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万英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万英尺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0: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万英尺读后感10篇

  《三万英尺》是一本由马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万英尺》读后感(一):愿你从容勇敢,一如少年

  一周一周望穿秋水等更新,终于追完了马爷的《此岸》和《三万英尺》,那些鲜活立体的人物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熟悉地理位置行业术语,连载进程现实生活进程的偶然巧合,仿佛平行时空里,陈墨、皎皎、王教授、赵同学老先生……在人潮拥挤中和自己不经意擦肩而过

  马爷笔下的人物,最与众不同处,是久经世事,仍保有心底的那份从容和少年般的清澈朝气,用如今时髦话来说,就是“不油腻”。

  陈墨和皎皎,能成为至交好友的,大概都有些互为镜像的意味

  陈墨看似内敛温吞,然则大事关头却能果断迈出正确的一步。譬如在簋街吃完烧烤后对王教授“循循善诱”终于发糖成功,平日对李征明退避三舍然而最终巧妙助力莫佳宜一举定乾坤,及至终场皎皎赵允差点走散,也幸而有陈墨从中牵线。

  再说程小姐,看似风风火火硬怼大光头的爽利姑娘内心戏也十分崎岖纠结,多次读着读着恨不能冲进书中摇醒她,好让她勇敢直视对赵同学早已怦然而动的心。

  至于三位男主,王承之和赵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近乎理想主义的少年气。无论是王承之多年沉默绅士的守候,还是赵允热烈而“厚脸皮”的追求,且不说是否是最优解,单看有自己的价值观并能身体力行一以贯之,这点就令人欣赏(虽然作为书粉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哈哈)。

  周par也许是陈墨曾经想要的能让她仰视崇拜的人,年龄阅历加持的所谓“成功男人光环,然而在那段关系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终究比不上秋庐中静水流深的笃定的真情。周天酬常有,而王承之不常有。(btw,看周par的部分,常常莫名想起范柳原和白流苏,酒店前台称的“周太太”和浅水湾饭店的其他房客称“范太太”时,女主微妙心境;以及,如同跳交谊舞般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盘算,只是倾城之恋中,双方都是精刮透顶的人,自然能将这支舞体面地跳完,相比之下,周par则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进退得宜,不落痕迹,甚至在落幕时,一句“我要和她分手时,她会求我回头”也算是给陈墨最体面的安慰了。)

  至于其他配角,也是各有精彩。一个优秀作家,如曹公,对笔下的人物,就算是贾珍赵姨娘之流,有的是悲天悯人之心,而无嘲讽鄙夷之意。《三万英尺》中,李征明、郭老板、米歇尔刘。。。。。。虽说是作为相对主角的“反面角色存在,然而也有着合理因果交代。虽然不喜,但也能理解他们的所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生活着。若是马爷给他们写番外,应该又是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阅读过程是对文章的再创作,读书的时候那些微笑眼泪,都投射了只有自己知道的故事。对我而言,最羡慕最喜欢的人物,还是赵允。大概是因为从小接受的“矜持教育”,每次看到这样热烈张扬、灼灼如小太阳的人,总会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

  那就勇敢大步向前走吧,数不尽相逢,等不完守候,如果仅有此生,又何用待从头。

  《三万英尺》读后感(二):很好

  一本不错职场小说,生活,不管哪个层面都有它的一地鸡毛,有时候职场中的沉浮又岂是自己能够决定?做好自己就好,在认识真相之后自然热爱生活。花了一周时间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完,接下来又是书荒。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还算细腻,偶尔也有点小幽默。赵允这种男生应该到哪儿都是抢手的吧,程皎始终觉得有一点矫情,跟自己较劲,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是太过在意外在的眼光,好在最后醒悟。往往能让职场女性仰视的男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段过往,陈默也不过是年轻经历得太少,才会对周天酬欲罢不能。当然,这也是站在局外人角度看。最后一点,两位女主的加班时间让我觉得,想多挣钱还是必须付出很多的,哈哈!

  《三万英尺》读后感(三):时而飞升三万英尺,时而落入一地鸡毛,这就是职场,这就是生活

  01

  十八周岁的时候,我们面临了人生第一次关于职业选择——高考填志愿。听见父母在深夜里讨论,也并没说出个所以然。我以“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心情,在那本招生简章上,选定了看起来百搭的经济学。七年本科硕士后,我又以“实在不想再读了,大家说什么公司好我也申一申吧”的心情找工作;拿到 offer 后对七大姑八大姨进行了一番“麦肯锡真不是麦当劳也不是肯德基”的解释,误打误撞地进了咨询一行

  在本世纪初,互联网还算奢侈品,没有百度、没有知乎、没有那么多实习机会与职场咨讯。我们的父母与师长辈,来自知识青年返城后念“业余大学”自修、大学毕业国家分配错过高等教育、下海或者下岗后一番闯荡的时代,并没有“职业生涯”这么一说。

  在这样无知无畏背景下,一句“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忽悠了多少人去学生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鼓舞了多少人去念国际贸易,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又有多少人杀进了码农的轨道……

  我们一旦选择了,大多会顺着轨道一直向前,即使脱轨而出,也多少带着一点惯性。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每一个职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它会如此深刻影响我们当时与多年以后赚多少钱、住在哪儿、每天工作多久(and 睡多久);我们抱着改变世界或者财富自由理想,在每个珍贵的白天做什么,在实验室里解剖小白鼠、对着电脑打字、还是跟一堆无关的人磨破嘴皮子;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思考、如何判断是非对错;我们遇到谁、爱上谁、有多少时光恋爱、在什么年纪结婚生育、还有没有心情在阳光午后闲看小说……

  所以,《三万英尺》是一个职场的故事,双女主、N 多男主的小说(听起来很带劲儿吧)。陈墨,律师;程皎皎,咨询师。她们相似,同毕业于海淀那所学校,如今同在国贸地区所谓金字塔尖的 “professional firm”出没。职场数年,陈墨与程皎皎已经告别了菜鸟的一脸懵逼,前路却也并非一世无虞,人生似乎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可能性,但恐怕其他的可能性也太多。

  十八岁填高考志愿时,憧憬茫然,两种情绪不知孰轻孰重

  蓦然回首,已是半生。

  阅读《三万英尺》,就当,是时候复盘来时路了吧。

  02

  让我试试,不剧透地说下,《三万英尺》多么好看

  我忘不了在大学宿舍里初读安妮宝贝的心情,室友下载打印在洁白稿纸上递给我,南方仲夏潮湿的夜晚,指尖和心里漫着微凉的气氛。所以,我一直喜欢安妮,每本都读。

  但是,我特别烦安妮笔下那些穿蓝白衬衣干净男子,号称都是木讷而成功的专业人士,以《二三事》里的律师沿见为典型。亲,真的律师根本不是酱紫的好么?在暗流汹涌的律所,没法又木讷又干净又成功好么?此后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白领金领们也是没法看,CCTV 虽然与国贸一二三座仅隔东三环相望,却是过不去的河。

  所以,谢天谢地,阿弥陀佛,马曳给我们写了一个真的职场,那些精致的烧脑与精致的苟且。还是律师与咨询的两种职场,很过瘾

  比起《此岸》,陈墨与程皎皎,已经升级打怪有年。有挫折,更有进退皆宜的控制;有吃亏,也有智慧转念明白其中利害;有渴望,也能克制地等待未来徐徐展开。所以,两边的故事演绎与内心辗转,更有玩味的余地,可供解析,亦可供解颐。

  《三万英尺》另有一种结构之美。陈墨与程皎皎、律师与咨询、职场与情场。平行的职业生涯,公司政治神经客户、专业挑战与日常chaotic;平行的感情选择,暗恋失恋热恋眷恋。两条主线都是职场与情场故事交融,彼此对称而相互推动,丰富而收敛。我觉得马曳对小说的掌控力,比《此岸》又进一步。

  然而最不能言说的好处,是文字蕴藉幽默,有豆麦蕴藻之清新,与蓝山咖啡之余味。这个,还请大家自己领略吧。

  03

  一个月前,马曳来北京,我们在中关村南京大牌档坐下。小桌挨着小桌,桌上小碟挨着小碟,有一种满满当当的喜庆感。

  “本来想在北京多呆几天,但是老公要出差,后天得赶回去看着小朋友……”马曳熟练地挑出一颗螺蛳肉,从齿缝里挤出一句。

  但这并没有减少我们的吃兴。我俩点了,金陵烤鸭、古法糖芋苗、酒酿元宵、炒螺蛳、河蚌豆腐汤、桂花拉糕、萝卜端子、鸭血粉丝煲、鸭油烧麦、云斗煮干丝……并且,全吃完了。

  那个晚上,我是极其愉快的。聊完,马曳披着在北京早春夜晚里嫌凉的薄薄大衣摇曳生姿地上了滴滴专车;我打着饱嗝,顶着寒风,骑一辆共享单车回家去了。

  十多年前初入职场的我们,大约想象不到现在的生活依然如此一地鸡毛——房价雾霾、家里的熊孩子、眼前依然曲折的职场之路,即使这样一个晚上,也要从牙缝里挤出来……但十多年后,还能和觉得有趣女友坐下聊聊文字、聊聊这一地鸡毛,互相打点鸡血,我也是觉得心满意足,可以称之为春风沉醉的夜晚。

  《三万英尺》要在奴隶社会开始连载了,马曳同学让我给写个预告。我一直在她自己的公号追文,喜欢,时常在迟更的时候留言催稿。同时,也冲着这是难得的好饭友(就是不嫌菜点得多,还能跟我一直吃到底),答应了。

  04

  这活儿不好干。

  在豆瓣有个“恨腰封”小组,深得我心。

  那些咋咋呼呼的腰封文字,约等于公号的标题,让我偶尔坐飞机没带书,在机场临时进书店就恨不能吐血。

  “郭敬明倾情推荐!杨幂的枕边书!”

  “震惊!村上春树拿不到诺贝尔奖的秘密!”

  “古有三千弟子、今有北大才子,封闭的心灵豁然开朗!”

  (就差“不买不是中国人”了)

  但是想必是有用的吧……所以我给《三万英尺》也草拟了以下标题与摘要:

  奴隶社会热文《此岸》作者又出新作! 万众瞩目的职场女性小说!

  北大中文系才女、哈佛法学院博士,倾情演绎两家顶级外企、两个北大学霸、两场三角恋爱!

  深度揭秘麦肯锡职场生存法则!外资律所重重内幕大曝光!

  大家都在看,北京百万年薪女神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

  哈哈哈哈。

  为了避免被马曳劈死,保存这个饭友,这条路我还是放弃了吧。

  多年以后的陈墨与程皎皎,生活中的每一个陈墨与程皎皎,我都不敢指望,有一天她们的生活中鸡毛褪去,清新爽洁。

  我只能说,但愿多年以后的陈墨与程皎皎,生活中的每一个陈墨与程皎皎,都尚有一点闲暇与心情,过一个春风沉醉的务虚的夜晚,或是清晨一地鸡毛尚未扬起时,翻一翻《三万英尺》这样的小说。

  这样也许就好。

  《三万英尺》读后感(四):用一种犬儒主义的眼光看生活,然后热爱

  北京的外国律所基本上都集中在国贸这几栋楼,许昊然曾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国贸遇袭,全北京的外国律师就被一锅端了。创作《三万英尺》这本小说,就是从上面这句话开始的。

  在professional service待得时间长了,人特别容易沾染上犬儒主义(cynical)的毛病。有那么一点悲观主义,有那么一点夸张,和并无必要的尖酸。我们经常互相嘲笑自己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当然啦,自黑的时候一定要顺道黑一黑别人,比如长期被投行和客户压榨的律师,就特别喜欢在自黑的时候加上一句“也只有审计师比我们更惨了”,借此精神胜利一把。

  我们这些第一份工作就在professional service的人,对人生往往有眼高手低感觉。在经济好的时候,外资professional service公司大学刚毕业的小朋友出差,也必是商务舱加五星酒店的标配,一周的报销可能远超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再加上和客户开会对方就算不是C-Level也是D-Level,时不时还得带着客户的几个VP干活,谁不是鲜衣怒马?谁没有三两个和业界大佬共赴过的饭局,和明星在机场贵宾室偶遇的故事?

  但这些鲜衣怒马也常常会给人带来虚无感。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说,律师买贵价衣服穿,其实和退休阿姨买了是一样的。阿姨尚能穿着Dior去买菜饮茶,而我们用加班到凌晨换来的薪水买来的Dior,还是只能穿去会议室,印刷行。要说锦衣夜行,莫过于此。

  每个人都有两三个带病加班的血泪故事。连续加班好几周到凌晨以后,人特别容易萌生退意。可是要离开这藏娇的金屋,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苦的时候想换份清闲的工作,往往跳出去之后又发现薪水是低了不少,工作强度倒没啥变化。年轻的姑娘们懊恼自己无暇社交嫁不出去,如果是像我这样有家庭牵绊的已婚妇女,那更加必须是一地鸡毛,不必登高便先不胜其寒。反观咱们的男同事,尤其是太太不上班的那些,倒基本上都是妻贤子孝。这能不让人倒戈投向犬儒主义的阵营去吗?

  写《三万英尺》的初衷就是想描述下这骨感的现实。那个你看起来走路带风但又稍显疲惫的人,本来可能就像程皎皎一样误打误撞地入了这一行,然后发现了它酸中带甜的滋味。

  但在写陈墨,程皎皎,莫佳宜,许昊然这些人的日常时,我惊讶地发现,作为一个已经“上岸”了的人,我还挺怀念当年的工作,和深夜的国贸一期。到香港后的某一年冬天,我上了一个特别辛苦的项目,那年元旦跨年时分香港的烟火表演,我是在办公室看的——偌大的正对着维港的会议室只有我一个人,如果不是手边没有冻得刚刚好的香槟,以及看完后立刻还有一个电话会在等着我,那大概是我最好的观赏烟火的体验。

  在那个项目上我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度过过许多许多不眠之夜。回想起来,却会觉得是很棒的体验——未必希望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但是偶尔为之,让人感觉到“啊,原来我还可以做到这样”,其实也算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强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professional service像是一个夏令营。无论是律所还是咨询公司,同事里都以年轻人为主(毕竟年纪大了熬夜能力会下降......)。一群年轻人在一起有过那样废寝忘食工作过的体验,其实相当不错。赵允虽然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妙人,但在professional service浸淫多年却还有少年之心的人却还多得很。我的先生曾经讲过,他之所以爱“罗府”,一大原因是别处再也找不到那么密集的一群聪明人,更何况这群聪明人还常常妙得很,有人曾经在日本出家当过和尚,有人在旧金山拍过电影,还有人说当网红就当网红,说要开学校,就开了一所牛掰的学校出来。(在这里应有一首暴露年龄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去年四月我去北京找Autumn吃饭,特地约在了日坛小王府。当年我最爱的两个菜干煸牛肉丝和干煸四季豆都已经从菜单上消失。我们和服务生好说歹说,厨房给炒了个干煸四季豆,干煸牛肉丝是无论如何不肯做了。就着这个干煸四季豆和几样其他的菜,我们在小王府从午饭坐到下午。那时我们都已离开professional service,不再需要时时工作到凌晨。可她保持了热爱加班的习惯,而我仍然邮件秒回,且保留了能在英文文件里一眼看出哪两个单词当中多了一个空格的能力。我们已过了陈墨和程皎皎的年龄,就算是在春风沉醉的小王府天台上,也免不了要讨论怎样找到并留住一个好保姆这样的一地鸡毛。生活总是实际的,充满毫不讲理的客户,难以沟通的老板,和求之不得的人和事......一切都诱使我们陷入犬儒主义的困境里去,然而即使我们没碰到像赵允那样的人,或者像秋庐那样的地方,我们心底里的那点天真和理想主义仍然会促使我们殊途同归。

  这就是《三万英尺》的意义。

  《三万英尺》读后感(五):请问,有没有莫佳宜的后半生?

  春节时去纽约,顺道给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当人肉快递,陌生人见面没啥好聊,她说自己在咨询公司工作,看我问号上脸,就解释“去年有个热播剧,《傻的前半生》,说的就是我们咨询业的事……”她说完就抱歉的笑了,我也笑,完全能理解她的“抱歉”,那个剧因为导演的咖位,我隔三差五的追了,花花绿绿、蜂飞蝶舞,观众如我竟然忽略了男主的行业。我说去年我追了一个连载小说,讲的也是咨询业的,那个男主角研究电池……这朋友就说,啊哈我知道那个连载,我也看,写的好真实,那个罗府其实是XXX,我去年还去面试,阴差阳错没面上……所以两个陌生人一下子就有得聊了,这也说明《三万英尺》的连载有多火爆。

  《傻的前半生》把咨询业“黑”的好惨,尤其是贺高管,比八婆还八婆,老虔婆薛甄珠当仁不让的好闺蜜,他能决定某五百强的市场策略也是醉了,双商掉线,除了吃几万块钱的鱼真不知道他懂什么,(贺粉不要拍我,真心为这个角色可惜),有一集贺师傅带着全体手下去新公司当老大,慢动作加风带雨&扑棱棱吴宇森放鸽子的动效,贺师傅进门就说“从今天起,你们的老大是我了!!!”冷漠而不失高傲,这一幕真是惊到我了,别说是国内一流的大咨询公司,麦田地产去链家砸场子也不能这么干呀!——没有退路了!果然不久贺师傅就被迫辞职,自愿去码头捕鱼了,这下子可以吃鲜鱼了,求仁得仁啊!

  为什么看个烂剧,吐槽起来会有这么多话,而一本机灵好看的小说,倒让我除了在书页里夹小纸条,就哑口无言了呢——看高手过招,小虾米除了惊掉下巴恐怕连叫好都没力气。

  《三万英尺》写了两个行业,律所主线和咨询副线,“北京的外国律所基本上都集中在国贸这几栋楼,许昊然曾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国贸遇袭,全北京的外国律师就被一锅端了。”女主陈墨置身北京国贸的明德律所,讲了一出明德北京办公室首代争霸战的故事,最爱看这部分的戏码。

  老大郭达民以太极之道捍卫自己的头把交椅,犹太人的聪明中国式的圆滑,抵不过老天另有安排;老二李征明南征北战营私结党祭起rainmaker的大旗,险些被客户玩死;专业好、人脉深的dragon lady莫佳宜即将万里奔丧邮箱里却躺着一封邮件:“……这是无法容忍的渎职行为。” 大客户王总擦脸的热毛巾上了三道,John的婴儿蓝是什么蓝,无名翻译的午间瑜伽课,只有一场戏的李娟“请假到周一”,梦诗琳的坤包终于找到下家儿,串场的“Tea lady”切了3盘水果,这3盘水果会到谁的办公桌呢?——“阿姨才是北京办公室的权势排行指标。”

  并且,律师们天天加班吃的小王府外卖,竟然不是“小的王府”,而是“小王的府”……连载时看到某读者留言,我一下子释然了,原来拿着罗唯一的包包,吃的也不过是“小王的府”,干煸四季豆而已。

  无论想不想当par,当不当得上par,在这番血雨腥风暗潮涌动的国贸大区保住一条小命绝不是容易的事,更别提纽约的蝴蝶不经意震动翅膀,职业剧的伦理和细节,让读者赞叹,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墨处理郭达民事件,第一反应是拿出黑莓发邮件,我就为她着急,这么大事为什么不直接打电话呢?电话又快又直接,边哭边说给自己加点戏不好嘛,看下去不由得不佩服作者的手段专业、心思缜密,陈墨由此在上司的眼中,在par的道路上顺理成章。

  “她拿回黑莓后第一件事是起草了一封给莫佳宜和李征明的邮件,写了一半,陈墨恢复了理智,她删掉草稿,转而给莫佳宜打了个电话。” “莫佳宜接到陈墨的电话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如果陈墨写邮件给她,也许会留下明德不想保留的纸面证据。她在心里欣赏陈墨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判断力……”

  不能再剧透了,用干煸四季豆来比喻,《三万英尺》的爱情戏是豆角部分,职场戏是干煸部分——麻辣、干香、酥脆、过瘾,无论干煸牛肉丝、干煸鳝丝、干煸肥肠、干煸菜花、干煸赵允、干煸王承之都是下饭利器,就像作者常说的,看着赵允就能下两碗白饭。

  从《此岸》开始,作者撸起袖子痛写恋爱,估计情史太丰富,不写憋不住,但是我更想看《三万》起头的职场惊魂,深谙职业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作者不要辜负高龄读者的期望,写莫佳宜的后半生好不好?(别让电视观众以为家庭妇女换个发型就能当公司高管了)像美剧《傲骨之战》里的戴安,外科手术一样的精准的职业手段,没穿错一次衣服,没当过一次狐狸精,举手投足,是一场太有看头儿的人生故事了。

  《三万英尺》读后感(六):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在完成一天密密麻麻的to-do list之后,站起身来活动僵硬的身骨,拿起手机惊喜地发现偶像马曳的公众号(此岸)更新了!原来,她的小说《三万英尺》终于出版了。疲惫之累顿时烟消云散...作为她和她小说的骨灰级粉丝,立马拍下两本,一本留自己回味,一本送好友共品。不仅如此,一股冲动和兴奋感促使我又在电脑前坐下,倾泻出涌动的关于这本书的回忆。有些人和文就是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三万英尺》是马曳继《此岸》后创作的第二本小说。《此岸》连载完后,我为它写下了生平第一篇书评,那时我还读大三。几个月后,新作《三万英尺》开登,仍旧每周一更,从大三暑假一直陪伴我到研一寒假。

  大四保研结束后,我如同刚进招牌律所的主人公陈墨一样,以为前方一马平川。于是先散漫了一个月,之后进入康老师实验室,开始每天啃郑宇的Computing with Spatial Trajectory(擅自翻译为“空间轨迹计算”)。虽然经常为里面的算法抓耳挠腮,但急了也最多矫情地发条票圈感叹“头发掉三斤”,心情还是如同武汉10月份依然热乎的阳光。到了大四下,学Python做毕设,每天和代码切磋的心力,堪比陈墨挑灯夜战检查文字是不是Fifty shades of blue的功夫,或者在咨询公司程皎皎上项目时反对甲方某高管牟取私利的迂回之术。于是将近毕业时,对于满是代码而不是小说的大四生活满腹遗憾呢。

  但好在,有妙文读,生活仍保有鲜活之气。比如,

王承之笑说:“正如你所说,只要有挂面和猪油,其它一切都简单。"

  就是喜欢这种写法,这种人与人之间投契的感觉,一切尽在轻描淡写中!

  文字可圈可点,内容更是意境悠远。

她的喜悦和忧愁都是自己的,就算没有人风雨共济,至少她不必将就和一个错的人分享。

  如今的我,像极了这句话里的陈墨,不愿苟且,但也不会纠结于the one,去留随意,风轻云淡。

  对待朋友,越是亲近,越要约束自己,像成年后的陈墨对待程皎皎那样,不会再苦口婆心的去干涉朋友的选择,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

  时光匆匆,读研的日子早非一马平川,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在职场上起起伏伏,我也在学习和奔前程的路上兜兜转转。面对时而一地鸡毛的生活,犬儒主义的念头自然而生,但谁心中又不曾升起过这样的念头呢?

  只不过,在一地鸡毛之中,少年气仍能生生不息,这便是这部小说最让我着迷之处。还是用马曳女神自己的阐述结尾吧:

生活总是实际的,充满毫不讲理的客户,难以沟通的老板,和求之不得的人和事......一切都诱使我们陷入犬儒主义的困境里去,然而即使我们没碰到像赵允那样的人,或者像秋庐那样的地方,我们心底里的那点天真和理想主义仍然会促使我们殊途同归。

  《三万英尺》读后感(七):嗯,来自一个“公司客户”的评论

  恰好昨天追完了《三万英尺》,看到推送说小说上市了,觉得欠作者一篇书评。

  毕竟这篇文章是近年来看到的最贴近专业服务行业的真实生活的文章,作为一个令人头痛的大国企投资部门小兵,看到所有精确的用词和身临其境般的场景描述,表示非常的欣慰。终于有一部作品不再混淆投资和投行,终于不再有可笑的专业错误,有一种终于有人把我们经历的日常写出来的快感。虽然是作为文章中少有的被吐槽对象,但是作者笔法纯熟,悬念设置得当,文风隽永,就算是被拿来讨伐,也并无不可。

  两个女主人公在感情生活和自身成长方面代表了诸多对于感情和事业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且不愿凑合的“三高姑娘“。因为生活在这个群体里面,所以理解他们不愿意降低姿态、但是又希望有人能够携手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磕磕绊绊的洋葱般内心中最里一层的真挚与柔软。衷心的祝愿他们脚踩高跟鞋姿态好看的披荆斩棘的走过每一个沟沟坎坎,有幸能够遇到一个理解他们内心且自己也愿意委身的人。然而,这有一定难度。

  对物质越不缺乏的姑娘,对内心的交流往往就越看重:“我不需要你养我,但是我希望你能懂我,如果暂时没有遇到这个人,鉴于我不需要人养,那么我可以等得起“。以上,是非常经典的脑回路。可是这个时代又有多少能够与之匹敌的男士愿意找一个像程皎皎和陈墨这样无论在事业上和物质上都不输给自己的骄傲姑娘作为伴侣呢?有钱有才有能力的人很多,而有强大内心愿意去了解内心有趣的灵魂、能够接受女方在事业上有强烈追求不输给自己的人并不多。于大部分人来说,宜室宜家足矣,去挑战征服并维护有趣的灵魂太耗心神。所以陈墨能够遇到王承之是幸运,而如果程皎皎敢于选择赵允,也非常需要勇气。都是能够看透世事的妙人,选择高风险的选择,需要特别的勇气。

  除去感情,小说中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对于职场中待人接物分寸的拿捏,离开学校快8年,谁也不再是只单纯的小朋友,但是很多领悟,只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才会有,很多决定,只有在经历了之后才敢于做。文中的职场的人事斗争,让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觉得真实的不能再真实。只有遇到过李征明这样的老板,以及见识过他的手腕,抗过他的折磨,才会成长和收起内心的天真。其实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便是陈墨最后的工作上的选择,这里不作剧透,终究,经过内心的波澜起伏和暗地里的泪水和领悟,大多数人修炼成了莫佳宜。但是我更羡慕程皎皎,我知道你给我开出的是看起来最好的offer,但是对不起我遵从我的内心,我不愿违心哪怕会付出一些代价。这样选择需要勇气,程皎皎永远有着现实中大多数人已经放弃的勇气,让人羡慕。

  最后感谢作者,感谢作者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仍然坚持更新,坚持忠诚于自己内心的写作欲和表达欲。希望自己也能和作者一样,一直坚持自己的表达欲,虽然经历时光的锤炼和生活的繁复,依然可以从容的书写自己心中的故事。祝福,愿越来越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万英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