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囚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囚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囚鸟经典读后感10篇

  《囚鸟》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囚鸟》读后感(一):要心平气和

  我发现我现在的阅读越来越有目的性了,用一个写作者眼光,总想从中获取点什么,比如说文字风格叙述方式结构时间空间的转换,但是在冯内古特的《囚鸟》里,我放弃了这些企图,它虽然打破了我已有的阅读经验,带来一种非常独特感受,但它是不可模仿不可学习的。它是如此的跳跃,那些支离破碎片段让你抓不到什么。它又如此的笨拙,实实在在,却诚恳的吸引着你。那些饶舌的长句子突然跳开的片段,不时来一句看似漫不经心感叹,让人懊恼又惊叹。

  在这本书里,没有引人入胜情节,没有不断激化的矛盾,没有不断迭起的高潮,它是反情节反逻辑的。唯一的一根清晰的主线,就是瓦尔特刚从监狱出来,不知道往哪里去,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你期待发生什么新鲜事,可是作者就是不告诉你,他让瓦尔特的记忆不断闪回到过去,追想曾经的人与事。整个文本时间空间顺序混乱,让人目不暇接,找不到头绪,但却又合情合理浑然天成。所有的人都在回忆中出场了,你期待着最后的高潮。是的,最后确实出乎意料。他对生活感到无望,前途渺茫,只盼着找到一份能够谋生的酒吧差事。可是他遇到了一个叫花婆子,他的命运神奇改变了。可是他逃不掉他既定的命运,他就是一只囚鸟,注定飞不出牢笼

  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转轮里,在物质主义的操控和摧毁下变得面目全非

  冯内古特把沉重悲惨事情滑稽搞笑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哑然失笑之间,那份沉重已无声的砸在心底。那种嘲讽不露声色,却极耐人寻味。每当遇到让人沮丧难过的事,他都要单独来一句,要心平气和。

  是的,要心平气和。当一切都不可逆转不可改变,只能安抚自己这颗破碎的心。

  《囚鸟》读后感(二):谁没有自嘲过活着这件事/Silent group club日常

  ilent group club日常:

  最近两天有空的时候在读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囚鸟》,快读完了,很精彩,所以忍不住给大家推荐一下,可能看到腰封大家觉得有点意外还有就是夸张,不过,很负责任的说,如果,有读过马克吐温的短篇集的人,会更喜欢这个作家笔触,这个作家2007年逝世,这本书写作于1979年,其实读这本书,会想起另外一个作家,就是二战后不久逝世的乔治奥威尔,这两个人都很擅长取材政治历史素材,不过风格完全不同。囚鸟本身的感激,更像余华的活着,让人感觉十分苦涩黑色幽默,比如,主人公每次那句,没关系,要平心静气,而说到这部书的译者,董乐山,个人感觉,他应该十分喜欢鲁迅,因为很多段落,话语,有鲁迅小说影子,所以这次2017年6月这个版本评价已经超越之前的所有版本,不过之前的版本也不多,毕竟翻译这本书对于译者的能力恰当的幽默感要求很高 。 而就表达手法与整个文章的结构,像很多经典剧情片的导演,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可能看过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不过整体感觉十分有自己的特色。 有政治内容很多,而虚实穿插,所以又和肯福莱特老爷子做法不谋而和,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书评,然后就下单吧。 最后呢,再补一点,最近来了几位新人,这个群呢,可能和别的群不一样,这里严格限制任何功利性推广,但是同时欢迎大家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资讯,还有高水准文章,以及观点,因为初衷就是彼此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可能话有些大,但是,希望能在这里结实更多真正的文艺青年,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毕竟,生活很残酷,有时候,物理世界需要一个清净地方在累的时候缓缓神。嗯,晚安,祝周一愉快。 2017.7.17 By A.J

  《囚鸟》读后感(三):那个时代,暗讽,大师之作

  讽刺,作者用整整一本书来写囚鸟般的现实可笑无奈。可笑的是大师冯内古特式的幽默,还是那么特别,令人诱发深醒,是时代错了,还是我们自己错了。无奈的是大师写的是真实发生过的生活,不应该是生存,为了生存。

  书中所写男主角瓦尔特·斯代布克,一个糟老头,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牺牲品。要不然,全书的开始不会以一个监狱犯的身份讲述他整个前半生。斯代布克曾经那么优秀,他崇尚自由主义,也曾信仰过共产主义,成为共产党党员过。他的前半生可谓是都有过尝试,但现实是他是个看出监狱的罪犯,一个有政治涉案者,水门事件的参与者。这就是他的过去,忘掉这些不开心的,他还是有点优秀的,斯拉夫移民后裔,大名鼎鼎哈弗大学毕业生总统府里的公务员,很耀眼。可是,这样一个悲情与耀眼的人物,怎会是一个政治罪犯。这就是作者冯内古特大师的高超写作水平,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反转,一场意外,让读者随书中情节起起伏伏笔下的斯代布克实乃一个虚构的人,他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渡过美国大萧条,这该死的经济衰退,很可笑吧。有点像现在的世界经济,在前一段时间不还经济飞速的发展,各种那种的鼓吹大肆宣扬。现在呢?美国经济,尤其是曾经为美国钢铁经济作出过贡献中产阶级美国白人,他们现在生活的不容易又有谁来说。没有吧?这也就导致现任美国总统川普的出乎预料脱颖而出。他说过为美国经济,工人岗位,美国利益优先。这里不说不评判。斯代布克之后朝鲜战争,当然还有就是是水门事件经历者他亲眼目睹了这事件的发生,最后捞个水门事件参与者,监狱之中。。

  作者这种虚拟式人物写法,把一个从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物,把他塑造出来,派他经历上个世纪各种大事件,他有他的家庭 学习教育初恋情人 妻子家属。。太逼真,人物斯代布克立即生动 有血有肉了些。当然冯内古特最主要的核心,还是通过斯代布克离奇荒诞人生,暗讽那个唯利是图善良却又懦弱不前的社会,也是社会造就那一代人。就好比囚鸟,贪恋食物 又想要自由,最后还是放弃了,抛弃自尊,回到囚笼,当一只囚鸟。。。

  借用现在一场电影的段自白,我来过,我不在乎。。。。

  《囚鸟》读后感(四):平庸者的乌托邦,精神斗士的原点

  剧情不可谓不荒诞,黑色幽默的气质确实充斥着冯内古特的奇思妙想,光怪陆离故事发展,完全出乎意料。说实话,其实没有明白作者是要表达什么,也可能是对水门事件的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点没有get到。

  作者以分别爱过的四个女人作为时间的间隔,来描绘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经历,其中穿插着大量的历史事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是以整个人生作为单位,来阐释囚鸟这个概念年轻时,不懂人生不懂爱,听凭别人的安排,到头来失落失望失去一切,但纯真又是那么美好珍贵青年经历了战争,感受了不少黑暗,尤其是作者作为俘虏,亲历了盟军自己的战争罪行,对正义怀疑,往往让冯内古特对战争描绘的立足异于别人,这一次落在了主人公的妻子,集中营的幸存者身上,虽然黯淡却也平静,战争带来的冷峻,与战后的激荡所形成的鲜明对照,阐释着人类往复循环困境。中年时,被动的妥协,追随强者谎言卑鄙,不择手段,期间经历了麦卡锡反共运动,经历了越战,经历水门事件,主人公从看似成功的人生赢家别成了替罪的阶下囚,命运的钟摆无情的摆动。当主人公自以为看透了政治,看透了时代,看透了人生,终于从监狱中出来,兢兢战战重新回到社会,作者笔锋一转,展开了一个完全预料不到的剧情,以作者第三爱的女人的突然闯入,展开了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画面言之凿凿阴谋论调,同时也是深深的讽刺。社会制度僵化,即使民主之下,个体也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人沦为社会机械中的一个齿轮,个体的所作所为只是整个机器惯性传递,所谓命运的巨变,与其说是个人的奋斗成就,不如说是受到了命运的眷顾。虽然充满了宿命论,但主人公的结局又显示了某种作者心底的不愿认命,要以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打碎铁板一块的宿命。结局令人不禁一笑,然后又陷入了怅惘,反抗很激烈,但其实并没有改变什么,命中或许就是注定的,所谓挑战,只是满足自己内心的自尊罢了。

  二十有余的我,也接触了多多少少的人与故事,也渐渐信服命运之说,很多结果其实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已经确定了,命运或许是真的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境,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信我们内心相信的。囚鸟并非什么可悲的事,如果我们注定要被囚禁,注定没有真正的自由,那也要努力找寻心灵中的无限可能,肉体可以被困住,精神永远无法被阻挡。

  《囚鸟》读后感(五):被玩弄的人生,可重温的旧梦

  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二战后有决定声音的人物之一,其人生经历所塑造的世界观,令他的小说常带有黑色幽默和荒诞的政治讽刺,因此他也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而自他过逝起,他的个人网站上就挂着一副黑白相间的画——空空如也的鸟笼,笼门大开。

  似乎曾经困于其中的鸟儿就是冯内古特,死后才得以解脱。正如《囚鸟》开篇所言“我们都是受困于时代的‘囚鸟’——既渴望逃离,又踟蹰不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确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体小说,几乎是冯内古特的个人写照;但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说,它又不仅仅是冯内古特本人的自传,而是美国整整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自传。

  故事围绕三进监狱的瓦尔特•斯代布克展开,在过去的人生中,他曾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知识分子未来本一片光明,却被出狱、入狱蹉跎岁月。故事开头便是他即将迎来第二次出狱,而他之所以入狱只是因不幸牵扯上赫赫有名的“水门事件”,尽管他并没有为尼克松政府做出什么实际贡献。那他又与尼克松有何关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第一次入狱,刚毕业的他顺利进入政府工作,并成为尼克松身边的顾问,虽然不怎么引人注意,可在某一天被怀疑偷听了机密,由于调查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指示,他被送进了监狱。直到尼克松当上总统,出于补偿为出狱的斯代布克在白宫谋了份差事。

  可惜天道轮回,他居然会因尼克松再次入狱,恐怕这点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好在一个人不会在同一件事跌倒三次,但他依然摆脱不了第三次入狱的结果。可以说,斯代布克每次都是冤枉入狱,偏偏每次入狱的理由都让人无法反驳,身为小人物的他就这样被美国政府玩弄于股掌间。或许正因如此,哪怕在漫长时光里,监狱早已变为他的囚笼,渴望逃离的他终究会回去。毕竟监狱不会嘲笑他,至少监狱里有一群与他同样命运的狱友,有意思的是,他们竟都毕业于美国优秀大学,其中不少来自于哈佛。由此可见学识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帮助,“知识改变命运”在自诩自由的美国社会行不通,他们的命运牢牢掌控于政府手中。

  《囚鸟》以不一般的角度,描绘了美国从19世纪初的萨柯与樊才蒂事件,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这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了美国各个阶段的社会环境,反映了普通人在当时的悲剧性。我想,只要是有同样经历的人,读罢此书必会感同身受,《囚鸟》犹如承载历史的媒介,一旦翻开它,历史扑面而来,恍然如梦的岁月亦得以重温。

  《囚鸟》读后感(六):活在牢笼

  历史给一个人留下的评价不一定客观,但一定会放大重点,无论你想当个好人还是一个恶人,要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就得拿出决心勇气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囚鸟》算得上独特的作品,用戏谑的口吻和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浓缩了一整个时代,有趣又不失深度。故事主人公瓦尔特•斯代布克大起大落一生被自己用极其冷静态度讲述出来,除了讽刺与黑色幽默之外,还增添了批判意味,批判自我、批判政治与批判时代。与加缪的《局外人》有相像之处,主人公冷漠不知所措,令人可怜却又爱不起来,角色的塑造与情境的设置非常精致,不同之处是瓦尔特•斯代布克要更有情感,有背景有生活,更真实一些,也因此陷入了牢笼。

  关于瓦尔特•斯代布克,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一生在牢笼中打转的他好像彻底被时代击倒,又或者根本没想逃出牢笼,在故事中提到一种很有趣的生物——啭鸟,它们是“一种只有在被逮住关了起来以后才会有好习惯的鸟类”,这是隐喻主人公自己,也说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尽管口口声声喊着共产主义,喊着自由民主,但其实大家更喜欢有条条框框限制的生活,好像如此牢笼般的生活更让人踏实。小说的主题也早在躯体套住灵魂的科幻小故事中表露出来,我们渴望进化,却不过是陷入一层又一层牢笼。

  第一层:肉体牢笼

  瓦尔特•斯代布克先后三次入狱,可以说监狱本身就是最直观的第一层牢笼,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监狱的时光其实是最安心的时光,尽管没有自由,却不用担心各种突发状况,有可以称为“朋友”的狱友,也有某些令自己心安理得的精神寄托,最有趣的是,三次入狱几乎都是可以避免,却在自己最风光得意时自己做出的选择,三次先后放弃了仕途、自由、资本,是世人最渴望得到的,为何瓦尔特•斯代布克选择放弃?或许是肉体上的监狱要比精神上的牢笼更能带给人安慰吧。

  第二层:精神牢笼

  除了仕途、自由、资本外,瓦尔特•斯代布克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母校——哈佛,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却也是他的梦魇。本应虚荣骄傲,却落得不愿为人知,一方面说哈佛毕业没什么,另一方面还偷偷担心自己是否是哈佛最差校友,这种矛盾心理起始于自己变向卖身获得的文凭,是他自己真的有能力还是靠别人才获得如此地位,读者自有评判,不过心平气和还真是对抗精神牢笼的好办法。还有共产主义,矛盾心理再次作祟,一方面想承认自己喜欢那种自由世界,一方面又担心影响自己的生活,再次突出了渴望逃离,却踟蹰不前的状态。这种矛盾心理构成的精神牢笼困住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却也使他们完整有趣。

  第三层:情感牢笼

  瓦尔特•斯代布克一生辜负很多人,从亚历山大·麦康,到莱兰·克留斯,再到玛丽·凯塞琳,他一次又一次辜负深爱并信任自己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得到原谅,他渴望如同英雄般就义,哪怕是遭遇歧视和谩骂,都能减轻一点负罪感,可实际上,他只能背负背叛和忘恩负义,寻找救赎。陷入情感牢笼,证明了瓦尔特•斯代布克不同于《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冷漠和万事无所谓的态度,在玛丽·凯塞琳死去的那天,他选择哭泣和陪伴,尽管他获得建立在谎言基础上前所未有的“成功”,却无法否认他真实情感的存在。做到心平气和不易,没有欲望和情绪更难,这是无论哪个时代我们为人的终极牢笼,我们无法摆脱感情,只会自己陷入自己的陷阱。

  要想摆脱俗世的纠缠,可能肉体牢笼才是最好去处

  《囚鸟》读后感(七):别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

  《囚鸟》,是整整一代人的自传。它的主人公是整整的一代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它解释了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激进转向保守,并最终沦为“水门事件”中一个不光彩的丑角的堕落过程。

  冯内古特选择以打闹嬉戏的手法来反映严肃的主题,他曾说:“别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

  《囚鸟》写的时间苦读是从19实际初到尼克松下台,他说穿插的历史插曲,从萨柯与樊才蒂事件起,经过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稀斯和钱伯事件,朝鲜战争,一直到“水门事件”。份内古特就像中国的捏面人一样,把这真正一代人的历史当作素材,左捏右捏,捏出了一个个看似面目全非,却又特别逼真的人物来。历史在这本小说里,究竟是被扭曲了,还是返璞归真,只有过来人心里才明白。

  《囚鸟》读后感(八):时代下的“囚鸟”:心平气和与自我救赎

  “你知道咱们这个星球最后会因什么而灭亡吗?”我问。

  “是完全缺乏严肃的态度,”我说,“大家正在对发生的事情,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我们当初是怎样陷入这一团糟的,都已不再关心。”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是在二〇〇七年去世的,《纽约时报》在纪念文章中写道,“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已成为美国反文化思潮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也让他成为一位文学偶像”,诺曼·梅勒也说他是“我们自己的马克·吐温”。黑色幽默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质,《囚鸟》作为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依然充满了讽刺和反思,自传体的性质使得小说更具现实主义色彩,也多了几分悲悯情怀。

  小说主人公瓦尔特是哈佛毕业生,前共产党员,当过公务员,曾就任于联邦政府,职务是总统青年事务特别顾问,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差事。他因被卷入“水门事件”而被捕入狱,他不止一次入狱,每一次入狱都有些莫名其妙,也令人十分无奈。对了,他也曾长期失业。

  哈佛大学出身的被看作是很有智慧的人,瓦尔特早期工作时就已经有很多哈佛人就职政府部门,而在年老的瓦尔特看来,当时的这种合情合理却变成了滑稽可笑,至少因为在监牢里,“哈佛出身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稀罕的地方”。另外,审议判决萨柯和樊才蒂的三位智慧长者中,主席还是哈佛的校长。瓦尔特以此对智慧的存在提出怀疑,这也是冯内古特对时代的嘲讽。

  萨柯和樊才蒂的事迹可以说一直影响着瓦尔特,是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尽管光亮有限,湮没于历史洪流。瓦尔特说他的理想主义“一直没有消失”,但他又是缺乏勇气的,随波逐流的他为自己不是严肃认真的人而难为情,对自己没有拿生命或舒适生活为人类冒过风险而感到羞耻。萨柯和樊才蒂没有失掉尊严,从未屈服,瓦尔特却堕落了。

  瓦尔特和同事、妻子、女友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共产国际运动、冷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他也从青年步入中年再到老年,小说中同样也回忆了他在狱中和出狱时很多琐碎的见闻。监狱的鲍伯·范德医生所写的科幻小说,监狱里的知识分子,库耶霍加大屠杀,是冯内古特对时代命运的戏谑。结识妻子后,瓦尔特也逐渐迷茫,与玛丽交往期间,社会主义思潮和劳工运动让他获得了短暂的激情,另一个爱过的女子莎拉成了克留斯夫人——莱兰·克留斯,前同事,他的入狱也算拜瓦尔特的不利证词所赐,克留斯夫妇和瓦尔特夫妇后来的生活有很长时间是完全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呢。若说他的成就,拉姆杰克集团取得的各种奖项确实是证明,虽然在玛丽死后集团开始崩溃。

  日子似乎总能过下去,瓦尔特也这么觉得。资本主义企业的兼并与衰败,要心平气和;第一次出狱时面对镜中枯瘦颓唐的老头,要心平气和;对愈渐痴肥的妻子和从来讨厌自己的儿子,要心平气和;拉姆杰克集团下属的工厂可能出问题,要心平气和。似乎心平气和,就能安稳度过。

  “囚鸟”是对老犯人的称呼,瓦尔特是那个时代很多美国人的缩影,他的心平气和事实上并不是自我救赎的良方,但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还算解释得过去的方式。囚禁在特殊时代之下,渴望逃离又踟蹰不前的他们充满了悲剧色彩,冯内古特黑色幽默的荒诞背后亦包含深深同情,因为那也是自己经历过的时代。

  向冯内古特致敬!

  不仅是那个时代、那个美国,放眼当今和未来,这世上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还有很多呢。人生有时候也真的是无巧不成书呢。

  世界真小,人生无常,心平气和,天下太平——啊。

  《囚鸟》读后感(九):囚于时代,囚于生命之躯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高中,看了不到两章就觉晦涩难懂、索然无味,将其束之高阁;直到高考后再次硬着头皮一页页看下去,方惊叹此书奥妙无穷、无愧其名。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有些书含义深刻,非耐心品读而不能知其味也。《囚鸟》便是如此。

专门为这本书设计了海报

  “囚鸟”二字是从原书名“jailbird”直译而来的,其真正所指是“长期坐牢的囚犯”。得知书名的意思后,窃以为是写主人公在狱中如何艰苦生活亦或是如《肖申克的救赎》般越狱的故事,谁料,全书发生的背景时间基本集中在主人公出狱的前后四十八小时之内!故事内容却又没有局限在这段时间之中,主人公不断的回忆过去,甚至揭示未来,完整地阐述了坐牢之前和出狱之后的生活,而我所臆断的狱中情节则只是很少的“陪衬”。

  既然如此,为何书名是《jailbird》而不是其他?因为真正囚禁主人公的并非是铁栅栏——故事中的监狱是“联邦最低限度安保措施成人改造所”,意味着囚犯如果愿意完全可以从正门堂而皇之地一走了之——而是“时代”!是充斥着种族歧视、财富不均、为富不仁、相互倾轧的动荡时代。第二百一十七页,作者借书中角色惠勒斯之口阐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人们各取所需、物尽其用、人人平等的无政府社会,也即我们所熟知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的,你很难想象一部美国小说竟然赫然宣扬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而且还写道了“麦卡锡主义”下对共产人的迫害。是作者对于当时美国社会的控诉吗?是对于自己不公待遇的愤恨吗?是对于生活的失望,人性的剖析,命运的悲观吗?是的,全都是的。

欢迎访问我的公众号

  书中除了以共产主义和工人阶级运动为重要核心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一提,比如出现的所有年代均为大写(如1946年写作一千九百四十六年),“主人公”解释道“在我这本书中年代和人物一样,都是书中的角色。……因此我把年代用大写字母写,好像它们是人名一样”;

  再比如书中随处可见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角色,以及主人公对“哈佛”的嘲讽,其实在我分析看来,作者这么写并非针对于这所举世闻名的高校本身,而是对于那些接受精英教育的上层人物出身高贵却行事自私卑劣这一鲜明反差的讽刺;

  最后,特别提出的就是主人公有一位终身监禁的狱友兼职成了一位“科幻作家”,书中也曾不止一次摘取他的科幻作品,成为故事中的故事。众所周知,冯内古特本身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因此这里必然是他本人在《囚鸟》中的又一映射,而这些穿插进来的科幻与其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寓言。

公众号:梦之翼羽翔工作室

  整部小说弥漫着黑色幽默,情节紧密地结合了美国近代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并将不少政治人物写入其中(我差点以为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同时又不乏荒诞不经的情节,因此这或许就是冯内古特被列为“不严肃作家”之列的原因吧。结尾部分,在主人公终于相信一切是真实不虚,眼前突如其来的财富并非是梦境也不是他人的恶作剧后——突然联想到王小波《黄金时代》中关于一位印度师兄的片段——欣然接受命运的馈赠,日转千阶成为手握巨大财富的集团副总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面临再次入狱的戏剧性转折。终究,一切都不过是命运的作弄。

  冯内古特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的创作风格是“黑色幽默”式的,那种并非严肃的说教,也不是舒心畅快的嬉笑,而是深沉的令人发出无奈苦笑的风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他齐名的甚至应该是更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是位擅长幽默手法写作的悲观主义者,还有“短篇小说之王”的欧·亨利更是将小说塑造成了“含着泪的微笑”。他们都想通过一些掩饰来遮蔽内心的伤痕,通过一种与内心的不同感受来营造一个虚假的试图去抚慰或欺骗自己。

  晚年的冯内古特谈及“幽默感的缺失”曾自言道“(幽默是)远离残酷生活,从而自我保护的方法。但到最后,大家已经非常疲倦了,而现实又是那样残酷,于是幽默再也不起作用了”。

梦之翼羽翔工作室插画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震惊的感受并非出于此书本身的本意,而是从作者的叙述方式中感受到的。前文中提到,整部书的时间线不过只是短暂的四十八小时(甚至只略多余二十四小时),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就可以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不禁让我也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发现当时不觉时光流逝,而今回味数年不过一瞬,时间太快!顿感人生之短暂,命运之无常,或许,我也是个悲观主义者吧。

  1991年,冯内古特在《比死更糟的命运》中写道:“最终,马克·吐温不再嘲笑自己的痛苦以及周围的一切。他宣布生命是扯蛋。他死了。”

  2006年,冯内古特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没有国家的人》中写道:“当生命终于我们记述的那样,它将多么富有诗意。如果地球会以漂浮的声音说话,也许,从大峡谷的低处——”

  2017年,在冯内古特死后十年,我再次阅读到《囚鸟》正文的第一段——此时竟觉得这应该是书的最后章节——写道“日子还是过不下去,是啊——不过一个傻子却很快就要同他的自尊心分手了,也许到世界末日也不会再碰头了”

  ……

  羽翔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囚鸟》读后感(十):要心平气和

  战争作为一个凉薄的词汇,有人死,就有人生。作为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美国,战争中的机智表现令其在经济上得到了迅猛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际环境的稳定都让美国在这个时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经济市场与国际实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垄断资本、掠夺外国资源、倾销过剩商品,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到七十年代,由于前期积累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滞胀期。在这个阶段里,大量人民失业,流离失所,美国经济遭遇了空前危机。而在这段时期里,垄断组织与资本逐渐增加,演变为这些幕后垄断财团们渐渐开始操控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治领域,从而控制整个美国人民的生活,由此,垄断资本与政治达到了空前紧密结合。《囚鸟》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期。

  破碎式的剧情一直以来都是冯内古特的写作特点,在这本《囚鸟》里这种特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章节剧情都呈现碎片化模式,前篇登场的人物,在下几个剧情里才会与它前后衔接、呼应。这种颠倒式的小说风格对于冯内古特之前固定的小说结构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怪不得村上春树要感叹“还有这样的小说啊”,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严肃的挑战。虚拟人物与现实的挂钩也是他最大的特点,将虚拟与自传相互结合,将现实故事采用这种方式道出,让人有种荒唐的真实。

  书中的瓦尔特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政府的政府人员,却被无辜牵扯入“水门事件”中,以致被囚禁入狱。后来与玛丽凯瑟琳,这个拉姆杰克集团的控股人一起期待着改变这个如“庞大的经济机器毫无目的地在制造这种褴褛的大军”的国家。玛丽凯瑟琳说“大家都会有好日子过了,我一直有预感,事情最后终会这样解决的。一切都会顺利解决的。”她对于这个破碎的国家仍然有着最完美的期待,可最后玛丽死去,瓦尔特再次被入狱。也许正因为这个破碎化的国家,所以剧情才会呈现破碎化。这场希望——救赎——最后绝望的自我救赎最后全部破灭。“好人总是在进监狱。”玛丽这句无意识的话道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渴望改变社会的人被囚禁,被枪杀,这是个何等令人绝望的国家,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冯内古特人生最后要写《没有国家的人》这本书,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囚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大量的冯内古特式短句交替出现,前后呼应。这些短句在高涨、幽默的剧情下如一盆冷水般肆意浇灭了瓦尔特的激情,将人物与作者的讽刺与愤怒描写得隐晦而热烈。在这些短句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那出现了五次的五个字:“要心平气和”。

  第一次出现是对官员们自称出身哈佛却感觉不出哈佛气质,名不副实的丑陋行径的讽刺;第二次是对自己的失望,得不到自己孩子的认可与期待;第三次是得不到上司赏识以及对那些没有能力却得到了更好待遇的同僚的愤怒;第四次是对自我的安慰;最后一次是对荒唐的有钱人的嘲讽。每一次都能在冷漠中感受到一丝强烈的讥讽与愤怒之情,那些无声的控诉那么强烈,对这个国家以及对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只有无名的厌恶与痛恨。

  瓦尔特说,“我从来没有拿我自己的生命,或者舒服的生活,为人类冒过风险。我真可耻。”是真的觉得可耻吗?不,是对那些统治者的嘲讽,冯内古特如此严肃而幽默地质问他们,你们不觉得可耻吗?那些来到这个“希望的国土”,渴望生存,得到救赎的人们,你们却暗中操作,萨柯,樊才蒂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来寻找希望,兢兢业业的人们,最后却因无政府私生子的潜在罪名被马萨诸塞州那所谓最有智慧的人判死刑。在这个绝望的国度里行尸走肉地活着,作者的悲切之声如此强烈与恳切。可是人们却执迷不悟。如书里被二次入狱的卡洛·迪桑柴博士依然无悔地对瓦尔特说“不论咱们的国家让你受了什么罪,它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何等盲目,令人悲哀。

  因此最后瓦尔特才会说“你们知道咱们这个星球最后会因什么而灭亡吗?是完全缺乏严肃的态度,大家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我们当初是怎样陷入这一团糟的,都已不再关心。”这才道出了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的残忍现状,早已习以为常,仍要行尸走肉地活着,如此,只能愤怒又无奈地说,要心平气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囚鸟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