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沧浪之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沧浪之水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24 02:0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沧浪之水读后感精选10篇

  《沧浪之水》是一本由阎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沧浪之水》读后感(一):学院知识分子小说

  学院知识分子系列之

  --即使都出自中文系教授之手,男人和女人的写法也真是很不同呢。

  这本书是13年暑假读的,当时实习每天都很无聊,同去的中文系同学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利用上班打杂的零碎时间在电脑上粗略读过。这类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刚开始读的时候欲罢不能,但到后面就觉得倦了。左不过是学院内外,官场浮沉,初读觉得新鲜,看得多了只觉得油腔滑调,故弄玄虚的感觉。相比之下还是《曾在天涯》那种诚恳的笔调更招人怜爱啊。

  关于此书还有一段印象颇深的对话:某天晚上和那位中文系同学聊起,我说这本书让我感到很绝望,他一脸诧异,“不会吧,我觉得从里面收获了很多正能量啊!”

  《沧浪之水》读后感(二):反思

  应该说庆幸自己在还不算太老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当外界反映偶身上有一种清高或者自傲的气息之后,偶并没有第一时间认为有啥不妥。

  可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找到了和主角相似的地方,开始反思偶的清高和自傲到底来自哪里,这些潜移默化影响了本人在接任待物或者说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话说的好有实力才能有魅力。没有真金白银,您凭什么骄傲和清高呢。可是社会教会我们放弃一些才能得到一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永远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社会。

  当然改变是痛苦的--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沧浪之水》读后感(三):想要绝望吗?来看这本书吧

  描写当下的小说,蜗居,输赢,官场笔记,个人感觉都不及阎真的这本《沧浪之水》。甚至看名字,境界高低,立马分晓。

  很认真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看到欲罢不能,但不是为了结局,而是为了想追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每一阶段,每一步的心理活动都能被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最后不寒而栗。

  动机都是好的,人心都是善良的,最后都是身不由己的。

  除了主人公是虚构的,其它的都是真实的。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励志小说。

  我觉得很绝望,看完之后,巨大的无边无际的绝望笼罩了我。

  中国是这么黑暗吗?我相信。

  人生是这么绝望吗?我相信。

  我更坚定了独善其身的想法,

  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

  上层已经固化了,这是一个铁屋,你会缺氧,你会有呼吸不到的绝望。

  下层也不值得同情,只是为了切身利益蝇营狗苟的符号罢了。

  尽力而为,独善其身,关心家人,这才是真的。

  《沧浪之水》读后感(四):清明随笔

  今天清明,遗憾没有营造气氛的雨纷纷,代之的是蔚蓝晴空,清风白云。校园里剩下的人不多,本也想出去寻个清静之地走走,转念一想,学校已经够清清静了。

  手上的这本沧浪之水读了一半,接下来的故事我可以猜出个大半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的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已成千古绝唱。大人物们的寥寥几张历史扉页在后世人漫不经心的手里匆匆翻过,徒留下几分苍白的叹息。

  人都是有一种终极关怀的,家国天下抑或是茫茫苍宇。每个人都只有短暂一生,都在每时每刻的"向死而生",正是这种死亡意识的恐惧在潜意识中促使寄居在世界上的每个人焦虑的寻找赖以生活下去的意义。以前很厌倦保守,但人终究是个保守的东西,过去已有的那些事物带来的是一种踏实感,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把握让人产生了莫名的焦虑,被局限的状况迫使人不断探索,不断挑战,不断探知未知的一切,而人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断摔倒不断低头。不得不去寻找妥协的平衡点,毕竟人是个社会动物,“树要皮,人要脸”。比如我们穿衣服住房子,就是因为他人的缘故,否则,若是世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便可以随心所欲的脱光光,在山顶寻个山洞遮风避雨即可。面子也是给人看的,得不到认可的滋味就如同把人丢进一个抓不到边角的太空,生命是难以承受之轻的,但面子这东西却是要自己去争取的。要争取,就必须收回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地位,钱,权即使是过眼云烟,却又不得不去耗尽毕生精力去追逐。孔子教导的“不知生,焉知死”是一条无法避过的道路,文人要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就无法避过学而优则仕这条路。要出世,就必须要有出世的资本,而这些资本就必须入世而得,这是个效率主导的商品消费时代,道德已作古,而以良心与责任感为身份标签的中国知识分子就这样失去了支撑精神高堂的支柱,要么守着道德衣塚自我欺骗的清高下去不参加游戏,要么挣扎着的入尘网用那点看不上眼的脸盆里的风暴去填补意义的真空。自己抓着自己的头发是无法把自己往上提的,只有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戏份演好,把与他人的对白台词演练好,才能圆满的给自己一个人人关注的长镜头。天下千秋,星星月亮,再怎么去思考,也不能填饱自己的胃,也不能满足眼下的几个敏感器官的必要需求。终极关怀随即变为了自我关怀,全世界被分割成了无数的个体,散碎,像天上的星星,又亲近又遥远。壮怀激烈,青史几行名姓 鸿爪一痕,北邙无数荒丘。连大人物们也逃不过被历史掩埋的结局,更何况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又有几人做得到?所以只有放弃了,真实而卑微的寄居于世,诗意的栖居,那也只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

  清明,是个追思逝者祭奠先人的日子。我想起了年初刚去世的外公,人走茶凉,逝去的平凡者也只能在一些短暂的时日里被有限的几个人记起,我的外公如此,池大为的父亲如此,孙少平如此,或许你我也将如此,但是,永恒的是浩瀚宇宙与无边岁月,即便生存是硬道理,但是生存也只是那一瞬间的,只有抓住本质才能抓住永恒,想法吃上一口饭是为了吃饱后能更好看看星星月亮,奋斗,追求,是为了更好的接近永恒,这便是不得不接受的处世方式。

  这本书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官场打拼的良心之作,心理直白占了绝大篇幅,读起来就省去了很多揣摩的成本,入世教材也好,官场小说也罢,但其中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人文思索,对当今世风日下的根因的追问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一本沧浪之水足以解答。哎~做人···

  《沧浪之水》读后感(五):知识分子的苦闷

  本书既没有像某些义正辞严的小说那样去道德化地解释生活现实,比如把人物简单地分为贪官、清官,同样,本书也不是那些全书只充斥着利害关系,教你如何往上爬的所谓官场小说,这本书只是描写了一名普通知识分子,面对剧烈变动的现代社会的心灵变化历程,他选择了沉沦,换来了优裕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仍有些许光明。

  知识分子的猥琐、庸常在这本书中被展现的一览无余。残酷的现实对他们进行了强制性的洗礼,即使不反抗只选择独善其身,但只要你不主动接受同化,就会落得相当悲惨的下场。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如果反问自己,那么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个体的反抗既改变不了现实,也改变不了个人处境。

  不过,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个人认为池大为转变后的“进步”太神速了。即使我们甘愿下水,可是想游的好也是需要天赋的吧?

  《沧浪之水》读后感(六):开始像糖,后来是铁钉!?

  本书的问题,可以拿连岳的《开始像糖,后来是铁钉》来对照一下。

  --------------------------以下引用--------------------------

  对社会最不满、看出种种弊端的往往都是年轻人,而他们此时立足未稳,批评不会有回应,空有一身精力抽刀劈水,筋疲力尽后,一江陈旧的水流还是浩浩荡荡,甚至高过了警戒水位。而年轻人慢慢成长,可以说一些话,有了社会资源后,却成了弱视的中年人,除了看到年轻女孩会眼睛一亮以外,其余诸相,他看起来都是丝绸般平滑柔顺,无可挑剔。

  如果让我从年轻时重新来过,我保证不会再怒骂我的那些领导们(你们活得还好吧?),也不跟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较劲,装得像温和的面团,让他们更容易接纳我,我可以尽早积蓄自己的能量;到了中年之时,再朝种种弊病与愚蠢的七寸,狠狠地来那么一下。他们这时发现面团里裹着的不是糖,而是铁钉,已是悔之晚矣。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手中没有任何谈判的筹码,在小事上作妥协,是应当的,也是谈判策略的合理运用。到某个时刻(比如,十年后),你手中有了一副好牌,那再来好好赢一把。

  一个人的勇气与耐性,只能支撑若干次的挫折,我认为不要把它浪费在小事上,留着它,培养它,壮大它;有一天,你会像巴尔扎克一样,需要用它来征服巴黎;你会像汉尼拔将军一样,需要用它来翻越暴风雪中的阿尔卑斯山。

  --------------------------以上引用--------------------------

  但是池大为上任后想三把火想推倒重来,也不是想来就来得,不还是受到环境、潜规则、习惯的牵制?后来想做铁钉都不行。

  几年前看《中国青年》有个关于此书的讨论,“我们能不能追求干干净净的成功”?当时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问题,成功不就是灵感+汗水吗。现在走向社会,就开始理解啦。那个爱迪生的公式是外国人的,或者说是做科研的,成功还有个公式是实力+机遇,而且这机遇的比重还挺大,这是我们的公式,官本位严重的中国。

  我也曾不喜欢去拜访富贵人家,甚至是亲戚,觉得不自在。"我想坚守那一份平民的高贵",就像简爱认为的那样,我们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现在我都有点不知道这到底是高贵的灵魂还是自卑的心理。《沧浪之水》借屈文琴和董柳她们讲:“说到高贵,这个世界只有一种高贵,上去了不高贵也是高贵,下来了高贵了也是不高贵,高贵不高贵要看现实,不能看自己的感觉。”——把知识分子那“虚伪”的脸扒了下来。

  我,以及我家人,不应踏入官场,或者类似于官场的学校这些单位为好。那地方费劲,折腾,把人异化。

  《沧浪之水》,内有很多评论性文字,把人的妥协心理过程描写,特生动,生疼!

  《沧浪之水》读后感(七):生池大为的气--三分之一的《沧浪之水》

  看了三分之一,不准备看后面了。仅谈前面的感受。

  也许大多数人的感慨的是一个想要坚守人格尊严与独立的知识分子如何被现实压垮,但我觉得给他那么多阻碍的,不仅是他内心的正直、良知与周遭环境的矛盾,还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

  不太欣赏这样的人,每次环境要迫使他改变时,他就固执地认为“要我改变就是要我换血”,并且总是拿丁小槐做对比。好局限啊,又不是说要改变就得变成丁那种溜须拍马的人,他只看到丁过得比他好,就以为要过得好就得和变成丁,我并不信只有溜须拍马才是唯一出路!

  一成不变就是对善良的坚守了么?每个人都有待完善地方,而池大为是一个怠于改变的人。

  在某次他坚决表态不改变(不换血)时,屈文琴说:“会有人给你动手术的,到时候别人不换你自己也会换”。一看就是一句准确的预言,后面三分之二一定有池大为黑化的过程。的确,大环境是罪魁祸首,但他在最初的阶段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也怪他待的单位太局限,一天到晚其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工作,总是围着领导转,以致勾心斗角少不了,屁大点事都要揣摩个十几遍。书里那些细碎恼人、七拐八弯、看似小题大做的“潜规则”也许确实存在过,非常感激现在的氛围已大大不同,至少在我们单位完全不是这样的。或者还是我涉世未深,还没被这些官场坏习惯中伤过,但还是抱着期望我能在保有良知的基础上做的比他好。

  总结两点警示:

  1、未来若经历不顺,一定不要只怪罪于周遭环境。自身找原因自然是第一步,寻找出路时也不要只看周围几个人。还是坚信除了疾病与极端扭曲的政治环境,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有过好生活的智慧。

  2、不要死于安逸。虽然不是贪恋权势非要往上爬的人,但绝不能因为惰性把自己推上绝望的路口。像池大为,从办公厅转到中医学会后,在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惬意了好长一段,直到妻子怀孕、生子后面对一大堆烂摊子才想起种种不便,才想起如何改善妻儿生活。这里我不仅气那些小人的作为,也气他怎么不能早一些筹划起来,都火烧眉毛了才行动,非要把自己逼上这样的处境然后再摔个遍体鳞伤。

  为池大为的遭遇愤慨,也为他自身的缺陷感到惋惜。

  《沧浪之水》读后感(八):大概这就是现实

  一直想谈谈这部小说。记得以前看《狗镇》,豆瓣上有一条评论说,有的电影会抽你个大嘴巴,然后你觉得很过瘾。其实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比如《沧浪之水》。

  书以前看过一个删节版,这次读得是完整版。很震撼的作品,通过主人公一生境遇的描写——前半生的仕途不顺,“顿悟”后平步青云,从对抗到退守到妥协再到适应,最终变成了自己一直鄙视的那一类人——将知识分子崇高理想再一次狠狠的摔碎在商品经济的现实面前,当最后看到人性异化的主人公烧掉父亲的肖像时,再一次的无话可说,现实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异化着每一个人,不幸的是谁也无法逃脱。

  书名取自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无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在现实中很多事情做不到这么高调,高调一辈子,大概吃亏的还是自己。很多人认为书是在写当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其实我以为这是自古有之的,看书时我脑中一直在想着一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从孔孟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便被定了性,“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为治者”一直是被看作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也正是这条路,扭曲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没有浮士德或者堂吉诃德这样积极探寻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有的只是在现实中卑微、彷徨、卑怯、犹疑不定甚至冷漠、猥琐的知识分子;甚至知识分子的命运更多的时候是掌握在执政者手中的,或者有一天变成屈原或是陶渊明,或者有一天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有所悟,进而转化成执政者把自己立下的偶像亲手打破。也许卑鄙,也许无奈,但这就是血一样的现实。

  呵呵,又是现实,很多事情不愿意放在现实这个大环境中去细想,一想肯定要拧巴。

  所以,还是安静的看书罢。

  《沧浪之水》读后感(九):不要脸地说两句

  据说好多人看这个小说看得感慨万千,甚至涕泗横流。

  呵呵,我可以说我看到后来是笑着看下来的嘛!那些看了之后悲伤的单纯的人们,你们是不知道现实还是我宫斗剧看多了

  前半部分,池大为满脸的苦逼相,要啥没啥,老婆孩子跟着受苦。其实董柳算非常善解人意的了,一般剧情发展都会出现老婆跟人跑了的桥段。哇塞,作者好善良呢

  后半部分,池大为猛然就意气风发起来,我把这部分的剧情完全当成是回家的诱惑后半部分复仇的桥段来看了。心理怎么那么爽呢!我甚至希望他跟那个年轻女孩来那么一腿,这才是正常的剧情发展吧!

  池大为,你把小龚像当年的马处长对你一样给流放到中医学会,这点我有点不太舒服。

  现实就是现实,搞不懂有些人在悲哀什么。不喜欢就别接受啊。甘于贫寒不就行了。

  实在看着难受的就去看看《相约星期二》,完全相反的价值观,绝对能呵护每一颗玻璃心

  .其实看完沧浪之水,最近出的那个什么打通任督二脉的新闻也就可以理解了

  《沧浪之水》读后感(十):对市场经济下知识分子道路的深入探讨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知识分子的坟墓”。看了《沧浪之水》,我觉得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在中国都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物质上却往往是贫瘠的,但他们总会受到尊重。然而,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世人的传统价值观统统打破,金钱成为了左右人们行为和思想最大的始作俑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了拜金主义者……

  文中的主人公池大为,本是“家国天下”的理想者,因不愿屈从圈内的“潜规则”而早贬谪,牵连到他的妻子、儿子,生活非常清苦。当他清醒的面对这一现实时,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池大为是个聪明人,自此之后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卫生局局长的高位,但他的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挣扎。为了这样一个位置,为了家里殷实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心中那样纯净的理想,不得不说一些违心话,不得不伤害一些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心也在痛,但没有办法,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归根结底一句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让我们期盼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吧!那时,我们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者,我们可以尽情追求知识分子的清高格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