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窗里的女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10篇

  《窗里的女人》是一本由[美]A.J.费恩 (A.J.Fin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一):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你清楚你在你的生活里扮演什么角色吗?不一定清楚吧,你在你的生活扮演的角色和你在别人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不一样,甚至是天差地别

  安娜患有严重疾病,害怕空旷地方,整日以红酒和黑白电影为伴,偶尔登陆阿戈拉,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医生誓言。日夜呆在家的安娜开始偷窥邻居的生活,直到伊桑一家出现

  伊桑的出现让安娜觉得生活有了一点变化,见面的人终于不再是自己的治疗医生和自己花钱请来的“朋友”,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意外出现在安娜生活里的人却让安娜以后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在酒精药品的双重作用下,观看黑白影片的后安娜又开始窥视邻居的生活,伊桑家窗里出现了杀人事件,受害人是伊桑的妈妈,安娜报警后却发现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难道真的是自己出现了幻觉?接下来伊桑渐渐远离自己,伊桑爸爸也找上门来,禁止伊桑和安娜来往,真可笑,原来都没人相信安娜,安娜又开始了自己的“蜗居”生活。

  原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又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莫名的邮件,租客房间里的耳饰,以及断断续续的记忆让安娜更加不安。明明就是现实发生的事为何会以“幻觉”结束?还有那封“猜猜我是谁”的邮件里安娜的睡觉照片是谁拍的?难道邻居们还有和安娜一样的“爱好”?

  以为就此结束的安娜却感觉一切正常得异样,然而所有的改变都从那句“你的丈夫女儿已经死亡了”而改变。这句话撕开了安娜内心最后一道防线。

  直到伊桑再次来到安娜家,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伊桑,被杀死的是伊桑的亲生母亲,一切都是伊桑的诡计,很完美无人识破。

  本书前半段很平淡,但却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黑白电影片的放印于安娜所处情形相呼应,安娜与丈夫和女儿的对话;伊桑父母的反常,一切反常的情况为什么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合理却又很别扭解释。一切的疑惑都在文章快要结束的解开,所有的问题一起爆发,越发抓住人心,到底是谁?难道不是伊桑的爸爸吗?难道一切都是安娜自己在不清醒状态下做出的?真的是安娜出现幻觉了?

  经过报警过后的安娜更加被大家认为是一个精神病,害怕空旷的地方,是个不敢踏出门的胆小鬼,可实际上她还是一个医治别人的心理医生;伊桑在安娜眼里是个和自己女儿一般的朋友,可真是的伊桑有多重人格,是凶手,是一个心里扭曲的大人,想杀了安娜,满足自己的快感

  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角色,你也无法知道别人真正的角色是什么。

  本以为这本书会以悲剧结束,还好在最后,在伊桑的追杀下安娜冲破内心的恐惧跑出门外,又一次在空旷的空间里,终于不怕了。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别低估你对别人的影响也别轻易判断你所扮演的角色。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二):水桶人心

  安娜·福克斯

  你知道吗?其实人的内心,像一只水桶。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水桶,它的胃不是由最短的那条板决定的,刚好相反,是最长的那条,最长的、最贪婪的那一条。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有人握着我的手是什么时候了。”

  “那是我和埃德共享的事情了。不会再有其他人。”

  “死了,但并未消逝,看着生活的巨浪从四面八方涌来,却束手无策。”

  混沌的生活是一剂麻醉药,药效上头的时候,觉得飘飘欲仙,像是坐上时光机回到从前;药效消退的时候,连夕阳下落都比往常慢了一万倍。那块标记为“爱”的木板,被死亡削地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边。周围的兄弟们开始成长起来,虚拟世界成就感网络视窗对面飘渺温柔、来自陌生人善意关注,这些都成了养料,那些摇摇欲坠支撑,从中汲取了力量,甚至变得有些贪得无厌。像是一种甜蜜的贪恋,让大脑缺氧,让思考停滞。让我愈发地,沉溺于浑浑噩噩。

  多奇怪啊,原来美好东西也能让人上瘾。原来,有些美好的东西,是糖衣毒药经历绝望的人,才是最容易被打动的。吃尽了苦头,只要一点点甜头,一点点感激,他们就像得到全世界一样。人啊,有时候还真是愚蠢呢。

  伊桑·拉塞尔

  那些被剥夺的,最终我要你们加倍偿还。

  极端冷漠都来自于极端的伤害。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抽离的有多彻底,恨意就能弥漫得多绵长。我需要的时候,被忽视、被掠夺,你们想要补偿的时候,我也不再需要了。我的短板被永远的废弃,而我的贪婪也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它们的生长势不可挡

  弱小的时候只能被当作累赘,被抛来抛去,生活没有一块是由我掌控的,那么,我现在要成为掌控者了。掌控自己,也掌控我感兴趣的一切。也许这就是所谓权力诱惑吧。说实在的,把你们骗得团团转,还真是有成就感呢。

  “他是那种不爱出门的猫吗?”“他好像很喜欢你。”

  “我很害怕”

  “看来你也不是最厉害的心理医生嘛”

  既然没有新“朋友”,那么寻找一只新的猎物不错。那些愚蠢的人啊,还以为这种无条件的爱就能改变我。心里缺掉的那一块,永远地丢失了,即使被新的填充满,也不会重新成为一块,也说不定……会腐烂呢。这些渴望孩子的人啊,真是我的保护伞,像我的信徒一样。

  埃利斯泰尔·拉塞尔

  也是赏赐,也是厄运的开始。

  极端的溺爱就是无尽的纵容。为了保护他,我只能伪装我自己。做一个暴虐成性的人,吸引周围的眼睛,也保护那些无辜的人,不要受到真正的伤害。这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方式,他们不会知道真正的原委,他们也不该知道。让我们一家人自己呆着就好。其余的,我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警察、理疗师、心理医生、外遇

  案件进展顺利得出乎意料,一切都随着“恐旷症”、和灵魂的对话、幻觉的出现,迎刃而解了。而整个事件中,实在有太多并不那么容易忽略的疑点,他们被遮掩过去了,也或许是被刻意地忽略了。查不到源头的恐吓信、真实存在的素描画、半夜的照片,太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都被相同借口搪塞。

  真相寻找起来并不容易,既然都生活在迷雾面具之中,如果有更方便途径结束,为什么不呢?大家都会更好过一点。没错,至于那个并不知道是否存在的人,谁在乎呢?

  画外

  加倍的索取背后都有一颗干涸破碎的心,和被欲望巨兽彻底吞没的失去灵魂的躯壳。人性本就自私凉薄又脆弱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始终有理性能够掌管大局。我们不需要经历一场生死来认清生命意义,只希望你能在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的路上,不要放弃生活。

  总结

  书中的语言有着极强的画面感,人物已然在我眼前走动,比喻巧妙,让人由衷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贴切感觉。短短两三周的故事,让人感觉一场丰满,而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着很强的浸入感,内心的痛苦、纠结、无助和笃定都破纸而出。情节丝丝入扣细节抓住读者的眼睛和心灵,而结尾的神转折,让人拍案叫绝紧张到难以呼吸

  每一日结束的时候,都有着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暗藏玄机的结尾。那种被挑逗的节奏感,让人感到兴奋、紧张,也欲罢不能。一个接一个的反转,读时让人迫不及待,读完回味起来,也由衷地觉得设计精妙,环环相扣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三):救赎

  如果你拿到这本《窗里的女人》,建议一定要找一段完整时间来读,因为一旦开始,就会欲罢不能。紧张的读过一个个字符,恨不能一目十行而又字字明晰的扫描入脑。刚刚一气读完,长舒一口气,来谈谈我的第一感受。这本书的剧情不甚复杂,很多铺垫也比较清晰,但它就有种迷人魔力文字营造出澎湃快速的节奏,大量老电影的情节和对白恰到好处的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多角度的影射人物的角色性格。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故事剧透就不好看了,所以在此就不谈情节。

  想到的第一个词是自我救赎。人的一生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有些错误可以更改,而且没有造成不好的结果,有些错误却会造成永远不可恢复的巨大的创伤,毁掉整个生活。一个由自己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灾难剧烈负疚感会击溃所有人的内心。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活下去的。即使背负着不可忍受的痛苦。一些人在经历痛不欲生之后浴火重生,而另一些人在日复一日阴暗迷失自我。现在我们有心理学观察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然而心灵是有盔甲的,保护很多不愿示人的阴暗过往,不能直面的内心缺陷和不背理解的小想法。如果能正确的进入盔甲,那么了解内心,建立联结,时光总能找到方法抚平伤痛。最怕的是盔甲固化,内心分裂成善与恶的两极,不能融合的自我终致人格的分裂。我们需要一根魔杖,在黑暗的世界里念出光明咒语,温暖自己,找到回去的路。失去的不管多痛苦都只是怀念,生活不管多绝望都必须往前。

  第二个是相信自己。承认痛苦和失败,然而不能溃败。即使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也要为救赎生命而勇敢。是正义的力量让一个无法离开家门一步的恐旷症患者出门求救,进而唤起生存的勇气。人,往往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勇敢,也更脆弱。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是诸多因素的汇集。解决问题,都要追根溯源,找到最开始的那个点。所有曲折离奇动人心魄的故事,都是错综复杂如乱麻一般的因果和隐匿在云雾海市蜃楼一般的起点。一次次失败的找寻,一次次擦肩而过失落,只有相信自己,才有继续的勇气。谁都会迷失,谁都会彷徨,相信自己囿于自己制定规则的小天地,而是相信自己有冲破阻碍幸福生活的能力

  看书时的酣畅淋漓,不能尽数以文字表达作者撩的恰到好处,紧抓住读者的眼球。the woman in the window ,把自己的身心都禁锢在窗内的人,人总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改变错误的救赎,必是不能承受之痛。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四):对于我们自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人对自己到底能有多宽容

  读完结尾,合上书,脑子嗡鸣,我甚至觉得晚春的午夜太过冷了一些。故事结局,当安娜终于克服自己的恐旷症走进阳光那一刻,我丝毫没有为她从伊桑的刀下脱险而松一口气,更没有任何雀跃与欢喜心情,我在问安娜,也在问自己:“人对自己到底能有多宽容?”

  看到伊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又试图杀死目击者安娜时,心中悲凉。一个瘾君子儿子,4岁之前看到的都是人间最黑暗的一面,见到的都是人性最极端的丑恶,他那年轻且没能戒掉毒瘾的母亲,让伊桑见识着吸毒而亡的惨象,遭受着陌生男人的虐打。拥有这样的童年,该怎么让他去成为一个好孩子呢?5岁时好不容易被收养,依然难逃幼年阴影,在即将成年之际,那个曾抛弃他的吸毒母亲竟然又回来要同他再续母子情分。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谁又能体会伊桑一路走来的心境?谁不渴望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谁不期盼优秀有爱的父母?

  被虐待的儿童大多是无法与他人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交不到亲密的朋友,长期处在极易焦虑抑郁攻击性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的状态中,他们同样备受煎熬。这也解释了为何伊桑与他的养父母并不亲近,尽管他们爱他,甚至在他杀人后包庇他,却依旧无法走入他的内心,同样解释了为何伊桑看起来“天性很坏”。

  在生物学上,环境是能够“形塑”大脑中负责情绪区域的,这个区域会调整我们感受周围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童年的不幸因此会给受害者们投下甚至长达一生的阴影。“怪胎”伊桑,是他那位看起来很有爱想要继续负责的母亲不负责任成果

  也因此,我不敢去想奥莉薇亚长大后是何模样?面对一个婚内出轨、并间接害死自己父亲和她自己的母亲——安娜,面对着这样的事实年幼的奥莉薇亚即便在事故中侥幸存活,又是否能否撑过整个童年,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她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版本的伊桑?

  而作为职业童心理医生的安娜,我认为她在经历家庭变故后,所患的极其严重的恐旷症和幻觉,其原因并不是她源自自己是始作俑者愧疚,而是难以面对现实、也不肯承认自己才是事故根源这一事实的结果。所以她逃避一切,成为了只能窥探外界的窗里的女人。

  当警察把埃德和奥莉薇亚已死的事实直白陈述给安娜时,她为何变得无话可说;当已经成为怪胎的伊桑把刀架在安娜脖子上并试图杀死她时,她是否认真反思过自己曾经所作所为;当她终于因为活下去的本能再度踏进阳光时,她是否已经全盘原谅和接纳了自己?

  人对自己到底有多宽容,人为自己的过错到底能找到多少可开脱的理由,人为活下去而不去负责的界限到底可以有多远。

  安娜和伊桑母亲的一见如故,让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一丘之貉!程度不同而已。

  的确,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但有些所作所为带来的伤害,并不是可以逃避和弥补的。伊桑的母亲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安娜为此失去了亲人也深受恐旷症的困扰无法好好生活。但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坏孩子伊桑死了,好孩子奥莉薇亚也死了,他们没能经历过一场完整的人生,谁又来为这一切无辜受害负责?

  费恩的小说真的有惊艳到我,且不说故事丝丝入扣,悬念迭起,十分抓人,文笔优美,比喻生动,对老电影台词的引用既很好地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单就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质问,都足以让我们缄默良久。我们的父母合格吗?我们合格吗?我们会成为合格的父母吗?人世间的悲剧不是无缘故的,生活中的美好也不是没原因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做事都是有底线有代价的。对于我们自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五):猜猜我是谁

  好的悬疑小说就是挂个“猜猜我是谁”的胡萝卜在你眼前,让你总以为无限接近真相,却又始终不得真相。《窗里的女人》直至最后一刻,才让你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喜欢偷窥的读者,跟安娜一起来玩玩这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也不错。

<后窗>剧照

  大名鼎鼎的悬疑影片《后窗》是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它饶有兴味地把偷窥与谋杀组合,成功制造出了充满恐怖悬念的气氛。它最抓人的场景设置就是这个从窗外观察别人生活的摄影师,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以至于无法自由行动,只能坐在轮椅上通过相机镜头目睹窗外。该片给后来的许多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范本。我想作为A·J·费恩的处女作《窗里的女人》来讲,很难说没有受到《后窗》的影响。只是窗后的男摄影师变身成为一个身受心理重创的前心理病女医生安娜。

  《窗里的女人》的女主安娜患有“恐旷症”,望文生义,也能大致猜出这是一种什么病。患者喜欢都宅在家里,躲开外面那个混乱、拥挤、喧嚣的世界。他们有的害怕汹涌的人群,有的害怕汹涌的车流。而安娜怕的是无垠的天际,无尽的地平线,一旦当她走到户外完全暴露于天地之间,就无法因无法承受压力而产生精神上的混乱。这种病症往往是创伤后遗症导致的焦虑和紊乱。安娜虽然双腿可以走路,但她只能把自己的生活范围局限在自己家里。她无法出门,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每天聊以打发度日的方式就是用红酒下老黑白电影或者上网聊天和偷窥。

  一开篇安娜偷看邻居老公捉奸的的好戏瞬间就吸引了我。不是说我有喜欢看捉奸这样的恶趣味,而是作为偷窥者紧张的倒计时,让我在脑海自动开启演绎模式,电影镜头以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回切换的紧迫感。着急啊,老公已在门口取钥匙准备开门了,门内娇妻却脱衣正要跟包工头苟合。然后,也许老天也不愿看到这一幕,戏剧性地吹来一阵风,老公弹开的公文包里一摞纸喷涌散出,四处飘扬。于是室内倒带般回放,一场一戳即破的捉奸危机便这么有惊无险地化解了。安娜此刻长出了一口气,发出气球漏气的那种声音。我也不禁哑然失笑,那一刻原来我也如安娜般屏住了呼吸,与她一起进入到偷窥的视角里了。

  原来偷窥如此有趣!

  谁知道接下来再附身于安娜就有点令人不安了。对我来说,《窗里的女人》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开头,最出乎我意料的是结尾,最冗长而折磨人的是这个酗酒女人日夜游魂一般的折腾。让我恨不能冲进文字里夺走她不处于睡眠状态就不会离手的酒杯,将她从那些布满酒渍的肮脏邋遢的浴袍里拖出来,再扔进浴室里仔细刷洗一番。最重要地,是把她置身在阳光下,感受生命的光,而不是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

  是什么原因让她这样自暴自弃地过着如此沉沦的日子?却又倍觉疑惑她明明得了病为啥她的丈夫和女儿却要离开她到别处居住?明明安娜经常与他们对话,言语间并不像是彼此仇恨与嫌弃的关系啊?她就这么不死不活地拖着日子往下沉,实在是无助而绝望啊。

  直到一个被安娜称为简•拉塞尔--对面新搬来的住户女主人,意外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却又突兀地无端消失了。在消失之前,安娜认为她听到一声尖叫,随即眼睁睁看到那个叫简的女人出现在对面房间,胸口却被人鲜血淋淋地捅了一刀。安娜想出门呼救却在门外无法自救地倒下了,等她醒来向警察说明她看到的一切时,所有人都否认她口中描述的所谓简•拉塞尔的存在。他们所认知的自称是简•拉塞尔的女人对安娜来说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邻居拉塞尔先生和他的儿子伊桑也矢口否认家里有过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怎么可能有两个简•拉塞尔?对此疑问安娜深感不解。这时所有人都认为安娜所谓的简•拉塞尔被谋杀不过是她臆想出来的。她整日流连于酒精与黑白片之间,谁都认为她的精神有问题。而此刻被警察血淋漓揭露的一个安娜一直无法面对的真相更是让她爱臆想的症状得以证实。随后发生的她熟睡时的面孔被发至她的邮箱的事件更是匪夷所思地诡异。因为安娜自己都很确认没有人会知道她的手机开机密码。发邮件的人自称“猜猜我是谁”,这是她和丈夫之间爱玩的游戏,除此之外,更是无人知道这个小秘密。这个认知终于击垮了安娜,她自己也糊涂起来,慢慢接受了自己被酒精和悲哀深度麻醉以至于产生幻觉的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真是知道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窗里的女人,既可以解释为从一扇窗窥见对面住户秘密的后窗女人,也可以是对面窗户里居住的女人。尤其是简•拉塞尔凭空而降又凭空消失,给安娜带来极度的忧患与恐惧。“猜猜我是谁?”这并不只是安娜与丈夫之间的游戏。这变成是安娜与对面窗里居住的所有人的游戏。而伴随着阅读,我也一直在“猜猜凶手是谁”这个疑惑里迷雾重重地行走。然而,眼见并不为实,所有的真相实在是出人意料。

  好的悬疑小说就是挂个“猜猜我是谁”的胡萝卜在你眼前,让你总以为无限接近真相,却又始终不得真相。《窗里的女人》直至最后一刻,才让你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喜欢偷窥的读者,跟安娜一起来玩玩这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也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