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2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革》读后感精选10篇

  《变革》是一本由(法)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革》读后感(一):改变国家,改变这个世界的马克龙

  只要拥有必胜的决心,便会有克服万千险阻的动力,为了荣誉,为了尊严,法国史上最年轻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这本《变革——为法国而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谈起马克龙,应该为他的履历所关注,倘若没有那种对自身价值的孜孜以求精神,马克龙不会成为法国目前最年轻的总统。中国的读者从这本《变革——为法国而战》书中可以读到的不仅是马克龙的个人奋斗史,更多的是顺应法则把握机遇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思维境界。这些不懈的追求,使得国家、民众都朝着良性而前行,带来美好生活的人总是更容易让人深深缅怀与敬仰。敢于正视自身弱点努力去改正弱点,让自己优秀,并让优秀传承,影响周边,正是这满怀希望的信仰力量成为这本书吸引我的关键所在

  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如马到克龙般心怀希望与坚韧的力量,向着目标前行,不畏世俗的非议,不被困苦打倒,人生的丰碑必由踏实行动而筑就。阅读他人的传记,可以让个体对面临的一切有清醒认识与时俱进学习可以让个体成为智者,马克龙的文学充分说明了这点。

  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故事,宣扬的不仅是昂扬的进取精神,更有适宜于国家的价值观民族凝聚力的非凡视界。全书十六章,每章都有鲜明主题,正如书未所选取的马克龙的演讲所说,事实清晰,思辩明确,述说有力,不以已言美化生活真相,只做最真实智慧的自己。这样的表述和行为,为我们如何看待名人和传记,提供参考;这样的铺陈,也让全书脉络分明,由小我到大我到超越自我的国家之家,人类之情感人至深

  在第一章中,马克龙对世人对他婚姻的不理解也做了说明,妻子布丽吉特的阳光坚定勇气、不畏世俗的人格魅力是吸引马克龙的内在根本,世人的眼光在这样心心相印抉择理解之下又怎能伤害分毫?一切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为福祉是第二章“我的信念”所传递出的观点,其他各章涉及法国的政治民生环境教育国际影响力民主共和制等,可谓是法国历史的集中论。个人力量虽小,但进取、拼搏的个人却能如火种点燃腐朽万物,将一切的不公平平等合理不民主燃烧殆尽,从而获得新生的创新变革及更好的人类生存。

  《变革》读后感(二):马克龙:让“法国再次伟大”的前提 是进行一场深层次民主革命

  原文首发于界面文化

在2016年宣布参与竞选之际,马克龙出版了介绍自己政见的自传《变革》。在这本书中,他表达超越左右派对立现状的决心。

  1月10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完成了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作为2018年首位访华的外国元首,也是中共十九大后到访中国的首位欧盟国家元首,这位年轻的总统备受中外媒体的关注。法国《费加罗报》10日刊文指出,马克龙此次访华期间,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捍卫多边主义,法中两国领导人全面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达成一致,“在外交领域成果斐然”。

  在英国脱欧、德国政府组阁谈判尚无结果、意大利还在等待选举的情况下,一个在外交舞台积极高调的法国既符合法国人传统,也迎合了欧洲人的期待。不仅仅是外交,从很多方面来说,马克龙都可谓给沉闷的欧洲政坛吹来新鲜之风。

  马克龙于1977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亚眠的一个公立医院医生家庭。从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他在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学习,并获得相应学位。他曾离开政府部门进入罗斯柴尔德投资银行工作,四年后(2012年)重新回到政府机构,在奥朗德政府中负责欧元区和经济方面的议题。马克龙24岁加入法国社会党,2014年被曼努埃尔·瓦尔斯总理任命为经济部长。2016年11月,马克龙正式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竞选。

  2017年5月7日,39岁的马克龙以66.1%的得票率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在胜选演讲中,他承诺将维护法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且提出了和特朗普截然不同的、“让法国再次伟大”的行动路线——“重建欧盟成员国人民之间的关系,重建欧洲同法兰西民众之间的关系”。

  2017年的法国总统选举结果可谓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极右主义政党国民阵线党魁玛丽·勒庞来势汹汹地闯入第二轮选举的情况下,身为“政坛局外人”的马克龙以黑马之姿赢得选举。“与一个陷入内部分歧的德国,以及脱欧影响下的英国相比,马克龙可能是欧洲最具说服力的公众形象了。在美国退出气候协定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这位39岁的前投资银行家甚至可以成为自由世界的真正的领头羊。”《华盛顿邮报》如此评价他。

  马克龙入主爱丽舍宫之际,正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分化极其严重时期,极右政党势头强劲,而左翼政治思想正在失去吸引力。美国政治思想史学者理查德·沃林曾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采访时指出,欧洲极右势力的崛起及其民族主义政治议程和全球化对社会弱势群体打击密切相关。欧洲社会民主派抛弃了它的传统基石工人阶级,转向采取新自由主义策略,因而不再能够提供与政治现状不同的替代性方案,并由此开启了欧洲极右势力的大门

  然而马克龙既不是完全的左派,也不是完全的右派。在2016年宣布参与竞选之际,他出版了介绍自己政见的自传《变革》。在这本书中,他表达了超越左右派对立现状的决心:

“如果说自由主义是对人抱有信心的话,那么,我愿意划为自由主义者。因为我所捍卫的价值,必须能够确保所有人在自己的国家都能过上内心深处渴望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如果说左派主张金钱并不能赋予一个人所有权利资本积累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公民自由不应成为一个追求绝对安全的社会的牺牲品,贫穷和弱势群体应在不受歧视的条件下得到保护,那么我也愿意被称为左派分子。”

  在他看来,左派和右派之间早已不存在“保护劳动者”还是“保护生产资料拥有者”这样的立场分野,两派均在数字时代的新工作方式、社会不公、全球化时代的全球秩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诸多新时代挑战下未能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思想体系,导致如今止步不前,却陷入纷争缠斗的局面。他认为,让法国走出僵局的前提,是“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民主革命”。

  《变革》一书用16个章节讲述了马克龙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法国、欧盟乃至全球热点问题见解和决心。在书中,他饱含激情地强调重振法兰西荣光的政治理想,呼吁法国政府和人民做好迎接大变革的准备。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向创新和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广环保产业,到革新教育体系、布局新兴经济下的人才储备和社会转型、推动城乡结合、重建欧盟运行机制共同应对挑战,马克龙对法国内政外交所持有的务实倾向显而易见,相关改革计划也在书中得以详述。

  《变革》中文版于马克龙访华之际正式出版。界面文化节选了马克龙对部分重要议题的观点阐释,令读者得以一窥其治国理念

《变革:为法国而战》

  关于平等:30年来,不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一致赞成推进统一化、无差异化和大众化的社会体制。我不认同那种容不得别人成功的所谓“平均主义”。同时,左派和右派都向民众承诺了更多没有实质内容的、分期兑现的权益,并哄骗民众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真正的平等不是写在法律条文里的平等,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将所有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医疗、出行和安全问题上给所有人提供同等支持,使每个人都能取得学业事业上的成功。这才是一个政府应该为人民所做的——确保所有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待遇,而不是承诺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社会模式

  关于和谐的法兰西:将一个分化的法兰西重建成一个和谐的国家,就必须满足民众对公平公正繁荣社会的期望:自由——创造、行动和创业的自由;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博爱——在整个社会弘扬互助互爱,尤其是面对弱势群体时。

  关于创新和经济数字化转型:20年前,法国输掉了推广自动化的战争。当时,法国政府收紧了在自动化技术研究方面的投资,以为这样做能够保护就业。然而事实上,德国工厂的自动化比例是我们的五倍,却比我们保住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他们的失业率几乎是我们的一半。今天,法国一定不能再错过向创新和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在经济高速转型、大环境极度不稳定的现状下,政府部门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变成经济停滞的原因,变成困扰

  关于环境保护:我们必须继续让民众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并向他们解释证明:我们已别无选择,必须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我们要推行的新环保同发展新经济不仅毫无冲突,它还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环保政策将对那些想法新颖——如建造耗能少于产能的房子、发展新型环保农业等——的企业来说,是个绝佳的经济机遇。在环保创新上,政府的资助和扶持是必需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因为环保创新让我们能吃得更放心,活得更健康呼吸空气清新简而言之,就是生活得更好。

  关于保障就业:我不相信,光靠所谓的“充分就业”就能让国家重获信心。英国和美国就是鲜活例子:尽管这两个国家在就业方面都已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但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充分显示了这两个国家的社会危机。如果一个社会放弃对平等的追求,危机就会出现。我们必须让人人都有工作,并为每份工作保证合理的报酬和发展前景

  关于帮助弱势群体:权利统一化——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可能性、同样的规定、同样的帮助——并不意味着平等。相反,平等的关键不再是向所有人提供同样的援助,而是向每个人提供其所需的帮助。这不是取消社会互助,而是创造新的社会互助。当人们的经历和处境差异越来越大时,就必须从单一做法脱身出来。否则,社会介入非但不能消除社会不公,反而会加剧已有的不公,甚至带来新的社会不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们须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角色。政府必须变成真正的“社会互助投资者”。它在决定对每个人的资助时,不应是基于他们的现状,而应基于他们的潜能和对集体作用

  关于“全民基本收入”:我明白这个想法的逻辑,但是我并不赞成。首先,在资金方面,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一方面,如果提供一个很低的全民基本收入,不但不能解决赤贫带来的问题,甚至会恶化最贫困民众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提供一个较高的全民基本收入,资金来源只能以大幅度提高中产阶级的税收为代价。我不认同这一设想,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我坚信劳动的重要性。作为一种价值,劳动可以解放民众,帮助社会流动起来。

  关于穆斯林群体:如果我们有心让伊斯兰教融入法国,就应该要求定居法国的穆斯林履行义务,这些义务条款必须公开透明,并且我们要帮助他们体面地从事宗教活动。同时,我们也必须帮他们摆脱与国外极端组织联系,斩断不干净的资金来源……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向极端伊斯兰宣战,向那个试图渗入某些街区,并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凌驾与共和国及其法律之上的伊斯兰宣战。……简而言之,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决不能对那些会造成社会分化的、充满仇恨言论让步,要为自由尽一切努力;帮助伊斯兰教找到它在共和国的位置;同时在国家重要原则前毫不妥协,坚决反对任何拉帮结派、封闭排外的倾向。

  关于如何对待难民:关于政治避难这个特殊问题,我们必须对相关申请的审核条件进行改革,设法大幅度缩短审核时间,包括重新整合避难许可制度和法律程序,让有权得到法国保护的申请者快速得到接待、培训和照料。但是,在经过更高效的程序审核之后,那些仍然没有满足条件的人则无权享受避难权利,必须被遣返出境。

  关于外交原则:在海事、外交和军事上,我们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们成为英国脱欧后唯一代表欧洲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拥有核武器,具备向地球上任何地区派遣部队能力。这一切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扮演世界大国的角色,同时也要求我们承担更大的责任。出于这个原因,我赞成法国在联合国权责框架内进行干预的策略。这种做法更有效,更符合我们的多边主义历史观,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维持任何临时盟约都无法做到的地区均衡。……今天,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急需为欧洲制定一个为期十年的战略计划。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防卫,这已经成为西欧国家必须实践趋势

  关于文化交流:我必须提出一个我自己始终坚信不疑的想法,尽管它与我国多年来的选择恰恰相反:维持我们的奖学金制度、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一定比维持外交官职位更重要……当我们在传播法兰西文化、支持和推广法语及语言多样性、向国际学生发放奖学金、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因初识法国而激起交流、好奇、互惠的欲望时,我们既是在效力法兰西,也是在效力全世界。因为对法国民众及世界伙伴来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是抵御愚昧甚至野蛮的屏障,同时也是我们与其他民族沟通的渠道。

  关于中国:我必须提一下对我们有着特殊意义的中国。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很多法国人仍不了解中国,把它视为制造低档产品的世界工厂,并且把法国工厂外迁归咎于中国,认为它是法国工业衰退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必须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放弃成见,调整做法,中国对我们来说不但不是威胁,反而是机会。借助法国企业,我们可以与中国在城市发展、能源需求、污染治理等领域展开合作。更何况,法国和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深远的合作关系,比如核能领域。并且,法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这一点中国领导人也从未忘记。

  关于全球化:法国应该在全球化浪潮中强调人的价值,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我们必须担负其自己的责任。法国的一切,包括它的历史、理念和能力,都决定了我们责无旁贷。除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斗争,法国还必须坚定地参与国际监管领域的斗争——阻止一切不透明的融资、继续规范世界各地金融主管的薪酬、倡导社会和环境责任原则,等等。如果我们希望这项事业取得成效,就必须把它放在全球参与的框架下进行,独自作战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于欧盟:今天,在主张开放和主张封闭的两大阵营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作为改革者和进步主义者,我们必须选择开放的社会、选择更大的欧洲。进步主义意味着我们无法孤立于这个世界,如果自我封闭,我们失去的将会比收获的多。我们需要告诉大家,有保护的开放才是可持续的,所有人、所有成员国都将从开放政策中受益……面对目前所有的挑战,如果认为仅仅在国家层面做出改革即可应对,这无疑是美好幻想,也是个巨大的错误。面对移民潮、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气候变化和数字化革命、美国或中国的强大经济攻势,所有的应对措施都必须上升到欧盟层面。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变革》读后感(三):那些想太多的人,有生之年都不会明白

  一个15岁的少年考入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像其他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一样,他热烈奔放,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通读文学名著,精通琴棋书画,对戏剧更是有别样的迷恋。而他又和其他少男少女不太一样,因为戏剧,他结识并爱上了比自己年长24岁的法语老师。

  尽管在法国那片浪漫奔放的土地,这样的恋情也是备受舆论评议的。少年的父母强行给他办理了转学。

  17岁少年桀骜不驯,在转学前对着这位老师撂下一句话:“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回来娶你。”

  都说少年的誓言总是很美却总易随风去。2007年,少年已是30岁的成熟男子,他兑现了曾经那句诺言,将这个一直陪在他身旁的女人娶回了家,为这段饱受压力的姐弟恋、师生恋画上完美的句号。

  2017年,39岁的少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竞选法国总统,成功当选,成为新一任法国总统,也是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他就是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他的妻子名叫布丽吉特。

  “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地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半夕能达成的,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著名作家、翻译家、明星胡因梦在她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样写道。

  这段话,用在年仅39岁的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和她63岁的妻子布丽吉特上,应该再合适不过了。

  关于这段爱情的讨论,各大网络平台比比皆是。逛一转知乎,就可以看到各种言辞。热心网友用他们超强的逻辑和搜索能力不断求证一个问题,这两人之间是不是因为爱情?

  在马克龙即将全面上市的自传——《变革》中文版中,有关于这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详细描述。

  “情愫在我心中悄无声息地发芽,直至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我们最初只是觉得精神契合,在朝夕相处中渐渐培养出了一种微妙的亲密感。我们都坦然接受了这一情感,直至今天,依然炙热如初。”

  “我们无话不谈,仿佛相识已久。”

  “我梦想中的生活变成了现实。我和布丽吉特走到了一起,任何负面舆论的声音都无法拆散我们。”

  文字干净真诚,字字落地有声。每每读到,就如同读《浮生六记》中那些关于爱情的、平凡而真实的美好。

  这样一个自带话题、年轻俊逸的男神级总统,如何不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姐弟恋情不少,能终成眷属的不多,有些走着走着也发出“且行且珍惜”的喟叹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两个人能不惧承受巨大的家庭、社会压力,如此一心追逐所想所爱,将爱情本来的样子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让人不敢相信

  这些,在这本自传《变革》中都能找到答案。

  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有幸先睹为快的小编,在书里读到了心中的答案。

  他是一个拥有爱的能力的人。

  马克龙出生在一个公立医院医生家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来自普通家庭,分别任职教师、铁路员工、社会工作者和路桥工程师。

  大众总是很关切这位年轻总统的爱情故事,而在他的自传《变革》中,其实有更多让人动容的故事,比如他和他的祖母。

  他很爱祖母,从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讲述这位因知识而改变命运的女人,可见一斑。

  在他的眼里,祖母是一个有着“热情、无私奉献、耐心的光辉”、“将一生都贡献给了女子教育”的教员,她为受教育的女子“开启了通往知识、美,甚至是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而他则是祖母的“最后一个学生”。

  虽然祖母已经离世,他“没有一天不在想念她,也没有一天不在找寻她的目光”。

  因为正是这位平凡的女人,让他在心中埋下了爱和自由的种子。这颗种子不断接受滋养,终有一天抽新吐绿,蔚然成荫。

  “事关下一代的教育,若非以爱为出发点,便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就是我的无价之宝——我有一个时刻挂念我、重视我的家庭。这些充满爱意的话语伴随我的整个孩提时代,其中蕴含着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情感——关爱、信任和责任感。”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是,原生家庭是否和谐有爱,与小孩身心是否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有关于爱情的诸多论述,其中一条是:爱是一种稀有的能力,它的前提是完整、独立的人格。

  也许,正是这个充满自由意识和爱意浓浓的家庭,为这位青年才俊培养了完整独立的人格,使其在追求自我意志的路上,可以用强大的心理和爱的能力,抵御一切风雨,朝着心中的光明不懈努力。

  当然,他的妻子布丽吉特,也必然是同样有爱的一个人,甚至比他更胜一筹。当这位男神背后的女人第一次曝光在媒体面前时,群众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但是在两人频频出现的合影中,这位60余岁女人举手投足中所展现出来的从容、自信,是超越岁月褶皱的,也是年轻貌美的身体无法比拟的。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蒋勋《生活十讲》)

  马克龙在《变革》一书中坦言,他“一直很敬佩她身上的那种坚定和勇气”。在那场“从一开始就备受阻挠的关系,在与命运和伦理的较量中”,是布丽吉特给了他真正的勇气,“以及包容一切、平和而又坚定的信念。”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 正是她那拉近我和她的家人关系的决心,造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他是一个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

  因为有爱,所以有敢追逐自由的心。

  在讲述自己童年生活的细枝末节里,除了“爱”,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由”二字。

  “真正的知识是自由的,属于个人的。”

  “若想获得自由,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拥有强烈的求知欲。”

  马克龙坦言,他很幸运,因为在求学的路途上,父母并没有强加他们的意愿在他身上,而是把受教育看作是通往自由的途径,从而让他有机会忠于自己的内心。从他记事起,他就一直渴望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当他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总是决定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场自己能主宰的冒险。

  “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莫过于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追逐最初的梦想和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才能。”

  这与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发出的呼唤似乎不谋而合: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他是一个早早学会了与孤独和平共处的人。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当一个人能忠于自己的内心,走出社会的约定俗成,走出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个人一定是孤独的,也一定是圆满的。孤独不可怕,只要不排斥它,学会与它同处就好。

  蒋勋认为,接触自然、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与孤独共处的方式。

  儿时的马克龙便在由他的家人所构筑的世外桃源里,早早地学会了这种方式。

  那是一段有阅读和写作相伴的快乐时光。他甚至觉得文字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要真实。文学那股神秘而亲切的暗流将他带入了世界深处。他学会了在孤独中透出事物表象,洞察背后的本质。

  “现在的我在纷繁的社会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和自己的使命,但那远离一切人类烦恼的平静生活所带给我的幸福是无可比拟的。它如同我的根基一般护佑着我,引导着我做出明智的选择。”

  《变革》读后感(四):真有才能

  在我看来,只有疯子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前提得是一个理智的疯子。人们小的时候都有过梦想,越小越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有多么难实现,说谁都能说,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成功的人多是一步一步慢慢扩大自己的梦想,而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一步到位的实干家,他就是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作为一个普通人,别说改变国家,就连融入社会都困难,很多东西是我们想也不敢想的。当一个人夸下海口时,他往往会被嘲笑或忽视,一旦最终做成了,身边人哑口无言的时候,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上一次让我有这个印象的还是那位人称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一个能把电影变成现实的人,是会得到所有人尊重的。

  马克龙在书中把自己的经历用笔写下来,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完整的法国总统成长史,当看到他的决心是,我就知道他想不成功都难。从一个政治家的身上看他的政治觉悟,就能够判断他的发展方向,尤其法国是与我们国家有着密切关系的盟友,我们更是要了解对方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从这本书中也能看出马克龙的下一步打算,他正着手于大面积整改,这也是他当时的初衷。法国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如今已经有很多东西过时了,马克龙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既然要做整改,就要把自己的规划说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团结民心,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加快进步。从书中也能够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丰富,也做过很多影响市民的好事,这才使得他受到了多数的支持。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任遭到了很多争议,由此成了很大的话题,他们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很有钱。但是从他们赚钱的途径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很明显就能够看出其中的差别,马克龙是通过人格魅力影响群众的。

  他不仅仅做好了分内的事,还有这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全世界都变得更好。这样的想法放在谁的身上可能都会被笑话,但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他给人们带来了兴奋的感觉,这是少有的总统能够影响民众心情的时刻,因为他让法国人民看到了将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巨大改变。

  《变革》读后感(五):实事求是,旨在引领变革的政治家。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事物具有双面性。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爆发、万物互联、智能化发展愈加迅速,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比如数以万计的事业岗位在减少人手、互联网暴力横行无阻、恐怖势力利用网络拉帮结派、制造业产生的废料导致环境污染,法国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让我们拭目以待他们将如何解决问题。

  据说,优秀的企业家要具备看透未来二十年发展的眼光,而优秀的政治家则需要五十年,去年年中法国总统大选,名噪一时的马克龙映入世人眼帘,都只对他一知半解,晓得他年轻有为、三十九岁入选、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还娶了一位比他大了二十四岁的妻子;关于其他,一无所知。

  在马克龙的自传《变革》中,可以寻得马克龙对于世界形势、全球威胁方面独到的看法。居不惑之年,履历颇为丰富: 马克龙27岁到法国经济部任职,30岁辞职,在罗斯柴尔德和席埃银行任投资银行家,促成了雀巢和辉瑞之间的著名交易。马克龙24岁加入法国社会党,29岁结识奥朗德,2012年随奥朗德胜选进入爱丽舍宫并被任命为副秘书长,2014年被曼努埃尔·瓦尔斯总理任命为经济部长。 对于法国经济和政治将如何发展才能存活有着别样的解读,首先他认为,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不能搞派性斗争,只要能为法国人民做实事的就是好党派,这与我国邓小平主席在改革开放时提出的“无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理论相似,其主旨都是在引领社会变革、给予群众更美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政治家,首先他潜心分析了法国群众几千年来热爱自由和光明未来的憧憬,希望从人民的好的愿景出发做好基层思想工作。其次分析了法国与当今一些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以后将如何与美国、俄罗斯、中东以及非洲国家的合作,很聪明的是,马克龙强调了法国与中国的关系,看到了我国近三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形势,而不是对趋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再次,他意识到了很多世界型、所有国家都在头疼的难题,比如环境保护、反恐维稳,身为政治家,当以为人民营造更美好的未来为己任,和平与环境问题首当其冲,这是一场很艰苦的攻坚战,“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最后,当为法国群众着想,清朝末代状元张謇曾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这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提议,马克龙首重视教育,希望给予所有孩子平等的教育权,让孩子学到知识更容易找到工作;其次与中美等其他国家加强经济上的合作,确保更多的企业来法国发展增加本国就业人口,使民众充满迎接未来的希望。

  马克龙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欧盟的看法,希望所有欧盟国家都不要再去搞独立,应当以主权、着眼未来和民主至上为根本任务,实现欧盟的振兴。“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措施已然提出,需要世界强国以及所有国家一同合作实施,希望马克龙为了自由和进步实施的民主变革能够卓有成效,带动欧盟并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们擦亮双眼,见证这一场时代性的革命,为全世界人民而战的革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