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10篇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是一本由舒扬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一):内容传播要素

  本书的副标题叫“内容运营方法论”,但是书呈现的内容并不是教你如合写出好的内容,而是偏向于媒体传播方式列举; 作者根据自己传媒行业5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传媒特性—共鸣,它们是一切引发传播和共鸣的“底层逻辑”,是那些变化之下不变的本源。能引发读者共鸣与转发的,都需要满足八个条件,前面三点,是外部的传播渠道条件,分别是:用来唤醒行为的“情绪”、注意力缺失下传播的“标签”和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个体角色”。而引起受众传播共鸣的内容核心主要有五点: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发酵剂。 分别按照「外部的传播渠道条件 」和「引起受众传播共鸣的内容核心 」两个部分介绍;「外部的传播渠道条件」主要是对“情绪”“标签”“角色”这三个点分别进行描述,「引起受众传播共鸣的内容核心」按照“联系”、 “压力”、 “情节”、 “落差”、 “发酵剂”五个点分开介绍,内容更倾向于讲这些点如何重要,但是怎么个重要法,为什么重要并没有在书中看到太多。个人观点不够鲜明,每个要素的具体描述要不就是引用别人的结论或者方法,然后再配以一个个故事梳理,这种方式有点像我们看电视时候主角一直回忆、回忆、回忆…… 说白了就是刻意的加量,读起来不够流程,有点散。 总的来说这也不能算一个完全有用的书,可以作为初入行的用户作为科普材料,毕竟里面提到的共鸣的八大要素的确是目前在内容运营上需要注重的核心点,想从点到面深入了解的用户来说,这本书就不推荐了。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二):这本书只是让你知道应该去学些什么

  简述:

  本书讲述了一个好的自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注意那些地方,譬如要会讲故事、要塑造落差、要唤醒情绪、要与读者互动、要饱含情结等等,但是具体怎么讲故事,怎么塑造落差,怎么唤醒情绪,怎么塑造情结等等,都需要通过阅读别的书籍进行详细学习

  书的后半部分更干一些,更好看,实操性更强,比如“英雄之旅”的故事塑造。

  书本主题虽然说是颠覆传统传播渠道,但是主体内容却与《疯传》十分相似

  作为一本入门书,还是不错的,理论案例结合,不空洞,有内容。通过读本书反思你的自媒体问题可能会有更多的感触

  ——————————

  互联网发展迅速,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就像那个人人都开博客的时代,现在好多人都有自己的公众号。

  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出现,越来越多的懵懂少年投身到自媒体创业中去,表面上看几乎无门槛就可以做一个自媒体,运营一个公众号,聚集一批粉丝,推广一套课程或者产品,维护一个社群,塑造一个细分领域的KOL,把自己打造成IP,开个直播间,发布小视频……

  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就会发现,其实做一个公众号并没有那么简单网络信息量那么大,你算哪根葱?我每天都那么忙,我哪有时间看你写的那些东西!写的内容怎么才能吸引人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有多少自媒体运营者是死在没有内容可写这个难题上,每天都要写文章,每篇文章都要写的好看,怎么写?写日记坚持不下来,更别提写这种高质量的文章了。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本书《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如何获取核心粉丝、形成大众认同、引爆传播热点,进而成功塑造伟大企业和个人品牌。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发现这本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好歹将这些问题细化了,指明了应该学习的方向

  书中罗列了8个关键词,用于概括引起用户共鸣并自发传播的内容要素,全书依据此8个关键词依次展开。下面我按章节分别摘取和评论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第一章简单说明了三个营销时代的演变过程,从海量高频广告占领用户心智的广告时代,到拉窗帘式的网络媒体公关时代,最后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作者将最后一个时代称之为“共鸣”也是够鸡贼的,另一位塑造概念的“大师”吴声则称之为“场景时代”,在我看来都是自媒体时代,他们不过是想用自己创造的概念占领大家的心智而已。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有了新的路径,企业具备了一个媒体的属性,除了生产产品之外,孩子源源不断的生产内容,所以企业需要一个主编,而不是一个公关总监:“公关总监的职责控制媒体,掩盖产品的弱点宣传产品的优点;而企业主编的职责是运营媒体,把公司最好的一面翻译成适合传播的’故事‘传达给外界。”

  第二章:情绪

  《疯传》中就有专门的一章关于情绪Emotion重要性的介绍,情绪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具备很强的感染性,而且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拉黑”的存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都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我们不想看到的内容被我们“拉黑”了,我们看不到这些东西了,我们的朋友圈、微信群、小蜜圈都是和我们具有类似爱好和观点的人,这非常利于同一种观点在具有类似立场性格人群中传播。

  愤怒担忧、敬佩这一类的情绪最容易引起传播,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网络的匿名特征,造成了网络上喷子随处都是,这也说明了情绪的重要性,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写文章的标题要包含情绪,这样可以引发读者共鸣。

  第三章:标签

  标签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精简的信息,比如一个标题。互联网信息泛滥,我们习惯于精简信息,譬如看一个文章的标题就判断这篇文章应不应该读,所以很多文章名字都有“深度好文”、“荐读”等等,这些就是标签,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相关的想象,通过这些想象判断文章的内容和价值

  如何利用好标签就是怎么做好一个标题党,作者总结了下面四种形式

  -1.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使人好奇

  -2.打破读者固有思维定式,使人怀疑

  -3.符合读者需求实用性,使人想学;

  -4.用最少的文字携带情绪,使人产生共鸣。

  所以,这一章主要讲怎么取标题,但是讲的还不怎么样……有种被忽悠的感觉,不过至少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学学怎么起标题。

  .作者还提到,“在网络事件爆发时,巧妙地在标题中嵌入热门关键词,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怎么巧妙地嵌入,自己摸索。

  第四章:角色

  这章解释的问题是如何获取最初的“零号病人”,也就是如何获取种子用户,这章还是比较干的。

  通过冰桶挑战传播事件,作者总结了引发人际传播的是那种特点

  1.附加值标签,给传播者一个理由;(即满足读者“贪、懒、装”的特性,让他的转发有面子、有回报

  2.设定让更多的角色参与的推广原则;(比如,转发抽奖等等)

  3.关注超级传播者。(名人效应特别是在微博上)

  创业公司在创立之初,应该先获得一批小众的早期用户,在《跨越鸿沟》书中提到产品推向市场需要经历的人群有: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落后者,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因为早期大众和早期采用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群,早期大中国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推荐的,看到别人在用他们才会用的,没有前面一拨人,他们压根不会考虑初创公司的产品,不管这些产品看起来多诱人。”

  所以实现冷启动的关键就是获取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创新者,他们乐于尝试新产品和新鲜服务”,“早期采用者,他们是对旧的产品和服务非常不满边缘用户,目前他们正尝试’凑合‘下去。”

  所以,我们的关键传播角色在哪里?“如果你只能提供和竞品一样的服务和产品,对于这些用户来说,则没有特殊吸引力,你要去寻找的是那些对于旧有的服务和产品不满的人群,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你可以提供他们想要的。”

  另外,还要和KOL合作,扩大产品的推广影响力

  第五章:联系

  这一章中作者讲的内容挺杂的,既有讲故事的重要性,又有转发内容塑造个人形象的内容。其实,就是说,我们的内容要让读者感觉跟自己或自己的圈子有联系,这样他才会去看,如果想要让他转发,则需要文章能够体现他的逼格,或者满足他装逼的需求。比如,很多妹子都发过“A4”腰的照片,就是因为这个活动让妹子有了理所当然装逼的理由。

  还有,受众才是主角,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妨把英雄的角色让给读者或观众,自己扮演导师形象,让读者具有代入感:想当年马云业务也被拒过,15年前的刘强东还是穷屌丝一个等等,让读者感觉当你他们也是这么落魄,或许我以后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牛逼

  第六章:压力

  所谓压力就是把自己放在弱者、挑战者的位置上,制造对抗,充当弱者,上演以弱胜强。我个人人物这个策略事关情怀,你弱小的时候我站在你这边,我陪着你一起长大,我会由衷希望你的胜利,就像锤子手机,就像当初的小米,这种挑战者的定位很容易引起受众的认同感,从而让他们把我们的故事传播出去。

  作者把压力和对抗下产生传播结果的过程总结为五个步骤

  1.参与奖励:吸引参与;

  2.制造冲突:具有对抗性的环境才能引起话题与传播;

  3.设置困难: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需要战胜一个大敌人

  4.产生情绪:同情

  5.引起动作:引爆传播。

  其实,这就是利用弱势引发共鸣,然后上演大家喜欢看到的“逆境中的坚持者”形象。

  第七章:情结

  作者在书中讲的情结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揭示真相之前,根据已知的线索对结果进行了预判,这个预判就是情结。我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知识,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就像是我们有一套模板,通过这个模板对信息进行判断,然后指导我们的行动

  所以说,情结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影响我们对事物正确认识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对于内容传播来说,传播心的形象(真实的你)来给人们留下印象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加深既有情结(别人眼中的你)倒变成了一件划算事情。”也就是说,每个品牌是具有品牌原型的,我们可以通过用户对品牌原型的认知,去塑造自身的形象和外在的认知,从而达到传播和加深记忆效果。比如,亦正亦邪的周鸿祎,曾经流氓软件之父,虽然曾经遭受一定的道德批判,但更加符合人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传统企业高大全的形象,亦正亦邪的原型更加符合年轻人认知品牌。

  本章最最干的干货就是提供了一个故事化的模型:英雄之旅。“处在平凡世界中的英雄①,收到了冒险的召唤②,尽管开始不情愿甚至拒绝召唤③,但平静的生活却被打破了,之后受到导师的激励④,勇于跨入非凡世界的第一道门槛⑤,在外面的冒险中,他受到重重考验,并且结识了伙伴和敌人⑥,最后随着冒险深入,英雄到达了最深处的洞穴⑦,在这里英雄受到了生死考验,强大的敌人处于上风,英雄处于绝望境地同时主人公的英雄本色开始显示⑧,大功告成之后⑨,英雄可以选择是否重返平凡世界⑩,历经重生11,升华了的英雄带着造福平凡世界的万能药或者财富归来12 。”

  作者用乔布斯的故事印证了英雄之旅的模型。

  第八章:落差

  落差,就是指意外、反转。读者很喜欢传播这样的文章,因为文章的内容跟自己的认知有落差,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怎么营造落差感呢?作者也总结了三种方法:

  “第一,打破常规,制造意料之外的内容;

  第二,增强对比,强调差异

  第三,用话题激活传播者的落差感;”

  落差感不仅有利于读者的传播,也是媒体追逐对象,所以海底捞远超过平均水平的服务才会得到如此多的传播,不仅用户传播,媒体也凑热跟风。

  第九章:发酵剂

  就是在结尾加一个具有争议的小段子或者具有悬念的内容。

  “发酵剂就是那些能够让人们持续产生话题的小细节。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添加一些进去,你的内容很容易就会被持续地传播下去。”

  1.在内容中加入悬念,不一次把话说完,引起人们的讨论

  2.保持话题的争议性,有争议的才是话题,“所以每条新闻后面,都会精选集纳,附上网友对此新闻的精妙点评、观点吐槽,同时用户还可以跟帖讨论。

  3.挖掘其他可以发酵的细节。“在阅读内容时,人们一直在追求真实,而真实来自于细节。细节这种真实感,能够把受众与内容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让受众自发地对细节进行下一次传播与解读。”

  ——————

  总结:

  所谓内容运营,无非是把内容当作产品去推广运营,通过内容体现你的个性和人格,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用户和读者不会特别详细的记住你的产品和内容,记住的是你这个媒体的调性,你带给他的印象和感受,是靠谱还是滑稽,是严肃还是活泼,是科技还是感性,用户会给你贴上一个个标签,内容运营就是确定你的调性,组织你的内容,你的内容能够给受众带来什么价值,然后获得回报。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三):《共鸣》:想做一个成功的内容运营者,必须知道这“八个”关键要素

  在新媒体时代,被赋予正能量内容和故事的产品或品牌,是最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甚至参与到传播中。例如:褚橙,本来就是一个普通橙子,但与种植者的故事和影响力结合在一起后,消费者认同其品牌理念,并参与到褚橙品牌的传播中,购买的不只是橙子,而是励志的人生。

  在类似于“褚橙”、“雕爷牛腩”这类的品牌在传播中快速被消费者认可,背后的运营理论和方法论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书籍——《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一起探究下新媒体时代下,能引起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背后原因。

  作者简介:舒杨(笔名:舍予兄)是一名沉浸在广告和传媒圈的资深内容运营官、广告人、传媒分析师、撰稿人、专栏作者等,先后任职于三只松鼠、土巴兔等多家之名网络公司,活跃于知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大平台。

  在“内容即入口”的时代,如何通过优质的内容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获得传播效果,这是每一位“内容运营官”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舒杨在《共鸣》一书指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产品和服务都是冰冷的,能够打动人并且引起传播的,永远是有内容的故事。

  作者通过多年的广告和营销工作中,研究了大量的案例,发现引发受众共鸣与转发的优秀内容,都需要满足八个条件,分别是:情绪、标签、角色、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和发酵剂。

  今天与大家分享《共鸣》一书中,在内容运营过程中引起受众产生共鸣的其中三个要素:情绪、标签和落差。

  情绪

  一、 情绪

  2016年初的“六小龄童节目春晚被毙”事件传播中,从万众期待到节目被毙,网民为美猴王缺席惋惜,怒斥春晚,这件事触动了网民的敏感点,不断地在微博微信发文、转发和评论,引发了巨大的波澜。网民对老艺术家无缘春晚而愤慨外,也包含着几代人的怀旧忧伤情绪, 甚至对他本人的敬佩情绪等。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曾说:“人的情绪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你对事情的看发和观念产生的。”

  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互联网更能助推情绪的传播。

  在“六小龄童节晚被毙“事件触动了网民共同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就像感冒一样,不由自主地传染给其他人了。而社交网络则加速这些具有广泛情绪共鸣的事件,甚至影响一个群体意识,从而一到致的行动和互动。

  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理性往往被淹没,不由己地站在群体中,以不至于被孤独化。

  我们日常网络社交中,几乎所有10w+的爆文都夹杂着一群人的情绪,又借由情绪,信息内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传播出去,比如Papi酱和咪蒙的文章都是以情绪吐槽见长。

  各种情绪引发共鸣举例:

  1、愤怒情绪引发的共鸣——社会矛盾、不道德行为等

  代表事件:呼吁枪毙拐卖儿童的人贩的朋友圈文章。

  2、敬佩情绪引发的共鸣——舍己为人、草根英雄、一鸣惊人等

  代表事件:勇救落水儿童的军人,学雷锋运动。

  3、兴奋情绪引发的共鸣——搞笑图片、创意广告等

  代表事件:表情包、春晚流行语

  不管是“消费者是上帝”还是“肉容为王”时代,营销的关键点都是人(消费者),而情绪是大众的心理表象,如何调动消费者情绪,抓住消费者心理永远都是内容运营的一个关键。

  二、标签

  平时我们阅读浏览新闻或文章,如何判断是否可读呢?

  “标题”是我们筛选的重要参考之一,并越来越依赖通过文字标题、关键字或关注来筛选感兴趣的信息,因而这种通过一个标签,就能快速决定是否需要关注或传播一条信息。

  文字作为传播的一种符号,比图片和视频更具想象力,易于记忆和感受,容易传播。细细观察,所有热门事几乎件都是由文字标签传播出来的,朋友圈中文章标题、头条事件中的“关键词化”和“标签化”,似乎我们只看一眼就可以”洞察“,比如“上海xxx董事长被猴子弄死”。

  对于这种标题党,特引诱我们点开文章阅读和转发,虽然人们痛恨标题党,但也不能否定其传播作用,那如何正确活用标题呢?

  1.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使人好奇

  例:《连马云都佩服的人居然是他……》

  2.打破读者固有的思维定式,使人怀疑

  例:《三国武将排名,第一居然不是吕布?》

  3.符合读者需求的实用性,使人想学

  例:《女人10种扎头发,太漂亮了》

  4.用最少的文字携带情绪,使读者产生共鸣

  例:《打捞救人英雄尸体,船主挟尸要价3万6》

  因此,巧用“标签”引起受众产生共鸣,在内容创造与运营过程中,会收到意向不到的传播效果。

  三、落差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平庸状态(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想对而言)),当普通人习惯了这种认知状态后,内心最期待的是生活能带来一些惊喜,或超出原来认知的事,或某种不平凡的事。

  当这些信息超出人们普通的认知的同时产生了非凡的感受,这就是落差。

  什么样的落差才是好的内容呢?

  越是平庸的生活,就会越渴在生活中见证各种各样的奇迹,比如魔术、读心术、各种传奇。

  当打破了原有的认知习惯的事,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例如:烂掉一边的水果其实不有吃了?

  古典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写作时说到:“宁愿个人观点偏激一点也比普通的附和更具阅读价值”。

  毕竟普通的观点人们都知道,没有阅读性和传播性,而偏激的观点却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或赞或踩。

  一个广泛传播的话题或好故事,都需要加入了强大的落差感。在新媒体创作过程中,如何刻意运用什么方法,制造或引发读者的“落差感”呢?

  1.打破常规,制造意料之外的内容

  在阐述一件事实时,加强内容的落差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破普通受众的生活认知,制造意料之外的内容。例如《感冒药没用,吃不吃都一个星期好》,标题和内容都颠覆了“生病吃药”的正常认知,引起好奇心。

  2.增强对比,强调差异

  有对比才有落差,目的就是突出对比后鲜明的效果引起注意,这是最直接的表现效果手法之一,广告和文字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

  例如:整形医院的宣传广告——术前与术后的美貌对比(图略,自行脑补)

  例如:同年龄的颜值对比——郭德纲和林志颖。

  3.用话题激活传播者的落差感

  我们都知道,具有落差感的话题才能刺激传播受众产生传播的想法,而在制造内容上的落差的同时,也需要在关注内容中的人,挖掘传播点,制造话题,推动传播。

  例如,北大屠夫、“伏牛堂”的北大硕士张天一,他们身份上的落差本身就具有话题性,最令受众觉得出乎意料。

  在品牌或内容传播过程中,抓住受众的心理落差感,包装传播关键点和刺激传播受众,是新媒体人思考和运营的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

  在《共鸣》一书中,除了以上三个内容运营要素,其他五个要素(角色、联系、压力、情结和发酵剂)也在不同的案例有所体现,或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都集合了这八大要素,例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再到后面自传播,都是新媒体内容运营的经典案例。

  《共鸣》一书,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与大量的内容运营案例相结合,总结内容运营的方法论非常适合于新媒体创作、运营者,值得研究学习。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归类在内容运营类,就其内容需言,更适合于标签新媒体策划类、文案类,甚至是传播心理学类书籍。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四):能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

  看这本的时候很震撼,一直以来总是觉得网上的负面情绪过多,我也知道负面的东西就是有更多的人会关注,可是没有想到背后还有那么多的手在推波助澜,一时对网络上的各种消息不忍直视。人类进化得还是比较慢的,新科技的背后还是人性,不变的人性(相对于基因进化来说),使用者是人,人类各种容易被诱惑的点一直都是一样的,那么在心理学之上构建的手法就都可以理解了,只不过各家底线不同。

  作者的格局不错,对人性的认知,哪怕是不足之处,没有散发出一丝一毫的鄙视之感,能够那么坦然面对人性的作者不多,不吐槽的真不多。

  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得到,作者大量的非中文书的阅读量,果然心理学和认知相关的东西还是得依靠国外的书。

  很感谢的一点,我一直觉得有层薄膜,隔在心理学和互联网之间,互联网上的心理咨询要么变成了按分钟付费的知心唠嗑,要么转向了培养心理咨询师的循环,我从来不知道心理学实际上可以这么用,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看完之后,真的无法直视网上的大量文章,在线下商场免费试吃,商家都舍不得多给点,一块小饼干都要切八份,网上这些耗费了作者大量时间精力持续产出的文章,绝对不会是免费的,人力成本都摆在那里,那么是为什么呢?为了传播出去,越多人看到越好,有了人流量,就开始卖广告,或者本身就是广告。那么什么样的东西能传播得越多越好,针对人性弱点对事情进行二次加工,使得文字更容易传播,惊悚的,意外的,片面的,反而真实是最不重要的。选择可以产出经济效益最高的。都说网络游戏行业是研究人性最彻底的行业,对我这样不玩游戏的人来说,实在有些难以沉浸去理解,期间试了下射击游戏,血腥得差点吐出来。从传媒来看人性也是非常好的角度。

  这本书可能只能靠口碑来卖了,媒体恐怕真的不愿意推荐这样的书,就算它说的可能是真话,能接受的人真不多。而看过的人,很想自己收起来,不要让其他人看到。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五):和内容运营者聊的共鸣

  resonance:methodology for content operation

  #1.读因:近日会专注读“二字经书”,诸如精简、故事、习惯、简化、付费、复盘等等,这本共鸣也属于其中一个,书中讲的是与媒体人相关的内容运营。

  #2.破题:何为共鸣。指的是作者所在的移动互联网营销领域,基于内容的宏观传播与控制,去引导和控制每一个个体,并引导他们发声的体系。是从广告、公关发展到共鸣的一种演变。

  #3.结构:在作者看来,影响共鸣有八个要素,是一切引发传播和共鸣的底层逻辑。包括好内容包装的三个外部条件-情绪、标签与角色,也包括打造好内容的五个要素-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发酵。本书采用总分模式,第一章借描述三个时代演变引出何为共鸣以及八个要素的定义,接下来便一一用公关故事案例开展开描述。

  #4.观感:当看到数字八,就明白这不是很好的结构。在讲每个要素时候,作者使用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来梳理,也借由一个又一个心理术语,这样的行文过于支离破碎,读起来很散,也许一线从业者能从其中找到共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