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10篇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是一本由[日] 宫下规久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 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一):对于一本艺术普及书的最高赞誉就是决定前往美术馆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

  浦睿文化又出了新书,《这幅画应该看这里》的续集,《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印刷依旧秉持了一贯的翔实风格文章长度难度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过分冗长难懂,同样也能够做到普及得深入浅出特别是这次由于已经是第二本,所以很多画面中的物体动物风景从过去较多宏大叙事、单一指涉,渐渐转变细节解释诠释多重含义,并且加入了比例颇多的东亚文化要素,即东方人更加熟悉风云雨雪。相比较第一本中几乎完全是西方要素来说,这次的主题选择更加多元,一些趣闻轶事也让这些指涉更加有趣。比如松树,东方文化中具有长寿君子之美等多种含义,其出现在画中时,也大多与雾气山峰相映成趣,很有一种静默中笔直屹立的大气之美,而在西方风景画中,则碧绿青翠,极强的生命力仿佛穿过纸张,直接透到眼前;同样在西方绘画中不大待见的狡猾狐狸,如果出现在东方的传说故事里,就变成了爱吃油豆皮的可爱生物

  本书中提到的动物,小到苍蝇、蝗虫,大到大象、犀牛、鲸,都被作者一一解析。苍蝇这种炫技高手才会使用的小伎俩,让人好笑同时描写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而蝗虫则因为《圣经》提到过而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出埃及记》里的高调亮相,让蝗虫一出场就被当做“不信耶稣的群众”;另外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由于长颈鹿的某些神奇特质,居然能莫名成为中国瑞兽麒麟,只好说即使在想象界也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

  植物则解析了蔬菜、橄榄、樱桃常见题目,橄榄是诺亚方舟中的鸽子衔回来的植物,代表和平,所以经常出没于旗帜雕刻中;樱花这种题材则是日本绘画中较多出现,从侧面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国花的喜爱吧。

  物品中倒是出现了很多有趣的题目,比如旗帜(想到生活大爆炸里沉迷旗帜的谢尔顿),还比如骰子跟纸牌。如果说上一本书更多提到的都是神的生活,那么这部作品里则更多提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在例子中的那些画作表情栩栩如生,观看时极有乐趣

  当然本书毕竟是艺术普及读物,其中有很多图像为了保持较高的还原度,看起来比较灰暗,而且其中那些作为描述主体物质或风景,也成了“大家来找茬”的小游戏,不过想想可能对于一幅画,最高的赞誉就是前往美术馆观看,毕竟一本正常开本的书籍,再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高清大图的效果——而如果我们能够前往美术馆,大概艺术普及的任务就完了一多半了吧~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二):细微之处见真章°

  ——评《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

  文/蓦烟如雪

  近几年,看了不少评画的书,比如蒋勋、李梦、中野京子等。说独特,各有其优势所在,中野京子笔下的《名画之谜》就特别富有连贯性的情节,看她的书能衔接住故事,也能更清晰的看到画的内里;李梦《绘画中的日常》就是用日常经验品赏绘画,让名作有了生活之气;而宫下规久朗的《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就更为写意。怎么叫写意呢?

  就是谈及一个事物,能天马行空地串联到所详知的信息中。作者不谈结构,不谈画法,他就喜欢说画里的细微之处,让你发现原来画中还别有洞天

  苍蝇是最常被描绘的昆虫之一,在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还兴起过一股刻意描绘苍蝇的风潮,而苍蝇也被视为邪恶和死亡的象征;蝗虫对农耕的百姓来说,是天敌,而它因为会多次蜕壳,所以也象征复活,故而在很多画作中,耶稣的手上都会有只大蝗虫;还有熊,熊在大家眼中是憨态可掬的,在动画片里,是吃蜂蜜的小熊维尼,而在西方眼中却是凶暴残忍的象征,瑞士的伯尔尼、德国的柏林都以熊为图案作纹章和图腾;“古池旁蛙跳水声”“瘦蛙莫输,我一茶在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民间,在诗句中,都以讨喜的身份示人,而在西方,青蛙却和蛇一样代表着邪恶,代表着污秽甚至是淫欲……

  这些都是画作的主要内容吗?

  不是,它们存在角落,很细枝末节中,如果不翻开此书,我们大多的视角,都是女神、耶稣、丘比特……并不能发觉独角兽象征处女之神与圣母;狐狸在西方代表恶德,在日本却成为信仰对象;而松鼠则竟同时象征预知与迟钝;还有樱桃,既是“天国果实”,也暗喻性爱

  翻开书,上面写着“上帝就在细节里”。这是一封剧透,是告诉我们,这本书,是解读,是探究,是破解密码式的了解画作。

  对全书而言,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的说一幅画,而是综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点,从细节处,细微入手,把这些容易大众说忽略的地方,去展开来,开辟另一知识面,这里也不仅仅只是日本画作的评析,作者是把中西方的画作,一一挖掘,每一个系列,都短小精悍,让人感觉有了凝练的味道

  这本书是《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的续集,美中不足图片太小,从编排上,字号上来说,都属上层,作者信息面很广,历史娴熟,他视觉里的画,更为细节,而每一个画作的象征,更容易走入画作中去,更能读懂那些被忽略的冷细节。

  这本书包含50个绘画母题,配有东西方绘画名作260余幅。宫下规久朗不仅全面而宏观地介绍创作背景、风格和主题,还把那些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小细节带入其中,让这本书有了更好切入的地方,如苍蝇、蜜蜂、蝗虫、大象、犀牛、鲸鱼麒麟动物,以及蔬菜、樱花、橄榄、棕榈等植物,还有钢琴、盔甲、伞、旗帜、扇子、烟草等物品,甚至雨、雪、风等气候都是他的主题,作者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画作的冷知识,更多是打开名画的切入点。

  如果不细看,我们完全忽略,如果不细读,我们很多不详。

  也许,这也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章的道理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三):《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技巧之外,但看文化细节

  文/吴情

  许多人想必都对绘画艺术作品感兴趣,东方的也好,西方的也罢。但,真正能够看懂画的人,其实为数不多。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布局、技巧、结构、色彩,都是理解一幅画的重要因素。不过,除却技术层面之外,你可曾想过,作品的文化细节,也很值得琢磨研究?身处某一文化中的人,不易察觉绘画、语言中的集体潜意识,有时反倒是身处异域文化的人,能发问,为理解一副绘画作品的内涵提供某种深层次答案。绘画作品中的细节,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日本著名美术史家、神户大学教授宫下规九郎著,艺术类畅销书《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续作。在《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一书中,宫下先生并未大谈特谈艺术理论,也没有拿玄奥的专业术语吓唬读者,而是细致地研究了日本、西方绘画作品中的各式各样的细节,以小见大,以问题带出可能性,带出答案,带领读者完成了一次东、西方美学鉴赏之旅。他渊博的学识,晓畅的文笔,时而稳重时而抒情的笔调,都让读者领略到,抛却艺术技巧,你也可以(部分)看懂一幅画。

  东、西方历史演进轨迹不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便对应现实世界中同一种事物(有时则是想象物),绘画中的物体、物件,却有着不同甚至悬殊的象征和意义,比如青蛙,它在东方文化中受人欢迎,“就连蛙鸣声也惹人怜爱”,但在西方文化里,它却“和蛇一样是代表邪恶的动物。”因此,西方绘画中表现青蛙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日本流行文化中却常见。又比如熊,在日本,“近来,懒懒熊和熊本熊更是广受欢迎的吉祥物。”但是在西方文化里,熊却是“凶暴与残忍的象征”,如戈雅《马德里城的寓言》。

  有一些事物,属东方或西方特有。比如中国人幻想的麒麟、龙、凤,西方人幻想的独角兽、狼人,日本的樱花。如果不明白彼此的文化背景,很难以理解绘画作品,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误读。麒麟是祥瑞之物,龙、凤代指男女,而后更是成为皇家专用象征,地位显赫。独角兽“从远古时代起不但象征处女之神,也与玛利亚的处女之身有关”,此外,独角兽还“象征耶稣的化身,只要碰触它的角就能治愈病痛,但它只驯服于处女。”而日本的樱花,更是成为理解日本物哀文化的重中之重

  还有一些事物则见证了东、西方交往交流漫长历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彼此的艺术表现。比如,前现代时期,西方人没有见过犀牛,因此其绘画作品中很少能见到犀牛的身影,除了丢勒的绘画,而在“18世纪,犀牛成了欧洲各地的观赏用动物,”表现犀牛的绘画作品多了起来,一个例子是彼得罗·隆吉的《犀牛》。又如,西方原本并无团扇,但随着东、西交往的深入,扇子“在19世纪成了上流社会妇女的随身物件”,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妇女肖像画中,后简直就是淑女的象征。

  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理解西方绘画作品,需要全方面接触宗教知识,毕竟,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绘画作品的宏大背景,一旦脱离,很容易流于形式。而理解东方文化,也需要转换思维,追问文化预设,从看似寻常的细节中看出大义——尽管这着实艰难。有谁不爱绘画作品呢?但想要看懂绘画作品,如果技巧层面颇费时费力,为时已晚,那么,且不妨多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的知识。当然,与此同时,也请不要忘记保持你对细节的好奇心。你在了解细节之后,面对绘画作品发出的那一声长长的“哦”,是对其最好的赞美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四):我亲吻图画 盼你永生

  这本书里藏着一个秘密,谜面在扉页,答案在后记,读完的人将会发现,原来从第一页开始就是谜语的第一页,一点点给出线索,给出蛛丝马迹

  讲解东西方名画里意象的书我看了好几本,国产的有小顾聊神话绘画/神话系列,日本的有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当然现在还要添上宫下规九朗的这本。这类书的共同点是发掘名画背后的故事,揭示常见的意象和隐喻的来源和内涵,贯通中西、艺术与历史,有时甚至能总结实用至上的规律

  这类书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看的时候眼花缭乱,一边读文字一边忍不住看画,有时看到后面又折回去重温前面的某个章节。而看完的时候总会有一丝怅然若失,就好像把邻居家的精装书借来装点门面、看着自家的书柜似乎满满当当,心理却很清楚借来的只能是书、借不来的是十年寒窗装进脑子里的东西。所以这类书看着看着就会开始自我怀疑,怀疑我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明知道合上书的时候我不会记得住任何一个冗长而拗口的艺术家名字、也不会分得清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本质区别?下一次去到书里提到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我仍然不会回忆起读过的内容,就好像脑子里有一个洞,左边进去的知识立刻从右边溜走,只留下我两手空空

  在几乎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都没有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我只是在一路通读的过程中感到这本书似乎有些不同,似乎在那些大同小异的知识介绍和绚丽图画背后还藏着些什么触动人心的东西,似乎在风平浪静的艺术评论和文化比较背后有着什么暗流汹涌情感。那感觉就像是听一个极具职业素养老师讲课,他的声音平静、没有一句私人的话,你却分明能从他再正常不过的音调里听出压抑的情感,那情感总是抑制着,却又在一些脆弱的地方悄悄冒头,你还没来得及抓住、却又淡淡散去了。

  当然也是有蛛丝马迹的。

  比如扉页那句泫然欲泣的“上帝就在细节里”,这是宫下规九朗给出的谜面。在后面的半本书里他都是沉默的,你几乎可以想象一个瘦削的侧影隐匿在黑暗里,就像他所形容的伦勃朗《富翁的寓言》:“圣经里的无知财主、就算累积多年财富、感到满足愉快,也无法躲过生命无常。”

  然后他在画里一一埋下伏笔,却固执拒绝用哪怕只字片语点破:

  《鹦鹉》一章里Joseph Cornell的拼贴艺术,那个用来安慰病中的小弟弟的装饰照片和画的小箱子

  《云》一章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雾海上的旅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画面里那个孤单倔强背影、面对云海几乎是心如死灰、几欲跃入悬崖

  《雪》一章里芜村与世隔绝寂寥和《伯利恒户口调查》里的杀婴(如此具有符号学谈资的一幅画、宫下规九朗竟然一句没提!);

  《浪》里Ivan Aivazovsky的《第九波涛》The Ninth Wave,他只是淡淡地说,“第九波涛是最危险海浪”、而“写实的海浪暗喻着人生”;

  《风》里的提示是“对我这种半百男人来说,至今还是‘这里只有风在吹而已’这句歌词能引起我的共鸣。”

  也有情感最浓厚、几乎要冲破咬紧的牙齿的时候:

  《泡泡》:

  “泡泡飞,飞到屋顶,飞到屋顶,破掉消失。”据据说这首童谣是词作者野口雨情为了悼念出生不久便天折的长女而写的,第二段的歌词“泡泡消失了,还没飞就消失了,出生不久后,就破掉消失了”表达了失去孩子的父母心中万般的遗憾、悔恨,令人难过得读不下去。

  《眼泪》:

  日本有句俗话:“脸在笑,心在哭。”斯摩奇·罗宾逊于1965年推出的畅销歌曲《泪水的痕迹》歌词如下:“他们说我的生活像派对一样热闹/或许我发自内心地大笑/内心深处却是深深的忧郁/你会看出我在假笑吧/如果你靠近一点,就能发现/我脸上有泪水划过的痕迹。”对此,我有深深的共鸣。

  《眼泪》:以哭泣为体裁的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不走近瞧就根本看不出来的。

  《眼泪》:世上没有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实时不哀恸的母亲。

  《眼泪》是宫下规九朗的最后一次提示,也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在后记里,他终于揭示谜底:

  前年我执笔期间,女儿与病魔抗争已半年。5月31日,我校对完前作时,女儿就撒手人寰,于是我在她的遗体旁立刻重写了后记。之后,我对工作完全提不起劲,让我牺牲宝贝女儿和家庭,投注莫大热情的艺术史这门学问在我激动的悲叹中也褪了色,过去被视为金科玉律般奉行、热衷的事,顿顿时让我备感空虚。不仅如此,在我心目中和艺术同等重要的信仰也动摇了,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悉数瓦解。我几乎中断所有工作和研究,觉得自己不会再提笔写作。

  然而,就在我思索《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为何畅销时,镰田小姐问我能否为续作辟个连载专栏。如果能就自己喜爱的题材书写,应该能激励自己做点什么,于是我接受了这份请托。这也是一种心理康复吧!我在书中类似《眼泪》这样的篇章中吐露了自己的的心境。

  虽然我现在对于艺术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狂热,也难以抹消曾把艺术史看得比无可取代的掌上明珠还重的愧疚感,然而在空虚中,还是好几次被以往从未在意的作品感动。艺术和宗教样,虽然没有将人从悲伤的深渊中救起的力量,却有着深入暗处、点亮如萤火虫般微弱光亮的能量。在没了梦想也没了希望的余生中,我还想要这样相信艺术的微弱力量。

  我的疑问终于得到解答,关于到底是什么在符号学和艺术分析的背后暗流汹涌。

  我的问题也终于得到回音,关于为什么我们要去读符号学和艺术分析。

  我亲吻图画,只是盼你永生,盼着天才的画笔留下的人性最绚烂的瞬间里,能放下我的一点点卑微而转瞬即逝的思念。仅此而已。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五):世界名画中的美术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在人们尚未知道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造出照相机的年代,了不起的画家们便是一个时代的摄影师。他们不单单是摄影师,他们有时候还需要担当起传播宗教的责任,历史的记录者,美的创造者……然而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伟大的艺术家!

  既然是艺术家,似乎总比画家更高了一个境界,自然一个艺术家的画作里更包含着一些含蓄的信息。但现在你走进美术馆站在一幅美术画作前,首先你会看哪里——色彩、构图,然后再注意画面中的细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里面就囊括着很多微小的细节。耶稣告诉他的12个门徒:“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12个门徒表情动作各异,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震惊不已,而画面中的犹大却紧握钱袋,表现得异常的惊恐。

  作者宫下规久朗从世界名画中的各种美术意象角度出发,解读不同的名画里面传达不同的信息。有时这些美术意象在中西方文化差异里有着不同的象征和寓意,例如东方文化中独有的麒麟神兽,西方文化中独有的独角兽。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圣洁动物的象征。

  作者意在写一本大众入门级的艺术鉴赏,让平民大众了解并拥抱艺术。从这些美术名作中出现的意象分类归纳整理,也对这部美术作品做出了解读和赏析,对不懂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较好的美术入门鉴赏读物。作者也比较了不同美术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相同的美术意象在中西方不同的画作里表现出来的主题也是各有差异。书中附出了很多高清的原画名作,既能了解到美术名作又令人大饱眼福。

  这本解析浅显易懂,旨在让大众了解艺术,没有专业术语读起来更是易于理解。从单个美术意象出发,归纳整个系统的美术。这里的意象也并不一定指代整个美术系统的标准,但作者为解读美术名作提供了另一种很好的解读方式。这几年解说艺术类的书种类颇多,日本的还有中野京子,中野京子的解说风格和小顾聊名画差不多,幽默风趣,毫无刻板的解说印象,更拉近了读者与艺术间的距离。不过这些读物的初衷都是大众平民了解艺术,读懂艺术。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六):入门级美术指导

  从未接触过正规美术教育,从小到大的美术课上,老师从未对课本里的任何一幅画做过深入细致讲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要去欣赏本国的绘画艺术都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更不用说去欣赏接触甚少,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绘画艺术了。所以对于大家所热衷追捧的一些名家名作之类,放在懂行的人面前,那是可以津津乐道个三五天不带厌倦的,搁在我面前则味同嚼蜡,再怎么研究,依然发现不出它的美与好来。

  不过,以上所说基本止于接触到这本由日本宫下规九郎所著《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一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就像打开绘画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翻开本书,就翻开了解读绘画艺术的秘籍。一幅幅观之无味,研之不得其门而入的,看上去深奥难解的作品在本书中被作者抽丝剥茧般解读,我们亦随着作者的解读,对那些昔日看上去似乎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艺术作品多了一些窥得其秘的快感。

  在目录之前,编者非常有心地大量留白,一整张空白纸面上只有一句话占据着:上帝就在细节里。可能是因为本书作者是教徒的关系吧?所以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本书。对于不信神的我而言,通阅全书的我,可能更喜欢用“美就在细节里”或“画在细节里”去形容整本书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但不管怎么说,从全书内容来看,我们真真切切地会发现,要想读懂一幅画,不仅需要对整幅画的内容把握,更可以从存在于画面上的各种细节入手,通过这些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细节去别开蹊径了解一幅画。这也是别人所难体会到的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欣赏名画的快乐吧。

  作者从绘画作品中出现的诸如苍蝇、蜜蜂、蝗虫、大象、犀牛、鲸鱼等动物,以及樱花、松树、樱桃等植物,还有伞、小提琴、扇子、烟草等生活用品,另外亦有风、云、雨、雪等大自然风光共50章节的细致介绍入手,为读者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它们在绘画作品中所象征或所表达的意象,并在一物一景的介绍中搭配了四到七幅不等的绘画作品,方便大家在学习阅读完细节里的艺术小知识之后,快速比对相关作品上出现的此类景物,学以致用,获得一种似有所得的快乐。

  举个小例子。书中就“泡泡”一物展开了非常详尽地解读。此章中,作者首先在泡泡这个名词下作注:现世的虚空。

  由一首泡泡歌谣入手,谈到这首童谣的创作者野口雨情写作歌词的目的是为了悼念出生不久便夭折的长女。其夭如泡泡,“出生不久后就破掉消失了”。

  由泡泡的易碎消失,喻指生命、名声、财富、美貌、知识等现世的万般虚空。文中引用了所谓的古罗马学者的名句“人犹如泡沫”,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在我国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这句话出自译后的佛经,但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却被经常用来表示人生无常与虚空。想来西方所谓的泡泡或泡沫亦与此意同。

  了解了泡泡所代表的意象,那么对于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泡泡这个细节便非常好理解了。书中首先展示了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由雅各布创作的《虚空静物图》一幅。并对此画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置于壁龛的骷髅上方浮着一个大泡泡,下方左边的瓶子里插了一朵花,和从右边瓶子里冒出来的烟同样代表死亡,前方摆放着代表现世虚空的硬币。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七):细节是艺术的灵魂

  近几年,北上广的画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人山人海中,爱艺术的、看热闹的,不一而足。现代人爱表现得高雅,有人甚至愿意用学习的时间来排队,只为在朋友圈晒得点赞无数。稍有心性的,不愿只满足于走马观花,又错过了儿时从头学起的机会,只得找些折衷之法,如读读宫下规久朗。从《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到《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身为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以母题之形式对各路名画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不失为零基础观画者的启蒙读物。

  在《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中,宫下规久朗更偏向于描写更为宏观的主题,诸如宗教与神话,而到了《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宫下将目光聚焦于更为细小的母体,诸如昆虫与小动物。通过阅读宫下规久朗,可以感受到画作中细微之处的精妙。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的开篇主题便令人惊讶,宫下讲的是画作中的“苍蝇”,在生活中亦并不起眼,却同样是画作中的重要主题与意象。在大师们的笔下,苍蝇既是邪恶与死亡的代言,也是天才的象征。更有意思的是,画作中的苍蝇分为“画面里的苍蝇”与“画面上的苍蝇”两种,画面里的苍蝇大小不一,与画作中的故事合二为一,成为画面中的点缀,而画面上的苍蝇却更像是画家对观众做的小恶作剧,与真实等大的苍蝇造型,就好似是路过画家的真苍蝇,却久久不愿离去,只感觉足以逼死强迫症,亦给画面带来了某种特殊的灵动感。艺术未必给人带来享受,却一定会运用某种意象与想象力,诠释某种特别的魅力。

  当然,《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中宗教与神话的母题同样在《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中得以延续,一幅画不止于表面,在画作中的小动物之背后,同样以神话作为深厚的底蕴。熊的图腾来源于大熊座的古罗马神话,神王朱庇特爱上了狄安娜的侍女卡里斯托,神后知道后便把他们的孩子变成了一头大熊,这便是大熊座的由来,亦成为了众多画作描绘的对象。而独角兽则作为耶稣之化身,充满了治愈与童话的色彩。而作为女神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合体的天鹅,则在画作中美丽、纯洁而哀伤,当看到它们,不妨想想朱庇特的另一个故事,丽达与天鹅,嫉妒与悲伤,所有的情绪都让画作的内涵更为丰富与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意象在东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诸如狼与狐狸,在西方作为邪恶的象征,在日本则作为神圣与信仰的代言。如果要理解画作,首先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将引领热爱艺术的灵魂,在细节中寻找到更多的惊喜。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对于绘画艺术这件事情,我自认是压根没有半点天赋的。从小到大依葫芦画瓢都画不出个所以然,对于构图比例,色彩搭配更是一窍不通,更不要说进行什么绘画艺术创作了。至于对绘画作品进行艺术赏鉴?那更不是我的菜,我哪里懂得其中的门道,我对绘画好坏判定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着是否顺眼。

  不要和姐谈绘画艺术,因为姐压根就不懂得绘画艺术。

  我们在阅读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时,读到精彩之处,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思索作者之所以这般下笔,是否有何隐喻暗含其中,他所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绘画作品也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其中饱含了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情感,也有作者所要表达讲述的暗喻,只是不为大众所知罢了。或许其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点缀或配饰,其中就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小秘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看不懂的东西,不代表没有其他人看的懂。

  如果你在某件绘画作品上发现作者在其中点缀了像苍蝇、蜜蜂、蜘蛛等看似与作品无关的小昆虫你会作何感想?反正我是不明白的,我要么认为作者这是彻底的写实,把眼中所能看到的统统画入画框,要么就是作者一时淘气,感觉添上一两只这样的小东西十分的俏皮。

  但愿那些画出这样的绘画作品的作者看到我上面所写的话后,不会产生要跳出来痛扁我的念头。

  还是找个明白的人来为欣赏者来讲讲明白吧。让他来告诉大家,一幅画除了直接跃入你眼帘的那些内容之外,还有那些是值得你一探究竟,反复玩味的。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是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郎继《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一书所作的关于如何以主题来解读美术史的姐妹篇。为你解读美术作品中那些不为常人所之的小小秘密。

  就拿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小昆虫来说吧。苍蝇的确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它却也是最常被描绘的昆虫,甚至还会被一些画家们刻意安排在一些显眼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不乏是一部分画家在卖弄炫耀自己的绘画技巧,因为有些绘画作品上的苍蝇逼真到甚至会令人抬手驱赶,要不然也不会有“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下来。

  蜜蜂象征着勤勉,蝗虫具有复活的意义,而蜘蛛则是邪恶的象征,还有一些其他的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在东西方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所象征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各种植物、配饰、小道具以及风景、天气等等因素都有其所蕴含的意义。作者以其丰富的美术史知识功底,来为读者解惑答疑,为大家开设一堂美术作品鉴赏的入门级功课。

  如果下次你在从一些画作上看到一些不太起眼的小小东西,请不要视若无物的将它们忽略过去,也许其中有许多小小的趣闻也说不定的,只是你需要找一个像宫下规久郎这样的人物来帮你讲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而已。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九):一只苍蝇里的艺术

  好好一幅画,偏偏有只苍蝇立在上面。下意识挥手驱赶,仿佛能看到画家迷之微笑了。这是多少鬼斧神工的画家的轶事啊!乔托·迪邦多纳、安德烈亚·曼特尼亚、拉斐尔之父乔凡尼·桑蒂、阿尔布雷特·丢勒,还有三国时东吴画家曹不兴,信手点出一只似乎和画面内容无甚关联的小小生物,却不容忽视的醒目,炫技不分时代、不分国界。

  对艺术史上“苍蝇”的解读,是宫下规久朗《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的第一篇,奠定了全书的基调。跟前一部作品《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一样,以物品为线索,解读名画中隐含的寓意,但这部作品所选之物要更琐碎寻常。从苍蝇、蜜蜂、蝗虫、蜘蛛,到雨、雪、风、浪,艺术品的于观者的感触往往取决于细节。

  先声夺人的细节,决定了作品予人的第一印象。看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谁能忽视主人公脚踩的贝壳呢?简直是衬托她优雅的神来之笔。贝壳常常出现在朝圣的题材中,可是贝类中的牡蛎往往象征淫欲,观画者切不可粗心了。扬·斯特恩的《吃牡蛎的少女》一画也堪称经典,倘若看出主人公笑里的意味深长,不似单纯对美味的期许,当然不能放过她手中诉说着答案的牡蛎。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能有不同解释,读懂了“寻常见”,才算是地道的观画者。青蛙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恶和死亡,光溜溜冷冰冰的皮肤,就心理学角度看也是令人脊背发凉的物象,跟青蛙王子亲吻需要多大的勇气!日本人却受中国文化影响,喜欢青蛙,用水墨勾勒的拟人化的青蛙神采飞扬,一点儿都没有嫌恶。中国诗词和日本俳句里都有青蛙作朗朗夏日的点缀:“古池旁娃跳水声”。另一个寓言故事中常常出现的主人公,是被视作骗子、异端的狐狸。虽然在寓言中是占了不少便宜,但可怜的狐狸,在西方绘画中不是被宰杀吊起,就是落入猎人陷阱中,反倒是在日本绘画中,出尘绝艳,不可方物,拜妖怪文化所赐,就算被狐仙迷惑,人们也是崇拜喜爱多过气愤,因为它是会抓老鼠的稻荷神呀。

  宫下规久郎在书中时不时提醒读者,东西方绘画的差别不仅是技法不同源,本质上是对事物的不同的理解。譬如同样表现下雨,日本画就直接用交叠的线条表现雨势,西方则喜欢描绘地面的雨水折射的行人和伞,呈现的效果当然两样。但就像宫下猜测德加用粉蜡笔描绘的雨势可能受日本服饰会影响,东西方绘画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种审美的共通,是艺术家和观者对绘画的感性认识。我们为一幅画投入感情,并不单纯因为有感而发找到共鸣,也因为视野更加开阔,心境更加豁达。

  在全书最后一篇《眼泪》中,宫下规久郎把丧女之痛投射进绘画中,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疗愈,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中。当我们不再下意识挥手赶走画中的苍蝇,才有可能真正走进画里,看懂画也读懂人生。

  ——丁酉年读宫下规久朗《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

  《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读后感(十):换个视角看名画

  绘画艺术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那是谜一样的存在。为什么这里会突兀地站着一个人,为什么那个角落里要画一只动物?一进入美术馆,比起发现画作的美,这样的问题反而在脑海中盘旋得更多。而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画卷,画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可能都具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究。

  日本著名美术史家、神户大学教授宫下规九郎的这本《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就将这些看似零零散散的文化内涵,统合成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和我之前看过的那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相比,依旧是精致的彩色图片,但内容要更加丰富,可以看作是续集,蜻蜓点水地抓取了最容易令人忽略的细节。宫下规九郎看似凝练简洁的解读背后,是一幅幅中西画作的文化元素碰撞。

  由于地域差异等等种种历史文化缘由,对于同一个事物,中西方的文明往往呈现出一种迥然相异的态度。比如青蛙这个文化符号,在东方绘画中,青蛙往往是带有褒义色彩的动物,古人辛弃疾有词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暗含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和热闹的欢愉,明清文人画中也多有青蛙的身影出现,静静停驻在荷叶上的青蛙,自有一种悠闲雅致的风趣。在日本,青蛙的吉祥寓意那更是数不胜数,日本崇尚自然多神,青蛙成为守护神更是见怪不怪。但是在西方名画中,青蛙的感情色彩摇身一变,差评如潮,蛙类同蛇蝎一般可怕,那冰冷湿滑的肌肤纹理,令西方人联想不到清凉,相反只剩下对于冰凉尸体的恐惧(也许是因为爱探险的欧洲人见过热带毒蛙吧……),因此西方绘画中极少会出现青蛙。除了青蛙,最祥瑞的龙凤,东方人眼中的珍宝,西方人眼中却是要战胜的邪恶。当然我个人认为,最初在翻译上是有问题的,没有考虑到两者的文化差异。

  除此以外,宫下规九郎从画的表面又延伸到了画的背后,画家笔下的技巧在中外也有所区别。日本浮世绘中的浪涛和西方海浪的绘画方式明显存在着差别,但却各自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而这样的美感何尝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共融?艺术的表现方式固然不同,但是艺术本身无国界,在解读名画的同时,艺术本身也应该被发现,被珍视,被尊重。

  而《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对于文化细节的把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帮助艺术研究者开阔视野、另辟蹊径,发现更多值得探究挖掘的切入点,还能够为艺术门外汉打开一扇艺术之窗,很多时候,换个视角看名画,你也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名画中的绘画意象和技巧值得观察,而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更是值得掌握的精髓所在。

  期待宫下规九郎对于这个系列新的观察与延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