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经典读后感10篇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是一本由[美] 迈克·贝克特尔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一):我们最不能忍耐的人,就是最深爱的人

  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我们很难想象到,和相隔千里的朋友除了“见字如面”之外,居然还能实时同步对方声音。就算时光倒退二十年,我们也很难想像到,视频电话也能深入寻常百姓家。而如今,各种内部、外部邮件系统正在逐步完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沟通方式也越来越便捷。在先进的沟通条件支持下,许多人的沟通能力却在不断退化。能在网上敲出条理清晰的整段文字的人,可能在面对面沟通时,会嗫嚅得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实际上,面对面沟通时,我们能从对方的肢体语言中捕捉到很多有用信息,而冷冰冰的文字则无法起到这种作用。所以说,面对面沟通是宝贵机会,我们能更准确的弄明白对方的观点

  我们不能试图在自己什么都不做的前提下,盲目的改变他人。我们无法保证别人会改变,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从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先走出第一步,我们可能距离最终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总而言之,只要掌握的信息不完整,就不能放弃沟通。在数据缺失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自行补缺。这就是为什么在遇到难题时候,务必要保持沟通。如果不交流,我们可能会越来越相信自己拼凑出来的观点,对子虚乌有事情信以为真。更大的弊端是,面对束手无策的事情时,大多数人默认的做法都是拖延。实际上,时间是抚平伤痛良药,却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曾经的小问题,如同一头刚刚踱进房间的小象。实际上,时间可以抚平伤痛,但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起眼的小象也会越长越大,最终成为了庞然大物,对房间里的所有人形成压迫。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同样会对问题遭遇者构成巨大的压迫感,甚至对一些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面对面沟通能力的退化,逐步在蚕食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彬彬有礼。就算我们不认可他们的一些方面,但是我们仍然会盛赞他们。实际上,这些都是常见的礼节。我们尊重别人,是因为我们在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准则。无论如何,这样的会面通常是一次及格的会面。

  而面对家人时,我们会卸下“客气”的面具。我们知道,家是个休息港湾。我们的精神松弛了下来,会说出许多不经过大脑的话。本来晚饭后的闲谈应该是增进感情的一次对话,但和配偶两三句话后,本该友好的对话变成了互相讥讽,平和语气变成了嘶吼,越来越艰难的对话变成了冷战。本来温暖的港湾,突然变得陌生起来。

  你要知道,家是个温暖的港湾,但这个港湾绝不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它属于每一个家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当两个人距离越来越近,彼此身上的缺点也越来越清晰。就算有爱情维系的婚姻,能走出多远都是个未知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家人的陪伴绝不应该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和家人的关系,同样是需要呵护的关系。

  这本美国作家迈克·贝克特尔的《高难度对话》,告诉我们维护家庭关系,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要真诚面对自己的配偶。因为可能会发生争执就放弃面对问题,那就等于是默认让踱进房间里的小象越长越大。真诚,才是对配偶最好的尊重。

  我们要做情绪主人,不能做情绪的奴隶。所以,在盛怒的时候如果不控制脾气,等于火上浇油。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对方“我们应该冷静五分钟再谈。”这样可以将火药味十足的气氛冷却下来,再次回来时,沟通环境能大为改善。

  如果你能通读这本书,或者看看其他人的看法,你能从不同的篇目中找到更多的沟通方法——远远低于这篇文中所列出的。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二):从心出发的沟通之道,才更有效

  关于人际关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相对于彬彬有礼的同学同事、约会对象,我们身边的人往往更令我们头疼。他们对我们挑剔多多、牢骚不断、矛盾重重,所以这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往往也是我们最不愿意与之沟通的人。

  最近在读《高难度对话》,发现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对我们最重要、和我们最亲密的人之间的沟通难题。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团队高级顾问,先后给世界五百强企业做过2500多场培训,在沟通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经验,曾出版过堪称是内向人士沟通圣经的畅销书《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高难度对话》一书逻辑框架很清晰,经得起推敲。而且讲沟通但没有止于沟通,而是从内心需求引出工具方法,比市面上一般流于“方法论”的书籍要高出一筹。我将《高难度对话》一书的内容总结如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而在每一种人际关系中基本都存着人的六种需求。当一个人对某种需求的需要水平较高,而另一个人不能满足他时,关系就面临挑战。据此,作者介绍了六种工具和六项技能,帮助我们解决沟通困境

《高难度对话》

  本书的干货实在太多太多,选出几个戳中我“痛点”的知识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需要什么,需要多少——需求

  以前有个小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苹果,你却送了我一车梨子,还问我感不感动。我想故事解的结局应该是“十动然拒”(十分感动,还是拒绝)或者“不动然拒”(并不感动,然后拒绝)。明白对方需要什么,在恋爱(或者试图恋爱)关系和其他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很重要,而且更进一步,我们还要试图弄清对方对某种需求的需要程度是多少。

  在《高难度对话》一书中,作者指出:“每一项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程度。当一个人在某一项需求上要求的水平较低,而另一个人的要求水平较高时,挑战就来了。”

  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是什么?挑战是争吵、冷战、渐行渐远、分崩离析。当我们在乎一个人,在乎一段关系的时候,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婴儿时期,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哭就成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哭可能代表饿了、热了,哭得惊天动地或者小声啜泣可能代表“真的很饿啊!”和“有一点点热~”。做父母的就要弄清宝宝的需求和具体程度,才能让宝宝舒服健康。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所以,从需求入手的沟通之术才更有效,将说话之道落实到需求之上才更能解决问题。

情绪当头,别讲逻辑——工具

  当说到成长成熟的时候,逻辑思维能力是绕不开的一项技能。说话办事有逻辑、条理分明,会给人留下专业、利落的良好印象。但是,逻辑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高难度对话》中提到:“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和他讲逻辑是行不通的。逻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讲的时机不对。只有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逻辑才能发挥效用。这说的不仅仅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如此,正面情绪也一样,情绪当头,人们就是听不进去道理。”

  根据我的亲身感受,这很有道理,因为每次,我找我妈发牢骚,她都会试图用人阅历教育我,但往往我并不是很领情。因为大部分时候,道理我都懂,只是想找个人唠唠嗑、吐吐槽,释放一下无处发泄的情绪。如果她能等我平复下来,再和我讲讲逻辑和道理,我发誓,我一定会听的!

  (所以,问题是,怎样让我老妈明白呢?)

先别说话,用心倾听——技能

  最近发现很多公众号,会征集粉丝对某个话题感想,然后整理成文章发布。我想这可以说是“云树洞”吧,粉丝用留言来“说”,发布的文章表示话语被“听”到了。但是,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那样,现代通讯手段“只能作为面对面交流的补充手段,而不是替代品”,“我们需要面对面说话”,而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倾听是一种安静强大力量

  倾听他人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道不容易迈过去的“坎”:我也想被倾听。《高难度对话》的作者告诉我们:倾听“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需要,把对方当作关系的全部。这意味着我们要定期暂时地放下自己的议程,站在别人的立场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且有趣的是,“当一个人开始用心倾听,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当一段关系比一个问题重要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倾听”是受委屈,而且如果对方也在意这段关系,由我们主动去倾听就会开启有效沟通。

  (写到这里我想,先听老妈把大道理说完,再继续我的吐槽大业,然后再和她说说我的真实需求,也不失为妙招一个。)

  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是沟通,但更着眼于关系,深入人的内心需求。从心出发的沟通之道,才更有效。

  关系比问题更重要,办法比问题更多,所以只要我们在意彼此、在意这段关系,总能找到应对高难度对话的方法。而当我们承认、面对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时,沟通就会为我们的关系夯实基础。“当我们掌握了合适的工具和正确的技能,哪怕是面对最艰难的对话,我们也可以远离内心的恐惧与挫败。”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三):人际交往中,这样说话的人可以深交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与别人聊天时,在几分钟之内“我”字出现不超过5次,对方对你的好感会增加50%,反之,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反感

  我们怎么可能对一个每句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感兴趣呢?

  麦克.贝克特尔的《高难度对话》提到一条法则:没有什么比真诚地倾听更能建立信任了。看着对方的眼睛,听他们诉说而不插话打断,是一份珍贵礼物发自内心的倾听是最好的粘合剂,它能迅速人们连接在一起,比其他任何方法都快。

  学会倾听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以下几种谈话方式也有帮助。

  一、不要打断别人

  一天,我正在厨房炒菜。老公在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肉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呦,锅子歪了!」

  「 住口!」我脱口而出,「我懂怎么炒菜。」

  「你当然懂,老婆,」老公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说话也如做菜,贸然打断别人,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好的谈话者,懂得适当沉默,静静地听取对方的观点,不急匆匆地下结论。谈话中,拿捏好分寸,控制好说话的节奏,让对方有时间有机会把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练习不做过多的揣测

  闺蜜芳过着“标配”的女人生活:一份稳定事业,一个顾家的老公,三套坐落于市中心的房子。多少人梦寐以求东西,她似乎毫不费力就得到了。表面上看起来,她活得很惬意,就算跟人说过得不好,也总会一句话顶回来——“你这样还过得不好,那我们是白活了。”

  她曾经私下对我说:“我21岁就开始工作,28岁弟弟车祸去世,30岁母亲癌症去世。物质上拥有的不少,但心里塞满许多人和事。”

  对于芳来说,许多人都不理解她的生活。比较好的沟通方式,就是摆正自己的立场,不要过多揣测别人。

  三、请对方解释问题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问小明:“你的理想是什么?小明激动地说:“建一间猪圈,养五头猪。然后每天杀一头猪,天天有肉吃”

  我追问道:“为什么不把猪卖了呢?”

  小明说,因为家里穷,总是吃自家地里种的蔬菜

  听完后,全班同学都沉默了

  我并没有对小明的理想做出评价,而是放慢了谈话速度,请小明进一步做出解释。这样可以加深对话题的理解,推进对话的进行。

  请对方解释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对话方式:

  “你说钱是问题所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金钱,你能多告诉我一些吗?”

  “你说你想从工作中得到好的回报,那么对你来说,什么算是很好的薪水呢?”

  是的,在谈话中,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控制不了别人的行动或感受,却可以把握自己的回应。我们需要分享彼此的观点、发现事实真相,而不是争出谁对谁错。

  好的对话,来自真实,而不是争赢。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四):所有亲密关系疗愈的开始,起点都只能是你自己

  一本好的教人沟通的书,应该是这样:它不一定讲述了多么高深的道理,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沟通工具或技能,而是,它通过平实的文字写出了很多真实的场景,让人在看的时候不得不回想“我好像是这样”、“这个状况貌似真有发生过”,让读的人不断的感受到需要反省、警醒的地方。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高难度对话》就是这样一本书。

  很多人总是说,我明明很会沟通,和不是那么熟的人我总是可以谈笑风生、长袖善舞,为什么和家人、爱人或在其他亲密关系中,却沟通得并没有那么顺畅甚至完全沟通不了?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可以从看看这本《高难度对话》开始,以自己为起点学着和重要的人用心沟通。 ———————————————————————— 尽管这本《高难度对话》的副标题写着《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完后,感觉这个副标题并不确切,这本书更多在讲述我们该如何与人开展那些导致尴尬、不愉快、矛盾、争吵的各种高难度对话。 看完本书,对其中“亲密关系之间的困难对话”的部分反思良多。 每一个人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都应该翻到封底,好好的思考一下这样三个问题: “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 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 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我们越是努力回避?” 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没有疑虑,那么恭喜你是一个懂得沟通且善于经营亲密关系的人,可以放下这本书了;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或多或少有些疑虑,那么这本《高难度对话》应该会对你有不少帮助。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很有意思,叫做《Dealing With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直译过来就是,处理房间里的大象。想象一下一头庞大的大象在房间里是该有多么显而易见,但它偏偏又能呆在房间里,说明大家是多么愿意忽略它啊。而各种可能导致尴尬、争吵、不愉快的各种高难度对话,不就是这头房间里的大象么?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我们越是努力回避,选择视而不见? 很显然,正是由于这些对话很重要,因此他们可能导致尴尬、不愉快、争吵、甚至是伤痛,因此没有人会喜欢面对他们。逃避困难模式,不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么。 但我们每一次的逃避,都让这头大象继续在房间里自由生长,直到他们再也出不去。立即开始着手处理,才是处理高难度对话的最重要的秘诀之一。这是本书第一个重要的观点。 要养成立即处理的习惯,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层面上的改变就是,你需要学习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高难度对话可能导致尴尬、争吵、不愉快,他们就像是亲密关系中的疼痛,我们要意识到疼痛并不是坏事,一方面它可以让你尽快察觉到问题,阻止更糟糕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成长的开始。 这本书对于对话和沟通确实列举了不少实用的工具和技巧,但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其中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最容易犯这样两种错误,第一种就是挑剔,第二种就是忽视。 1、挑剔 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 挑剔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指在细节上过分苛刻指责,另一方面也有指点的意愿。对于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苛刻指责,因为关系远指责可能会影响关系;我们为什么不指点,因为关系远我们没有权利指点改变别人。 反过来就很好理解了这个问题了——因为亲密,我们更容易认为苛刻和指责都不会影响关系,因为亲密,我们更容易认为我们有权利指点去改变他人。 本书第二个重要的观点讲的就是,人和人之间作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去改变另一个人,但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影响到他人;所有改变的开始,起点都只能是源于你自己的改变。 2、忽视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 “打造有效的家庭关系的关键在于要把家人放在心上。我们很容易忽略家人,认为他们的陪伴是理所当然的。” 好一个理所当然!就像有的人说话不经大脑,把没情商没礼貌当作说话直的表现一样,很多人把不礼貌不尊重当作在家轻松自在的体现。这些都是可怕的不自知的误解。 “.....我们可能会只专注于“我我我”,而从来不问“你你你”……”。这可能是很多人回到家中的真实状况。 而书中举了一个心理医生不一样的例子,让人感觉特别温暖和睿智。 “这名心理医生听病人诉说了一整天后,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辅导女儿的功课,但是他会在回家前安静的坐在车上一会后再进家门,他会提醒自己,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做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 为了不重要的事或人而忽视真正重要的人,这是很多人都觉得愚蠢却一直在做的事。 书里有这么一句“如果我们忽略家人,他们人也许不回离开,但心会离开”让人突然感到心一紧。 我认为这本《高难度对话》最棒的地方,并不是它讲述了多么高深的道理,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沟通工具或技能,而是,它通过平实的文字写出了很多真实的场景,让人在看的时候不得不回想“我好像是这样”、“这个状况貌似真有发生过”,让读的人不断的感受到需要反省、警醒的地方。所以建议和家人或其他亲密关系中并没有那么常沟通或者沟通并没有那么顺畅的朋友,可以从看看这本《高难度对话》开始,以自己为起点学着和真正重要的人用心沟通。 同时,书中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列举了很多关于完成高难度对话的工具和沟通技巧,都非常实用和有指导性的作用。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是,其中将善良的人和老好人做了非常棒的区分,也很适合那些从来不敢拒绝或是不敢诚实面对矛盾的朋友阅读。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五):读完这本书,让你和尬聊说再见!

  在昨天坐公交车的时候遇见了我的高中同学,因为好久没见了,都感觉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又不想什么都不说,于是进行了10分钟左右的尬聊,我相信很多人都遇见过这种状况,而且也知道怎么处理,当然我也认为是我的情商太低,所以一直在看一些关于如何与人交往的书,比如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 。 在《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六种基本需求,分别是: 1、安全与保障 安全感是人与人之间感情连接的基础。如果我们知道上司在致力于帮助我们成长,那么即使我们发生了语言冲突,我们也不会惶恐不安。 一个人对于安全感的要求较低,乐于尝鲜,对于任何可能的变化,他都会很兴奋。假如另外一个人却缺乏安全感,对安稳的要求较高,喜欢稳稳当当,那么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让他觉得有威胁。把他俩放在一起,一定会很有趣。 关键就在于不要去争辩谁对谁错,而是要倾听对方的需求,并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只有相互了解了,两个人才能携手前行,共同解决问题,相互支持。 2、冒险 人生大部分的成长时刻,恰恰发生在我们离开舒适区的时候,成长需要付出努力并且承担风险。乐于冒险的人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体验他们从来没有经历的事情,她们天性好奇,永不止步。不喜欢冒险的人常常对未知怀有恐惧,他们之中也有人愿意探索,但前提是得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3、成长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成长都是健康生命的天然组成部分。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都需要付出努力,当这种努力让人感觉难以应对时,有些人会觉得不值得。 如果有人想偷懒,不愿意付出成长所需的努力,他们经常会找些由头来分心。比如,她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娱乐消遣上,或者是忙于工作,好让他们能够逃避需要成长的那种感觉。但这只是表象,成长的需求依然还在。 有人说过,“忙碌只不过是生活空虚的麻醉剂”。如果人们忽视他们基本的成长需求,结果就会是虽然常常看似忙个不停,内在实则是既散漫又灰心。 人不成长,他身处其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也会停滞不前。她们就像死海-一片没有出口的水域,盐的浓度逐渐上升,以至于没有生命可以在其中生存,一片死寂。 4、接纳 在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完美无暇的-尽管人人都有缺点。我们想要知道,有那么几个人能接受我们的本来面目,认为我们还不错,在这些人面前,我们不用小心掩饰,也不必卖力表现,他们知道我们是什么样子,无论怎样都会珍惜我们。 当有人真正关心我们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我们就有力量去应付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每个人,无论情况怎样,都需要有人无条件地在乎他。 5、关联 人人都会需要其他人,生活意味着分享,并在人海中找寻其最丰富的意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正常活动正在逐渐被取代,变得越来越少。当人们更多地用电子通讯手段传递信息,而非面对面地交流时,他们就会错失诸多微妙的细节,而恰恰正是这些细节折射出的动人之处,能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当我们身体力行、全神贯注地与人相处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正常人的人类活动,这就是人际关联。 6、价值感 我们都需要知道,生而为人,不能只在世上空走一遭,我们想要与众不同,我们天生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各自的性情、激情、兴趣。没人能和我们一模一样,没人能贡献“我”所能贡献的价值,“我”是无可取代的。 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正是他创造价值、对社会及他人产生影响的最有力的工具。 并且作者认为:想要沟通得到全新的结果,我们就要采用新的谈话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1、倾听 2、不要打断别人 3、关注别人的反应 4、不要揣测别人的想法 5、练习不做过多解释 6、用一个问题来推进话题 7、请对方解释问题以加深理解 8、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 8、总结一下对方说过的话。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 这本书很有实用性,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想要在以后和人的相处中去慢慢应用,以便于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和尬聊说再见!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六):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感

  “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想:万一下面有一个卖小孩的怎么办?或者,更惨,挖掉眼睛被放进一个麻袋里,丢进河里淹死。那些小孩都是因为自己出门而遇难的。我可不要像他们一样。我看到楼梯旁有好多垃圾,随手一扔就走了。虽然很不好,但是,我活着回来就很好啦!”

  这是一个孩子写的一段话。当看到这段文字时,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一回。认为这个小孩想的太多啦,怎么出门扔个垃圾好像大难临头似的。当时也是一笑置之,没有作过多的分析。直到最近几天看了《高难度对话》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小孩缺失的是一种安全感,时常认为自己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对独自一人出门产生了畏惧心理。

  小时候,村里的小孩都是成天往外跑,一天到晚不着家,父母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相反,现代社会,无论小孩去哪玩都需要大人陪伴,否则,就会担心小孩的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我想:除了居住环境,更多的是生活中传播的负面信息,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负面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觉得自己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对社会没有安全感。

  《高难度对话》从人类的六大基本需求出发,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安全与信任的环境,消除畏惧心里,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就算再挑剔的人,也能愉快相处!

  《高难度对话》的作者迈克.贝克特尔,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是金牌培训师、畅销书作家。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为她人抓狂》等。其中《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中文版,上市以来受到无数媒体和读者喜爱。

  《高难度对话》告诉我们,人们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忽略正面信息。一些大脑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负面情绪的感受远比正面情绪强烈,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人们的所思所想,普遍存在一种消极偏见。我们天生更容易悲观,而不是乐观。我们的大脑天生追逐坏消息,忽视好消息。因此,当生活中出现了突发事件和突发意外时,会感到焦虑,恐惧,按照人类的基本需求特点,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增加安全感。 向值得信赖的亲友描述恐惧时的心理感受,有意识的关注积极的观点。将“我觉得”属于个人主观意识的判断替换成“用事实说话”的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恐惧,增加安全感。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七):原来我们是天生的悲观派

  小时候的我,每天都跟小伙伴们满村子乱跑,上树摘果,下河摸鱼,招蜂引蝶,可以说是无所不为。每次我们都玩得忘乎所以,直到远远传来“XXX回家吃饭”的声音,大家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那时候的我们,外出从来不用征询家长的同意。当然,家长也从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什么事情。

  现在的我们,已为人父母。孩子每次外出都会问小心地问:“妈妈,我可以出去跟朋友玩会儿吗?”我每次都勉为其难:“那……好吧,但你不准越过那条路,而且要保证一直在我的视线之内,否则……”

  到底是哪里不一样了呢?为什么我们父母就那么放心,我们这一代人却这么神经兮兮?

  好些朋友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世道多乱,车辆多,坏人也多,孩子被骗走了,都找不到门。

  真的是这样吗?跟我们小时候相比,社会犯罪率真的有大幅度上升吗?现在的孩子,真的比当年的我们缺心眼,稀里糊涂地就跟着坏人走?

  我不是专业人员,对第一个问题不做评价。但第二个问题,肯定不是这样的,根据我对自己和周边孩子的了解,这些小家伙可比当年的我们机灵多了。

  问题出在哪儿?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缺乏安全感。

  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看到关于坏人伤害儿童的新闻越来越多。也许恶性案件发生的概率并没有太大改变,但各种各样恶性事件的新闻报道狂轰滥炸,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没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当我们带着不安全的滤镜去看待人与人的关系时,这种不信任也影响到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最近在看《高难度对话》,书中有个观点,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更倾向于接收负面信息而忽略正面信息。

  原来,这里面有生理学上的原因:大脑中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作杏仁体,它负责这些事情。当杏仁体捡拾到了负面体验时,它会立即将其发送至长期储存区;但对于积极体验,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它12 秒以上,它才能被储存起来。

  也就是说:对于消极体验,我们的大脑就像魔术贴,一旦记住就不愿忘记;但对积极的体验,我们的大脑就像不粘锅,不那么容易记住。我们往往高估了危险的严重性,低估了积极经验的价值。我们可以怀抱99 个美好的经历,但却专注于发生过的1件坏事。

  换句话说,我们天生就更容易悲观,而不是乐观。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追逐坏消息,忽视好消息。

  看到这儿,一直以乐天派自居的我也有些乐观不起来了。还好《高难度对话》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建议——

  心理学家丹尼尔·亚蒙称这一过程为“自动消极思维”。他说,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大脑中的想法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相信,我们有能力去质疑那些想法。

  因此,当我们感到悲伤、疯狂、紧张或失控时,为了避免让负面信息影响我们的关系和沟通,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的,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我觉得”转移到“事实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问问自己:我是被他们所说的吓倒了?还是被我“自己以为的”吓倒了?

  提醒自己:我无需假设他们在想什么,我需要的是探究。

  有意识地关注积极的观点而不是消极的观点。

  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消极想法,探究它们是否真实。

  记住,人人都会面对恐惧和挑战,但处理方式却不相同。

  当我们不再对他人怀着莫名的、往往是不真实的负面看法时,才能开展有效、高效的沟通,才能在沟通中解决问题,才能将彼此的关系引领上健康的道路。

  《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读后感(八):用心理学轻松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用心理学轻松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高难度对话》书评

  文/牛牛

  记得几年前看过迈克•贝克特尔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对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倾听”的部分,所以书评的题目叫做“嘴巴的问题,耳朵来解决”。

  如今拿到了作者的新书《高难度对话》,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的确堪称“《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精进版”。因为这本书从单纯的沟通技能深入到了人的心理层面。

  在这本精进版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由其表象之下的内心状况所决定的。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难题,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心理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这也很是很多沟通类技巧虽然看起来觉得是那么回事,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因。

  《高难度谈话》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际关系把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三个方面让我感触颇深。

  一、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大脑往往会自行补缺。这提醒我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重要的是要保持沟通。

  因为不交流,我们就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我们就会逐渐相信我们自己拼凑出来的观点,对子虚乌有的事情信以为真。

  这本书提醒我们,当对话变得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对方的眼睛,来看看他们所看到的——不是为了要和他们看法一致,而是为了让自己可以理解对方。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沟通最大的要诀就是“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本书作者也认为:在一场艰难的对话中,假如我们都说个不停,我们之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但如果我们能用心聆听、理解对方,两个人就会越走越近。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写过,“嘴巴的问题,耳朵来解决”。《高难度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多用耳朵倾听,还要多用眼睛观察,多用心灵去感悟。就像主持人马东所说,“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二、我们的潜意识相信语言,但更相信行动,而且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发展成为我们先天的“默认设置”。

  就人际沟通而言,我们倾听言传,但更容易接受身教。我们是通过身边最重要的人(我们的父母)来学习沟通的,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如何与人交流的。

  当然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学习新的沟通方式,主动选择不同于之前的途径,来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们后天的选择机制。

  当时,当我们心理压力较大,或者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机制”就罢工了,我们又陷入了“默认设置”,这时的我们就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回应对方。

  天呐!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还真是这么回事。从十几岁离家求学十余年,毕业工作又十余年,总以为自己已脱胎换骨,不过每次跟媳妇发生口角的时候,她总会来一句“不可理喻,跟你爸爸一个样子”。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无法脱去父母留给我们的烙印。我也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不少人有相同的感触。怪不得,现在“原生家庭”如此流行。

  三、身体长大了,心智依然还是个孩子。这是成人之间关系陷入困境以及沟通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根源。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时我有些震撼!不可否认,心智不成熟的确是很多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但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此,言之过甚了吧?!

  不过,书中的论证过程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从人的六种基本需求入手,找到了人际关系挑战的原因——“基于多年的经验,我把基本需求分为六种,它们差不多存在于每一种人际关系之中。每一项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程度。当一个人(简称为A)在某项需求上要求的水平比较低,而另一个人(简称为B)的水平比较高,挑战就来了”。

  需求一:安全与保障

  A:对安全感的要求较低,乐于尝鲜,对任何可能的变化,都很兴奋。

  :对安稳的要求较高,喜欢稳稳当当,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让她觉得有威胁。

  (把A和B放在一起工作问题还不大,大不了各干各的,可如果这两个人要在一起过日子,那问题就大了,冲突和矛盾肯定是家常便饭。)

  需求二:冒险

  A:乐于冒险,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天性好奇,永不止步。

  :不喜欢冒险,常常对未知怀有恐惧,偶尔也愿意探索,但前提是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如果两人同车出游,一个只想待在旅游车里,静静观赏东非游猎,另一个恨不能骑上猎豹,所以冲突在所难免——你觉得我太慢,我还嫌你太快,彼此都觉得别扭。)

  需求三:成长

  A:成长需求低,凡事只想偷懒,不愿付出成长所需的努力,经常会找一些由头来分心。

  :成长需求高,对人对己有严格标准,事事时时要求完美,从来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言而喻,这两人相处的时间越长,矛盾越大!)

  需求四:接纳

  A:为人宽和,能够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跟这样的人相处的大家都很放松。

  :为人挑剔,始终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要求他人——跟这样的人相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很累。

  (理论上两人无法走到一起,但生活不是按照理论运行,有些人在一起是为了求同,也有些人是为了求异)

  需求五:关联

  A:乐于分享,总能遇到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并且愿意和这个世界分享,身边的人都能被他的快乐和热情感染。

  :个性独立,觉得这个世界上谁都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只能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其实在内心深处,他非常的脆弱,怕被别人拒绝,怕自己承受不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朋友圈,好像让整个世界变得乐于分享,但这些只是表象,并不能改变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特点。)

  需求六:价值感

  每个人初生都是原创的,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大多时候,我们都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的优秀,感受着自己的渺小。所以,我们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要么试图模仿别人,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

  所以,在价值感层面,很难会有需求迥异的A和B走到一起。大多数情况是:缺乏目标的A和缺乏目标的B走到一起,凑活着形成一种彼此勉强都能接受的关系。每一天,他们都从肩并肩奋斗开始,到晚上在沙发上争夺遥控器结束。

  ……

  当然,书中也讲了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针对人的六种基本需求,引出了我们处理艰难对话时所需要的六种工具和六项技能。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书,也欢迎大家看完后一起讨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