书、戴着耳机欣赏,比闭着眼睛盲目地听效果好得多,目的性更强,会更有收获。然后可以再合上书整体听一遍,根据印象不看文字回忆作者的描述,进一步产生更多的联想。”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古典音乐中的术语以及作品名的习惯写法,书的最后还附有“重要词汇”和“CD曲目”供读者参考。同时,麦格劳-希尔还提供了学生自测和考试用的习题库、教师上课用的幻灯片以及大量补充音像资料,甚至还开发了能与音乐播放同步显示“聆赏要点”的互动软件,以及包括“如何参加音乐会”、“如何描写音乐”之类极其贴心细致的补充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目前已经已置于本书的在线学习中心,大部分是免费的。

  新版本的新内容

  读者也许会发现,这次引进的版本中,有一些著名音乐大师并没有被做专题介绍,而大作曲家舒曼的夫人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却被提到与丈夫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Music: An Appreciation本来就有全、简两个版本,这次引进的是其简明版(Brief)。另外据余志刚介绍,音乐欣赏专著同音乐史专著不同,重点不是将每一时期的作曲家逐一介绍,本书也不例外,往往以一个作曲家代表一种音乐风格或倾向;对克拉拉的重视也是源于近两年音乐理论界对女性作曲家的重视,这也反映了理论研究界的新趋向。除了克拉拉,书中还对诸如中世纪作曲家宾根修女(Hidegard von Bingen)、20世纪的作曲家兹微里希(Ellen Taaffe Zwilich)等女作曲家作了讨论。有趣的是,余志刚提到,本书的译者群也以女性为主。以此观之,今年来音乐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女性的比重都在加大。

  在历史的主线下,作者试图尽量立体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读者将在每一个音乐时期之前看到一个表格,其中列出了此一时代中音乐与艺术(美术)、文学、历史、文化之间的平行发展关系。如果读者不满足于列表式的概述,还可以仔细阅读其后的文章,在文章中叙述的视野更加广阔,涉及到了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甚至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并且配有丰富精美的图片。

  新版本中,作者加入了“展演观点”版块儿,着重介绍了几位乐迷熟知的音乐家,比如作为钢琴家的作者本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等。其中常引用这些名家自己的话语,涉及问题也十分广泛,与“聆赏要点”交相辉映。根据评论者的要求,新版本“20世纪及其后”部分还将阿根廷探戈作曲家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和拉丁风格吉他大师桑塔纳(Carlos Santana)提升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改古典音乐西方一统天下的局面。

  专章介绍“非西方”

  《听音乐》在介绍亚洲音乐的时候,并没有选用中国音乐。究其原意,余志刚讲的几个例子引人深思。在上一次凯密恩来华访问的时候,曾有人问他为什么没有专门介绍中国音乐,凯密恩遗憾地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中国音乐,更无研究。

  在书中有一段的描写也许会令许多中国不愉快,这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段公案,那就是大作曲家柏辽兹曾在1862年说:“中国人唱歌就像狗嚎,或象猫儿吞下蟾蜍时所发出的尖叫。”

  这其实时是源于对中国音乐的误解,西方人一直对中国音乐有些偏见,认为其和声、旋律比较简单,不如印度音乐层次感强。另外,西方学者还曾经提出,中国音乐缺乏低音。他们无法理解缺乏和声和低音音乐如何称得上“博大精深”。虽然这个悲剧的缓解已经可以从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看到缓和的迹象,但是西方音乐学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犹疑依然存在。余志刚说:“莱特曾在他的Listening to music中以传统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代表介绍中国,但是新版中他又拿掉了这个部分,代之以谭盾的现代音乐,比如《卧虎藏龙》、《马可波罗》等等。估计他是自认为难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吧。”

  当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双膝触地、泪流满面地称《二泉映月》“只应该跪下去听”时,当西方音乐家惊叹琵琶大师刘德海手中的琵琶竟能奏出堪比一支乐团的丰富音响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是否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在普及西方音乐方面做的工作是否充分呢?

  如今在市场上,我们能找到西方经典的音乐欣赏普及教材只有《听音乐》一种;国家大剧院,很多观众还不知道在古典音乐演出的哪个阶段,才应该为艺术家的表演鼓掌喝彩;进口唱片的价格居高不下,引进版唱片的音质堪虞,再加上正规渠道提供的唱片种类有限,发烧友不得不在打口盘市场淘换洋垃圾……从所谓的美国民歌《念故乡》到中国少女组合的《不想长大》,很多人都会哼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其实是来源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旋律?这一切说明,我们做的还不够,因为毕竟了解是双方的、相互的事情。

  其实无须危言耸听,也不必妄自菲薄,陈佐煌先生有言:“听古典音乐,不妨把作曲家当成一位知己,那扑面而来的音乐就是一位密友对你的亲切倾诉,如果你能从中领悟感受到些什么,甚至能勾起你某种‘似曾相识’的情绪回忆,进而引发进而引发出某种感情的共鸣——恭喜你!你已迈出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第一步,那可是人生一大快事!”

  曾在自家报纸上发表过这篇文章,但原文的某些内容因种种原因被割爱;后在科学网新开的博客上刊出,现再将未删改的全文引用至此。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557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五):乐盲的推荐

  利用零零散散差不多4个月的中午的时间,才算是把这本书过了一遍,对一个乐盲来说,很有收获,但很难评价。这么看下来,感觉还是没有入门,但也并不影响对此书的好感和推荐。

  乐理or音乐的物理特性

  想来好笑,一开始看乐理,是以一个理工科技术的视角来学习的,穿过拗口的表达,以物理变量来描述音乐,我第一次懂了,说是醍醐灌顶并不为过。或许,艺术的本身也是科学的。(这点感受已经被老婆耻笑过了,但我还是很欣慰)

  从一个音符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再到节奏重音速度,再到旋律和声调式织体曲式风格,音乐仿佛从一个小小的点,拉成一小线,又画着波浪在平面上展开,进而多个线条起舞构成一幅立体的图画,音乐,在理工男的世界里终于从抽象的1234567变成了可理解的“东西”。

  音乐史

  跟随章节的推进,一部西方音乐发展史慢慢展开,音乐家作为主线,看到不少故事,也顺路听了一些作品,坦白的讲,大部分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但最有收获的是,很多音乐可以听得下去了,听个把小时也不会觉得困,对,“不困”,在我看了,对我这个乐盲来讲,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本书,是个起点,在脱盲的路上,是个不错的指点者。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六):音乐冥想和兴趣

  看完了身心灵修炼和创意生活的书籍,我决心要找能辅助修炼身心灵的事物,于是我选用了音乐作为自己冥想的工具,同时也通过这个方式,让自己有多一种兴趣爱好,让生活更加丰富。

  这本书给我主要的收获是弄清一些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乐器,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不同时期音乐的分类和代表作,尤其是广义古典音乐及其代表人物,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

  读完,开始我的古典音乐冥想和兴趣之旅!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七):《听音乐》

  首先,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是作者用了很多心思去写的,编者也花了很多的心思的,同现在的很多书比起来,这简直是一本煌煌巨著。

  本书首先介绍了很多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力度、音色,人声、乐器、节奏、记谱法、旋律、和声、调式、织体、乐曲形式、音乐风格。总之,我十分满意,对我这样的一个音乐初学者而言,它太好不过了。

  之后,它开始顺着时间轴从中世纪一直写到了1945年以后的现代,全面,取材经典。

  中世纪的教会音乐(450-1450),《哈利路亚》、《圣母弥撒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1450-1600),《圣母玛丽亚》、《教皇马尔塞鲁斯弥撒曲》、《当女神维斯塔下山时》。辉煌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赫的大协奏曲与反复曲式,《D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他的赋格曲《g小调管风琴赋格曲》,还有那个时期的歌剧,克劳迪·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亨利·普赛尔的《荻朵和埃涅阿斯》,巴洛克奏鸣曲,柯雷利的《a小调第十号三重奏鸣曲》,安东尼·维瓦尔第的《春》,巴赫的《D大调第三号组曲》,圣歌与教会康塔塔,巴赫的《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清唱剧,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的《弥赛亚》。

  而后是古典时期(1750-1820),维也纳,奏鸣曲式之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主题与变奏曲式之海顿《G大调第94号交响曲》,小步舞曲莫扎特《小夜曲》,回旋曲式之贝多芬《c小调弦乐四重奏》,约瑟夫·海顿的《bE大调小号协奏曲》,沃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唐·璜》《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

  之后是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首先是弗朗兹·舒伯特的《魔王》,而后是罗伯特·舒曼的《狂欢节》,《埃斯特蕾拉》,《重逢》,之后是克拉拉·威克·舒曼的《如果你爱恋美》,然后是弗里德里克·肖邦的《bE 大调夜曲》,《c小调练习曲》《bA波洛奈兹舞曲》,弗朗兹·李斯特的《f小调超级练习曲》,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埃克托·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斯梅塔那《穆尔道河》,安东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约翰尼斯·勃拉姆斯的《F大调第三交响曲》,朱塞佩·威尔第《弄臣》,乔柯摩·普契尼《波希米亚人》,理查德·瓦格纳《女武神》。

  20世纪及其后的音乐,首先是1900-1945年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克劳德·德彪西《牧神午后序曲》,新古典主义,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表现主义,阿诺德·勋伯格之无调性与十二音系统《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的幸存者》,阿尔班·贝尔格《伍采克》,安东·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贝拉·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查尔斯·艾夫斯《康乃狄克州莱丁的普特南露营区》,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威廉·格兰特·斯蒂尔《非裔美籍交响曲》,艾伦·柯普兰《阿帕拉契亚之春》。

  然后是1945年以后的音乐,十二音系统的广泛使用,序列主义,机遇音乐,极简主义,音乐的引用,调性的回归,电子音乐,声音的解放,混合媒介,五首代表作:凯奇,为预置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与间奏曲》,瓦雷兹《电子音诗》,皮亚佐拉《赋格》,兹微里希《大协奏曲1985》,亚当斯《快速机器的短暂骑乘》。爵士乐,拉格泰姆,蓝调,贝茜·史密斯《迷失蓝调》,爵士乐,奥尔良风格,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更加狂热》,摇摆乐,比巴普,帕克《灿烂的玩笑》,酷爵士,自由爵士,爵士摇滚,戴维斯《麦尔斯摒斥巫术》,美国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里奥纳多·伯恩斯坦《西区故事》,摇滚乐,卡洛斯·桑塔纳,披头士《露西在那闪烁的天空》。

  非西方音乐,口述传统,即兴表演,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音乐,欧姆普,印度古典音乐,香卡《玛如-比哈格》。

  《听音乐(插图第6版)》读后感(八):除了经典 还能说什么

  如果大学里的音乐鉴赏课能够用这本教材,我觉得是一个福音,对古典音乐难以理解是很多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记得看过周海宏老师的一个讲座,谈到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何需听得懂。聆听音乐将人的主观经验和乐曲连接起来,产生一种新的想象,新的理解,这是一种享受。如果生硬地把某段乐曲和某些东西拼凑,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抹杀,是对作曲者的不敬~

  好好利用这本书,古典音乐不再是一个奇幻的梦,不再是白领才能欣赏的艺术,让古典音乐平民化~

  这本书截取了很多的古典音乐的片段,分不同时期和风格进行阐述,边听边看解析,非常好~总之,是我见过的最经典的大众音乐欣赏教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