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1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的读后感10篇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是一本由李若瑄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一):对80年代小城的眷恋

  对80年代小城的眷恋

  乡愁是一个古老的、且现代的话题,真得让我们很惬意,很多想法,的确让我们很难忘很喜欢笔者有很多感触,回想自己是70后的人,对80年代的村庄也是有种情有独钟、一种久违的难忘。这些话题,真让笔者感慨万千……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让笔者想起了一个对乡愁的难忘、对乡愁的惆怅与追随。对80年代小城的眷恋的确是个难忘的话题,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本书作者李若瑄,复旦大学历史硕士。她的学历非常好,相信她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些更惬意的话题、理念冷静深度思考。据信息检索,笔者获悉,作者自幼以放养姿态生长在云南边地小城,18岁离家求学,从此开始漂流生活。现供职于某知名杂志海外版,长期奔波各地,所见所闻愈多,愈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生活。

  而除此之外,而笔者还了解到,自幼生长于80年代的小城,父母忙于工作,且一直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觉悟,因此与年长三岁的哥哥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十分轻松快乐,虽然时至今日自己没有成为精英人物,但至少拥有一个开心的童年记忆和一片可以慰藉心灵乐园

  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在这里:谨以此书,写给我们渐渐消失的故乡!书中有这样一段:

  后来我们终于长大

  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都市

  可以自由穿梭似乎

  自己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故乡这个词变得好遥远

  变得不那么重要

  慢慢替代它的只剩下怀念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在下着雨的夜晚

  你也会像惊醒了一般

  回忆起那些从前

  记忆中那些稚嫩的脸和那潮潮的南风天

  我们也许都注定漂泊散落四方

  只期望内心还有一块柔软干净土壤

  装着我们的小城我们的故乡

  上面这一段,我们会感到很温馨、很难忘!古老的村庄有种特别难忘的感觉、温馨的感觉又一次被焕发出来了。笔者觉得,那些年的老房子都是那么破旧不堪,但是充满了一些难忘的乡音。的确让人难忘。那时候,小小玩伴们都是聚到一起,游山玩水,有种莫名的欢乐喜悦。当下,我们喜欢那些80后的小村子,真得好向往!让我们从打造好青山绿水开始吧!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二):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

  写给我们渐渐失去的故乡,关于作者,李若瑄,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以放养姿态生长在云南边地小城,18岁离家求学,从此开始漂泊生活。现供职于知名杂志海外版,长期奔波各地,所见所闻愈多,愈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生活,书写自己童年时代的小城故事

  我反复阅读的《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全书写了四个季节自然春夏秋冬,十八段回忆,带我回到新雪旧房的故乡,回味其中的乐趣,重返十二岁,去感受故乡留给我们的、还能回忆起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从中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故事,脑海中故乡当年记忆犹新样子。此书不仅会带领读者走进书中的世界,与作者共同回忆其中的故事中,仿佛充当着故事中主人公,乐趣无穷。而且使读者想起自己当年的童年,当年的故乡,当年生长的小城。我喜欢《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和书写风格

  故乡是很小的时候,你觉得这里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哪里你都不愿意去,就愿意待在父母身边;长大了,你觉得这里很乏味,任何一处地方都比这里精彩,你渴望到他乡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冒险;然后呢……随着离家时间的越来越长,你对家乡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居然越来越清晰,过去的细节在你的脑海里,在反复的回忆里越来越历历在目,你开始越来越思乡,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可惜的是,你发现你自己永远可能也回不去了……

  欢乐的童年,闪光的小城,深深的烙在脑海。一提童年故乡,满是傻事,把小水壶放在火炉上烧,用刀片把家里的窗帘割成一片一片的;满是开心,吃到很棒的零食,看到很棒的漫画书,永远没有烦恼。我喜欢泼水节大作战,对傣族的文化充满好奇,喜欢他们互相泼水时的“大作战”,喜欢他们使用的“武器”,喜欢他们在上学路上的斗智斗勇,喜欢对年轻男女集体“攻击”,泼水节就是一场属于年轻、属于爱情的狂欢。我喜欢初夏的东卡河,喜欢东卡河给小城人带来的方便,喜欢东卡河教会人们游泳这一技能,我喜欢东卡河的春夏秋冬。我也喜欢我的同桌,我喜欢小城的新年,我喜欢过大年。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图片做辅助,在文字作用下,场景更加详实,出现在眼前。分成四个季节,十八个故事的这种书写格式,使书章节更加有序,更加明了。作者语言风趣幽默,故事情景仿佛再现。

  写给我们渐渐失去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怎样的风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始终是回家的那条路……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三):世界观的起源点

  这本关于80年代小城生活的书大概是我今年读过暖心的一本。

  我出生在一个叫做衡阳的小城,直到五岁上学,被妈妈带来深圳和南下的爸爸一起生活,也就是深圳这边常说的移民后代。所以别人要是问起我的老家,我也都懒得解释,随口答一个“深圳”或是“广东”。而我对自己的出生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

  可能因为很早就出来了,和老家的姨妈舅舅邻居小伙伴没什么联系,也早就已经熟悉了大城市的便利、繁华和自我主义,又或者是爸爸在我还未曾记事的时候就南下深圳,妈妈又做销售成天出差,我被塞到奶奶家、外婆家、邻居家、朋友家寄住,对于衡阳也完全没有家的概念。即便是过年也冷冷清清的,最多也就是爸爸从深圳回来,家里多了几桶“刀唛”牌花生油,看起来挺高级的。有一回爸爸给我买了一套衣服,说是送给我过年穿,结果穿上跟套麻袋一样,让人失望透顶(六年后,那套衣服终于合身了,但深圳才没人穿那么幼稚的款式)。

  之后十多年后,我上了大学,放寒假在学校买了学生票,坐了20个小时的硬座从北京回衡阳。出了火车站的地道,见到的站前广场比记忆中的更破败,马路坑坑洼洼,裂开的路底下还有脏水,唯一不同的是终于有了肯德基。

  衡阳和小时候那套不合身的衣服一样,依旧让人失望透顶,让人一丁点也不想承认这竟然是我的老家。

  所以我看到有人追忆自己在小城的童年,流露出无限向往的情绪,还写出了一本书,我觉得特别震惊。更让我惊讶的是,配配(作者)一开始说到她世界的构成时,竟然和我小时候那么相像。

  她说她儿时世界的核心就是家以及前后院、园圃,然后旁边的农场、稻田、河也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就是她世界观的起源点。而我小时候还傻乎乎地认为衡阳就是整个中国,在一纺机(当时是个国营的大厂,形成了一个大社区,有厂里自己的学校、医院食堂和澡堂)上学经过的大雾茫茫的草坪操场就是中国的草原市里有好多买衣服的商店;而爸爸所在的“深圳(正)”一定是个正方形(和“圳”谐音,请原谅小时候没文化的我= =。),而且肯定外国!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个蠢蠢的世界观确实在很长时间里都占据着我的脑海。

  特别有共鸣的是去公共澡堂洗澡。

  虽然我对衡阳的澡堂印象已经非常模糊,朦朦胧胧记得那时我还很小很小,澡堂没有花洒喷头,就是直接从管道里涌出热水来。旁边水雾弥漫都是光溜溜白花花的阿姨,我妈打好泡沫就往我头上身上抹抹搓搓,过一遍水就不管我了。我总是伸手去抓涌出来的热水,可总是不能把水抓在手里让它不再往下流。虽然家里也能洗热水澡,但我还是特别喜欢澡堂。

  而我最羡慕的是配配在洗完澡可以和哥哥一起喝橘子汽水,在夕阳下跟爸妈哥哥一起回家,拉着斜斜长长的影子,看起来很温馨的样子。我妈是个严厉的人,从来不给我买零食,更别提汽水了,那是来客人才能喝到的高级饮料。她下班也晚,去澡堂洗完澡出来,外面都已经黑成鬼了,没有夕阳下的影子,也没什么温馨的。还有多嘴的闲人告诉我,爸爸在深圳有阿姨了,当时我也不懂什么意思,也以为是真的,跟着那人念出声来,结果被我妈听到回家毒打一顿,用的是羽毛球拍。

  然后做错事怕被妈妈揍、小学的时候养蚕宝宝、在家里床底下摸到好多西瓜、去食堂吃特别好吃东西,这些都是我也经历过的事情!

  只是配配比我幸运得多。她有严厉的妈妈却有温柔的爸爸,还有做错事会包庇、偶尔也会打闹闹别扭的哥哥,而我的爸爸一年只能见一次,连我穿多大衣服都不知道。她有种菜的苗圃、喂养的猪宝宝,而我只能在操场旁边的沙坑里捡鹅卵石。如果衡阳有更多让我觉得温暖的地方,也许我就会觉得那里也是我的家吧。

  看完配配在小城的春夏秋冬,我唯一觉得想念的,好像就是五岁夏天的一个晚上坐车去火车站时在跨江大桥上那些不断倒退的黄色路灯,还有当时抱在怀里、到了深圳不久就被扔掉的布娃娃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四):小城回忆多

  小城回忆多

  ——评《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By Rene-summer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的原因,我越来越爱回忆了,总时不时的想起过去的事情,想到童年的玩伴,想到我的故乡,那个北方的小城市。对于像我一样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故乡就是逢年过节回去小住一下的旅店,匆匆来,匆匆走,却很少能细细的去观察这个城市的变化

  这几天在看一本书,名叫《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讲的就是作者李若瑄回忆故乡春夏秋冬中各种有意思的趣事。与我的故乡不同的是,李若瑄的故乡是在南方的小城,那个由澜沧江得名的澜沧县,李若瑄的家就在小城的城郊结合部。

  小城地处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在它北边数百公里远的地方穿过。小城的四季虽然不像北方那么分明,但在作者的记忆里,却能清晰的分辨出各个季节的气息春天里有桑叶的陪伴,夏季有应季的水果,西瓜、芒果、桑葚等,秋天虽然很短暂,但安稳校园生活却是记忆最深的,冬天虽然看不到雪,早晚依然很冷,但可以见到灿烂阳光,还有美丽的寒假和过年是最喜悦的事情。

  说起过年,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新鞋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得到压岁钱,虽然每次都被家长以帮忙保管的理由骗去,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小城的过年风俗习惯和北方有些相似,也是特别的看重年夜饭,但小城讲究的年夜饭却让我看的垂涎三尺。光一个牛肉就N多种做法,可以做本地特色菜牛扒烀,也可以做卤牛肉、牛肉凉片、红烧牛肉、土豆炖牛肉,还可以做酸笋牛肉、川芎牛肉、牛肉炖藠头等等,这么算下来都可以做成全牛宴了。

  大概是因为我也是在出生在80年代的原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莫名的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虽然我的小城没有桑树,没有泼水节,没有芒果,没有大河,但小人书却是童年里都有的。各种的连环画,还有《唐老鸭与米老鼠》《机器猫》《安徒生童话选》,现在想想我的童年记忆也越来越清晰了。

  书中看到这么一句话,“随着离家的时间越长,你对故乡的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居然越来越清晰,过去的细节在你的脑海里,在反复的回忆里越来越历历在目,你开始患上思乡病,可惜的是,也许你再也回不去了......”

  是的,我们离开了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们逐渐熟悉了工作的城市,把工作的城市当作了第二故乡,乡音渐渐的变成了普通话,回到故乡偶尔普通话和方言傻傻分不清,说方言的时候往往就说成了普通话,而回到工作的城市,说普通话的时候往往就说成了方言。

  但时间越长,我们越爱回忆了,只因为小城是故乡,小城里的回忆很多。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五):常回去看看你

  身处异乡的我们,时不时心里会顿觉落空,或许唯有故乡这两个字会让我们在夜里温暖落泪,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迅速镇定下来,是呀,这就是故乡的力量。故乡作为一种情结,早就渗入到每个人精神身处,由此,故乡成为你身体中厚实的土壤,为你的成长奠定坚实基地。世界各个角落,都是故乡,无论你行至他乡,言行举止中仍然浮有故乡的影子。可是,故乡本身,一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可揣摩、推测,也不可阻止,而关于它的记忆,却无疑成为我们心头最为繁华的场所。翻阅这本书,开启的无疑是一场回忆之旅。

  《生在在80年代的小城》其作者生长在云南边地小城,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故乡的回忆一点都不凌乱、模糊,相反,作者清晰地记着生命中的每一件重大事件,无论奇怪的、忧愁的、快乐的,把作者重置当时情境,发生的统统都是快乐,这难道就是小时候的魅力?不禁让人匪夷所思。书中以四季的变化,记忆也越发动人。书中多次提到小时候被母亲打,但是作者并没有半点抱怨,一笔带过,没有任何情感寄托,或许,作者在记叙,而整个记叙的过程平静、淡然。想想也是,身高丈量了小时候跟长大之间的距离,现在的自己,回头看少年时的自己,只想过去摸摸头,关于自己的爱,越平淡才越好。

  书中有一处情节,特别叫人感动。大人们在山坡上的松树林里砍柴,作者跟伙伴在山腰的草地上玩,伙伴睡着了,她听着风吹过松树林发出的阵阵松涛,也渐渐地睡着了。中途醒来,虽然在山上睡得难受,不过仰躺着看晶莹透亮的蓝天,想起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胡思乱想一会儿。作者觉得天空距离她很远又很近,她又开始昏昏欲睡。对于记忆,如此坦白的流露,想必是故乡给的踏实之感。小时候的我们喜欢胡思乱想,但又无忧无虑,哪管那么多呢,脑子里空空的,轻松自在地过完一天又一天,殊不知,脑袋里无形中正在被“填充”。还有她摆书摊那一情节,有趣儿极了,这真是最欢快的少年时光了,真挚、淳朴、善良,她在安静地做一件事,专注于事情本身。

  看书的时候,也让我们不由得对于自己的故乡心向往之,看着看着,便跑神了,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有一群小伙伴。如今,他们不知都去哪了,真叫人伤心难过。不可否认的是,回忆既是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对于自己的期待,人的身体中有一部分属于故乡,而我们用这一部分,可以做些什么,用来报答如此美好、善良的世界。想必这本书的价值之处,正在于此。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六):剪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时光美好的定格

  剪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时光美好的定格-评《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

  文/信实的精灵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 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小轩作词,费翔演唱《故乡的云》

  忘记有多久,没有读到这么独特的一本书。说它独特,不是因为立意有多么高深,或者语言风格有多么另类,而是恰恰是它触动了我的童年回忆。那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此生再也磨灭不了的时光,那个时光,教会了我太多,关于善良,关于真诚,关于勤劳,关于奋斗,关于父辈母辈,关于那段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记忆,更多的是关于回忆。

  然而,我心中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永远都回不去了。我们总是想着,现在可以尽情怀念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若是可以,等我老了,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临湖或者临近河边盖一间茅草房,养养花,种种菜,喂喂鸟,养一只猫,堆一个房间的书,每天面朝湖边,穿暖花开,看花,看书,颐养天年,带着自己最心爱的老伴儿。

  可是,我们这一生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度过,匆匆忙忙地长大,都来不及记录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匆匆忙忙地上小学、再去上初中,然后就升入高中了,匆匆忙忙的地高中毕业了;然后呢,匆匆忙忙地就背起背包离开了自己的家,到了一个外地的学校去上大学,这一走,就匆匆忙忙走出了自己长大的小城,那就是80年代的小城。唯有笔才能追上那些匆忙离开的时光。

  本书的作者李若瑄,在大都市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家乡,在原来越远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故乡是割舍不掉的思念。对于一直没有走出自己长大的地方的人来说,觉得她的这本书或许会有点矫情,不就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吗?可是,对于已经走出家门快十年时光的我来说,看到熟悉的一幕幕比如养蚕,比如切猪食,比如养猫,比如自己耕耘自己家的三分菜地,都忍不住潸然泪下。那可是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啊。

  对于一个80年代小城的人来说,互联网还没有发达起来,我们没有那么多来自于外界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很多要干的事情,并且四季在我们的印象中变得分明起来。

  “因为餐桌上的四季被弄乱了,我们的幸福感也丢失了”。李若瑄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我的所有心声。那个时候的我们,“小时候的我们,不知所谓,不知所为,简简单单却幸福满满。”春天给麦苗除草,给自己家的鸡鸭鹅、猪、羊和兔子拔草。那时候,每天的我都貌似有很多很多可以干的事情,我们家除了牛没有养之外,还捡有一只流浪的猫咪和看门的大狗,后院还有哼哼叫的一窝猪崽子和一只母猪。

  所以咯,即使不出门,我们也有太多可以玩的动物。那个时候的我们无惧无畏,对于猪这种在现代人眼中看着肮脏不堪的动物,也在童年的我们眼中觉得美好无比,尤其是我们家的母猪生过一群猪崽子的时候,那每一只毛茸茸可爱的小猪仔简直让我们不舍得回家吃饭了。

  养蚕,这种在我们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娱乐项目,当然也犹如作者笔下的那么精彩了。然而,我们那时候桑树和桑叶很多,远远不用像她笔下一样,互相要去别人家采摘桑叶。

  夏天呢,最快乐的时光差不多有快十年吧,一直持续到我上高中后才慢慢停止。夏天最闷热的时光,对于我们河南的人来说,吃一些自己家地里种出来的西瓜,那简直无上的快乐。那个时候我们家自己种有几亩自己的瓜田,不仅有西瓜,还有甜瓜和长得足有二十几斤的大冬瓜,那时候的我,甚至于两人合抱都有困难。

  当然,最快乐的时光要数晚上打着手电筒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弟弟一起去树上抓“知了猴”,等到第二天中午用油煎炸,那绝对是美味中的极品美味(那个年代,不是每天都可以吃上猪肉的,差不多一个月也就两三次吧,并且我们家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当然,还有第二天拿着长长的竹竿去树上找知了壳,因为知了壳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我们通常每个夏季可以找到两三斤的知了壳,每斤差不多可以卖到50元一斤。那时候,我和弟弟每天喜欢回来之后,一个一个数今天一共够到多少只知了壳,原来,那个时候的快乐可以那么简单。卖掉知了壳的钱,那个时候甚至于不知道问爸爸妈妈要来当做自己的零花钱,因为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全部留给父母作为我们姐弟三人新学期开学后的学费了。即使那样,学习仍然很快乐。

  到了秋天和冬天,可以玩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这是现在身在大城市的我再也感觉不到的了。还好的是,每年的国庆节我都会回到老家一趟,庆幸的是,还能找到那么一点点农村的秋天味道,今年的国庆节,我和S先生一起回的河南老家,他从小长大于东北的城市里面,对于河南的农村几乎是一无所知。然而,他竟然爱上了我们的河南农村,因为有大片大片没有收割的玉米地,金黄金黄。有堆成一座小山似的已经掰下来剥干净的玉米棒子,金黄色的玉米颗粒闪闪发亮,甚至于还有花生地里可以挖出来的白白胖胖的虫子,竟然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之一。还有新奇的拖拉机和爹爹的摩托车,都是城市里面的他所不曾玩过的。原来,很多时候,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竟然是珍品。

  作者仅仅是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来自己成长的环境,然而还是让在大城市长大的读者们感到了一股股浓浓的农村风情,这是他们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去经历的生活。冬天的时光里,不管是大年还是小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大城市中,年味儿原来越来越淡,因为我们都是蜗居,邻居们彼此都不认识,所以没有那种亲切感。相反,在我们农村,我们出门都可以不用锁门,甚至于大门都可以不关,因为邻居们早已亲如一家人,他们如果要用什么东西或者农具,拿去用呗,反正会还回来的。

  每每看到这种怀念自己家乡的书,我总是欲罢不能。原来不是因为自己的童年已经过去了,而是我再也回不到自己一直长大的小小地方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太多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怪我们,只怪我们成长得太快,总是抓不住溜走的时光。

  最后用王力宏自己作词作曲,收录于《改变自己》专辑中的这首《落叶归根》结束自己的文章,有太多的话想要说,或许我也可以选择像李若瑄一样,用自己的笔,自己现在还有的记忆记录下来自己的童年,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美好乐趣,而,回忆,总是来不及。

  举头望无尽灰云,那季节叫做寂寞,

  背包塞满了家用,路就这样开始走。

  日不见太阳的暖,夜不见月光的蓝,

  不得不选择寒冷的开始,留下只拥有遗憾。

  命运的安排,遵守自然的逻辑,

  谁都无法揭谜底 喔..

  远离家乡,不甚唏嘘,幻化成秋夜,

  而我却像落叶归根,坠在你心间。

  几分忧郁,几分孤单,都心甘情愿。

  我的爱像落叶归根,

  家 唯独在你身边。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七):唤醒童年

  文/绮心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会在现实中被抹掉。”脑海中的记忆往往比文字描述来得丰满和充盈,然而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所有写作者选择记录,记录生活,记录所思所想,来呈现心中渴望被他人认知的世界。有时候我们仅仅只是怀念,就好像李若瑄《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里写的那样,我们一路繁华,却注定散落四方。而终究故乡,是酒酿,会令人沉醉,亦留香。

  写故乡,人文风景似乎总是首选的主题,小城的历史底蕴、文物考究或者奇闻异事欣然跃于纸上。《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则不同于此,比起稍显大气人文的书写,这部作品反而是小家碧玉的。她细腻真实,自我天真,极富生活气息的讲述使得我们读起来像是有人在你耳边与你分享自己的童年。全书以四季作为划分,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色。正是这样一季一季地更替,作者的童年得以构筑,那些充满童趣的场景,填满书页,值得回味。当我们远离故乡,这些与童年有关的事物和记忆才越发珍贵。

  无论是用心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还是主动请缨种植自己的小菜园,于当时的作者而言,都是一次新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充满着挑战和乐趣。亲身体验的事物总是最难忘,想必《春蚕》这篇课文在作者心中也占据了很长时间。我们的童年因为做了一些事情如今回忆起来才满心感慨。独特的养猪经历是许多人未曾经历过的,听说的恐怕也极少。属于童年的游戏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也不会去触碰了,跳绳、扔手绢、跳皮筋等等这些储存在记忆里。作者的童年还多了一样泼水大战,“只见一道道水柱,一片片水花在骑车人身上此起彼伏地飞溅,一瓢水都没扑空,悉数浇到了骑车人身上,飞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色彩虹,非常漂亮”,云南小城的泼水节让作者的童年变得更加别具一格。

  童年的游戏和尝试新事物让人难忘,美食更是让人忘不了。曾经因为贪吃在床上留下的西瓜皮和橘子皮使年少的天真在床单的污渍中展现。西瓜、芒果、羊奶果、枇杷果等等,皆是夏天大家的宠儿。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地方特色水果——多依果,虽然口感又酸又涩,却深得人们喜爱。多依果的吃法多到让人惊讶,既可以蘸着、拌着,还可以腌着或者晒成干。在山里的各色植物和野果为童年增色不少,除了美食,那些在烈日下走过的山路和小小的屋顶探险也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童年是特殊的,因为那时的我们会关注一些小的事情,小时候听来的传说和故事,逢年过节的风俗礼仪,都被我们所重视。风靡全球的童话故事《小王子》里说道:“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在唤醒童年记忆的同时,也在唤醒我们的内心,唤醒我们对微小又美好事物的关注。

  文字原创,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八):在不知道烦恼是什么的年代

  书中说,小小的蜗居、前院、后院以及一个园圃,这就是儿时的我眼中的世界核心。

  在小城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人们在静静的生活着,没有大起大落,生活今天和昨天没有两样,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是静止的可又不是,缓慢地前进着可又平淡无奇。

  我们许多人都成长在这样的童年之中。这样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更加真实。闻着街口的小吃店飘来的香气,听着喧闹的叫卖和讨价还价的声音,看着巷口的大柳树随风摆动着枝杈。这算是一种幸福。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故乡的时间清澈温暖。从日出到日落,潺潺流动,它不动声色,投以冷眼,看生,看死,看日子呼啸而过。这样的日子也是一种享受。

  总是会产生跟作者同样的感受,就像他说的,随着离家的时间越长,你对故乡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居然越来越清晰,过去的细节在你的脑海里,在反复的回忆里越来越历历在目,你开始患上思乡病,可惜的是,也许你再也回不去了……就像他说的。

  似乎每一个80后都有这样的回忆。《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这本书就像是80后的童年纪事簿,我们生活、学习、游戏都发生在这里,这里有欢笑也有泪水,让我们学会了记忆和忘记。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这本书预言温暖,柔和。作者用他轻盈的笔触向我们娓娓道来。就像他说的,城市真的太大了。可是它却容不下温顺的牛。这些被城市抛弃的记忆,被很好地储存在了故乡里。带着故乡温暖的阳光,轻轻柔柔撒了下来。

  珍惜在家的日子,珍惜身边的人,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第一次离家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感伤,因为外面太精彩,也因为相信自己随时能回来。可是,走过的岁月越长,就愈来愈明白,或者从离开的那天起,就注定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九):长在“山沟沟”的乐趣

  刚来深圳那年,第一次去爬山,朋友就把我带到了最“名气最旺”的梧桐山。然而,真的失望了。与其说是爬山,不如说“爬楼梯”,原来这就是大城市里的爬山运动。

  去之前我想象的“爬山”是像小时候那样跟小伙伴依山傍水的徒步,再沿着前人开辟的小径,扶着树木或是石头登山。如果放在今天,那样的活动多半是会被大人们批评,那是毫无安全意识的“冒险”。尤其是生长在城市里的人,对他们来说那简直是“找死”的行为。

  其实我早已忘了这些孩童时期的细节,直到读这本《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作者的家乡是在云南普洱市下辖县之一的澜沧,她称自己的故乡为小城。根据她的描述,跟我成长的那个小镇还是有几分相似的。我的老家是广东沿海地区,但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在广西外婆家生活,是一个四面都是大山包围的小镇,现在全家都搬回广东定居了。人总是容易想念远方,所以,我现在最怀念的就是在广西的那段旧时光。

  这本书依四季分为4part,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城的风情和童真的趣味。而且,第一篇文章《养蚕记》里提到的小学语文课文《春蚕》,也有与我关联的故事。虽然我们家既没有桑树我也没有养蚕,主要是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堂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除此之外,还有种菜、进山、爬屋顶...这些游戏,我都能从中抽丝拨茧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除了傣族的泼水节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外,作者的童年还有一件我从未尝试的事,那就是去澡堂洗澡。打从记事起,我就意识到“洗澡”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别说跟一屋子的陌生人赤身相见了,就连跟最亲密的女生朋友也不敢如此“坦诚”吧。不过,现在听多了,也知道那是一些地方的特色后,就很想找机会参与一次。虽然,想到那画面还是有些,羞羞哒。

  小时候经常跟妈妈走几公里的路,去山上打板栗,摘蕨菜。学校组织的春游,交通工具依然是走路。现在的城市人,才走那一两公里的路,还要用app秀排行榜,我们慢慢的长成了无聊又无趣的大人。

  值得骄傲的是,城市里的娃只能看图片和标本来认识虫草花木,而我们“山沟沟”里的娃,是在大自然中耳濡目染下认识了这个花花世界。

  《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读后感(十):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文/byCoco妈Candy馨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或许身在异乡的人都会有思乡病吧,不知又有多少人选择看这本《生长在80年代的小城》是因为患上的思乡病急需一剂药来慰藉。作者李若瑄褪去初始离开家乡的欣喜,附着上离家后深深的念乡之情回忆着童年发生在80年代小城的点点滴滴。世人往往愚钝,失去之时才懂得珍惜。原本以为最初的离开是记忆的结束却不想是思念的开端,离开的越久就越想回味最初的美好,一切的琐事也会成为小城故事徘徊在心间。抑或带着些许伤感,但也像红酒有股后劲,劲头上来那便是甜的。

  我,80后,同作者一样一开始只是为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故乡总会回去,却不想一转身却是一世再也无法回去,但80年代的小城故事却成了我这一生无论去哪都不会舍弃的行囊。

  我的家乡是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江浙沪包邮地带,再缩小范围便是浙江台州温岭。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三面临海 ,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是一座滨海之城。依稀记得,妈妈总是背着奶奶跟村里的其他阿姨消失半天,谈后便带来好多泥螺。每回总是被奶奶骂一通,因为常常不知道海浪何时来,万一被浪花爱上那可是件大事。等我学会了自行车便约了几个男女同学一起,想要去看看妈妈那个时候一直留恋的地带。我去了,但留给我的只是堤坝和同学间嬉戏的场景。我想我夺不走母亲的那份快乐。去年,回了趟故乡,听说海被填了造了房子,莫名地我伤感了好一阵。可能那份快乐,我的女儿将体会的更少。

  六七岁的时候,我还可以每天拿着救命圈去家对面的小河洗澡。我不会游泳,但是看着同村的叔叔和他的大狼狗在河里跳起了舞,我欣喜万分也跳了下去,最后被隔壁的姐姐救了回来。第二年,妈妈告诉我那条河已经不能游泳了。我就这样亲眼看着村里的长辈们带着家里的垃圾、拖把朝那走去。

  我相信每个小孩子都会制造一段与昆虫的烂漫邂逅。我也是,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扑蝴蝶,抓萤火虫。而今小伙伴们已无踪,纵使我回了家乡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或许街角偶尔碰见也只是一笑而过。

  每一段小城故事都夹杂着不同人的不同人生吧,或许小城里只装了你的童年,但是你的心将永远留在这里。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