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爆炸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10篇

  《大爆炸简史》是一本由[英] 西蒙·辛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一):思想碰撞之《大爆炸简史》

  lue编辑

  浩瀚的宇宙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可以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还记得儿时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明月和无数的繁星,那个时候我最常见疑问就是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的星星,是不是可以摘下来呢?等后面渐渐长大之后,这类比较幼稚”的问题就不再出现,但取而代之的就是浩瀚星空之中那么多的行星和恒星等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是如何观测到这些星星的呢之类的新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很多人也在我们的内心提及过,所幸的是现在有相当多的天文学相关的书籍可以解答我们这些疑惑。但是对于古人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宇宙,如何建立发展到今天这个对宇宙的认知体系呢?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时难以系统完整回答出来的,但这又是一个我们想要认识宇宙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英国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博士学位获得者西蒙·辛格编著,王文浩翻译的《大爆炸简史》一书就选取了我们对于宇宙如何形成的其中一个现今的主流观念——“大爆炸”入手,系统而全面的讲这个理念诞生的前前后后的各种思想的碰撞进行了梳理。

  对于现在的很多理论研究学者来说,发现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想要使其被人们接受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你需要不断地介绍自己观点并附上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可能反对声音,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坚持到底,因为有些观点想要被大众所接受往往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能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要放弃想法,那么当你看了这本《大爆炸简史》之后,相信你的想法会有所改变的。

  在本书中,作者视角并不是单单放在宇宙如何诞生这一方面,而是重点放在了提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理论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最开始的不被人理解到后面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的这一过程。

  如果你是一位天文爱好者,那么你可以通过本书对大爆炸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你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在书中采用了图文公式文字结合方式来揭示这一切,更有助于我们理解;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研究者,那么你可以通过本书深切感受到宇宙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诞生奥妙过程中的艰辛,能够看到这些前辈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动摇,例如书中就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理论的争论过程里,在初期明显地心说一方占据优势情况下,日心说一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而且在这个立场上还在不断的完善己方的学说,可以说这种治学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值得学习的;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读者德华,那么本书对于你还是相当有帮助的,因为你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在日后的社交谈资中,本书的一些偏冷门知识会让你无形之中让人刮目相看(当然这是说笑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本书作者在大爆炸这一方面的研究叙述中是相当系统的,值得我们一读。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二):《简史》中关于哥白尼的那段叙述在我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在《大爆炸简史》这本书中,除了有关于大爆炸的科学论述外,还有关于科学家人性方面的描述。它在我的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让我思考着……

  哥白尼对天体运行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而在这段长时间的研究中,他还“花了大量时间来考虑其他天文学家会对他的宇宙模型(日心说)做出怎样的反应”,因为“这个模型从根本上违背了公认的智慧(地心说)”。“很多时候,因为担心会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他甚至考虑放弃出版他的著作的计划”。

  读到这里,相信我们读者的心境也跟着处在悲伤中,因为哥白尼考虑放弃他的计划。

  他还“怀疑神学家了解了这种亵渎性的科学猜测后会变得根本无法容忍”,当然,“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后一代的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就因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在这些行星上都存在蓬勃的生命演化”而被教会带到罗马广场,“脱得一丝不挂,堵上嘴,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哥白尼对这种迫害的恐惧原本可能使他过早地结束他的研究”,幸运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即著名的蕾蒂库斯,来到了哥白尼的身边。他“像哥白尼一样有着不可动摇信念:探索天体真理道路由科学奠定而并不是圣经”。“66岁的哥白尼因为25岁的蕾蒂库斯的关注而感到心里美滋滋的”。

  读到这里,相信我们读者的心境也跟着由悲转喜,心里变得高兴起来,对远古时代里这样两个人的相遇而由衷地感到幸运。因为如果不是蕾蒂库斯来了,哥白尼很可能就会放弃他的研究,最终也等不到他的著作面世。同样的事情,当只有一个人面对和支撑的时候,它会变得很难很难;可当有另外一个人和你一起面对,哪怕只是简单地倾听和支持的时候,它都会变得让人感觉没那么压力大。

  可蕾蒂库斯所做的绝不是简单地倾听和支持,他做得更多。他“花了三年时间阅读哥白尼的手稿,向他提供阅读后的意见,并和他一样对这一理论有信心”,而且他还对著作的出版贡献很大。可是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序言里提到了几个教会的主要人物,却并没有提到他这位杰出徒弟,他可“为哥白尼模型的诞生发挥了助产士的作用”。

  “历史学家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的名字被忽略了?他们只能推测,计入一个新教教徒的贡献可能会引起天主教高层不满,而哥白尼正试图打动这些高层人士”。“致谢中的这一缺失使得蕾蒂库斯感到被冷落,因此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他再也没跟这本书打过交道。”

  最后,《天体运行论》虽出版却缺乏冲击力。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跟哥白尼在看到他的著作面世时就“已经离世,无法再推进自己的作品”有关。而“最后一棵稻草是蕾蒂库斯,他可能是唯一赞同《天体运行论》观点的人,但他因为被冷落,已不想再与哥白尼体系有任何关系”。

  至此,我们对哥白尼和蕾蒂库斯二人由曾经相见恨晚变成各走各路,由合作转向分裂感到唏嘘不已,感到非常可惜。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会指责谁呢?指责哥白尼?指责他居然不把蕾蒂库斯的贡献计入其中,最后导致在他死后也没有人推进他的作品,他活该,是吗?还是指责蕾蒂库斯?指责他为什么就不能克制住自己人性中的一些东西呢,指责他就算感到被冷落,也应该继续推进哥白尼的作品啊。可是我们都是人,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他人,比如蕾蒂库斯做到很伟大呢?

  在我看来,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任何一个。他们两人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哥白尼没有在序言中致谢蕾蒂库斯有他的考虑,他那样做是为了试图打动教会的高层人士,为了他的著作能被广为接受。而蕾蒂库斯在感到被冷落后,不再推进,不想再与哥白尼体系有任何关系,这也是人之常情

  你觉得呢?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三):《大爆炸简史》:宇宙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探索史

  《大爆炸简史》:宇宙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探索史

  人是唯一知道“寻根”的动物。没有根,就没有“根本”,这对于人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所以,既然为人,便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本能驱使着人类,去追溯自己的来龙去脉

  从一个人来说,“寻根”是寻访自己的祖先,查找自己的脉系。美国著名的小说《根》,就是一名黑人对自己的非洲祖先的寻找。他找到了一个至少在名目上说得过去的祖先,为自己当下在美国的站位,落实了一个坚定来源

  从人类来说,“寻根”是能够寻找到人类的远古祖先,“猿人”,是人类能够找到的远古的亲戚

  至此,人类的寻根已经到头了。但人类的家乡——地球的“根”还得往前寻找,那样的年代便像漫漫的无垠的长河,伸向地球的诞生岁月,伸向遥远的宇宙的孕育时刻,一直向前、向前回溯,总会找到一个“时间开始的时刻”,那就是宇宙作为一个点最初开始的存在,那是一个静止的一秒,之后的时间便随同大爆发诞生了,自此便预示着宇宙开始了自己的纪年,自己的生命

  “时间开始了”,这是一个诗人曾经对一个崭新时代的诗意的定性,而宇宙,同样可以担当得起这一诗意的描述。

  宇宙的“时间开始”这一刻,是以巨大的爆炸来呈现出来的。这就是人类回溯出来的宇宙大爆炸的推测与断定。

  在英国科普作家西蒙·辛格所著的《大爆炸简史》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寻根历史,相对于这些类似的有关宇宙学的科普译本,本书的优势,是作者不厌其详地用体谅读者心情语言,来展示这种发现之旅里的每一个进展,毕竟书中提及的一些诸如相对论、量子理论涉及到的巨大数据测算,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相当深奥而难懂的,但作者以极大耐心,保持住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类似叙事策略,反复强调,反复申说,让你脑海中的印象,一步步地描清,描粗,形成明晰的路径,这样,便能够把一部关于宇宙起源的发展史,叙述得通透明白,打造了一条由人类的科学探索精髓支撑起的显影在宇宙诞生领域的寻根主线。

  《大爆炸简史》的叙述逻辑,从人类对宇宙的探源开始逐级展开,这几乎就是一部人类的科学探索史,从神话创史到科学探索地球来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科学每一步的向前推进,都会归结到宇宙的本源之根,直到上世纪初年,这种对宇宙的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宇宙是永恒的,还是创生的”?

  而勘破这一切的真相,对星空的观测显然不够了,物理学家的理论探讨派上了用场,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对研究宇宙打开了一个新的定性空间,由此,诞生了两个宇宙诞生的模型,也就是大爆炸模型和稳恒态宇宙模型。这两个模型就像两个选项,如同《笑傲江湖》里气宗与剑宗一样,它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它们尖锐对立,究竟哪一个更能代表更为科学而真实的宇宙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两种理论最终胜出的是“大爆炸理论模型”,而对此作出裁定的,当然不是那个高居上苍之巅的上帝之手,而是人类的不断研究探测的智慧之光,在这里面,科学家的物理探测再次发挥了对理论的甄选作用,其中,对宇宙观望与探测的仪器从望远镜到哈勃望远镜再到射电望远镜的升级换代,为人类捕捉到宇宙的信息提供了基础,每一项对浩渺宇宙的探知,都归宿到理论上的一次升华

  在这种探测的过程中,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在增加着“大爆炸理论”正确性的砝码。哈勃望远镜证实了宇宙在膨胀,星系在后退,这说明宇宙的最终起点,源自于一个大爆炸的激发。而其它学科的进展,如原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也推动了宇宙研究的关键性进阶。正如书中所说,“通过实现核物理和宇宙学之间的学科跨越,他将为宇宙的大爆炸模型建立起一套判决性检验。”(P258)。原子物理学研究成功解决了星际观察中的各种元素的丰度问题,尤其地球中元素的构成,都能够在大爆炸理论中得到解决。而射电望远镜对于来自于星空的微波辐射的探测,也证明了宇宙始于数十亿年前的一个全能的大爆炸。

  这样,科学观测的实证,在“两选一”的理论对垒与较量中,站到了“大爆炸理论”这一边,也使得这一理论成为宇宙创生学说的暂定获胜者。这样,人类的一个关于宇宙的创生模型,便在“大爆炸理论”的支撑下,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理论见解。这样,我们可以综述人类的研究成果,回顾在宇宙诞生之后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而宇宙在演化过程中的每一次留痕,散布在茫茫天宇之中,其中的每一个信号,都是留给人们解读的密码,这些密码,正是人类在探测宇宙中一次次进步的原始阶梯

  所以,《大爆炸简史》里面有两个时间线,一个是人类的时间线,这里体现出的是人类的思辨的进步的足迹与脉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另一个由宇宙角度展现的时间线,在这里人类不过是包裹在其中的一个非常渺小时段上的同样渺小的存在,在宇宙的时间线上发生的每一次由人类预测与勾勒的演进线,都留下了能够被人类感知的蛛丝马迹,而人类对宇宙的演述中,能够复原的也正是这些能够被感知的线索,可以想象,宇宙里还有大量丰沛的信息,只是我们人类的科技手段与理论水平无法去感知它们而已。这样,人类的时间线与宇宙的时间线,在宇宙探索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本质上展现了宇宙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探索史。一部宇宙史,可以说,动用了人类的全部的文明与科技手段,这样,看似寥寥数笔就能交待完的宇宙大爆炸史,隐含着的是人类的科学精神,人类的科学手段,人类的科学思维。这样,《大爆炸简史》给予我们的启迪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的根,一个广义的根,但这本书里并不纯粹是一部自然的发展史,更隐含着人类的思维探测史,人类的科技进化史。

  在了解这一历史的过程上,我们看到人类各学科的每一个进步,都产生了连琐的指数化扩大效应,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中国科学家在宇宙探测中鲜见他们的身影,在过去的科普书籍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就是“科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好像有一群无名无姓的科学家,在某一个地方,像听命于上帝的指令似的,不断揭开宇宙的奥秘,其实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都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研究,都与人类的政治生活发生着重大的关联,比如有的科学家经历过一战、二战、冷战的危机岁月,在艰难的岁月里,执着地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家在针锋相对的科学争论中,也有一些意气之争,但他们更多地相信事实、相信数据,在寻访真相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在争论与辩驳中接近世界的真谛。《大爆炸简史》一书中,更多地展示了这些科学家的个性化的探索宇宙的过程,把他们人性化与生活化的一面都给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让我们知道科学研究的背后,就是这些看似普通却执着的人们完成了那些创意性的科学理论与创新性的科技文明。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产生良性的影响,就是能够让中国读者在了解了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进一步去感知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去更多地展现中国人对于现代科技的探索与研究作用,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中国人的更多的贡献。这本书的深远价值应该在这里,它不仅仅只成为一本看起来愉悦、释疑解惑的书,更应该成为激发中国人去荜路蓝缕对科学创造的密码手册。

  一句话,我们在享用科技成果的时候,还应该更多地汲取科学精神的滋养与濡染,《大爆炸简史》里兼具着科学实绩与科学精神的两种清晰模式,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与修习。

  w��]�:�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四):大爆炸的好奇

  大爆炸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宇宙学家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对宇宙起源的精确描述?

  人类对于天空的幻想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期,人们有着很多关于天空的神话传说,银河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数不清的夜空中的星星,让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憧憬。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呢?早期的人们认为,地球本身是个平面,而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辰,包括太阳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地球旋转的。随着科学逐渐的发展,地心说也被日心说所替代,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河外星系。宇宙中有超过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大约1000亿颗恒星。

  宇宙大爆炸模型使人们很好的理解了宇宙产生的原因。

  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基于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宇宙学原理是指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基于此人们对于宇宙的研究和探索又更近了一步。

  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好奇和探索精神,这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也让人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了宇宙的奥秘。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五):关于“大爆炸”的那些事儿

  自人类出现、开始思考生存之外的事情时,他们也许就开始对神奇的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兴趣一直延续了上百年,聪明的人类已经解释了很多内容,至今还有很多谜题等待着人类的探索与解密。

  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但除了专业人员,鲜有人能够系统地说出宇宙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类星体的产生过程、基本构成、消失原因等等,但大家肯定对这些神奇的宇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兴趣,也许儿时都想过有没有外星人,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为什么会有“天狗吃日”?在科技含量较低的古代,那时的智者们对天文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或科学,或迷信,都表现出了那时的人们对了解宇宙的渴望;如今,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很多谜题都被解开,人类也可以进入太空遨游,实现了古人无法完成的愿望,可以说是“壮举”了。但是,大部分读者包括我在内,对天文学知识了解的甚少,西蒙·辛格,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博士学位获得者,前BBC节目制作人所写的《大爆炸简史》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了解了宇宙,还有那些为天文学奉献一生的人们。

  本书共有六部分内容,以历史发展为沿线讲述了人类关于宇宙的研究史。作者以起源为起点,讲述了人类第一次思考宇宙的想法,虽然是以神话开始,但是那也是人类对宇宙的思考与认识,从神话发展成真正的宇宙学,经历了太多的“问题”和“险阻”,在顽固不化面前,新想法和新认识在萌芽出现时就可能会遇到被扼杀的风险,但是这些敢于“斗争”的科学家们坚持住了,日心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正确的理论打败了错误的理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参与到天文研究的道路上来,“大爆炸”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共识。

  我想,本书的题目“大爆炸”讲的不光是宇宙形成的原因,另外一层意思也许说的是人类思想的“大爆炸”、思维的“大爆炸”,在一场场“大爆炸”的碰撞中,人类对宇宙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宇宙现象被发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人类也许能够看得更远,也许真的有一天能够遇到外星人。

  《大爆炸简史》读后感(六):科普迷的书,一次完整有趣的天文谜底之旅

  内容实在,不浮夸。

  宇宙天文之类的书不少,这本书算是深刻而又通俗,是为了大众的好奇而写的一本书。

  要让我们相信科学家们提出的这个大爆炸开端,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事实上这已是一部天文观测史了,科学家们一开始也很质疑这个大爆炸,而随着天文数据的不同充实才逐渐证实了这个说法。

  那么,这个逐渐被科学家证实的过程只有用一本书来承载了,若不用一本书的容量来讲述,大众仍是无法明白这个理由的。

  印象深刻的一点:

  宇宙中有6个常数丝毫不差,这才造就了孕育生命的地球。

  我们的存在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如果只是偶然,那我们太孤单了;如果不是巧合,那又意味着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