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10篇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是一本由[美] 鲍勃·迪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充气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一):开薯片是个技术

  读过几首鲍勃迪伦的诗,也听过他的歌,虽然不算十分喜欢,但也有八分。欣赏他的态度姿态

  包装用心,有点意思。但是太刁难强迫症患者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选材眼光独到,有一定的思想性,近年出了好些口碑不错的书。

  想了很久该怎么拆,开始的几本拆得有明显瑕疵,后面的几本拆得已经算是完美了,我尽力了。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二):转载一下个人写给文汇报的书评

  2017年5月24日,属于鲍勃·迪伦,这个美国民谣和摇滚巨擘、这个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76周岁生日的一天。

  在北京,两位诗人,臧棣和胡续冬走进象征现代城市消费文化便利店,撕开一个薯片包装的袋子,袋子中包的不是薯条,而是鲍勃迪伦的诗歌集,这一刻精神的薯条取代了物质的薯条,就这样堪称今年华语文艺出版界最重磅的著作《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正式发行。

  这是鲍勃·迪伦最重量级别的出版物

  对于鲍勃·迪伦,过去数十年中,在中文媒体的曝光率加起来似乎都不如去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次受到的关注度高。鲍勃·迪伦拿到诺贝尔奖,对于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迪伦本人都是惊讶大于喜悦,而之后则是出版商和文学界的尴尬,对于出版社来说,除了个人传记和《狼蛛》,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迪伦并没有公开出版过什么诗集或者小说集,之外他为人所知的纸质出版物应该就是他的歌词集。而对于文学界,仅靠这些作品,这个年过古稀的音乐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一个黑色幽默

  毫无疑问,歌词集某种程度恰恰成了迪伦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最具说服力的个人著作。巨大争议在于靠歌曲或者更近一步靠歌词写作拿到诺奖的合理性。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显然,文学的定义在这里被拓展或者展示了其开放一面,而诗与歌的分裂则在此处愈合,重新回归到它的根源,回溯到荷马维吉尔的时代,回溯到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时代,回溯到传统民谣的脉络黑人乡村布鲁斯和白人民谣乡村乐交织的伟大传统之中。而对于智慧而略带狡黠的迪伦,回归到伟大的传统中,不只是简单重复,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他又能从中跳出来,将这一切转换为自己东西;他大多数时间都能为自己的歌词配上最合适旋律,加上他辨识力极高的嗓音,然后音乐的魔力彰显,成为一道独一无二风景

  日前,鲍勃迪伦向诺奖委员会提交了获奖致辞音频。在这段27分钟的音频中,迪伦以自己的方式来阐述歌曲与文学的关系,在最后迪伦说歌与文学不同,应该是被唱出来而不是被阅读。诚然他说出了自己的真相,却不是事情全部的真相。迪伦以创作者身份评价音乐却以读者的身份评价文学,他讲的东西固然有道理,但是逻辑上陷入了自我循环的怪圈。在演讲的中间,迪伦大篇幅的提及到三本文学巨著,《白鲸记》、《西线无战事》和《奥德赛》来说明自己虽然写的是歌词,但是这些著作中看待生活的方式、对人性理解和度量世界尺度也一并深刻影响他写作歌词。

  同样,对于乐迷乃至文学爱好者,聆听迪伦固然重要,但是迪伦依旧是值得去阅读的,如同艾伦金斯堡所言,抛开音乐,迪伦的歌词本身依旧是一流的作品。作为一个创作五十余载的音乐人,歌词触及范围之广、之多样性遍观乐坛,仍无出其右者。透过这些歌词,作为歌者和诗人的迪伦说出来他想说的,作为聆听者和阅读者的我们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这就足够了!

  弥补空白,架起一座沟通迪伦与聆听者的文学之桥

  显然,迪伦的歌词集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广大国内的乐迷乃至部分文学爱好者,如果有一天可以将鲍勃迪伦的歌词集引进,并予以翻译,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将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而如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发行《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这无疑是今年国内文学类出版业的里程碑事件尘埃落定,鲍勃迪伦最在乎的“著作”彻底有了中文译本。

  据我所知,国内关于迪伦的研究多半还是出于兴趣,偏个人性质的;关于迪伦的研究,一是关于他的相关著作包括别人写的传记和分析文字;二是他的歌词集,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广大华语音乐圈乐迷,理解迪伦的歌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如今这部《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汉译本的问世,显然弥补了这项翻译空白的同时,让我们有进一步的条件深入了解下这位流行音乐创作史上最伟大的民谣巨人与无论外在如何千变万化皮囊里终究是一副老派幽邃美国深处的吟游诗人。

  “这些歌是我的字典,我相信它们”,相比多数关于迪伦的传记和迪伦本人写的回忆录,我倒相信通过这部“字典”来理解迪伦会更有妙处。大多数流于表面事实记录或者自以为是评论未必有作品本身更忠实于迪伦的真实想法。尽管迪伦本人一边言不由衷反对将歌词与他本人生活相对比,一方面又说“我希望你们当中一些人,可以在歌中听出创作者写下这些歌词的本意”。对于音乐人身份的迪伦,他是希望自己更多被聆听而不是被研究;更多被感知而不是被分析。现实中的他与艺术创作中的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透过每一面,都可以映照出一个真实的迪伦,而这个真实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这些歌词则是完美展示艺术创作中的他的形象,他的思维方式、他的灵感或是才华枯竭的时刻一股脑儿地展露在其中,他想告诉世界,告诉那些他的疯狂粉丝们,他是一个人,他只是说出来自己的观察思考结果而已,远不是什么神。歌者和诗人从众人供奉的神殿走下,来到大地上行走,这不是堕落而是一次属于远古的复生,这才是最根源的吟游诗人传统。

  迄今为止,最恰如其分的翻译

  这是一部迪伦歌词翻译,所以关于翻译水平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迪伦的歌词翻译,这些年来网上陆陆续续也有很多乐迷自发进行,但是热爱归热爱,由于自身水平局限加上缺少交流,水平良莠不齐,虽偶有不错的翻译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不排除大部分翻译甚至连准确性都值得商榷。这一次,出版社堪称集结了一份王牌翻译者名单,里面既有西川、周公度这些诗人,也有马世芳、李皖这些乐评人,当然还有国内乐迷比较熟悉的摇滚乐传记翻译好手陈震。这份名单,足够豪华,但是依旧面临着很大挑战。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社可以做到的最恰如其分的翻译。

  首先就是歌词与诗的翻译区别。虽然迪伦可以称为诗人,但是他本质还是在写作歌词,里面很多考虑出于音乐和演唱上的考量,会有很多文字部分需要折中,甚至不乏出现像《Blonde On Blonde》中大篇幅光怪陆离、超现实主义意象爆炸的专辑,这些意象本身不见得如同超现实主义诗歌一样有着具体指代,但是这次翻译基本上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就我所了解加上对《Blonde On Blonde》这个译本的对照,在兼顾准确的前提下,没几个人能比知名音乐传播人马世芳,这个一度网络头像都是这张唱片的男人译的更好了。

  其次是如何沟通英语与汉语差异引起的理解壁垒。按理说,这是译者必须精通的一门手艺,但是翻译迪伦歌词显然和翻译其他文学名著不一样,对于迪伦这样一个自称民谣语言是他的词藻,经常引经据典的创作者,一个好的诗人或者一个好的翻译者在翻译他上面也未必占得了多少便宜。这次的译者是颇为费了一番力气,据我所知,参与翻译的知名摇滚乐书籍译者陈震,尽管本身已经是非常资深的迪伦乐迷和具备很深厚的英语功底,但为了更好地理解迪伦的原意,还是与美国诗人和翻译家顾爱玲(Eleanor Goodman)女士通了上百封邮件交流讨论,以期能精确地理解迪伦诗词中的意涵,从而确保译本的质量。。

  最后是关于注释的问题。毫无疑问,对于迪伦,无论是60年代中期天马行空式的写作还是中期皈依基督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亦或是晚年那些美国根源音乐大熔炉式的创作作品,一个非常详尽的注释是有必要的。这套书的定位之一是便携阅读,因此只给了很必要的一部分注释。兼顾详备与精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幸好是,获悉出版社有意于年底或是之后出版一部详尽版迪伦歌词本,那很有可能是比原版迪伦歌词集还要厚重的一部天书,当然这样更方便读者去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八段Dylan,纵横五十余载的行者无疆

  这部迪伦诗歌集总共收录了从1961年处子秀《Bob Dylan》到2012年的《Tempest》(最后一张原创专辑)透过这将近400首歌词,你可以洞晓这位智者50余年来的内在变化和对外在变迁的观察。鲍勃·迪伦,行走在美利坚国土上的奥赛德,他五十余载创作生涯,恰似他日前在诺奖致辞中提到的奥德赛一般,他出发、游荡、冒险再到返途,地理和精神的双重轮回。遥想从明尼苏达小城出发的他,一路前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足迹遍布美国乃至大半个地球,他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放逐,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巡演和感受;他的自我挣扎与自我突破以及对现实入木三分犀利观察,一道席卷着老美国最根源的音乐精华,这其中夹杂着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生活的种种焦灼,最终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定格自我,为美国这片土地书写了那一个“看不见的国度”,人们陌生而熟悉的国度在迪伦的这些歌词中浮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这套迪伦歌词集,分为八部,当然从企划角度只是按照篇幅占有量来划分为八段,但是对于不能一口气吞下迪伦这本天书的我们,分成八段来细细消化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八部书的标题从《暴雨将至》到《爱与偷》,而实则是从青涩时代初到纽约到声名鹊起后,有意无意充当时代抗议民谣发言人,再到撕破外人强加标签,吐露自我心声之后,给插上电,革了老左派民谣的命,步入摇滚乐时代,而后他从摇滚商业中再度逃离,回归到乡村乐和各种根源音乐的大熔炉,在伍德斯托克的地下室成为神秘音乐的“炼金师”;此后的迪伦继续前行,他没有放弃对外在的观察,但是他的视角进一步转向内侧,《行星波》、《轨道上的血》、《渴望》中的那些歌中,有他享受家庭生活的喜悦,也有家庭破裂之后他滴血的心,而这些歌曲成了迪伦罕见袒露自我的杰作;再之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皈依基督的迪伦某种程度更进一步抛弃了他那些追随者,进入自我体验的夹杂焦灼与奇妙旅程,这其中的三张专辑堪称费解,收到的反响也褒贬不一,但是这恰恰也成了迪伦最不为人知的一段旅程,如今我们有了机会,去面对这些含着大量圣经典故的歌词曲体验那段岁月;之后,对于迪伦来说,他不笃信上帝也不笃信魔鬼,他的宗教热潮注定要退热,他终究还是要拥抱这个世界,从《异教徒》开始他再一次回归,这段回归之旅的表面伴随着无数看起来的低潮期,但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坚韧最低潮处爆发,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作,甚至会在专辑中翻唱大部分曲子。这段回归之旅到《哦,仁慈》中,迪伦再一次抓到创作的正确方向,他的灵感随着年龄增长在丧失,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岁月的沉淀积累,这种积累在《被遗忘时光》中得到爆发,迪伦得以因此树立起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高峰,之后的《爱与偷》、《摩登时代》、《暴风雨》这些专辑,没有了兰波式的超现实主义意象的迪伦,回归到荷马和莎士比亚们的创作方式,回归到美国老派乡村乐民谣、布鲁斯等各种根源音乐的熔炉中去将当年地下室录音的炼金术革命进行到底!

  这是这部诗歌集给我的印象,这是迪伦五十余载的行者无疆。对于迪伦,越是想用有限词语去评价他,越是用诸如抗议歌手之类的标签去束缚他,评论者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的愚蠢。我们要做的最好就是去聆听,去感知,这样是最简单而最明智做法

  最后,以这套书最后一首曲子结尾,《前进吧,约翰》,这几乎是鲍勃迪伦最后一首原创作品,如同译者陈震指出,在1960年代刚出道的迪伦翻唱过同名的传统民谣,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可能既是向约翰·列侬致以敬意的同时,也是迪伦为自己打气。五十余载,这颗一直滚动的石头还在继续前进,这个自况英文歌词创作界的莎士比亚,他的每一次前行,都在拓展英文歌词写作的疆域,在为后来者树立高标的同时也书写着这个国度的不朽传奇

  那么我想是时候了,让我们一道举杯,共享这套《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的饕餮盛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三):鲍勃·迪伦诗歌集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囊括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经典

  迪伦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

  他不是为了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斐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级,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战后铁器时代的游吟诗人,首次将歌词带入经典文学殿堂

  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尽管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惊奇,但要是你回望过去的5000年,你会发现诗人荷马和萨福。

  他们写下的充满诗意的篇章,其本意就是用来表演的,鲍勃·迪伦就是如此。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

  ▼百万张脸孔唱过的歌,撼动一个时代的灵魂之声

  那些在风中飘荡的,随暴雨而至的,在红色天空下的

  致纽约的,致青春的,致战争的,致爱人的

  那些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

  被百万面孔传唱的,被乔布斯熬夜解读过,让金斯堡失声痛哭的

  369首歌词,精心打磨,一书囊括。

  ▼华语诗界×乐界优秀译者,联袂呈献千面迪伦之歌

  西川 陈黎 张芬龄 奚密 李皖 冷霜 陈震 曹疏影

  马世芳 胡续冬 包慧怡 罗池 厄土 胡桑 周公度

  ▼创意设计,中英对照

  收录鲍勃·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生涯中31张经典专辑共369首作品

  中英对照,精注详注,兼顾英文歌词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

  创意包装,摇滚美学:外包装箱为六〇年代风格复古旅行箱,整箱含八册诗集;

  每分册为“薯片袋”式外包装+口袋本诗集,以“薯片袋”这一有着强烈美式风格的创意包装,

  我们试图打破快消品与经典读物的疆域,在消费主义的时代里横冲直撞,让人与诗歌重新相遇。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四):不朽的诗作

  2016年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瑞典文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流传在中国的是他的音乐,其实他的歌词更值得细细品味,今天我们探讨这本鲍勃•迪伦诗歌集《红色天空下》,也是他在1986—1997年发行的音乐专辑的歌词。抛开音乐,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值得我们品读。

  首先鲍勃•迪伦的歌词涉及范围很广,《红色天空下》就收录5个专辑的歌词,并行完美的注解,其中《烂醉如泥》《妙境深处》是他陷入低谷的作品,多为翻唱和与人合集,《哦,仁慈》《红色天空下》《被遗忘的时光》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涉及了浓重宗教色彩,如《上帝知道》。充满对当时政局的讽刺,如《政治世界》“我们生活在政治世界里,所有事物都是她或他的,爬进框架内高喊着上帝之名,单你永远不确定这是怎么回事”表现统治者利用权杖愚弄人民,表现对当权者的嘲讽。也有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担心,如《红色天空下》中“让鸟儿唱,让鸟儿飞,一天月亮上的人回家了河流变得干涸。让鸟儿唱,让鸟儿飞,月亮上的人回家了河流变得干涸”“ 红色天空” 是《新约马太福音》对人类的警示,作者化用对人类未来的忧虑。《难以置信》“难以置信像一只铅气球,就连那曲调窦非常不可能,杀掉那牲畜喂养那蠢猪,喂肥骏马把战鼓备上马鞍,难以置信,那一天,终将来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审视,对于人性的认知。

  其次,鲍勃•迪伦的歌词风格多变,曲风多样。还有大量的歌谣,如《扭扭摆摆》《10000个男人》《2*2》《猫在井下》,“一个跟着一个,他们追随太阳。一个跟着一个,直到空无一人。二个跟着二个,飞向他们的爱人,二个跟着二个,进入雾蒙蒙的露水”“猫在井下,狼在上面看着,猫在井下,狼在上面看着,他毛蓬蓬的大尾巴满地拖”这些可爱的作品归功于他的女儿,这些童谣形式,孩子气十足的歌词是作者献给女儿的。《被遗忘的时光》是蓝调土壤中培育的精品,是他一次自我反省的旅程。其中《在午夜的月下》“我听见教堂的钟声在院里响起,我想知道它们未谁而鸣,我知道我不可能赢,但我的心不会认输……诚实坦率地过我的生活,即使皮肉从我脸上脱落。”,作者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阻挡前进。在《相思成疾》“只是六神无主,我愿付出全部,只为与你相依”中诗人得不到爱情内心的苦楚,他躲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独自忧伤,对爱情的渴望,对失去的懊悔。

  在这样的快餐时代,我们的心太浮躁,无法静下来品味这一首首经典不朽的诗作,出版社巧妙设计成薯片装。希望在你心灵之泉枯竭时能听一听鲍勃•迪伦的歌,品味他意味深长的歌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