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10篇

  《中国经典:世外新闻》是一本由滕刚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一):喜欢滕刚,读不一样小说

  浏览豆瓣获悉,腾刚老师的又一本新书《世外新闻》上架了,因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欣慰。虽然和滕老师未曾谋面,但通过他的小小说,我感到滕刚老师一定是一位智者,我身边虽然没有滕刚老师的书籍,但通过网络读过他不少佳作,以至于爱不释手;读滕老师的每一篇小说都似含在口中的一枚枚橄榄让人反复嚼味,脑海里那种意犹未尽感觉总是挥之不去。他的小小说摒弃了常见的写实手法大胆广泛采用了幽默,荒诞,夸张,象征等手法,在看似荒诞不经情节中蕴藏着作者世界,对人生的哲思。每一篇都能透出作家独立思考独特见解。因此我周围不少读者也越来越喜欢腾刚老师的小说,篇篇别出心裁。喜欢滕刚来自不一样的小说,我说。不信,咱等着瞧。。。。。。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二):也许这是真实的另类表达

  这是我第一次看怪诞小说。以前虽然听过这个名词,但对它根本没有丝毫的关注。所以说,这也是我看到过的第一本怪诞小说。

  怪诞小说真的够怪的。这是我阅读本书的第一个感觉,也是最大的感觉。全书二百五十六页,十六万字,所有的故事都是怪诞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怪诞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当你首次阅读这本怪诞作品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无法理解,不能想象。不过随着你读得越来越多,甚至再多读上一遍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怪诞的故事都有一个正常的内核。你会发现,这些怪诞无常事情其实恰恰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作者只是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故事进行夸大,令其产生了悖论,这才奉献给了我们这些怪诞的精品。

  总体而言,怪诞小说是与平常的小说不太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作品的。或者说,那些口味不够重,欣赏水平比较正常的人,可能看不惯这样的小说,他们会觉得这些作品是无稽之谈,他们会认为这些小说不可理喻。当然,我们不能说持有这样观点的读者就不对,不过我们只能说,这些读者只是看到了这些怪诞作品的表面,并没有去深刻理解这些怪诞作品的内心。其实每一个怪诞故事都是作者痛苦生活的内心表达。

  因为是首次阅读这样一类的书籍,所以我在读完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我看了一篇《论滕刚的文体自觉》的论文。这篇论文写得挺高深的,至少我这个外行是看不太懂,也不太能看得下去的,但我必须承认,通过看完这篇论文,我的确可以对这本《世外新闻》理解得更深刻一些,对滕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或者说至少我能够理解了滕刚在书中那些病态的、痛苦的内核。

  个人觉得,这本怪诞小说其实就是在嘲讽,只不过这些嘲讽更为高深,更让那些被嘲讽的人不易察觉,正如大家常说的,骂人不吐脏字。不过不得不承认的一点,那就是怪诞小说肯定是过于曲高和寡了,能够完全接受的人定然不是太多。

  书中称滕刚是“扬州第九怪”,我还专门为这个称号求证了一下,但是我查到的拥有这一称号的却是一个叫做季之光的老人,此人是个藏友。当然了,这并不影响我们来阅读此书,也更不会影响我们对这本书的喜爱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三):《世外新闻》,一个知识分子良心思考

  《世外新闻》,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思

  作为一个自由的阅读者、写作者,书的接触必不可少,也不会少。面对琳琅满目、乃至铺天盖地的出版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困惑了、迷茫了。但是,滕刚的《世外新闻》还是让我“眼前一亮”。读完此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探索的勇气和敬业的精神

  滕刚的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韵味,貌似不经意间的寥寥数笔,很有可能就有一道“闪电”从中劈出来。好的短小说都是这样,在平淡无奇的背后很可能蕴含着“宝库”。一如李建军所言,“滕刚从常态的生活里,发现了异常的病象,从熟悉的生活里,看到了让人觉得陌生的残缺。”

  对于《世外新闻》的阅读,我认为是一次极为奇特心灵之旅。工业社会的破坏力,不但让我们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情感,还让我们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在《世外新闻》中,我们不但能见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能跟着滕刚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看社会。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四):在小小说界多次听朋友提起先生期待读到先生的著作。谢谢。

  在

  小小说界多次听朋友提起先生,期待读到先生的著作。谢谢。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五):微型小说的精彩

  在读《世外新闻》之前,已经读了《滕刚评传》,所以对滕刚的微型小说特别兴趣,而且急于想读。尤其是读在《滕刚评传》中没有讲到的那些小说。即使作者在《滕刚评传》中举出的小小说是经典,也想了解一下他的其他的小说。

  《世外新闻》收到的很晚,申请得很早。可以说是一本迟到的好书。要知道,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提炼出来,而且用小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要有高度感悟力与概括力。把集中的矛盾焦点就用一千多字呈现出来,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做不到的。足以说明作者的写作水平!

  另外,作者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得似乎可以忽略的事情提炼出来后,读者读了,就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思考,这个影响力是很了不得的。作者在他的小小说中并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办,他只是精彩地有创造力地再现生活,至于该如何解决,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任何一位作者,在他的文字里都会有自己影子自己的生活成为创作的主要源泉,从《滕刚评传》中了解到滕刚的张三系列,在《世外新闻》中,这一系列都得以赏读,很是过瘾。他的微小说讽刺意味很强,那是一种想想才笑的幽默。众多的张三,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吗?不就是我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吗?这众多的故事中,我了解到有一些就是滕刚自己的经历,比如生病,他的笔下就会出现一个生病的张三。比如奔丧,那么另一个张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一个人的头脑中在思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那么你的事业就会是精彩的。

  读他的小说不累,愿意深入想想,那么就能挖掘出很多内涵,不想深入思考了,那么就当做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过去了。可有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想想,在这每一个小说故事中,你能感悟出很多人性复杂,也能领会到许多人性中的温暖

  特立独行,也许真的只有只有的人,才会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因为他不用带着层层面具去迎合身边的人,做好自己就够了。这样的作者,让人敬佩。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六):喜欢看这种风格的倒是不可错过

  很显然,这本书里所收录的微小说多是走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路子,一个个看似现实的故事,但是细读起来却给人感觉,像是一个个嘻哈镜里窥看到的怪诞扭曲的形象。看完之后,大夏天的能冒出一身的冷汗。可能在作者恍惚思绪中,谁都不是无辜的人,所以,他的笔端总流泻出一种尖锐的讽刺意味。但是却被平淡的文字所遮盖。于平淡中,见惊悚。

  坦白说,我是极不喜欢这种风格的,无他,怕看多了晚上要做噩梦的。怎么说呢,平日喜欢看恐怖小说之类的,可以看看这本书。如果像我这种,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的,就别勉强自己了。想提高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做的事儿多得很,用不着吓得要死还勉强自己半夜三更的看恐怖片,更用不着看都不想看的情况下勉强自己来看这本书。

  .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O(∩_∩)O哈~貌似书里的很多主角,不是没名字,就是叫张三的。不是吐槽,只是这也太应付了吧。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七):好一盘“麻辣烫”

  最早接触滕刚这个名字,是在《微型小说选刊》上,那时候这本半月刊的小说刊物,与《读者》《青年博览》我家听雨轩(WC的雅号)中的常备读物,而微型小说的形式也成为我初中生涯除武侠小说外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也许当初纯粹就是当做精彩的小故事来看,并未达到多少深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在接触社会的人和事之后,当年留在脑海里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故事了。时隔15年再次捧读滕刚的微型小说合集,当年的刀光剑影如今已浓缩成“无招胜有招”。有人说,阅读如飨宴,那么这本《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看算得上一盘鲜香的麻辣烫了。

  麻——苦涩!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题为《肠功能紊乱》的小说,主人公坚守自己长年受父亲熏陶的教养,却导致肠内菌群不平衡的紊乱。他将这种无法摆脱的痛苦归咎于自己太注重个人修养,却被专家在篇尾一语道破。这就好比你不断品尝着一盘菜,心里很明确它的味道甚至准备打分时,嘎嘣一声咬到一粒花椒,麻的人嘴唇发涩,才恍然大悟,原来小说中添加了意想不到的佐料,这说不出的味道叫做——麻!

  辣——辛辣!这要数与本书同名的小说《世外新闻》,让人不禁回想起2012年秋天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节目中对各行各业采访:“你幸福吗?”当众口一词的肯定答案呈现出来时,连弱智都知道这采访背后的心口不一。滕刚小说也是如此。它的怪诞之处就在于荒谬的情节却总能让你与身边的生活相结合黑色幽默下却是浓重的现实主义,借一些不可能的情节为元素信手拈来,却如哈哈镜一般以扭曲了的丑陋放大我们可能甘于现状无奈。这般如此后劲的辣味,刺的人笑中带泪!

  烫——刺激!读完了近六十篇的微型小说,突然来了一篇上来就安民告示的宣读结尾的小说《新微型小说》,仿佛说书人今儿个不想挣钱了一般。这说书人,一边讲故事,一边还在不断提醒你,我的结尾是@%*&,生怕别人忘记似的。但是就是这样,听众仍然被吊足了胃口,一心想知道始终牵扯不上的情节要如何和这结局一同收场。直到最后一个字,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产生结局的原因才真正吊人胃口。此时读者才仿佛被烫到嘴一般,笑口大骂,这死家伙

  简介中提到作者滕刚在卡夫卡身上找到了共鸣,如果要说他们的相似点,那正是因为他们都处在现代生活的困境之中,对于现实的陌生、恐惧孤独彷徨,构成了他们笔下光怪陆离的麻辣烫。

  文/卢育涛 2014.06.18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八):《世外新闻》:这些故事,真实得匪夷所思

  有人说,一个人的局限,刚好是构成这个人的全部,就像描述一个地理分区要从“边界”入手一样。那么通过《世外新闻》这样一本短篇集,我们似乎可以认识“滕刚”这样一个人。他用小说勾勒了他眼中世界的形状,也表现了自己的摸样,不曾隐晦自己的局限。

  滕刚, 1962年生于江苏扬州。扬州是鱼米之乡,但1962年的扬州却和祖国大地其他地方一样,忍受着的灾荒年月带来的恐惧与痛感。在这样的年代出生的滕刚,显然过早地经历了苦难。幼年的滕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得到的,非但来自长辈的庇佑呵护,反而是罹患精神疾病的祖父带来的惶恐不安成年后的滕刚始终与病痛相随,一度难以坚持写作,只能在不同的医院间辗转。1990年,滕刚凭借小说《预感》在文坛声名鹊起,小说的实验性为人们津津乐道。随后他投笔从商,在商场摸爬滚打,阅尽世间百态。

  也许是独特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滕刚的创作,往往以“痛苦”作为主题。这种痛苦宛如原罪,是每个人必然要背负而无法摆脱的。在这本短篇集中我最喜欢的第一部分里,这种“痛苦”似乎植根在每一个滕刚虚构的“克尔萨斯”国的国民身上。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只有在死者身上‘战争’才会结束。”痛苦亦然。

  很多人愿意把滕刚的作品简单地划分到“荒诞派”的范畴中。也许是曾身处中国现当代阅读的“卡夫卡”浪潮中的缘故,滕刚的作品富于“荒诞”的情绪。譬如在《马原报告》一文中,“马原”想要找到“最理想伴侣却始终未能成功。但在最后,他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答案:

  “既然语言婚姻敌人,我们应该避免双方语言交流,很显然,你如果跟聋哑人结婚就不会有语言的交流,就会拥有幸福的婚姻。”

  读至此,令人不禁哑然。

  这样的情节看似荒诞,却折射对时代“痛苦”的剖析。因而与尝试将时代的荒诞忠实记录下来的卡夫卡相比,滕刚的文字多了一份戏谑。事实上,他并不在乎究竟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节。一杯苦酒下肚,佐着无尽的痛苦,只能留在心中。世间已是炼狱,吾辈只能满口呓语罢了。

  你说不清这样的故事究竟是否可以算作真实。口是心非?倘若心中无此思绪,又怎能凭空呓语?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九):怪诞中充满思考,虚幻中透着现实

  在怪诞小说界,滕刚可谓是拔尖的人。他的写作手法,怪诞中充满思考,虚幻中透着现实。无怪乎滕刚老师被称为“扬州第九怪”。

  看的书多了以后,有时候常常会思考,什么样的书才算是一本好书,看一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这两个问题都能在这本《世外新闻》里找到答案。一本好书,是能给你带来思考,带来感悟,带来从未体验过的生活价值。滕刚用一只尖锐的笔,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生活背后的真相。

  我喜欢里面的故事,对故事里面的人大多感同身受。那些无论是生活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的人,都真实的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像他们。就像写精神病人那篇,到底什么是精神病呢?符合哪些特征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呢?如果按照书里的定义,我们都是精神病患者,都应该被关起来治疗。而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人确实是病态的,虽然外表健康,内心其实早已病入膏肓。

  每一篇微型小说里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张三,或者说都有张三的影子。

  《中国微经典:世外新闻》读后感(十):当荒诞成了常态

  因为看了秦德龙的 没表情,所以看了这本,两人都是我喜欢过的作家,认识他们是在微型小

  说选刊的杂志上,还有个滕刚,两个人的作品给我很深的印象。

  这本应该是滕刚的多年作品集,但是水准参差不齐。有些很不错,有些则只是为怪诞而怪诞,没太多意思

  微型小说很难写,得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

  而滕刚的作品有点比较独特,他后期的不少作品,都属于没有结局,这是我为什么有时候读滕刚的文章,拍案叫绝,因为有些作品没有结局,会很赞,有些则感觉是写不出结局而无奈而为之。

  滕刚的作品有几个特点:主人公都叫张三,大概懒的起名字吧。很多与生病有关,这与作者的生涯有关,幼年的滕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得到的非但不是长辈的庇佑,反而是祖父精神疾病带来的惶恐不安。成年后的滕刚始终与病痛相随,一度难以坚持写作,只能在不同的医院间辗转。或许这正是他日后小说中无数个病人形象的“病根”。

  可以看得出来,滕刚的作品有很深的卡夫卡的影子,两人“同病相怜”,滕刚在卡夫卡身上找到了共鸣,独特的经历赋予了他一双敏感的眼睛,而现代主义精神却让怪诞孕育成滕刚小说的天然品格。

  在他的一系列现实叙事与荒诞结合的叙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的别样写照与记录。一切荒诞的成为了常态,一切正常的成为了荒诞。

  从家庭到社会,从婚姻到地下情,几段病史,数场闹剧,生活嬉皮笑脸,疯狂而平静。滕刚用短短的千来字白描播报着“世外新闻”。但这世外其实是世内。

  那则不想让儿女把自己送往医院的年迈夫妇的努力和低声下气,是在让人唏嘘不已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