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原上的小木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草原上的小木屋》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6 02:0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原上的小木屋》的读后感10篇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本由[美] 罗兰·英格斯·怀德 著 / [美] 贾士·威廉斯 图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一):小木屋系列

  小木屋系列基本上是在地铁上读完的。那段时间恰好我妈过来帮忙,我少了很多活,所以在上班路上都有精力看书。

  书很好看,大家都很勤劳。我看到他们一会又把房子拆了,一会又把房子建起。把整个房子大扫除,等等等等,都非常的佩服。太勤劳了,好像永远也不会疲倦。

  罗兰展现的大西部拓荒生活,虽然在100多年以前,可是觉得他们所遵守的规则,他们的信仰,还是很让人钦佩。那种现今看来有点老土的礼节(不知在西方是否还是如此,在中国则从来没有过,所以实在不知是否老土)。大人对小孩的尊重,小孩对大人的依赖。我特别感动。100多年前的美国人都比现在的我们更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小孩尊重自己。这是特别了不起的。

  还有他们生活中另一面:太多讲究了。哪怕要烧不起柴火了,大冬天还得想办法洗衣服。我真的由衷的佩服。

  类似的很多。所以,看别人的风土人情并作比较,是读此书的另一大乐趣。不得不说,相比之下,我们更像粗人。

  阿曼乐小时候的那两本也很有意思。是系列中过得最富裕的一段。小阿曼乐就像小猪,不停不停的把一小堆小山一样的食物消灭掉。我特别佩服。不过阿曼乐很勤劳节俭,是个很不错的小男孩。而且里面农场主的生活太富裕了,自给自足,超级多吃的,而且看上去又很好吃。

  婚后生活就没那么精彩了。罗兰那么优秀,最后却回家做了家庭主妇,继续拓荒,感觉挺可惜的。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二):〈草原上的小木屋〉童年岁月中的小木屋

  这个星期终于把〈草原上的小木屋〉全套看完了。当时还以为只是一本书,买时才知道是一套!这套书对我这个30多岁的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怀旧与追忆.甚至,是一种弥补。

  以记不清是什么年代,也许是85年左右,那时我家只有台不大的18寸彩色电视机,我现在还记得它那厚厚凸鼓的屏幕,我就是在那台电视机中看到了劳拉与〈草原上的小木屋〉。

  我还记得每当节目一开始,在纯美欢快的音乐声中,蓝天下,玛莉,劳拉,琳琳,奔跑在广柔的原野上,跑向在大篷车上微笑的父母。以及那在蓝天下,森林边,原野上,有圈简单木围栏,冒着袅袅炊烟的小木屋。

  电视剧的内容和书中的有所不同,特别是劳拉的父亲有些太年青,而且玛莉的眼疾之前还戴过一时眼镜等等。由于时间的流逝,很多剧情以记不清了,可印相特别深的就是一集的结尾:夜晚,作者一家人在小木屋中,围坐在长木桌旁,油灯下一起聚餐时的宁静与祥和,让我永生难忘。

  今天,早以过而立之年的自己又走进它,在〈草原上的小木屋〉中和劳拉一起细细品味重温了那段曾住在小木屋的岁月。

  现实中阿佐曼的去逝,让作者劳拉没能在写完这套书,特别是以后二人的生活经历与父母和姐妹们的最后归宿,不免让人感觉遗憾。可又觉的要是作者在写下去,可能就失去了儿童文学的味道,成了一部平平的不伦不类的流行文学作品。虽然亲人的离去叫作者痛心而停笔,可这反而叫这套书成了世界名著,美国文学的经典!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三):在草原上搭建小木屋

  “小木屋”终于被我找到。从第一次阅读到今天,已经过了四年时间。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大草原上的小屋》——美国经典名著《小木屋》系列小说中最有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

  罗兰1867年出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在她六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作,直至七十五岁费了十年心血,共写成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文学作家,罗兰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传奇。这部书恰恰记录了在美国西部拓荒热潮中,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四处迁移,艰苦开拓,直至拥有幸福生活的人生经历。《小木屋》的故事可以说是她的前半生的自传。

  凭着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木屋》,罗兰成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成员(白宫发布的美国文化“梦之队”仅三人,而另外两位则是《戴高帽的猫》的作者苏斯博士,及《夏洛的网》的作者E.B.怀特)。

  “小木屋”是爱的巢居。在艰辛的拓荒路上,它承载了家的希望,父母手足间的亲情,罗兰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坚毅的拓荒精神。我们总是可以从“小木屋”里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每一次,在寂静的夜晚静下心,走进草原上的小木屋,走进罗兰的世界,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在那样艰辛的拓荒过程中,罗兰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爸爸的小提琴声,和妈妈温柔的笑容。那声音和笑容足以让孩子们安心和快乐,让家充满爱和希望,给予鼓励和支持。

  每一次,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来对着可爱的宝宝,我会给她讲罗兰的故事,让她在爱和希望的熏陶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我,也会像罗兰的爸爸妈妈一样,哪怕是身边最艰难困苦的境地,也要将最美的琴声,最美的微笑送给我的宝宝,让他在每一个夜晚,穿着洁净的睡衣,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四):每个人都逃不掉自己的童年

  某个知名的德国人如此说。颇有道理。至少我是觉得比较的简单,没那么多的复杂。一直在找寻一个文字的归属,比较下来各方面并无优势。这个主题或许更为合适。如果不是这个,阴郁可能成为主导。下午突然的念头,想不起缘由。大概是无聊的想所谓的创意,不经意的搜索,每次的搜索都会自然的写上那几个字《大草原上的小屋》或是《草原上的房子》。美国著名作家槐尔特的经典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上上个世纪美国西部运动背景下,一个白人家庭到西部去的经历。表现的主题是快乐、乐观、勇敢、道德、对立、发展。文字的基调相当平实。符合孩子的口味,也适合大人的阅读。大学里一段时间极其的无聊,找来几本儿童文学来读读。太深奥的东西理解起来费劲,浅显的文字更适合我不擅思考的脑子。这个小屋便是其中的一本,却没想到,如此浅显的问题仍能造就致命的感动。所以也会想,将来要拥有一本,将来可以读给自己的宝宝听。

  可惜,我没宝宝的福分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