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物小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物小记》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物小记》读后感10篇

  《人物小记》是一本由王元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物小记》读后感(一):关于学者思想交融

  文/初晓

  说来也是惭愧,在此之前并未读过王元化先生作品。若是分析原因,应该归结于年纪,先生在年纪,我正在读书。如今有幸读到他的《人物小记》,也算是对先生有所了解了。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抵就是这样吧!《人物小记》这本书就是写了先生笔下的其他学者。

  《人物小记》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亲自编纂,书中收录了先生对许多大家作品的评论,譬如《论语》、鲁迅及胡适先生等人的作品,还有对一些文化大家的记述,其中包含:熊十力、韦卓民、顾准、孙冶方、王瑶等文人;还有对一些读书笔记和未出版的序。虽然是写人物及其分析作品,但先生不仅仅分析这些,而是从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些人身上的故事,可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潮。

  王元化先生的《人物小记》一共涉及到20篇,其中6篇为同类文章合成的小集,其余的文章有悼念文,读书笔记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论语》了。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不少,但是认真读《论语》的人只怕不多。书中,先生不仅分析了《论语》著名的篇目,还对其他人的评论进行分析。其中就有关于牟氏对《论语》的评论,“达巷党人”,牟氏解释为“无知的乡下人”。对“达巷党人”对法,很多人存在分歧,先生说,前人多把达巷党人视作聪颖的人。 当然,对于这类问题,书中还有不少分析,比如“孔子与射御”的问题,读过书,自然明了。

  对于文人,我们熟知的自然要书鲁迅、胡适等人。《人物小记》一书中,王元化先生对他们的文字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在谈及鲁迅时,他这样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偏见,以为揭发弊端就是处于心怀恶意。但是要知道……对于旧的批判得愈深,对于新的则爱之弥切。”若是去看鲁迅的文字,便能深刻体会这话的含义,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文字可谓是独树一帜,甚至遭受许多人的质疑,可是经过时间的验证,孰对孰错,自然一目了然

  王元化先生认为:“胡适是现代新红学的开宗大师。”胡适先生在《红楼梦》的研究上所做出来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只不过他对《红楼梦》本身评价很低。究其原因,这只怕与先生的独到的鉴赏能力有关,这也正是文学趣味所在。最让我钦佩的是胡适先生对于抄袭之风的态度。他大胆的指出来班固《叙论》不载其父续《史记》六十五篇事。关于这一些,竟是我不知道的,因此,看王元化先生对文人的分析,真是颇为有趣

  除此之外,王元化先生,还用重重的笔墨描写他所熟悉的文人,这些人都与他有过交集,谈论过思想,这些人有韦卓民、任铭善、汪严公等人。他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们的生平,也记录下来自己和他们之间的事情。虽然看似是小事,却无处不散发着思想的精华。如此读来,此书便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一本小书,凝聚了无数思想的精华,喜欢文学的人可读,喜欢历史的人可读,若是喜欢研究思想,那这本《人物小记》就是必读了。但愿今人能在读书之余,让前人的思想发扬光大,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了。

  2017年6月7日于家中

  《人物小记》读后感(二):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学者们

  上周出个短差,不巧往返都有延误,于是就在行程中读完了王元化先生的这本《人物小记》。

  王元化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是建国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及传媒有“北钱南王”和“北李南王”两种称谓,分别将钱钟书和李慎之两位先生同王元化先生并称。

  《人物小记》读后感(三):一位学者的人生与学术

  一位学者的人生与学术

  评《人物小记》

  《人物小记》是王元化先生记录的他与师长、同侪一些人物的交往故事,以及其中的思想、知识上的交流,穿插着作者在这些交往、交流过程中的一些见解感悟,算是他人生的一个小集。书中有他对于《论语》和其他一些作品的文艺评论,更多章节是他对于鲁迅、胡适等大家的一些回忆,因为涉及的一些人物、思想和知识都是近现代以来知识界相对知名的,因此读起来还容易接受理解一些。这本小集的编纂,是在他去世之前完成的,也是王先生作为个人的人生片段回顾,作为一名学者的学术态度总结。王元化先生是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更多是他对于一些故友的回忆、对于人生的理解以及对于学术研究上的追求,先生的思想开放格局高雅语言朴实有力体现了他对于“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

  第一次读王先生的作品,便从网络上了解了先生的生平,才知道先生的坎坷人生经历丰厚学识功底。先生早年在革命年代参加过学生运动,利用笔杆的力量为革命呐喊;解放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文革期间遭受过迫害,一系列的跌宕人生以及他对于学术上的孜孜追求,在《人物小记》中很多的人物回忆录上都可以感受到:在他与故人交往的琐事中,最能体现出他宽容厚重的处事态度,以及在动乱和迫害时期处变不惊珍惜友谊的气节;在陈述自己的一些观点上,先生娓娓道来,用平和的语言描述动荡的社会和不稳的秩序,以及自己坚守的节操,体现出大师的学者风范。“沈潜往复,从容含玩”治学态度,不仅体现“上穷碧落黄泉动手动脚东西”的广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细致,更是体现大师治学上的从容、淡定、有趣的风骨,值得众多学人学习

  如此从容淡定的大师,如此深刻有趣的故事,在图书市场或者是文化市场上却仅仅是一个“小记”,值得我们思考。这些故事和知识怎么样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受惠于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学者大师的思想智慧?想起了“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追问,想起了学术和文化市场上的功利虚伪,以及书中王先生对于大众文化的期盼。诚如先生所言,“大众文化是需要的,但要继承而不是破坏传统中的人文价值。我们不能为了消费,为了取媚观众,把已有的东西全部牺牲掉”。

  在大师和大众之间,作为一个中间的桥梁纽带,更多的读书人和学者应该把传播知识和思想当做自己的任务

  2017-6-5

  《人物小记》读后感(四):感悟那些曾经的思想学术

  若不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人物小记》,我想我可能一直都不会知道王元化是何许人物。为此还特意去问了一下度娘,得知其是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如此之多的头衔与赞誉,可见其在文化学术界的地位崇高,曾与钱锺书先生并称为“北钱南王”。

  一本《人物小记》收录了王元化先生所记述的关于现代思想大家以及文化名家的交往过程。全书由二十篇文章汇集而成,所述中涉及的均是与王元化先生同时代的思想文化知名人士,其中不乏鲁迅、胡适等大师级人物。

  书中所述的并非单纯的只是作者与这些思想文化名人的交往轶事,作者还将自己看待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历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悟、见闻等等通过一篇篇对这些人物的评论分析文章一一表述出来,其中不乏一些其独到的见地与主张

  在当下这个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凑的社会中,几乎人人心浮气躁,处处充满喧嚣。有时候真的是连静心阅读都已经成为了一件稀罕奢侈的事情,更不要说潜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去研究做学问了。

  通过阅读《人物小记》这本书,你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思想文化大家们曾经拥有的那种,与当下焦躁虚伪、急功近利之气所完全不同的一种思想文化氛围与治学态度。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有关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所拥有的率真坦荡性情与崇高思想的境界深切体会到作者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气度

  相对于当下的快餐文化,《人物小记》的阅读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毕竟连他的作者王元化先生都已经离开人世将近十年了。但是大师和优秀学者们曾经拥有的学思与风骨是不会就此消散的。因为曾有这样的一本书来记述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精神。

  《人物小记》读后感(五):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

  最近半年,读汪丁丁的书才知道王元化是谁。百度说他是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应该不会差。本书是他写的同代人小传,大部分跟他有交往。在书里,读者可以见到一些近代名人的不同侧面与轶事。

  两类典型的人

  谈到鲁迅时,作者提到阴鸷反噬之术,看完之后感觉真的是很熟悉。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 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样的逻辑现在真是是很常见

  我见到这种人都是闭口不言,实在是没法叫劲儿

  第二类典型是鲁迅说的“破落户飘零子弟”,也是很典型的,种人有两面性一面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于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另一面则是轻佻浮躁,凡事皆倾向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

  有关写作的四种境界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评价楚辞的四句话。

  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回头看现在的各种公众号,中巧者居多,这种一来是有人愿意看,二来是掌握套路之后,都比较好写。

  任何时代,才高者都不多。

  熊十力谈读书

  作者与熊十力有过一面之缘,后者早年学佛后由佛入儒。好像当代新儒家就是传承熊十力。老爷子晚景不大好,但做学问是很棒的。书里提到读书这事儿,值得仔细琢磨。

  第一,不能求快,多读几遍。

  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

  贪多求快几乎为读书界的通病,甚至不少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也难免此弊。我接触过一些青年,大抵平时并不精研原典,一旦提笔作文,就临时抱佛脚仓促翻阅经典著作,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也不问上下文的文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倘要扭转此种不良学风,首在改变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作者所谓“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八个字正可作为读书的良箴。

  第二,精读从疑出发,有的放矢

  每读一次,于所未详,必谨缺疑,而无放失。缺疑者,其疑问常在心头,故乃触处求解。若所不知,即便放失,则终其身为盲人矣。

  能不能做到“必谨缺疑,而无放失”,就是在读书上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的分界线。读书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但目的还在学习。作为专业学习对象的精读书,都应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否则就不能吃透其中容易一眼滑过的重要内容。精读之要,首在必谨缺疑,使读不懂、吃不透的疑问常在心头。而解决疑难的办法即在“触处求解”。这四个字说的不仅是反复思量,查阅有关参考书,并且也包括把问题和实际联系起来去追究,去推敲,以便使书中窒碍皆去,脱尔神解。

  作者回忆王元化回忆熊十力的文章中有两句很棒——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不甘枯淡

  文章要有文气

  作者王元化曾师从语言学家任铬善。回忆任先生这段提到了文气。

  典出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用通俗的话来讲,“文以气为主”是指文章要表现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每篇文学作品都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境界,它是充分的感情酝酿和事理条化的结果

  书中提到王安石的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生为人生是极为难得的,来这世上就是要成为有趣的人,找到有趣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

  《人物小记》读后感(六):由阅读此书而想到的……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又一次与王元化先生神交。吾生也晚,没有机会和先生面谈,但他的作品的确是读过一些的,像这本书中的一些文字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早已经了解,比如《记顾准》、《记张中晓》等。

  记得最早读王元化的著作是他的《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那时候这本书出版没多久,我是在绍兴城区的土谷祠旁的一家书店里买到的。拜读以后,对王先生是佩服的不得了,特别是书中对马克思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观点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有意识地找来他的书籍阅读,诸如《传统与反传统》、《文学沉思录》、《清园近思录》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过由他主编的《学术集林》陆续出版,在学术界影响颇大,我阅读过其中的几卷,尽管其中的不少文章读得时似懂非懂,但还是坚持把所有的文章都通读了一遍。对王元化先生提出的口号“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深表赞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冒昧给王元化先生写过一封信,意外收到了由王元鹿代回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王元化先生年岁已大,不方便亲笔回信,让我以后关注《文汇读书周刊》,这份报纸上会刊发王元化的近作,并给我寄了一份当时的报纸,报纸上刊有王元化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当时我已经读过王元化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五四运动的反思,这次又读到了他的五四运动的反思,还是带给了我了不少触动,特别是他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思考。王元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学者和思想者,他提倡的反思精神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和实践。

  王元化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界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得力于他对《文心雕龙》的深入研究。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与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等同获中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荣誉奖(最高奖),故而在古代文论界有“北钱南王”之说。我读到的那本《文心雕龙讲疏》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1981年,钱钟书、王元化与王力、王瑶、朱东润、吕叔湘等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元化先生,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卒于2008年。时年只有61岁,比钱小整整10岁,是其中最年轻者,后来又连任一届。

  对于这样一位有思想的学者,他的所思、所感、所遇、所见,均信而有据,值得我们后来人好好了解一下,相信这本书值得想要了解、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潮的读者细细品读。

  《人物小记》读后感(七):学术大师眼中的学术大师——评王元化《人物小记》

  学术大师眼中的学术大师 ——评王元化《人物小记》 王元化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其所著这本《人物小记》,以随笔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他对古代史和近现史上一些著名文人学者的见解。 这些短文,并不是集中写就的,而是从王元化先生以前的作品中摘录出来的,按人物专题辑成此一辑。书中讲了对《认证》提出的一些观点,谈了对鲁迅、胡适等人的看法,以及熊十力、孙冶方等十多人。 对于不与王元化同时期的,王元化先生则是采用考证其著作以及考证旁人的著作进行阐述,而对于同时期的,则是尽量采用本人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文章,都充满了严谨的考证与诚挚地记录。 读罢本书,惊叹之处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感叹于王元化先生的博学多才。研究古籍已经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能够读懂读通就很不错了,而王元化竟还能够对古籍提出质疑,并且对别人的质疑也进行分析,质疑和分析都是用古籍来论证,让人感叹古文学的博大精深。 第二点就是感叹于王元化先生的治学品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点在王元化的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虽然王元化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社会阅历浅,看过一些左倾的书,发表了一些文章就有点沾沾自喜,如拿给任铭善看时,却遭到当头棒喝,“你文章气势这么急促,这是不好的。” 显然,后来王元化也的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文风转而变得比较扎实,最终能够做到清新不迫的韵味。 尤为重要的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他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王元化在书中提到了郭某若,认为他对主席的诗书夸得太过火了,实为有点“那个”了,这些都是王元化做不来的,在王元化认为,也不应该是文人该干的事情。 虽然学术大师王元化的这本书从专业角度来看确属精品,对于人们了解这十数位近现代的学术巨擘有着独特的意义。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显得有些已经超出了入门级别了。 当然,本书对于普通读者也有一定的可读性,尤其是与王元化有过交集的人,都讲述了二者交往的一些故事,让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士惺惺相吸的情谊。

  《人物小记》读后感(八):一位思想者的人际交往

  一位思想者的人际交往 季米 《人物小记》一书收入王元化先生谈与熊十力、顾准、孙冶方、王瑶等同时代文化名人交往经历的文章,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有所思考。作者经历丰富,尤其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有深刻的反思,留下了不少有见识的文章。 王元化当年曾被划为胡风分子,遭到隔离审查,可谓是饱经忧患,但他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在生命最低潮的时候,他也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向师友请教学问。这在和熊十力先生的交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熊先生那时其实已经知道他被打入另册,但表面根本没有说及,也没有任何的歧视,非常的难能可贵。王先生事后回忆,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回忆熊十力洗澡时都不避他,照样跟他谈笑风生。告诫他做学问需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使他在困厄之中还能坚持问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顾准是王元化曾经的同事,但那时他对顾准并不太了解。在那种舆论一律的年代,能够坚持真理,无所畏惧进行研究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元化在看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知道顾准的观点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宣传和推荐,使老友的思想扩大影响,为更多的人知道。他勇于反省自己,认为看了顾准的文章以后自己书稿的很多段落需要删去或改写。在某些人眼里顾准的思想是异端,要利用种种手段打压,防止扩散,而王先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顾准正名,也为一代知识分子找回了一点最后的荣光,作为体制中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王瑶是王元化极为重视的一个人,夏中义有本书的名称就是叫《从王瑶到王元化》,把他们俩都作为新时期学术思想之一家研究的。他们惺惺相惜,也保持着友谊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在王瑶不幸去世后,王元化写出了情深意重的《记王瑶》,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悼念文章之一,为两人的友谊留下了见证,从文中可以深深体悟到一代学人之间的情谊。 多灾多难的思想者张中晓是王元化的朋友,也是胡风案的受难者,他的遭遇可以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但就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还不忘对时代和人生的思索,写下了《无梦楼随笔》那样的血泪文章。他曾求助过王元化,一开始由于种种顾虑王元化没能帮助到他,后来想起来难免也会有一些内疚。在他身后,王元化为他的遗著写了序言,全力推荐这个苦命人的作品,使一个思想者不至于完全埋没于荒草之间。 王元化作为周扬异化文章的起草人,作为《新启蒙》丛刊的主持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年代曾经产生很大的影响。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时代变迁,思想也进入了低谷,而王元化作为一个思想者也开始反思激进主义的思潮,这期间曾发表过好些很有影响的文章,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一些争议。作为学人,他主编《学术集林》,与国外学者保持交流,虽然高龄却不停止学术和思考,也体现了一个学人的风骨。他曾经当过中共上海市委的宣传部长,但更多被人记住的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学者。

  《人物小记》读后感(九):品读学者的文字,了解学者的人生

  知道王元化是个知名的学者,而他大致的生平与事迹则更多是从陈丹燕写的散文——《张可》里面了解的,虽然只是侧面的一些零星反映,也足以令人敬佩了!这是此次读其《人物小记》的兴趣和缘由。一来想看看其文笔与学识,二来、他记录的这些名人之中很多都是自己仰慕的大师,其中大家耳熟的就有鲁迅、胡适、熊十力、顾准、孙冶方等。

  初读其文字,感到了一种费劲,那是因为自己学识的浅薄,因为自己古文根基的不扎实,所以需要渐渐理解;其实静心慢读后,才感到那是对学术的一丝不苟,对文字的精雕细琢。从他写鲁迅的文章里就可以体会出,其知识之广泛,考证之严谨、观点之精辟,这些都是令人折服的。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一些深奥的东西,隐隐却有不觉明厉的感受。

  散文写人要写好其实很有难度,作者对前辈的描述主要是从著作中考证,对同时代或亲身接触过的人物则是摘取生动的回忆与交往事迹,也引用著作里的思想,无论是那一种方式,都令人对那些大师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秉承了五四以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加以分析,使得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判不失偏颇。

  作为普通的读者,我喜欢的是王元化用词的考究和阐述的精炼,当然这与自身的学识、阅读、领悟和分析能力相关,更与其人格品行的魅力相连;否则即便是个大学问家和才子,也会谄媚于权贵,屈服于淫威,歪曲于真相;这便一个好的学者能获得公众尊重的根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学者,而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所以他更能懂得和理解学者的举措和理由,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者的人生与生活。读完这本书可以发现有一有趣的事实,那就是书中大多数人物都不是作者一下子就写完的,而是通过常年的积累后,从各个方面汇总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严密的逻辑归纳总结的,也真实反映了学者的方法与思路,对有志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朋友不失为一种参考!对普通的读者也一定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与启发。

  读王元化的文字需要慢,潜心冥会、慢慢理解与思考才能看出其思想的精髓;仿佛泡的茶,需要细细地品,才能体会出其味道和香气!

  《人物小记》读后感(十):思想里的学术与生活

  时间成就了历史,伟大的人成就了后人对历史的铭记与继承。但,尽管我们对伟大的前人满怀敬意,试图通过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来获取更多有益于自身及当代社会的经验,然,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再现,除非与他们相处过的人能够循着记忆、真实地再现,王元化先生以一本《人物小记》为我们做出了诠释。

  《人物小记》主要分为书评(或者叫读书感想)与人物传记为主,只是,它们又与一般的书评和人物传记不同。

  王元化先生所写的《谈<论语>小集》《谈胡适小集》《记熊十力小集》等,看似是“谈”,其实是以此为契机,引发出他自己对此问题的独特看法,即可以认为是他的学术研究小文。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王元化先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谦逊谨慎的品性。恰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学识之外的东西。书中收录的这些书评大抵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但不意味着他的感想或学术观点已经过时。因为对真正的学术大家、理论大家而言,时间会使得他们的文章历久弥新。在“子见南子的行为准则”从探究孔子见南子的目的出发,旁征博引,考证《论语集解》《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献中相关语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既不妄议论古人,又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古人。诚可谓严谨之作也!

  《人物小记》的另一部分是王元化所写的人物回忆小记,在他的笔下,那些曾经与他交往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的人,都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在《记韦卓民》一文中,他从和韦卓民的相识出发,然后记录了自己所了解的他对工作、学术的态度,藉此希望能够为读到此文的人提供榜样,并在文末提出号召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应该说,最后的号召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是这种时代烙印与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之处在于,他说出了写作的目的、而我们没有说出来而已。

  《人物小记》的内容,决定了王元化先生不可能使用华丽的辞藻、形式多变的句式结构,来凸现内容。因为,当一个人的学术理论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语言的刻意雕琢,只需简简单单的字句,就可以将其观点说得明明白白。这种行文特点,就是在回忆式的人物人物小记中也是如此。

  综上,《人物小记》既有荧荧绕绕的学术之风,又有清清浅浅的白话之格,静心读之,收获自不必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